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系列評論員文章整改落實
Ⅰ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 時評 人民論壇這些板塊每期都有嗎
不是每期都有
Ⅱ 人民日報的「社論」和「評論員文章」的區別
1、重要程度不同。
社論是最為重要的新聞評論和輿論工具,是報紙編輯部就重大問題發表的評論。評論員文章是屬於中型的重頭評論,是僅次於社論的重要評論。
2、代表的角色而不同。
社論不僅代表編輯部發言,而且直接表達同級黨委和政府的思想觀點和政治立場,具有鮮明的政策性、導向性和指導性。評論員文章旨在體現編輯部的立場、觀點和態度。
3、發表程序不同。
人民日報的社論,一般要經同級黨委或有關部門審定。由於規格高,影響大,要堅持少而精。評論員文章是由本報評論員撰寫或以本報評論員名義發表的評論員文章。
(2)人民日報系列評論員文章整改落實擴展閱讀:
社論的任務:
1、闡述型社論:其任務是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闡述黨的綱領、路線、任務、奮斗目標,闡述黨委和政府新近制定的重要決策、決定、政策、方針和政令的實質、依據和意義,以幫助各級幹部和人民群眾正確領會其政治意義和精神實質,進而提高貫徹執行的自覺性,並以此規范自己的言行。
2、啟迪型社論:其任務是著重於針對實際工作中出現的迫切需要解決的矛盾,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幫助讀者從思想、理論和政策上提高認識,增強黨的基本路線覺悟,促進全社會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建設。
3、評介型社論:任務在於著重對有典型意義或重要意義的新聞性人物和事件進行旗幟鮮明的褒貶、評介,從思想、政治、理論的高度進行論述和概括,以深刻揭示本質,總結經驗或教訓,從而發揮其啟迪思想、引導輿論的社會功能。
4、論辯型社論:任務是以揭露和批駁來自國內外的各種敵對言行、反動思潮和腐朽思想的一種戰斗性較強規格較高的重要言論。
Ⅲ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在哪裡
1、首先在網路里搜索人民日報,如下圖所示;
5、點擊評論員進去以後即可看到所有相關文章。
Ⅳ 求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
人民日報評論文章:中國巨輪依然破浪前行
任仲平
(一)歷史常常以驚心動魄留下深刻印記,也常常以峰迴路轉寫下絢麗篇章。
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巨浪滔天,世界經濟跌宕起伏,中國經濟險象環生。
2009年,中國經受了新世紀(23.22,-0.03,-0.13%)以來最嚴峻的考驗,在全球率先實現經濟回升向好,成為世界經濟觸底反彈的新引擎。
突如其來的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是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信心和勇氣的重大考驗,是對我們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力的重大考驗,是對我們黨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
風雨中走過,風暴中挺立。大考之年,中國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二)這是一份令人難以置信的答卷。
2009年初,曾有外國媒體如此預言,「中國已經開始經濟衰落,也許將比美國經濟還要惡化」,「中國難以繼續奇跡」,它「只是個身陷囹圄的大國」。
7個月之後,這家雜志刊登題為「中國能否拯救世界」的封面文章,封面上一隻熊貓正拿著氣筒給癟了的地球打氣。那時,中國上半年7.1%的增速,「幾乎成為照耀全球經濟信心的燈塔。」
2009年末,還是這家雜志將「中國工人」評為年度人物。原因是:盡管一年前許多人認為「保八」是一個夢想,但是中國做到了。中國千千萬萬勤勞堅韌的普通工人,使得中國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繼續保持最快的發展速度,並帶領世界走向經濟復甦。
從否定到肯定,從當初的疑慮到後來的贊譽,一年時光,很多人顛覆了對中國的認識。但在看法不斷校正、結論不斷修改中,一個更大的疑問是——「為什麼是中國」?
為什麼是中國?危機襲來,世界經濟一片肅殺。從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各國政府或奮力自救,或聯手反擊,但大都收效有限,許多經濟體步履沉重。中國如何能在世界經濟衰退的漩渦中「風景這邊獨好」?
為什麼是中國?外貿依存度60%以上,中國本應成為金融危機席捲下的重災區。在外部需求驟然減少、出口增幅急速下滑的嚴峻形勢下,中國又如何能越過激流險灘,成為「2009年顯著增長的唯一主要經濟體」?
在2009年末的中國答卷上,寫著這樣的數字——這一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將超過50%。這是二戰以來全球首次出現的經濟新格局。在新的世界經濟版圖中,這份答卷標注著沉甸甸的「中國分量」。
是什麼讓中國經濟將「不可能的奇跡」繼續下去?是什麼讓中國人民在危機襲來之際奮發前行?是什麼讓社會主義中國成為「打破經濟學教科書常規的國家」,書寫了難以置信的「中國答卷」?
(三)在外人眼裡,「中國經濟的復甦故事堪稱神奇」,而在中國人看來,這「神奇的故事」始於黨中央未雨綢繆的遠見卓識。
早在2007年8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就提出,在經濟全球化、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的形勢下,必須增強國家經濟安全監測和預警、危機反應和應對能力,增強金融業抗風險能力。當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密切關注國際局勢的發展變化,做到未雨綢繆,對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要及早制定預案,妥善應對,趨利避害。2008年2月,在黨的十七屆二中全會上總書記又提出,要正確把握世界經濟走勢特別是次貸危機蔓延等情況及其對我國的影響,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好勢頭……
這種見微知著的敏銳洞察,審時度勢的深刻認識,為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贏得了時間,爭取了主動。
當金融危機席捲全球,2008年11月黨中央作出三個重要判斷——
第一,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依然存在。第二,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第三,危機給我國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大關口,大智慧。回頭再看,在不進則退的險峻形勢下,黨中央的三個重要判斷,無疑是一年來中國決勝千里的信心之源。這個判斷,在中國發展的關鍵時刻,打消了疑懼,穩定了人心,鼓舞了士氣,明確了方向。
局面豁然開朗。
因為這個判斷,我們有了見事早、行動快、駕馭全局的「中國部署」——黨中央、國務院打破常規,在200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前一個月,及時出台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大政策措施。宏觀經濟政策作出重大調整,財政政策由「穩健」轉為「積極」、貨幣政策由「從緊」轉為「適度寬松」。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成為中國經濟應對沖擊的重中之重。
因為這個判斷,我們有了出拳重、措施實、力度空前的「中國行動」——加大投資,刺激消費,給經濟「輸血」,幫企業闖關。從兩年新增投資4萬億,到全年新增信貸近10萬億;從減稅降費、貼現降息,到家電下鄉、汽車下鄉;從實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到加大財政對社會保障體系的投入……一系列「組合拳」,力度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
因為這個判斷,我們有了底氣足、視野寬、統籌兼顧的「中國主張」——「從逆境中發現和培育有利因素,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國自己的事情辦好」,「把握好宏觀調控的重點、節奏、力度,靈活而准確地解決問題」,「把保增長與擴內需、調結構結合起來」,「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推動科學發展」……應對之策忙而不亂,既解近憂又謀長遠。
還可以從另一個視角,把握「中國故事」的脈絡。2009年1月,胡錦濤總書記在元旦講話中強調「必勝信心」;3月的全國兩會上,在江蘇、廣東代表團解析「機遇」,鼓勁打氣;4月二十國集團金融峰會上,提出「攜手合作同舟共濟」;月底在山東,勉勵大家「擰成一股繩」;6月在黑龍江重申「增強信心」;7月雲南調研提出「危中求進,化危為機」;8月新疆考察強調「改革發展,團結穩定」;9月在第六十四屆聯大倡導「共同分享發展機遇,共同應對各種挑戰」;10月考察山東,提出「打好轉方式、調結構這場硬仗」;12月考察廣東,強調「始終把自主創新作為企業生命」……
這一年,所有中央領導同志都風塵僕僕,深入實際,身臨一線,調研指導。中央領導同志一年的足跡,凸顯了三個主題詞:信心,變革,合作。它清晰地傳遞著應對沖擊的「中國思路」,呈現了堅定的意志、開闊的視野和大國的責任。國際輿論評價:「中國領導人展現出駕馭復雜局面的大智慧。」
(四)一個國家應對風險挑戰的水平高低,體現其「國家能力」的強弱。
國家能力是國家將自己的意志、目標轉化為現實的能力。它不僅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個政黨執政能力的重要標准。對危急情況的應對水平,往往更能直觀地呈現「國家能力」的高下。
2008年9月15日,美國雷曼兄弟公司轟然倒下,金融危機自華爾街決堤而出,席捲全球:美國季度GDP創下27年來的最大降幅,道瓊斯指數暴跌近半;日本、歐元區經濟陷入嚴重衰退;反映國際貿易的領先指數——波羅的海綜合運費指數高台跳水,短短6個月便從11689點下探至663點……世界經濟面臨著二戰結束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在此後充滿煎熬的一年內,面對經濟急劇下滑的頹勢,很多國家危訊不斷,中國經濟也遭遇改革開放以來罕有的巨大困難。
然而僅僅一年之後,中國經濟就在全球率先回升向好,交出了一份全球矚目的中國答卷。
這是一份「關於速度」的答卷。10.6%、10.1%、9%、6.8%、6.1%、7.9%、8.9%,將2008年以來近七個季度的GDP增幅連成一條曲線,是一個漂亮的「V」型反轉。這意味著中國經濟昂首回升,「保八」已無懸念。
這是一份「關於質量」的答卷。2009年的中國生動詮釋了「好」與「快」的發展辯證法。在穩定外需的同時擴大內需,中國經濟的增長路徑,開始轉向依靠「三駕馬車」並頭齊驅。以發展方式之變應對外部環境之變,十大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八項區域發展規劃、十一個重大科技專項陸續啟動,抑制六大行業產能過剩,「4萬億」源源流向結構調整、自主創新、節能減排和生態工程。增長更有質量,發展更有後勁。
這是一份「關於溫度」的答卷。「越是在經濟困難時候,越要高度關注民生」。中國沒有簡單地搬用「凱恩斯式刺激」,也沒有「撒胡椒面」,而是將一攬子計劃重點鎖定民生領域。2009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有望超過1100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面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制度改革穩健推進。GDP增長的每一個百分點,都緊系著最廣大民眾的福祉。
這是一份「關於責任」的答卷。作為一個有13億人口的大國,把自己的事辦好,本身就是對世界最大的貢獻。與此同時,中國主動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和義務,積極參與應對金融危機的國際合作,推進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同國際社會一道推動世界經濟復甦。
危機爆發之初,國際投資大亨索羅斯預言:「各國能否有效對付本輪金融危機,關鍵在於各自的政策效力。」
在這份應對沖擊的「中國答卷」上,我們看到執政黨對形勢的判斷有了豐富的現實依託,看到「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一系列國家目標得以實現,看到「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國家理念得到踐行,看到一個負責任大國對世界的貢獻。這是社會主義中國「國家能力」的最好注腳。
(五)強大的「國家能力」,讓中華民族在迎戰國際金融危機中,團結更加緊密,信心更加堅定,應對更加主動。「國家能力」的背後,是執政黨的決策能力、制度的保障能力、理論的指導能力。
有了執政黨的決策,才能第一時間形成國家意志,確定導向鮮明的國家目標。有了制度的支撐,才能最大限度地組織和動員社會力量,保證國家意志付諸實踐。有了理論的引領,才能把握規律,立足長遠謀劃未來。
沒有黨中央在嚴峻形勢下的准確判斷,沒有隨之產生的一系列「國家決策」,我們就不會有應對沖擊的主動性;沒有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沒有全國一盤棋的社會機制,我們就不會有應對沖擊的戰鬥力;沒有科學發展觀這一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沒有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的視野,我們就不會有應對沖擊的創造性。
或許外界的目光,能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社會主義中國的「國家能力」——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彭斯判斷,中國應對危機的力度最大、速度最快,應對危機的時間選擇正確,延遲幾個月就可能錯失良機。
美國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評價,在經濟困難時期,中國的指揮和控制體系比其他市場經濟體系更有效。
聯合國一位經濟學家指出,中國出台的刺激措施是世界各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個戰略轉折點。
(六)當金融危機使新自由主義經濟模式走入死胡同,資本主義的制度缺陷暴露無遺,被推到「十字路口」的中國,卻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印證了迎戰危機的「國家能力」。
這一制度優勢,使我們能集中力量辦大事,鑄就迎難而上的「中國力量」。從南方到北方,從沿海到腹地,從城市到鄉村,從政府到企業,全國一盤棋,決策順暢,執行高效。從中央到地方發揮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運用財政、金融、稅收等政策杠桿,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整個中華民族同心同德,共御艱辛的嚴冬,迎接發展的春天。
這一制度優勢,使我們能用多種手段推動發展,保證有序有力的「中國效率」。一方面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提高科學性、預見性,靈活把握「政府之手」的高效;一方面堅持推進改革,從制度上更好地發揮「市場之手」的神妙,激發民間的創造力。既強調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又注重加強和完善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有效彌補市場經濟的自身不足,確保國民經濟充滿活力、富有效率、健康運行。
一個國家應對風險挑戰能力的高低,從根本上取決於是否有適合本國國情、反映時代進步要求的發展道路和制度基礎。正是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使中國越是處於危急關頭,越能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整體合力。
(七)縱觀歷史,每次大的經濟危機都曾重創世界經濟,同時又催生新的發展機遇。在危機中抓住機遇的國家,通常率先復甦並占據新一輪發展的制高點。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們從傳統模式之「危」中,看到科學發展之「機」,奠定了化危為機「國家能力」的理論基礎。
危機面前,我們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標本兼治、遠近結合,把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契機,把統籌兼顧作為謀劃和推動工作的根本方法,兼顧長期與短期,協調內需與外需,統一民生與國計,既成功化解了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眼前之急」,又通過增強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謀得「長遠之功」。
危機面前,我們以擴大內需為基本立足點,以結構調整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為強大動力,以科技創新為重要支撐,以改善民生為根本目的,大規模增加政府支出,大范圍實施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大強度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大力度鼓勵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大幅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做到了保增長與擴內需、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有機結合。
在迎戰國際金融危機中,各地奮力突圍,搶抓機遇。廣東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積極實施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上海快速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天津著力構築高端產業、自主創新、生態宜居高地,鍛造經濟發展新優勢……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許多省區市強勁增長、力撐大局,中國經濟新的強大引擎已在轟鳴。
在迎戰國際金融危機中,各地高度重視培育資源消耗低、輻射帶動力強、發展前景廣闊的戰略產業,高度重視打造核心競爭力更強的市場主體。國內高技術產業「抗壓力」增強、增長勢頭迅猛,文化產業發揮「反周期調節」的特點,通過深化體制改革逆勢上揚,撐起一片新天地,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活力進一步增強。
科學發展這一總攬全局、把握未來的清晰思路,奠定了中國在新一輪發展中實現新跨越的基礎。國際金融危機倒逼出科技突破和產業變革,迎來了中國邁向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歷史機遇。
(八)幾百年來,中國從未抵達這樣的位置。
當國際輿論感慨「中國方舟拯救了世界經濟」,當外國政要確信「中國缺席的談判沒有任何意義」,當世人驚嘆「2009年的年度大事就是中國突然躋身世界外交和經濟舞台最前沿」,我們看到,金融危機重塑了世界經濟版圖。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上升,造就了中國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的聲音被世界認真傾聽,社會主義中國的「國家力量」舉世矚目。
這樣的場景令人感慨萬千。有學者提出,中國近代的衰落,並非完全源於經濟與科技的落後,直到18世紀末中國的GDP仍佔全球的1/3。老大帝國實力不衰,餘威仍在,卻終至山河破碎、備受凌辱,最重要的原因,是「國家能力」的持續下降。當政者對人民凝聚力的喪失、國家對社會組織動員能力的衰退,讓偌大的中國一盤散沙,這才會在列強環伺中一觸即潰。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新中國60年,改革開放30年,社會主義中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日益雄厚的物質基礎,鍛造出堅不可摧的「國家能力」。
這種能力,曾在抗擊「5•12」特大地震中震撼世界;這種能力,曾在舉辦北京奧運會中大放異彩,如今又在應戰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中展現威力。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能力和水平,證明了我們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是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是堅強的領導核心。
(九)走過激流,中國巨輪依然破浪前行。
這是年輕共和國的下一個航程,又一個甲子的開啟;也是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又一次嶄新的開局。
一年前,人民日報元旦社論這樣寫道:「前進的道路,總是越過一嶺又一峰,闖過一關又一坎」。一年後,人民日報元旦社論提出「堅定必勝信心、增強憂患意識,共同迎接奮發有為的2010年」。
我們將繼續書寫答卷。
我們會再次獲得成功。
團隊意識是大局意識、配合意識、協作意識的集中體現,核心是協同合作,目的是形成向心力,增強凝聚力,提升戰鬥力。有一本書叫《狼圖騰》,通過對群狼捕食的描述,生動地詮釋了什麼是「團隊」意識。狼群高效的團隊協作性,使它們在攻擊目標時往往無往而不勝。獨狼的力量是單薄的,但群狼的力量則是強大的,這就是「1+1>2」的效果。大家知道,每年在美國籃球大賽結束後,常會從各優勝隊中挑出最優秀的隊員,組成一支「夢之隊」赴各地比賽,但結果總是令球迷失望——勝少負多。其原因就在於他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團隊,雖然他們都是最頂尖的籃球選手,但是由於平時分屬不同球隊,無法在短期內培養團隊精神,不能形成有效的團隊出擊。「一個和尚挑水吃,二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也是這個道理。因此,只有我們班子每位成員不斷強化「團隊」意識,密切配合,加強協作,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形成幹事創業的強大合力。否則,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各行其是,各自為戰,那隻能是一盤散沙,難成大事。
Ⅳ 人民網的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在哪找啊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8213/49160/49217/index.html
Ⅵ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退下去的老傢伙,別把手伸得太長,就這意思。
對領導幹部來說,從崗位上退內下來,不再負責那份工作,自然也容就沒有那份權力與責任,應及時調整心態,適應人生 轉變,以免陷入無窮煩惱。
對於組織而言,應立好規矩,把尊重感情與明確職責區別開來,杜絕說情之風、擋住干預之手,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當然,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提倡把工作上的「人走茶涼」作為常態,絕不能影響對老黨員老幹部政治上尊重、思想上關心、生活上照顧、精神上關懷,絕不能影響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
但是,應處理好情感與原則的關系,切不可將本該涼了的茶水加熱後再端上桌子。
Ⅶ 請問在哪可以找到較多的近半年的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
www.owan.com bbs.ngacn.cc
Ⅷ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
沒必來要了
去新華網或人民網看自看新華網評或視點之類的看看,很有幫助
還有半月談及其內部版,如果能弄到內參最好,沒有上面的也夠了
實在不行,當地總有主流報紙吧,現在主流報紙都有一頁專門拿出來評論,
您如果天天堅持理解這些文章,也夠了
關鍵是堅持,幾個月下來,您應付申論問題就不大了
祝您成功!
Ⅸ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每天都有
國家要弄點事情復出來就會搞制一個評論員文章出來。社論更重要,因為評論員文章有時候是因為國家沒最終決定下來,所以先發個評論員文章探探風,社論則是板上釘釘的事情。當然公務員考試出考卷的人肯定會迴避的,所以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