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治理
A. 大清河的防洪治理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流域內水旱災害進行了一系列治理。初期(1949~1957年)整修了舊時代遺留下來的殘破堤防,整治河道,展堤開步,加固險工,新辟了分洪道、獨流減河、 趙王新渠和陳村分洪道等,並興建一些固定分洪口門和泄洪、進洪閘工程。隨後,在上游山 區興建了大中小型各類水庫120多座,其中大型水庫有王快、橫山嶺、口頭、西大洋、安各 庄、瀑河等,有效地控制了洪水,並發揮了灌溉、發電和養魚等綜合效益。1963年大水後, 對大清河進行了全面整治開辟了唐河新道、棗林庄行洪道及入海尾閭、白溝引河;擴挖、疏浚了棗林庄行洪道、趙王新渠、東淀內的大清河及中亭河、獨流減河;對牛角窪、趙王新渠下口和石溝等處進行了開卡,對北系河道堤防、白洋淀千里堤、東淀中亭堤和隔淀堤、獨流減河左右堤等都進行了復堤、展堤;興建了棗林庄和新蓋房兩大樞紐工程,使南北兩水系水源得到了有效地控制。經過大規模治理,當時治理後河道已達到10年一遇至20年一遇防洪標准。
在防治洪水過程中,還大力開展了抗旱灌溉工程。現有灌溉設施控制面積1 839萬畝,其中 萬畝以上灌區24處,井灌控制面積1347萬畝;在低窪易澇和封閉地區興建揚水泵站120多座, 總揚水能力1326立方米每秒,有效地抗禦了水旱災害,保證了農業的穩產增收。
B. 小清河的治理開發
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至1137年(紹興七年),在歷城東北華不注山陰築下濼堰,堰濼水入濟水故道東流入海,名小清河。
明初,小清河上游水患頻繁。1403-1421年(永樂年間)開始築堤。1465年(成化元年)開陳愷溝分洪入大清河。1473-1475年(成化九年至十一年),從歷城至海口全面疏浚小清河251公里,建減水閘38座。1533年(嘉靖十二年)疏浚博興至歷城河道150公里,築博興、樂安境堤岸90餘公里。1544年(嘉靖二十三年)疏浚章丘至博興間河道112.5公里。1573-1602年(萬曆年間)濼水在下濼堰北決,全濼入大清河,歷城至章丘間小清河逐漸淤廢,原入小清河的巨野、綉江等河亦人大清河。自此,小清河上游只有原漯河沿小清河故道東流。在清代,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疏浚章丘至陶唐口河段。1716-1718年(康熙五十五至五十七年),開支脈溝,分泄小清河洪水。支脈溝西起高苑城西南之軍張壩,經博興至樂安會小清河入海。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在小清河南開預備河分洪,西起麻大湖,東經會城泊、石村鎮至東北塢注淄河入海。形成了支脈溝、小清河、預備河3河平行入海的局勢。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發13縣民工大開支脈溝,一律開寬為20米、深2.5米,並對滸山、清水二泊進行了清淤,以備滯蓄洪水。同時疏浚章丘縣境小清河,培修萬家口至軍張壩段堤防。治理後,章丘以下的小清河為由河入泊(清水泊),由泊入溝(支脈溝),由溝入海。章丘以上的小清河仍淤廢,上游各支流仍入大清河。1891年(光緒十七年)將支脈溝上段裁彎取直展寬築堤,以承上游歷城、章丘等縣來水,開引河注入博興龍汪窪。在龍注窪下口自博興縣金家橋至羊角溝海口,疏浚小清河正河55公里。河面連馬道開寬10米,深3.3-4.3米不等,出土成堤,用銀19.8萬余兩。博興以下支脈溝仍留作支河以分泄小清河洪水。1892年(光緒十八年)繼續治理,由金家橋向西取直,就支脈溝與預備河兩河間窪地開挖小清河正河,經過博興、高苑、新城、長山、鄒平5縣至齊東縣之曹家坡止,計長48.75公里,河面連馬道仍寬10米,深2.7-4.7米不等。又從金家橋以下起循預備河舊址開浚支河至柳橋以承泄麻大湖上游各河之水並引入正河,支河長12公里,寬6.7米,深2.3-3米不等。正支兩河共用銀24.5萬兩。歷城、章丘、齊東3縣境內河段,也接續挑辦,使小清河全線溝通,並恢復航運,船隻可由羊角溝直達歷城黃台橋,流域內水災有所減輕,是一次比較成功的治理。1904年(光緒三十年),在歷城西北的玉符河東堤建睦里閘,引玉符河水東流入小清河,使小清河西延至睦里閘。
1930年,山東省建設廳下設小清河管理局,擬定整理小清河計劃。次年,成立「浚治小清河臨時工程委員會」,對小清河再行勘測,擬定「整理山東小清河工程計劃大綱」,計劃包括幹流整治、水源及支流整治、海口整治及修築碼頭等項。並於1931-1933年,疏浚整治了小清河近源趵突、黑虎等泉,加深趵突泉池1米,鑿新泉6眼。擴大黑虎泉池,挖深1.2米,置一量水堰,增加噴水虎頭兩個。加寬浚深五柳閘至林家橋小清河幹流,兩岸築堤。興建五柳及邊庄兩處閘壩工程。五柳閘壩工程包括船閘及船閘南新挖月河中段建滾水石壩1座,船閘閘箱長100米,閘口寬9.2米,上閘門高3.85米,下閘門高7.15米,同時可過拖船一艘及駁船兩艘。是山東省第一座現代化船閘。邊庄閘閘箱長80米,閘口寬9.2米,可容一拖船及駁船。五柳閘於1931年5月開工,次年8月底竣工。邊庄閘於1932年5月開工,同年11月竣工,11月25日正式通航。
建國後,1956-1964年間,對章丘縣境小清河幹流進行疏浚培堤,並先後建排水涵洞9座。對濟南市市區河段進行復堤,自黃台至鴨旺口長27公里,建排水涵洞3座,並整修疏浚邊庄、五柳閘。對惠民地區境內小清河也進行了堤防整修,並自預備河口以下,切灘長22公里。1966年春由省撥款600萬元對小清河進行較大規模治理,在小清河北岸開挖自陶唐口以東分洪口至蘆清溝口,長84.5公里,寬700米的分洪河。北岸築堤,平均高程15-16米,泄量700立方米每秒。由鄒平、高青、博興3萬民工施工,5月完工,做土方400萬立方米。1967年又調鄒平縣7700人,加固中堤自攔河堤至尚道口,切灘自杏花河口至北營,完成土方380萬立方米。開分洪河後,小清河幹流自陶唐口以東至蘆清溝,形成三堤兩河形勢。
1976年小清河流域被列為山東省1985年實現工業省的重點發展區。1977年3月中共山東省委確定小清河流域為全省農田基本建設會戰區。章丘縣先行一步,於當年10月調民工5萬人,按省委治理小清河統一規劃,大幹40天完成章丘縣河段的切灘、築堤、展寬堤距工程,堤距330米,河口寬一般70米,河底寬10-13米,深5.0-7.0米,左堤長15.6公里,頂寬15米,堤高3~4米。右堤長11.9公里,堤高3~4米,頂寬10米。由於上下游未能統一治理,未能充分發揮效益。
1978年由省計委、建委、農辦及水利、交通部門組成領導小組,共同編制了小清河綜合治理規劃,擬全面解決防洪、除澇、灌溉、航運及環保、戰備等問題。計劃1979-1982年,完成小清河展寬堤距、擴大河槽及分洪道開挖,以提高防洪排澇能力。1978年9月成立山東省小清河會戰辦公室,中共山東省委副書記李振兼辦公室主任。10月,由惠民地區組織鄒平、高青、博興、廣饒、沾化、濱縣、惠民等縣13萬民工施工,至12月底完成了張北公路橋至蘆清溝分洪河子槽開挖,長53.4公里,同時加高培厚分洪河北堤56公里。治理後,子槽泄量200立方米每秒,最大底寬38米,左灘地保持70米,新堤頂寬15米,共做土方1551萬立方米,用工1030萬個,投資1344萬元。由於蘆清溝以下子槽出口位置,事先未充分醞釀,廣饒、壽光兩縣意見不同,壽光境內有4公里未能開挖。張北公路以上31公里,因受資金限制,也未開挖。1980年12月工程停建,迄今未發揮防洪效益。但在引黃濟青工程中,利用分洪道子槽34.8公里河段輸水。 位於淄博市淄川區太河鄉淄河上游(原名「金雞山水庫」)。控制流域面積780平方公里。總庫容1.02億立方米,興利庫容0.74億立方米。
1960年2月4日開工,1961年2月停工緩建,1966年11月復工續建,至1972年9月,基本完成大壩、西溢洪道、輸水洞等工程,並投入運用。1976年6月至1981年底,完成大壩加固、東溢洪道開挖、西溢洪道建閘等。至1985年,水庫工程共完成土石方886萬立方米,混凝土4.8萬立方米。累計國家投資3934萬元。
水庫主壩為粘土心牆砂殼壩,長760米,最大壩高48.76米,頂寬8米。副壩為均質土壩,長422米,最大壩高32.77米,頂寬8米。西溢洪道上建閘5孔,最大泄量4668立方米每秒。東溢洪道上建頂寬6米、長32米的自潰壩,最大泄量3748立方米每秒。輸水洞最大流量65.4立方米每秒。
水庫達百年一遇設計防洪標准。水庫灌區設計灌溉面積40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5.7萬畝,並供給5萬人吃水。
C. 清河環境治理作文600字
昆明四季如春。走進這坐城市,連空氣中都是鮮花的味道,這里是花內的世界、花的海洋,容所以昆明還有另外一個名字------春城。
春天,歡快的雨水兒「嘩嘩啦啦」地下著,像斷線的珍珠,也像一首永無止境的歌,為春天的昆明添上一份浪漫的色彩。雨過天晴,一道道五顏六色的彩虹出現在了湛藍的天空中,就像一個個快樂的小精靈,在空中翩翩起舞。一朵朵白雲變化多端:有的像一匹駿馬,在遼闊的天空奔跑;有的像一隻貪睡的小狗,睡夢中還在不斷地流口水,真有趣!有的像一隻只色彩斑斕的蝴蝶,快樂的飛舞在藍天白雲間------昆明的春天,是美麗的!
夏天,這里早晚的溫差很大。太陽升起的時候氣溫很高,太陽下山的時候天氣就非常涼爽,到了晚上我們還需穿上長袖長褲。不過我依然喜歡陽光,因為在太陽公公的照射下,小樹苗才能長成蒼天大樹;小小的野花在它的照射下顯得格外嬌艷;清澈的泉水在它的照射下就像披上了一層耀眼的銀紗------我愛充滿生機的夏天!
D. 請問濟南歷城區曲家村在小清河治理范圍內嗎
打市民服務熱線問問吧。12345
E. 黃河的歷史
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為古黃河孕育期。第四紀中更新世(距今115萬年~10萬年)古黃河誕生成長期。晚更新世(距今10萬年~1萬年)黃河形成海洋水系。
歷史上黃河下遊河道變遷的范圍,大致北到海河,南達江淮。據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決口泛濫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最早有關黃河源的記載是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之說。所指「積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距河源尚有相當的距離。
唐太宗貞觀九年,侯君集與李道宗奉命征擊吐谷渾,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達柏海(即扎陵湖)望積石山,觀覽河源。唐穆宗長慶元年劉元鼎奉使入蕃,途經河源區,得知河源出紫山(即今巴顏喀拉山)。
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祖命榮祿公都實為招討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歷時4個月,查明兩大湖的位置(元史稱「二巨澤」,合稱「阿剌腦兒」)。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命拉錫、舒蘭探河源。探源後他們繪有《星宿河源圖》,並撰有《河源記》,指出「源出三支河」東流入扎陵湖,均可當作黃河源。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遣喇嘛楚爾沁藏布、蘭木占巴等前往河源測圖。
乾隆年間齊召南撰寫的《水道提綱》中指出:黃河上源三條河(黃河源頭北源為扎曲,中源為約約古宗列曲(即瑪曲),南源為卡日曲,中間一條叫阿爾坦河(即瑪曲)是黃河的「本源」。
1952年黃委會組織黃河河源查勘隊,進行黃河河源及從通天河調水入黃可能性的查勘測量,歷時4個月,確認歷史上所指的瑪曲是黃河正源。
(5)清河治理擴展閱讀
黃河洪水特徵
黃河上游洪水多發生在9月,主要來自蘭州以上,蘭州洪水主要來自貴德以上。由於降雨歷時長,強度小,加之蘭州以上植被較好,草地、沼澤等對降雨的滯蓄作用較強,形成黃河上游洪水漲落平緩,洪水歷時較長,洪峰較低,洪水過程線呈矮胖型。
龍羊峽至蘭州河段洪峰流量一般是沿程遞增的,特別是洮河、湟水等較大支流匯入後,流量增加較為明顯。
黃河上游多為峽谷河段,不論洪水大小,一般傳播時間變化不大,貴德到蘭州約需1.5天,蘭州到河口鎮約需10.5天。黃河上游洪水到達中下游,一般成為基流。
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是黃河流域的主要暴雨區和黃河下游洪水的主要來源區。黃河中游地區61%的面積為黃土高原,溝壑縱橫,支流眾多,河道比降陡,由暴雨形成的洪水特點是洪峰高、歷時短、含沙量大。
黃土高原土質疏鬆,地形破碎,植被覆蓋率低,在大強度暴雨的沖擊下,產生強烈的土壤侵蝕,致使中游地區的洪水,挾帶大量泥沙。
F. 濟南小清河什麼時候治理阿
雖說我不是濟南的
但是你可以給你們當地的電視台打電話,等小清河上了電視,讓記者給相關部門打電話,派人到現場,估計就能很快處理了。
G. 小清河綜合治理展覽館怎麼樣
這里要建二十萬平米的商務小高層了,很現代氣派的建築啊,坐落在小清河邊,地理位置是極好的!
H. 濟南小清河五柳閘段什麼時候開始動工修建整治啊!
濟南市已經發話了 要投資100個億重新修理小清河,要能抵抗100年的大洪!動工估計也不會太晚了吧~我一朋友在小清河治理辦公室,現在整天加班~~~~
I. 小清河由清變黑,在由黑變清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麼道理怎樣維護好小清河的治理成果
人是不停的變化的,時好時壞。應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走彎路和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