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社會治理
Ⅰ 社會自治包括哪些治理
只知道民族自治,來不懂得社會自自治。
我國的少數民族自治區有:西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
民族自治地方是建立在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具有自治權利和地位的地方行政單位。說白了,就是實行民族自治的地區可以按照本民族的特點、習慣制定符合本民族的行政制度,但要報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
Ⅱ 什麼是創新民族地區社會治理制度的基本要求
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於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1)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堅持系統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堅持綜合治理,強化道德約束,規范社會行為,調節利益關系,協調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堅持源頭治理,標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為方向,健全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台,及時反映和協調人民群眾各方面各層次利益訴求。
(2)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正確處理政府和社會關系,加快實施政社分開,推進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發揮作用。適合由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交由社會組織承擔。支持和發展志願服務組織。限期實現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真正脫鉤,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成立時直接依法申請登記。加強對社會組織和在華境外非政府組織的管理,引導它們依法開展活動。
(3)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建立暢通有序的訴求表達、心理干預、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使群眾問題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權益有保障。
改革行政復議體制,健全行政復議案件審理機制,糾正違法或不當行政行為。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建立
Ⅲ 《城市民族工作條例》的修訂體現了哪些理念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全文公布《國務院關於修改〈城市民族工作條例〉的決定(徵求意見稿)》,徵求社會各界意見。作為民族事務領域重要的行政法規,它的修訂體現了這樣一些基本理念:
一是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
法治的最終目的是保障人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第24條新增: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我國已經加入的《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等相關條款,也都再次重申對少數民族合法權利的保護。雖然國際法上的少數人概念與國內的少數民族有一定差別,但相關規定對我國少數民族權利保障具有借鑒意義。《城市民族工作條例》的修訂就貫徹這樣的理念。當前城市少數民族社會治理的主要目標是:為少數民族提供公共服務,規范少數民族成員的行為,維護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協調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社會的安定有序。
二是從「管理」到「治理」的理念轉變。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變化最核心的是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和治理方式多元化。一些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可以為城市治理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在實踐中,也有很多有效的治理方式值得推廣。內地一些城市從新疆等地調聘懂民族語言、熟悉民族情況的公職人員參與到本市的社會治理,就是希望通過他們的語言及文化優勢,更好地為當地新疆籍等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推進社會治理的民主化、科學化。
三是保持和促進城市的文化多樣性。
文化平等是民族平等的重要內涵。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多年來,少數民族群眾為其所在城市文化的豐富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城市民族工作條例》的修訂,宗旨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相尊重並欣賞各民族的文化恰恰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橋梁。城市的文化多樣性是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更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前提與基礎。
四是依法處理民族事務。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同理,法律保護也是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城市民族工作條例》的修訂,恰恰體現了在民族事務領域的法治精神。
Ⅳ 中國全面實現小康了嗎
中國部分實現小康,西部地區還有部分正在向小康生活過渡。中國地區直達,實現全面小康是比較困難,全面實現小康也不是一天就能實現,需要人民的共同努力。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庄嚴承諾,是近14億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
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
(4)民族社會治理擴展閱讀:
第一個階段,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那時,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
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第二個階段,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參考資料:網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Ⅳ 民族地區的社會治理體系包括哪些子系統啊它的治理體系的特殊性何在
我的設想:民族型政區按照層次分為:郡(相當於自治區)、盟(相當於自治州)、旗(相當於自治縣)、蘇木(相當於民族鄉)
Ⅵ 如何實現邊疆民族地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實現邊疆民族地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的方法或措施:
一、在法治軌道上促進邊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1、著力建設符合雲南實際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構建比較完備的法規和政府規章體系、高效的地方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地方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地方法治保障體系和完善的地方黨內法規體系,共同構成建設法治邊疆的制度支撐,為促進邊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基本遵循。
2、全面推進依法治省,加快建設法治邊疆。堅決維護憲法權威,做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依法治省、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邊疆、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3、推進社會治理法治化。推動基層治理法治化,發揮社會規范、關鍵人物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提高依法管理民族和宗教事務的能力,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
4、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提升邊疆治理能力。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想問題、作決策,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促進發展,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維護穩定,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從嚴管黨治黨。
5、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抓好領導幹部和執法司法人員帶頭依法辦事,抓實普法教育這項基礎性工作,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二、治理的核心是確立民族間平等合作的關系,發揮傳統部落組織和傳統習俗及其社會治理作用,發揮宗教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三、真正實現邊疆民族地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1、現代觀念的植根與深入。現代理念是引導民族地區變革以往管理方式的觀念支撐。從政府層面說,變革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全能主義觀念和偏離地方文化特色的行政化、政治化的思維傾向;就個人與社會層面而言,治理能力現代化急需的是現代公民文化的植根與深入,這是邊疆民族地區治理能力現代化所遇到的文化與觀念瓶頸。
2、治理主體的多元與互動。民族地區按照現代治理理論要求,地方政府在把由它原先獨立承擔的責任分化轉移給各種組織,包括私人部門和傳統社會組織或宗教組織、公民自願團體,形成邊疆民族地區新的社會治理體系和區域性社會政治生態。
3、法制體系的創新與完善。首先,基於治理理論對地方主體性的強調所導致的地方與中央在權力與許可權劃分上的需要,將制定中央與地方關系法納入國家立法進程,對邊疆民族地區地方權力進行授權與分權相結合的理論探討。其次,在各個民族自治地方的法規建設中,制定和出台《社會組織法》,以法律的形式充分保障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再次,充實與細化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對各級行政權力的管轄范圍與職能作出明確規定。最後,修訂既有的《國家安全法》與《反分裂國家法》,在其內容中增加對邊疆民族地方各級政府的反分裂職能的相關規定,以法律建構強化民族自治地方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能力。
4、治理機制的改革與轉型。在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之下,民族地區政府的民族問題治理機制發生了一元單向的「行政—管理」模式向多元互動的「指導—服務」模式的轉型。
Ⅶ 中國文化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歷史發展所積淀的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化是從不同角度來區分的,中國古代文化主要是針對現代文化而言的,它是對文化時代的劃分。
而傳統文化是對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部文化遺產,它不局限於古代,而是迄今為止中華民族經過篩選,淘汰,不斷豐富又不斷增長的人文精神的總和。
中國文化不但對韓國、日本,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
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
(7)民族社會治理擴展閱讀:
中華文化的五個特點
一、漢字文化
第一個是漢字的閱讀、書寫和通過漢字思維,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要知道,現在全世界除了極少數,像中國雲南納西族的東巴文字以外,所有的以象形為基礎的文字基本都在生活中消失了,只有漢字仍然和它最起初的象形性、原初性,保持著直接的聯系。
漢字有的是象形的,日月木水火手口刀等等,這個在古代中國叫作「文」,用章太炎的說法,這就是最基本的漢字單位「初文」。這是古人通過圖像,直接描繪他所看到的事物。但是,這些字不夠,就加上會意,就是在一些象形的文字上,加上一些標志意義的符號。
比如說刀口上加上一點,就是「刃」;爪放在樹上,就是「采」;牛被關在圈裡面,就是「牢」。會意還是不夠用,就加上聲音,成為形聲字,比如說江河松柏等等。基礎的漢字主要是這三類,當然六書有六種,但主要的是這三類。大家可以看到這三類,基礎都是形。
因此,用漢字來說話、思考、閱讀、書寫,就會帶來很多特徵,可能會有一些重感覺重聯想、但語法相對簡單的特點。
二、家國的社會結構
第二個特點,是「家、家族、家國以及在這一社會結構中產生的儒家學說」,這是非常有影響的。簡單地說,這里其實就是兩個原則,一個是「內外有別」,父母夫妻之間,分內和外,也就是說,女性的親族和男性的親族,等級遠近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叔叔、伯伯,那是你的父黨,同姓。
但是,舅舅、阿姨,那是母黨,不同姓。所以,外公外婆是外,爺爺奶奶是內,在古代中國,是分得很清楚的。
三、「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
漢族中國文化裡面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宋孝宗、永樂皇帝、雍正皇帝不約而同講過幾乎相同的話,叫「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也就是說,儒家管社會治理,佛教管精神修養,道教管身體修煉,三教看起來蠻融洽的。
其實從歷史上看,這個道理很簡單,在中國,佛教道教沒有絕對性和神聖性,所以很難看到宗教之間的辯論,也不大會有宗教之間的戰爭。這是中國的一個特色。
四、陰陽五行的樸素世界觀
第四個是中國最有趣的陰陽五行。五行有兩大原則。一個是相生相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這是相生的輪回;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這是相剋的輪轉。
第二個原則是,五行可以串聯萬事萬物,比方說,五行可以配五方,東南西北中;可以配五色,青白赤黑黃;可以配五聲,宮商角徵羽;還可以配五味,酸甜苦辣咸等等。
把萬事萬物連成一個大網路,這是我們先人對宇宙萬事萬物認識的知識基礎,大家現在學了科學,對這個有懷疑,但是在古代,這就是我們理解世界最關鍵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還產生了一整套知識和技術。
五、中國的天下觀念
第五個是中國天下觀念,中國古代的世界觀跟其他國家和民族很不一樣。古代中國人的宇宙想像叫做「天圓地方」,就是天圓如倚蓋,地方如棋局。即天是圓的,像斗笠一樣,地像圍棋棋盤一樣。
古人想像天的中心在北極。古人夜觀天象,視覺里天在轉,地不轉,因此「天道左旋」,當面朝北的時候,天是朝左轉的,會感覺有一個地方始終不動,這就是北極,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