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沙漠治理政策

沙漠治理政策

發布時間: 2021-01-13 22:01:00

1. 沙漠可以治理

沙漠治理的關鍵是防風固沙,保護已有植被,並且在沙漠地區有計劃地栽培沙生植物,造固沙林。一般是在沙丘迎風坡上種植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固住鬆散的沙粒,在背風坡的低窪地上種植高大的樹木,阻止沙丘移動。

2. 國家沙漠治理補貼政策

一百萬到一千萬,這是農業扶持計劃,每個縣的農業扶持都是一千多萬

3. 治理沙漠的方法

從河套地區向北挖一條輸水隧道,分別引向東北和西北方向。東北一直流向二連浩特附版近,形成權一個湖,然後渾善達克沙地與科爾沁沙地應該就不葯而愈了。西北則在居延海形成湖,那樣騰格里沙漠降雨會增加,河西走廊降雨降雪增加。10-20以後,國家經濟有富餘,繼續向西引水,居延海向北挖100公里輸水隧道可以直達烏魯木齊。再10-20年後,引水到吐魯番盆地東部邊緣,以及南部的羅布泊。事後發現二連浩特海拔高於黃河主河道,而引到居延海勉強可以但引不到新疆。倒是能在河套地區西北形成一個新水湖!

4. 個人可以治理荒漠化土地嗎政府有哪扶持政策些

可以,政府是鼓勵社會各階層投入到防沙治沙當中,只要納入到國家總的治理計劃專當中,都可以享受屬同等的補貼政策。


優惠政策:

  1. 政府會對沙化土地的治理實行一些土地優惠政策。如對國有的荒漠化土地進行治理可以使用70年,同時減免一定稅收。

  2. 政府對已經防沙治沙的林子還會實行收購政策和更加優惠的土地使用政策。

    如果營造的是生態公益林,政府可以給予相應補助。一個是按照每畝計算的補貼,每年5元錢的生態效益補償金;二是推出目前政府正在試點的收購方式,不想自己經營的可以對政府試點的生態公益林進行收購。

  3. 各地也會結合中央這些政策,制定相應地方政策鼓勵社會資金注入防沙治沙工程。


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大、分布廣、受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目前,我國仍有27%的國土面積屬於荒漠化地區,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200億元,全國有近億人口常年受荒漠化影響,談起沙塵暴人人色變。在沙漠化治理過程中,讓人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治理荒漠化僅靠政府、民眾的呼籲不是唯一的辦法;要有一個激勵的政策和機制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去從事這項利民、利己的事業。

5. 國家每年對治理沙漠補償標準是多少錢一畝

按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每畝50元計算。

國家向退耕戶提供種苗和造林費補助。退耕還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的種苗和造林費補助款由國家提供,國家計委在年度計劃中安排。種苗和造林費補助標准按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每畝50元計算。

尚未承包到戶及休耕的坡耕地,不納入退耕還林兌現錢糧補助政策的范圍,但可作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按每畝50元標准給予種苗和造林費補助。乾旱、半乾旱地區若遇連年乾旱等特大自然災害確需補植或重新造林的,經國家林業局核實後,國家酌情給予補助。

(5)沙漠治理政策擴展閱讀:

治理沙漠的相關要求規定:

1、國家在下達年度計劃的同時,核定各省的糧食補助總量,並下達到各省。對退耕農戶只能供應糧食實物,不得以任何形式將補助糧食折算成現金或者代金券發放。

2、退耕還林補助糧食的調運組織由省級政府負責,原則上以地方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商品周轉糧為主,必要時可動用地方儲備糧或申請動用中央儲備糧。

3、糧源缺口較大時,由國家根據實際情況幫助協調解決。當地政府要統一組織糧食的供應,就近調運,組織到鄉,兌現到戶,減少供應環節,降低供應成本。

6. 怎麼投資治理沙漠 國家有什麼相關優惠的政策

填埋場方面沒有法規,只有標准,如填埋場污染控制標准等等。垃圾處理企業可以享受一些稅收優惠,可以咨詢稅務部門。

7. 我國治理沙漠的國家政策及地方政策是怎樣的

退耕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三北防護林體系,長江流域防護林,環京津風沙治理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主要解決天然林的休養生息和恢復發展問題。工程實施范圍包括: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和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的17個省區市的734個縣和167個森工局。從2000年至2010年主要實現三大目標:一是切實保護好現有森林資源;二是加快森林資源培育步伐;三是妥善分流安置富餘林業職工。

——退耕還林工程。這是涉及面最廣、政策性最強、群眾參與度最高的再造秀美山川的關鍵工程,主要解決重點地區的水土流失問題。工程覆蓋了中西部所有省區市及部分東部省區。規劃在2001年至2010年間,退耕還林2.2億畝,宜林荒山荒地造林2.6億畝。工程建成後,工程區將增加林草覆蓋率5個百分點,水土流失控制面積13億畝,防風固沙控制面積15.4億畝。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主要解決首都周圍地區的風沙危害問題。工程建設范圍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5省區市的75個縣,總面積為46萬平方公里。工程建成後,京津地區的生態將大為改觀。

——「三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等重點防護林建設工程。具體包括「三北」防護林第四期工程,長江、沿海、珠江防護林二期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綠化二期工程。主要解決「三北」地區防沙治沙問題和其他地區各不相同的生態問題

8. 應該怎樣治理沙漠

治理沙漠?大家都會回答種樹就可以了,不過種樹的人和錢要從哪裡出就是問題了。
以下是解決之策:
如果你是學生的話,這里我推薦你研究一下《京都議定書》中「綠色購入」這種減排機制,簡單的說,就是通過種樹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而算作該國家的減排量。如果減排量通過政府和國際的認定,可以獲得國際資助,這樣治理沙漠的費用就有了,不過前期費用還是要自己湊錯的。
其次是人力,如果你是政府人員的話,建議你通過國家政策,要求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除了要求費用之外,希望企業分批的派人員到沙漠地區參與植樹活動,算作他們的社會責任履行業績。
說的有點多,但確是從實際出發。

9. 沙漠如何治理

乾旱地區荒漠化防治對策
3.1 加強草場管理
草原退化是乾旱地區荒漠化的主要因素。因此,防止荒漠化必須把保護和退墾還草還林放在首位。核心是保持水的區域平衡,不同植被對水的利用強度不同,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農則農。具體措施包括:(1)抓緊落實草原家庭承包制;(2)限定最高草原載畜量,建立草原監理制度,嚴禁超載放牧;(3)搞好草原圍欄,圍欄旁邊要種樹;(4)改變飼養方式,推行牲畜舍圈養或劃區輪牧;(5)加強對草原的養護,大力防治草原病蟲鼠害;(6)採取草地復壯措施。
3.2 加強水土保持工作
在西部地區廣布的山地和丘陵上,由水力引起的土壤侵蝕比較突出,導致土地質量下降,生產潛力衰退。因此必須加強對長江上中游山地環境的整治工作。具體措施和方法包括:(1)全面規劃,綜合治理。(2)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3)水土保持的管理和監測。(4)退化坡地改良與利用。
3.3 妥善安排山區農民
退耕還林還草是一項重要措施,但一些散居在缺乏基本生存條件地區的農民領取退耕補給的糧錢後,仍然靠山吃山,開荒、砍樹、挖草。形成「越砍越荒、越荒越砍」的惡性循環。因此政府應創造條件,把分散居住在生活條件特別惡劣地區貧困人口逐步遷移出來,安置到適宜生存和發展的地區,從根本上解決生態保護和這些人口的脫貧問題。同時也抓緊落實退耕還林還草。
3.4 利用生物措施和耐旱基因資源
生物措施是指通過建立人工植被,保護和恢復天然植被,最終達到防止風沙危害,治理和開發利用荒漠化土地的目的。實踐表明,生物措施是防止荒漠化的根本措施。機械和化學措施通常被作為生物措施的輔佐措施。防止荒漠化的主要生物技術措施為營造防風固沙林、農田防護林以及退化植被的保護和恢復。具體來說有3種方式,即人工造林、飛播造林和封沙育林育草。
耐旱基因資源的開發是生物技術迅速發展到今天又一新的研究方向。近年來對植物耐旱機理的研究有很大發展,最重要的研究結果來自植物脫水過程中基因表達的研究。北京大學的實驗室已從我國特有的物種中克隆出一種與耐旱耐寒相關基因的片段,有的轉基因植物已表現出抗旱性和抗寒性的明顯提高。這些節水型的、耐旱功能大大增強的植物可以成為阻遏沙漠化進程的先鋒。耐旱基因使一些生物能夠抗拒極端嚴酷的氣候條件,利用耐旱基因的杠桿力量阻遏我國西部乃至全球荒漠化趨勢前景可觀。
3.5 利用保水劑產品和「干水「技術
保水劑是由高分子材料構成,能夠吸收自身重量幾百倍乃至上千倍重量的純水,具有抗旱保苗、增產增收、改良土壤、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等多項功能。據1999年統計,保水劑在我國北方乾旱地區推廣已百萬畝,顯著提高了農作物產量及苗木成活率。
美國科學家發明的「干水」,是透明無毒無污染的膠體,在土壤里能為植物提供3個月的有效水分,使樹木在極為嚴酷的乾旱條件下越過枯萎死亡威脅、保護樹苗成活。

4 結論
荒漠化防治是一項多學科的綜合性工程,就目前的治理現狀來看,還普遍處於較低的水平,而依靠科技進步,培養科技人才則是提高防治成效的必由之路。因此要盡快建立全國荒漠化監測信息網路,以便掌握荒漠化擴展和防治的動態信息,為防治荒漠化的宏觀決策和確定不同類型的防治戰略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盡快走出「貧困——破壞資源——更加貧困「的惡性循環。同時,我們還應提高全民的意識。

我國土地沙漠化的形勢嚴峻,水土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是導致土地沙漠化擴展的主要原因。防治土地沙漠化的關鍵在於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依靠生態自我修復能力,實施分區防治戰略,搞好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加快綜合防治土地沙漠化的進度。

10. 應該怎樣治理沙漠

使用乾旱地區荒漠化防治對策——————(我知道大哥或大姐你會採納我的)謝謝!
3.1 加強草場管理
草原退化是乾旱地區荒漠化的主要因素。因此,防止荒漠化必須把保護和退墾還草還林放在首位。核心是保持水的區域平衡,不同植被對水的利用強度不同,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農則農。具體措施包括:
(1)抓緊落實草原家庭承包制;
(2)限定最高草原載畜量,建立草原監理制度,嚴禁超載放牧;(3)搞好草原圍欄,圍欄旁邊要種樹;
(4)改變飼養方式,推行牲畜舍圈養或劃區輪牧;
(5)加強對草原的養護,大力防治草原病蟲鼠害;
(6)採取草地復壯措施。
3.2 加強水土保持工作
在西部地區廣布的山地和丘陵上,由水力引起的土壤侵蝕比較突出,導致土地質量下降,生產潛力衰退。因此必須加強對長江上中游山地環境的整治工作。具體措施和方法包括:
(1)全面規劃,綜合治理。
(2)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
(3)水土保持的管理和監測。
(4)退化坡地改良與利用。
3.3 妥善安排山區農民
退耕還林還草是一項重要措施,但一些散居在缺乏基本生存條件地區的農民領取退耕補給的糧錢後,仍然靠山吃山,開荒、砍樹、挖草。形成「越砍越荒、越荒越砍」的惡性循環。因此政府應創造條件,把分散居住在生活條件特別惡劣地區貧困人口逐步遷移出來,安置到適宜生存和發展的地區,從根本上解決生態保護和這些人口的脫貧問題。同時也抓緊落實退耕還林還草。明白了?
3.4 利用生物措施和耐旱基因資源
1.生物措施是指通過建立人工植被,保護和恢復天然植被,最終達到防止風沙危害,治理和開發利用荒漠化土地的目的。實踐表明,生物措施是防止荒漠化的根本措施。機械和化學措施通常被作為生物措施的輔佐措施。防止荒漠化的主要生物技術措施為營造防風固沙林、農田防護林以及退化植被的保護和恢復。具體來說有3種方式,即人工造林、飛播造林和封沙育林育草。
2.耐旱基因資源的開發是生物技術迅速發展到今天又一新的研究方向。近年來對植物耐旱機理的研究有很大發展,最重要的研究結果來自植物脫水過程中基因表達的研究。北京大學的實驗室已從我國特有的物種中克隆出一種與耐旱耐寒相關基因的片段,有的轉基因植物已表現出抗旱性和抗寒性的明顯提高。這些節水型的、耐旱功能大大增強的植物可以成為阻遏沙漠化進程的先鋒。耐旱基因使一些生物能夠抗拒極端嚴酷的氣候條件,利用耐旱基因的杠桿力量阻遏我國西部乃至全球荒漠化趨勢前景可觀。
3.5 利用保水劑產品和「干水「技術
保水劑是由高分子材料構成,能夠吸收自身重量幾百倍乃至上千倍重量的純水,具有抗旱保苗、增產增收、改良土壤、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等多項功能。據1999年統計,保水劑在我國北方乾旱地區推廣已百萬畝,顯著提高了農作物產量及苗木成活率。
美國科學家發明的「干水」,是透明無毒無污染的膠體,在土壤里能為植物提供3個月的有效水分,使樹木在極為嚴酷的乾旱條件下越過枯萎死亡威脅、保護樹苗成活。

4 總結
荒漠化防治是一項多學科的綜合性工程,就目前的治理現狀來看,還普遍處於較低的水平,而依靠科技進步,培養科技人才則是提高防治成效的必由之路。因此要盡快建立全國荒漠化監測信息網路,以便掌握荒漠化擴展和防治的動態信息,為防治荒漠化的宏觀決策和確定不同類型的防治戰略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盡快走出「貧困——破壞資源——更加貧困「的惡性循環。同時,我們還應提高全民的意識。

我國土地沙漠化的形勢嚴峻,水土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是導致土地沙漠化擴展的主要原因。防治土地沙漠化的關鍵在於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依靠生態自我修復能力,實施分區防治戰略,搞好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加快綜合防治土地沙漠化的進度。

關鍵詞 水土資源 沙漠化綜合防治 水土保持

我國土地沙漠化的形勢嚴峻。根據全國兩次水土流失遙感調查成果對比分析,全國風力侵蝕面積由187.61萬km2增加到190.67萬km2,凈增3.06萬km2;同時,中度以上的侵蝕面積由94萬km2,增加到112萬km2,強度以上的侵蝕面積由66萬km2,增加到87萬km2。這說明沙漠化在擴展,侵蝕程度在加重,年均擴展3060km2;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生態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我國人均耕地少,耕地減少速度驚人。我國耕地資源總量大,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耕地僅有0.1hm2,為世界人均耕地的45%,不到俄羅斯的 1/8、美國的1/6、印度的2/3。東部沿海省份人均耕地更少,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和廣東省人均耕地已低於0.05hm2的警戒線。1996 年全國共有耕地1.3億hm2,到2000年底,全國耕地減少為1.28億hm2,年均減少45萬hm2;其中由於水土流失,北方土地沙化、南方土地石化等原因,致使全國耕地以年均6.67萬hm2的速度在減少。

二、對水土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導致了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在乾旱半乾旱及部分半濕潤地區,人類不合理經濟活動和脆弱生態環境相互作用造成的,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的。在乾旱少雨、生態環境脆弱的西北地區,有水一片綠,無水一片黃,水是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的決定性因素。水土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是導致土地沙漠化擴展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在西北內陸河流域反映得更為突出。以新疆塔里木河為例,1972年以來,大西海子以下長期處於斷流狀態。根據1959年和1983年航片資料分析,24年間塔里木河幹流區域沙漠化土地面積從66.2%上升到81.8%,其中流動沙丘等嚴重沙漠化土地上升了39%,下游土地沙漠化發展最為明顯,上升了22%,人口、資源與環境的矛盾十分突出。

我國土地沙化的成因主要是乾旱、少雨、風大、土壤疏鬆等自然因素,但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建設活動是導致沙化不斷擴展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水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
一是盲目引水,擴大灌溉面積。塔里木河上游三源流(阿克蘇河、葉爾羌河、和田河)人口和灌溉面積分別從1950年的156萬人和34.8萬hm2,增加到1998年的392萬人和99.67萬hm2,農業灌溉用水量從50多億m3增加到153億m3。

二是水資源浪費嚴重。西北地區大水漫灌,水資源浪費嚴重。全國農業灌溉平均定額為每畝580m3,新疆、甘肅、內蒙古、青海灌溉定額高達每畝1000m3左右,最高達每畝1400多m3,浪費嚴重,同時導致土地鹽鹼化。

三是缺乏有效的統一管理。長期以來,黃河流域、塔里木河和黑河等內陸河流域,因受管理體制等因素的限制,在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方面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是忽視生態用水需求。在相當長時期內,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沒有考慮生態對水資源的需求,由於水資源短缺,首先擠占的是生態用水,其結果是內陸河流域生態系統演變為:人工綠洲和沙漠化土地同時擴大,而處於兩者之間的天然林地、草地、野生動物棲息地和水域在縮小。

2.草原墾殖和超載放牧,造成草原沙化、退化、鹽鹼化

西北地區草場面積大,同時,草場又是防風固沙的重要屏障。計劃經濟年代由於經濟利益的驅動,受「以糧為綱」的影響,把一些草場開墾成耕地,耕種 2~3年後,薄薄土層中的養分消耗殆盡,就撂荒了,如此發展,造成大面積草場退化、沙化。受「牲畜頭數越多越好」的影響,盲目增加牲畜頭數,據有關資料,我國牧區家畜由20世紀50年代的2900萬頭(只)發展到20世紀末的上億頭(只),掠奪式的經營導致草場嚴重超載過牧,許多地方超載3倍以上。草場面積因開墾和沙化破壞減少666萬hm2,產草量下降了30~50%。內蒙古自治區沙化、退化草原達0.32億hm2,占可利用草原面積的60%以上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