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強調什麼
Ⅰ 在社會治理理念上,要突出強調基層社區的作用是否正確
那肯定正確,一切問題源於基層,這根本上沒問題了,那當然治理這社會就有跡可循,這是一個國家的組織經營法則。
Ⅱ 黨的十九大強調:()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
黨的十九大強調: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一場自我革命,更是一場國家治理的深刻變革。
Ⅲ 為什麼要強調治理治理一般都有哪些模式
治理的根本原因是要保護母公司作為出資人的一套制度安排,是集團對子公司內設定的底線,是集團利容益得以保證的基礎,是集團必須要管控的部分。
華彩將治理模式分為四類:人治性治理、合規性治理、進取型治理、價值型治理
Ⅳ 在社會治理理念上要突出強調基層社區的作用
基層社會治理是社會建設的重大任務,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內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容,也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前提和保障。當前,隨著我國已經逐漸步入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問題易發多發,各種利益訴求不斷涌現,各種不穩定因素交織疊加,這些都使得基層社會治理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復雜,日益呈現出碎片化、分散化、矛盾化的特點。推動基層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創新,已經成為一項重要而迫切的課題和任務。
不斷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理念。一要突出以人為本理念。要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決不能將部門利益和個人利益凌駕於人民群眾的利益至上,要杜絕官本位思想,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和思想觀念。二要突出系統治理理念。在突出黨委領導作用的同時,大力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引導和鼓勵社會各方面廣泛參與,確保基層社會治理能夠凝聚方方面面的積極因素。三是突出依法治理理念。針對基層社會治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必須要強化依法治理理念,嚴格按照法律程序和規定辦事,樹立法治思維,創新法治方式,推動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
Ⅳ 按照傳統文化的說法制度體系與治理體系是體和用的關系強調什麼
這個說法記錄地是這個儀器的低息的底盒,用的關鍵床要什麼按都團統文化的說法制度
Ⅵ 我國安全生產方針中的綜合治理強調的是 ( )
D
答案解析:
「綜合治理」,就是標本兼治,重在治本,在採取斷然措施遏制重回特大事故,實現治標的同時答,積極探索和實施治本之策,綜合運用科技手段、法律手段、經濟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從發展規劃、行業管理、安全投入、科技進步、經濟政策、教育培訓、安全立法、激勵約束、企業管理、監管體制、社會監督以及追究事故責任、查處違法違紀等方面著手,解決影響制約我國安全生產的歷史性、深層次問題,做到思想認識上警鍾長鳴,制度保證上嚴密有效,技術支撐上堅強有力,監督檢查上嚴格細致,事故處理上嚴肅認真。
Ⅶ 我國安全生產方針中綜合治理強調什麼
2002年7月1日發布的《安全生產法》第3條 :「安全生產管理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 「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是人們經過無數傷亡事故的血淚教訓,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過程中,與時俱進總結出來的安全生產管理方針,所有企業都應該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可是,有些單位偏要別出心裁,另樹「杏黃旗」,提出五花八門的「安全生產管理方針」,比如「安全第一、質量第二、××第三」,「安全為了生產,生產必須安全」等,所以有必要搞清楚安全生產管理方針的由來和內涵。
早在我國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毛主席在勞動部的工作報告上明確批示:「在實施增產節約的同時,必須注意職工的安全、健康和必不可少的福利事業。如果只注意前一方面,忘記或稍加忽視後一方面,那是錯誤的。」根據這一批示,1952年第二次全國勞動保護會議提出了勞動保護工作必須貫徹「安全生產」的方針。也就是說,針對當時在工業生產中實施增產節約的時候有人錯誤地「忘記或稍加忽視後一方面(即職工的安全、健康和必不可少的福利事業)」,而制定「勞動保護的方針」——「安全生產」,強調的是生產與安全的統一,要安全地生產。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了「安全為了生產,生產必須安全」的口號,這在當時是進步;但是,其根本目的是生產,安全僅僅是手段;「目的」與「手段」相比,當然是「目的」第一,「手段」第二。所以,當時實質的指導思想是生產第一、安全其次。這在當時為了恢復和發展生產,存在認識上的局限,是可以理解的。如此一來,違章冒險作業、盲目蠻干現象時有發生,產生了不少「事故英雄」。
「大躍進」期間,片面追求產量、速度,忽視甚至排斥安全工作的錯誤造成傷亡事故高峰。1963年3月30 日,《國務院關於加強企業生產中安全工作的幾項規定》開宗明義提出「進一步貫徹執行安全生產方針,加強企業生產中安全工作的領導和管理,以保證職工的安全與健康,促進生產。」可見,當時就應該提「生產必須安全,安全促進生產」了。但是,由於思想界極左思潮的影響,對「安全為了生產」這一提法,沒有人提出非議,許多單位至今仍然「情有獨鍾」。發生「7.17」特大透水事故又隱瞞不報的廣西南丹礦,有一幅醒目的大標語:「安全為了生產」,依筆者所見,它就是該礦必然發生特大事故的「理論根據」。
實際工作中,當生產與安全對立時,一句「安全為了生產」,就把安全置之腦後了,能不出事?在錯誤思想指導下,一些違章蠻干工傷者成了歌頌對象,「工傷光榮」。
十年動亂期間,安全生產工作遭到嚴重破壞,傷亡事故再次大幅度上升,形成建國以來第二個事故高峰。
1978年10 月,《中共中央關於認真做好勞動保護工作的通知》指出:加強勞動保護工作,搞好安全生產,保護職工的安全和健康,是我們黨的一貫方針。「
1980年8月,國務院作出決定嚴肅處理「渤海二號」翻沉事故,指出「安全生產是全國一切經濟部門和生產企業的頭等大事。」
1981年3月,國家經委、勞動總局等9個部門《關於開展安全活動的通知》中提出:「進一步貫徹安全生產方針,樹立安全第一思想」,同時要求「預防為主」。
1983年4月20日,勞動人事部、國家經委、全國總工會在《關於加強安全生產和勞動安全監察工作的報告》中提出「必須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堅決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
1983年5月18日,在國發85號文《國務院批轉勞動人事部、國家經委、全國總工會關於加強安全生產和勞動安全監察工作報告的通知》中提出:「在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思想指導下,搞好安全生產,是經濟管理、生產管理部門和企業領導的本職工作,也是不可推卸的責任。」
到了1987年,在全國勞動安全監察會議上,進一步明確提出「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此後的表述一般為:在安全生產中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1990年以來,政府文件或權威文章都說:貫徹執行「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方針。2002年7月1日發布的《安全生產法》表述為:安全生產管理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這種提法,是廣大安全生產管理工作者與時俱進,艱難探索的成果,十分精練,十分科學,具有十分深刻的內涵;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勞動者的關懷,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體現了黨和政府對經濟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正確地闡明了安全與生產的關系、預防和事故處理的關系;符合「三個代表」的思想。
Ⅷ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構建什麼的環境治理體系
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