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大氣治理
❶ 京津冀各地是如何治理環境的
工業、燃煤、機動車排放是京津冀及周邊區域大氣污染物的主要來源,但各地的實際情況不盡相同。「大氣十條」實施近5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治理從「眉毛鬍子一把抓」向精細化轉變。
「天津是一個傳統工業城市,能源結構又偏煤,加上冬季的時候,採暖是剛性需求,所以煤炭清潔化始終是大氣治理的重點任務。」天津市環保局局長溫武瑞表示,2017年,天津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清潔取暖年度任務,今年提出要「溫暖」相搭「藍天」,力爭「煤改氣」全部完成。
不僅治理重點明晰、措施推進有序,京津冀大氣環境質量提升目標管理也在邁向精細化。以北京為例,《北京市藍天保衛戰2018年行動計劃》已將全年污染物濃度控制指標分解到各區縣,在實施工程減排的同時,向管理要效益,突出精治法治共治。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❷ 京津冀大氣治理方案由哪些部門聯合發布
由環保部、發改委、公安部等10部門以及北京、天津等6省市人民政府共同制定的,迄今為止最嚴格、最具可操作性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今天發布。
不僅如此,《行動方案》還要求2017年10月底前,「2+26」城市所有327個區縣全部建成包含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PM2.5、一氧化碳(CO)、臭氧(O3)六項參數在內的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點,並要實時對外發布信息,監測權全部上收到省級環境監測部門。
《行動方案》指出,將嚴厲打擊監測數據弄虛作假,保證環境監測數據的公正性和權威性。一經發現干擾監測數據的,嚴肅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❸ 廊坊市施工現場七個百分百是什麼
1、施工復現場全圍蔽;
2、工地制砂土全覆蓋;
3、工地路面全硬化;
4、拆除工程百分百灑水壓塵;
5、進出工地車輛百分百沖凈車輪車身;
6、暫不開發的場地百分百綠化;
7、物料堆放、施工垃圾與生活垃圾全部清理。
嚴防嚴控「揚塵霾」。廊坊市所有工地必須堅決落實秋冬防錯峰生產各項要求。各級政府批准開工建設的各類重點工程,必須嚴格落實揚塵治理「7個百分百」標准,做不到的一律停工。同時,廊坊市三區要切實加大城區濕掃力度,市大氣辦要嚴格按照「以克論凈」標准,實施考核、講評、通報。
(3)廊坊大氣治理擴展閱讀
治理工地揚塵污染,主要是四方面:
1、要認真落實土方施工時必須要有噴淋、噴霧等濕法抑塵措施;
2、對工地出入口必須有對出入車輛車身清洗和凈化措施,防止帶泥土上路;
3、工地內的道路必須硬化並保持清掃干凈;
4、工地祼土必須完全苫蓋。如果違反上述規定,相關管理部門會依法依規對施工單位和責任主體單位等給予嚴厲處罰和約談問責。
❹ 河北省大氣污染現狀及治理措施
沒找到河北的 找到石家莊的 你參考參考吧~~
摘要:二十一世紀的鍾聲已經敲響,回首二十世紀,我國經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但是,傳統模式下的生產力的提高在驅動經濟增長和為企業帶來的利潤的同時,卻使我們的地球家園變得千瘡百孔,不堪重負。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布了長篇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該報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即「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夠成危害的發展」。
關鍵詞:石家莊市 大氣污染 原因分析 政府行為對策
一、概述
二十一世紀的鍾聲已經敲響,回首二十世紀,我國經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但是,傳統模式下的生產力的提高在驅動經濟增長和為企業帶來的利潤的同時,卻使我們的地球家園變得千瘡百孔,不堪重負。
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布了長篇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該報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即「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夠成危害的發展」。這個定義鮮明的表達了兩個基本觀點:
人類要發展,尤其是貧困地區的發展;
發展要有限度,他不應危及後代人的發展。
石家莊市我國華北地區新型的一座現代化工業城市,是河北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中心。總面積15848平方千米,總人口845萬。其交通發達,京廣、石太、石德鐵路和京深、石港、石太高速公路交匯於此。近年來,石家莊市工業迅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是,經濟的快速增長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 是他一躍成為全國著名的環境污染大市。而其中,尤以大氣污染最為突出:尤其是在風力達到一定程度後,塵土滿天飛舞,縱橫肆虐,有些區域垃圾泛濫成災。
二、 石家莊大氣污染現狀及原因分析
1.1 石家莊大氣污染現狀
近年來,隨著城市工業的發展,大氣污染日益嚴重,空氣質量進一步惡化。河北省環境監測總站4月11日隊本周空氣質量檢測表明,石家莊的首要污染物可吸入顆粒物(PM10)。由於它們直徑很小,且夾雜著細菌,可以被人體吸入體內,引起疾病。同時,由於它們很輕,不宜沉降,總是漂浮在空中,陽光照射在這些微塵上,被吸收或散射,致使天空顯得灰濛蒙的,能見度明顯下降。揚塵污染也比較嚴重,特別是雨後就更顯得直觀,汽車擋風玻璃上全是泥水,就連眼鏡片上也滿是泥水。由於少數地區垃圾處理不善,成堆的垃圾在地面上腐爛,隨風一錘,一股惡臭撲鼻而來,讓人倍覺惡心。工廠排出的廢水、廢氣,也使大氣污染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給市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嚴重的不便。
1.2 石家莊大氣污染原因分析
1.2.1 地形和氣候因素是影響石家莊市大氣質量的基本原因
石家莊位於河北省中南部,西依太行山脈,東、南、北均為遼闊的華北大平原。而與此同時,石家莊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具有冬季寒冷少雪,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晴朗涼爽等特徵。這些特定的地理和氣候因素,是石家莊的大氣污染面臨嚴峻的挑戰。由於東南風的作用,石家莊上空的可吸入顆粒物和其他污染物質隨風西移,當遇太行山脈的阻擋後,又轉向東移,返回原地。而與此類似,當刮西北風的時候,由於太行山脈這一巨大的屏障,使西北風被攔截在山西境內,一些污染物質也無法被颳走,而只能繼續停留在石家莊的上空。
1.2.2 城市建設是影響石家莊大氣質量的重要原因
石家莊氣體狀態大氣污染源調查表
根據對主要大氣污染的分類統計分析,其主要來源可概括為三大方面:(1)燃料燃燒(2)工業生產過程(3)交通運輸等。根據統計資料,以上三方面產生的大氣污染所佔的比例分別為70%、20%和10%。在直接燃料的燃燒中,燃燒排放的大氣污染物數量約占燃料燃燒排放總量的96%,其中燃煤排放的煙塵、SO2、NOX和CO的數量占燃料燃燒排放比例分別為99%、93%、81%和97%。各種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氣污染排放量雖僅佔大氣污染總排放量的1/5左右,但由於排放點比較集中。濃度較高,所以對工礦區或局部的大氣污染較為嚴重。機動車等流動源在交通比較繁忙的街道,如裕華路、中山路等,可能造成CO、NOX和HC的嚴重污染。
(一)燃料燃燒。在石家莊,天然氣在居民的生活中還沒有普及,煤仍然是人們的首選燃料。而在燃煤市場上,高硫煤仍佔主導地位。由於經濟條件的限制,人們不可能放棄廉價的高硫煤而去購買環保型的低硫煤。這就造成SO2的大量排放。同時,由於石家莊地處華北,冬季寒冷,需要供暖,而一些單位為了省錢,實行自給自足的供暖制度,這就增加了煤的燃燒量,使大氣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二)工業生產過程。近些年來,石家莊紡織工業發展迅速,是我國棉紡織工業基地之一,化學工業也是重點發展部門,有規模較大的華北制葯廠和石家莊化肥廠,煤炭工業亦佔有重要地位。這些性質的工礦企業即使石家莊的重點發展部門,也是污染最為嚴重的企業。而且這些工礦企業大多數集中在市區,如具有相當規模的華北制葯廠和石家莊化肥廠等。此外,還有一些粉末冶金廠、印染廠也是石家莊大氣污染的主力軍。
(三)交通運輸。近些年來,石家莊經濟發展迅速,交通運輸也隨之發展。特別是近年來,私人轎車的數量急遽增多。但是,交通運輸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汽車的尾氣中含有大量的CO,對人體的危害極大,特別是一些柴油大貨車和冒煙車輛,排放的尾氣中夾雜著大量的可吸入顆粒物,是導致疾病的重要因素。據中國科學院王瑋博士介紹,一輛柴油車排放的尾氣中,夾雜的可吸入顆粒物,幾乎是100輛汽油差夾帶的總和,是更嚴重的污染源。而石家莊卻允許柴油車進城,促使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的濃度急劇上升。
(四)市政建設。石家莊的馬路普遍存在道路斜坡問題,即馬路兩側的人行板道明顯高於路面而且與路面垂直,呈「凹」字型。致使馬路上的灰塵不能吹走,而且越積越多,這也是因發揚陳天氣的直接原因。據資料統計,城區揚塵中的可吸入顆粒物占總量的40%左右,人們卻對裸露地面,建築工地,拆遷工地以及砂石料場造成的揚塵姑息遷就,始終未能採取有效的措施從根本加以治理。此外,工業廢水中的化學成分也極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對人體有害的氣體。
(五)工業布局。石家莊的一些工礦企業大多數集中在城區的東北部,還有一些分布在市區的不同區域。這些工礦企業的分散性是整個城區的大氣污染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六)綠化。石家莊作為一個新興的工業城市,綠化還沒有跟上工業發展的步伐。只有政府、一些企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內部綠化已基本達標,而整個城區的綠化卻遠遠達不到要求。南二環只是近兩年來才栽了幾批樹,其他地方也還是光禿禿的。
1.2.3 市場失靈。所謂市場失靈是指市場存在不完整性(例如:壟斷實力的存在,生產要素缺乏流動性,巨大外部型的存在,缺乏知識和信息等)導致市場經濟作用被削弱的現象。也就是使市場經濟不能實現其理論上的好處的情況。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說,外部性是市場失靈的重要因素。外部性是指個人或一個經濟單位所承受的收益和成本是另外的個人和經濟單位行為的直接結果,而沒有得到任何補償的情況。如一個化肥廠對大氣造成污染但老百姓去被迫承受大氣污染所造成的損害。由此可見,市場失靈也導致了大氣污染。
1.2.4 政府政策失靈。政府並不是萬能的,政府決策失靈同樣會產生環境問題。例如:河北省政府打算把石家莊建設成為聞名全國「葯都」,而制葯廠是污染極為嚴重的企業,這個政策導向勢必會對石家莊的大氣污染造成不良的影響。
1.2.5 全民對環境的認識不夠
目前,人們對環境保護存在很多認識上的誤區。如對環境問題的潛伏性、長期性、緊迫性和艱難性認識不足,對政府的環境保護政策不理解,由於市民認識上的不足和思想上的不重視,導致他們行為上的不夠積極,不夠配合。如在石市東南部的尖嶺村,本身道路坑窪不平,塵土飛揚,再加上村民自身素質不高,垃圾隨處可見。特別是每逢集市過後,更是滿地狼藉,叫村民和過路人苦不堪言。
三 政府行為對策
在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今天,「經濟發展靠市場,環境保護靠政府」的說法已被廣為接受。環境資源配置的失靈,要求政府加大環境保護行政監督力度,採取有效的行政、經濟、法律、教育等手段,發揮其在解決環境問題上的重要作用。入世後,我們的環境管理方式將會受到沖擊,因此,必須更新觀念,提高認識,適應新的形勢和環境。
1、完善政府機構職能,使宏觀與微觀有機結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要求幾乎所以政策領域的變革,改變過去各個部門封閉的、分割地制定和實施經濟、社會、環境政策的做法,把環境保護與其他政策的制定和執行結合起來,這樣做既有利於環境本身,又可以提高其他政策的效能,這就要求石家莊市政府建立環境管理體系,其績效分布如頂圖:
政府要依照此體系,完善機構設置。實行環境質量行政領導負責制,明確各部門職責,對政府及職能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違反環保法規的各項具體行為進行界定。對違反環保法律、法規或貫徹不力導致轄區環境質量下降的部門、機關給予相應處分,使領導的「烏紗帽」和其所負責的區域環保是否達標掛上鉤。此外,還要給環保部門下放實權,權責明確,才能貫徹有力。
2、搞好監督調查工作,統一布局,分類管理。治理環境污染,必須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實現全面規劃,合理布局。
2.1 政府環保部門應切實做好環境的監測調查工作。近日河北省環境監測中心站針對日益嚴重的室內環境污染監督檢疫站。今後,對於類似的機構要進一步完善,以加強對空氣污染原的監控;實施城市空氣質量周報或日報預報,使社會有關各方及時了解可能出現的空氣污染情況。使一些污染物排放較大的單位和對空氣污染物敏感的人群能預做准備。採取必要的應對措施,並可為環境管理決策提供及時、准確全面的環境質量信息。同時,政府可以投資興建以監控、信息、檢測等三大系統為核心的環境指揮中心,配備機動車尾氣遙感監測車,加強環境監理標准化建設。
2.2 立足現有規律、規章和制度,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規,加強環境執法監督。為使環境保護工作根深蒂固的開展起來,建立適應可持續發展和市場經濟的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環境法律體系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可制定一系列相應政策法規完善這一體系(注意既要有綜合性法規,又要對各方面進行明確規定,而且要隨著科技的發展不斷修改。)在此基礎上實行環境執法監督,以國家環境政策、法律、法規和標准為依據,圍繞國家環保工作重心,結合石家莊環保工作重點,運用國家法律賦予的權利和石家莊市政府授予的行政管理許可權,以石家莊市環保局為主體,在有關部門的配合下對一切與環境保護有關的經濟行為進行有效的監督動。
3、針對石家莊市大氣污染的幾個主要方面原因採取相應防治措施,強化管理。
3.1 政府應利用經濟手段來治理工礦企業。企業是各種污染物的主要產生者和排放者,這就要求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採取切實措施以削減排污量,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使企業改變觀念,拚棄環境保護部經濟的成見,樹立起重視環境更益於經濟的觀念。宣傳和執行「污染者付費、利用這補償、開發者保護、破壞者恢復」的原則。對破壞環境和隨意排放污染物或超過國家規定標準的單位,按照污染種類,數量和程度進行罰款或徵收排污費;對排放污染物損壞群眾健康或造成財產損失的排污單位,責令向受害者賠償損失;對利用廢棄物生產的產品給以減免稅收或其他經濟上的優惠;實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予以征稅收費等制度。
3.2 制定嚴格的標准,控制揚塵和廢氣污染。關閉不合格的砂石料場,對於建築工地拆遷工地要求工程承包商在工地周圍加高護屏,並在四周的臨時交通道路上鋪蓋瀝青;對一些非回鎮土要隨時運出市區。要求運貨車加蓋遮篷,以免建築材料散落街頭。各公司要採用現代化的電子過濾塔等先進設備來凈化含油脂灰及有害的二氧化硫的廢氣。化工廠應利用管道將生產過剩中產生的廢煤氣及其他含有臭味的氣體,經過管道輸送到煤站燃燒,變成無害的碳酸氣體和水蒸氣,然後經過高大的煙囪排向高空。制葯廠應建立有害氣體的回收循環裝置,利用回收利用可製成石膏。對工廠和服務性行業制定和執行新的氮氧化合物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排放量標准和燃料的質量鑒定標准。除此之外,政府應加快無燃煤區的建設,將石家莊市中心區(和平路、體育大街、槐南路和倉安路;維明街圍和區域)基本建成無燃煤區,並逐步將整個市區建成無燃煤區。同時,政府應下令,對一些具備集中供熱條件的單位,必須集中供熱。
3.3 利用行政手段削減機動車污染。政府應執行嚴格的地方規章制度,禁止銷售未達國家尾氣排放標準的汽車,淘汰尾氣超標車;安裝電噴和三元催化裝置;加快機動車燃料改造,
使用天然及電力等清潔能源;同時,可以開設電車等無污染車輛。對一些新增公共汽車要購置以天然氣為燃料的清潔型車型,建設天然氣加油站。禁止拖拉機、機動三輪車及非市區牌號的摩托車進入市區。
3.4 政府應嚴格規劃解決石家莊的道路斜坡問題。一方面,在新建道路工程中,盡量避免道路斜坡問題。同時,對一些已形成道路斜坡問題的主幹道,政府可以責令有關部門用花壇取代柵欄,並在道路兩側種上樹,以達到防止塵沙和凈化空氣的雙重功效。另一方面,可以增設灑水車的數量,用灑水車把一些處理過的污水灑在馬路上,一日幾次。
3.5 調整工業布局實現工業布局園區化。政府要加大力度,逐步改變不合理的工業布局,在城區實施「優二興三」的產業政策,把工業重心移向開發區,發展工業園區,嚴格執行產業發展導向政策和「三同時」規定。限制一些敏感區域興辦有污染的工業項目,對一些重污染企業要實行搬遷、停產、轉產或限期整改等政策。擴大石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規模。
4. 對城市交通和公共設施警醒合理的規劃管理。
4.1 政府要加大投入。
4.1.1 增加對公共設施的投入。政府可對一些公共設施增加資金投入,如在一些公園、廣場興建噴泉、消防水池等。在適當的地點開設無車區和商業步行街,以減少汽車的流動量。
4.1.2 政府應增加資金投入來治理城市垃圾。政府可以投資在一個小區設置幾個垃圾投放點,每天定時投放垃圾,同時政府可以投資開發垃圾產業。當然,出路垃圾也必須堅持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子,政府可以讓企業在生產時就考慮到為減少垃圾創造條件,如減少包裝,或改一次性包裝為重復使用的包裝。對一些自然無法分解的垃圾,可以進行焚燒,但一定要嚴格限制焚燒廠的粉塵和廢氣排放,煙囪要價高,而且要安裝廢氣過濾裝置,把排入大氣的有毒物質減少到最低限度。
4.2 加強城市綠化工作,建立城市立體綠化體系。在石家莊范圍內大規模植樹種草,在搞好垂直綠化的基礎上,實行立體綠化。隨著工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變遷,使內綠化已顯得十分重要因為許多新建住宅和辦公樓都有很多污染物質,其中有些會釋放有害氣體或塵粒污染空氣,它們包括許多種燃料、木材、建材、辦公設備、傢具、地毯及化工清洗劑等。另外,植物、寵物或房間空調系統也會帶有細菌,這些細菌會破壞室內的空氣質量。立體綠化就是事室內、地面、樓頂、牆體形成一個立體的綠化網,以阻止細菌黴菌的生長。此外,化學製品應受到限制,如油漆燃料及殺蟲劑等。
5. 廣泛利用宣傳、教育等手段提高公民的素質和環保意識。環境保護關繫到全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保護環境實質就是保護生產力。各地區各部門都要進一步提高對環境保護工作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廣泛普及和宣傳環境科學知識和法律知識,切實增強市民的環保意識和法制觀念,提高其保護環境的自覺性。(1)各地區各部門必須把環境保護法律知識作為幹部職工培訓的重要內容,提高各級領導幹部和人民群眾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自覺性。各級政府應把環保業績作為考核政府官員政績的主要指標,讓各級政府把環保提上日程。(2)大中小學要積極開展環境教育。(3)建立公眾才與機制,發揮社會團體的作用,鼓勵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工作,檢舉和揭發各種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行為。(4)報紙廣播電視等新聞媒介應當及時報道和表彰環境保護工作中的先進典型,公開揭發和批評污染、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對嚴重污染破壞生態環境的單位的個人予以曝光,發揮新聞輿論的監督作用。(5)各級政府可以在居民小區設置宣傳欄,宣傳環保方面的法律法規,充分調動群眾的自覺性。
6.大力發展環保科技,推動環保產業的發展。
6.1 積極發展科技興環保企業。我國已經加入WTO,國內所有企業都要面臨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和考驗,那種僅憑人力資源、勞動力價格低廉去打開國際市場的辦法是缺乏遠見的,以民眾的低收入額為代價的競爭,其出發點就不對,其可持續性等更值得懷疑。大量增強企業的科技內涵才是做根本的出路。面對環保領域企業數量小多、規模小的特性,大力發展科技型環保企業更是當務之急。政府應加強對環保企業科技化的支持和政策引導。(1)在財政稅收政策上向企業的科技開發行為傾斜,如果通過相應的監督監察機制確證企業投資與技術開發,那麼這種投資的稅收可以減免;如果經過相應的論證,企業投資與某項技術研究可以促進整個地區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那麼可以取得政府的優惠貸款甚至貼息貸款。(2)在環境領域,面向環保企業設立技術研發課題,並有配套的資金保障。(3)選擇有規模、有豐富實踐經驗、具有技術研究基礎的環保企業作為重點扶持對象,有的放矢發揮最佳作用。
6.2 鼓勵支持環境保護和治理污染方面的科技研究和科技發明並力求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成果。
6.3 加強同其他地區和國家的聯系與合作。 引進國外投資,彌補資金短缺的現狀;積極開展與其他地區和國家間的技術交流與合作,研究與應用新形式的環保理念與技術;聘請國內外知名環境專家參與我市環境整治開發治理工作規劃的制定等等。
❺ 河北配合京津冀大氣治理將關閉一些工廠嗎
10月31日,據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司官方微博消息,河北省環保廳廳長高建民今天表示,這兩年河北省環保部門嚴格執行國家排放標准,嚴格落實排放許可證管理,就重污染天氣提出鋼鐵等比重比較大產業有意識的限制產量。眼下快進入供暖季,一旦出現重度的污染天氣,環保部門會及時發布預警的公告,及時地按照預案啟動錯峰生產。
高建民稱,京津冀特殊的地理區位,氣象條件特殊,特別今年很快就進入取暖期,如果出現不利的氣象條件,環境監測部門、氣象部門經過科學會商,一旦出現重度的污染天氣,環保部門會及時發布預警的公告,也會及時地按照預案啟動錯峰生產,使空氣質量能夠得到有效保障,讓人民群眾身心健康得到保障。
在一個特定區域內,把大氣環境看作一個整體,統一規劃能源結構、工業發展、城市建設布局等,綜合運用各種防治污染的技術措施,充分利用環境的自凈能力,以改善大氣質量。
❻ 廊坊市氣候,環境現狀分析及解決思路
這么長時間都沒人回答? 如果您不採納分就沒了,還不如給我呢 , 呵呵 開玩笑歸開玩笑答案: 全球氣候變暖及其帶來的影響,已經成為全球各界普遍關注的焦點,其中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的影響也受到眾多專家、學者的關注,在全球氣候持續變暖背景下,水資源短缺是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水是生命之源,它不僅影響、制約現代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且將成為21世紀全球資源環境的首要問題,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及早研究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環境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是為政府提供實施和諧的政治經濟政策和今後人類成功地適應氣候與環境變化的重要科學依據。 此報告利用廊坊市1964~2003年間氣候和同時期內水資源量、水位、水質等水文資料較詳細地分析了廊坊市氣候變化及其對水資源環境的影響特徵,指出了氣候變化引起的水資源環境改變的事實,提出了合理治理、開發、利用水資源、保護水資源環境、維持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1 廊坊市氣候的年代際(幾年~幾十年)變化特徵 根據廊坊市9個氣象站1964~2003年間年平均氣溫、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蒸發量等氣候資料對廊坊市氣候變化特徵進行分析。 1.1 氣溫的年代際變化特徵 統計結果顯示,20世紀60~70年代廊坊市年平均氣溫增幅為0.2℃;70~80年代,增幅為0.2℃;80~90年代,增幅為0.7℃;90年代~21世紀初,增幅為0.3℃。最大增幅出現在80~90年代,平均最高氣溫出現在21世紀初,表明了廊坊市隨年代變化氣溫升高(變暖)的事實。 1.2 降水的年代際變化特徵 計算結果表明,20世紀60~70年代廊坊市年平均降水量減少8mm;70~80年代,減少95mm;80~90年代中期,增加65mm;90後期~21世紀初,減少155mm。年平均降水量在90年代~21世紀初銳減,可見,隨年代變化廊坊市年平均降水量是呈減少的趨勢的, 90年代較80年代略有增加,其主要原因是由於1994~1996年降水量偏多的緣故,但在隨後的1997~2003年間卻出現了長達7年的連續枯水或平水年份,為廊坊市有氣象記錄以來降水最長連續偏少時段。 1.3 蒸發量的年代際變化特徵 統計結果表明,20世紀60~70年代廊坊市年平均蒸發量減少100.3mm;70~80年代,減少123.7mm;80~90年代,減少133.9mm;90~21世紀初,增加91.1mm。可以看出,隨年代變化年平均蒸發量在60~90年代呈減少的趨勢,但進入21世紀後呈現增加的趨勢,這與氣溫升高、降水減少的事實相符合,也表明了乾旱程度正在加劇。 2 廊坊市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環境的影響 2.1 氣候變化對水資源量的影響 廊坊市大部處於凹陷地區,地貌比較平緩單調,以平原為主,地表水資源、地下水資源的補給來源主要依賴於降水量的大小,是水資源比較貧乏的地區。自然年平均降水量與地表水、地下水有非常相似的年際變化曲線(圖1、圖2),相對於地表水,自然降水對地下水資源的補充受蒸發、地面等因素的影響更小一些,降水入滲補給量占總補給量的71%。從圖中可以看出,水資源量的各年代豐枯變化走勢大體與降水相同。 與降水的變化對水資源量的影響相比,氣溫與水資源量沒有顯著的影響,其對蒸發量影響很大。氣溫升高的變化趨勢,使蒸發量加大,間接影響水資源量的變化。此外,氣溫的隨年代逐漸上升,往往是高溫乾旱同時出現,使農業、人畜生活用水等增加,加劇了旱情,也是導致水資源趨於緊張的重要因素。 圖1 廊坊市年平均降水量與自產地表徑流量的年際變化 圖2 廊坊市年平均降水量與地下水資源量的年際變化 2.2 氣候變化對地下水位的影響 根據廊坊市水文水資源勘測局1980~2003年間淺層地下水位資料分析,上世紀80年代初地下水平均埋深為2~4米,中後期~90年代前期地下水平均埋深略有下降,為4~6米,1995~1997年,由於1994~1996年連續三個豐水年份的出現,地下水位回升至3~4米,1997~2003年,廊坊市出現連續枯水、平水年份,造成地下水開采量大幅度增加,地下水位急劇下降,下降速率平均為0.75米/年。見圖3,其中2003年全市平均地下水位達到歷史極低值,平均地下水位埋深為8.05米。可見,淺層地下水位動態變化與大氣自然降水具有很強的同步變化規律。 圖3 廊坊市淺層地下水埋深年際變化 廊坊市深層地下水動態變化主要是由工業開采和農業開采造成的,工業開采型主要分布在市區漏斗區。水位動態曲線每年有小的起伏,但總體呈下降的趨勢。農業開采型與農業灌溉關系密切,而開采量又與自然降水量多寡有關,所以在枯水年(1980~1985、1992~1993、1997~2003),深層地下水開采量增加,水位變化曲線達到谷值,在豐水年(1988、1994~1996),深層地下水開采量減少,水位變化曲線相對比較平穩,此類型主要分布於大城漏斗區和南六縣的廣大非漏斗區。 2.3 氣候變化對出入境水量的影響 廊坊市地處海河流域下游,海河流域五大水系穿境而過,素有「九河下梢」之稱。目前流經廊坊市的河流主要有:泃河、潮白河、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趙王新河、子牙河等。過去,廊坊市地表水資源量非常豐沛,入出境水量都非常豐富。六十年代中後期,隨著海河流域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建設及工、農業用水量的不斷增加,入境水量隨之大幅度減少,同時從我市流出的出境水量也明顯減少。 入境水量是廊坊市地表水資源的補充部分,廊坊市多年平均入境水量約為38.14億立方米,每年變化較大,從統計結果看, 60年代平均為60.38億立方米, 70年代為32.32億立方米,80年代為9.57億立米, 90年代為25.33億立米,,21世紀初年平均入境水量為6.93億立方米,達歷史最小值。80年代由於各水繫上游省市對地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使本市入境水量急劇減少,但隨後的幾十年間,年平均入境水量的減少則主要是由於華北地區降水普遍偏少造成的。 廊坊市多年平均出境水量為33.60億立方米,出境水量的多年變化與入境水量的變化基本一致,年際變化也比較大。60年代平均為59.94億立方米,70年代為27.93億立方米, 80年代為6.62億立方米,90年代為16.95億立方米,21世紀初年平均出境水量為3.61億立方米,為歷史極小值。平均出境水量的減少,主要是由於各水系入境水量的減少所造成。 從資料分析來看,出境水量占入境水量的比重隨年代增加,入出境水量的差值在九十年代以後明顯減小,這說明了我市用水量在不斷增加。 2.4 氣候變化對水質的影響 根據廊坊市水環境監測中心水質化驗1994~2003年資料,廊坊市地表水在1994~1999年間雖無符合一、二級水質標準的河段,但尚存三級水質標準的河段,期間1995年、1996年本地自然降水較大及上遊客水來量大,大部分河段水質污染程度有所減輕;1997年以後,自然降水的減少、客水來量小,河道水體自潔能力下降,全市地表水基本為重污染和嚴重污染,特別是2000年後已不存在符合四級以上水質標準的河段,地表水持續為重污染和嚴重污染水,主要超標物為非離子氨,亞硝酸鹽氮等。 1994~1997年,地下水水質除香河、固安外,其它各區(市)縣都存在重污染區,主要超標物為總硬度、氯化物、氟化物;1998~2001年為廊坊市連續枯水年份,全市淺層地下水均為污染區; 2002~2003年,固安、廣陽、霸州年降水量較多,地下水水質略有好轉。可見,自然降水的變化對廊坊市水質亦有明顯的影響。 3、 人類活動對水資源環境的影響 影響當地水資源多寡及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氣候條件和當地下墊面條件,另外人類活動對當地水資源狀況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廊坊市屬水資源嚴重匱乏城市,全市基本無地表水可以利用,工農業生產和生活大都靠開采地下水得以維持。從圖4中顯示廊坊市各項用水及地下水開采量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其中農業灌溉量佔70%左右,對地下水資源有明顯的影響。 圖4 廊坊市地下水開采及各項用水年分布 通常情況下,地下水在其生成運移過程中,依地形、地貌、成因及水文地質條件的不同形成其自身的補給、徑流和排泄規律,人類活動的影響使天然狀態下的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規律發生了變化。廊坊市平原區地下水存在於第四系鬆散沉積物孔隙含水層組中,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和地表水體的補給,天然狀態下,地下水的主要補給源為降水入滲補給,主要排泄形式為潛水蒸發、河道排泄和人工開采等。而農業灌溉、地下水的大規模開發利用,已超過地下水的自然補給量,造成地下水的埋深逐年增大,破壞了地下水的采補平衡。在埋深增大的情況下,地下水的主要補給源為降水入滲補給和側向徑流補給,地下水的排泄量中絕大部分為人工開采量。現狀條件下地下水補給量的減少,以及長期對地下水的過量開采,會不斷破壞地下水的蓄存運移規律,最後將導致地質環境嚴重惡化,甚至會危害到我們的生存。 4 、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對策建議 水資源是基礎性自然資源,是生態環境的重要控制性因子,我市作為水資源嚴重缺乏的城市,在氣候變暖,旱情加重的氣候背景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有必要採取行動,對於水資源環境的保護建議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依靠南水北調工程,加大水利工程的建設力度,提高河、渠、坑、塘的蓄水能力,優先利用地表水,重點開發淺層地下水,以地表水補地下水之不足,以地下水補地表水之不及,做到兩水互濟,科學利用,合理開發。(2)科學調度現有水利工程,提高自然降水的攔蓄能力,充分利用自然降水調節和補給地下水,做到豐水年份盡量使用地表水。(3)防止水資源的過度開采,強化水資源管理,同時積極改善生態環境,擴大綠化面積,保護水資源環境。(4)隨著城市發展,城市規模的增長,硬化面積越來越大,不利於雨水的滲透。城市地表硬化應盡量選用可透水材料,一方面利於自然降水的下滲,對地下水進行補充,減少其形成地表徑流白白流失;另一方面也減輕其給城市帶來的積水、積澇等影響交通出行的狀況。(5)在城市建設中,對新建項目(包括住宅小區)應增加能有效收集利用自然降水的設施的強制要求,使自然降水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以此減輕對地下水的過度開采。(6)提高廣大市民的水憂患意識,節水意識,建設節水型社會。 5 結論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廊坊市氣候變暖已是事實。降水減少,乾旱加重,使得嚴重依賴自然降水的水資源環境發生了明顯改變,造成了廊坊市地表水基本消失、地下水位急劇下降、用水量增加及水質惡化等水資源問題。尤其1997年以來出現的連年乾旱、城市的發展、需水量的增加,加劇了我們對水資源環境的破壞,如不及早採取措施將形成惡性循環。積極應對水資源危機,修建合理的水利設施,加強汛期自然降水的有效攔蓄,做好城市地表的合理硬化,提高全民節水意識,是保護水資源環境和維持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只有這個了,希望樓主能夠採納 新年快樂
❼ 對於河北霧霾,怎樣治理
河北是全國治理霧霾任務最艱巨的省份,因為PM2.5排名倒數十位的城市裡面有一半都是來自河北的,今年又是大氣十條終期考核年,但是今年秋冬以來京津冀霧霾天氣依然不是很少.河北的大氣污染防治問題,中央關心、百姓關切、社會關注。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把大氣污染防治作為頭等大事,把環境治理作為重要工作,經過深入調研,結合河北實際,制定出台了《關於強力推進大氣污染綜合治理的實施意見》及18個專項配套方案,針對大家關注的這些問題都在積極推進。總的精神就是堅持科學治霾、協同治霾、鐵腕治霾.科學治霾就是源頭治理、精準施策,減少污染排放。針對河北產業結構偏重的現狀,特別是排放比較高、資源消耗比較大、產能相對過剩的鋼鐵、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堅定不移去產能。經過幾年努力,目前全省共壓減煉鋼產能6993萬噸、煉鐵6442萬噸、煤炭5426萬噸、水泥6778.5萬噸、平板玻璃6406萬重量箱,有效降低了污染物排放.針對以燃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我們強力推進冬季清潔取暖、燃煤發電機組超低排放升級改造、關停取締實心粘土磚瓦窯、淘汰燃煤鍋爐,大幅減少燃煤消費總量。特別是針對秋冬季北方地區散煤燃燒量大的特點,我們對散煤嚴格管控,將廊坊、保定的18個縣設為禁煤區,在有條件的地方,特別是在城市的建成區周邊和農村地區,本著宜氣則氣、宜電則電的原則,大力實施電代煤、氣代煤工程,今年能完成180萬戶改造任務,可減少燃燒散煤480萬噸.圍繞工業污染源治理,我們組織開展了鋼鐵、水泥、玻璃、電力四大行業大氣污染治理攻堅行動,對重點行業實行特別排放限值。同時對沒有環保手續、污染防治設施缺失、超標排放的「散亂污」企業進行集中整治,採取關停取締一批、改造提升一批、整合搬遷一批的措施,目前已整改10萬余家.嚴格控制揚塵。河北28%的PM2.5排放、57%的PM10排放都是來自於揚塵。針對這個污染源,我們加強了建築施工和道路揚塵治理,實現了圍擋、苫蓋、噴淋、運輸車輛清洗、路面硬化、渣土車密閉運輸「六個100%」。通過去產能、控燃煤、治企業、抑揚塵,可以說目前在源頭治理上發揮了很好的效果.協同治霾就是說全黨、全民、全社會參與治霾。特別是對於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明確了責任分工、責任清單,掛賬督辦。對於企業明確治污的主體責任,特別是明確排放大戶治污責任,在社會上提倡綠色生產生活方式.鐵腕治霾,就是加大環境執法檢查、督察力度,始終保持治霾的高壓態勢。在這方面,下午干傑部長在答記者問時講了很多,環保部也給我們作了表率,環保部開展強化督查、專項巡查,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我們這幾年開展大力度的執法行動,對於惡意排污、違法排污的嚴懲不貸。對於黨政部門開展專項督察,對於治霾工作中履職不利、失職瀆職的嚴肅追責問責,形成鐵腕治霾的強有力態勢。
通過這三方面的努力,河北大氣質量有所好轉。我這里有一些數字給大家作一下匯報。2016年底,PM2.5比2013年下降35.2%。今年1月1日到10月15日,PM2.5同比下降38.8%,PM10下降35.9%,二氧化硫下降60%,一氧化碳下降29.4%,可以說目前空氣質量正在持續改善、穩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