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治理國家綱

治理國家綱

發布時間: 2021-01-23 14:19:39

1. 未來怎樣治理國家500字 寫一篇施政綱領,包含政治經濟文化國際事務(這樣的暑假作業也是沒誰了

去看一下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再去看一下「十三五規劃」,抄一下就可以了。。

2. 在治理國家的問題上,儒,法,道三家的思想主張有什麼不同

儒家 ,提倡 「仁愛」 ,愛君子 ,遠小人 ,對人民負責 ,實行 「仁政」 。
法家 ,提倡 「法制」 ,只對君主負責 ,不管人民的忍受限度 。
道家 ,提倡 「無為而治」 ,對誰也不負責 ,主張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
到了西漢 ,一些有真知灼見的政治家選擇了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治國理念 。到了北宋 ,儒家治國思想達到了頂峰 ,出現了 「半部論語治天下」 的說法 。

3. 孔子認為治理國家最關鍵的一條是什麼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簡言之,就是強調一種秩序,要依照倫理綱常來行事

4. 法家學說主張什麼治理國家理論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法家在法理學方面做出了貢獻,對於法律的起源、本質、作用以及法律同社會經濟、時代要求、國家政權、倫理道德、風俗習慣、自然環境以及人口、人性的關系等基本的問題都做了探討,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極力誇大法律的作用,強調用重刑來治理國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對輕罪實行重罰,迷信法律的作用。他們認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沒有什麼道德的標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榮譽來誘導人民去做。比如戰爭,如果立下戰功就給予很高的賞賜,包括官職,這樣來激勵士兵與將領奮勇作戰。這也許是秦國軍隊戰鬥力強大的原因之一,滅六國統一中國,法家的作用應該肯定,盡管它有一些不足。
法家的思想簡略介紹如下:
反對禮制
法家重視法律,而反對儒家的「禮」。他們認為,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這是很公平的,正確的主張。而維護貴族特權的禮制則是落後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
第一個作用就是「定分止爭」,也就是明確物的所有權。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淺顯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積兔於市,過而不顧。非不欲兔,分定不可爭也。」意思是說,一個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對於集市上的那麼多的兔子,卻看也不看。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權已經確定,不能再爭奪了,否則就是違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個作用是「興功懼暴」,即鼓勵人們立戰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懼。興功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富國強兵,取得兼並戰爭的勝利。
「好利惡害」的人性論
法家認為人都有「好利惡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說過,商人日夜兼程,趕千里路也不覺得遠,是因為利益在前邊吸引他。打漁的人不怕危險,逆流而航行,百里之遠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漁的利益。有了這種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結論:「人生有好惡,故民可治也。」
「不法古,不循今」的歷史觀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商鞅明確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則更進一步發展了商鞅的主張,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他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時,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御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
法家思想和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區別,最大的就是法家極力主張君主集權,而且是絕對的。這點應該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們可以有選擇地加以借鑒、利用。

5. 範文程對治理國家提出的建議有什麼意義

順治十年抄(年)五月,福臨為治理好國家,整頓朝綱,特請範文程研究治國安邦之道。範文程坦誠地說:「大凡行善合天者,必君明臣良,交相釋回,始克荷天休而濟國事。若人主愎諫自用,誰復進言?」這番話,實際上是要福臨以過去多爾袞重用馮銓等親信,獨專朝政而引發內部派斗為教訓,要善納群言,能聽進不同意見,使君主的決策能順乎民心民意,合乎潮流。在此之前,他還向福臨建議:多爾袞在時,那些疏遠他的大臣或因反對他而受到排擠的官員,都是愛國忠君有正義感的人才,皇上要「當思所愛惜之」。福臨接受了他的意見,「原任科道官許作梅、李森先、桑芸、向玉軒、庄憲祖諸人內,系參馮銓降革者,俱起用。」在此之後,範文程又提出了興屯田,招撫流民;舉人才,不論滿漢新舊,不拘資格大小,不避親疏恩怨等重要建議,多被採納並實行。不僅如此,他還對朝中那些敢於直言不苟、秉公不阿的臣僚給以愛護。當時著名諫臣魏象樞,因在朝中「與諸大臣抗辯是非無少詘」,而常常遭到權貴們的攻擊。獨範文程「心識之,曰:『直哉,此我國家任事之臣也。』」由於魏象樞得到范的支持,使之在朝內聲望日高,順治帝因此受益匪淺。所以,李蔚曾稱道範文程是培養人才、愛護人才的伯樂。

6. 求一個中國古代論述如何治理國家天下的書籍或文章

《貞觀政要》是一部政論性的史書。這部書以記言為主,所記基本上是貞觀年回間唐太宗李世民與臣答下魏徵、王珪、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關於施政問題的對話以及一些大臣的諫議和勸諫奏疏。此外也記載了一些政治、經濟上的重大措施。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告成。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7. 孟子認為治理國家的根本之道是什麼

孟子認為治理國家的根本之道是:仁政
孟子的「仁政」學說是對孔子「仁學」思內想的繼承和發容展。孔子的「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愛人」。孟子從孔子的「仁學」思想出發,把它擴充發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對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愛心。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為本」,孟子認為,對一個國家來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還說:國君有過錯,臣民可以規勸,規勸多次不聽,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對兼並戰爭,他認為戰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在經濟上,孟子主張「民有恆產」,讓農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權,要減輕賦稅。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他認為善性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本性,也是區別人和動物的一個根本標志。他還強調要重視對人的教育,強調客觀環境對人的影響。

8. 孔子認為治理國家的關鍵是什麼

正名是孔子最重要的政治主張。
正名的目的在於維系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使人們有一定的規范遵循,而不致生活在一種不可預期的狀態之中。
簡言之,就是強調一種秩序,要依照倫理綱常來行事

9. 孔子認為治理國家要先正名,和「以德治國」沖突嗎

以德治國就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

10.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什麼體系作為法治建設的綱,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骨幹工程

法治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骨幹工程,也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礎工程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