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治理台灣
❶ 國民黨是如何潰退台灣的
三大戰役後,國民黨仍不甘心失敗。一方面妄圖憑借殘余的軍事力量與其他地方勢力,在長江南岸、邊遠省份繼續抵抗;一面又設法玩弄「和平」陰謀,爭取喘息時間,以求得逞。
1948年10月,美國大使司徒雷登向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建議,勸告蔣委員長退休,讓位給李宗仁或者國民黨內其他較有前途的政治領袖。11月9日,蔣介石致函美國總統杜魯門,要求美國「給予增加軍事援助,並發表關於美國政策之堅定的聲明」,並派宋美齡赴美活動,但遭到冷遇,一無所獲。此時,司徒雷登在中國公開進行倒蔣活動,桂系軍閥也乘機逼宮。在這種內外夾攻形勢下,蔣介石被迫於1949年元旦發表《新年文告》,聲稱在保存偽憲法、偽法統和反動軍隊的條件下,願意與共產黨「商討停止戰爭、恢復和平的具體辦法」。
蔣介石於1月21日發表文告,聲稱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與共產黨周旋,自己則溜回老家奉化溪口,在幕後策劃反革命部署。計劃三至六個月時間,在江南重新組編訓練200萬軍隊,以圖東山再起。
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後,繼續進行「和平攻勢」。1月24日,命令行政院實行「七大和平措施」:將各地「剿總」改為軍政長官公署;取消全國戒嚴令;裁撤戡亂建國總隊;釋放政治犯;啟封被封的報紙雜志;廢止特種刑事條例,撤銷特種刑事法庭;停止特務活動等。1月27日,李宗仁致電毛澤東,表示願意「進行和談」,並兩次派代表前往北平與石家莊同中共領導人磋商。
李宗仁及其桂系「主和」,其意在逼蔣下台,使人民解放軍停止軍事進攻,以便劃江而治,由桂系掌握半壁江山,與共產黨平分秋色。但蔣介石在「引退」前,已採取措施控制實權,「引退」後仍坐鎮溪口,牢牢握住黨、政、軍、特各要害部門,使李宗仁陷入既不能戰,又不能和的困境。
3月8日,李宗仁迫使親蔣的孫科下台,由何應欽接替行政院長職位。24日,行政院指定張治中、邵力子、黃紹、章士釗、李蒸為和談代表(後加派劉斐為代表),以張治中為首席代表,組成南京政府的和談代表團。李宗仁、何應欽就和談問題,擬定了「和談腹案」,國防部也擬定了「對國共停戰協定最低限度之要求」,作為和談的基礎。其要旨在於「劃江而治」,實現體面的和平。
4月1日,國共和談在北平舉行。雙方代表經過11天交換意見後,於4月12日舉行了第一次正式談判。中共代表團提出《國內和平協定草案》,南京代表團提出40多條修改意見。15日舉行第二次談判,中共和談代表團提出《國內和平協定》8條24款作為定稿,其中接受了南京代表團修改意見的大半,特別是對戰犯問題、國民黨軍政人員處理問題作了較大的有原則的讓步。規定以4月20日為最後簽字日期。
對於這個協定,南京代表團表示願意接受,並派黃紹和屈武攜協定飛回南京,勸告李宗仁簽字。李宗仁不敢做主,立即派人送至溪口請示蔣介石。在蔣的掣肘下,李宗仁於20日夜致電張治中,要他們向中共提出「臨時停戰協定」,並拒絕在和談協定上簽字。這樣,國民黨政府的「和平」陰謀宣布破產。
國民黨在發動「和平」攻勢的同時,調集了115個師,加緊布置長江防線,企圖憑借長江天險阻止人民解放區南進。1月25日,蔣介石在溪口密策,決定把江防劃為兩個戰區,從湖北宜昌至江西湖口以西,由白崇禧指揮華中軍政長官公署所屬15個軍20萬人防守;湖口至上海的長江防線及浙贛地區,由湯恩伯指揮京、滬、杭警備司令部所屬25個軍45萬人防守。此外,還以第二海軍艦隊和280架飛機分屬白、湯,配合江防。
人民解放軍第二、三兩大野戰軍七個兵團分為西、中、東三個作戰集團,齊集長江北岸,四野一個兵團與地方部隊10萬人在武漢、宜昌、沙市等地展開正面攻擊,牽制白崇禧,掩護渡江部隊。4月21日晨,百萬雄師,橫渡長江。中路大軍首先突破了安慶、蕪湖間的防線,24小時內即強渡長江30萬人。當日下午,兩路大軍突破貴池、湖口間防線。與此同時,東路大軍也在鎮江至江陰間發動了渡江攻勢。國民黨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南京城內一片混亂,總統府與行政院逃往廣州。22日夜,國民黨第二艦隊司令林遵率艇25艘在南京東北江面起義。23日,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解放南京,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黨南京政府宣告覆滅。
江防失陷後,國民黨軍向杭州、浙贛線與上海等地敗退,解放軍乘勝追殲。5月初,三野主力連克無錫、蘇州、杭州,殲敵14萬餘人。二野主力向浙贛線推進,殲敵10萬。5月12日,三野主力發起淞滬戰役,殲滅守敵湯恩伯部15萬人。27日,上海解放。當日成立了上海軍管會與上海市政府,由陳毅兼任主任、市長。5月14日,四野第十二兵團和江漢、鄂豫軍區地方部隊在武漢以東的團風至武穴間突破防線,渡過長江,白崇禧部隊敗退湖南。16日,解放武漢,22日,解放南昌。
渡江作戰,先後解放城市120餘座及蘇、浙、皖、閩、贛、鄂等省的大部地區或部分地區,殲敵40萬,為解放華南、西南創造了有利條件。在此期間,華北解放軍先後肅清了太原、大同、安陽、新鄉等敵人據點,解放了華北全境。5月20日,西北解放軍攻克西安。
渡江戰役後,各路大軍向西北、西南、華南進軍。
在西北地區的第一野戰軍(包括改歸一野建制的原華北十八、十九兵團)與西北軍區部隊,在彭德懷、賀龍領導下,以「牽馬打胡、先胡後馬」的方針,打破了胡(宗南)馬(馬步芳、馬鴻逵)聯合。6月再克寶雞,8月發動秦嶺戰役,打開南進大門。此後,賀龍率部入川,彭德懷率主力西進。8月26日解放蘭州,9月5日解放西寧,23日解放銀川,全殲二馬部隊。9月19日,國民黨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兼綏遠省主席董其武率部五萬人通電起義。25至26日,新疆省警備司令陶峙岳、省主席鮑爾漢也先後通電,率部10萬人起義。10月20日,一野王震兵團進駐迪化(今烏魯木齊)。至此,西北全境解放。
在華東地區,第三野戰軍於8月17日攻克福州。10月17日攻克廈門,除台灣與沿海島嶼外,華東全境解放。
華南地區,集結著國民黨軍白崇禧集團,根據毛澤東制定的大迂迴、大穿插、斷其後路、包圍聚殲的作戰方針,從7月份起,第四野戰軍發起進攻。8月4日,國民黨湖南省主席程潛和第一兵團司令陳明仁宣布起義,長沙和平解放。9月發起衡寶戰役,白部敗退廣西。解放軍自贛粵邊南下,10月14日解放廣州。11月初,四野主力及二野四兵團分三路進攻廣西。22日攻克桂林,12月4日攻克南寧。至此,除海南島外,華南全境解放。
在西南地區,敵軍防守的主力是胡宗南部與川康地方殘軍。從11月1日起,第四、二、一野戰軍聯合發動了圍殲戰。15日攻克貴陽,兵臨川東南,11月30日解放重慶。12月9日,國民黨雲南省主席盧漢,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鄧錫侯、潘文華,西康省主席劉文輝分別在昆明、彭縣通電起義,雲南、西康和平解放。27日攻克成都。至此,除西藏外,中國大陸全部解放,國民黨殘余政權退踞台灣。
❷ 國民黨如何撤退台灣
蔣介石離開大陸去台灣時分別從大連、旅順、塘沽等港口撤往台灣的,1949年前後,從大陸用各種方式前往台灣的人數達到二百萬,其中軍人約有六十萬。
1949年初,經過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國民黨軍隊的有生力量已被消滅過半,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面臨徹底垮台的命運。此時蔣介石採納了張其昀的建議,決定把台灣作為退身之所。
當時蔣介石和張其昀都認為:退居台灣,退可守,進可攻;台灣與大陸隔著一條海峽,憑借海峽天險和海、空軍力量,完全可以抗衡當時尚無海、空軍的中國共產黨,以積聚力量,待國際形勢發生於己有利的變化時,再「反攻大陸」。
1949年初,經過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國民黨軍隊的有生力量已被消滅過半,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面臨徹底垮台的命運。此時蔣介石採納了張其昀的建議,決定把台灣作為退身之所。
當時蔣介石和張其昀都認為:退居台灣,退可守,進可攻;台灣與大陸隔著一條海峽,憑借海峽天險和海、空軍力量,完全可以抗衡當時尚無海、空軍的中國共產黨,以積聚力量,待國際形勢發生於己有利的變化時,再「反攻大陸」。
(2)國民黨治理台灣擴展閱讀:
大陳島撤退是國民黨最後的一次大撤退。
大陳列島是浙江台州灣外的一群島嶼,主島為上、下大陳島,北有漁山島、頭門島、一江山,南有竹嶼、批山、南麂等島,土地貧瘠,居民以打漁為生。1955年1月,解放軍一舉攻克大陳島北方的屏障一江山島,盤踞在大陳島的國民黨軍隊見大勢已去,決定撤出群島上所有軍民。
當時,大陳島到處傳唱著《台灣好》這樣一首歌,直到2月1日,島上貼出通告,居民才知道要撤去的地方是台灣。一些年事高的人不願意離開故土,當時不願離開大陳島的老人有3位,其中有位70多歲的老太太,蔣經國還專門去勸說,
但老人最後還是堅持留在了島上。共有300多人因為發牢騷或者唱共產黨的歌,被國民黨視作「思想有問題的人」,被丟棄在了上、下大陳島之間的小島上。
米面丟進海里、帶不走的武器扔到海里,剛修好的水庫炸掉,島上布滿地雷和鐵絲網,國民黨把這樣的一個大陳島留給了解放軍。
❸ 國民黨最後為什麼跑台灣了
首先是台灣海峽海闊浪高,只有它才能暫時阻止沒有海、空優勢的共產黨軍隊的乘勝追擊。
其次,台灣作為「反共救國的復興基地」,有著大陸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優越之處,
即:1、台灣氣候適宜,物產豐富,全島土地利用率高,糧食等農產品基本可滿足軍民所需;
2、台島內部交通便利,工業有「日據時代」留下的基礎,若善於經營,經濟可望起飛;
3、在軍事上,台島有海峽與大陸相隔,易於防守。且位於太平洋西緣,扼太平洋西航道之中,與美國的遠東防線銜接,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美國不會棄之不顧,若得美援,台灣將萬無一失。
再個,台灣長期與大陸阻隔,中共組織與人員活動較少,又經1947年「二二八」事件的整肅,干擾更少,未來即使社會稍有動盪,台島四面環海,呈封閉狀態,境內鐵路、公路四通八達,農村都已開發,當局極易消除不穩定因素以穩定社會。
因此,國民黨若將黨、政、軍、財、文中心遷台,再帶來較多的資金和人才,必將建成穩固和強盛的台灣基地,適當時就可「反攻大陸」。這一番主張已然是國民黨唯一的選擇。
(3)國民黨治理台灣擴展閱讀
國民黨政府在解放戰爭後期曾考察比對過這3個方案,最終選擇了台灣。西南方案有兩點主要劣勢:第一是解放戰爭後期我軍兵力遠非抗戰時日軍規模能夠相比,抗戰期間中國軍隊能夠利用地域縱深和西南地形特點與對方形成僵持。
很大程度上是日軍兵力不足導致,而解放戰爭時期卻不行。川滇雖遠,但始終屬於大陸,解放軍陸軍占據壓倒優勢。西南方向的國民黨軍滿打滿算90萬人,無法長期抵禦500萬解放軍部隊,頑固打下去遲早要被殲滅。
第二點,西南不比北方和東部國土,當地的國民黨軍部隊多為「雜牌」,如川軍、滇軍等,這些部隊與中央系積怨已久,盧漢、劉文輝、鄧錫侯等西南軍閥大佬一直對蔣政府恨之入骨。
國軍想要據守西南,恐怕只是痴人說夢,老蔣要面對的不光是解放軍,恐怕還有內部的地方派系。事實上的西南戰役進程也體現了這一點,因此退守西南方案首先宣告破產。
再看海南島。海南雖然面積、地理因素與台灣相仿,但是真實條件卻遠遠不如台灣。一方面,海南島距離大陸太近,海峽平均寬度不到30千米,不足以形成安全距離。想靠瓊州海峽阻擋解放軍,這點優勢實在過於單薄,解放軍就算沒有海軍也能靠木船登島。
此時國民黨軍只剩60萬部隊,台灣和海南必須集中一點防禦,分兵只能使防守難度加大。選一個的話選哪裡呢?
自然是放棄海南而守台灣,因為台灣海峽寬度超過130千米,沒有一定的海空軍力量無法保障陸軍登島,至少能拖延時間贏得喘息機會。這也是海南島的薛岳集團1950年遭到四野進攻後,沒有頑固死戰,而是很快將其有生力量撤往台灣的主要原因,可以說是有預案的。
❹ 求國民黨去台初期對台灣的統治措施
http://iask.sina.com.cn/b/5201291.html
❺ 台灣現在還有國民黨嗎
有,但國民黨力量在不久前變得小於民進黨了。不過國民黨還是全台第二大黨,還是有很大權力的。
❻ 現今台灣的局勢,以前不是國民黨統治台灣嗎,為什麼現在是兩黨互爭
我覺得這跟蔣介石的軍隊本事就分很多派系有關。
❼ 國民黨為什麼在台灣沒落了
全國台灣研究會理事鄭劍在《中國評論》月刊發表專文《對國民黨衰敗原因的再思考及建言》寫道,「敗選8個月後的國民黨,依然沒有脫離困境,依然在仿徨,依然在內耗,依然在令人唏噓。國民黨的窘迫,不是『輪流坐莊』的政治政黨體制下支持率下滑、政黨輪替下台的正常狀態,而是思想影響、組織戰力、內部文化、選民認可度的全面衰退。不能高估馬英九本人執政失敗對國民黨的影響,馬英九的失敗不僅是其個人的失敗,而是整個國民黨的失敗、台灣社會的失敗。真誠地希望這是暫時的。」
文章分析了國民黨衰敗的六個原因:
第一,缺乏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方向
政治立場與方向是立黨之本。特別是黨處於困難時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克服艱難險阻、脫離險境、從挫折走向勝利的首要條件。中外政黨的歷史,有力地證明了這一規律。中國共產黨在最困難的時候,能夠堅持共產主義理想,堅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國民黨遇到困難時左搖右擺、不知所措,更有甚者,該黨即便在佔有優勢時,如2008年、2012年兩次大選大比分勝選,竟還寄希望於通過政治上的妥協退讓來擴大選民基礎,結果事與願違。
實際上,自1988年李登輝執政以來,國民黨一直處於做「中國國民黨」還是「台灣國民黨」的搖擺之中。「本土派」希望向「台灣化」轉型,成為「台灣國民黨」;傳統派主張堅持和回歸孫中山先生創黨思想原點,堅持中國國民黨固有立場。正是因為這種搖擺性、妥協性、軟弱性,使得國民黨最終逐步遠離創黨理想,始終不能站在時代的道義制高點上,一步步走下坡路,以致發展到當下不但一時被島內社會主流所不容,也被藍營部分選民所厭棄的地步。其中後者,是洪秀柱敢於較真,柯文哲、宋楚瑜勢力能夠在國民黨陣營中拿到選票的重要原因所在。
第二,與島內社會意識形態現實有所脫節
社會大變動時代,一度在島內長期執政的國民黨,既不敢大膽引領社會轉型方向,又不能在思想上、組織上、行動上與時俱進,一方面導致台灣社會轉型誤入歧途,另方面導致自身落在社會變遷的後面。上世紀80年代以來,台灣社會基本向著「民主自由」、「去中國化」、「偏左路線」、「資訊社會」的方向轉型,前兩者由政黨和政治力量主動推動,後兩者是社會矛盾與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經過李登輝、陳水扁20年思想改造,馬英九8年政治綏靖,目前島內民眾的思想意識形態轉型的方向已基本確定、過程完成大半。今後如無外部大環境變化,期望其主動回歸「一個中國」為核心的傳統認知,已比較艱難。
其原因,首先是受西方「民主自由」政治理念毒害深重。緣於國民黨長期反共教育的「反共」、「恐共」心態,逐步異化為「反中」、「恐中」思維,多數島內民眾不瞭解大陸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反感共產主義政治主張,懼怕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反對「一國兩制」,抵觸兩岸關系更深入發展。而國民黨一味把發展兩岸關系與島內經濟議題掛鉤,沒有抓住發達經濟體民眾求「公平正義」的思想脈搏,造成與民眾所思所想有所脫節,民意把該黨與「親共」、「聯共制台」連在一起,形成了國民黨「權貴集團發兩岸財」的刻板社會印象。
其次是以「告別中國」為基本特徵的「台灣主體意識」大體確立。統一日趨被民意定位為「極端」傾向思想,「台獨」成為夢想;夢想不是人們所不希望的,而是夢寐以求但難以兌現的。而舉「中華民國」之旗行維持「實質獨立」之實,則日趨成為藍綠選民共識。國民黨既不明確堅守國家統一立場,又在一定程度上追隨綠營政治主張,在重大原則問題上妥協退讓,把統「獨」這一島內最大政治議題的發言權拱手相讓,造成極大被動。
再次是「擁抱日本、依靠美國、親近西方、利用大陸」為指向的社會情感日益強化,以致走到違背民族大義和人類普世價值程度。媚日言論得到同情,反日主張被視為異端。不堅持原則的國民黨難辭其咎,但又不敢直接面對這個現實,仍然步步退讓,逐漸被民意逼到牆角。
最後是網路科技、大數據、「創意哲學」盛行,島內選舉文化出現質的變化。能夠敏感地抓住資訊社會的特點,善於運用現代媒體傳播手段和話語體系、組織運作方式的民進黨、柯文哲等,更善於有效激發選民特別是年輕一代的熱情,獲得其認同與支持。靠組織戰、基層綁樁等傳統方法手段生存發展的國民黨面臨危機。
第三,沒有強有力、善團結的領導核心
國民黨的衰敗,馬英九難辭其咎。從歷史看,國民黨從大陸時代起,迭遭敗績,第一敗在政治理念不合時宜,第二敗在領導核心缺陷致命,第三敗在利益格局固化難破,第四敗在組織文化腐朽落後。馬英九執政8年,這四個因素都嚴重存在,他本人希望通過黨務改革解決問題,但由於其對島內社會發展階段的認知天真幼稚,沒有看到統一與反統一、「台獨」與「反台獨」以及政治斗爭的殘酷性和不可妥協性。推行超前的全盤西化、黨組織「選舉機器化」改革,企圖用常態社會、「美式民主」的辦法,解決轉型社會的社會政治文化問題,南轅北轍,使得國民黨更加渙散化、功利化、腐朽化;山頭問題、路線問題、士氣問題、政治方向問題等不但一個沒有解決,反而愈演愈烈。在馬英九當局內部,由於馬對資本主義制度下「政治分贓哲學」體會不深、對台灣社會人情世故認識有誤、執政團隊組織建設手段幼稚,使得大量公務人員無所適從、消極怠工,還有的想看馬英九及其身邊人士出洋相,效率低下、人浮於事現象普遍,造成馬當局施政能力不高、執行力尤其低下。
總的看,馬英九的政治理念過於西化,在國民黨內和台灣社會水土不服。另方面,本來眾望所歸的某黨主席,個人算計一時超越黨派利益,在2016年大選問題上沒有及時承擔起應有的責任,缺乏對國家民族以及政黨利益負責任的態度,威信大降;重要的是造成2016年「總統」候選人洪秀柱社會影響力有限、黨內四面掣肘,一直面對內部「換柱」的挑戰,內外兩線作戰,無法成為領導核心。後強行操作「換柱」,幕後運作色彩濃厚,個人利益算計過多,政治誠信受到質疑,即便如願以償,但這種做派對國民黨的團結和領導層威信形成長期傷害至今。
第四,組織文化保守落後
國民黨的問題,實質是「黨建」出了問題。國民黨的內部組織文化,形成於建黨早期,至今沒有脫胎換骨。其基本特點是服從領袖、論資排輩、密室操作、山頭林立、政商密切、黨政關系一體、政策循規蹈矩。國民黨作為島內社會的右翼政黨,在經濟狀況差的今天,本來更適合其穩定政權。這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普遍規律。但是,歷任領導人都沒有能力打破國民黨既有利益格局,反而使之越加牢固;政商背景復雜、政治格調不高的人士,則難以服眾。在內部固有利益格局牢不可破、外部政商關系錯綜復雜的格局中,黨內新生力量缺乏上升空間,新鮮血液不足以補充舊的肌體,組織文化成為國民黨的致命弱點。
目前,在國民黨內,高層位置大多被李登輝時代培養的60歲左右的人士把持,國民黨沒有充分利用8年執政的有利條件,培養起強大接班人團隊,反而把最適合培養人才的許多重要機會給了領導人個人欣賞但不為國民黨內多數、台灣社會主流所容的人士,甚至還給了綠色背景人士。國民黨中上層青黃不接,新秀鳳毛麟角,四、五十歲中生代仍在掙扎求出頭。而勢單力薄、社會影響有限的洪秀柱「弄假成真」,一度意外成為國民黨2016年大選候選人,即是國民黨不善培養新血的結果。
第五,社會新興政治力量挖角蠶食
由於選民逐漸厭惡藍綠惡斗的政治格局,中間選民逐步增多,以近年來一系列重要「社會運動」為標志,島內新興政治勢力逐步興起。目前這種勢力雖一時尚不會擺脫藍綠斗爭的基本框架,選舉關鍵時刻可能各自歸隊兩大陣營。但從大趨勢看,只要國民黨、民進黨不改變既有尖銳對立思維和政治運作模式、「為反對而反對」仍然盛行,該勢力壯大將有必然性。目前柯文哲為代表的所謂「白色力量」、宋楚瑜參選所激發的反國民黨勢力,是新興勢力興起的重要表現。但該勢力現有選票多來自藍營和中間選民,即國民黨的傳統地盤,對國民黨相對不利。
第六,大陸因素被島內社會有所消化
島內民眾對大陸因素的認知主要有二:一是台灣經濟發展離不開,二是台灣安全穩定最大威脅。他們普遍對民族大義、統一的必然性缺乏認識;對民進黨上台會「地動山搖」缺乏應有警覺;對於來自大陸的利多缺乏感恩,反而認為「理所當然」。特別是對民進黨和蔡英文兩岸政策主張的欺騙性認識不清,多認為蔡英文不會強力挑戰大陸,民進黨上台兩岸關系不會生變。因此,國民黨的大陸政策王牌,效應有所降低。
但也要看到,島內多數民眾對國民黨大陸政策優於民進黨、不願看到兩岸關系生變、希望來自大陸的利多持續維持下去的基本共識未變,大陸因素仍是國民黨和「反獨」勢力生存發展的有力因素。一旦島內民眾認識到民進黨上台導致兩岸關系「地動山搖」,國民黨的優勢就會發揮出來。這一點,短期內不會改變。
結論:國民黨的出路在於在「反獨促統」上發揮更大作用
從歷史看,國民黨是有能力完成階段性歷史任務的政黨,在重要關頭只要大勢所趨、有關方面引導配合得當,可以在推進歷史進步上做出一定貢獻。如在大陸時期的辛亥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到逃台以來遏制「台獨」、實現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等。但另一方面,國民黨在階級、利益、組織、思想等方面固有的局限性,決定了其只要不做根本性改革,不會成為持久地代表進步勢力與方向的政黨,越是作為靠利益而非理念集合、依權益而非理想維系的政黨,在進步的道路上能夠前進的程度越是有限。近代中國歷史的每一次重大變局中,國民黨的表現都表明其不是徹底的革命政黨。在當前形勢下,國民黨如果不改變自身的劣根性,尤其是以對「台獨」的妥協退讓求活路,就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
兩岸關系的分裂狀況、島內民眾國家民族觀念的混亂,與國民黨長期實行的「反共拒統」政策和教育息息相關,國民黨在島內的困境也是國民黨自己造成的。2000年,台灣選民因為國民黨腐敗,從組織上厭惡國民黨。2016年選舉失敗,則意味著島內選民從思想路線上與國民黨暫時拉開距離。但是,國民黨的衰
❽ 1949年國民黨沒去台灣之前台灣屬於哪個國家佔領
從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台灣就已經光復了,到1949年都在中華民國統治下。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清朝戰敗後,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本來為中國領土的台灣被中國清政府割讓與日本,從此進入台灣日據時期。
1945年8月14日,日本昭和天皇發表《終戰詔書》,二戰結束。同年8月29日日蔣介石任命陳儀為「台灣省行政長官」並於9月1日於重慶宣布成立「台灣行政長官公署」與「台灣警備總部」。同時命陳儀兼任「台灣警備司令」。從1945年到1949年,台灣處於國民政府統治下。
(8)國民黨治理台灣擴展閱讀:
1624年,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台灣。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佔北台灣,後兩國大戰,西班牙人被荷蘭人驅逐。
荷蘭殖民者盤踞台灣38年,直到被鄭成功收復。鄭成功被南明永曆帝封為延平王,因進攻南京受挫,後回師廈門大修船艦,傾力籌劃驅逐侵據台灣的荷蘭人,終於在1662年收復台灣。
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從銅山(今屬福建漳州)向澎湖、台灣進發。清軍向澎湖守軍發起攻擊,鄭軍潰敗。鄭克塽率眾歸順清政府。至此台灣在清政府直接統治之下。
❾ 為什麼國民黨當年把大陸統治得一團糟,到台灣後卻使台灣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都出現了巨大的進步
這個問題要是分析仔細的的話,不是幾句就可以說明白的,它包括來自政治,經濟,科技和教育等影響國家綜合實力的多重因素。那就揀主要的幾條說:第一,社會制度,官僚資本主義占國民經濟主導地位,對民營經濟隨意打壓,使得眾多民營經濟沒有發展空間和動力,這個可以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實際發展情況得出比較。就是說這個時候,國民黨還沒有徹底營造國家經濟全面發展的基礎。第二,中國的國情決定的,發展經濟不是說幾年就可以搞定的,中國這么大的攤子,國情極為復雜,亂了那麼多年,被列強鯨吞活剝,傷痕累累,極度衰弱,醫治社會的創傷需要大量的金錢和人才,以及良好的制度保障,這些在當時是不可能立即能實現的,經濟建設也就無從談起了。第三,內有共產黨意識之爭,外有鬼子安全之患,沒有好的建設環境,國民黨也不可能集中精力搞建設。第四,領導人的能力,我個人認為,蔣不是一個搞經濟建設的人,他也不是一個合格統帥,不善於用人,這兩條決定他不可能在經濟建設方面有多大成績,這是大陸的事。到了台灣,當時他帶去了大量黃金,又有美國的從制度到物質的支援,台灣不過是3萬平方公里的小島,比大陸的大塊頭治理起來要容易得多,而且關鍵是到了台灣後蔣進行了深刻的反省和整風,甚至學習共產黨的一些做法,是的他的黨煥發了新活力,人心得以聚攏,有了凝聚力。大概就是這種吧,至於說,這事和共產黨的宣傳有關,我看不是那麼回事,畢竟民國時候中國確實不如共產黨治下好,連火柴都不能自產,更不要說其他高級的工業產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