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治理措施
⑴ 保護濕地的措施
一、從宏觀引導方面完善濕地保護規劃。按照我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要求,進一步修訂完善2002—2030年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制訂更有針對性的、分階段實施的工程實施規劃,並認真抓好落實。
二、突出用制度管人、管事,推進濕地保護的制度建設。按照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總體要求,有計劃地、逐步地建立包括自然濕地保護制度、退化濕地恢復制度、濕地生態效應補償制度、濕地保護紅線制度、濕地生態系統評價制度、濕地生態系統功能動態監測和預警制度等一系列重要制度,使濕地保護形成較為完整的制度框架。
三、強化依法「治濕」,制訂出台全國濕地保護條例。雖然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中有一些有關濕地保護的內容,但多數都是針對濕地保護的單一元素設置的,零碎、分散,其完整性、系統性、針對性和操作性都遠遠跟不上工作發展的需要。特別是濕地資源調查監測、濕地佔用徵用的監督管理、各種破壞行為的處罰等,包括怎樣更好地履行國際公約,都缺乏一些更明確的、更有操作性的、更管用的條款和規定,所以很有必要從國家層面出台一部專門針對濕地保護的行政法規。這樣一方面可以使我們把濕地作為一個獨立的、完整的、重要的生態系統,從加強整體保護的角度做出規定,規范行為;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我們各個部門形成合力,更好地履行國際公約。
四、著眼濕地生態系統功能的提升,實施濕地生態修復工程。對那些功能退化的沼澤、河流、湖泊、濱海濕地等,通過採取植被恢復、鳥類棲息地恢復、生態補水、污染防治等系列手段,進行綜合治理,恢復和提升濕地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
五、強調科學「管濕」,提升濕地保護管理的科技支撐水平。重點針對濕地保護模式、濕地退化機理及修復關鍵技術,以及科學合理利用濕地的模式等重要問題,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提高整個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科學化水平。
⑵ 保護濕地應該採取哪些措施
1、自然恢復方法抄
濕地恢襲復的過程就是消除導致濕地退化或喪失的威脅因素,從而通過自然過程恢復濕地的功能和價值通常自然恢復方法的成功依賴於以下幾個因素:穩定的能夠獲取的水源、最大限度地接近濕地動植物種源地被動恢復的優勢在於低成本以及恢復的濕地與周圍景觀的協調一致。
2、人工促進恢復方法
人工促進自然恢復涉及到自然干預,即人類直接控制濕地恢復的過程,以恢復、新建或改進濕地生態系統當一個濕地嚴重退化,或者只有通過濕地建造和最大程度的改進才能完成預定的目標時,人工促進恢復方法是一個最佳的恢復模式人工促進恢復方法的設計、監督、建設和花費都是可觀的。
(2)濕地治理措施擴展閱讀:
中國的濕地狀況令人擔憂。從沿海潮間帶,到淡水湖和沼澤地,中國至關重要的濕地都在迅速消失。
1994-2010年期間,渤海灣的原始潮間帶消失了約三分之一。在北戴河,濱海濕地正受到新建高速公路和新河攔水壩的威脅。
最低限度而言,濕地迅速消失的情況令人擔憂。濕地是地球生命支持功能的關鍵組成部分。濕地能幫助我們抵禦風暴、控制洪水、清潔空氣和水,是地球上最具多樣性,也最有生命力的生態系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濕地
⑶ 濕地破壞對環境的影響及治理措施
濕地被破壞,將會導致以濕地為基礎建立和循環著的生態系統被破壞,包括濕地動物生態鏈,植物生態鏈,微生物生態鏈都會被破敗,使原有的濕地生態功能消失,進而影響或改變周邊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行。治理的措施主要是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清除破壞因子,首先恢復濕的功能,藉助「濕」對原有動植物,微生物系統的修復作用,逐漸使被破壞的濕地得以重生。
⑷ 濕地的治理的措施
1
保護濕地植被
2
禁止濫捕濫獵
3
維護濕地生物多樣性
4
保護濕地數量與質量
5
維護濕地生態功能與效益
⑸ 保護濕地應該採取哪些措施
1
保護動物,控制非法捕殺行為
2
保護水源,避免其被污染
-------------------------------------------(如果是作業答上面的,如果想要具體了解,看下面的)---------------------------------------------------------------------------------------------------------
4.1
加快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建設速度
四川濕地位置特殊、資源豐富、功能多樣,具有重要的生態和社會意義。國內外實踐證明,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濕地的有效途徑。目前全省只有若爾蓋高原沼澤濕地、爐霍縣的卡沙湖、德格縣的新路海、理塘和稻城縣的海子山等4處濕地自然保護區。此外,有部分濕地資源置於其他類型的保護區內,但多數濕地尚未劃定保護區得到有效保護。因此,通過各級政府解決我省濕地保護區布局欠合理、類型單一、結構不完整的問題顯得很有必要。建議盡快組織有關部門,密切協作,在資源調查和可行性論證的基礎上,界定范圍,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成立管理機構,落實人員,真正起到保護區的作用。
4.2
創造有利於濕地資源保護的法制條件
濕地資源保護是一項公益性事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制定和完善專門的濕地保護的法規顯得十分必要。只有創造一定的法制條件,才能使日趨減少、面臨威脅的濕地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目前,國家、省尚無專門的濕地保護法律法規,我省地方性法規或條例基本上是空白,只有涼山州通過了《邛海保護管理條例》,但多數濕地仍處於非嚴格意義的保護狀況。因此,應健全相關的法規條例,加大執法力度,禁止一切破壞或不利於濕地資源保護的行為發生。
4.3
摸清家底,建立濕地資源信息庫
至目前,我省尚未開展專門的濕地資源普查,其資源仍處於家底不清的狀況,這給濕地資源的保護與合理規劃帶來一定困難。因此,應盡快組織濕地資源調查隊伍,按照統一的技術規范,調查現有濕地的類型與分布及面積、濕地生態系統的組成與功能、濕地生物多樣性現狀、濕地生態環境變化趨勢等信息,並在此基礎上建立全省濕地資源信息庫。
4.4
理順關系,協調管理,綜合治理
濕地作為生態系統,包含許多資源,分屬不同的部門管理,如林業、農業、漁業、牧業、水利、環保等。如何協調好這些部門的關系,關繫到濕地資源保護事業的興衰成敗。我國加入《濕地公約》後,明確了由林業部門承頭負責濕地管理工作。為此,各級林業部門應認真負責,加強部門間的聯系與協調,努力在濕地資源保護上達成共識,採取協調一致、多管齊下的保護行動,運用植樹造林、退田還湖、修築工程等綜合措施進行預防和保護。
4.5
積極引導濕地周邊群眾參與濕地管理
濕地周邊群眾與濕地間的關系密切,他們的行為直接影響到濕地資源的存在。社會各界都應積極創造條件,向濕地周邊群眾宣傳濕地效益、功能、價值以及濕地對他們及其子孫後代的生存影響等,並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濕地作為開發示範點,摸索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實施「參與式」的管理方法,使周邊群眾與濕地融洽相處,共生共榮。值得注意的是,濕地一旦劃歸保護後,便會存在保護與利用的矛盾,處理不好,可能激化矛盾,造成更嚴重的破壞。因此,解決因濕地保護而使其周邊群眾經濟受損的經濟補償問題顯得非常關健。
⑹ 濕地污染防治措施,急
1.退耕還湖,還沼澤
2.禁止濫捕濫獵
3.防止濕地水污染
4.建立保護濕地的法規
5.提高保護濕地的意識
應該就這些,希望有幫助🙂
⑺ 濕地減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1.原因:人們對於灘頭土地和生物的利用和開發,水體污染,外來物種入侵引起的地專區食屬物鏈和生態環境的破壞,等等。
2.防治措施:建立生態保護區,減少外界開發對保護區的影響,治理上遊河道水中微粒、重金屬等污染,採取措施減少外來物種對本地生物的危害
⑻ 如何保護濕地
一是要掌握正確的宣傳思路。過去幾年的宣傳工作在改變廣大公眾對濕地保護的思想認識、觀念理念和行為方式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是要分工協作,突出重點。國辦通知和全國濕地會議精神,各地要繼續認真學習和領會。同時,要根據宣傳提綱的要求,結合當地濕地保護工作的實際情況,抓住濕地保護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三是要採取多種形式。濕地保護管理部門和林家的宣傳部門要主動與各地各級新聞宣傳單位聯系,把濕地保護的重點工作通報給他們。
濕地恢復的最佳方法就是在盡可能的情況選用最簡單的恢復方法,因為越復雜的恢復方法,越容易在某個環節出現偏差採用破壞性最小、最為生態的方法最容易實現恢復目標在實施更多的人為干預之前應考慮採用自然恢復方法如果一些自然過程不能採用自然恢復方法,應更多地考慮採用生物工程,而不是傳統的工程措施。
(8)濕地治理措施擴展閱讀
濕地是位於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環境下,生長著很多濕地水生植物。
濕地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擁有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是重要的生態系統,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遷徙離不開濕地,因此濕地被稱為「鳥類的樂園」。濕地有強大的生態凈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腎」的美名。
為保護濕地,保護濕地中的豐富物種,1971年2月2日建立了全球政府間保護濕地公約。到2014年1月為止已有168個締約國,2170塊濕地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⑼ 華北平原低濕地的治理措施
治理華北平原低濕來地的主要措施自是「因窪制宜」,實行「魚塘——台田」模式:挖魚塘,在水中養魚、鴨,栽種水生經濟作物;築台田,在田地里種糧、果、棉和飼料植物等飼養禽畜.這種模式使魚塘、台田相互促進、立體開發、綜合利用.
⑽ 中國政府對於濕地生態有哪些保護措施
中國政府對於濕地生態的恢復和保護工作一直都是十分的關注,制定了《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法,並且以此為准繩嚴格的執行保護濕地的重要工作。
首先就是加強了對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力度。具體的就是將頻危珍稀水禽中的11種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將22種水禽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並建立各種濕地類型的自然保護區達353處,其中有21處列入了國際重要濕地自然保護區,面積達303公頃。
其次就是多做針對濕地保護和管理的重要工作,加強濕地生態治理和污染控制。特別是在發生了1998年的特大洪水後,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平垸行洪、移民建鎮」的32字方針,國家共投入資金103億元用於長江及兩湖地區「退田還湖」的濕地恢復工作,長江幹流水面恢復了1400多平方公里,增加蓄洪容積130億立方米。這些措施的實施對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最後就是加強對民眾的科普宣傳力度,讓民眾都能認識到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性,讓人人都可以掌握和學習到保護濕地自然環境的有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