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蜀中名聯
① 清代老對聯 清代蜀中詩人之冠 張問陶 真跡價格
清代老對聯 清代蜀中詩人之冠 張問陶
張問陶(1764—1814) ,清代傑出詩人、詩論家回,著名書畫家答。字仲冶,一字柳門,因故鄉四川遂寧城郊有一座孤絕秀美的小山,形如船,名船山,便自號船山,也稱「老船」,因善畫猿,亦自號「蜀山老猿」。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曾任翰林院檢討、江南道監察御史、吏部郎中。後出任山東萊州知府,後辭官寓居蘇州虎邱山塘。
② 看山賞水盡攬蜀中美景下聯是
看山賞水盡攬蜀中美景
聽雨觀雲空吟川上和風
③ 岳池米粉一條街的蜀中絕對 下聯有望成雙
近日,有消息傳出:岳池「米粉一條街」牌坊立柱上的「蜀中絕對」——「岳池好,好岳池,岳池米粉越吃越好吃」,孤身獨居14年之後,如今有望成雙。筆者頓生好奇,決定前往一探究竟。
2004年3月,岳池縣正籌辦第二屆農家文化旅遊節,為突出地方特色,擴大岳池米粉知名度,決定打造「米粉一條街」。其時,縣委縣政府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解決實施中的具體問題,當討論到連接南街街道入口的牌坊時,有人提出,最好撰寫一副通俗易記的對聯,刻在圓形立柱上,增添一些文化氛圍。議論一番後,大家將目光鎖定在縣委副書記、「米粉一條街」工程建設指揮長徐懷林身上,說他是學中文的,對詩詞楹聯應該有所研究,又曾在宣傳部門工作多年,希望他關鍵時刻「露一手」。
作為「米粉一條街」工程建設的指揮長,徐懷林也有這樣的想法。當時他正為整治城市風貌而心力交瘁,加之正感冒輸液,但他沒有推脫,沉思片刻,在筆記本上寫下:「岳池好,好岳池,岳池米粉越吃越好吃。」寫畢,徐懷林將筆記本遞給時任岳池縣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雷允樹,徵求意見並請續下聯。雷允樹看後又遞給他人,大家紛紛拍手稱妙,決定此句為上聯。
隨後,岳池縣將由四川電視台副台長郭建新題寫的「米粉一條街」及「岳池好,好岳池,岳池米粉越吃越好吃」的上聯刻在了牌坊上,而下聯因一直無人應對,於是在另一側的立柱標記著3個大大的「?」。為求得下聯,岳池縣在《華西都市報》等省市報刊、電視台、網路媒體上刊發啟事,徵集下聯。隨後,有20多個省市的楹聯愛好者撰聯應征,收到近5000條下聯。中江縣的數名退休教師為對出理想的下聯,還專門騎自行車到岳池實地考察,但最後亦無佳聯勝出。
據楹聯專家稱,「岳池好,好岳池,岳池米粉越吃越好吃」為五疊韻,看似簡單通俗,但要對工整,實則不易,堪稱「蜀中絕對」。2010年,筆者閱讀《廣安市志》稿,發現收有此對上聯的情況,但欠完善,建議補充作者姓名等內容。經過多方努力,岳池「米粉一條街」的對聯以《蜀中絕對》為題,收入2012年出版的《廣安市志》(1993—2005)「附錄」中,載入了史冊。
④ 蜀中鄭谷詩句首聯的新和頸聯的舊各指什麼表達有何特點
鄭谷詩歌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寫景詠物、感時傷事、寄贈獻酬等三類,其中寫景詠物詩80餘首,感時傷事詩90餘首,寄贈獻酬詩140餘首。難能可貴的是:其感時傷事詩盡管多抒寫自己的情緒,但對民生疾苦多有反映,並具有一定的深度。在鄭谷的詩集中,給他帶來巨大聲譽的是寫景詠物詩,尤其是詠物詩。「此類詩世所盛傳,《鷓鴣》《燕》《海棠》等篇著。皆顏有韻致,傳神寫照,不即不離,從旁烘托,切時切地,景物之特徵與創作之風格皆得突出,並不拘於比興寄託。若但以物觀物,讀其詩,美感每油然而生。然亦有寓意深刻,感慨系之者。」
鄭谷繪圖
1.詠物詩——獨具深意,震撼人心
鄭谷的詠物詩共40餘首,最為有名的是《鷓鴣》。鄭谷的詠物詩偏重「寫意」,多達30餘首「刻畫」較少,只有《鷓鴣》《燕》《錦二首》《鶴》《鷺鷲》《山鳥》《苔錢》等幾首。並非清人查為仁所言:「詠物有兩種:一種刻畫,似畫家小李將軍,則李義山、鄭谷、曹唐是也;一種寫意,工者頗多,要以少陵為宗。」其刻畫之詠物詩,當以《鷓鴣》為代表。詩雲。
鄭谷的《鷓鴣》
全詩雖虛實結合,卻只有頸聯為虛寫。鄭谷因之得名「鄭鷓鴣」,全在刻畫之貼切:「首二句賦鷓鴣,言平蕪春暖,錦翼齊飛,頗似山雞之文采。三、四句虛詠之,專尚神韻。鷓鴣以湘楚為多,青草湖邊,黃陵廟里,在古色蒼茫之地,當雨昏花落之時,適有三兩鷓鴣,哀音啼遍。故五、六句接以遊子聞聲,而青衫淚濕,佳人按拍,而翠黛愁低也。末句言春盡湘江,斜陽相喚,就題作收束而已。」梅成棟以為頷聯寫得最好:「三、四句一往有遠神,耐人百回讀。」
一隻鷓鴣
事實上,頷聯妙在:以「雨昏」「花落」「鳥啼」,營造出一派凄迷哀婉之象。自然意象「青草」「湖邊」與人文意象「黃陵」「廟里」,兩者相輔相成。一青一黃,一蔥郁,一衰敗,「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歷史的滄桑感鋪天蓋地而來。而作者卻巧妙地「以物色襯地名」,渾然天成。不僅如此,尾聯亦頗見功力。妙在「相呼相應湘江闊」之句,作者深諳音律之美,以三個「xiang」音連綴,既寫出鷓鴣的群聚習慣,又點明地點,將作者自身介入到詩歌意境之中。「竹深日向西」,「苦竹」雖為竹名,但正因為這一音之諧,又正好映射出作者的心境:夕陽西下,倦鳥歸林,而遊子落,無家可歸,念之斷腸。
一群鷓鴣
關於《鷓鴣》一詩,施蟄存先生的見解別具一格:「這首詩完全是詠物詩,八句全是賦體,不過描寫鴣而已。『雨昏』『花落』一聯很好,但用來詠杜鵑也未嘗不可。在鄭谷的詩集中,這首詩並不是最好的,更不能以此詩為他的代表作。但一時有『鄭鴣』之名,倒反而把他的好詩埋沒了。」其刻畫之詠物詩,《燕》亦當與《鷓鴣》相媲美。詩雲。
鄭谷的《燕》
吟誦之間,燕子的神態,如在目前,惟妙惟肖。「『鄭鷓鴣』又可稱『鄭燕子』。」當哉,陸次雲之言!《燕》之妙在:其一,結構分明。詩人以總分結構敘寫,首句總括燕子的命運,作者顯然將自己的情感投注其中,在作者看來,自己就是一隻燕子,為了說不清的目標而終年勞碌,第二句緊承首句為全詩定下基調。其二,敘事宏大。詩歌的頷聯從大處著眼,運用色彩對比自然與人文意象對比低飛之態,亂入樓棟正是一個汲汲於仕進的舉子形象。「閑幾硯中窺水淺,落花徑里得泥香」,乃詩中名句,一「窺」字,盡顯燕子的情態。我們從中看到的是一個辛勤的舉子形象。
古代詩人
其三,摹寫入妙。縱觀全詩,句句刻畫春燕,摹神寫行,盡得其妙。其四,以物擬人。「綺才藻思而含悲辛」,移情於燕子之上,抒發自己的落第之思乃至生命之感。總之,鄭谷偏重於刻畫的詠物詩,既能巧妙地將主觀情感投射於所詠對象之上,在刻畫對象特點的同時表現出自己的情感,融合自然,又極大地增添了詩歌的藝術張力。
參考資料
·《唐詩百話》
·《寒廳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