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治理大氣
⑴ 十三五時期治理大氣霧霾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超過多少
十三五」要實現治理大氣霧霾取得明顯進展,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超過80%。我們要持之以恆,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
⑵ 十三五階段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的方法有哪些
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
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專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屬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
(1)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
(2)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發揮主體功能區作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基礎制度的作用。
(3)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範工程。
(4)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製度,推動形成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
(5)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
(6)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
⑶ 大氣治理寫入30省區市政府工作報告 "十三五"治霾攻堅戰怎麼打
在已經召開兩會的30個省區市中,所有地方的政府工作報告均涉及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內容。據記者統計,明確提出降低PM2.5濃度、削減污染物排放等量化目標或是承諾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等指標的,至少有河北、北京、陝西、天津、上海等11個省市。
在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中,河北以最大篇幅表達出鐵腕治霾的決心,並立下「戰書」:「十三五」時期,PM2.5濃度較2013年下降40%,污染嚴重的城市力爭退出全國空氣質量後10位。北京提出,今年細顆粒物濃度下降5%左右。上海則明確,到2020年,PM2.5濃度下降到42微克/立方米左右。
「各地兩會普遍向大氣污染宣戰,說明在地方政府層面重視治霾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釋放出綠色發展的強烈信號。」北京師范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教授趙傳峰分析說。
多位專家表示,盡管多地兩會為「十三五」治污減霾立下「軍令狀」,但實現空氣質量根本性好轉還需較為漫長的過程,目標實現並不容樂觀。 2015年12月,環保部對華北22個城市(區)環保督政結果顯示,「工業圍城」「一鋼獨大」「一煤獨大」等現象在華北一些城市比較普遍,產業結構布局和能源結構問題已成為華北地區環保的瓶頸。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認為,霾之痛折射出產業轉型之困。對京津冀區域而言,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得不到根本轉變,大氣污染將很難根治。
另一不容忽視的難點在於,城鎮化加快帶來的揚塵等污染物爆發式增長,正在使一些地方的治霾形勢愈發復雜。天津的一項監測顯示,2014年,經過顆粒物源解析,揚塵對當地PM2.5和PM10的貢獻率分別為30%和42%。
天津市人大代表、天津市河北區區長劉志強對此頗有感觸,「有的建築企業為追求速度和效益不注意解決施工過程中的揚塵問題,一查就改,一走就亂,這是治理大氣中的最大難題。」
機動車尾氣帶來的污染更是治霾的共性難題。環保部近日發布的《中國機動車污染防治年報》顯示,2014年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2.46億輛,尾氣排放已成為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據測算,未來5年我國還將增加機動車1億輛以上,由此帶來的大氣環境壓力巨大。
打贏「十三五」藍天保衛戰,劍指何方?
河南安排省級10億元霧霾治理資金;北京計劃投入165億元治理大氣污染……記者梳理各地政府工作報告發現,為打贏「藍天保衛戰」,調整能源消費結構、降低工業污染物排放、控制揚塵和加強機動車污染治理,是地方政府劍指所向。
——壓煤、減排。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說,去年12月環保部組織專家對污染源解析發現,京津冀區域性重污染,燃煤是最大污染源。鑒於此,河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6年將繼續實施煤電節能減排計劃,年內削減煤炭消費500萬噸。地處西部的陝西也明確,今年要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擴大天然氣消費總量。多地提及以結構調整淘汰落後產能,通過對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加大環境執法等方式,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
——抑塵、控車。湖北武漢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細化揚塵治理任務,將在中心城區城建工地安裝在線監控設施100套,推動100個工地安裝噴灑降塵設施。天津已經開始此類嘗試,2015年5月起,天津對煙塵、一般性粉塵的排污費徵收標准進行大幅調整,同時開征施工揚塵排污費。
對機動車污染實施綜合治理,也被多地提上日程。河北提出,加強污染物協同控制,開展散煤、焦化行業、露天礦山、道路車輛污染整治四大專項行動。福建將加大黃標車淘汰力度。北京市交通委新聞發言人容軍表示,北京今年將推進交通管理「一攬子」立法,降低機動車使用強度。
——聯動、協作。越來越多的地方認識到,僅靠各地單打獨斗治霾已難以奏效。陝西省政協委員夏永旭建議,由於陝西關中與山西交界一帶存在著空氣污染物跨省相互傳輸現象,建議制定晉陝兩省聯動機制,協同實現減排目標。
在北京兩會上,北京市市長王安順透露,北京正在探討跟天津、河北乃至山東、河南等有關省市建立大的監測網路,考慮把京津冀三地預警發布的標准、預案的發布一致起來,比如PM2.5達到某一程度,三地就都可以統一發布預警。
趙傳峰認為,「十三五」是治理霧霾的攻堅期,各地污染情況和成因有差異,應在加強研判基礎上分類施策。治霾是「持久戰」,應該保持信心與耐心。
⑷ 我國環境問題由來已久,「十三五」階段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的方法
「十三五」階段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的方法如下:
(一)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
環境保護的嚴峻現狀和民眾的巨大需求,決定了必須對其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這就需要發揮各方面的作用。地方各級政府對轄區環境質量負責,企業是污染治理的責任主體,公眾也有權利和義務共同參與環境保護。要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匯聚各種力量,產生最大合力。
(二)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
排污許可是國際上普遍採用的一項基本環境管理制度。《建議》明確要求,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加快制定排污許可管理條例,建立以排污許可證為核心的污染防治管理體系,有效銜接環境影響評價、「三同時」、排污收費等制度,將排污者應當遵守的法律法規、標准規范、總量控制指標等方面的要求具體化,切實落實企業責任。
(三)建立全國統一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
環境監測是環境治理的基石。《建議》提出,建立全國統一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這就要堅持全面設點、全國聯網、自動預警、依法追責,統一規劃建設監測網路,按照統一的標准規范開展監測評價,客觀、准確地反映環境質量、污染排放和生態狀況。開展環境大數據建設和應用,為日常監管提供支撐。
(四)開展環保督察巡視,嚴格環保執法
這是落實地方政府對環境質量負責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重點督察黨中央、國務院環境保護重大決策部署,以及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國家環境保護計劃、規劃、重要政策措施的落實情況,推動地方黨委和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實施好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和《大氣污染防治法》,重點打擊偷排偷放、偽造監測數據和不正常運行治污設施等違法行為,讓環境守法成為新常態。
(五)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
這是對環保管理體制的重大創新和突破。要將基層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的管理職能統一到省級環保部門,獨立進行監管執法和環境監測。結合加強聯防聯控和流域共治,探索建立跨地區的環保機構,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准、統一監測、統一治理。
(六)健全環境信息公布制度
全面推進環境信息公開,主動發布環境質量、環境監測、重點污染源、突發環境事件等信息。實行陽光審批,堅持環保審批依據、流程、結果全部公開。推行陽光執法,公開環境行政處罰信息,及時向社會公布違法者名單。推動企業主動公開環境信息。把政府和企業都放在陽光下,接受公眾監督,推動全社會參與環境保護。
⑸ 如何治理大氣污染
大氣是生物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生態資源因子。因此治理大氣污染是治理污染的重要內容。大氣污染根據其發生原因和污染物組成不同,可以分為煤煙型(如倫敦煙霧事件)、石油型(如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混合型(多種原因誘發污染)和特殊型(如氯鹼廠排放氯化氫污染大氣)污染。我國大氣污染多屬煤煙型污染,主要污染物為煙塵和二氧化硫。這與我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工業布局不合理,燃燒器具陳舊,工藝落後,能耗高等特點有關。要減少煙塵和二氧化硫等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量及其危害,必須採取以污染源控制、治理為主,強化大氣質量管理,選育優良抗污染作物品種,開展植樹造林等綜合防治措施。
一般來說,治理大氣污染可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⑹ 十三五期間國家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有哪些
國家規定的「十三五」期間污染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有:
1、①大氣環境污版染物:二氧化權硫,氮氧化物。
2、水環境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氨氮。
「十三五」時期是遏制污染物排放增量、實現總量減排及環境質量改善的關鍵時期,對減排體系設計、減排技術、環境監管的有效性及各類政策工具的應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議在「十二五」工作的基礎上,要在「十三五」減排政策頂層設計上下大力氣,取捨破立,逐步實現以下五個方面的改革。
⑺ 我國"十三五"時期主要目標和重大舉措有哪些
「十三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主要包括以下這些方面:
1、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三五」時期經濟年均增長保持在6.5%以上。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施一批技術水平高、帶動能力強的重大工程。到2020年,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大幅提升,全員勞動生產率從人均8.7萬元提高到12萬元以上。屆時,我國經濟總量超過90萬億元,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2、強化創新引領作用,為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啟動一批新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國家科學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培育壯大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持續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廣泛應用。加快建設質量強國、製造強國。到2020年,力爭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戰略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邁進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行列。
3、推進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縮小城鄉區域差距,既是調整經濟結構的重點,也是釋放發展潛力的關鍵。要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完成約1億人居住的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
實施一批水利、農機、現代種業等工程,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區域化布局、標准化生產、社會化服務。到2020年,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和質量安全得到更好保障,農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以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為基礎,以「三大戰略」為引領,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培育一批輻射帶動力強的城市群和增長極。加強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高鐵營業里程達到3萬公里、覆蓋80%以上的大城市,新建改建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約3萬公里,實現城鄉寬頻網路全覆蓋。
4、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態環境。
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今後五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下降23%、15%、18%,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特別是治理大氣霧霾取得明顯進展,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超過80%。
5、深化改革開放,構建發展新體制。發展根本上要靠改革開放。
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現代產權制度,基本建成法治政府,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一帶一路」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國際產能合作實現新的突破。對外貿易向優進優出轉變,服務貿易比重顯著提升,從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逐步構建高標准自由貿易區網路,基本形成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新格局。
6、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補齊基本民生保障的短板,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國現行標准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建立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項目清單。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
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等工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10.23年提高到10.8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5000萬人以上。完善收入分配製度,縮小收入差距,提高中等收入人口比重。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城鎮棚戶區住房改造2000萬套。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公民道德建設、中華文化傳承等工程。我們既要讓人民的物質生活更殷實,又要讓人民的精神生活更豐富。
⑻ "十三五"階段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的方法有哪些
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
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內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容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
(1)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
(2)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發揮主體功能區作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基礎制度的作用。
(3)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範工程。
(4)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製度,推動形成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
(5)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
(6)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