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棒性治理
⑴ 財務穩健性與籌資結構的聯系
企業想要實現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就要有資源:企業的需求無限,資源卻有限,資源就成了稀缺性的:企業想在有限的資源內尋求無限的發展壯大,就必須統籌兼顧,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那麼企業實現財務穩健性的方法有哪些?
企業實現財務穩健性的方法:優化資本結構、適度舉債.
所謂資本結喉,是指企業長期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的比例。近年來,我國企業的經濟效益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資產負債率過高、債務負擔沉重的現象十分廣泛。負債經營有著使企業獲得利息免稅、降低資金成本和財務杠桿的好處,因此被企業廣泛應用,然而如果企業運用不當、超負荷負債經營,就會給企業帶來沉重的包袱。
企業偏好銀行貸款,因為他們普遍認為負債比例的上升是一種積極未來的形勢前景不佳,在這種思維誤區的引導下企業舉債的金額一直居高不下。公司過度負債經營,雖然能給熾業帶來財務杠桿效應,但必須以企業的利息率為前提。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大經濟環境不容樂觀的今天,我們強調落實科學發展觀、強調企業的財務穩健型、強調企業適度舉債是十分必要的。因為企業經營所面面臨的不確定性加劇,使得負債經營風險的不可控性越來越強,加之我國缺乏暢通的籌資渠道和多樣的金融工具致使本身的資本結構調整彈性就很小,如果企業在資金使用方面不能做到量人為出,超過自身財力快速發展而留下隱患,那麼當經營環境發生變化時,很可能因為不能及時調整負債經營比例而導致企業死掉。所以企業要做到未雨綢繆,適度舉債,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作長遠規劃。
企業實現財務穩健性的方法:保證資產質量、利潤質量資產質量和利潤質量,簡言之就是報表中的資產和利潤數值的實際含金量。
我們通常在對報表中的這些數值作分析時,很少會考慮到它們的實際含金量有多大,然而正是這些易被忽視的地方,會對企業的科學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1)資產質量我們都知道企業資產總額小的,財務狀況相對較差,大部分資產由負債形成的企業,財務狀況就不容樂觀;流動資產不足以償付流動負債的企業,財務狀況堪憂,這些都是資產在「量」的方面對企業財務狀況的影響。而我們對資產質量的分析主要建立在「性」的基礎上,主要包括資產的物理質量、資產的結構質量和資產自由度。資產的物理質量主要通過性能、結構、質地、使用壽命、耐用程度等表現出來:資產的結構質量既包括以各種形態存在的資產在企業總資產中所佔的比重,也包括企業自有資產和借入資產在總資產中所佔的比重:資產自由度主要是指企業能否自由支配所持有的資產。資產質量的分析對於企業實現科學發展有重要的意義,假使我們只從報表中察看資產的相關數據,就很容易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產生錯誤的判斷,兩個報表數據相同的企業,很可能因為其資產質量不同,導致實際的財務狀況有天淵之別。
(2)利潤質量企業的利潤質量主要是指利潤的內在信息質量,它主要體現為企業的會計利潤與真實利潤之間的符合程度以及利潤的實現是否伴隨著現金流入企業。一個企業的利潤來自於多種經營活動,雖然新會計准則取消「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劃分的做法,更適應企業多元化經營的需求,也降低了粉飾會計報表的可能性。然而總的來說,一個利潤質量高的企業,其利潤應該主要由主營業務收入創造。主營業務收入才是一個企業核心盈利能力的體現,它所創造的利潤更具有穩定性、持續性和可預測性:相比較而言,非經營性業務利潤佔主導的企業,由於利潤的創造缺乏穩定性和持續性,因此企業的持續盈利能力應該受到質疑。同樣,如果利潤的實現數和現金的流人數之間差異太大,說明企業所實現的利潤並未給企業帶來可支配的流動資金,企業仍有可能面臨資金周轉困難的窘境。因此,對企業利潤質量的分析是影響企業科學發展的重要環節,報表上的利潤數字可能讓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只有對利潤質量進行深入分析,才能得出更為客觀的結論,從而引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3)適度多元化、維護核心能力近些年來,在國家政策的保障和宏觀經濟形勢的帶動下,企業不斷做大、做強,特別是一些盈利情況比較好的企業,所積累的大量資本需要通過投資等手段尋求風險與收益成正比的新出路,在這種情況下多元化戰略成為了他們的上策。多元化戰略能為企業帶來很多益處:增加企業收益、分散經營風險、便於形成規模效應、提升企業品牌價值,甚至於能夠給管理層帶來私人利益等等。
然而,過度投資多元化為現代企業管理理論所不倡導,對企業的科學發展會起到反作用。20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開始,國內學者就已經注意到我國企業盲目多元化的現象,並提出了專業經營、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建議。由於多元化投資發展的企業除了自身主業的經營管理之外,還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精力在對外投資、跨行業管理等環節,因此對企業的各方面能力都要求很高。企業若想實現可持續的、科學的發展,多元化戰略的使用就一定要適度,要從維護企業的核心能力出發。只有立足於穩固核心能力而適度多元化,才能在保證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前提下,將企業做大做強。特別是在經濟大環境不利的形勢—F,企業更是要採取穩健戰略,收縮多元化投資,關注於核心能力,保證科學發展。
(4)完善內控制度公司如何控制風險來使企業更好地運營,已經成為公司治理層面臨的最嚴峻的課題之一,而最有效的控制風險的方法就是完善企業的內控制度。內控制度是企業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保護財產安全、確保有關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等而制定實施的一系列方法、措施和程序。內控制度的完善對企業的健康運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企業應該對它予以十二分的關注。
企業要在優化內部控制環境、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加大內控制度的執行力量、明確內控制度責任、建立相對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等諸多方面做努力,以充分構建、完善企業的內控制度。更要注意的是在對待內控制度的設計上,既要做到全面,又要突出重點,針對企業的不同情況,將各個環節的關鍵控制點作為重中之重來精心設計,將內控制度能夠有效控制企業風險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如今企業所面臨風險的不確定性加劇,當企業對外部環境的變化無能為力時,只有加強自身控制風險的能力,即通過完善內控制度,來保證企業應對不利環境時能夠從容、能夠有效。同時內控制度更是企業實現長期規劃的必備條件、是持續發展的護航,因此企業若想實現科學發展,完善內控制度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
(5)增強預算動態管理預算管理是保證企業正常運作的重要工具,是企業的一個綜合性的財務計劃,包括經營預算、資本預算和財務預算,其中財務預算是在經營預算和資本預算的基礎上所作出的現金流量的安排,以及一定時期內的損益表和一定時期末的資產負債表的預計,因此對於企業有著更為突出的影響作用。企業想要實現科學發展,預算的制定會扮演一個重要角色,企業應該尋求科學、合理的方法,增強預算的動態管理。例如,採用財務報表是眾業對外提供的反映企業某一特定日期的財務狀況和某一會舌}期閥的經營戒聚、現金流麓等躲會計文件。一套完整的財務報表至少應當包括「明表一注」,「四表」為資產負債表、翻澹裘、現金滾羹袋程所有者權益變動表,「一注」為財務撤表附註。財務報表附註是財務報表不W缺少的組成部分,是對「因襲」等攝表巾剜示矮目的文字描述或詳細資料,以及淶能在這塑報表中列示項目的說明。財務報表附註信息作為財務主體報表的補充i}乏其披鼷內容的豐富性、形式的多樣化,在經濟社會孛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財務報表附註的信息披露越來越受到投資者的關注。
⑵ 2015年之後,我國發展人工智慧的總體原則是什麼
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治理專業委員會在2019年6月17日發布《新一代人工智慧治理原內則——發展負責任容的人工智慧》(以下簡稱《治理原則》),提出了人工智慧治理的框架和行動指南。
據悉,《治理原則》旨在更好協調人工智慧發展與治理的關系,確保人工智慧安全可控可靠,推動經濟、社會及生態可持續發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治理原則》突出了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慧這一主題,強調了和諧友好、公平公正、包容共享、尊重隱私、安全可控、共擔責任、開放協作、敏捷治理等八條原則。
(2)魯棒性治理擴展閱讀:
其中,安全可控是指人工智慧系統應不斷提升透明性、可解釋性、可靠性、可控性,逐步實現可審核、可監督、可追溯、可信賴。高度關注人工智慧系統的安全,提高人工智慧魯棒性及抗干擾性,形成人工智慧安全評估和管控能力。
而開放協作方面,鼓勵跨學科、跨領域、跨地區、跨國界的交流合作,推動國際組織、政府部門、科研機構、教育機構、企業、社會組織、公眾在人工智慧發展與治理中的協調互動。開展國際對話與合作,在充分尊重各國人工智慧治理原則和實踐的前提下,推動形成具有廣泛共識的國際人工智慧治理框架和標准規范。
⑶ 如何處理公允價值與會計穩健性的協調問題
早期的規范研究者通常將穩健性界定為會計人員對產生較低的股東價值和凈利潤的會計方法的偏好,如預見所有可能的損失,但不預期任何不確定的收益(Bliss,1924)。美國會計原則委員會(APB)在其第4號公告中指出:「各種資產和負債常常是在非常不確定的情況下予以計量的,經理、投資者和會計人員在會計計量中存在偏見,寧肯低估凈收益及凈資產,而不願高估凈收益及凈資產」。我國2006年的企業會計准則將會計穩健性作為一項重要的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明確界定為「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但是,這種觀點早已受到了挑戰,如FASB(1980,第95段)在財務會計概念公告第2號中指出,「財務報告中的穩健性不應再意味著蓄意地、一貫性地低估凈資產和利潤,而應是對不確定性的審慎反應,努力確保商業環境中存在的不確定性和風險被充分考慮到,因而。如果未來收到或支付的兩個估計金額有同等的可能性,穩健性要求使用較為不樂觀的估計數;然而,如果兩個估計金額並非完全一樣,就不必使用穩健性要求的更悲觀估計數了。而是使用更可能發生的那個金額」。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IASB)也有類似態度。雖然IASB將穩健性作為可靠性會計信息質量特徵之下的一項質量要求,並認為穩健性是指「在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在判斷中加入一定程度的謹慎。以便不虛計資產或收益,也不少計負債或費用」。然而,IASB同時也強調,穩健性的運用「並不允許諸如設立秘密准備,過分地提取准備。故意壓低資產或收益,或者故意抬高負債或費用等」。因為那樣編出的財務報表不可能是中立的,從而也就不具有可靠性。
然而,一般都認為,相對於企業凈資產的經濟價值而言,穩健性會計的一個結果是企業凈資產的系統低估(Watts,2003),而不同的來源都會導致資產低報。會計穩健性的第一項來源就是穩健的會計方法選擇。例如。來自某投資費用化選擇而帶來的資產低報,如研發支出的費用化;來自加速確認某種成本選擇而導致的資產低報,如固定資產折舊中的加速折舊法和存貨計價中的後進先出法。這類資產負債中的凈資產低報(也稱作資產負債表穩健性,Beaver和Ryan,2000)往往會帶來利潤表中相應的減少(也稱作利潤表穩健性,Givoly和Hayn,2000),而資產負債表效應會在不同時期持續存在。舉例說明。無形資產的費用化會導致無形資產的整體低報,但利潤表效應實質上卻會在以後期間內轉回,例如支出的資本化避免了當期盈餘不會受到某些費用的影響,然而資本化的成本將會在未來期間被攤銷。從而提高未來這些攤銷期間的費用水平。類似地,在加速折舊法下,早期計提折舊費用越高,後面期間計提的折舊費用就越低。這種會計穩健性現在經常被稱為非條件穩健性,並且是在資產或債務產生之初就決定採用穩健的會計處理方法。而與將來好消息或壞消息的出現與否無關。經驗表明,大部分非條件穩健性產生於稅收和管制動機(Qiang,2007)。從美國的情況看,公司所得稅對穩健折舊方法(加速折舊法)的影響是最明顯的,加速折舊能夠提前將折舊費用化,抵減應納稅所得,從而導致加速折舊法的盛行;在通貨膨脹比較嚴重的年代,很多公司對存貨的發出計價採用後進先出法以緩解通貨膨脹對所得稅的影響。Ball,Robin和Wu(2003)認為,在成文法國家。稅收政策對會計穩健性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也說明許多非條件穩健性會計處理方法之所以被採用,完全是出於對所得稅和市場管制的反應。非條件穩健性並非基於新的信息造成了資產價值的變化。而是由所得稅和會計管制所誘致。有些只有在會計准則強制規定時才可以觀察到。因此。非條件穩健性的存在並不一定意味著是人們所需要的(Ball和Shivakumar,2005)。
會計穩健性的第二種來源就是來自確認收益和損失的不對稱及時性。換言之。「與將壞消息確認為損失相比。會計在財務報表中將好消息確認為收益時要求有更高的可驗證性」(Basu,1997)。這里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存貨的成本市價孰低法和長期資產計提減值准備。這要求資產價值降低的時候就應該立即確認,不管現金流量是否實現,然而資產價值的上升必須等到收益帶來的現金流量實現之時。這種會計穩健性常常被稱為條件穩健性。有批評者認為,穩健性破壞了信息中立原則,但條件穩健性必須以在同期發生了經濟損失為前提,並且及時地在會計盈餘中確認經濟損失,而提前費用化、建立秘密(超額)准備等均不被視為遵循了穩健性。因此與中立性並不沖突。由於管理者比外部投資者擁有信息優勢。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很可能會偏離中立性原則,報告對自己有利的信息而隱瞞不利信息,條件穩健性則要求更及時地確認經濟損失。從而可以抵消經理的高估傾向,保護外部投資者的利益。
Ball和Shivakumar(2005)對條件穩健性和非條件穩健性進行了明確區分。並且他們還認為,由於條件穩健性和非條件穩健性的混淆,使穩健性成為有爭議的財務報告特徵,實際上是條件穩健性增進了債務契約、報酬契約和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使財務報表變得更加有用,其本身也成為重要的盈餘質量特徵。條件穩健性發生在難以驗證的信息發生之後,與壞消息相比,要求對好消息的確認有更高程度的可驗證性,並會使所有者權益的賬面價值和盈餘向下偏離;非條件穩健性也處理難以驗證的信息和使會計數字向下偏離,然而卻發生在難以驗證的信息發生之前,因而非條件穩健性使會計系統免受了未來壞消息的影響。條件穩健性與非條件穩健性相互作用與相互影響。兩種穩健性有很多相同的目的,包括抵銷股東、經理和其他企業利益相關者不對稱的得益函數;最小化公司的訴訟成本;使會計人員和監管者最小化經濟不確定性並免受監管不力的批評,降低稅收成本和監管成本(watts,2003)。但兩種穩健性側重點是不同的,非條件穩健性更加註重說明某些資產和負債計價的困難以及其對未來收益的影響;而條件穩健性則更關注在經理有動機高估會計數字的情況下,能夠抵銷這種高估傾向,從而增進了契約有效性。兩種穩健性最終都減少了利潤和所有者權益,但減少的時機很關鍵。只有條件穩健性提供了新的信息,這些信息可以產生契約反應並增進契約的有效性,因此不能把非條件穩健性與條件穩健性混淆對待。Ball和Shiv-akumar(2005)認為,非條件穩健性所帶來的不確定金額的偏離會給基於會計信息的決策造成隨意性,因此與決策有用性目標相沖突。對兩種穩健性的混淆致使穩健性遭到了諸多批評。然而,需要說明的是,多數關於兩種穩健性的研究文獻都是相互獨立的,很少考察兩種穩健性之間的相互作用。Beaver和Ryan(2005)建立並應用了一個在不確定情況下展現條件穩健性和非條件穩健性之間關系的理論模型。有助於深刻理解兩種穩健性的本質及其相互作用。Qiang(2007)則以實證分析為基礎,通過將會計穩健性劃分為條件穩健性和非條件穩健性。聯合檢驗了會計穩健性的契約、訴訟、管制和稅收的四種解釋。並發現契約產生了對條件穩健性的需求,訴訟引致了條件穩健性和非條件穩健性。管制和稅收帶來了非條件穩健性。這說明兩種形式的穩健性在契約、管制和稅收中起著不同的作用。但在訴訟中起著共同的作用。Qiang(2007)還發現,兩種形式的穩健性存在著相互關系,非條件穩健性減少了條件穩健性。可見,因為條件穩健性和非條件穩健性滿足不同的需求,但為負相關。因此使用時需要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