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鹽沼
㈠ 內蒙古自治區生態治理的五大區域
三、「十二五」期間內蒙古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布局
(一)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布局思路
按照我區生態建設指導思想,在「十一五」生態保護和建設成效的基礎上,按照國家、自治區主體功能區劃的要求和地形地貌劃分,構建以「兩線七區」為主體的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布局。
「兩線」:大興安嶺生態防線。加強天然林保護,禁止非保護性採伐,植樹造林,涵養水源,保護野生動物,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積極發展林草產業。陰山北麓生態防線積極退耕退牧還草,治理土地沙化鹽鹼化。
「七區」:呼倫貝爾草原沙地防治區、烏珠穆沁典型草原保護區以退牧還草、退耕還草、劃區輪牧,禁止開墾、樵採和超載放牧等為重點,防治草場退化沙化。科爾沁沙地防治區、渾善達克沙地防治區以恢復沙地草場生態環境為重點,嚴格實施以草定畜,增強防風固沙功能。毛烏素-庫布齊沙漠化防治區、阿拉善沙漠化防治區,加強綜合治理,保護和恢復天然植被,防止沙丘活化和沙漠化面積擴大。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流失防治區重點加強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鹽鹼化治理。
(二)區域劃分及綜合治理建設內容
1.草原、沙地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區
該區域包括大興安嶺以西陰山以北的草原牧區、西鄂爾多斯草原牧區和四大沙地及四大沙漠邊緣地區;以呼倫貝爾草原沙地防治區、烏珠穆沁典型草原保護區、科爾沁沙地防治區、渾善達克沙地防治區、毛烏素-庫布齊沙漠化防治區、阿拉善沙漠化防治區為綜合治理重點建設區。
草原牧區以保護和改善天然草原生態為核心,堅持保護和建設相結合,因地制宜,適地適樹、適地適草,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進一步提升草原生態功能,實現草原退化沙化趨勢有效緩解並向良性循環發展。堅持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採取退牧還草、長期禁牧、階段禁牧休牧、劃區輪牧、建立草原保護區、建設農區半農半牧區人工草地、轉移超過環境承載力的人口等措施,加大草原保護力度。大力發展草產業,擴大人工草地和飼料地面積。加強草原監理、監測及科技支撐和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草原監理隊伍建設,健全草原監督管理體系。
沙地及沙漠邊緣地區以防沙治沙為重點,採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科學管理等手段。按照突出重點、集中連片、綜合治理的方針,實施退耕還林、飛播造林、封山(沙)育林、人工造林、圍欄封育、舍飼休牧、劃區輪牧等生態建設項目。加大生態移民力度,積極發展沙產業和林草產業,實現綠富同興。在渾善達克沙地建設沙地榆基地,在呼倫貝爾沙地、科爾沁沙地建設樟子松基地,在毛烏素沙地建設樟子松基地。在騰格里、巴丹吉林、烏蘭布和、巴音溫都爾、庫布齊沙漠邊緣條件適宜的地區採取圍欄封育、飛播造林、人工造林、封沙育林等措施,其它地區主要通過封沙育林(草),復壯更新嚴重退化的天然林草植被,提高防風固沙功能,遏制沙漠化土地進一步擴展,降低沙塵暴發生頻率。
2.林灌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區
該區域包括大興安嶺、陰山山脈、賀蘭山北麓等主要山地;以大興安嶺生態防線、陰山山脈、賀蘭山北麓等為綜合治理重點建設區。
依託國家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實施以生態建設、產業建設及生態文明建設為主的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進一步強化森林資源的保護、培育和合理利用。加強對現有森林的經營管理,充分發揮森林的綜合效益。繼續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公益林補償等生態建設工程。加大林區生態移民、林場撤並、「以煤代木」、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項目建設力度。進一步增加國有林場資源,實現效益增加和職工緻富雙贏。結合天保工程和自然保護區建設,以林產品精深加工為重點,加快發展特色種養業、林下採集業和林產品加工業。在城鎮周邊、主要鐵路和公路兩側以及機場周邊,大力營造防護林、護路林。
3.低山丘陵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區
該區域包括大興安嶺東南麓、鄂爾多斯高原東北部、陰山南麓、西遼河上游等水土流失較重的地區;以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流失防治區、西遼河上游等為綜合治理重點建設區。
加大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力度。加強對生態環境良好區域和生態修復區的保護,努力控制人為水土流失。以落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為重點,加強對開發建設項目的監管。落實水土流失防治責任,加強和規范水土流失防治費的徵收與管理。加強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能力建設,進一步提高水土保持隊伍依法行政能力和監督執法水平。
加快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繼續抓好重點小流域治理、淤地壩修建、禁墾、退耕還林還草、封育保護、禁牧輪牧、水土保持林栽植為主的生態修復工作,促進生態系統自我修復。大力推動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水源地水土流失防治工作。黃土高原地區著力抓好淤地壩系建設管理和安全度汛工作,切實減少入黃泥沙。東北黑土區主要採取梯田、水土保持林、經濟林、溝道治理、生態修復、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治理措施。
加強水土保持監測網路和信息系統建設,努力提升水土保持科技支撐能力和現代化水平。推動水土保持體制機制創新,努力實現水保生態補償機制實現新突破。
4.農業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區
該區域包括松遼平原、大興安嶺中段、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等。
以平原綠化和農田防護林建設、更新改造為重點,提高生態工程綜合效益,切實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整合中低產田改造、土地整理、農業開發、水利工程、林業建設等工程項目,加快中低產田改造農田林網配套建設。在農田主幹道、機耕路上營造寬林帶、大網格的高標准防護林,利用毛渠以育代造和發展渠道堰道果樹,逐步提高農田林網化和平原綠化建設水平。對陡坡耕地和嚴重風蝕沙化耕地繼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加快發展速生豐產林、防護用材兼用林和經濟林等。積極引進優良速生品種,通過科學造林、集約經營,建設不同類型的速生豐產用材示範基地,引導全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建設的健康發展。加快改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的生態農業和農牧業。
5.濕地及自然保護區生態綜合治理區
該區域包括以額爾古納河流域、嫩江流域、西遼河流域以河流、湖泊和沼澤為主的東北濕地區,以及黃河上中遊河流及沿岸濕地和西部鹽沼濕地。
加強濕地保護。建立不同級別、不同規模的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濕地自然保護小區,加強已建各類保護區的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分級管理,整體推進,形成較為完善的濕地自然保護區網路。加大濕地恢復力度。實施濕地生態補水工程,引用河流汛期槽蓄洪水、凌汛期凌汛水及農業灌溉間隙水等濕地,恢復和擴大濕地水域面積,增加濕地調蓄水資源和抗旱能力。實施濕地污染治理工程,按照濁清分治原則,將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經過處理後,就近排放到濕地區,利用濕地生態系統凈化水體,為工農業提供可利用再生水。實施退耕還灘、退耕還湖、退耕還林和退耕還草工程,增加植被蓋度,恢復濕地水域面積,改善濕地生態環境,維持濕地生物多樣性。
各類自然保護區依法實施強制性保護,嚴格限制各類開發活動,保持區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障禁止開發區域的生態服務功能。加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保護。開展全區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本底調查,建立動態資料庫,構建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與持續利用信息共享平台。保護生物物種及遺傳資源,對特別受威脅的生物物種實施重點保護。
㈡ 松嫩平原治理鹽沼的主要措施
1、地下水三維優化來管理自模型技術。
2、TC21號鹽鹼土改良劑研製與鹽鹼化防治技術。TC21號蘇打鹽漬土改良劑,突破了傳統蘇打鹽漬土改良劑,主要為化學改良,即代換土壤中交換性Na+。如石膏、磷石膏等局限,集化學、物理改良於一體,對自由Na+吸附率達180g/kg,可明顯降低土壤溶液中Na+濃度和土壤膠體中交換性Na+含量。
3、鹽鹼地水稻缽育大苗抗逆栽培技術,在地表水或地下水資源豐富地區輕度和中度鹽鹼化土地種植水稻是改良與利用鹽鹼地的有效途徑。
(2)治理鹽沼擴展閱讀:
鹽沼就是由於地表過度濕潤、或者是季節性的積水、土地鹽漬化並且長有鹽生植物的地方。通俗的講就是某個地區的含鹽量特別高,並且水分含量也高,就叫做鹽沼。
雖然鹽沼在廣義上來說是沼澤的一種,但其實不管是在水質、土壤、植被還有其他各方面,鹽沼都和沼澤有著明顯的不同。鹽沼的地表水一般是呈鹼性的,土壤中的鹽分很高,而且地表上生長著很多鹽生植物,這些就是鹽沼最主要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