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與治理
❶ 運用公民政治權利和義務的知識,說明公民在治理環境污染中應該怎麼做這類題該怎麼去作答
①積極參與民主決策,通過多種方式為政府治理環境污染出謀劃策。(2分)②正確行版使民主監督的權利權,監督政府落實治理環境污染的措施和企業的生產經營行為,並對違法排污企業進行舉報。(2分)③積極參與民主管理,參加社區環保行動,共建祥和社區。(2分)④堅持權利和義務相統一的原則,自覺履行義務,踐行低碳生活方式。(2分)
❷ 如何推進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一大亮點,體現了我國對30多年來改革開放經驗的深刻總結,表明了我們黨對政治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入把握。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豐富了國家現代化的內涵,是對改革目標的拓展和延伸。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內容,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勢必要求在國家的行政制度、決策制度、司法制度、預算制度、監督制度等重要領域進行突破性的改革。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放在總目標的高度,是對其他各領域改革的高度提煉,只有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才能為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和生態文明的建設和發展提供製度保障,才能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治理理論是一種全新的政治分析框架,是對傳統理論的超越和發展。從新公共管理角度看,服務型政府的理想模式是公共治理模式,公共性是治理的靈魂和宗旨,其本質特徵在於政府與社會對公共生活的共同治理,是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的持續互動過程。
1、從治理能力角度看,強調將市場的激勵管理機制以及私人部門的管理方法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務,強調效率、市場化、競爭性和靈活性。
2、從治理主體角度看,強調「三部門」合作治理。政府和市場均存在失靈現象,傳統的「二分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管理需求。治理主體應具有多元化,政府作為第一部門、市場作為第二部門、社會組織作為第三部門,共同構成治理的主體。
3、從職責許可權角度看,政府是提供公共物品的公權力機構;市場是提供私人物品的私權力組織;社會組織是提供公共物品的私營機構。三者彼此分離又相互依賴。
總之,治理是一個全新的政治理念,它不同於行政和管理,它掌舵而不劃槳。治理與管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區別:
1、主體不同。管理的主體是政府等國家公共權力;治理的主體可以是公共權力機構,也可以是市場和社會組織。十八大以來,中央多次強調要「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實際上已經體現了多元主體共治的理念。
2、權力來源不同,管理的權力來自統治階級及國家法律授權;治理的權力來自公眾認可及社會契約,甚至在很多情況下,公民直接行使權力,達到自治的效果。
3、適用范圍不同,管理是一個制度性概念,體現國家意識形態,只適用於政府權力所及領域;治理是一個比政府更寬泛的概念,適用於全社會。
4、手段機制不同,管理以政府命令、控制和規制為主,強調權力自上而下的運行;治理強調對話、協商、長期合作,強調權力的自上而下或平行運行。
5、價值取向不同,管理強調的是行政觀、制度觀和責任觀;治理強調民主觀、社會觀和法治觀。
6、達成效果不同,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事務,管理多頭痛醫頭、就事論事,效果往往事倍功半;治理更注重事務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將頂層設計與摸石過河有機結合,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國家治理體系,是黨領導人民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的體制、機制和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就具體內容,包括各領域的體制機制、法律制度安排,如行政體制、經濟體制和社會體制等;就構成要素,包括治理主體、治理手段及治理效果三個方面。國家治理能力,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使之相互協調、共同發展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有了好的國家治理體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國家治理體系的效能。
推動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是指在新的歷史時期,建構有利於激發社會活力、有利於擴大人民民主、有利於實現公平正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方面制度和體制機制。它為行政體制改革確立了新的目標願景,是實現以發展為訴求的政治經濟社會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一個良好的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至少有以下幾個特徵:
1、國家機制、市場機制、公民社會機制的互相支撐與平衡;
2、法治與德治的有機統一,憲法與法律成為公共治理的最高權威,社會契約和價值認同成為公共治理的社會土壤;
3、民主與效率的相互補充與協調,所有公共政策要從根本上體現人民的意志和主體地位,且有利於提高行政與經濟效益。
全面深化改革,解決中國當前面臨的矛盾和挑戰,關鍵要靠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使國家治理體系規范化、科學化、程序化,使國家治理者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制度治理國家,使社會主體能夠積極、有效地參與到國家治理的過程中,最終達到國家、社會、市場三者良性互動的「善治」效果。那麼,如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樹立國家治理的基本理念。
思想是行動的靈魂,當前不論是權力機關幹部還是廣大群眾對國家治理的認識還不夠到位,甚至存在很多過時的、不與時俱進的觀念和思想。例如,官本位思想十分盛行,掌握行政權力的人往往把自己看成是社會的主人,將行政權力看作是為個人或者小集團謀取利益的私人物品,將權力的運用看作是自上而下的控制、命令和管理,習慣以管理者身份干預社會管理的各個層面,缺乏服務意識,缺乏法律與規則意識,習慣以自由裁量權對權力的運用進行界定,習慣於「家長式」管理模式,認為政府或公權部門是唯一的管理者,將公民、市場及社會組織看作被管理者。同時,從公民角度而言,官本位思想同樣存在,遇事找政府成為既定的思維模式,缺乏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意識和能力;缺乏參與政治生活、爭取自身利益的內生動力和能力,公民社會的發育仍處在萌芽狀態。
因此,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刻不容緩。就政府而言,必須樹立公共權力觀,充分認識到權力的委託屬性,人民群眾是權力的委託者、監督者、制約者,運用好人民賦予的權力,執行人民的意志、維護人民的利益;必須樹立法治權力觀,用法律規范、治理和控制國家的權力,做到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國;必須樹立牢固的服務意識,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做到執政為民、勤政為民。從人民群眾角度而言,必須樹立主體意識觀,認識到自己是權力的委託者,積極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要進一步理順各治理主體的協調匹配,正確處理好政府、市場、社會關系。
一個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政府,必然是一個內部許可權分工合理、職責范圍有限、高效運轉、與市場社會良性互動的政府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職能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與深化進行了適應性的調整與轉變,從全能型政府到經濟建設型政府再到服務型政府,我國政府體制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市場經濟的活力不斷得到釋放。然而,傳統的政府主導型的發展模式未得到根本性改變,依然採取穩定壓倒一切、發展壓倒一切的管理導向。隨著經濟社會問題的不斷復雜化,國家決策范圍不斷擴大,政府已經無力包攬一切社會事務,政府失靈現象在眾多領域開始顯現。
因此,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有效的政府必然是職責有限的政府。將市場與社會納入國家治理的主體范疇,建構政府、市場、社會各歸其位,既相互制約又相互支撐的分工體系。尊重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促進社會主體組織化發展,分散國家治理資源,在多元、集體、互動的治理模式中,解決龐雜、專業的社會問題。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為創新公共服務管理模式提供堅實基礎。
三、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要進一步創新國家治理的方式方法。
碎片化、短期行為、政出多門,以及部門主義和地方主義,是我國現行治理體制和公共政策的致命弱點,它們嚴重削弱了國家的治理能力。應加強頂層設計,從戰略上謀劃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站在全局的高度科學謀劃各個治理領域的改革方案和具體舉措,加強統籌協調,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總結地方治理改革創新經驗,及時將優秀的地方治理創新做法上升為國家制度。
四、在具體治理方式的創新上,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思路:
1、契約化與合作方式,轉命令為協商,轉獨占為合作,為權力尋求新的合法性途徑。
2、市場化與競爭方式,轉官辦為民營,轉壟斷為競爭,充分尊重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3、法治化與服務方式,轉人治為法治,轉管理為服務,讓權力在法律與制度的框架下運行,汲取現代治理的思想精髓。
4、注重信息與科技手段的運用,善於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成果武裝國家治理,提高治理效率、減少治理成本。
深入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必須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從各個領域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放權於社會、讓權於市場,既是政府轉型的現實任務,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一個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國家,必將是一個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的國家,是一個經濟健康運行、社會充滿活力、人民的創造力得到充分釋放的國家。
❸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更加註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
小題1:B 小題2:D ❹ 一個企業治理結構,最重要的三塊:股權結構、企業權利和什麼 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是由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三塊組成。 ❺ 治理體系,治理能力不管分成多少個層面,它的基本價值取向,那就是權力屬於 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高度契合,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重要部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們黨為了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不斷進行制度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堅持在發展中不斷完善,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但我們也要看到,隨著社會結構不斷分化、利益主體日益多元,傳統的國家治理模式面臨著巨大挑戰。現代國家治理是在基本權力安排既定的前提下,解決好怎樣使權力運行更加合法、順暢、高效並得到社會認同的問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理應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高度契合,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定向導航作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是國家治理的本質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是社會治理的基本理念與根本途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的價值准則,是公民行為的基本規范。2、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靈魂的文化建設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無論是思想道德教育,還是文化事業產業發展,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都要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取向,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素內涵。再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不竭動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離不開有效整合社會意識,形成價值共識,凝聚社會發展的正向合力;離不開具有共同價值取向與奮斗目標的公民主體。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國家治理理念、價值目標、體制機制、方式方法的創新,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才能真正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❻ 如何加強地方政府的職能和職權 須創新思維。 地方公共性問題產生和演變的方式顯現出新特徵,曾經行之有效的做法無法有效應對層出不窮的新問題。地方政府只有創新治理方式和治理工具,才能有效提升應對能力。 一是按照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要求來實施,使地方治理能力創新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二是學習借鑒相關研究成果,按科學的思路進行。在新問題不斷出現的同時,關於這些新問題以及政府如何通過自身改革和創新來提升應對能力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進行,有些研究成果值得借鑒、參考。 (6)權力與治理擴展閱讀隨著我國社會現代化進程在深度和廣度上的不斷拓展,以及國家不斷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和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地方遇到並面臨的問題日益增多,這對承擔著地方治理責任的地方政府提出了嚴峻挑戰: 一是社會凸顯並需要政府應對的問題日益復雜; 二是群眾的公共參與意識逐漸增強,社會力量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公共事務之中; 三是地方政府在改革中逐漸轉變職能,把注意力更多地轉向公共服務。 在此情況下,地方政府在轄區內包攬解決所有公共性問題的做法已經難以為繼,必須改變自身的治理方式和運行方式,並通過溝通、協商等方式動員和協調社會力量來共同應對面臨的問題。這樣一來,地方政府的能力建設就應從「政府能力」轉向「治理能力」。 ❼ 請用一種或一種以上的越軌理論解釋和分析權力腐敗現象,並提出控制和治理社會權力腐敗的方案或思路。
一般理論認為,同性戀是典型的性越軌行為之一,並從醫學、倫理學、法學等多個角度對其性越軌理論進行了論證和探討。筆者在對上述理論觀點進行評述和剖析的基礎上,認為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人類自我發現意識的覺醒,不應該絕對地、簡單地將同性戀定性為性越軌。同性戀只是人類多種性行為和性情感的表達方式之一。 ❽ 淺談如何治理我國的權力腐敗 權力腐敗的特徵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1)權力腐敗的主要表現形式是以權謀私(2)權力腐敗的主要內容為尋租與造租(3)權力腐敗的主客體趨向法人化與集團化(4)權力腐敗的范圍擴大、程度加深(5)權力腐敗的新形式不斷涌現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