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出社會治理新路
Ⅰ 「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你自來」出自哪裡
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你自來。在正規的歷史典籍中並沒有詳細的記載,知識在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意為自討苦吃,不懂變通,這句話適用的語境往往是壞人做壞事而不想被好人阻撓而對好人說的話,這時候好人一般是身陷壞人的囹圄。
「天堂」二字並不是局限於西方文化,最早在唐代時期,唐代惠能《壇經》:「一切草木、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盡在空中。」武則天也將自己的禮佛堂稱為天堂。基督教在唐代時期傳入中國,但也因為文化差異,中國也稱「天堂」為「天庭」。
(1)闖出社會治理新路擴展閱讀:
天堂一詞的最先流傳,出自於基督教。
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如下:
基督徒的核心信念在於:上帝在耶穌之肉身中臨到人類的感性世界,而耶穌關於上帝的本質以及人類存在的可能性之問題的宣告,則使其歷史生命成為人們信奉的圭臬。這也是基督教的核心啟示之一。作為完全的神上帝,也是完全的人。他的一生是完美無缺的模範。
沒有罪性,沒有過犯,因對世人的大愛,完全順服上帝的旨意,承受莫須有的罪名,在當時的統治者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在十字架上,受死,埋葬,降在陰間。 基督教相信十字架彰顯了上帝的大愛和救恩。
耶穌在被埋葬的第三天從死里復活,可以說沒有耶穌基督的死里復活,就沒有基督教。復活後的耶穌在40天之久向門徒們顯現,講述上帝國度的事物,後來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
基督徒相信並盼望耶穌再來,也就是世界的末日的審判與新天新地的降臨。 基督教相信上帝一直呵護,領導著人類歷史的進程,他的審判隨時都在進行,只是在歷史結束的時候達到高峰。基督徒要衷心堅守上帝的律法和旨意,完成上帝所交託的傳播福音,治理全地的使命。
基督教相信聖靈,認為聖靈是賜生命的主,從父與子而出,與父和子同受敬拜,同受尊榮。相信被聖靈所賜的新生命,並能因此獲得重生。重生也體現在父上帝的揀選,子基督的救贖,聖靈的更新。
基督教不僅關注個人的拯救,更關注群體的發展,基督徒個人是不能與上帝建立完美的關系,只有在愛人如己中才能成全愛神的誡命。
基督徒的成長離不開教會,教會被稱為是一切敬誠之人共同的母親,是神聖而聖潔的,也是公義而普世的。教會並不限於某一個地方,而是遍布全球,教會因對上帝及其真道的認信,聯合一致。
基督徒相信自己都是基督的肢體,都因基督的寶血和福音,在基督里追求成聖的人。上帝因基督救贖的緣故,不再記著人類的罪,而是仁慈的將基督的義分享給人類,將人類永遠不被定罪。
基督徒也相信,在死後不僅靈魂立刻被帶到基督那裡,我們的身體也要因基督的全能活過來,再與靈魂聯合,並與基督榮耀的身體相似。基督徒相信被聖靈充滿的人,他的身體稱為聖靈的殿堂,不再順服肉體的私慾。
基督徒相信在基督里沒有死亡,只有永恆的快樂。永生就是蒙上帝揀選和保守永遠在主耶穌里。是上帝的恩賜,是因著上帝的揀選和預定,耶穌基督的救贖從聖靈里得到新的生命。
基督教認為當自己相信這一切的時候,自己就在上帝面前,在基督里稱義,並且承受永生。 但這本身並不是因為自己的努力,而是因為上帝白白的恩典。
基督教將其信仰的全部真理和核心歸納為愛上帝和愛人如己這一最根本准則,視愛之律法為最大的律法。彼此相愛也成為新約聖經中的核心命令,並認為這種靈性真愛和神聖集中體現在基督耶穌身上,因此也被稱為愛的宗教。
Ⅱ 簡要分析依法治國的國家治理道路的重大意義
依法治國是我們黨在總結長期的執政治國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制定的基本治國方略。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作為我們黨和國家的基本治國方略和發展目標,依法治國經歷了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和國家所面臨的新問題和新任務促使黨不斷進行理論創新,「三個代表」等重要思想應運而生,從而進一步豐富和充實了依法治國的內涵。在新的形勢下對依法治國進行與時俱進的理解和認識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依法治國不僅是治國的基本方略,而且是我們黨的重要價值目標
法治是一種治國之道,同時也是一種價值觀念,法治或人治的取捨實質上是一種價值選擇。黨的十五大報告把依法治國提到治國方略的高度,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依法治國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並被視為社會進步、社會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不僅是我們黨就治國方式作出的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決策,而且也是一個重要的價值選擇。把法治設定為國家建設的重要目標,意味著法治不僅被當作一種治理國家和社會的工具和手段,而且成為黨和國家所追求的一種價值觀念。
二、依法治國在本質上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目標和要求相一致
法治是被世界各國長期的歷史實踐所證明了的治理國家和社會的有效辦法,是全人類文明和智慧的結晶,代表了世界文化的進步。就社會主義中國而言,法治針對的是權力的濫用,它反對特權,維護民眾的合法權益,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社會主義法治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是發展先進生產力的客觀要求。因此,依法治國本質上反映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也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途徑和有力保障。另一方面,「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體現了社會主義法的價值取向,反映了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可以說,「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法治建設的靈魂,是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也是衡量我國法治建設成敗得失的標准。我們立法和執法的整個過程都要體現和服務於「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三、依法治國與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是有機結合、辯證統一的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上的領導,主要表現為「制定大政方針,提出立法建議,推薦重要幹部,進行思想宣傳,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堅持依法執政。」作為執政黨,黨的領導的核心內容是領導和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掌管國家權力,途徑是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人大的基本職能是立法和監督法律的實施。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需要通過人大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法律;黨組織推薦的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須經人大認可。黨領導、指導立法,但又受到憲法和法律的約束。依法治國既保證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地位,又要求黨通過法治來實施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從而避免以黨代政、黨政不分。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核心內容,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都必須服務於人民當家作主。在當前的情況下,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關鍵是要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使其職能和作用得以真正實現和充分發揮。
四、依法治國的關鍵是依法執政
把依法治國作為治國方略,標志著我們黨執政方式和社會主義國家治理方式的重大發展和轉變。黨的十六大報告要求堅持依法執政,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指出,依法執政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執政的一個基本方式,並把依法執政同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一起作為我黨執政黨建設的總體目標之一。依法執政的基本內涵和要求是: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和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法制觀念,堅持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督促、支持和保證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加強和改進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支持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提高司法人員素質,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和保障;以保證司法公正為目標,逐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形成權責明確、相互配合、相互制約、高效運行的司法體制,為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提供法制保障。在我們黨長期執政的情況下,國家政權機關中的骨幹絕大多數是中共黨員。這就意味著,我國能否實行依法治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黨及其廣大黨政幹部能否做到依法執政。當前,依法執政是依法治國的關鍵所在。
五、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輔相成
以德治國的基本含義和要求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的建設為落腳點,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相配套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並使之成為全體人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規范。道德和法律作為上層建築的中要組成部分,是規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手段。法律以強制手段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道德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培養和提高社會成員的修養和思想覺悟。兩者具有共同的社會目的,即維護社會秩序,保證社會穩定、和諧與發展。黨的十六大報告再次強調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就是把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緊密結合起來,共同服務於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社會經濟文化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就國家和社會的有效治理而言,法治與德治歷來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我們在強調依法治國的同時,也必須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做到德治和法治並舉,「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片面強調法治而忽視德治的思想是錯誤和有害的。法治以德治為基礎,良好的道德風尚是法治有效性的社會基礎,只有法治和德治並舉方可長治久安。法治和德治相結合是治國安邦的基本方略;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和社會主義道德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目標。
繼續追問: 第二個呢
補充回答: 新民主主義社會是屬於社會主義體系並逐步向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過渡性質的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特點表現在以下方面:
(1)在經濟上,由於中國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因而必須實行在國營經濟領導下的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五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國營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起領導作用,是新民主主義社會中經濟方面的社會主義因素。
(2)在政治上,新民主主義社會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人民民主專政。工人階級領導權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是新民主主義社會在政治方面的社會主義因素。新中國建立之初,我國人民民主專政屬於新民主主義政權性質。
(3)在文化上,實行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所謂民族的,就是反對帝國主義壓迫,主張中華民族的尊嚴,獨立的、帶有中華民族特性的文化。所謂科學的,就是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主張客觀真理,主張理論和實踐的一致。所謂大眾的文化,即是民主的文化,這種文化是為人民服務的文化。
Ⅲ 新時代中國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體現了怎樣的精神
泱泱大國,在21世紀,我國在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方面做的非常成功,這不僅歸功於國家領導人的帶領,還因為我們養成了包容尊重的心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世界的多元化……我們提倡一切有利於世界和平發展的政策,這也是中國的精神所在。
和羹之美,在於合異;上下之益,在能相濟。
在這個新的時代,我們共同沐浴著和煦的陽光,共飲著同一泓水,在一個龐大的時間之城裡我們盤旋、穿行,將一個個分裂的板塊,無形中連接在了一起,我們都共同的發展著。在我看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包括三方面精神內涵,它同時也彰顯著中國的責任感與力量,它既是對外,也是對內,既是對人,也是對國。
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從對外開放到“一帶一路”倡議,從對外援助到推動全球抗疫,中國在國際事務治理中做出了重要貢獻。“一帶一路”東連亞太經濟圈西接歐洲經濟圈,跨越高山深海,溝通著國與國。
一個國家的政治策略,軍事裁決亦可以使多個國家受到影響,如中國的一帶一路,帶的不僅是中國一個國家,更多的是使周邊地區得到共同發展。當下,疫情席捲全球,沒有一個地方是絕對安全,沒有一個國家能獨善其身,沒有一個人不需要學會防護措施。
各國只有齊心協力,共同承擔責任,共同創造發展機遇,樹立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才能創造更加美好繁榮的未來。
Ⅳ 創新社會治理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如果說工業時代的奧秘是分工,那麼互聯網時代的奧秘則是融合,是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社會合作。這就要求我們確立合作、互通、共享理念,打造社會治理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命運共同體,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2、加強社會治理基礎制度建設
社會治理現代化中,制度建設具有全局性、根本性作用。科學的社會治理理念和實踐經驗只有轉化為普遍適用的制度,才能成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巨大力量。
3、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制機制
對社會治安進行綜合治理,是我國的特色,也是我國的優勢。面對社會治安新形勢,我們要以提升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為目標,以突出治安問題為導向,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制機制,提高動態化、信息化條件下駕馭社會治安局勢的能力水平。
4、健全公共安全體系
當前,我國公共安全形勢總體是好的。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地域遼闊、發展不均衡的國家,能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大局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4)闖出社會治理新路擴展閱讀
創新社會治理的原則
一是推進社會治理社會化。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現代社會,只有政府和社會攜起手來,才能建設好安全家園。要在發揮好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引導社會成員增強主人翁精神,激發社會自治、自主、能動力量,讓大眾的問題由大眾來解決。
二是推進社會治理法治化。法治作為社會治理創新的最優模式,應該回應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種種問題。要善於運用法治思維構建社會行為有預期、管理過程公開、責任界定明晰的社會治理制度體系,善於運用法治方式把社會治理難題轉化為執法司法問題加以解決。
三是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我國傳統文化中推崇直覺、感性思維,習慣於對事物進行模糊的歸納,嚴謹、理性、體系化的實證研究不夠。這種思維方式容易導致粗枝大葉、大而化之。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就要培育以尊重事實、推崇理性。
參考資料
人民網-《人民日報: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