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格物治理

格物治理

發布時間: 2021-01-23 15:35:02

1.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身指修養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水平。道家、儒家、墨家都講修身,但內容不盡相同。儒家自孔子開始,就十分重視修身,並把它作為教育八目之一。儒家的「修身」標准,主要是忠恕之道和三綱五常,實質上是脫離社會實踐的唯心主義修身方法。他們認為修身的過程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的本,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末。由此通過「反省內求」的方法,使個人的行為同封建道德相吻合,為其封建統治和政權的鞏固培養人才。道家的修身要求做到順應自然;墨子則要求做到「志功合」興利除害、平天下。養性養生術語。指精神情志的調養與道德修養。見《淮南子·俶真訓》:「靜漠恬惔,所以養性也。」道家與道教主張淡泊無為,涵養人的自然本性。又為養生的別稱。如《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道林養性」即為養生專篇。格物1:窮究事物的道理2:糾正人的行為齊家治家。語出《禮記·大學》:「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李漁
《風箏誤·閨哄》:「不會齊家會做官,只因情法有嚴寬。」
康有為
《大同書》戊部第一章:「夫強異類者以同居,以此而日言齊家,豈非怪謬!」
治國治理國家、管理社會平天下理學的基本綱領的最後一條。
《禮記
大學》中有雲「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6);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
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平天下」即來源於此。一般可解釋為「平定天下」。又有人認為,「平天下」指安撫天下黎民百姓,使他們能夠豐衣足食、安居樂業,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2. 修身,養性,格物,致知,齊家,治國,平天下 的含義

修身指修養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水平。道家、儒家、墨家都講修身,但內容不盡相同。儒家自孔子開始,就十分重視修身,並把它作為教育八目之一。儒家的「修身」標准,主要是忠恕之道和三綱五常,實質上是脫離社會實踐的唯心主義修身方法。他們認為修身的過程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的本,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末。由此通過「反省內求」的方法,使個人的行為同封建道德相吻合,為其封建統治和政權的鞏固培養人才。道家的修身要求做到順應自然;墨子則要求做到「志功合」興利除害、平天下。養性養生術語。指精神情志的調養與道德修養。見《淮南子·俶真訓》:「靜漠恬惔,所以養性也。」道家與道教主張淡泊無為,涵養人的自然本性。又為養生的別稱。如《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道林養性」即為養生專篇。格物1:窮究事物的道理2:糾正人的行為齊家治家。語出《禮記·大學》:「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清 李漁 《風箏誤·閨哄》:「不會齊家會做官,只因情法有嚴寬。」 康有為 《大同書》戊部第一章:「夫強異類者以同居,以此而日言齊家,豈非怪謬!」 治國治理國家、管理社會平天下理學的基本綱領的最後一條。

《禮記 大學》中有雲「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6);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 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平天下」即來源於此。一般可解釋為「平定天下」。又有人認為,「平天下」指安撫天下黎民百姓,使他們能夠豐衣足食、安居樂業,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3. 修身養性格物致知齊家治國平天下

註解:古代要想在天下彰明本明道德的人,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他國家的,先管理好他的家族;要管理好他家族的,先修養他的自身;要修養他自身的,先端正他的心志;要端正他心志的,先真誠他的意念;要真誠他意念的,先獲得他的知識;獲得知識在於體認細究事物。

自我感悟:條目清晰而做事一貫,由自身立志,才可能做成大事,而做大事的人,在於從最切近的地方著手做起,中國的傳統文化,講究的是心口合一,知行合一,從根本上做起,是道德的根基所在。道德的理想是有所建樹,於家,於國,於天下皆要利之濟之善之,但若連親人都不善待的,其餘可知了。自身的修養為所有道德建樹的基點,沒有一個缺乏道德或者道德惡劣的人會去做有利於天下的善事的,去做令人尊敬的善行的。這里所提倡的是一個個切實的步驟,只有這樣去做了,那這就是經過了進入社會的模擬期,這些全部做到了,做好了,當然就可以去面對你所進入的社會,可以有所成就了。這里的步驟還需要自己在過程中切實地體悟,感知,修煉,提升,要看每個人所化的功夫了。
細微之處見精神,精神是一種修養。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修身、養性、格物、致知、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順序很重要。修身養性被放在首位,表明其重要性。修身養性就是修養,有道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只有首先修身養性,才能格物致知齊家治國平天下。良好的修養預示良好的素質,而良好的素質則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一個趾高氣揚、自以為是、指手畫腳、高談闊論的人,人們一定會說他是一個缺少涵養的人。這是成功的大忌,是創業的大忌。

4. 格物致知,修齊治平什麼意思

格物致知
修為,境界達到天人合一

【解釋】:1.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專知識。屬2.使知道事物風格的能力,然後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態
【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修齊治平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指提高自身修為,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國家,安撫天下百姓蒼生的抱負,泛指倫理哲學和政治理論。

5. 儒家明明德,格物和至善是什麼意思

一、解詞:
1、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2、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3、至善:最好的最高的境界。
二、解析:
《大學》指出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是從屬於修身的目的的,所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末。以這四者為方法的修身是對「明明德」的實踐,屬於「修己以敬」的修養工夫。由修身到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先修己,後及人,由個人推廣到社會。「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社會實踐活動,這樣說來修己就是為了治人因此從修身、齊家發展到治國、平天下,後者是修身的終極。因而子夏說:「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子張》)這也是在「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到矣」的理論前提下提出來的。這個「本末」,我認為就象樹一樣有了根,充分吸收營養,才能長大,枝繁頁茂,所以這個本末之說,是由自然之理上升到社會理性的。這樣就可以說,事物本來就有先有後,有始有終,你不開始,那有結束,只有找住了根本,實質的東西,有主有從,先後有序,由始到終地去做,這樣就離「道」不遠了。
三、詳解:
【原文】
大學之道(1),在明明德(2),在親民(3),在止於至善。知止(4)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6);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為本(11)。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經)
【注釋】
(1)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學"的意思;二是相對於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人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人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所以,後一種含義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道"的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規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里,也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境里有不同的意思。(2)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親民:根據後面的"傳"文,"親"應為"新",即革新、棄舊圖新。親民,也就是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4)知止:知道目標所在。(5)得:收獲。(6)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興旺發達。(7)修其身:修養自身的品性。(8)致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9)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都是。本:根本。(12)末:相對於本而言,指枝末、枝節。(13)厚者薄:該重視的不重視。薄者厚:不該重視的卻加以重視。(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讀解】
這里所展示的,是儒學三綱八目的追求。所謂三綱,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學》的綱領旨趣,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所謂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既是為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為我們所展示的人生進修階梯。縱覽四書五經,我們發現,儒家的全部學說實際上都是循著這三綱八目而展開的。所以,抓住這三綱八目你就等於抓住了一把打開儒學大門的鑰匙。循著這進修階梯一步一個腳印,你就會登堂入室,領略懦學經典的奧義。就這里的階梯本身而言,實際上包括"內修"和"外治"兩大方面:前面四級"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修";後面三綱"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間的"修身"一環,則是連結"年修"和"外治"兩方面的樞紐,它與前面的"內修"項目連在一起,是"獨善其身";它與後面的"外治"項目連在一起,是"兼善天下"。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下》),把生命的歷程鋪設在這一階梯之上。所以,它實質上已不僅僅是一系列學說怯質的進修步驟,而是具有濃厚實踐色彩的人生追求階梯了。它鑄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心理,時至今日,仍然在我們身上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識明確,不管你積極還是消極,"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觀念總是或隱或顯地在影響看你的思想,左右著你的行動,使你最終發現,自己的人生歷程也不過是在這儒學的進修階梯上或近或遠地展開。事實上,作為中國知識分子,又有幾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鶴閑雲、隱逸高士呢?說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6. 格物致道,在於民德是《大學》中的,什麼意思呢

這是《大學》第一章中的文字,後人使用中有變化,有些逐漸變成成語。看原文,兩句應該是「格物致知,在於明德」更准確些。「格物致道」應該是網文中的變化吧,「在於民德」應該是耳誤吧。

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學」的意思;二是相對於小學而言的「大入之學」。古人八歲人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人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所以,後一種含義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道「的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規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里,也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致知:使自己獲得知識。
致道:應該是達到道的境界的意思吧。
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
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7.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家,平天下",這八個條目,是什麼意思

簡單地說: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學求理的方法。要求「理」,就需要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過接觸世間萬事萬物,在體會各種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先天存在的「理」的體驗,最終貫通明理。
格物致知是誠意,正心的前提,誠意正心則是修身的前提,也就是說,做人首先要修身,使自己符合「理」的要求,對治家,能夠使家庭和睦,大到治國,平天下。
總之,這是儒家給每個人立的規矩。
修己安人,可以顧名思義。修己,是修身,使自己的行為,言論符合「禮」,符合自己的身份,舉止得體;安人,使別人能夠安心和睦相處,講求和諧。

————————————————————————————
復雜的說

大學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一個人內在的德智修養,到外發的事業完成,構成一貫不斷開展的過程。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即其內在的德智修養,就是大學三綱領中「明明德」的功夫。齊家、(立業)、治國、平天下為管理者外發的事業完成,便是第二綱領「親民」的發揚。而物
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表示每一階段調整得恰到好處的狀態,即系第三綱領「止於至善」的境界

原文:
物格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
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明白,然後才會擁有淵博的知識,徹底了解事物。擁有淵博的知識,徹底了解事物,然後意念才會誠實。意念誠實,內心才會端正而無邪念。內心端正,然後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會整頓好。家庭整頓好了,然後國家才會治理好。國家治理好了,推而廣之,然後才能使天下太平。

注釋:
從「物格而後知至」到「國治而後天下平」,則是反向逆推。指出在一個前提得以實現的情況下會產生的結果。天下的萬事萬物,如果能夠推究出其內在的「理」,就會真正地豐富人的知識,人的知識得到豐富了,就套使得意思所發,自然誠實無欺章思誠實了,心便有了主幹,也就不會偏頗邪僻了。心志端正而不受外物誘惑,身子自然便會修潔。

「物格」意即得到「聖人的教化」,此即「讀聖賢書」。南宋文天祥在《正氣歌》里提到:「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最後又在《絕筆文》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孰幾無愧!」讀聖賢書,就是要學作聖人,這就是《大學》的意旨啊!

要學作聖人,就要接受聖人的教化。接受聖人的教化,即可獲得致善惡是非的標准。懂得善惡是非的標准,才能真誠地看待自己心思的正邪,學做聖人的過程,就在於秉持聖人之教,以遏惡意之既萌,以揚善念之未生。未生已生,則心無偏邪。心無偏邪,才能明見自己的「明德」。明見自己的「明德」,就是「身修」。

本節所說的是從「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到「致知在格物」,再從「物格而後知至」開始的循環往復的文字。這種將上一節話的反復說明,迭相詮釋,極堪玩味。《周易·咸彖》上說:「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周易·咸象》又說:「咸,君子以虛受人。」《孟子》則說:「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這些話的意思是說只有虛才能通,通則感,感則善。聖人之所以和平天下者,能感人心而已。

身修之後,足以為一家表率,這樣家庭便自然而然地會治理好。在家齊的基礎上,國治與天下平也擾不是難事了。這便是古人幻想的治平道路。即全從自身做起,從而推己及人,以道德的力量、教化的力量去影響他人,感化他人,從而達到最高的治平政治理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用功修身的人所必經的自修階段。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身修之後所產生的良好效果。所以作者堅信在八條目中,修身是最關鍵的一環,是普天之下,不分貴賤都應遵守的真理。

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有賴於明明德於一己之身,一己之身尚且昏暗而不能自主,又如何要求他人明其明德呢?其他人不能明其明德,不要說治國、平天下,連齊家都起不了。所以下文要接著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8. 格物致知 是什麼意思~

格物致知 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gé wù zhì zhī,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

「格物致知」包含「實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內涵遠比「實事求是」豐富。現今流行觀點和朱熹觀點的差異,乃是在關於「致知」的解釋。朱熹所謂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心得感悟與知識─而現代流行觀點的「知」只是指知識,這種觀念變異可能是由於現今社會流行唯物論觀點所產生的影響。


(8)格物治理擴展閱讀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

在古代,意欲將高尚的德行弘揚於天下的人,則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則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調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則先要修養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養好自身品德的人,則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

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則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則先要獲取知識;獲取知識的途徑則在於探究事理。

探究事理後才能獲得正確認識,認識正確後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誠後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後才能修養好品德,品德修養好後才能調整好家族,家族調整好後才能治理好國家,國家治理好後才能使天下大平。

9.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什麼意思

意思如下:

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明白,然後才會擁有淵博的知識,徹底了解事物。擁有淵博的知識,徹底了解事物,然後意念才會誠實。意念誠實,內心才會端正而無邪念。內心端正,然後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會整頓好。家庭整頓好了,然後國家才會治理好。國家治理好了,推而廣之,然後才能使天下太平。這是從一個人內在的德智修養,到外發的事業完成,構成一貫不斷開展的過程。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