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張浪費整改
『壹』 反對浪費,整改措施 作文200字
勤儉節約,反對浪費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代聖賢的生活十分節儉,經常穿粗布衣回,吃粗米飯,喝米答菜湯.而在我們的生活中,浪費的現象何嘗少呢?水龍頭旁,洗完飯盒,人走了,水卻還在嘩嘩地流;教室里已是中午時分,電燈卻還在大放光……
在物質不富裕的過去,需要勤儉節約;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也不能丟到勤儉節約的品質.
我聽說過一個故事,毛澤東主席一生粗茶淡飯,睡硬床板,穿粗布衣,生活極為簡朴,一件睡衣竟然補了73次,穿了20年.經濟困難時期,他自己主動減薪,降低生活標准,不吃魚肉,水果,有一次,他召開會議到中午還沒有結束,就留大家吃午飯,餐桌上只有一 大盆肉丸熬白菜,幾小碟鹹菜,主食是幾張燒餅.偉人也是這樣證明勤儉節約,反對浪費的.
不僅中國的偉人是這樣,外國的老外也是這樣.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經常說的一句諺語是:「節約便土,英鎊自來.」每天深夜,她都親自熄滅白金汗宮小廳堂和走廊上的燈,堅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擠到一點不剩.節約意識竟如此強烈,令人贊嘆.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我們一起勤儉節約,繼承老一輩的優良傳統,創造美好的未來!
『貳』 鋪張浪費原因剖析
一、形式主義方面
我認為公司的形式主義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工作作風不實。文山會海,「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的現象還一定程度地存在。廣東公司工作多、事情多、項目多,每天的文件都很多,因此更應注重突出重點、提高效率。但是我也看到,有些文件材料空話多、套話多、字數多、頁數多,有的文件甚至上百頁,根本沒辦法仔細看,但是實質內容少、有效舉措少、重點不突出。有的工作甚至直接轉發上級文件,沒有本地化的落地舉措。還有些地市公司反映省公司召開的會議頻次高、時間長、材料多,特別是省公司部門級會議多,讓地市公司疲於應對。而且會議解決問題的效果差,效率低。有的時候工作議而不決、說而不做、落而不實的現象還有存在。
二是走過場的東西多。比如公司的決策會,領導實際決策的餘地很小,單純就是舉個手、走過場。大量項目就只能說Yes或No,對結果決策多,對過程的決策少;決策項目多,決策選項少。甚至有些集團集採的項目連No都不能說,更是屬於上會走過場。有些項目只有分管領導清楚,其他領導也不太了解,看起來沒有太大問題就舉手通過,屬於陪著走過場;甚至還有個別項目先斬後奏,事後補決策的情況。
三是表面功夫比較多。造勢的東西多,禮節性的東西多,浪費時間和精力。比如有些活動,單純為了提高規格,邀請公司管理層參加,但實際內涵少,不能對工作帶來實質性幫助,耽誤管理層的時間。有的單位為了搞政府關系或形象工程,資源投入了很多,但對業務發展的作用很小。
四是工作前瞻性有待提升。從調研反映的情況來看,有些地市反映公司的一些戰略不清晰,缺乏長遠規劃,有時候甚至出現搖擺,讓地市公司感到無所適從,比如寬頻的發展策略、四網協同的策略、投資規劃的策略等等。有時候是看似有戰略,其實沒戰略,戰略表述面面俱到、左右騎牆,怎麼理解都可以,最後上面的領導永遠是正確的,風險和錯誤永遠在下面。有些單位只唯指標不唯發展,指標完成就萬事大吉,甚至為當期指標犧牲長遠發展(如用未來折扣換取當期收入)。
這些形式主義的產生,我想主要有幾方面原因:一是由於公司過往出於高速發展期,在行業中出於絕對的領導地位,業績達成壓力較小,部分幹部自信心膨脹,表面功夫做得多,實際內涵想的少,政績觀錯位。二是一些幹部能力不足,只好照貓畫虎,依葫蘆畫瓢,所以形式套路的東西比較多。三是怕承擔風險,不敢越雷池一步。
二、官僚主義方面
我認為公司的官僚主義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領導脫離群眾,管理脫離一線的現象比較突出。很多地市公司反映省公司部門多,市公司一個部門要對口省公司很多個部門,造成基層會議多、指標多、匯報多。有些部門習慣於簡單分解任務、層層指標加碼。比如,在指標方面,公司目前的指標體系有三類,一是KPI,二是公司通報指標,三是部門通報指標。目前雖然KPI指標不多,但過程類、關注類指標較多,有的線條甚至通報100多個指標,基層壓力很大,也不知道如何取捨。有些部門給市公司下的指導性意見不接地氣、不切實際,沒有充分考慮地域差別,市公司根本沒法執行。有的時候只下指標和要求,不下配套資源。職能部門對一線支撐不足,市公司反饋上來的問題和需求則流程長、解決慢,影響市場一線的工作開展。比如大數據支撐的問題,地市公司普遍反映想開展大數據分析,但基本的數據源不足,向省公司提需求,響應速度慢,等待的時間長。再比如全業務的支撐方面,以深圳為例,專線從簽約到驗收完成歸檔需在13個系統(其中9個為省管系統)、454個欄位錄入資料,平均23個工作日完成,而電信僅需5個工作日。
二是本位主義的現象還是存在。有些部門缺乏全局觀點,從本部門的工作和利益出發,很少考慮其他部門或全局考慮。指標主義情節嚴重,與自己相關的指標別人碰不得,與自己無關的指標則不聞不問。跨部門協調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工作協同不順暢,線條之間互相考慮的不夠充分,工作上推諉扯皮的現象仍然存在。有些工作因為沒有人負責,就沒有人想辦法解決。比如電費問題,沒有部門進行全省統籌管理,缺乏全省的用電管理系統和相應的管理規范(比如:機房空調的溫度設定和送風方式等缺乏規范),有些地方跑冒滴漏的現象還比較普遍,有些基站被人偷電也沒有得到很好的管理。
三是有些同志執行集團公司和監管部門的指示比較僵化,不從實際出發,存在等、靠、要的情況。由於過度僵化,對業務的開展缺乏靈活性,一旦風向和政策變化又措手不及,錯失發展良機。比如4G的發展,我們有先發優勢,但是由於未獲集團公司或監管部門允許,就一直沒有把優勢變成有效的競爭武器和企業利益。又比如采購的二次談判問題,有時候我們過於聽話,對集團集採的東西被動接受,為公司主動爭取的利益比較少。
四是選人用人的機制還不夠科學。部分員工反映公司幹部任免及員工晉升等缺乏透明度,員工對選優配強等晉升機制不了解,部分競聘結果爭議較大。公司的人力政策也不夠穩定,有些員工反映按照以前的規則去努力,結果到晉升的時候規則又發生變化,讓員工感到無所適從。幹部交流的機制不完善,部分幹部長期擔任同一崗位,出路不開闊。員工晉升通道有限,「大H」通道有待完成,部分工作年限較長的員工因觸到天花板而缺乏動力。幹部員工淘汰機制不完善,除非明確發現其有問題,否則只升不降、只進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