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差距治理
1. 經濟增長都與哪些因素有關
1、自然因素
自然資源的特點和在人類生產與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一個國家所擁有的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和構成及其分布狀況,對經濟發展關系極大。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或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自然資源是影響勞動生產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的生產技術水平下,自然資源數量的多少、質量的優劣不同,勞動生產率也就不同。
第二,自然資源是形成產品實體的物質源泉,其質量決定著社會產出品的效用,數量決定著社會產出品的規模。
第三,自然資源是制約產業結構的重要因素。一般說來,一國自然資源的構成不同,會由此形成與之相適應的不同的產業部門。
第四,自然資源制約著生產力布局。
2、人口數量
人是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統一,人口發展必須與物質資料生產發展相適應。一方面,人作為生產者,是社會生產力的主體,一定的人口數量是經濟發展所不可缺少的,適當的人口增長也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一個因素。另一方面,人作為生產者又是有條件的,不僅要同生產資料相結合,還要受年齡、體質和技能的限制。而人作為消費者又是無條件的,從生到死整個周期都要消費。人口的過快增長對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同時還引發了各種社會問題,有的甚至直接威脅到社會的安定。
3、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不僅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其他方面也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這些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它是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的強大武器。
第二,能夠促進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和高度化。
第三,能改變勞動者的就業結構和勞動力的構成,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
第四,它是促進生產關系變革和制度創新的有力杠桿。
第五,它是促進文化教育知識的不斷更新,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培養人才,開發人力資源的強有力的手段。
第六,為領導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程序化奠定了基礎。
第七,能促進人們生活方式的現代化。 第八,能引起世界格局的深刻變化,使世界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日趨國際化。
第九,它還是一國國防現代化的基礎,是維護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強大力量。
4、文化教育
對人力資源的開發是通過人力投資實現的,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體力投資,一是智力投資。教育是對人的智力投資,是提高人力資源質量的各種途徑中最重要的途徑。教育雖然不能直接提供產品,但能提高生產產品的勞動者的智力素質和思想素質,從而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和源泉。
2. 日本離中國有多遠
培訓是一種有組織的知識傳遞、技能傳遞、標准傳遞、信息傳遞、信念傳遞、管理專訓誡行為。目屬前國內培訓以技能傳遞為主,時間則側重上崗前。 為了達到統一的科學技術規范、標准化作業,通過目標規劃設定、知識和信息傳遞、技能熟練演練、作業達成評測、結果交流公告等現代信息化的流程,讓員工通過一定的教育訓練技術手段,達到預期的水平提高目標,提升戰鬥力,個人能力,工作能力的訓練都稱之為培訓!
3. 物價上漲,我們如何應對
首先,生活成本提高了 日常支出增加了 個人用於日常消費的支出比例上升 恩格爾系數上升(食品支出占個人收入的比例) 房奴的月供也上升了
所以平時要注意節省 開源節流 減少不必要的支出 減輕物價上漲帶來的負面影響
其次,存在銀行的錢利率較低 目前1年期利率為4.14%
物價上漲又這么厲害 去年全年的CPI上漲了8.3%
所以實際利率為負 即居民的財富在貶值 在縮水 而且還很嚴重
所以居民出於保值的目的傾向於投資實物資產 黃金房產等 或者將閑錢投資於證券市場 以獲得較高的收益 以抵禦貨幣貶值
當然在銀行里還是要保留一定的儲蓄 以備不時只需 拿出來投資的只是閑錢 而不該是保險費或者生活費
再次,應對通脹的負面影響 最根本的還是多多賺錢啊 視自己的能力和時間找個兼職 比較牛的可以跳槽 另謀高就
4. 王莽這么厲害的人為什麼會失敗
因為王莽的改制,嚴重脫離了社會實際,既觸動了豪強地主、富商大賈乃至一部分官僚的既得利益,也給廣大下層百姓帶來了巨大的干擾,進一步激化了西漢後期以來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使他成為社會各個集團、各個階層反抗的主要對象,成為眾矢之的,造成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如綠林、赤眉起義等。
改制不僅未能挽救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反而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由於政策多迂通不合實情處,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不斷引起天下各貴族和平民的不滿。
到了天鳳四年(公元17年)全國發生蝗災、旱災,飢荒四起,各地農民紛起,形成赤眉、綠林大規模的反抗。導致新朝的滅亡。
王莽也意識到政策的失敗,改革三年以後,王田,奴婢可以私自買賣了,他又想把國內矛盾轉移到對外戰爭中去,確遭到了臨近部落氏族如匈奴的反對,在戰爭中他增加賦稅,強征民夫,使得社會,階級矛盾加劇,因此各地造反軍隊紛紛起義,赤眉綠林軍才得以誕生。
總而言之,王莽改革沒有從實際出發,忽略了國情,也沒有以正確方式解決國內矛盾,反而使矛盾加劇,所以失敗是必然的。
當王莽實行改革時,為了達到盡善盡美的目標,不惜得罪所有的人。例如,對社會矛盾的焦點土地和奴婢問題,王莽在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宣布的政策是:將天下田改名「王田」,奴婢改稱「私屬」,都不許買賣。
每個不足八個男口的家庭,使用的田不得超過一井,超過部分必須分給九族鄰里,原來沒有田的人可以根據制度受田。還規定,對膽敢說「井田聖制」壞話的人,違反法令造謠惑眾的人,都要押送到邊疆去。
(4)收入差距治理擴展閱讀
王莽(公元前45年12月12日—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政治家,改革家,魏郡元城人(今河北邯鄲大名縣),新顯王王曼長子、西漢孝元皇後王政君侄。新朝開國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古代史學家以「正統」的觀念,認為其人雖然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實際上卻是沽名釣譽之輩。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漢末年,在漢哀帝早亡、皇權旁落的情況下,王莽乘機竊取大權。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
王莽統治末期,天下大亂。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更始軍攻入長安,王莽死於亂軍之中,新朝滅亡。王莽共在位15年,卒年69歲,而新朝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短命朝代之一。
王莽生於漢初元四年(前45年),父王曼,兄王永。他的姑姑是孝元皇後王政君。在王莽少年時,其父兄先後去世,他跟隨叔父們一起生活。
王氏家族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後有九人封侯,五人擔任大司馬,是西漢一代中最顯貴的家族。族中之人多為將軍列侯,生活侈靡,聲色犬馬,互相攀比。唯獨王莽獨守清凈,生活簡朴,為人謙恭。而且勤勞好學,師事沛郡陳參學習《論語》。
他服侍母親及寡嫂,撫育兄長的遺子,行為嚴謹檢點。對外結交賢士,對內侍奉諸位叔伯,十分周到。王莽就是這個世家大族中的另類,幾乎都成為了當時的道德楷模,很快便聲名遠播。
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漢哀帝去世,並未留下子嗣。太後王政君在皇帝駕崩後當天就起駕到未央宮,收回傳國玉璽。王太後於是下詔,要求朝中公卿推舉大司馬人選,群臣會意,於是紛紛舉薦王莽,只有前將軍何武與左將軍公孫祿表示反對。
兩人於是互相推舉對方,以示對王氏外戚專權的不滿。不久後,王太後詔命王莽再任大司馬,錄尚書事,兼管軍事令及禁軍。其後王莽擁立九歲的漢平帝登基,由王莽代理政務,得到朝野的擁戴。此後王莽的政治野心逐漸暴露。他開始排斥異己,先是逼迫王政君趕走自己的叔父王立,之後拔擢依附順從他的人,誅滅觸犯怨恨他的人。
王莽知道要維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須強化自己在朝中的勢力,於是他主動巴結當時著名的儒者大司徒孔光。孔光是三朝元老,深受王太後和朝野的敬重,但為人膽小怕事,過於謹慎。王莽於是一邊主動接近和拉攏他,引薦他的女婿甄邯擔任侍中兼奉車都尉,一邊以王太後的名義逼迫孔光為自己宣傳造勢,利用孔光上奏的影響力充當自己排斥異己的工具。
於是上奏彈劾何武與公孫祿,將他們免去官職。後又以各種罪名陸續罷免了中太僕史立、南郡太守毋將隆、泰山太守丁玄、河內太守趙昌等二千石以上的高官,剝奪了高昌侯董武、關內侯張由等的爵位。與此同時,王莽逐漸培植了自己的黨羽,以其堂弟王舜、王邑為腹心,用自己的親信甄豐、甄邯主管糾察彈劾,平晏管理機要事務。
王莽平時表情嚴肅一本正經,當想要有所獲取利益的時候,只須略微示意,他的黨羽就會按他意思紛紛上奏,然後王莽就磕頭哭泣,堅決推辭,從而對上以迷惑太後,對下向平民百姓掩蓋自己的野心。
在王莽推行新政時,屢有旱、蝗、瘟疫、黃河決口改道等災害出現,由於王莽改制不僅沒能緩和社會矛盾,反而造成了天下劇烈動盪,國庫也耗費殆盡無法撥款賑災,造成了民眾生存難以為繼。因此於天鳳四年(公元17年)全國發生蝗災、旱災,飢荒時,各地農民紛起,其中形成了赤眉軍和綠林軍兩大軍事勢力。
地皇四年(公元23年)王莽在南郊舉行哭天大典。同年,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在王揖等護衛下逃往漸台,公卿大夫、宦官、隨從還有千餘人。守城的王邑日夜搏鬥,部下死傷略盡,也退至漸台。這時他的兒子、侍中王睦正想脫掉官服逃命。
王邑將他喝住,父子倆一起守著王莽。最後隨從王莽的千餘人全部戰死或者被殺。王莽在混亂中為商人杜吳所殺,校尉公賓問杜吳王莽的屍身在哪,杜吳告訴他在「室中西北陬間」,公賓就斬了王莽的首級,懸於宛市之中,數十個軍士爭相殺王莽,分裂了王莽的屍體。 百姓們聽說王莽的首級在宛市,『共提擊之,或切食其舌』 。
新朝滅亡,王莽的頭顱,被後來歷代皇室所收藏,直到公元295年晉惠帝時,洛陽武庫遭大火,遂被焚毀。
5. 高中政治如何理解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我們黨在理論上的又一重大飛躍,有利於在全黨全社會樹立關於政府和市場關系的正確觀念,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於轉變政府職能,有利於抑制消極腐敗現象,必將對加快市場化改革、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起到重大的指導和推動作用。
第一.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
第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並沒有否定或忽視政府作用,而是要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第三.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表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和把握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制度保障。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積極穩妥地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從廣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要求我們在繼續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必須全面深化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領域的體制改革,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配套的各方面體制機制。從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要求我們必須從基本經濟制度、現代市場體系、政府職能、財稅體制、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開放型經濟體制等方面入手,在解決影響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深層次問題上著力,努力構建有利於市場經濟發展的市場規則、法律體系、社會環境。
6. 收入分配差距的治理對策
(一)樹立正確的公平分配觀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指對國民收入依據合理的規則進行分配。
中國長期以來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傳統,很容易把平均主義理解為公平,把公平與平等混為一談。事實上,公平不等於平等,更不等於平均。公平和平等都屬於價值觀的范疇,它們有一部分內容是重合或交叉的,如機會的平等、條件的平等都屬於公平的范圍。同時,公平與平等又是不同的價值觀。如果說,平等強調的是某種「同」,那麼公平強調的是某種「異」,公平是以承認差異為前提的,所謂公平就是一種合理的差異,這與平等以同一性來衡量形成反差。
收入分配的全過程包括三個環節:起點、過程、結果。樹立正確的公平觀,就是要做到以上三個環節的統一,即把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看成是一個有機的、不可分割的系統。
所謂起點公平,是指市場經濟的競爭應該在同一起跑線進行社會活動上,即競賽的規則必須公平,這是社會主義公平中最具決定意義的一環,只有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起點公平問題,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為過程公平建構打下基礎,從而最終實現結果公平。
所謂過程公平,是指個人或群體在社會活動中,能獲得發揮自身能力的機會平等以及活動中在公平的原則和操作下公平競爭,就是要給每個人以公平的機會和條件,而公平的機會與條件則必須由法制主導下的市場經濟來提供。若干年來,我們的社會和民眾因為規則的不合理、法制的不完善、監督制約機制的不健全,已經付出了代價,社會上也因此產生了鑽法律的空子甚至通過「權錢交易」而暴富的人群。對於民眾由此而產生的「仇富心態」,政府應該給予理解,並且引導民眾積極參與對規則和制度的完善上來,加速完善社會、經濟、法律機制。
結果公平可以分為兩類:絕對結果公平和相對結果公平。絕對結果公平是指社會成員間的收入不按貢獻而是按人頭來分配,追求平均,社會成員之間收入結果差距很小,是一種平均主義。就相對結果公平來說,它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就同一個體而言,其產出、貢獻與所得是否匹配、相稱,我們稱其為縱向相對結果公平;二是就不同個體而言,他們之間的收入差距是否在一定的范圍之內,也就是所謂的社會是否基本公正,而不看其貢獻大小,我們稱之為橫向相對結果公平。
(二)完善制度建設中國不合理收入差距的產生,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制度設置不合理造成的。
首先,進一步打破城鄉壁壘、地區壁壘等區域間的制度障礙,打破城鄉分割二元經濟結構,促使農村剩餘勞動力自由流動,允許和鼓勵有條件的農民在城鎮定居謀業,實行與市民相同的「國民待遇」。統一城鄉勞動力市場,實行開放的勞動力市場政策,促進勞動力的合理流動,讓勞動力在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享有充分流動的自由和同等的就業機會,讓更多的農民參與城市經濟活動,增加農民人均佔有資源,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其次,加強對壟斷行業的監管,加強市場競爭,削弱行業壟斷。按照國際慣例提高一些壟斷行業的市場准入程度,政府應有計劃地為一些行業的進入創造較為寬松的條件,引入競爭機制,縮小國家壟斷性行業的范圍,打破或削弱行業的壟斷,加強對壟斷收入分配的控制和管理,縮小壟斷行業與非壟斷行業的收入差距。
最後,加快體制改革,強化權力約束。一方面要嚴格執法,加大腐敗案件的查處力度,嚴懲腐敗分子,特別需要強化對權力的約束和民主監督,因為缺乏監督的權力勢必造成腐敗;另一方面,要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特別要建立和完善對國有企業的監管機制,充分發揮監事會的作用。深化企業分配製度改革,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強化科學管理。進一步實現政企分開,切實轉變政府職能,逐步削弱甚至取消政府對微觀經濟主體的直接行政干預,打破阻礙經濟健康發展的「條塊分割」和部門壟斷,合理劃分各級政府的事權,強化監督機制,從源頭上堵住腐敗現象的產生,使政府與企業的關系真正轉到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軌道上來。
(三)把「公有制分享經濟運行機制」引入初次分配公有制。
分享經濟理論認為:第一,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由於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建立,僱傭勞動制度的廢除,使勞動者成為生產的主體,勞動力不再是商品,工資范疇不再存在,成本=c+v 的范疇已經過時;第二,v 的性質發生了變化,v 只是按勞分配所決定的個人消費品價值,它不是資金而是收入,不進入生產補償,所以c 與v 不能再結合成一個成本范疇;第三,勞動者作為主體支配著生產資料這個客體,即活勞動支配物化勞動,這樣,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都獲得了自主的必要勞動的性質,因而v 和m 就結合成一個新范疇,即需要價值或社會主義必要價值范疇或凈產值范疇。因此,社會主義勞動即自主聯合勞動的性質,決定了社會主義的商品價值構成具有新的特點,即w=c+n。c 代表新概念成本;n 代表需要價值,n 是由三部分組成,即n1(國家收入)、n2(企業收入)、n3(勞動者個人收入)。
把「公有制分享經濟運行機制」引入初次分配領域,具體而言,就是用凈收入分成制來代替現有的工資制。所謂企業凈收入,就是實現了的企業凈產值,可由銷售收入扣除物耗成本求得。凈收入分成,就是將凈收入在國家、企業、職工個人三個經濟主體間按一定比例分享。這里,職工不再拿固定工資加獎金,而是按照事先確定的比例分享收入。這種分享是以企業凈產值為基礎,是和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緊密聯系的。因此,職工收入不再由企業外部的力量所決定,而是取決於企業的經營成果和職工的勞動貢獻。這一方案不僅要求取消傳統的工資制,並且要求取消利潤制度,用凈收入取代工資和利潤。這樣就能真正使職工收入成為其勞動貢獻的報酬。
由於利益分享、「榮辱與共」,國家、企業、個人三方面就會形成一股追求凈收入不斷增長的合力,從而也就有效地解決了增加供給的生產動力問題。在凈收入分成制中,利益分享是通過各經濟主體對每一邊際產量的凈收入分享來實現的,因而能夠有效地保證國家、企業、職工個人三者收入按比例同步增長,從而在初次分配領域就可以有效地防止收入分配差距的過大。
(四)加大再次分配的力度再次分配有利於縮小初次分配造成的收入分配的差距,政府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加大再次分配的力度
1. 深化稅收體制改革稅收作為調節國民收入分配的杠桿,是治理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手段。個人收入所得稅制對社會成員的過高收入具有強效的調節功能。由於目前中國包括個人收入所得稅在內的稅制改革仍在進行之中,一些地方還不完善,公民納稅意識仍有待提高,加上實踐中的有法不依和執法不嚴,致使個人偷稅漏稅現象普遍,稅額流失嚴重,加劇了居民間收入差異。
首先,實行金融資產實名制。推行存款實名制後,應創造條件實行金融資產實名制,這不僅有利於建立個人信用制度,而且能增加個人收入的透明度,限制非法收入,並應逐步向累進稅率過渡。強化代扣代繳制度,從源頭上對個人所得稅加以控制。
其次,可以適時開征遺產稅。遺產稅的功能是對遺產和贈與財產進行調節,目前全世界約有三分之二的國家和地區都開征了遺產稅。實踐表明,開征遺產稅對於避免個人財產分布過分集中,鼓勵人們依靠誠實勞動和努力工作致富,限制部分人通過繼承財產不勞而獲、好逸惡勞具有重要調控作用。
2. 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由於市場的自發傾向和勞動者個人天賦與能力的差別,難免造成收入的懸殊,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障人們的基本生活,實現公平目標,社會保障將對個人收入差距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
首先,對處於最低層的弱勢群體,需要給予重點關注,採取的政策取向是強化社會保障,確保其最低生活,並逐步提高其收入水平。應按照權利和義務相統一、效率與公平相兼顧、改革和過渡相銜接的原則,通過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新經濟體制要求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其次,對低收入者中的城市群體,應適當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和失業救濟標准,保障他們的生存條件,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最後,對低收入者中的農民群體,要增加對農業的投資,建立基礎教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等基本需求向農村貧困地區轉移支付的制度,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將農村貧困戶的救濟納入全社會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
7. 英國實力並不強,為什麼有時候在國際上很「狂妄」
丘吉爾說,強大的民族不總是正義的,而正義的民族往往並不強大。英國是近代文明的發源地。直到如今也是英聯邦的宗主國,再加上和美國親密聯系,可以說英國是最不可被輕視的國家。
英美本來就是一家,英國人包括西歐的這些國家可以看成和美國是一個國家,北美幾百年前住的是印第安人,大航海時代西方人發現了這個大陸後才逐漸到這邊來移居,美國可以看成是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荷蘭等這些國家的組合體,他們的關系就像中國的省一樣,各自獨立但又聽信於美國,美國打的這些戰爭都有英國參加,英國雖然只有十幾萬的軍隊,但是沒有人敢去欺負他。站在咱們的角度來看,萬億國人共同奮進取得今天這么大的進步,隨著我國的日益發展綜合國力也許英國確實相形見絀,但是,如果比較的客體不是咱們國家,那麼英國可以說幾十年來世界地位沒怎麼變過。
就是最落後的國家,他也可以狂妄,何況英國!每種狂妄的言論,通常來自於政客之口,都有各種利益在里頭,雖然他也知道不可能,但也得說!
8. 稅收有什麼功能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稅收的功能作用主要有:
一、組織財政收入的作用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稅收成為中國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稅收收入逐年大幅度上升,稅收組織財政收入的作用,體現在比如稅收來源的廣泛性。
稅收不僅可以對流轉額征稅,還可以對各種收益、資源、財產、行為征稅;不僅可以對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征稅,還可以對外資企業、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征稅;等等。稅收保證財政收入來源的廣泛性,是其他任何一種財政收入形式不能比擬的。
二、配置資源的作用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對資源配置起主導作用,但市場配置資源,也有它的局限性,可能出現市場失靈(如無法提供公共產品、外部效應、自然壟斷等)。這時,就有必要通過稅收保證公共產品的提供,以稅收糾正外部效應,以稅收配合價格調節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企業和行業的生產,使資源配置更加有效。
三、調節需求總量的作用
稅收對需求總量進行調節,以促進經濟穩定。比如運用稅收對經濟的內在穩定功能,自動調節總需求。累進所得稅制可以在需求過熱時,隨著國民收入的增加而自動增加課稅,以抑制過度的總需求;反之,亦然。從而,起到自動調節社會總需求的作用。
四、調節經濟結構的作用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稅收對改善國民經濟結構發揮著重要作用,具體表現在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稅收涉及面廣,通過合理設置稅種,確定稅率,可以鼓勵薄弱部門的發展,限制畸形部門的發展,實現國家的產業政策等。
(8)收入差距治理擴展閱讀:
稅收作用是對象化了的稅收職能,是行使稅收職能產生的效果,是稅收職能與一定的政治經濟條件相結合的產物。它是有條件的,具有因時因地而異的特點,可以隨不同國家或同一國家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在不同社會制度下,由於政治經濟條件不同,稅收的作用也就存在著廣度和深度上的差別。在資產階級統治的社會制度下,稅收為實現統治階級的國家職能發揮作用;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稅收為實現社會主義國家職能發揮作用。
在同一社會制度下,由於各個歷史時期的經濟和政治條件的差異,稅收發揮的作用也不盡相同。
例如中國,在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稅收作用主要是貫徹黨的「公私區別對待,繁簡不同」的原則,配合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有步驟、有條件、有區別地利用、限制和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保護和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同時為國家積累大量的財政資金,用於國家重點建設。
9. 巨大的求助!!關於日本戰後的歷史
呈現復雜多面的日本戰後歷史
——《擁抱戰敗》學術座談會綜述
葉 彤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和三聯書店聯合主辦的《擁抱戰敗》(副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出版發行暨學術座談會2008年11月28日在京舉行。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歷史學教授約翰•W.道爾撰寫的《擁抱戰敗》這部厚重的日本戰後社會史著作於1999年出版,問世當年獲美國家圖書獎非虛構類圖書獎和美國歷史學會費正清獎(1800年以來亞洲歷史傑出圖書),翌年獲普利策非虛構類作品獎和班克羅夫特獎(美外交領域最重要的學術獎)及美國圖書館學會著名圖書獎。該書很快被翻譯成日文,並在增加了大量歷史照片後出版了日文增補版,在日本引起廣泛關注。該書中文版2008年9月由三聯書店出版,全書近70萬字。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美國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文學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等單位的20餘位學者參加了座談會。
一
座談會的討論是從書名的含義和翻譯開始的。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長李薇指出,該書英文版出版不久,日本報紙就作了介紹,但當時把書名譯做《接受失敗》。一個經歷過戰敗時期生活的日本漢學家也認為,不能把Embracing Defeat翻譯成「擁抱戰敗」,只能翻譯成「容納戰敗」,因為日本人不是高高興興地接受戰敗的。所以,李薇說,「僅僅是一個書名就包含了復雜的內容」。
該書中文版譯者、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胡博贊同「擁抱」是一個「敏感」而「重要」的關鍵詞,是該書的核心概念。她提出,道爾對戰敗的理解大體有幾重含義:第一,戰後的日本政府和日本人對勝利者本身的歡迎和擁抱。第二,日本從二戰中野蠻的戰爭者向戰敗後溫順的羔羊轉化的趨勢,導致日本在戰勝者的眼光中的直接色情化,導致美日關系之中的假想式的男女關系的互動。所以,「擁抱」也構成了戰後日美關系的影射。第三,戰敗的日本和日本人熱烈擁抱征服者所帶來的所謂「天降的禮物」,即民主、革命、非軍事化和民主化,在這重含義上擁抱戰敗就意味著擁抱解放、擁抱新生。胡博強調,最值得深思的是,道爾認為「擁抱」絕不僅僅指日本人,而是指日美雙方共同擁抱戰敗,戰後日美關系格局是由雙方互動、共同作用構建起來的。所以,道爾在書的結語中強調,如果不了解勝利者和戰敗者如何共同擁抱戰敗,就難以理解戰後日本模式。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金熙德指出,日本和美國之「愛」產生了美日的熱戀期,至今經久不衰,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這種關系,可以稱得上是世界奇觀。60多年後,日本沒有多少主流學者認為日美同盟應該結束。日本人認為,日美同盟是日本國家支柱。所以,未來十幾年間日美關系不會發生根本變化。這本書給我們提供了一把鑰匙,幫助我們了解日本人為什麼對日美同盟那麼重視,也告訴我們日美同盟形成的過程。金熙德還指出,從《擁抱戰敗》敘述的歷史過程看,日本戰敗以後沒有機會清算歷史,除了國家的破敗之外,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美國對日本的「單獨佔領、間接統治」。日本經過短暫休克以後,原戰爭勢力又回來了,手上沾了鮮血的人當了首相。一開始是沒時間清算戰爭,後來是那些人掌權了,沒人願意清算戰爭。所以,1982年到現在日本的戰爭認識問題不斷引起亞洲人的反感。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崔世廣指出,在日本的歷史上存在著三次「擁抱戰敗」。大化革新就是因為戰敗,日本開始大規模向中國學習文化、制度、思想,那時候就有一次擁抱戰敗。第二次大規模擁抱戰敗,應該是明治維新前後。開始日本對西方的態度也是堅決攘夷,後來下關戰敗,意識到攘夷不可能,走向了倒幕維新,最後走上明治維新的道路。這時又出現了擁抱戰敗,大規模地學習西方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擁抱戰敗,應該是第三次。戰敗在日本歷史上是有若干先例的。戰敗以後,明確、客觀接受戰敗的事實,思考怎樣從戰敗的廢墟中站立起來,再實現、恢復自己的實力,謀求自己的強大,這是日本人在文化上很重要的特點,也是日本人思維方式很重要的特點。在戰敗之後和強者聯手,向強者學習,強大自己,再與強國並駕齊驅,這應該是日本人的一個基本思路,是日本的文化。
二
關於本書討論的內容和結構,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孫歌認為,道爾最初設定的讀者,應該是美國人,因為他討論問題的方式針對的是美國的脈絡。從書的結構安排看,是對美國在太平洋戰爭結束前後開始的遠東政策的一個歷史性的批判。道爾給出的對歷史資料的剪裁結構,表明美國以正義之名行了戰勝國占盡所有便宜之實。這是這本書中真正要說出來的話。
孫歌指出,有幾個關鍵環節是這個結構的支撐點。第一個關鍵環節是它對於40年代中期以後冷戰結構在東亞的形成做出了一個整體性的分析。她認為,麥克阿瑟在日本行使「自主權」的時候,對日本経済新聞社會、歷史毫無興趣。在這個前提下,他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在推行這些政策的過程中充滿了混亂。但是後面有一個不可動搖的預設:寧可要天皇制、寧可要美國式民主(因為要美國式民主,意味著佔領是有危險的,但寧可要這個),也不要赤化,不要共產主義。這是當時非常明確的、毫無混亂的標准。這形成了整個戰後東北亞政治格局的基本輪廓,這也是冷戰格局形成後為什麼中日和解如此困難的最根本的原因。第二個關鍵環節是東京審判。她指出,道爾並沒有直接說東京審判不是一個合法的法律事件而否定它,而是在資料的選取和剪裁的過程中,提示了一個非常復雜的圖景,說這場審判是一個美國當事者也承認的表演。可是表演中又審判了紐倫堡審判中也審判的、後來得到國際法認可的罪行,比如反人類罪和戰爭罪。當時在法庭上包括印度法官在內的一些人對這樣一種事後法的審判方式提出了質疑。可是又有受審的20個罪犯如何替天皇頂罪的問題。所以,所有的線索都纏到一起,復雜性被呈現出來。
在分析了該書缺少對沖繩問題的論述的原因後,孫歌總結說,道爾這本書完成了一個重要的任務,即告訴美國人1945年佔領日本那件事做得實在缺少正義、缺少道德,促使一些有良知的知識分子來反思美國世界性的霸權到底有多少正義可言。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它與《菊花與刀》這些書的性質不一樣,這是美國一個歷史學家真正勇敢面對歷史時做出的一些判斷。
關於該書東京審判方面的論述,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趙京華做了進一步的分析。他認為,道爾對東京審判本身的批評和反省大概有三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從審判團的結構來看,東京審判具有明顯的白人審判色彩。法官原來都是白人,後來加了印度和菲律賓兩國的法官,而這兩國分別是英美的殖民地。但法官中沒有朝鮮人。這里提出了東京審判亞洲缺席的問題。第二個方面,道爾觸及了東京審判的雙重標准問題。道爾說,東京審判基本上是在無視西方殖民主義體系的狀況下進行的。比如,當殖民地問題被提出來之後,英美法蘇四國法官提出殖民地問題不在東京審判的問罪范圍內,所以予以駁回。第三個方面,道爾還透露了一個信息,1948年審判到後期的時候,冷戰驟然升起,所以在審判團內部開始一些爭斗。到1948年初很多在監獄里關押的嫌疑犯悄悄被放出,包括英美法官與蘇聯法官的明爭暗鬥非常明顯。冷戰的驟然發生,干擾了審判的進行,大家已經不願意再進行下去了。趙京華認為,東亞的戰後體系和審判的不徹底性和不對殖民體制進行批評質疑是有關聯的。
三
日本近代以來的發展有許多復雜因素,其中有兩個是根本因素,一個是天皇,一個是美國。這兩者構成了今天日本這個國家存續、演變過程中最基本的內因和外因。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高洪從日本戰後天皇制的角度切入討論。他指出,事實證明,保留天皇民主制給日本留下深刻久遠的烙印。盡管戰後初期日本進行了民主化改造,但天皇得以保留,就使得戰前所有的國家符號——國旗、國歌、天皇族徽以及其他能夠標識國家方方面面的東西,都不加改動地延續到戰後日本。所以,日本保守勢力很容易把自己和戰前政權聯系在一起。而除了和平、進步的團體之外,絕大部分老百姓通常也在政治勢力的引導和媒體的影響下不加區分地把戰前、戰時的日本政權和戰後日本政府視為連貫的國家機器。可是,不管是誰混淆了戰爭責任,最後受害者恰恰是日本自己。如果日本自己不能反省、正視歷史,就很難放下歷史包袱,為此要付出高昂的政治代價。戰後半個世紀中,日本走和平發展的道路,通過聯合國對國際社會做出了各種貢獻,向外部提供了大量的開發援助,在其他方面也積極做了很多有價值的事。但這些都不足以打消別國尤其是受過侵略戰爭迫害的鄰國的疑慮,究其原因就是不曾徹底割斷與法西斯血脈的聯系。
清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劉曉峰從書中談到的一個細節入手,指出:從1946年到1949年,天皇在日本各地巡行,美國兵拿著卡賓槍給他開路。人圍得特別多的時候,美國兵會鳴槍,這告訴我們誰在那個時代樹立天皇的威信。他強調,美國人選擇讓天皇繼續存在,是從自己切身利益出發的。因為天皇當時確實對社會最深層次有影響力。自古以來天皇就存在,因此也就存在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統治集團,這個統治集團給日本帶來了什麼,是值得思考的。明治時期日本的一切重要變化,都是在天皇家族的領導下進行的。對日本人來說,他們從中獲得了很大的精神力量。
日本被佔領期間的首相吉田茂的作用問題,是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王新生發言的重點。王新生指出,吉田茂認為日本只有和美國結盟才能重新得到生存的機會,要重經濟、輕軍備,要讓出一部分國家主權,在美國的「擁抱」下發展。吉田培養了一大批信奉他的政策的政治家,使吉田路線得以執行下來。我們說,日本是經濟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就是因為日本戰後政治家沒有經過訓練,所以現在日本政治家沒有國際眼光,沒有政治家應該有的意識和頭腦。
關於日本戰後時期的經濟政策,王新生著重分析說,被佔領時期,日本實行過兩種政策:一是「傾斜生產方式」,一個是「道奇計劃」。「傾斜生產方式」是日本提出的,後來帶來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美國人做不下去了,派道奇到日本去搞「道奇計劃」。道奇說,日本經濟是高蹺經濟,就是兩條腿,一條腿是日本政府的財務補助,一條腿是美國政府的經濟援助,這樣太有依賴性,現在要把兩條腿砍掉,搞市場經濟。道奇提出超平衡預算,就是政府預算不能有赤字。「道奇計劃」對治理通貨膨脹非常有好處,但也帶來嚴重的通貨緊縮,企業倒閉、工人失業。在難以為繼的時候,朝鮮戰爭開始了,朝鮮「特需」就出來了,日本經濟馬上恢復了。那麼,是「傾斜生產方式」作用大還是「道奇計劃」作用大呢?現在也沒有定論。但是兩種發展模式都保留了下來,成為戰後持久經濟發展的主要措施,就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結合。這一點上非常典型地反映了日本和美國之間無論政治、安全還是經濟上的關系。
關於該書對起草「和平憲法」過程的描述的重要不足,李薇以自己的研究做了補充。她指出,在盟軍總部(GHQ)提出想搞新憲法的1946年年初,就有一部憲法草案到了GHQ民政局手裡,這個憲法草案是由日本憲法研究會提出的。憲法研究會牽頭的是日本経済新聞社會黨黨員,立場是革新、進步的,他們提交的憲法草案中已經體現了很多和平憲法的精神,但社會黨的憲法也沒有取消天皇制,而是說天皇作為象徵。不過,實際上,最終還是由GHQ的民政局僅用差不多一周的時間起草了GHQ版的《日本國憲法》。一個星期就起草出一個國家的憲法,在世界憲法的制訂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沒有經過醞釀、討論和方針確定的時期是不可能成就一部憲法的。
關於當今美日同盟和與中國的關系,有深厚的美國問題研究經驗的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陶文釗用一個例子加以說明。他講到,2006年去大阪參加會議,當時有人提到日本被美國「拋棄」了,這說明日本對美國根深蒂固的依賴已成為民族性了。這種民族性在過去有過積極的作用,但對於日本想成為一個政治大國是很難逾越的障礙。他認為,中美日三邊關系中,最短的板是中日關系,現在要做的是使短板變長,而不是把長板鋸短。如果沒有中美日三方的穩定關系,東北亞地區的和平安全是沒有保障的。
與會的董炳月、王成、秦剛、李兆忠、孫伶伶、李長莉、劉世龍等學者,還從美國的佔領政策、美日關系、日本的戰爭責任以及戰後日本文化論、大眾文學、社會運動等方面,發表了很有見地的意見。
(責任編輯:林 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