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堤河治理
A. 河南濮陽在北宋時期很重要嗎為什麼澶淵之盟在此地簽訂
在宋朝歷史上,北宋和契丹遼國簽訂《澶淵之盟》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決定了宋遼兩國之後百年的和平共處。這么重要的盟約,為什麼要在如今河南濮陽這個地方簽呢?
濮陽周邊環繞的水系及瀕臨黃河的特殊地理位置,也使該地成了一處水陸發達的重要交通戰略樞紐。尤其是到了戰國時期,趙、魏兩國遷都之後,濮陽成了衛國連接大梁與邯鄲的必經之路。到了秦漢時期,濮陽的地理位置顯得更為重要,地處於司隸、冀州、兗州的交界地帶,成了控扼三地的交通咽喉。漢朝時期黃河曾從瓠子(今濮陽西南)決口,漢武帝曾派十數萬人堵口救災卻未能成功。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親臨現場指揮,最終堵住瓠子決口。一代帝王親自帶人救災,這在古代是不多見的。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曹操占據兗州。曹操之父曹嵩在探親途中被徐州牧陶謙的部將張闓所殺,曹操發兵徐州,但後院起火,陳宮與和兗州本地勢力的代表人物——陳留太守張邈一起暗中聯絡呂布,在兗州發動叛亂。曹操與呂布在濮陽大戰百日,差點被擒,不過最終還是拿下了濮陽,因為這里對他太重要了。
唐朝時在濮陽置澶州,澶淵縣也因避李淵之諱而改名澶水縣。到了宋朝,在此置澶州澶淵郡鎮寧軍節度,俗稱澶淵,就是宋遼簽訂盟約的地方。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北宋之時,北方的防禦屏障——幽雲十六州早已落入契丹遼國之手,遼軍騎兵在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上可以縱橫馳騁,這讓宋朝的皇帝非常被動,雖然多次努力,但始終未能收復。
宋真宗時,遼國出了一個厲害的蕭太後,南下吞並中原的野心畢露。公元1004年蕭太後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意圖一舉滅宋。宋真宗想南逃,在宰相寇準力勸下才放棄逃跑打算,御駕親征,至澶州督戰。澶州(濮陽)是北宋都城開封的北面門戶,也是最後的依仗,一旦澶州失守,開封危矣。宋軍堅守澶州城(濮陽),並射殺遼將蕭撻凜(一作覽),大挫遼軍。而宋軍因宋真宗的到來,士氣大盛,雙方在澶州城僵持不下。最終,宋遼雙方同意議和,在這場戰爭中澶州城對宋遼雙方都具有特殊意義,因此在澶州城訂立和約也就順理成章,史稱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後,宋遼兩國在百年間沒有大規模的戰事,澶州城(濮陽)對北宋的存續起到了關鍵作用。宋徽宗時期,還一度將濮陽劃入京畿路,成為京師北輔,可見北宋對濮陽的重視。
B. 金堤河的河流治理
金堤河中下游於1951年辟為黃河下游北金堤滯洪區,並建有石頭庄溢洪堰等工程。為有利於防汛,1964年將范縣、壽張縣,由山東劃歸河南管轄。1977年廢溢洪堰,興建渠村分洪閘,用以防禦黃河特大洪水。滯洪區面積為2316平方公里,約占流域面積的46%,人口125萬,耕地242萬畝。
本流域地處黃泛平原,長期以來水系紊亂,排水不暢,隨著黃河河道逐漸淤高,金堤河入黃日益困難。流域內洪、澇、旱、鹼、沙等災害頻繁。1965年以來,疏浚了幹流和主要支流河道,修建了張庄入黃閘,排水系統基本形成,洪澇災害有所減輕。
1999年國家對金堤河河道進行了第一期初步治理,上游排澇、防汛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對北金堤的建設,1950年至1985年先後三次對北金堤進行加高培厚,完成土方1482.52萬立方米。1951年到1985年,完成錐探灌漿299.2368萬眼。1971年到1984年,對堤防進行淤背固堤長3000米,放淤有效土方66.94萬立方米。險工壩頭草埽或土壩都改建成了石壩。有兩處涵閘進行了改建。2006年水管體質改革後,工程維修養護資金的增加也為提升工程強度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