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神劇整治
A. 如何抵制抗日神劇
堅決不能把抗日神劇作為娛樂的工具,這樣的電影電視劇看多了,沒有一點好處,只會消磨我們的意志。這樣的抗日神劇,完全違背歷史的事實,是一種戲說歷史的錯誤態度,日寇當年對我們的瘋狂屠殺,我們應該牢記在心,而不能自娛自樂,阿Q精神,認為我們可以手撕鬼子,可以輕松打敗鬼子,那麼我們還要八年抗戰干什麼?那麼我們還要從日本割跑台灣開始進行長達半世紀的抗日有什麼用?
B. 「央視」叫停的5部抗日神劇, 每一部都在侮辱觀眾的智商,到底是哪5部
抗日神劇這幾年一直都很受歡迎,觀眾也喜歡看關於這類型的影視劇作品。從這幾年來看,抗戰時期的作品收視率非常高,所以後來就有不少導演看中這類型題材,拍攝了不少關於這方面的作品。只不過如今“央視”叫停了5部抗日神劇,看到視頻中的畫面,不少人感覺這就是在侮辱觀眾智商,它的畫面感雖然非常強,但卻如同兒戲一樣出現,與現實有些脫離。
說到《利箭行動》這部劇,在播出的時候還非常受歡迎,只不過現如今再看到這部劇時,卻發現這雖然是抗日劇情,但卻有些神話,編劇也是腦洞大開,難怪後來會被禁播。從這五部作品中,不難看出同一個問題,那就是劇中人物雖然被觀眾喜歡,但編劇的故事情節太扯皮,完全脫離了歷史。就算是電視劇拍攝比較成功,但也會讓後人對歷史產生誤解,給他們帶來錯誤的認知。
C. 央視點名停播的3部抗戰神劇,每一部都在「侮辱」觀眾的智商,你看過幾個
抗日劇一直以來都很受大眾們的喜愛,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很多歷史,懂得先烈們的不易。像《亮劍》,作為經典的抗日劇,多年來一直留在我們的記憶中。但是有一些抗日神劇為了追求其他的效果,把一些事實扭曲,「侮辱」觀眾的智商。央視點名停播的3部抗日神劇,一起來盤點一下吧。
三、《箭在弦上》
這部電視劇由靳東與蔣欣主演,但是主演們用箭對抗敵人槍炮的這個設定在讓觀眾吐槽。其中有一個片段被觀眾吐槽最多,就是女俠在遭遇危險時,突然就騰空而起,一分鍾把二十多個敵人全部射死了,這彷彿把觀眾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因此,盡管這部劇紅極一時,也難逃被點名停播的命運。
D. 抗日神劇為何屢禁不止
因為很多題材不敢拍,不好拍,拍不了,所以只能拍這種創作度不高的題材。反正抗日戰爭回是歷史,不管怎麼答拍結局都一樣,最多就是在劇里加點愛情、友情、家族斗爭、江湖紛爭、穿越的道具、只要是抗日,廣電總局基本都過審,畢竟主流價值觀擺在那裡。再加上喜歡看抗日神劇的群體呈現兩極分化,都是些低齡化兒童和老年人居多,這些人對歷史和軍事常識缺乏深層次了解,看抗日神劇就是圖個娛樂,打發時間,沒有更高層次的觀影需求。
E. 抗日神劇的整治措施
網名為「藍猴子」的網友2013年5月15日發微博稱,廣電總局將就規范衛視黃金檔電視劇播出下發通知,其中特別規定:
1、所有抗日劇都需重新審查,抗日傳奇劇、戲說劇等將禁止播出,抗日劇黃金檔播出將被限制,播出總量將被調控;
2、增加現實題材電視劇的比例;
3、之前通知規定過的都要嚴格執行。 接著,有網友補充了通知內容:「已有的非抗戰雷劇的抗日劇只能在非黃金檔播出;現實題材的劇目將占衛視播出總量的50%;古裝劇、涉案劇的限制仍如2012年規定。」
有衛視在5月中旬左右臨時撤換了抗日劇。原定於昨晚登陸四川衛視的抗日題材劇《尖刀戰士》已經被古裝劇《大明嬪妃》取代。該片的編劇前天下午還在微博上為新劇開播搖旗吶喊,幾個小時之後卻承認了該劇的延播,原因是「通知來了」。有網友說,通知有可能是臨時下達,讓電視台措手不及。
橫店影視城官方微博昨天也轉發了據傳廣電總局要調控抗日劇的消息,並透露「5月份,唯有《裂變》一部抗日劇過審」。據悉,《裂變》將於2014年5月22日登陸山東等四家衛視的黃金時段,但有消息稱,《裂變》涉險過關後,悄悄地把自己的類型劃為了「年代情感勵志劇」,以方便宣傳。
2013年5月16日有記者得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已對各衛視提出明確要求,對衛視電視劇黃金檔已報排播的抗戰題材劇進行重審和甄別,對存在過度娛樂化的抗戰劇進行修改,停播不能修改的過度娛樂化抗戰劇,同時對以嚴肅態度進行創作的抗戰劇給予鼓勵和支持。一些衛視已經主動撤播了正在播出的「抗戰雷劇」,如黑龍江衛視的《戰旗》和四川衛視的《尖刀戰士》等。 電視劇不必是教科書,但一定不能是罔顧公共理性的反面教材。毋庸置疑,在大眾文化中,情愛、武打、警匪等內容其實是人的性、攻擊、破壞等本能欲求的「替代性滿足」,要引導受眾心安理得地疏泄這種欲求,需要在講述這些內容的同時進行價值觀介入,所以「正義戰勝邪惡」、「好人好報」等主題幾乎成了所有通俗故事的標准配置。好的故事把慾望與道德這兩個「死對頭」如此和諧地編織在一起,既疏泄人們內心的欲求,也再次強化了道德、價值觀和公共理性,使人處於心智平衡的狀態。
但畢竟,情愛、武打、警匪與色情、暴力、兇殺之間有著內在的共通性,如果故事過於離譜,缺乏基本的公共理性和價值觀介入,文藝作品就越接近於赤裸裸的欲求本身。比如,當人們對暴力的依賴被文藝作品過分強化,那麼暴力的對象是當年無惡不作的日本鬼子,或是今天在中國飯店用餐的日本民眾,還是日本牌子的中國製造汽車,對他們而言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因為令人痴迷的,是暴力本身。「抗日神劇」庶幾近之。 2014年,鑒於徐紀周導演拍攝的《永不磨滅的番號》里,有主演李健向空中投擲一枚手榴彈炸毀日軍一架飛機的情節。它與「手撕鬼子」等,後來並稱抗戰雷劇最著名的「三大雷點」。就因為這一個鏡頭,『飛天獎』和『五個一』工程獎最後都沒給徐紀周,不然《番號》就要把中國電視劇的獎都拿齊了。至今回憶這個「低級錯誤」,徐紀周還是一副痛心疾首、悔不當初的表情。
徐紀周認為,大家雖然主觀上都崩緊了「掃雷」的那根弦,但多局限在技術層面,如消滅鬼子的戰術上,卻很容易忽略了人物塑造的「根」。從這樣的角度理解,徐紀周倒認為抗戰劇也不必都是一幅嚴肅面孔。比如他自認《秀才遇到兵》就比《永不磨滅的番號》還要商業。
史晨風執導的28集抗戰劇《兵出潼關》在央視八套播出。作為一個拍了幾十年戲的老導演和編劇,他坦言,如今之所以雷劇、神劇特別多,是因為大多數人都只想掙快錢,不肯在劇作上下功夫。2010年來,電視劇從製作水準上來說都沒有太大問題,更多的還是在劇作上的問題。文本不扎實,拍得再好也沒有意義。
身為導演,史晨風坦言做到商業性和審美追求的平衡是很難的,但這不是「墮落」的借口。比如,很多劇用不符合歷史事實和客觀規律的強刺激鏡頭來博收視率,但史晨風堅持追求真實的「傳奇」。對於《兵出潼關》,史晨風的標准很簡單:在不雷人的基礎上,畫面有可視性,故事有趣味性,又能符合世俗的審美標准。
新一輪抗戰劇的主創人員都在積極「去雷化」:
《大道天行》的主創表示,區別於抗戰「雷劇」的套路,《大道天行》是一部有情懷的年代劇。
《殺手鐧》導演徐宗政則表示,將視角放在了抗日戰爭時期青年人身上,從他們眼中的戰爭折射出整個時代對於人們命運、思想、成長變遷的影響。
《紅高粱》導演鄭曉龍認為,抗戰題材作品應該表現的是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批判,而不是對日本人的仇恨。
《飛虎隊》導演錢雁秋對此表示如果仍然僅限於打打殺殺的低級描述,這一題材總有一天會被再次傷害。 新華社上海5月20日電題:抗日「神劇」頻現熒屏,是藝術創作還是消費歷史?
披著民族感情的外衣,用性和暴力挑逗觀眾,在歷史的瘡疤上縱情歡樂。頻現於熒屏的抗日「神劇」呈現出一番「奇觀」:褲襠藏雷、手撕鬼子、單手掏心、石頭打飛機……這究竟是藝術創作,還是消費歷史和民族感情? 日本媒體對中國「抗日神劇」的新聞報道頁面有超過千名網民跟帖,其中獲得支持最多的跟帖分別是「這個情節有點意思」、「日本電視劇也該這樣荒誕」與「不必較真,不過是披著抗日劇外衣的搞笑劇」。
一名在東京工作的日本媒體從業者告訴中國媒體人,最近三四年,日本媒體和網路已數次報道中國抗日劇中對日軍的醜化和各種不合理劇情,日本民眾對這一現象已司空見慣。
F. 廣電允許大量拍抗日神劇不允許拍大量完全還原歷史
有悖於史實的抗日神劇,對國內觀眾造成錯誤引導。近年來,有關部門一直在整治抗日神劇,效果很明顯,「徒手撕鬼子」的神劇少了,一批尊重史實的抗戰題材影視片脫穎而出。
盡管抗日神劇逐漸淡出,但很難說,產生抗日神劇的思想土壤是否已完全消除。抗日神劇中對日本人的極端醜化,對我方人員形象的極端誇張,歸根結底都是不尊重歷史的表現。
抗日神劇以貶損日本人為能事,恐怕根本不是出於什麼維護民族情感的立場。把嚴肅的歷史娛樂化,用誇張的表演吸引觀眾,進而獲得商業利益,才是多數抗日神劇出品方心裡打的算盤。
真實的抗戰歷史是怎樣的,接受過歷史教育的人們多少有所了解。在抗戰爆發之前,中國和日本在綜合國力上存在巨大的差距。在當時,中國的對手是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國家,而我們只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這是交戰雙方最基本的國情差異。在抗日戰爭的14年間,中國承受了巨大的損失,為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作出了巨大犧牲。
日本軍隊並沒有一些抗日神劇所描述的那麼不堪一擊。全面抗戰爆發以後,日本軍在短時間內佔領了我國的大量領土。哪怕是在抗戰末期的豫湘桂戰役中,依然對中國軍隊造成巨大的損失,導致了正面戰場的第二次大潰退。
人們常說「弱國無外交」。幾天前,敘利亞駐聯合國大使巴沙爾·賈法里坐在聯合國總部大樓里眉頭緊蹙的一張照片,讓眾多國內網友唏噓不已。在抗日戰爭的年代,也是中國缺乏外交話語權的「弱國」時代。只有在那樣的時代,中國才會被肆意侵略,四萬萬同胞才會蒙受屈辱,迴避敵強我弱的基本事實,就喪失了正確的歷史敘事邏輯。
銘記歷史上發生的戰爭,一方面是為了凝聚愛國情感,增強民族自信心;另一方面是為了讓當代人警醒,化戰爭的不堪過往為前進的力量。像抗日神劇那樣片面地貶損敵人,非但可能產生虛妄的自大,還會削弱戰爭的警示意義。
人們在回顧自己國家的對外戰爭史時,經常會津津樂道於歷史上的勝仗,影視片對戰爭的還原也是如此。然而,也有一些描述本國「打敗仗」的影視片,既實現了較高的藝術價值,也獲得了觀眾的認同。回顧本國「打敗仗」的過往,目的不在於拔高對手,而在於反省自身。同樣,客觀描述抗戰時期中日兩國的差距,也是為了讓屈辱的往昔觀照現實與未來。
尊重事實,才能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才能啟迪本國人奮發圖強。歪曲歷史是可恥的,遺忘歷史是可悲的,無論於己於人,都應該成為不可逾越的價值底線。
G. 侮辱觀眾智商,被叫停的十部抗日神劇,你知道幾部
侮辱觀眾智商,被叫停的十部抗日神劇有2012年《向著炮火前進》 、2012年《箭在弦上》 、2012年《利箭行動》 、2012年《孤島飛鷹》、2012年《正者無敵》 、2011年《抗日奇俠》、2011年《一個鬼子都不留》 、2011年《神槍》、2011年《鐵血使命》和2006年《鐵道游擊隊》,很不幸的是這是不電視劇我都跟隨的大人的腳步都看過。
在2012年上映的電視劇《向著炮火前進》,講述的男女主角用他們的方式永不放棄的和日寇進行周旋。在影片裡面給觀眾呈現出系列的愛恨情仇和國仇家恨交織的感覺。
上面的說到的十部抗日神劇在當時的年代都是被不少的觀眾所去追捧,因為在當時沒有什麼好的電視劇出現。但是現在看來這十部電視劇裡面的故事情節都有一些部分是侮辱觀眾們的智商,現在也是被許多的觀眾朋友叫停的十部抗日神劇。
H. 被央視點名停播的十部抗日神劇,你曾被哪部雷到了呢
在我小的時候就很喜歡看抗日劇,以前看過比較經典的抗日電影有《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等等。記得在2005年的時候我看了李幼斌老師演的電視劇《亮劍》,我覺得這部劇就是抗日劇的巔峰之作。從那以後抗日題材的電視劇演了一波又一波,不知何時好多這種類型的電視劇都被冠以「抗日神劇」的稱號。
這部劇的主角是我兒時的偶像張子健,那時候我特別喜歡他演的《甘十九妹》里的尹建平。《孤島飛鷹》裡面張子健還是飾演的一個身懷絕技的人,不過他這次對付的是日本鬼子。劇中特別雷人的地方就是男主的裝扮,皮鞋、皮褲、皮大褂,看著看著讓人有點跳劇,老是覺得這是再演偶像劇。
I. 哪4部抗日神劇被央視叫停了是在侮辱觀眾的智商
現在國產電視劇製作質量越來越高,涌現出一批製作精良的好劇,比如前些年的《父母愛情》、《人民的名義》、《琅琊榜》等等,以及今年火爆一時的《隱秘的角落》、《以家人之名》等劇。雖然好劇越來越多,但我們同樣也還是會看到有一些劇,仍然粗製濫造,並且故事內容和劇情還非常奇葩,許多人稱之為神劇,尤其是抗日戰爭題材的劇,有些畫面和情節更是神乎其神,簡直可以用侮辱觀眾智商來形容,這些劇其中有一些就被叫停了,那麼都有哪些劇直接被停播了呢?下面就來看看。
除了以上幾部劇,另外還有《一起打鬼子》、《箭在弦上》、《正者無敵》等劇,也都屬於比較誇張不太符合歷史事實的劇集。
J. 抗日神劇屢禁不止,有何原因
大人們都知道是神劇,可是小孩子不知道啊,以為這就是歷史,這就是真實,對小孩子的價值觀影響很大。
希望廣電總局和各地方廣電局能夠引起重視,抗日神劇雖然看的是人心沸騰,但真心需要反思,被扭曲的歷史會對祖國的花朵形成心理上的大落差,希望能夠看在中華大地有成千上萬的孩童需要歷史的正確熏陶的份上,作為廣電總局能夠真正的把好關,別誤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