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理國家的問題上
❶ 在治理國家的問題上,儒,法,道三家的思想主張有什麼不同
儒家 ,提倡 「仁愛」 ,愛君子 ,遠小人 ,對人民負責 ,實行 「仁政」 。
法家 ,提倡 「法制」 ,只對君主負責 ,不管人民的忍受限度 。
道家 ,提倡 「無為而治」 ,對誰也不負責 ,主張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
到了西漢 ,一些有真知灼見的政治家選擇了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治國理念 。到了北宋 ,儒家治國思想達到了頂峰 ,出現了 「半部論語治天下」 的說法 。
❷ 在治理國家的問題上,儒家,法家和道家各有不同的主張。簡述三家的主張並說這些主張對我們治理國家有何啟
儒家注重禮教,以道德規范督促人;
法家以律法為主,注重嚴刑酷發;
道家注重修生養性,以無為的思想著稱。
❸ 元初在治理國家問題上出現的爭執是什麼實質是什麼
元初在治理國家方式上出現了是使用「蒙古舊制」還是採用「漢法」的爭執,其實質是游牧文化與農業文明之爭。
❹ 談談孔子和韓非子在治理國家的問題上主張有何不同請聯系實際談談你對治國問題的認識
孔子主張仁政治國,韓非子主張以法治國
❺ 在治理國家的問題上,儒、法、道三家的思想主張有何不同
儒釋道是中國文化的主幹。這三家雖有不同的哲學理念,但其共同點都在於強調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三者合流重要基點。儒家以「仁」為其哲學的核心理念。 「仁者,人也」(《禮記·中庸》), 「樊遲問仁。子曰: 『愛人』。」 (《論語·頗淵》),這是儒家對「仁」觀念的經典解釋。從這一解釋可以看出,傳統儒家把尊重人的價值放在了首要的、核心的位置。儒家還承認, 「食、色,性也。」 (《孟子·告子》) 「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逸也,性也。」 (《孟子·盡心下》)把飲食和男女性的需求、感官的慾望,看作人的天然本性和正當權利。由此引申出「民以食為天」和以德治國的「仁政」政治思想。而其理想是實現「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這種人權意識以樸素的集體主義或利他主義為道德規范。他們主張「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見利思義」,「克已讓人」,「克已愛人」。孔子甚至把「克己復禮」看作「仁政」的理想境界。可以說,早期儒家政治思想包含尊重和維護人權的積極思想因素。中國自漢代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家思想就基本上成為中國主流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內核,並且為士大夫和民間所認可,發揮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但是,儒家思想是以承認君主制為前提的,所以.它沒有發展為近、現代的民主政治思想。它所尊重與維護的人權,局限於來自先天人性的基本權利,這首先是人的生存和自尊的權利,甚至包括部分言論自由的權利。由於儒家思想成為君主統治天下的工具,其中所包含的人權思想因素也隨著歷史的推移而萎縮,尤其是宋明理學的發展。「三綱五常」的提出與推行,君權扼殺了人性與人權,最終也扼殺了整個民族的創造力,導致東方文明由盛而衰。
西方文明經歷過漫長的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發展了古希臘文明的理性主義和個人主義傳統。由於中世紀對人性的極端壓抑和對個人權利的限制,思想家們高度重視人性的解放和保護個人的權利。在西方早期人權思想中, 「天賦人權」說認為人在本性上是利己的、自私的, 「自然」就是自私或利己,就是對個人享樂和權力的追求,人的本性在於為自己求利避害,奉行正義就是遵從這種自然規則。這種自由觀,為資產階級的私有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道德依據,而成為西方自由主義的傳統和西方人權理論的內核。洛克依據「天賦人權」觀提出」三權分立「學說。當然,每個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顧他人的利益,最終也將導致個人權利的損害。因此,個人權利的追求必須是理性的。斯賓諾莎說: 「所謂自由人,即只遵循理性指引生活的人」。法律因此也是必須的。對資產階級的國家和法的學說作出卓越貢獻的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強調,法律是理性的體現, 「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如果一個公民能夠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為其他的人也同樣會有這個權利。」而事實上,在文藝復興時期,法律就一直被看作限制王權,維護個人權利的力量。
從東西方歷史上對人權的認識可以看到,西方人權觀追求個人主義的價值,這的確推動了西方民主政治與自由的進程,為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道德、法律和文化的條件。這種人權觀尊重個人價值,鼓勵對個人慾望與利益的追求。但是,這種以個人主義為基礎的人權觀,分割了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強調了個人權利,忽視了與權利相伴的義務,形成以個人為核心的思維方式和習慣,容易把個人利益視同他人利益,以個人喜好視為他人喜好,而忽視他人的利益特點、價值觀念和個人感受。而且,人對個人慾望與利益的追求往往是沒有止境的,而法律並非是萬能的。因此,實踐中容易走向極端的個人主義而侵犯他人的權利。以個人主義為基礎的人權觀表現在國際政治上就是強權主義和霸權主義。所謂的「人權高於主權」,以人權為旗號干涉別國內政,無視他國經濟。文化和人權實際,以自己的價值觀取代他人價值觀,肆意踐踏其它民族與國家的人權,就是其個人主義在國際政治領域的惡性膨脹。東方古代的人權觀雖然受扼殺於君權,但其集體主義傳統,仍有值得借鑒的價值。
❻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治理國家的問題上,儒家主張教化百姓,以「禮」治國;法家強調用「刑罰」加強統
(1)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 (2)春秋晚期;仁的學說;貢獻:創辦私學,廣收門徒;注意因材施教,要謙虛好學,要時常復習,以便「溫故知新」。名言: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吾師焉。 (3)韓非思想成為秦朝統治的理論基礎,但嚴刑峻法也導致了秦朝的覆亡。 (4)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或批判的繼承) ❼ 問答題 1.在治理國家的問題上,儒、法、道三家的思想主張有什麼不同
1.儒家提倡仁政,道家提倡無為而治,法家則提倡通過立法來治國。 ❽ 元朝在治理國家問題上存在什麼爭執 (2)舊俗與漢法之爭。(1分)文明(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的沖突與交融。(2分) ❾ 根據材料二,指出元初在治理國家問題上存在著怎樣的爭執其實質是什麼
舊俗與漢法之爭,文明(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的沖突與交融 ❿ 歷史問題國家治理從哪幾個角度去作答 你是問題國家治理成三個方面來考慮第一種當時的,政策來是我和今天的發展電話兩方面衡量來考慮這個問題。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