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治理黃河的措施
A. 怎樣對黃河進行綜合治理
(1)巴顏喀拉山 渤海 (2)寧夏平原 (3)黃土高原 疏鬆 植被 水土流失 最大 華北平原 地上版河 (4)在權上游地區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在中游大力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修建大型水利樞紐;在下游加固黃河大堤 (1)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上的巴顏喀拉山,注入渤海。 (2)寧夏平原引水灌溉發展農業,稱為塞上江南。 (3)黃河含沙量大主要是中游流經黃土高原地區。 (4)黃河上、中、下游的治理措施是在上游地區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在中游大力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修建大型水利樞紐;在下游加固黃河大堤。
B. 治理黃河的有效措施
一、 保證堤防不決口,是黃河治理的首要任務。
確保黃河大堤不決口,主要是解決防伏秋大汛期的漫決、沖決和潰決問題。
小浪底工程建成後,漫決問題基本可以解決,但仍有四項任務必須完成:(一)盡快將340公里滿足不了花園口22000立方米每秒的設防流量要求的堤段加高到設計標准高度。(二)為確保山東黃河大堤不漫決,將東平湖滯洪區的安全設施建設提上議事日程,同時按照國務院2000年5月份頒布的《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暫行辦法》,結合黃河滯洪淤沙的特點,編制東平湖滯洪區運用的補償辦法報告。(三)做好洪水的預報和三門峽、陸渾、故縣、小浪底四座水庫的聯合調度。(四)積極支持沁河河口村水庫上馬。
防止沖決將是今後一個時期黃河防汛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因為黃河是游盪性河道,主槽不穩定,主流擺動頻繁,橫河、斜河的存在對大堤安全造成的威脅很大。要加大河道整治工程建設力度;進行灘區治理消滅串溝和順堤行河,防止出現引流直沖大堤的態勢;破除生產堤,嚴禁修復生產堤;同時加強灘區安全建設。
對於防止潰決,要盡快加固抗滲能力不能滿足設計要求的398公里堤段;繼續淤背固堤,使黃河下游形成相對地下河;繼續進行壓力灌漿,消除堤防隱患;在特殊堤段,實施堤身或堤基的垂直防滲。
二、確保河道不斷流,是經濟社會發展對黃河提出的新要求。
這是治理黃河必須考慮的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問題。
在行政手段上,要將用水情況與取水許可證發放聯系起來,將用水與批准水資源工程聯系起來,制定相應配套的制裁措施。
在經濟手段上,合理的水價是促進節約用水的重要手段,去年國家計委批准了新的黃河水價標准,河南、山東水價應進一步提高,同時要開展黃河水權水市場、徵收黃河水資源費等問題的研究工作。
在工程手段上,要積極開展黃河下游修建水庫、有效調節黃河河口的流量的研究工作,以大幅度提高確保河道不斷流的安全系數。可以考慮發揮東平湖在這方面的作用,並對東平湖防洪、滯洪、蓄水及其相互關系進行深入研究。
在科技手段上,要建立一個科學的徑流演進和調度系統。國際上有非常先進、完善的河流徑流調度的GIS和MIS管理系統,我們必須跟上國際發展水平。黃河水量調度管理系統項目已經啟動,要盡快把它開發出來。
在法律手段上,要努力將解決黃河不斷流的問題上升到法律高度,使黃河用水依法辦事。目前正在擬議的《黃河法》、《黃河水資源管理和保護條例》,應包括規范超用水量的法律條款。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當黃河節水潛力用盡,還要靠外流域的調水來解決黃河不斷流的問題。
三、 保證污染不超標,加強與其它部門的密切配合。
1997年黃河污染的河段占測驗河段的比例在七大流域中排第二位。上個世紀80年代,黃河接納流域污水20多億噸,90年代42億噸,到2010年預計要增加到65億噸。如何保證黃河污染不超標,流域機構至少可以在三個方面有所作為。第一,流域機構有職責和能力根據黃河來水量提出每個省允許的最大排污總量。第二,在省界斷面進行排污量的實際監測,對超標行為通過媒體予以曝光,通過社會輿論加強監督。第三,加強法律手段,在《黃河法》、《黃河水資源管理和保護條例》里納入有關防治水資源污染的內容。
四、 確保河床不抬高,是黃河實現長治久安的重要標志。
水少沙多是造成黃河下遊河床不斷抬高的主要原因。要確保河床不抬高,第一要搞好水土保持、減少入黃泥沙,特別要加強7.86萬平方公里的多沙粗沙區治理,要集中資金、技術、人力,重點搞好重點地區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即壩系建設。第二要搞好中游水沙調控體系的建設,發揮骨幹水庫的調節作用。第三要將河口的治理納入河床不抬高的治理體系中,實行人工控制,並爭取形成溯源沖刷的局面。第四要調水沖沙或增水調沙。從長遠看,隨著國力的進一步增強,在南水北調工程中必然要考慮為黃河沖沙的問題。黃委從現在就要考慮增水沖沙的前瞻性研究工作。
當然,對於黃河改道與否的問題要首先論證清楚,這是開展水土保持、中游水庫調控體系建設、河口治理、調水沖沙等一系列工作的基本前提。
C. 黃河的綜合治理措施有哪些
對黃河綜合治理方略的思考
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流經乾旱、半乾旱地區,為西北、華北地區提供了寶貴的水資源,是北方地區重要的生命之源.黃河流域侵蝕嚴重,河床不穩定,水體污染嚴重,生態環境脆弱.黃河水利委員會提出了「維護黃河健康生命」的口號,將黃河的治理轉向多目標治理.筆者根據國內外河流治理的經驗教訓,對黃河的綜合治理提出以下幾個觀點.
一、控制溝道下切是控制侵蝕的根本
黃河流經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黃土高原地區,過去每年約有16億噸泥沙進入下游,約有4億噸泥沙沉積在河床上,對黃河下游兩岸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我們通常把由坡面徑流集中沖蝕土壤和母岩並切入地面形成較大溝壑的侵蝕形態稱為溝道侵蝕.溝道下切是細溝侵蝕和坡面侵蝕的誘因.溝道下切造成岸坡和支溝坡度變陡、細溝侵蝕和坡面侵蝕加劇,因此控制溝道下切是控制侵蝕的根本.侵蝕導致土壤中的營養元素流失,使土地變得貧瘠.同時,進入黃河的泥沙攜帶的營養物質使得河湖水質富營養化.
控制侵蝕的根本是控制溝道下切和溝頭上溯,可以通過水利工程和生物工程進行聯合控制.水利工程主要指建設淤地壩群,攔截黃河上游侵蝕產生的泥沙,使其淤積在溝道內,抬升溝道河床,降低坡度,從而達到穩定溝道的目的.近年來,黃土高原地區的淤地壩建設在攔沙和控制溝道侵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生物工程是指在溝道內或溝道兩側的坡面上種植能夠有效控制侵蝕的植被,以保護河道和邊坡,防止沖刷和侵蝕.研究表明,坡面植被覆蓋率恢復到70%就可以使溝道侵蝕產沙減少75%以上.生物工程式控制制侵蝕的關鍵在於選擇適當的物種.若物種選擇得當,不僅可以控制侵蝕,還能增加生物多樣性.
1986年,錢正英通過調查研究提出了以開發沙棘資源為加速黃土高原治理突破口的科學建議,使沙棘灌木在黃土高原大面積種植.沙棘又名醋柳、酸刺、黑刺,系胡頹子科,是一種具有良好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的植物,適應性強,根系發達,有極強的萌生能力,可以通過無性系生長實施種群擴散,並依靠生理整合和覓養行為提高基株適宜度和分株存活概率.沙棘根系具有較高的固氮能力,對增加土壤有機質及氮的含量、改善土壤結構、提高林地生產力等都具有重要意義.研究發現,種植沙棘可以有效攔沙蓄水,促進當地其他物種的生長,提高生物多樣性,具有良好的生態效應.
二、增阻降速是穩定河勢的重要措施
穩定的河勢對河流健康至關重要,而降低流速是穩定河勢的重要措施.降低流速主要取決於河床的阻力結構.彎曲的河道、河道內的大卵石以及灘地上的植被等都是河床阻力結構的一部分.這些阻力結構能夠降低水流流速、防止河道沖刷和穩定河勢.目前,一些河流治理工程破壞了河床的阻力結構,引起了很多問題.從河流綜合管理的角度來看,河道裁彎取直、灘地清障減糙以及渠化工程等都是不利於河流健康的.當然,降低流速會導致泥沙落淤,所以增阻減速宜從上而下進行.從河流整體看,增阻降速從根本上減小了泥沙侵蝕和運動的動力,河床演變速率減小,河勢逐漸穩定.
彎曲是河流的本性,將蜿蜒的河流改成順直違背了河流的本性.裁彎取直集中了水流能量,引起河道沖刷和河岸侵蝕,導致河道不穩,並破壞了水生棲息地,影響了水生物的生存.灘地植被可以降低洪水流速,延長洪水推進時間.許多學者研究了灘地植被影響河流水力特徵和地貌特徵的機理.灘地植被可以通過增加阻力和降低近岸流速來保持河道地形的穩定,並通過其根系增加河岸穩定,加速灘地和岸邊淤積.河道渠化工程對河流地貌和生態都會產生不利影響,用混凝土硬化河道和河岸改變了河流原來的屬性.光滑河岸相對於自然河岸糙率要小很多,導致近岸流速提高,威脅河岸和大堤安全.人們已經認識到光滑河岸不利於防洪安全,一些地方為控制近岸流速,將大石塊鑲嵌在光滑護岸上以增加河岸糙率.
降低流速不僅有利於穩定河勢,對河流生態也十分有利.通過對河流生物群落的研究發現,河流中水流流速小於2米每秒時,最利於水生物的生存.大多數水生動植物都生活在低流速的水域中.適合度指數SI為棲息地的物理化學條件對生物生存和繁殖的適宜程度.SI=1和SI=0分別代表最好與最差的生存條件.通過對36種魚類的研究表明,對於成魚,約55%的魚類在靜水中最適宜生存,97%的魚類在流速大於3米每秒的水中最不適宜生存.多數魚類產卵需要較高的流速,幼魚需要較低的流速.但是當流速大於3米每秒時,無論是成魚還是幼魚,所有魚類的適合度指數降到零,而產卵孵化和魚苗的適合度指數則降到1以下.
三、建設通河湖泊濕地是改善黃河生態的鏈條
河流是生命的載體,為各種水生生命提供棲息地.當前黃河處於嚴重污染的狀態,60%以上的黃河水不能飲用,黃河的生態也受到嚴重破壞.再加上黃河的河床底質都是細沙,黃河中水生物種和生物量都遠比長江少得多.筆者曾帶領研究小組到黃河下游以及黃河三角洲進行實地生態考察,在黃河河床和河灘濕地中採集底棲動物樣品,通過分析發現,只有極少底棲動物在河道里生存,而濕地生存的物種較多.
通河湖泊濕地對河流生態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河流系統中,通河湖泊與河流干、支流構成一個完整的河湖復合生態系統.河道與通河湖泊作為不同類型的生態單元,發揮各自的生態功能.研究發現,許多魚類在河裡產卵,在湖裡長大.通河湖泊的河湖關系形式有利於底棲無脊椎動物以及魚類的生存與發展.河道的流水環境具有較高的溶解氧,但營養物質和餌料生物貧乏;通河湖泊則具有較高的初級生產力,支撐著水體食物網的各個環節.反過來,湖泊生態也依賴河流.因此,保持河湖的連通對於生態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表明,隔離的湖泊生物多樣性降低.以長江為例,近50年來,長江許多通江湖泊逐漸變小變隔離.隔離的湖泊中底棲動物由46種減少到30種,魚類由80種減少到50種.生態管理的一個原則是維持較高的河湖連通度.在黃河建設通河湖泊可以顯著改善生態,例如小北幹流、河南段的二級懸河的河灘、東平湖和北展、南展滯洪區等都可以建設通河生態湖泊.
改善生態的另一個舉措就是增加水面面積.增加水面面積可以為水生物提供更多的棲息地.從這方面來看,建設水庫和大壩是對生態有利的.雖然水庫和大壩建設造成了棲息地的隔離,對一些洄遊魚類造成威脅,但增加棲息地促進了生態的改善.
水生植被在河流生態系統中起著重要作用.水生植被可以為底棲動物和魚類提供餌料和休憩、產卵的場所,並且能夠吸收河流中的有機物質,達到凈化河流的目的.北京郊區的拒馬河是一條水生植被發育很好的河流,沿岸居民利用河水作為生活用水,排回河道的水體都是攜帶大量有機物質的生活污水,這些有機物質不斷地被河道中的植被吸收,經過一段距離的凈化後,河水又變得十分清澈.在黃河的治理中,可以在有條件的河段培育水生植被,起到凈化水質的目的.
在通河濕地和湖泊中引入合適的水生植物如沉水植物(如苔草、黑藻和眼子菜)、挺水植物(如水燭和蘆葦)、浮水植物(如蓮、芡和浮萍)等,以構建黃河生命必需的底棲動物群落,創建並維持黃河完整的水生生態系統.水體生態修復應當考慮整個生物鏈的修復.如當水體沉水植被修復後,還應同時考慮沉水植被的維護者和垃圾清理工,即水生昆蟲、螺類和貝類等,繼而放養魚蝦等.
四、控制點源污染是解決污染問題的重點
近年來,黃河缺水嚴重、污染加劇.據2001年監測統計資料顯示,黃河中下游水體中磷的超標率達90%以上,氨氮超標率在50%以上.目前黃河的污染既有點源污染,又有面源污染.但是,點源污染可以通過污水處理達標排放來控制,而面源污染卻收集難、處理難.面源污染主要是營養物質,可以被水生動植物吸收或降解;而點源污染包含許多有毒物質,往往殺死一些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甚至植被,大大降低河流的凈化能力.許多實例說明,工業污水排放殺死較高級的生物後,一些細菌和藻類才能夠大量繁殖,造成河水發臭.因此,控制點源污染是改善黃河水質的重點.已有研究表明,如果點源污染得到全面控制,河流、湖泊、水庫等地表水水質就可以得到顯著改善.
D. 黃河流域的環境問題以及綜合治理措施
黃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間(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至安陽殷墟)的地理環境適宜於植被的生長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約2℃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在這一時期,黃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澤、大野澤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記載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關中平原直到中國戰國時期依然有著「山林川穀美,天才之力多」(《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戰國以後隨著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秦國經濟中心向關中遷移,黃河流域與黃土高原的植被開始遭到破壞。由於黃河流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中國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國歷史地理學》,藍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國重農輕牧的現象,黃河流域植被破壞成為長期、大量的現象。隨著公元11世紀氣候轉冷的開始,伴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遷,黃河流域的生態破壞開始減少,然而森林覆蓋已經難以恢復到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並隨著植被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受到黃河的侵蝕而被捲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據科學家研究,黃河發生變化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後,黃土高原氣溫轉寒,暴雨集中。加上黃土本身結構鬆散,很容易受侵蝕和崩塌,助長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進入黃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長,無限制地開墾放牧,使森林毀滅,草原破壞,綠色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黃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護層,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黃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四千噸寶貴的土壤被侵蝕掉,相當於一年破壞耕地五百五十萬畝!更嚴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顯著下降,造成農作物大量減產。越是減產,人們就越要多開墾荒地:越多墾荒,水土流失就更嚴重。這樣越墾越窮,越窮越墾,黃河中的泥沙也就更多,因而黃河決口、改道的次數也就越來越頻繁。把黃河治理好,關鍵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讓它隨心所欲地流入黃河。新中國成立後,科學家已經為治理黃河設計了方案。他們認為黃土高原地區應堅持牧、林為主的經營方向。一定要保護好森林資源,使失去的植被盡快恢復。要使人人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破壞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殺行為:要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同時還要大量修築水利工程。這樣數管齊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黃河變好的夢想一定能成為現實
E. 讀圖回答:(1)黃河下游的「地上河」是怎樣形成的(2)綜合治理黃河需要採取哪些措施
(1)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黃河下游游盪在華北平原上,河床寬坦專,水流緩慢,屬泥沙大量淤積,使河床平均高出兩岸地面4~5米,成為舉世聞名的「地上河」;
(2)由於水土流失嚴重,河流含沙量大增,所以治理黃河要加強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治理黃河時在下游修堤築壩,加固黃河大堤.
故答案為:
(1)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黃河下游游盪在華北平原上,河床寬坦,水流緩慢,泥沙大量淤積,使河床平均高出兩岸地面4~5米,成為舉世聞名的「地上河」;
(2)一方面要加強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另一方面在下游修堤築壩,加固黃河大堤.
F. 黃河流域的環境問題以及綜合治理措施
黃河流域的環境問題主要是中游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問題
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措施,進行小流域的綜合治理:
1-工程措施
打壩建庫,平整土地;修基本農田;抽、引水灌溉;這樣可以貯水攔沙,改善生產條件,合理利用水土;
2-生物措施
植樹種草,可以蓄水保土,實現多種經營;
3-農技措施
深耕改土,科學施肥;選育良種,地膜覆蓋;輪作套種等;可以蓄土保土,提高肥力,充分利用光熱。
G. 黃河綜合治理措施
黃河的特點是水少沙多,水沙運行過程不協調。黃河65%的水量來自蘭州以上,而90%的泥沙來自中游黃土高原,但二者在時間上常不相適應,當中游來沙多,上游來水少時,就造成河道的嚴重淤積,洪水位不斷抬高,威脅堤防安全。目前,上游興建了一系列梯級電站及控制性水庫,減少了汛期輸沙水量,使水沙運行過程更加不協調,泥沙更容易淤積,沿黃兩岸工農業用水的大量增加,也使輸沙水量相應減少,影響下遊河勢的惡化。
四十年來,加固加高了兩岸大堤(大堤按1958年實測花園口站22000m3/s設防);建成了三門峽、陸洋(伊河上游)、故縣(洛河上游)和東平湖等水庫;興修了北金堤、北展、南展分滯洪區及沿河護岸護灘工程,初步形成了「上攔、下排、中間分滯」的防洪體系。但是,河底不斷加高,大堤質量不均,潛在危險很大;三門峽、東平湖水庫因淤積影響和庫區移民等原因,蓄洪運用受到限制;北金堤滯洪區(在北金堤與臨黃河大堤之間)內有人口150萬,耕地16.7萬公頃和中原油田85%以上油區,使用時也很困難。因此,黃河的防洪問題仍十分嚴重。
黃河的治理,近期主要是加強和改善現有防洪體系,充分發揮現有工程的作用。加速鄭州鐵橋一高村間寬淺游盪性河段的治理,通過控導主流、穩定河勢的工程措施,變游盪性河道為流路固定的彎曲河道,是防止產生橫河、斜河,確保大堤安全的必要措施。
修建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小浪底位於三門峽以下130千米處,是黃河幹流上最後一個峽谷水庫,興建小浪底工程可以緩解三門峽攔蓄洪水的壓力,控制三門峽與小浪底間洪水,小浪底可控制流域面積65萬平方千米,按設計計算,小浪底工程可攔沙100億噸,相應減少下遊河道淤積77億噸(相當於20年的總淤積量),可長期保持有效庫容50億立方米。此外,小浪底工程還可以擔負20億立方米的防凌任務。可基本解除下游凌汛威脅。每年可增加40億立方米的供水量。水電站總裝機156萬千瓦,保證電力24—30萬千瓦。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以防洪(包括防凌)減淤為主,兼顧供水、灌溉、發電、蓄清排渾、綜台利用為開發目標的大型水利工程,可減輕大堤和三門峽水庫的壓力,增加下游防洪的安全程度,並減少滯洪區的運用。
通過多種途徑減緩黃河下遊河床的淤積,逐步變地上河為地下河,是治黃的長遠目標。水土保持是治理黃河的基本措施,再加以水庫攔沙、蓄水調節水沙運行過程及增水沖沙等措施,進行綜合治理,使黃河下遊河床變淤為沖,從而實現根治的目標。
相繼興建小浪底、龍門、磧口三個庫容在100億立方米以上的水庫,估計可使黃河下遊河床40—50年內不增加淤積。配合溫孟灘、龍門至潼關間的灘地積淤,減淤年限還可延長。
在研究黃河治理對策方面,有的學者認為應在黃河下游進行人工改道,另闢新河。這種方案並不能控制洪水,也不能減少河道泥沙淤積,塑造新河初期很難確保安全,20年後又變為一條地上河,而且該方案影響人口250—300萬,難以妥善解決。
H. 對黃河進行綜合治理 其中上游、中游的治理方法是
對黃河進行綜合治理 其中上游營造植被,保護生態環境、中游的治理方法是治理水土流失;下游是調水沖沙、加高加固河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