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中游治理局
㈠ 黃河中游採取何措施進行治理
治理黃河的根本在於中游黃土高原的
水土保持
,黃河中游採取治理的措施回主要有:
(1)生物答措施,造林種草,使土不下坡,清水長流。
(2)工程措施,打壩淤地,修築梯田,以減少泥沙人河。
(3)組織管理方面,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把治理黃土高原的任務分割到「一家一戶」,誰治理,誰受益。
(4)在上游修建一批分洪、蓄洪工程,在下游加固黃河大堤、修建水庫,使治沙和防洪並舉。如新建成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與三門峽水利樞紐合用,可使黃河下遊河床20年不淤,並將使黃河的防洪能力由現在抵禦60年一遇的大洪水提高到千年一遇。
㈡ 黃河中游的危害和危害的成因以及治理的措施
摘 要 黃河中游地區水土流失面積占總面積的71%,嚴重的水土流失使泥沙淤積下遊河床,影響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不僅惡化了生態環境,也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淤地壩的建成,有效地減少了入黃泥沙,提高了糧食產量,促進了水資源的利用,使生態環境得以改善,經濟得到發展。通過對建壩技術、經濟條件等多方面的分析論證,黃河中游地區尚可修建淤地壩16萬多座,設想到2020年,累計建設淤地壩16.3萬座,年減少入黃泥沙7億t。
關鍵詞 黃河 淤地壩 建設
一、黃河中游地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水土流失的特點
根據全國土壤侵蝕第二次遙感調查資料,黃河中游地區侵蝕模數大於1000t/km2•a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積達45.4萬km2,占總面積的71%。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條件,使黃河中游地區形成了不同於其他地區水土流失的鮮明特點。
(1)侵蝕強度大
根據遙感普查資料,黃河中游地區侵蝕模數大於1000t/km2•a的輕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為45.4萬km2,占該區土地面積的70.9%。侵蝕模數大於5000t/km2•a的強度以上水蝕面積14.6萬km2,占黃河中游地區水土流失面積的32.1%,佔全國同類面積的38.9%;侵蝕模數大於8000t/km2•a的極強度以上水蝕面積為8.51萬km2,占黃河中游地區水土流失面積的18.7%,佔全國同類面積的64.1%;侵蝕模數大於15000t/km2•a的劇烈水蝕面積為3.67萬km2,占黃河中游地區水土流失面積的8.1%,佔全國同類面積的89%。局部地區的侵蝕模數甚至超過30000t/km2•a。
(2)侵蝕區域集中
研究表明,黃河河口鎮至龍門區間及涇、洛、渭河上游19.12萬km2的多沙區是黃土高原地區的集中產沙區,該區域每年輸入黃河的泥沙約13億t,占黃河多年平均輸沙量16億t的80%以上。特別是7.86萬km2的多沙粗沙區,是黃河泥沙、尤其是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區。多沙粗沙區的面積僅占黃河流域面積的2.2%,年輸沙量卻占黃河年輸沙量的65.2%。
(3)泥沙主要來自溝道侵蝕
該區溝壑發育,溝道侵蝕相當嚴重。尤其是黃土丘陵溝壑區和黃土高原溝壑區,溝谷地面積雖占總面積的40%左右,而產沙量卻占總產沙量的60%以上。溝道以崩塌、滑塌、瀉溜為主要形式的重力侵蝕活躍,其產沙量一般占溝谷產沙量的50%~60%。
2.水土流失的危害
嚴重的水土流失不僅造成當地生態環境惡化、經濟落後,而且給下游防洪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極大威脅,已成為影響黃河安瀾的主要原因。
(1)泥沙淤積下遊河床,造成黃河復雜難治
該區多年平均年輸入黃河的16億t泥沙中,約有4億t沉積在下遊河床,致使河床每年抬高8~10cm,形成「地上懸河」,直接威脅著下游兩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同時,據有關研究資料,黃土高原地區約有2.0萬座水庫已接近淤滿,不能正常運行。
(2)影響水資源的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為了減輕泥沙淤積造成的庫容損失,部分黃河干支流水庫不得不採用蓄清排渾的運行方式,使大量寶貴的水資源隨著泥沙排入黃河。而在其下游,平均每年需消耗200億~300億m3的水資源,用於沖沙入海,降低河床。
(3)制約了社會經濟發展
嚴重的水土流失不僅使得土地形成了千溝萬壑,減少了耕地資源,而且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產力衰退,產量低而不穩,人地矛盾突出,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嚴重製約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危及子孫後代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4)惡化了生態環境
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大范圍的地表裸露,形成荒漠,一遇大風,沙塵四起,形成沙塵暴。歷史上就曾由於地表植被破壞,形成沙漠,造成陝西北部的榆林城3次被迫搬遷。
二、現有淤地壩的作用
截至2000年,黃土高原地區已建成淤地壩11.3萬座,共淤成壩地30多萬hm2,發展灌溉面積2萬hm2,保護下游溝、川、台地1.33萬hm2。在已建成的淤地壩中,國家投資修建的骨幹壩1356座,控制流域面積9724km2,總庫容13.75億m3。它們在治理黃河、改善生態環境、發展農村經濟等方面發揮了顯著的作用。
1.攔泥保土,有效地減少了入黃泥沙
黃土高原地區現有的11萬多座淤地壩已累計攔泥280億t。大量數據和事實表明,黃土高原地區淤地壩工程對黃河減沙和黃河下游的持續安瀾作出了巨大貢獻。
2.淤地造田,提高了糧食產量
現有的淤地壩已淤地30多萬hm2,壩地平均每公頃產量4500~6000kg,高的達13500kg,是坡耕地的6~10倍。山西省汾西縣康和溝流域,壩地面積占流域總耕地面積的28%,壩地糧食總產卻占該流域糧食總產量的65%。
3.促進水資源利用,解決農民生活生產用水
黃土高原地區已建成的淤地壩,解決了1000萬人口的飲水困難問題。同時,利用骨幹壩前期蓄水發展灌溉面積2.33萬hm2。
4.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
黃土高原地區現有壩地每年僅糧食果品產值就達20多億元,增加農民收入2億元以上。
5.促進退耕,改善生態環境
據分析,0.07hm2壩地可促進0.4~0.67hm2的坡地退耕。現有30多萬hm2壩地除滿足溫飽需求外,還保證了退耕還林(草)。
6.利於區域防洪減災,保護下游生產安全
黃土高原地區現有骨幹壩可保護下游溝、川、台、壩地1.87萬hm2。
7.以壩代橋,改善交通條件
黃土高原地區壩路結合的淤地壩佔20%,相當於建設2萬余座鄉村公路橋。
三、加快淤地壩建設的條件
1.地方政府重視,群眾要求迫切
多年來,地方各級政府十分重視淤地壩建設,特別是陝西、甘肅等省人民政府還專門制定頒發了《淤地壩建設管理辦法》,對淤地壩建設、管理、管護運行的責、權、利都作了明確規定,為淤地壩的建設和安全運用提供了可靠的政策與制度保證。
淤地壩建設,改變了農業基本條件,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使群眾從中得到了實惠。他們形象地把淤地壩稱為「命根子」「糧囤子」「錢袋子」。甘肅省環縣演武鄉有一位村支書曾騎著毛驢,趕幾十里山路找到縣水保局,代表全村群眾要求在他們那裡建壩。
2.建壩技術成熟,經驗豐富
經過長期的建設實踐和科學研究,目前已形成了較完整的淤地壩建設技術規程、規范,水墜築壩、「3S」技術等成果的研究和推廣,解決了淤地壩規劃、設計和施工中的技術難題,骨幹壩和中小型淤地壩相配套技術不斷完善,一些典型的溝道壩系雛形已經形成。
幾十年的生產實踐,形成了一批技術力量較強的淤地壩勘測設計隊伍,使工程建設從規劃設計、立項審批、施工驗收到管理運行,基本走上了制度化、規范化、標准化的軌道。特別是自1986年開展以骨幹壩為主體的壩系建設以來,進一步探索出了淤地壩大、中、小聯合運用的成功模式,培養、鍛煉了數千名業務技術骨幹,造就了上萬名具有打壩經驗的農民技術員,成為治溝打壩的主力軍。
3.淤地壩建設經濟可行
通過對黃土高原地區已建成淤地壩的調查分析,淤地壩不僅能夠攔泥減沙,而且具有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黃河下遊河道每挖1m3淤沙所需費用約為15元,而黃土高原地區淤地壩每攔1m3泥沙,工程建設費用約為2元。據陝西省水土保持局測算,50多年淤地壩累計攔泥51億t,按1/4粗泥沙沉積下遊河床,就可為下游節省清淤費用100多億元。同時,淤地壩造出的大量壩地,土質肥沃,連年豐收,是當地人民群眾旱澇保收的基本農田,對於促進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及農民群眾的脫貧致富奔小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4.建壩潛力巨大,條件具備
黃土高原淤地壩建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在這里長度大於0.5km的溝道有27萬多條,一般都有建壩條件,絕大部分溝道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壩系,可以大規模開展淤地壩建設。
四、加快黃河中游地區淤地壩建設的設想
據分析論證,黃河中游地區尚可修建淤地壩16萬多座,其中骨幹壩3萬多座。分近、中、遠三期建設。設想到2010年,在多沙粗沙區初步建成較為完整的溝道壩系。在黃河中游的其他地區,建成一批示範壩系,建設淤地壩6萬座,年減少入黃泥沙5億t。到2015年,在多沙區初步建成較為完整的溝道壩系,累計建設淤地壩10.7萬座,年減少入黃泥沙6億t。到2020年,在黃河中游地區的主要入黃支流,建成較為完善的溝道壩系,累計建設淤地壩16.3萬座,年減少入黃泥沙7億t。
建設的區域涉及39條入黃支流(片),總面積42.6萬km2。建設的重點是多沙區,總面積21.2萬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19.1萬km2,設想修建淤地壩14.86萬座,占建設總數的91%。多沙粗沙區是建設的重中之重,總面積7.86萬km2。建設淤地壩11.32萬座,占本次規劃總數的69%。
近期(2003~2010年),在黃河中游地區建設淤地壩6萬座(骨幹壩1萬座,中小型壩5萬座),其中前3年(2003~2005年)建設淤地壩2.6萬座(骨幹壩4340座,中小型壩21700座)。
這些淤地壩工程建成後,將在黃河中游地區形成以小流域為單元,以水土保持骨幹壩為骨架,中小淤地壩相配套,攔、排、蓄相結合的完整的溝道壩群防護體系。據分析,這一防護體系將新增攔泥能力400多億t,蓄水能力170多億m3,發展灌溉面積20多萬hm2,淤地50多萬hm2,加上已有壩地,黃河中游地區壩地將達到90萬hm2左右,初步匡算,可鞏固與促進220多萬hm2坡耕地退耕還林,可年減少入黃泥沙7億t。
(作者單位: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上中游管理局)
㈢ 黃河中上下游治理方法各是什麼
你好。
黃河抄上游落差大,水能資源襲豐富,流經草原地區,存在草原退化現象。在上游修建大型水庫,治理荒漠化(退耕還林、還草)。
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大的,水土流失嚴重。在中游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在下游加固黃河大堤。
㈣ 黃河中游為什麼要保持水土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1、黃土高原地區處在我國第二級階梯,及由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的過渡地帶。
2、黃土高原還是我國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影響的邊緣區,從而使降水量自東南向西北或自西南向東北遞減。黃土高原南北地跨亞熱帶、暖溫帶、溫帶三個溫度帶;東西跨半濕、半乾旱和乾旱等干濕地帶,氣候的地域差異性和過渡性十分顯著。本區位於季風的尾閭區,乾旱與半乾旱范圍大,降水不穩定,乾旱、風沙頻繁,天然草地與旱作農業生產能力低且不穩定。氣候的乾旱與降水不穩定、黃土及風沙物質的不穩定相結合,使得本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3、從土地利用形式上看,這里是農業耕作區和畜牧區交錯的地區。土地利用受降水波動和歷史上農耕、游牧民族交替控制的影響,在農牧交錯地帶表現為有農有牧、時農時牧的變動,導致土地退化加劇。
二、水土流失的特點
1、侵蝕強度大。該區侵蝕模數大於15000 t/km2 以上的水蝕面積達3.67 萬km2,佔全國同類侵蝕強度面積的89%,局部地區侵蝕模數高達3萬-5萬t/ km2。
2、時空分布集中。6-9月,產沙量占年產沙量的80%以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區域,主要集中在黃河中游7.86萬km2的多沙粗沙區,該區域面積僅占總面積的12.3%,年產沙量卻達11.82億t,占同期黃河輸沙總量的62.8%,其中粒徑大於0.05mm的粗泥沙3.19億t,占粗泥沙輸沙總量的72.5%。
3、泥沙主要來自溝道侵蝕。該區溝壑發育,溝道侵蝕十分嚴重。尤其是黃土丘陵溝壑區和黃土高原溝壑區,崩塌、滑塌、瀉溜等重力侵蝕十分活躍,溝谷面積雖占總面積的40%左右,而產沙量卻占總產沙量的60%以上。
嚴重的水土流失,不僅造成當地生態環境惡化、群眾貧困、經濟落後,而且給下游防洪安全構成了極大威脅。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
1、惡化生態環境,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水土流失造成耕地面積減少、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產力降低,形成了"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使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加劇了貧困,制約了經濟發展。在國家"八七"扶貧計劃中,黃土高原地區貧困縣有126個,貧困人口2300萬人。目前仍有貧困人口近1000萬,是我國貧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區之一。
2、泥沙淤積下遊河床,威脅黃河防洪安全。該區年均入黃泥沙16億t,約有4億t沉積在下遊河床,造成河床逐年抬高,平均高出地面4-6m,成為舉世聞名的"地上懸河",直接威脅著下游兩岸廣大地區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3、影響水資源合理和有效利用。該區水資源相對匱乏,但為了減輕泥沙淤積造成的庫容損失,部分黃河干支流水庫不得不採用蓄清排渾的運行方式。同時,每年需要150億 m3左右的水資源量用於沖沙入海,影響了水資源的有效利用。
四、水土流失的治理
1、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以縣為基本單位,以修建水平梯田和溝壩地等基本農田為突破口,綜合運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治理水土流失。
2、堅持以退耕還林還草為基礎,著力建設區域生態農業,生態農業建設必須以林草建設為重點,抓住蓄水、節水這個關鍵,走綜合治理的路子。一是因地制宜,抓好造林種草。要根據實際,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特別要引導群眾發展適銷對路的經濟林果,讓群眾得到實惠。二是實施雨水集流工程。採取多種形式,蓄存降水,發展窖灌等節水農業,解決好農村飲水和基本農田的補水問題,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三是合理配置資源,調整農業結構,依靠科技進步,搞好產業開發。促進一批龍頭企業和支柱產業的形成,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改變毀林開荒、廣種薄收的耕作方式,改變以犧牲生態環境來換取眼前經濟效益的短期行為,加快恢復植被進程,使生態環境盡快向良性轉變。
3、堅持治理與開發相結合,突出經濟效益,走優質高效之路。大力發展集雨節水灌溉,推廣普及旱作農業技術,提高農產品產量,積極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4、堅持把治理開發和預防保護緊密結合起來,制止破壞林草植被的勢頭,依法保護水土和林草資源,把已建成的爛沙、治水工程管護好、經營好,使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最後,從減少江河水患壓力出發,整體推進生態環境建設。按照自然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全面推進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提高治理規模、質量和效益。實行山水林田路統一規劃,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統籌安排,集中連片治理,發揮整體功能和綜合效益。逐步實現水不亂流、泥不出溝,在較短的時期內,使省內河流泥沙含量明顯降低。造福本地群眾,惠及下遊人民。
黃河不同於其他大江大河的最大特點是:水少沙多,水沙異源,時空分布極不均勻;繼而產生了下游的「地上懸河」及河口的擺動、延伸等特點。這些特點無不與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相關。
1、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流域頭號生態環境問題
1.1關於對生態環境的認識
國外曾把生態和環境作為兩個相對獨立的概念。生態是指生命「代碼」、生物習性及它們與周圍環境的聯系[1]。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可以形成不同的生態系統。如陸地生態、海洋生態……高原生態、河流生態、草原生態等。環境是相對於中心事物而言的背景。在環境科學中,指以人類為主體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與人類發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總體,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2]。因此其包括了生命要素和非生命要素。生命要素中主要為動物、植物和微生物;非生命要素主要為大氣、水、土壤、光熱(溫度)。由此可見生態和環境是密切相關的,生態的失衡將破壞和污染環境,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會影響生態,人在研究環境問題過程中很難把生態和環境區分開來,他們與人類共同組成了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生態環境系統,人類也成為整個生態環境系統中的關鍵要素,可以用簡單的結構關系圖來表示。
生態系統是指特定地段中的全部生物和物理環境相互作用的任何統一的整體[2],因此可以認為是生態環境中的一個局部整體。在生態體系統內,能量的流動導致形成一定的營養結構、生物多樣性、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當處於穩定和通暢狀態時,被稱為生態系統平衡(平衡還表現為物種數量的相對穩定)。生態系統之所以能保持平衡穩定狀態是因為其內部具有自動調節(或自我恢復)能力。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外力干擾超過限度就會引起生態平衡破壞,表現為結構破壞或功能衰退。
1.2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特點
主要體現在大氣、水、土壤、植物(被)這些要素的相互關系,以及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干擾上。
(1)表層覆蓋著深厚的黃土。黃土土質疏鬆,遇水崩解,極易侵蝕。當水以集中、一定強度的運動時,就能產生侵蝕—水蝕。
(2)降水少而不均(由圖三年降雨等值線及歷史暴雨記載圖可見)。黃土高原自東面向西北,年降水從700mm遞減到不足200mm,由半濕潤向乾旱地區過渡,但又屬於暴雨集中的地區。
(3)光熱通量大。日照時間長,蒸發能力強,蒸發量大於降水量,加之強烈的大陸季風,在西北部乾旱地區,產生了另一種侵蝕—風蝕。
(4)植被覆蓋率低。且自東南至西北逐步遞減,由喬灌植被向草灌植被轉化,直至北部鄂爾多斯荒漠植被。大量的地面裸露,使土壤失去了有效保護及對水的調節作用。
(5)隨著該地區人口的增長,毀林(草)開荒、陡坡種地、過度放牧、破壞植被,使原有脆弱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而難以恢復。現代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在采礦、基礎設施建設,城鎮擴展等造成生態環境新的失衡。
以上五個方面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後果即是形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最典型的是河口鎮至龍門區間,集水面積11.2萬km2,屬半濕潤氣候向乾旱氣候過渡地帶,全年降雨集中在夏季,連續4個月降雨量佔全年降雨量的70—80%,暴雨強度可達1mm/min以上,暴雨期的徑流系數可達66%,地表被暴雨洪水切割成千溝萬壑,成為典型的黃土丘陵溝壑區,溝壑密度達7km/ km2以上,每年以66.7億m3的地表徑流向黃河輸送達9億t泥沙[3]。
1.3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黃河流域頭號生態環境問題。
黃土高原地區,西起日月山,東至太行山,南靠秦嶺,北抵陰山,海拔800~3000米,是地球上最集中且分布面積最大的黃土區,總面積64萬km2。
根據1990年全國土壤侵蝕遙感普查資料,黃土高原侵蝕模數大於1000t/km2.a的輕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為45.4萬km2,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70.9%,其中水蝕面積33.7萬km2。
侵蝕模數大於8000 t/km2·a 的極強度以上水蝕面積為8.51萬km2,佔全國同類面積的64.1%;侵蝕模數大於15000 t/km2·a的劇烈水蝕面積為3.67萬km2,佔全國同類面積的89%。局部地區的侵蝕模數甚至超過30000 t/km2·a。
從時間上來看,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其產沙量一般占年產沙量的80%以上,且往往又是幾場暴雨造成的。從地域上來看,據最新研究成果,輸沙模數大於5000t/km2、粗沙(粗泥沙粒徑0.05mm以上)模數大於1300 t/km2的黃河中游多沙粗沙區,面積為7.86萬平方公里,僅占黃土高原總面積的12.2%,而多年平均輸沙量(11.8億t)卻占黃河總輸沙量的62.8%。
嚴重的水土流失使大量的泥沙進入黃河,使黃河的多年平均輸沙量(陝縣站,下同)達16億t。每年約有4億t泥沙淤積在下遊河道,河床的抬高速率達10cm/年左右,形成了著稱於世的「地上懸河」,黃河下游防洪形勢險峻不緩的原因於此。一旦決口,危及12萬平方公里的人民生命財產和嚴重影響社會安定及國民經濟的正常發展,大片土地沙化造成長期的生態環境問題。
嚴重的水土流失也給黃土高原帶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地表被切割成千溝萬壑,加重了風蝕、水蝕、重力侵蝕的相互交融和增大了雨洪及乾旱災害的產生頻率,植被破壞、植物退化、生態功能急劇衰退,形成了惡性循環,而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又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因此,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使黃河產生了不同於其他江河的突出矛盾,成為黃河流域頭號生態環境問題。
2、水土流失防治途徑及成就
2.1 水土保持的發展歷程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防治—水土保持工作真正開展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大致經歷了四個時期。
(1) 開創時期(上世紀50年代)
這一時期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被作為「變害河為利河」的關鍵工作,開始設立一定數量的水保治理和科研機構,積極開展試驗示範推廣。1955年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通過了《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報告》,把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正式列入國民經濟建設計劃。與此同時,水土保持由過去分散進行單項治理,發展為一溝一坡成片治理。
(2)規劃及有序治理階段(上世紀60、70年代)
60年代起,黃土高原水土保持開始從無序治理向全面規劃,綜合治理轉變。國務院相繼召開了三次黃河中游水土保持會議,確立了重點治理區。70年代,加強了梯田、壩地、小片水地等基本農田建設,提出了「以土為首、水土林綜合治理,為農業生產服務」的方針。同時,在陝、甘、晉三省,水墜築壩、機修梯田和飛播林草的科技攻關和推廣也取得重大突破。
(3) 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防治階段(上世紀80年代)
80年代,水土保持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提出了工程措施、耕作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兼顧,以經濟效益為主的基本工作思路。各地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落實,出現並大力推行以戶承包治理小流域,調動了群眾治理開發的積極性,加快了治理進度。
㈤ 黃河的上游、中游、下游的問題和治理措施
1、黃河上游的問來題主要是荒漠自化、凌汛。
措施為建立生態保護區、退耕退牧還林;爆破、飛機轟炸排凌汛。
2、黃河中游的問題主要是水土流失。
具體措施有:工程措施——固溝、保塬、護坡.農業技術措施——平整土地、栽培種植、田間管理、增施肥料,以及輪耕套種、選育良種、地膜覆蓋、噴灌滴灌、科學施肥等.生物措施——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大力種草植樹,實行喬、灌、草結合。
3、黃河下游的問題主要是泥沙淤積、地上河以及凌汛、冬春水量不足。
措施有:水庫調水、調沙,加固堤壩,冬春工程排凌汛。
(5)黃河中游治理局擴展閱讀:
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黃河,中國的母親河,若把祖國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雞,黃河便是雄雞心臟的動脈。
它見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偉大的發展。黃河流程達5464千米,流域面積達到752443平方公里,上千條支流與溪川相連,猶如無數毛細血管,源源不斷地為祖國大地輸送著活力與生機。
㈥ 治理黃河,上中游及下游個採取什麼措施
黃河:
1上游 凌汛抄 斷流 土地荒漠化
2中游 水土流失 泥沙多
3下游 泥沙淤積導致地上河,決堤,洪澇,改道
治理:
1上游 興建水利工程防凌防沙;修水庫;做好節水工作;種草,合理放牧
2中游 植樹造林,建立防護林帶;打壩淤地,修梯田
3下游 建蓄洪區,疏通河道,加固大堤
㈦ 治理黃河,上中游及下游應採取什麼措施
1、加固堤壩,來加強水利自基礎設施的建設,做好防護措施。
2、疏通河道,清理堵塞物,防止汛期河道阻塞。
3、新修水利樞紐,好控制水流量,避免決堤。
4、分流治本:植樹種草,加強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還有上游加強植樹造林工作。
5、南水北調,治理河床,提高群眾的節約意識,加固河堤,加強防洪預警。
㈧ 您好!請問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上中游管理局的工作怎麼樣待遇如何
不錯的工作崗位,附帶一定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總部在西安,下邊還有若干監督局,主要負責黃河上中游的水土保持監督檢測、項目實施工作,待遇應該在西安屬於中上等
㈨ 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上中游管理局怎麼樣
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上中游管理局,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上中游管理局更多信息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