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黃河成功
① 清朝是如何治理黃河的,效果如何
清朝採用築堤束水,以水攻沙方法治理黃河。
清初,康熙皇帝曾任用靳輔大治黃河,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由於不治海口,而惟務泄漲,導致海口漸淤,河底漸高。自清中期以來,黃河下游的決口日漸頻繁。據統計,清初至鴉片戰爭近200年間,黃河決口達361次,平均約每6個多月一次,與明代平均約7個月決口一次相比,總體來說可謂每況愈下。
清順治十六年(1659)至康熙十六年(1677)間,黃河、淮河、運河連年潰決,海口淤塞,運河斷航,漕運受阻,大片良田淪為澤國。康熙十六年,河道總督靳輔過邯鄲時看到陳潢的題壁詩,發現陳潢才學過人,遂禮之入幕,協助治水。
陳潢為制定治河工程計劃,跋涉險阻,上下數百里,一一審度。在治理方法上繼承和發展了明代著名治河專家潘季馴「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理論,主張把「分流」和「合流」結合起來,把「分流殺勢」作為河水暴漲時的應急措施,而以「合流攻沙」作為長遠安排。
(1)治理黃河成功擴展閱讀:
康熙二十六年(1687)經靳輔保奏,授陳潢僉事道銜。此後,為了根除黃、淮兩河水患,陳潢又打破自古以來「防河保運」的傳統方法,提出了「徹首徹尾」治理黃河、淮河的意見,即在黃河、淮河上、中、下游進行「統行規劃、源流並治」,未為朝廷採納。
二十七年,靳輔、陳潢被人以「屯田擾民」的罪名參劾而遭撤職。不久,病死於北京。著有《河防述言》、《河防摘要》,附載於靳輔《治河方略》。
在具體做法上,採用了建築減水壩和開挖引河的方法。為了使正河保持一定的流速流量,發明了「測水法」,把「束水攻沙」的理論置於更加科學的基礎上。由於陳潢等人指導有方,在他負責治河期間的黃河安瀾無患。
② 中國古代對黃河的治理
一、東漢王景治河
據《後漢書.王景傳》的記載:永平十二年(69 年)「夏,遂發卒數十
萬,遣景與王吳修渠,築堤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餘里。景乃商度地勢,鑿
山阜,破砥績,直截溝澗,防遏沖要,疏決壅積,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洄
注,無復遺漏之患。」
從以上記載看,「築堤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餘里」是「治河」;「鑿
山阜,破砥績,直截溝澗,防遏沖要,疏決壅積」是「理渠」,也就是整理
引黃入泗的汴渠;「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洄注」,則是在汴渠受河處設立
水門,以控制水量。可見王景治河是河、汴兼顧,而以治河為主。其治河的
主要措施是修築大堤,把黃河重新置於兩岸大堤的約束之中,並順著自然地
勢而採取一條下游遠比西漢大河為徑直的距海最近的行洪路線。由於河流比
降大,水流挾沙能力強,再加上他建立汴口水門和整修汴渠的成功,使汴渠
成為黃河下游理想的分洪道,對黃河也起了分流分沙減少主河床淤積抬升速
度的作用,成為東漢以後河床能得到較長時期穩定的原因之一。
⑥《淮南子.原道訓》。
⑦《孟子.告子下》。
①②《漢書》卷二九《溝洫志》。
二、元代賈魯治河
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 年),「河決白茅堤,又決金堤。……(賈)魯
循行河道,考察地形,往復數千里,備得要害。為圖上進二策:其一,議修
築北堤,以制橫潰,則用工省;其一議疏、塞並舉,挽河東行,使復故道,
其功數倍。……丞相(脫脫)取其後策」①。十一年(1351 年)四月,命魯
以工部尚書為總治河防使,同年十一月,治河完成。
賈魯治河採取「疏、塞並舉」的方針。即疏南河,塞北河,使復故道。
他挽河使南流,大致上系循金明昌五年(1194 年)「灌封丘而東」的舊道,
而把白茅(黃陵岡附近)至歸德府哈只口九十餘公里作為施工的重點,使黃
河合於歸德故道,由徐州入泗,至清口會淮而東入於海。在「疏」的這一方
面,賈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他堙塞北河(指白茅決口)後不久,從至正
十四年到二十六年(1354—1366 年),連續五次河決入單州、濟州、東平、
東阿,向北突入清河。當時賈魯如保留北河,以收分殺水勢之效,這幾次河
決還是可以避免的。這不能不算是他的一個失策。
賈魯的同伴歐陽玄所寫的《至正河防記》(1360 年),詳細而全面地敘
述了築堤、修埽、開渠等方法,為我國第一本有系統的水利工程著作。
三、明代潘季馴治河
明嘉靖、萬曆年間(約在 1565—1592 年),潘季馴四任總河,前後十餘
年間,在領導治黃的實踐中,創立了「塞旁決以挽正流」,「築堤束水,以
水攻沙」的理論。在其所著《河防一覽》一書中總結說:「水分則勢緩,勢
緩則沙停,沙停則河飽,尺寸之水,皆由沙面,止見其高;水合則勢猛,勢
猛則沙刷,沙刷則河深,尋丈之水,皆由河底,止見其卑。築堤束水,以水
攻沙,水不奔溢於兩旁,則必直刷乎河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勢,此合之所
以愈於分也。」
潘季馴進一步發揮了王莽時張戎所提出的水流快自能刮除淤積的見解,
強調合流以增強沖刷力量,從而達到「借水攻沙,以水治水」的目的。他的
辦法主要是築堤。堤分縷堤、月堤、遙堤、格堤四種:縷堤近河,用以約束
水流,意在束水攻沙;縷堤以內又築月堤,作為前衛,以免水流直沖縷堤,
起保護縷堤的作用;縷堤之外,另築遙堤,作為第二道防線;遙堤和縷堤之
間又築格堤(即橫堤),萬一縷堤發生事故,橫流遇格而止,防止水流順遙
堤而下,另成河道。潘季馴還在沿河低窪的地方,建造減水石壩(相當於現
在的溢洪堰),使洪水漲到一定的高度時,通過減水壩適當宣洩到分洪區,
以殺水勢。他還制定了縝密的防堤制度和修守方法。
潘季馴所創造的這一套「束水攻沙,以水治水」的方法,是合乎當時的
實際需要,也是合乎科學原理的,因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把築堤束水
奉為唯一的治河策略,而反對「分流以殺水勢」,則又不免有片面性。如他
合黃於淮,即不顧黃強淮弱的自然條件,築堤障淮,逼淮敵黃,造成淮水倒
灌為患,就是違反河水自然之性的錯誤。
①《元史》卷一八七《賈魯傳》。
四、清代靳輔與陳潢的治河
清代靳輔治河十餘年,大體上沿襲潘季馴「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的遺
策,而比潘季馴有所發展。如潘季馴認為黃河入海口因潮汐往來,「無可浚
之理」,靳輔在他的治河第一疏中卻說:「治水者必先從下流治起;下流疏
通,則上流自不飽脹」①。他在黃淮入海水道的清江浦、雲梯關之間挑「川字
河」,以浚淤築堤。並在雲梯關外築束水堤,堤土也系挑諸河身,把浚口、
築堤二者統一起來。他並把施工范圍擴展到潘季馴所沒有達到的黃河中遊河
南境內,在考城、儀封及封丘縣荊隆口築堤,其治河的成效遠過於潘季馴。
當時協助靳輔治河的陳潢,並在實踐中認識到在黃河下游束水攻沙只是治
標,提出了必須從上游設法阻止泥沙的下行,但他的這一卓越見解未為當時
人所重視。
③ 為什麼堯帝和舜帝治理黃河都沒有成功,大禹卻成功了
人和自然的抗爭一直維持了很多年,當時很多部落的發展都集聚在黃河流域。但那時洪水非常嚴重,所以如何避免洪澇災害就成了主要問題。前期在堯和舜治理的時候,大家都主張的是堵。雖然一開始見效了,但是在後期不周山倒塌後。黃河幾乎泛濫了6個月,怎麼堵也沒有用,所以他們的方法就失敗了。但前期的失敗也證明了前期的方法是不正確的,所以大禹在後期就轉變了方法。
自然就能將黃河治理成功並且他的成功也不是輕而易舉的,前期在治理黃河時用時都非常短,只是一遍一遍的加固。而在後期他為了疏通河水用了非常久的時間,才能將河水慢慢疏通,這漫長的時間讓大禹都堅定的站在治理天災的道路上,他犧牲了和家人的時間,才最後換來了平穩。
④ 毛澤東治理過黃河嗎
毛澤東治理過黃河、這是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
⑤ 中國歷史上第1位成功的治理黃河水患的英雄是誰
黃河在古代的時候可不像現在這么平靜,歷史上,黃河幾度泛濫,洪水成災,百姓苦不堪言,那麼,歷史上第一位成功治理黃河水患的英雄是誰呢?
毫無疑問,自然是大禹。大禹治水的故事,我們大家都聽過,最一開始,堯帝派鯀治理水患,鯀用了九年的時間,採用堵的方法,結果一點效果都沒有,堯帝很生氣,最後在羽山將其處死。之後,他的兒子接替了他的工作,就是大禹。
大禹治水是將治水與治國養民結合進行,在他治理黃河水患的時候,還知道人們恢復農業發展和生產,幫助人們重新建立家園,美志力好一個地方,都會幫助他們恢復農業發展,讓當地的百姓安居樂業,因此,大禹治水成功以後,舜帝為了表彰他的功德,把自己的天子位禪讓給了大禹。
⑥ 關於治理黃河的措施有哪些
黃河水利委員會關於「模型黃河」的工程規劃日前已獲水利部正式批准,至此,現代化治黃方略「原型黃河」、「數字黃河」、「模型黃河」規劃已全部得到批復,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按照「三條黃河」的現代治河思路,今後黃河治理將先通過對原型黃河現狀的分析,提出黃河治理決策的基本需求及物理參數,然後藉助現代化信息手段進行數學模擬,提出方向性方案,最後通過黃河模型反復進行實驗,為實際的黃河提供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安全有效的治理方案。
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姚文藝:舉個例子來講,在這個工程的優化設計中,通過模型實驗研究如果是優化減少一道壩的話,可以直接減少工程投資二、三百萬人民幣,再一個,每年通過洪水預演,了解哪個地方可能出現險情,在防洪預案中可以把這個堤段險情作為防汛重點,把老百姓轉移出去。
據了解,在2003年汛期部署指揮黃河防汛中,已經首次實現了「三條黃河」的聯動,並在防汛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按照「三條黃河」治理規劃,到2010年,將在黃河上形成較為完善的防洪減淤體系,確保標准內洪水防洪安全,使水資源得到有效管理,保證黃河在一般年份不斷流,使黃土高原面積達到12億平方公里,建成淤地壩16萬座,使入黃泥沙減少3億噸。
黃河治理方略
黃河對於中華民族的意義是包括長江在內的其它河流無法比擬的,她流經中國腹地,誕生了中華民族,炎黃子孫既得益於黃河與黃土的哺育而生息繁榮,又受害於黃河與黃土相伴造成的黃河下遊河道「善淤、善決、善徙」而治水不止。在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史中,有很大的篇幅都與黃河治理有關。在歷朝歷代,治黃方略如何制訂均是我國安民的決策課題。倍受後人推崇的最早的治黃成功事例是傳說中的大禹治水。他改進了共工和鯀「 圍堵障水」的作法,採用「疏川導滯」之策,平息了水患。這一傳說,實際上是對先民治河的總結[1]。從周以後的文獻記載中,可證實防禦洪水的黃河大堤的雛形遠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前即已存在。以後諸侯國家興起,可以組織更多的人力、物力,從一時一地出發,在大河兩側出現各自為政、甚至以鄰為壑的堤防。規模比較大的和比較長的就成為我國早期的長城了。文字記載十分確切的是在西漢漢哀帝即位之初賈讓提出的治河三策,是繼鯀、禹之後較早提出創見並且見於正史記載的重要治黃方略。賈讓當時面對的黃河下遊河道「河高出民屋」,已是「地上懸河」,堤防寬窄很不一致,布局更是混亂,所以他最不主張的下策是築堤治河。三策中的上策主張放棄舊有河道,人工改道北流。他認為「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載無患,故謂之一策。」中策主張開渠引水,分洪入漳。「此誠富國安民,興利除害,支數百歲,故謂之中策。」限於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賈讓三策均沒能認真實現。東漢王景的寬河行洪之策得到了大規模實施。他選定行河路線較優的線路,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餘里,修渠築堤,並利用沿河大澤進行放淤,取得了無重大改道變遷的成就,一直倍受後人贊賞。但是這種安瀾畢竟是相對的,大量的泥沙淤積,至少隋唐五代出現了泛濫決口,更不可能有「千年無恙」的史實。值得借鑒的是明朝潘季馴「束水攻沙」的治河理論與實踐。他主張南北兩岸「堅築堤防」,努力完善堤防系統,如用縷堤束水攻沙,用遙堤約束洪水泛濫,用格堤阻止灘區行洪並促進灘地落淤;為防禦大洪水,又修建滾水壩分泄水。並且在當時黃河南流的條件下,充分利用淮河之水,藉助洪澤湖的調節能力「蓄清刷黃」。潘季馴治河實現了由分流到合流,由治水到治沙兩個轉折,抓住黃河泥沙淤積這個根本問題,顯然這一點是很高明的。因此,在他之後的明、清治河舉措,多遵循他的治河原則。他的治河思想和方法甚至影響至今。但黃河河床仍繼續淤高,泥沙災害日益積累,以致於1855年發生了銅瓦廂決口改道的劇變。
黃河治理開發真正取得巨大進展是最近50年的事,黃河已開始變成為人們興利造福的河流。總結治黃成敗經驗和科學研究成果,認為採用「攔、排、放、調、挖,綜合治理」等措施,標本兼治,近遠結合,可以妥善解決泥沙問題;採取「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方針,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水。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即形成一個防洪減淤的工程體系。顯而易見,如此治黃已將黃河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治理對策,人們對黃河的研究與治理實踐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昔日千瘡百孔的黃河大堤,而今變成了宏偉的「水上長城」,成為海河與淮河的分水嶺,在人們的努力下,取得了連續52年伏秋大汛不決口的奇跡和綜合治理開發的豐碩成果,治黃成就舉世公認。然而黃河畢竟是世界上最難治理的河流,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以來,歷經多少前輩的治河實踐,一直未能改變黃河這條泥龍恣意游盪的脾氣。史書上清晰出現著2600多年裡黃河泛濫1500次、改道26次的記載。下游決口泛濫范圍,北抵津沽,南達江淮,縱橫25萬km2。頻繁的決口改道,給兩岸群眾帶來了深重的災害。而今,隨著黃河流域人口急劇增長,經濟建設迅速發展和人類活動強度大大增加,母親河的憂患仍在。由於沖沙入海的水量大大削減,下遊河床不斷淤積抬高,行洪能力大大減弱,高灘灘面漫水機遇已與1855年銅瓦廂決口前的情況接近,河道已趨於預警高度,懸河形勢極為嚴峻;嚴重威脅著下游兩岸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另一方面,卻又生發出季節性斷流的災患,自1972年以來的27年中就有21年斷流,尤其90年代,年年出現斷流。影響到依靠黃河供水的城鄉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用水,不僅直接造成重大經濟損失,還帶來了諸多的生態環境問題[2,3],如加重了河口地區土地鹽鹼化,河口濕地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使黃河三角洲日漸貧瘠。黃河斷流、洪澇災害的環境惡化相互交加,黃河安瀾中隱伏著危機,治黃事業無比艱巨又任重道遠。特別是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黃河的演變,對黃河治理和開發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治黃面臨著許多問題。如何使治黃事業更為符合客觀的自然規律和社會經濟規律,亟待於我們繼續探索和奮斗。本文在前人研究和實踐基礎上,就黃河的治理方略述一管見。
2 減少入黃沙量的治本之策
眾所周知,黃河難治的症結在於沙多,而沙多的原因是黃土高原地區嚴重的水土流失。該地區西為祁連山余脈,西北為賀蘭山,東至管涔山及太行山,北起陰山,南抵秦嶺,共有64萬km2,海拔1000~1500m,相對高差100~300m,這是世界上黃土覆蓋最深厚、黃土地形最典型的地區。特殊的邊界條件下,中游暴雨是黃土高原土壤強烈侵蝕以及水土嚴重流失的動力因素,「愈沖愈陡,愈陡愈沖」[4],使黃土高原被切割得支離破碎,溝壑縱橫,每年來自黃土丘陵溝壑區的泥沙達10億噸左右,土壤侵蝕模數可達20000t/(a·5km2),大量泥沙入黃,致使一些水庫湮廢失效,下遊河道不斷淤高,防洪壓力日趨加重。不少人認為,黃土高原歷史上曾經是植被良好的繁榮富庶之地,希望通過植樹種草,改變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從而達到根治黃河的目的。但是也應認識到,黃河塑造出的華北大平原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帶,黃河早在遠古時期就是一條多沙河流。《左傳》引用周詩:「俟河之清,人壽幾何!」表明更早的年代黃河已是相當渾濁,因為黃河沙多的自然現象應該比這句周詩要早得多。她所流經的中游地區,特別是現代界定的嚴重水土流失區中的大部分地區,自古即是自然條件極為嚴酷、水蝕風蝕最為嚴重的地區。這可以《詩經·小雅·十月之交》為證:「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冢萃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該詩生動地描繪了2000多年前大暴雨後山洪暴發時黃土高原土壤強烈侵蝕的自然景觀。再如《禹貢》中所稱:「禹別九洲, 隨山浚川」,表明當時黃土高原地區土壤侵蝕已十分嚴重,大量泥沙入黃,使黃河下遊河道淤積日益嚴重,人們才會產生「隨山浚川」(亦即隨著山去導滯,疏浚上游的河道)的設想。原始的或常規的生產方式很難保證植物生長有良好的立地條件,「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因此,也就難以達到具有一定覆蓋度的植被狀況[5]。無論如何,對古代黃河中游地區植被狀況的估計一定要考慮自然氣候的制約影響。《詩經·大雅·雲漢》描述了周宣王時大旱多年的情景:「旱既大甚,滌滌山川,旱魃為虐,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