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B. 灞河的開發治理
輞灞渠
無壩引水自流灌溉渠道。從藍田藍關鎮南寨村引灞河水。1857年11月動工修建,1958年5月竣工。1963~1964年整修、擴大斷面,1966年11月~1967年5月建成渠首200米長駝峰壩,灌溉面積2.06萬畝,旱澇保收面積1.65萬畝,灌溉面積中抽水灌溉3400畝,水田1700畝,渠井雙灌1.3萬畝。主要工程:乾渠1條,18.6公里長,襯砌5公里;斗渠40條,36公里長;建築物120座,其中渡槽7座,隧洞2處,抽水站6座,灌區打井106眼。工程總投資56.6萬元,其中國家補助38.9萬元。灌溉藍關、三里鎮、洩湖、華胥、馮家村、孟村等6個鄉鎮的21個行政村、38個自然村的耕地。上游流域面積1460平方公里,渠首建築物為4級建築物,渠首年引水量3000萬立方米以上,年灌溉面積1.7~3.5萬畝(次),渠道利用系數0.56,平均灌溉效率1100畝每晝夜,畝均毛用水量480立方米,灌區糧食平均畝產從80年代始過500公斤,1990年達675公斤。1959年開征水費,1984年調整水費,年徵收水費1.2~2.4萬元。年管理經費支出0.9~1.7萬元,經費基本自給。
1959年成立輞灞渠灌溉管理委員會,1964年11月成立灌溉管理站,並建有灌溉管理,計劃用水、灌溉試驗、財務包乾等制度。灌區田間工程較全,冬、春、夏灌溉順利。曾受到地、市、縣水電部門和西安市人民政府表彰獎勵。
躍進渠
位於藍田縣橫嶺的厚鎮鄉清峪河右,由槐樹溝口無壩引水。1958年8月動工修建,以玉山、厚鎮鄉農民為主施工,灞源、金山、三官廟、華胥、洩湖、三里鎮、普化、城關等8個鄉農民支援。日上民工3000~4000人,1961年1月乾渠竣工,1961年3月試水,因木質倒虹縫隙漏水過多,壓力不足,試水失敗。同年7月開通官道支渠,當年灌秋田1800畝,1962年夏灌玉米2500多畝。乾渠長12.5公里,建築物34座,其中官道木質倒虹800米長。南峪乾渠、北峪乾渠引水量均為1立方米每秒,下游乾渠引水量2立方米每秒。
1961年,設躍進渠管理處,內有幹部1人,鄉村管理工人20人,1962年工人因生活困難回家,至1972年,10年期間渠道工程無人管理,損毀者多。
1972年冬季,第二次修建躍進渠,修復加固渠道建築物12座,改建官道木質倒虹為鋼筋混凝土管,1973年5月1日試水成功,並由2名幹部、20名農民工人管理渠道。1984年秋,陰雨連綿,環山渠道滑塌,大部破壞,不能通水灌溉。
藍橋渠
位於藍田縣南大寨鄉。民國24年(1935)縣長郝兆先組織修建。1956年重建,無壩引水自流灌溉,從馮林寨村東引藍橋河水西流,灌馮林寨、蔣寨、洛寨、新寨、張寨、胡家巷、圪塔、、大寨9個行政村,34個自然村,5630畝耕地。重建工程1958年竣工,投工3.3萬個工日,動用土石1.86萬立方米,修建建築物13座。1964年,因渠道工程不配套,灌溉面積降至800畝。同年冬季,灌區農民施工160天,修建長33米,高1.35米底欄柵壩1座,暗洞80米,4孔節制閘1座,槳砌渠道300米,投工9075個工日,渠灌面積恢復到5600畝。1987年以後,渠道未設管理機構與管理人員,工程老化、淤積、損壞嚴重。
普惠渠
位於藍田縣東馬樓、普化鄉,從窯溝河口灞河北岸引灞河水,由鐵瓦溝退入灞河。1957年12月動工修建,1958年6月建成。渠長7.9公里,引水流量1立方米每秒,設計灌溉5500畝。工程投工5.2萬個工日,動用土石1.78萬立方米,1984年7月18日第二次整修,8月27日竣工。磣成石拱渡槽、清涼寺排洪橋及進水閘各1座,投資4000元,投工4636個工日,補助糧食305公斤。渠灌秋樹廟、石頭灘、景靳村、石韋和清涼寺5個行政村耕地,鄉管工程,管理站設於石頭灘村,兼管人員5人。
灞惠渠
灞惠渠原名「西長臨」合作渠。渠首位於灞河右岸灞橋鎮西渠村,無壩引水,設進水閘1座,設計引水流量4萬立方米/秒。灌區包括縣(區)7鄉,耕地面積4.97萬畝。其中:灞橋區1鄉0.99萬畝;長安縣3鄉2.91萬畝(1958年10月劃歸灞橋區);臨潼縣3鄉1.07萬畝。渠系工程有:乾渠1條長2.57公里,渠底寬2米,渠深1.80米,邊坡比1:1,比降1/2500。支渠2條長16.7公里,渠底寬1米,渠深1.56米,邊坡比1:1,比降1/2000,輸水流量各2立方米/秒,各類配套建築物57座。工程設計考慮到灞河流量不足,確定運用方案以冬、春灌為主,爭取引洪灌溉秋田,設施面積4.47萬畝。
1957年9月16日,陝西省水利局召開座談會,決定成立「西長臨合作渠工程委員會」。主任由灞橋區副區長擔任、副主任由長安縣、臨潼縣副縣長擔任,下設辦公室,負責組織施工。建設資金採取民辦國助方式解決,凡灌區鄉村按受益面積每畝負擔2.29元。總投資14.90萬元,其中國家9.70萬元,鄉村自籌5.20萬元。
灌區由3縣(區)抽調專人組成管理機構,負責灌溉管理和工程維護。1959年,實灌面積3.30萬畝,引水量約300萬立方米。1965年後,由於灞河采沙和城市水源地影響,河床下切,地下水位下降,渠首不能正常引水,灌溉面積逐年下降,臨潼縣3鄉停灌,渠道失修報廢。1973年3月,郊區革委會決定,由灞橋人民公社組成「灞惠渠管理站」。1980年,僅存干支渠5公里,灌溉灞橋鎮耕地0.05萬畝。1984年,因河床下切1.5米,無法引水而廢棄。
團結渠
團結渠位於灞河右岸灞橋區洪慶鎮。1957年8月,由原豁口鄉組織2800名民工修建,投資0.16萬元,同年12月建成並引水冬灌。渠首位於灞河右岸的惠東村,設計引水量1.5立方米/秒。有乾渠1條長3公里,支渠8條長5公里,灌溉惠東、惠西、田王3村的河岸耕地0.50萬畝,其中新增灌溉面積0.33萬畝,渠井雙灌0.17萬畝。經過長期運行,渠道淤積失修,1978年,實灌面積下降到0.16萬畝。1989年,河床取沙下切,將渠首移至上游燎原村,無壩引水,設進水閘1座,並對灌區重新進行規劃,干支渠長11.2公里,設施面積1.80萬畝。1991年,對渠首1公里乾渠進行漿砌石防滲。1993年,有效灌溉面積0.30萬畝,年引水量約100萬立方米。
立新渠
立新渠位於灞河左岸灞橋區霸陵鄉。1972年12月開工,1973年5月竣工。渠首位於馬渡王村,設計水流量1.5立方米/秒。灌區包括霸陵鄉13村36個村民小組。渠系工程有乾渠1條長11.5公里,已襯砌8.5公里,支渠5條長13.5公里,分渠51條長25.5公里。設施面積0.67萬畝,有效灌溉面積0.56萬畝。旱澇保收面積0.30萬畝。
污水過灞工程
污水過灞工程位於灞河右岸灞橋區新築鄉。國有工程。引用西安市城市污水(灃惠渠),設計灌溉面積11萬畝,其中自流6萬畝,提灌5萬畝。1975年3月,由郊區革委會組織施工,1978年5月,基本完成自流灌區渠系工程。渠首位於灞河左岸未央區潭家鄉下水腰村,灃惠渠勝利一支渠末端,通過渡槽引入右岸。設計流量3立方米/秒。灌區包括灞橋、新築、水流、新合4鄉(鎮)、24村、254個村民小組,有6.34萬人,耕地11.39萬畝。建成乾渠3條長26.41公里,襯砌12.5公里;支渠8條長32.4公里,各類建築物106座。主要有灞河渡槽1座,長500米,寬3.5米,為箱形雙懸臂鋼筋混凝土薄殼結構,槽上設便橋,荷載3噸;雙曲拱斜拱渡橋2座,凈跨度6米,橋面荷載3噸,渡槽側牆採用無筋肋板結構,支承部分採用空腹雙曲拱結構;新合輸水隧洞,長360米,高2米,寬1.2米,採用裝配式施工方法,側牆用水泥塊砌築。國家投資137萬元。污水過灞自流灌區,主要利用城市污水資源,進行冬春施肥灌溉,設施面積6.64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67萬畝。1977~1982年,最大灌溉面積1.68萬畝,最大引水量352萬立方米(1980年)。1983年後,因供水不足和引起地下水污染等原因而停灌。1985年,灞橋區人民政府決定廢棄,管理機構撤並,渠道工程報廢。 灞河治理
灞河流經藍田縣13個鄉(鎮),66個行政村,273個村民小組。河床比降大,洪水期水流湍急,河床左右擺動,河道彎曲甚多。60年代,上游斷面150~200米,下游250~400米,少數河段達700米。
1961年11月,縣水利站規劃設計,華胥公社惠家斜大隊修建70米混凝土砌石河堰,堤河灘地700多畝。接著張家斜、惠家斜、張河灣、拾旗寨4個大隊聯合修建7公里防洪堤,堤內拾河灘地1100多畝。1963年,洩湖公社漫道、薛家河、十里鋪,三里鎮公社青羊庄、白羊寨,普化公社馬灣,李後公社羅李村,馬樓公社馬樓、安溝,玉山公社玉山、尚寺、閻河等大隊修建河堤。1965年,上下游修建重點防洪堤17處,群眾自蜣石灰2000多噸,挖基礎8.8萬立方米,砌石5.7萬立方米,堆砂堤31萬立方米,投資31.6萬元(其中國家投資26.4萬元,群眾自籌5.2萬元),投工70多萬個工日,修建沉捆壩、鉛絲籠壩、干砌石壩14.5公里,拾河灘地2730畝,保護耕地6700多畝。「文革」期間,治河無人問津,群眾自發進行補修。1977年10月下旬,縣委、縣革命委員會成立治理灞河總指揮部,下設東川、城關、西川三個戰區,組織沿河玉山、九間房、馬樓、普化、李後、大寨、城關、三里鎮、洩湖、安村、孟村、華胥等12個公社社員開展治理「百里灞河」大會戰。先後有51個大隊,244個生產隊的3萬多名男女社員,在41.6公里長的灞河兩岸開展治河工程。到1978年春季,治河5個多月,投工382.82萬個工日,投資100多萬元(其中國家投資34萬元),移動土石593.12萬立方米,修建河堤67公里,修丁壩345個,加厚土層改造低產田6536畝,新拾河灘地1856畝,修建田間道路35公里,植樹41.55萬株。這次治理灞河指導施工中強調「百里灞河一條線」,一些河段違背自然規律,縮窄了河道行洪斷面,一些新修工程質量不高。到1983年,新修河堤一半沖毀,損失很大。
輞川河治理
1953年支流輞川河上游東、西采峪遭受洪水災害後,沿河葛牌街、鐵索橋、白家村、草坪、陰坡等村採取隨彎就勢,壘石砌堰,修拾河灘地。1962年冬季,草坪街投資9400元,用工1.2萬個工日,修建漿砌石河堤450米,保護了街鎮安全,拾河灘地150畝。1963年冬至1965年春,大寨公社薛家村、營上、大寨、榆林等大隊對河口以下河道進行治理。工程分為兩期進行,投工10.2萬個工日,投資3.11萬元(其中國家補助2.7萬元),移動土石6.94萬立方米,共修防洪堤7.5公里,修拾河灘地3100多畝,保護堤內耕地5800畝。70年代後期,西采峪甘家坪、板廠、龍王廟、獅子溝、紅門寺、玉川、兩河橋、董家崖和官上、閻家村動工治河修堤,拾河灘地。

C. 渭河的開發治理
渭河流域的水利事業歷史悠久,在陝西境內,除了前已論述的龍首渠、鄭白渠外,較大的古代水利工程還有成國渠、漕渠等。
成國渠,修建於公元233年,從眉縣杜家村附近引渭水向東流,過漆水河至今興平縣境入蒙蘢渠,它是渭惠渠的前身。灌溉今眉縣、扶風、武功、興平、咸陽一帶70萬畝田地。該渠修於漢武帝時期,後來失修淤廢。三國時魏衛臻又重新整修,向西延長近150公里,同時自興平開渠東行,至涇渭交匯處以西注入渭水,使成國渠向東又延伸了50多公里。西魏大統十三年(547年),在成國渠築堰,建六斗門。唐代又進一步發展,咸通十三年(872年),又匯集了葦谷、莫谷、香谷、武安四水,增加了水源,灌溉武功、興平、咸陽、高陵等縣2萬余頃土地,其效益可與涇白渠相當,稱為渭白渠。唐以後成國渠始終延續,其利不斷。
漕渠,公元前129年開挖,是關中古代的人工運河。漢武帝時,為把黃河下游出產的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長安,供京城的需要而修築。渠道從長安城西南昆明池起,東北流經今臨潼、渭南、華縣、華陰至潼關,直通黃河,長150餘公里,沿途接納滻、灞、沋、赤水等河流,水量充足,航運便利,成為當時重要的運輸線,而且可灌溉漕渠兩岸1萬多頃農田。
到解放時,除洛惠渠、涇惠渠外,關中地區的主要灌溉工程有:
渭惠渠,1935~1937年修,自眉縣引渭河水向東灌溉武功、興平、咸陽等狹長地帶的60萬畝土地;
梅惠渠,1936~1939年修,自眉縣斜峪關引石頭河水,灌溉歧山、眉縣斜峪關引石頭河水,灌溉歧山、眉縣9萬畝田地;
黑惠渠,1938~1942年修,自周至縣黑峪口引黑河水灌溉周至縣8萬畝農田;
灃惠渠,1941~1947年修,引灃河水,灌溉灃、渭三角地帶4萬畝農田;
澇惠渠,1943~1947年修,灌溉戶縣境入灃河兩岸2萬畝農田。
據統計,到20世紀末,關中地區設施面積萬畝以上的灌區有108個,有效灌溉面積在萬畝以上的有88個,其中1萬~10萬畝的灌區有78個;10萬~30萬畝的中型灌區有羊毛灣水庫灌區、灃惠渠灌區、梅惠渠灌區、石川河灌區及黑惠渠等五個灌區。面積在50萬畝以上的大型灌區有:涇惠灌區、寶雞峽灌區、洛惠渠灌區、交口抽渭灌區及馮家山水庫灌區等五大灌區,它們均分布在渭河北岸,自西而東連成一片。涇惠渠、洛惠渠前已論述,其餘三大灌區介紹如下:
寶雞峽灌區,分塬上灌區和塬下灌區兩部分。塬下灌於區即原渭惠渠灌區,於1935年開工修建,1938年正式投入灌溉,1949年僅灌農田27萬畝。建國後整修擴展,灌溉面積為57萬畝。1958年修建了渭高抽工程,灌溉面積發展到53萬畝。塬上灌區於1956年修建,1962年停工,1968年1月復工,1971年竣工通水。塬上與塬下兩灌區於1975年4月合並,統稱寶雞峽引渭灌區。
塬上引水樞紐工程,在寶雞市西11公里處,即從林家村渭河峽谷口築坎設閘,攔河引水。總乾渠設計引水流量為50立米/秒,校核流量60立方米/秒。總乾渠長170.2公里,沿渭河北岸黃土塬坡蜿蜒東行至眉縣上塬,此段長98公里,稱為塬邊渠道。渠道從常興上塬後,跨越水、信儀溝、漆水河、大北溝、南溝至乾縣壇子坊,分東西兩乾渠,東乾渠長26.3公里,西乾渠長18.5公里,均延伸到泔河畔上,可控制191萬畝面積。
塬下引水樞紐工程,從眉縣魏家堡築坎設閘,攔河引水,總乾渠設計引水流量45立方米/秒,可加大55立方米/秒。總乾渠全長17公里,到扶風的孝母村,分南北兩乾渠,南乾渠長67公里,至咸陽市西郊入渭河,北乾渠長105.4公里,至涇陽狼溝入涇河,可挖制109萬畝面積。
寶雞峽引渭工程,是關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工程,灌溉咸陽市、寶雞市和金台、寶雞、岐山、眉縣、扶風、楊陵、武功、興平、秦都、乾縣、禮泉、涇陽、高陵等十三個縣區的300萬畝土地。其中自流灌溉214萬畝,抽水灌溉86萬畝(包括群眾抽灌26萬畝,水庫周圍抽灌10萬畝)。全灌區有總乾渠二條,乾渠4條,支渠和支分渠68條,斗渠1643條,有渠庫結合工程——水庫5座,總庫容1.9億立方米;有陂塘756座,總蓄水能力3032萬立方米;機電井11000多眼,已初步形成引、蓄、提相結合的水利灌溉網,從根本上改變了千古旱原的自然面貌和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使渭北旱原成為陝西糧棉生產的重要基地之一。
交口抽渭灌區,是1960~1970年分兩期建成的一個大型電力抽水灌區。1984年1月,把原來的東方紅灌區改為此名稱。渠首在臨潼縣油槐鄉西樓子附近,由渭河北岸抽水。全灌區共有28處抽水站,分八級抽水,平均凈揚程35.2米,最高累計凈揚程86米。乾渠5條,支渠31條。灌溉渭南、臨潼、蒲城、富平、大荔等5縣的126.08萬畝田地。排水干溝4條,支溝38條,控制面積79.8萬畝。
馮家山水庫灌區,於1970年7月開工,1975年完成第一期工程,1979年底全部竣工。它是一座以蓄水灌溉為主,兼作防洪、發電、養殖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庫樞紐工程在千河下游寶雞縣橋鎮馮家村下,築坎攔河蓄水,坎高73米,總庫容3.89億立方米,其中有效庫容2.86億立方米。修渠引水灌溉,設計引水能力36立方米/秒,加大引水流量為47立方米/秒。總乾渠長39.1公里。北乾渠長50.8公里,南乾渠全長27.8公里,均由混凝土襯砌。東灌區共有支渠29條,斗渠28條,西灌渠長2.25公里。渠庫結合工程6座,總庫容2133.5萬立方米。灌溉寶雞、鳳翔、岐山、扶風、眉縣、永壽、乾縣等7縣136萬畝土地。灌區以千河為界,分東、西兩灌區,東灌區有121萬畝土地,西灌區僅有15萬畝土地。自流灌溉面積65.33萬畝,約占灌渠面積的一半。 (一)歷代堤防
渭河堤防工程始於唐代咸陽柳堤。據《重修咸陽縣志·古跡》載:唐時咸陽築堤防渭水潰決,植柳逾萬,故名柳堤。清代華縣、寶雞等地築堤防水。《續修陝西通志稿》載:乾隆二十一年(1756)八月,渭水溢岸,危及田舍,華州牧席紹葆勸民於沿河低窪處築堤捍水,居然無恙。乾隆二十五年(1760)夏,淫雨多,渭河漲,水從無堤段漫出,州牧聞訊後親赴華縣侯坊、吳家橋和大荔胡村等處,與各村耆老共謀接築渭堤,數千人費工一月,增新補舊,接築赤水以東、方山以西渭河大堤50餘里,民樂安堵,齊頌席功。
清宣統年間,寶雞縣曾請准撥款在陽平鎮修築河堤。民國24年(1935)陝西省水利局會同寶雞縣在陽平鎮南修建丁壩5座,全長1145米,壩體以直徑約0.2米、長約6米的木樁排成兩行,插於河內,排距2米,樁跨0.7米,排樁之間縱橫平鋪梢料,上壓石子。5壩成後,河泓流勢已見南遷,北岸各壩間河床逐漸淤高,使陽平鎮得到保護。民國25年(1936)渭惠渠攔河大壩建成後,先後在大壩上下游兩岸建丁壩34座,並建起了護岸防護林帶,用以穩定河勢,防止塌岸,保證引水。
(二)當代堤防
963年,陝西省人民委員會成立由水利、農業、林業、畜牧、交通等部門和沿河各專區、市、縣(區)領導組成的渭河治理領導小組,1972年在領導小組下專設治渭辦公室。1973年,周至、武功、興平、咸陽、西安、高陵等縣市成立渭河管理站。至1995年,渭河共有管理機構15個,管理人員169名。
1954年渭河洪水(簡稱「54型」洪水)以後,開始對渭河進行全面規劃治理,並採取統一目標,分段設防,縣(市)包干,逐步實施,集中會戰與經常維修相結合的辦法進行治理。至1995年,中游段的堤防基本建成,下游包括南山支流的治理逐步得到加強,並初步建成了防洪搶險通訊預警系統。
1.中游段治理
1954年陝西省水利局提出整治河道、利用灘地為目的的防洪工程規劃,由國家投資,組織沿河社隊開展重點治理。到1963年,共建成砌石護岸、壩垛、丁壩等重點工程44處,總長50公里。由於工程標准和質量較低,建成不久大都被洪水沖毀。
1965年,省治渭領導小組制定《渭河中遊河道治理規劃報告》,提出以防禦5年~10年一遇洪水為主,遠期穩定中水河床,以防禦「54型」洪水為目標,布設生產堤和防護堤兩道防線。生產堤以防禦3年~5年一遇洪水為標准,堤內河床寬500米~1500米,堤外布設固灘生物帶,以保護、改良灘地;防護堤以防禦「54型」洪水為標准,堤內河寬1000米~1500米。1965年~1972年新建堤防45處,總長190公里,初步穩定了中遊河道,改變了「三十年河南,三十年河北」的局面。
1972年,省水電局制定《渭河中下游主河道治理規劃》,以穩定河槽,縮窄河寬,實現河道渠槽化為目標,歸並生產堤和防護堤,重新劃定洪水防護線。防禦標准仍按「54型」洪水分成4段,過水流量林家村—千河口—漆水河口—黑河口—咸陽鐵路橋分別為5030立方米每秒、5780立方米每秒、6200立方米每秒、7220立方米每秒;林家村一渭惠渠大壩一黑河口一咸陽鐵路橋劃分3段,各段堤距分別為600米、700米、1000米。其中眉縣種馬場以上、八一抽水站、黑河口等處因有夾心灘或支流匯入放寬至1700米左右。主要工程有砌石護岸、短壩、輕型工程等38處,長120.6公里。截至1986年,新建堤防及護岸工程180公里,連同加固利用原有堤防,渭河中游堤防累計達到256公里,約占需要治理河段的78%。其中護岸壩垛3013座,護岸林帶220公里。計完成工程投資2760萬元,土方2100多萬立方米,石方220萬立方米。從1987年起,每年投入數百萬元資金,以建立河堤化為目標,對渭河中下游段連年進行集中治理會戰。經過6年艱苦奮戰,累計投資6856萬元,共移動土方1866萬立方米,石方123.4萬立方米,加高培厚原堤段152.4公里,加固壩垛1088座,新建河堤88.4公里,壩垛3300座,新修淤背埂120.8公里,大部土堤內坡作了砌石處理,新修防汛路8條,改善防汛路50條,在三門峽庫區修建避水樓6466座。至1995年,渭河中游段西起寶雞市,東至咸陽市,南岸河堤基本貫通聯成一體,北岸河堤伸至興平田阜,中游段堤防總長約300公里,防洪標准已由過去的5年左右提高到15年~20年。
2.下游段治理
渭河下游指咸陽鐵橋至潼關卡口共208公里。渭南以下過去一直是地下河,華縣站平槽過水能力約在5000立方米每秒~5500立方米每秒,自流排水暢通。新中國成立初除在槐衙渡口、華縣水文站和樹園修建共計3公里護岸工程外,其它河段均未設防。
1958年,陝西省入民委員會為減少陝西三門峽庫區移民搬遷,降低淹沒損失,決定按渭河兩岸地面335米至338米高程和三門峽水庫壩前340米水位修築防護堤。防護堤由黃委會西北黃河工程局設計,陝西省水利廳、省三門峽庫區管理局和沿渭各縣分期組織實施。到1978年,在渭河北岸建成大荔拜家至渭南姜郭60公里、臨潼三王至高陵吳村楊10公里堤防,在南岸建成方山至渭南田家90公里(其中包括支流50公里)和渭南孟家至白楊寨20公里堤防,總長180公里,堤頂寬6米,臨、背邊坡分別為1∶2.5和1∶2,初步形成庫區渭河堤防,可防禦渭河7000立方米每秒~8000立方米每秒洪水。
1960年三門峽水庫建成蓄水以後,渭河下游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至1964年黃河淤積,潼關卡口抬高4.6米,形成攔門沙,渭河入黃口上移5公里,渭河變成地上懸河,導致12條南山支流入渭不暢,洪澇災害頻生。1964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主持召開陝、晉、豫、魯4省治黃會議,提出「確保西安、確保下游」治理原則。1965年、1969年,國家對三門峽水庫樞紐進行了兩次改建,並改變運用方式,但三門峽庫區泥沙淤積仍在發展,至1991年已達51.41億噸,其中渭河下游15億噸。
1967年8月、9月,黃河龍門至潼關間豐水豐沙,形成對渭河涌水倒灌,渭河尾閭倉西至西楊8.8公里河道全部淤積,水流分股,農田受淹面積達70多萬畝,威脅10多萬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同年12月,由黃委會和陝西省水電廳組織西北水科所、三管局、地質部地質5大隊、渭南地區水電局和陝西農建師等單位進行勘測規劃後,提出了開挖深1.5米、寬20米~30米、比降0.12‰的引河,堵復西楊村土堤的疏流方案。經國務院批准,工程於1968年4月開工,由渭南、臨潼、華陰、華縣、大荔、潼關6縣和省農建師組織6400人施工,至7月底完成引水歸流河道工程,總計投資30萬元,開挖土方16萬立方米。
渭河仁義灣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形成,河灣平面呈環形,曲線總長12公里,直線距離僅2.5公里,彎曲系數4.8,嚴重淤積阻水。1969年由省三管局設計裁彎工程,引河長3.05公里,底寬30米,平均深5.5米。1973年由省農建師施工,1974年8月挖成小斷面引河,經4次洪水擴沖,於1975年形成寬380米的新河道。工程總用工12萬個,機械台班5000個,開挖土方48萬立方米。裁彎後河道縮短9公里,泄洪暢通,擴大耕地6000畝。
1969年三門峽水庫樞紐完成一期改建以後,臨潼、渭南等地群眾按「54型」洪水標准於耿鎮橋上下正常水位335米以上修建生產堤130公里,其中橋以上長20公里,以下110公里,可保護耕地19.9萬畝。同年,陝西農建師和駐軍在三門峽庫區335米高程以下沿渭河北岸仁義村至果園、南岸方山村至潼關龔庄渡口分別修建20多公里生產堤,保護耕地30萬畝。1972年,在耿鎮橋至咸陽鐵路橋間又按防禦7220立方米每秒洪水修建生產堤30公里,生產堤增至160公里。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關於陝西省三門峽庫區移民安置問題的會議紀要》,近10萬名移民返庫安家落戶,庫區防洪形勢更為嚴峻,成為陝西心腹之患。1986年國家撥專款1.2億元安置返庫移民,至1994年規劃工程基本完成,其中建有防洪設施村台67個,加固朝邑圍堤35公里,避水台63座,防汛撤退道路60.73公里。
1964年至80年代末,渭河下游干、支流上共建堤防178公里。1990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制定了《渭洛河下游治理規劃》,1991年由水利部、黃委會審查通過並報國家計委待批。1992年至1993年加高培厚渭河圍堤工程55公里,之後,又對柳葉河、羅敷河、長澗河等南山支流堤防進行加高培厚和拓寬疏浚。
二、支流
陝境渭河幹流南北兩岸15條主要支流已建堤防工程443.24公里,其中50公里以上的有灃河103公里,灞河66公里,澇河63公里;10公里~50公里的有千河47公里,黑河44公里,漆水河40公里,滻河38公里,太平河14公里;10公里以下的有王家河8公里,涇河6公里,沮河5公里,北洛河4公里,金陵河3公里,清姜河與石頭河各1公里。以上堤防共保護45.86萬畝耕地、79.96萬人口和36座城鎮。
灞河平原段河流彎曲擺動,洪水災害頻繁,堤防工程自清末增多。清光緒二年(1876),李有成主持修建了紅岩子至楊家村馬家堰堤防,長3219米,堤頂寬1.53米,可保護農田2212畝。民國時期專門成立灞河堤防協會負責工程維修。民國6年(1917),修建了沙河滄堤8公里。民國10年~15年(1921~1926),多次堵復沖決,至16年(1927)築堰堵復決口267米,耗大洋6934元。民國26年(1937)5月,右岸香湖灣河堤決口21米,省水利局征工搶修,修成土堤105米,丁壩3座長45米。同年8月,申家村、毛家灣決口,省水利局徵集民工,開挖引河修築阻水壩埝300餘米,大堤護岸300米,以月堤連接上下堤防,長約70米,高出原河床1米。民國27年(1938)8月,灞河讀書村附近隴海鐵路橋下右岸堤防決口,省水利局派員搶修,開挖引河1100米,修築導水壩200米,築壩護岸1000米,次年5月完工。民國28年(1939),省水利局擬定了灞河上下游防洪治理甲乙兩種規劃,陝西省政府批准甲種計劃,並於民國28年、29年先後撥款2.47萬元和5萬元,對河堤作了一次較大的加固改善。
新中國成立以後,灞河堤防建設仍以中下游為重點。1949年秋,安家村、將軍廟、安邸村等河堤多處決口,灞河奪滻、滻河復決。1949年12月至1950年4月,人民政府撥小麥3000石(1石摺合300斤),修丁壩15座、土堤4公里和護岸工程90米。1951年至1954年,按防禦1949年1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流量,對堤防進行了全面改建與加高培厚,累計新建和加固堤防70公里,修建丁壩107座,護岸工程165米,完成土方60萬立方米,石方0.9萬立方米。至1973年累計完成土方120萬立方米,石方20萬立方米,改造灘地1.58萬畝。1975年1月省水電局擬定了灞河中下遊河道全面治理規劃,計劃對藍田固京至灞河入渭口34公里河段,按20年一遇洪水布設工程,新修加固堤防58公里,堤頂寬3米~6米,堤距300米~500米。工程由灞橋區與未央區負責建設,1988年全部完工。
1962年11月,灞河上游沿河社隊聯合修建了惠家斜段70米挑流壩,改造灘地700多畝。後張家斜、張家灣、拾旗寨等村又聯合修堤7公里,改造灘地1100餘畝。1963年至1965年,泄湖、三里鎮、普化、李後、馬樓、玉山等鄉村,採取沉捆壩、鉛絲籠壩、干砌石壩等形式,對17處河道進行了治理,完成土方40多萬立方米,砌石6萬立方米,共用工70多萬個,投資31萬元(其中群眾集資5萬元),修築堤防15公里,保護村鎮10多個,改造灘地3000多畝,保護耕地7000多畝。1977年10月,藍田縣成立灞河治理臨時指揮部,組織沿河的九間房、玉山、馬樓、普化、大寨、城關、三里鎮、泄湖、安村、孟村、華胥等12個公社,日上勞3萬多人開展治河工程。至1978年春,共建干砌石堤50多公里,漿砌石堤15公里,丁壩350座,植樹40萬株,總計投資100多萬元(其中群眾集資66萬元)。但由於強調「百里灞河一條線」,1980年大寨鄉清河改道工程即被沖毀,河水復歸故道,淹沒農田100多畝。

D. 馬草河的開發治理
本次河道治理工程分上、中、下三段。
1、上段河道:
起點為京津鐵路涵洞,沿平行於規劃河道中線左側約5米的中線向東延伸至現狀萬壽路西側向北,與現狀馬草河順接,長約3公里。屬新開河,河道斷面為梯形,上開口12-13米,底寬3米,深2米。
2、中段河道:
自現狀萬壽路橋順原河道至京開公路橋,長約5.2公里。工程內容主要是清整河坡,疏挖河道。
3、下段河道:
穿過京開路向北至玉泉營向東至右安門路,河道中線離開現狀河道南移改線,於馬家堡西路南側回歸原河道後入涼水河。全長4.7公里。新建5座跨河橋及2座壅水閘。
河道按10年一遇洪水設計,20年一遇洪水校核,採用復式斷面,下部為寬18米的矩形河道,上接2米寬步道,之後採用緩坡與地面相接,河道上開口從28米至31米不等。
為盡早解決玉泉營環島積水的問題,馬草河治理工程項目辦公室決定先行啟動下段河道工程。 1、解決馬草河沿線開發區及重點建設區的雨水排除問題如:豐台高科技園區等,解決南四環及玉泉營立交橋周圍的積水問題。
2、源頭盧溝橋污水處理廠再生水的引入可使河水還清,在改善地表水環境的同時一改善了地下水環境,
3、兩岸綠化隔離帶、濱河路及截污治污完成後,河道的水環境得到全面改善,馬草河將永遠告別臟、亂、臭,還之以水清、岸綠、流暢。

E. 流域綜合開發治理的措施有關歌曲
在黃土高原,進行小流域綜合治理是治理水土流失一種很有效的辦法;不同部位採用不同的措施:
1、溝道治理:打壩淤地------固溝;可以攔泥蓄水,淤地造田,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泥沙淤積成「壩地」,土層深厚,土質良好。
2、坡面的治理:緩坡——修水平築梯田;可以改變坡面水流路線、降低水流速度;促進泥沙就地沉積。但不同坡度,方法也不同;通常是緩坡——修水平梯田;陡坡—植樹種草。
3、塬面治理:保塬——平整土地,建防護林網。
小流域綜合治理是根據小流域自然和社會經濟狀況以及區域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以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為中心,以提高生態經濟效益和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為目標,以基本農田優化結構和高效利用及植被建設為重點,建立具有水土保持兼高效生態經濟功能的半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
以小流域為單元,在全國規劃的基礎上,合理安排農、林、牧、副各業用地,布置水土保持農業耕作措施、林草措施與工程措施,做到互相協調,互相配合,形成綜合的防治措施體系,以達到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小流域水土資源的目的(見彩圖)。在中國,進行綜合治理的小流域面積一般規定在30km2以下,最大不超過50k㎡。
F. 在小流域綜合治理開發模式中,以下做法屬於農業技術措施的是
答案D
打壩建庫、平整土地、修基本農田三項屬於工程措施,深耕改土屬於農業技術措施。
G. 錢塘江的治理開發
錢塘江流域從事水運生產的就業人員有10多萬人。2002年流徑錢塘江水域的水運量為4214.1萬噸,占杭州水運量的70.7%,大多屬於區域內流轉,其中由京杭運河通過三堡船閘流入量為407.4萬噸,由錢塘江水域流徑京杭運河的水運量為324.2萬噸,出入蕭紹內河的量為379.8萬噸,出海運量為2.34萬噸,截止2002年底,常年在錢塘江水域航行的船舶已達3928艘,計44.5萬載重噸。 錢塘江流域部分航段基本情況表航段名稱 起 屹
地 點 里程
(公里) 面寬(米) 水深
(米) 等級
(噸) 水文特點 出海 杭州灣(澉浦、西山連線)~海寧新倉 47.5 20000 5 5000噸海輪強涌潮,目前只允許海船通航。 航道 海寧新倉~蕭山赭山 39.5 1500~3000 1.5~3.0 乘潮通1000噸級海輪 錢塘江 蕭山赭山~六堡外海碼頭(七堡) 18.3 1500~3000 1.5~3.0 乘潮通1000噸級海輪 強潮湧,候潮通航。 航段 六堡外海碼頭~東江嘴 30 1000~1500 3.0~5.0 500 較強涌潮,常年通航。 富春江航段 東江嘴~ 57.5 500~1500 3.0~5.0 500 感潮河段,通航條件好 桐廬 桐廬~富春江大壩下 15 因電站建設時棄渣不當,是「卡脖子」航段,現已按300噸級基本完成整治。 富春江大壩 建有100噸級船閘,可兼顧通行300噸級船舶,一天僅開兩閘。 富春江大壩~建德梅城 33 300~500 7.0~ 500 庫區航道,通航條件好. 9 蘭江 梅城~蘭溪城關(金華) 49 300~500 1.7~ 300~ 常年通航300噸級 4 500 衢江 蘭溪城關~衢州 長約82公里,時有斷航,計劃投資1500萬元進行疏浚,確保常年通航100噸級船舶. 在歷史上,錢塘江在注入杭州灣時,江道流路曾有多次變化。從春秋時代到南北朝時期,江水一直靠著南岸出海。因此為抵禦潮水沖擊,修築海塘向來是寧紹平原沿岸地區的重點水利工程。自宋代起,江道開始發生變化。1219年,江流突然偏北,海寧鹽官一帶的平原沃野受到潮水侵襲,縱深達30餘里。此後,雖然江道主流主要偏在南岸,但已經不再穩定,經常出現忽南忽北的變化。到明末清初,江道主流開始穩定地偏向北岸。這樣,修整海塘便成了杭嘉湖平原沿岸地區的當務之急了。據歷史記載,在明朝的276年中,僅海鹽、平湖就修築了21次海塘。錢塘江出口穩定在北岸後,南岸故道就逐漸淤積,岸線也隨之外漲,其中變化最大的是舊餘姚縣以北一段。北宋以前,這段海岸大致在臨山、周巷、滸山、觀海衛、澥浦一線,北宋慶歷七年(1047年)修築的古大塘,其位置就在這一線。從明朝開始,大古塘以外岸線不斷向北漲。為了開墾利用新增加的海塗沙地,人們一再向北增築海塘,至清末已築到七塘,此後有進一步修築,慈溪、餘姚一帶的三北平原(余北、慈北、鎮北)由此形成。
錢塘江海塘是中國一項偉大的古建築。據推測,8世紀70年代在杭州附近已修築有土質海塘御潮。10世紀初,杭州附近築捍海塘,為石砌海塘之始;清朝康熙、乾隆年間進一步發展為魚鱗大石塘,沿用至今。錢塘江河口整治始於18世紀。1747年曾在河口赭山和河庄山之間開挖中小門,試圖以此為中泓,穩定河勢於兩山之間,但不久復淤。新中國成立後,開始全面治理錢塘江水旱災害,並大力開發水能資源。先後修築江堤319公里,海塘403公里,建成庫容大於1000萬立方米的大中型水庫42座,總庫容285億立方米。建成新安江、富春江、湖南鎮、黃壇口、楓樹嶺、青山殿等大、中型水電站以及小型水電站1000多座,總裝機130多萬千瓦時。現有水利設施在—般乾旱年份可灌溉農田41萬平方公里。修築的江堤海塘已能抵禦10-20年一遇洪水位和10級台風暴潮。在河口區通過修建/頃堤,拋築丁壩群結合圍墾穩定河勢。30多年來共計圍塗100萬畝。鹽官以上河寬已固定在1~2.5公里之間,河勢已趨穩定,閘口至倉前段河底刷深1-1.5米,可候潮行駛100—200t級船舶。此外,在杭州建成了可通300t級船舶的三堡船閘,溝通了錢塘江與京杭運河的航運。旅遊事業也有較大發展,開辟了新安江一富春江風景游覽區。 根據錢塘江自然條件、水能資源和社會經濟特點,干支流的開發均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灌溉、航運、給水、漁業效益。
全流域水資源總量力389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262.84萬千瓦(包括安徽境內47.74萬千瓦)。可能開發的裝機容量200.14萬千瓦,年發電量60.38億千瓦·時。已建成的水電站(其中安徽境內1座),裝機容量146.51引萬千瓦,年發電量43.38億千瓦·時,其中新安江、富春江、黃壇口、湖南鎮、峽口5座水電站,裝機容量120.17萬千瓦,年發電量35.56億千瓦時,均佔82%。
未開發的水電站大部分集中在高山區的支流上,這些水電站庫容小,能量指標低,裝機容量均小於5萬千瓦 今後錢塘江的開發,幹流應建航運為主結合發電的低水頭徑流式水電站;在一級支流上選擇一批地形、地質條件良好、開發條件優越的水力樞紐;研究已建水電站如新安江等的擴建、安裝抽水蓄能機組的可能性和經濟合理性,以充分發揮已建水電站的作用。 ●錢塘江大橋
錢塘江大橋在錢塘江下游杭州市西湖區六和塔附近,建有著名的錢塘江大橋。它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雙層鐵路、公路兩用橋,橫貫錢塘江南北,是連接滬杭甬、浙贛鐵路的交通要道。該橋為上下雙層鋼結構桁梁橋,全長1453米,寬9.1米,高71米。由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主持設計施工,於1935年4月動工,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車,總投資160萬美元(當年價格)。錢塘江大橋是中國鐵路橋梁史上一個輝煌的里程碑。
●錢塘江橋梁名單
錢江一橋(錢塘江大橋,一條鐵路線)
錢江二橋(彭埠大橋,兩條鐵路線)
錢江三橋(西興大橋)
錢江四橋(復興大橋)
錢江五橋(袁浦大橋)
錢江六橋(下沙大橋)
錢江七橋(之江大橋)
錢江八橋(九堡大橋)
錢江九橋(江東大橋)
錢江鐵路新橋(四條鐵路線) 慶春路過江隧道:北接杭州慶春東路,南連蕭山市心北路,東距錢江二橋2.6千米,西距錢江三橋2.5千米。2006年6月28日開工,2010年12月28日通車。全長4180米,其中主線長3765米,雙向雙管四車道,通行限高4.5米,設計時速60千米/小時。
錢江隧道:南連杭州蕭山、北接嘉興海寧的特大越江公路隧道。2008年12月18日開工,預計2013年底竣工。設計速度80千米/小時,全長4450米,雙管六車道。 錢塘江干支流開發歷史悠久,沿河兩岸許多名山、秀水、奇洞、古跡。遼闊的錢江流域被稱為「黃金旅遊帶」。
「三江兩岸」的三江指的是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杭州「三江兩岸」的主幹流總長約231公里,沿線上游起於淳安千島湖,下游止於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大江東新城。分布著孫權故里、桐君山、嚴東關、七里瀧、東南湖等景區景點,龍門古鎮、黃公望隱居地、芹川古村落、蘆茨、桃花源等歷史遺存和小鎮。還有12座新城、28個城市綜合體、8個工業園區、18個現代農業園區。

H. 一般的企業的治理模式是什麼樣子的
五種企業管理模式
未來的企業管理的目標模式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為基礎,適當地吸收和利用其他幾種管理模式的某些有用的因素。為什麼這樣講呢?全因為制度化管理比較「殘酷」,適當地引進一點親情關系、友情關系、溫情關系確實有好處。甚至有時也可以適當地對管理中的矛盾及利益關系做一點隨機性的處理,「淡化」一下規則,因為制度化太呆板了。
親情化管理模式
這種管理模式利用家族血緣關系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即內聚功能,也就是試圖通過家族血緣關系的內聚功能來實現對企業的管理。從歷史上看,雖然一個企業在其創業的時期,這種親情化的企業管理模式確實起到過良好的作用。但是,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尤其是當企業發展成為大企業以後,這種親情化的企業管理模式就很快會出現問題。因為這種管理模式中所使用的家族血緣關系中的內聚性功能,會由其內聚性功能而轉化成為內耗功能,因而這種管理模式也就應該被其他的管理模式所替代了。我國親情化的企業管理模式在企業創業時期對企業的正面影響幾乎是99%,但是當企業躍過創業期以後,它對企業的負面作用也幾乎是99%。這種管理模式的存在只是因為我們國家的信用體制及法律體制還非常不完善,使得人們不敢把自己的資產交給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人使用,因而不得不採取這種親情化管理模式。
友情化管理模式
這種管理模式也是在企業初創階段有積極意義。在錢少的時候,也就是在哥們兒為朋友可以而且也願意兩肋插刀的時候,這種模式是很有內聚力量的。但是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尤其是企業利潤增長到一定程度之後,哥們兒的友情就淡化了,因而企業如果不隨著發展而盡快調整這種管理模式,那麼就必然會導致企業很快衰落甚至破產。我國有一個民營企業叫「萬通」,一開始就是五個情投意合的人創辦的一個友情化企業,當時大家都可以卧薪嘗膽,創業者之間完全可以不計較金錢。但是,當萬通拿到第一筆大的利潤的時候,五個人就開始有所摩擦。當時萬通的比較大的股東叫馮侖,他還想繼續堅持這種管理模式而使企業發展,他組織企業的創辦者讀《水滸》,讓大家記取散夥與分裂的教訓,但結果最後沒有解決問題,只好幾個人解散了這個企業,放棄了這種友情化管理模式。後來萬通由於創業者各自另起爐灶而孵化了好幾個企業。
溫情化管理模式
這種管理模式強調管理應該是更多地調動人性的內在作用,王軍恆老師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使企業很快地發展。在企業中強調人情味的一面是對的,但是不能把強調人情味作為企業管理制度的最主要原則。人情味原則與企業管理原則是不同范疇的原則,因此,過度強調人情味,不僅不利於企業發展,而且企業最後往往都會失控,甚至還會破產。有人老是喜歡在企業管理中講什麼溫情和講什麼良心,認為一個人作為企業管理者如果為被管理者想得很周到,那麼被管理者就必然會有很好的回報,即努力工作,這樣企業就會更好地發展。可見,溫情化管理模式實際上是想用情義中的良心原則來處理企業中的管理關系。在經濟利益關系中,所謂的良心是很難談得清楚的。良心用經濟學的理論來講,實際上就是一種倫理化的並以人情味為形式的經濟利益的規范化回報方式。因此,如果籠統地講什麼良心,講什麼人性,不觸及利益關系,不談利益的互利,實際上是很難讓被管理者好好乾的,最終企業都是搞不好的。管理並不只是講溫情,而首先是利益關系的界定。有些人天生就是溫情式的,對利益關系的界定往往是心慈手軟,然而在企業管理中利益關系的界定是「冷酷無情」的,對利益關系的界定,到一定時候「手不辣」、「心不狠」是不行的。只有那種在各種利益關系面前「毫不手軟」的人,尤其對利益關系的界定能「拉下臉」的人,才能成為職業經理人。例如,如果有人下崗的時候哭哭啼啼,一個人作為管理者心軟了,無原則地可憐下崗者而讓他上崗了,那這個人就完全有可能成不了職業經理人。
隨機化管理模式
在現實中具體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民營企業中的獨裁式管理。之所以把獨裁式管理作為一種隨機化管理,就是因為有些民營企業的創業者很獨裁。他說了算,他隨時可以任意改變任何規章制度,他的話就是原則和規則,因而這種管理屬於隨機性的管理。另外一種形式,就是發生在國有企業中的行政干預,即政府機構可以任意干預一個國有企業的經營活動,最後導致企業的管理非常的隨意化。可見,這種管理模式要麼是表現為民營企業中的獨裁管理,要麼是表現為國有企業體制中政府對企業的過度性行政干預。現在好多民營企業的垮台,就是因為這種隨機化管理模式的推行而造成的必然結果。因為創業者的話說錯了,別人也無法發言矯正,甚至創業者的決策做錯了,別人也無法更改,最後只能是企業完蛋。
制度化管理模式
所謂制度化管理模式,就是指按照一定的已經確定的規則來推動企業管理。當然,這種規則必須是大家所認可的帶有契約性的規則,同時這種規則也是責權利對稱的。因此,未來的企業管理的目標模式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為基礎,適當地吸收和利用其他幾種管理模式的某些有用的因素。為什麼這樣講呢牽因為制度化管理比較「殘酷」,適當地引進一點親情關系、友情關系、溫情關系確實有好處。甚至有時也可以適當地對管理中的矛盾及利益關系做一點隨機性的處理,「淡化」一下規則,因為制度化太呆板了。如果不適當地「軟化」一下也不好辦,終究被管理的主要對象還是人,而人不是一般的物品,人是有各種各樣的思維的,是具有能動性的,所以完全講制度化管理也不行。適當地吸收一點其他管理模式的那些優點,綜合成一種帶有混合性的企業管理模式。這樣做可能會更好一點。這恐怕是中國這十幾年來在企業管理模式的選擇方面,大家所得出的共識性的結論。 企業初創時期,事務相對簡單、管理層次和管理幅度也還沒有十分寬泛,因此可以採取直接管理的方法,比如一些家族企業在規模和領域還不大的時期,採用直接管理是十分有效的。但當企業發展壯大以後,管理方法就需要隨之創新和優化。一般意義上來說,我們可以將企業的「管理」方法分成這樣幾種類型,並在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合理科學地、單一或復合地加以運用,可以發揮更有效的作用。
編輯本段以人為本的企業管理模式
人本管理的內涵
無論何種管理學派,它都首先對企業中的人作為一個基本的價值傾向性判定,然後再確定管理途徑和手段。人的因素當作了管理中的事實的首要因素和本質因素。人本管理,首先確立人在管理過程中的主導地位,繼而圍繞著調動企業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去展開的企業的一切管理活動。通過以人為本的企業管理活動和以盡可能少的消耗獲取盡可能多的產出的實踐,來鍛煉人的意志、腦力、智力和體力,通過競爭性的生產經營活動,達到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人的智力,增強人的體力,使人獲得超越受縛於生存需要的更為全面的自由發展。
人本管理的方式
主客體目標協調(組織目標和個人需要) | | 激勵 | | 權變領導 | | 管理即培訓(管理過程中進行員工的職能培訓) | | 塑造有助於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和人的自有全面發展的環境氛圍。 | | 企業文化對職員的整合 | | 企業利益、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的有益組合 | | 企業人完成社會角色
人本管理中的個人和組織
分析並創造企業人的心智模式、創造能力、行為模式和自我管理,發揮其在個人自由全面發展中的作用。在人本管理過程中,要有針對性地塑造環境,從而主導個人的思想、心理和行為。心智模式是個人在相關的外部事物變化時,為謀求生存和發展,利用已有的信息和經驗,作出第一反應,或採取積極步驟進一步攫取外部信息,把握客觀事物的變化規律,應對外部世界的挑戰,以主動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把握自己的命運的思維定勢決定的思想、心理、行為的轉換方式。 創造能力的訓練,實質上是個人潛能的開發和對職能的開發。行為模式是行為動因與行為表現之間的關系。自我管理則是企業人對自己本身、對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為表現進行的管理。企業人通過自我管理,可以主動而積極地參與到企業的人本管理的一切工作中去並在工作中發揮其聰明才智和創造性,進而使自己得到全面的發展。 人本管理對組織結構、組織形態、組織體系營運的最本質要求就是要充分發揮組織中所有成員的聰明才智,以保障組織整體的高效能。通過果斷、足夠、合理的授權,使組織趨於扁平化,達到集權和分權的平衡和適宜,有助於獲得組織的理想的權力結構。組織修煉的重要一環是優化組織政策的設計與營運,這是組織發展和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從組織發展的內容看,組織往往通過塑造組織文化、錘煉工作團隊、確立集權與分權的平衡與適宜以及溝通與交互作用的營運機制來實現組織發展的。
人本管理的環境
人本管理的實施是在一個現實的企業環境乃至社會環境中進行的。文化氛圍的塑造、工作環境的改善和生活環境的修正,是我們研究人本管理環境的目的和實施人本管理的途徑與手段。 重視文化氛圍的塑造以取得人本管理的預期成效,是由文化所特有的功能、力量、作用所使然。企業文化氛圍的塑造,目的在於強調成員在企業組織的一切活動中的中心地位。它有別於其他的管理措施和方法的地方,就在於它用「軟」的,無形的方式去影響和管理企業和企業人。文化氛圍的塑造反映了對人本管理理想、境界的追求。 Z文化之所以幫助日本企業取得巨大成就,關鍵在於企業領導著充分理解並運用了企業文化這個「軟性的」威力巨大的管理手段。中國企業文化氛圍的塑造應在考慮、調動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文化的激勵、規范、整合、導向和輻射等作用。 菲德勒的權變領導模型認為,重視人本主義和人際關系溝通的領導方式,可以在中等有利的工作環境下取得很好的績效。豪斯則認為,領導者的作用就是掃除部屬目標道路上的障礙,以幫助部屬實現目標並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
人本管理的原則
將人本管理的理念和管理對策滲透到企業的各項生產經營管理活動中去,使企業的一切工作在人本管理的理論體系和基本架構框架內進行,即讓人本管理統領企業的一切工作。為了使企業的一切工作取得預期績效,我們認為,人本管理必須遵循一些基本原則。 第一、 堅持企業組織首要的管理是對人的管理的原則 從管理的內容看,人本管理強調的是了解和滿足人的需要,注重工作中的人際關系溝通和交互作用,著眼於企業人的集體意識的培育和對企業及團隊重大決策的參與,以及根據企業人的工作績效和企業內外環境,對企業人進行激勵和實行權變領導。 從管理的關系來看,企業人在管理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因而企業人分為管理主體人和管理客體人,但是,這種不同的角色都以對方的活動作為自己活動的存在前提。 從人本管理的本質來看,人本管理就是以人為本的管理哲學和管理制度。 第二、重視人的需要,以激勵為主的原則,將側重於使企業成員受到尊敬、獲得自我實現的滿足,即保障員工參與企業的重大問題的決策,在團隊中與領導協商制定團隊目標和個人目標,實施目標管理。 第三、堅持創造更好的培訓、教育的條件和手段,優化和完善企業人心智模式的原則。設立這一原則是基於「管理即培訓」的基本理念,企業組織為員工提供的培訓不僅是著眼於員工對高崗位的適應性,而且更著眼於員工對企業外部環境的適應性。 第四、人本管理組織的設計與構造應遵循統一有效、幅度合理、職權和知識相對應、直線主管和幕僚相結合、集權和分權的平衡與適宜、組織和地位彈性的原則。 第五、人與組織共同發展的原則。設定這一原則是基於人本管理不是企業管理的額外工作而是讓人本管理統領企業一切工作,使企業組織在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同時取得預期發展績效的考慮。
I. 實現什麼樣的國家治理體系,怎樣實現國家治理體系
國家治理體系的實質就是要實現國家和社會協同共治
國家治理體系的實質就是要實現國家和社會協同共治。社會主義社會的國家治理怎樣進行?這是一個全新的、前無古人的事業,沒有先例可循。馬克思、恩格斯當年沒能夠進行這一實踐,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沒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從我國改革開放35年的實踐看,我們雖然在探索歷程中積累了一些經驗、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當前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民族團結的局面仍然面臨著諸多矛盾和問題,說明我們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還有許多不能適應國情和現實發展要求。
國家和社會協同共治。首要的是堅持黨的領導,依靠億萬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著重在「協」字上下功夫做文章。一是必須注重協商、協調、協作、協同,並妥善處理好這些關系。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作為總目標、總抓手,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二是國家治理要現代化,首先要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必須靠制度,靠我們在國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質幹部隊伍。主動適應時代變化,既改革不適應實踐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又不斷構建新的內容,才能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善,實現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增強按制度辦事、依法辦事意識,善於運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國家,才能把制度優勢轉化為管理國家的效能,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當前認真貫徹落實三中全會精神,各級領導幹部必須把握好這個總目標,從各個領域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三中全會制定的改革路線圖充分顯示我黨的國家治理能力
十八屆三中全會制定的改革路線圖有一個清晰主線,一方面,與「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相適應;另一方面,又與實踐需要相銜接,充分顯示出國家治理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建這六個領域的能力。一是在經濟體制方面,必須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二是在政治體制方面,必須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三是在文化體制方面必須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四是在社會體制方面,必須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製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五是在生態文明體制方面,必須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六是在黨的建設制度方面,必須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執政方式,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J. 雅礱江的治理開發
根據雅礱江流域自身特點,綜合考慮流域內經濟社會各方面對流域開發、治理與保護的要求,確定雅礱江流域治理開發與保護的主要任務為:以水力發電為主,兼顧灌溉與供水(含跨流域調水)、防洪、航運、生態與環境保護等。
雅礱江水能資源獨具特點和優勢,根據合理利用、有序開發的原則,加快建設雅礱江幹流水電能源基地,將水力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按照國家發改委「合理安排雅礱江開發次序,優先開發調節性能好的水電站,盡快提高雅礱江流域梯級電站的調節能力」的要求,抓緊完成下遊河段錦屏一級、錦屏二級、桐子林、官地等梯級電站建設,加快中遊河段兩河口、牙根、愣古、孟底溝、楊房溝、卡拉鄉等梯級電站的勘測設計工作,積極開展上遊河段的規劃工作。充分利用淹沒損失少的特點,在地形地質條件合適的河段修建控制性樞紐,以充分調節徑流,提高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承擔南水北調西線工程56.5億m的調水任務,配合金沙江承擔川江及長江中下游防洪。優化配置流域水資源,提高供水保證率,在耕地分布相對集中的區域發展大中型灌區。加強生態與環境的保護與修復,建立健全流域水土保持預防監督體系和監測網路體系,加強水土流失防治重點區域的綜合治理,強化流域水功能區管理,完善水質監測網路,維持良好水環境。 雅礱江為全國十二大水電基地之一,全流域水能理論蘊藏量3840萬kW,占長江流域總量的13.8%,技術可開發量達3466萬kW。根據地形地質條件,控制樞紐位置,交通及施工等條件,在歷次查勘、復勘以及中下游水電規劃工作的基礎上,幹流擬定23級開發方案,總裝機容量28446.2MW,從上至下依次為仰日、達尼坎多、溫波寺、仁青嶺、熱巴、阿達、格尼、通哈、英達、新龍、共科、龔壩溝、兩河口(2014年10月核准正式開工建設)、牙根、愣古、孟底溝、楊房溝(2021年11月)、卡拉鄉、錦屏一級(2013年8月投產)、錦屏二級(2012年12月投產)、官地(2012年3月投產)、二灘(2000年投產)、桐子林(2015年10月投產)。水電站建設要按照國務院批準的長江流域防洪規劃方案,預留足夠的防洪庫容,採取有效的防震抗震措施,並處理好水電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妥善解決移民安置問題。
果多水電站工程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卡若區柴維鄉境內,為扎曲水電規劃的第二個梯級,距昌都市公路里程約59公里。工程開發任務以發電為主,裝機容量160MW(4×40MW),年發電量8.319億kw.h,水庫正常蓄水位3418.00m,相應庫容7959萬立方米,死水位3413m,調節庫容1746萬立方米,具周調節能力。工程等別為三等工程,工程規模為中型。樞紐建築物由碾壓混凝土重力壩、壩身泄洪沖沙系統、左岸壩身引水系統、壩後地面廠房等組成。其中,重力壩壩頂全長235.50m,壩頂高程3421.00m,最大壩高83.00m;3個壩身溢流表孔布置在河床中部,表孔每孔凈寬9m,溢流前沿總寬41.0m,堰頂高程3402.00m;泄洪沖沙孔布置在溢流表孔左側,孔口尺寸為4.5m×5.5m(寬×高),進口底板高程3372.00m;排沙管布置於左岸壩段,管道進口底板高程3383.00m,孔口尺寸2.0m×2.0m(寬×高);引水發電系統布置在河床左岸引水發電壩段,採用1機1管的供水方式,進水口底板高程3398.00m,單條引水管路長110.785m,鋼管內徑4.80m,總引用流量365立方米/秒。
果多水電站可行性研究報告於2012年11月通過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審查。2012年12月,西藏自治區發展改革委以藏發改能源〔2012〕1117號文核准建設本電站。
工程於2012年底實現大江截流,2013年10月大壩碾壓混凝土開始澆築,2015年6月上旬基坑進水,計劃2015年11月下閘蓄水、2015年12月首台機組發電。 規劃以大橋、晃橋等大中型水庫為骨幹,並輔以眾多小型、微型工程建設,並對供水水源和灌區進行配套建設與節水改造,增加水資源有效供給。到2020年流域工業用水重復率達到60%,有效灌溉面積發展至411萬畝(其中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71萬畝、林果地灌溉面積35萬畝、草場灌溉面積104萬畝、魚塘補水1萬畝),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5;到2030年流域工業用水重復率達到70%,有效灌溉面積發展至432萬畝(其中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39萬畝、林果地灌溉面積42萬畝、草場灌溉面積120萬畝、魚塘補水1萬畝),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6。根據流域具體情況,重點建設10個萬畝以上灌區,總設計灌溉面積183.1萬畝,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06.5萬畝。各灌區規劃情況見表11-2-2。
表11-2-2 雅礱江流域主要灌區規劃表 灌區名稱 現狀灌溉面積
(萬畝) 規劃灌溉面積
(萬畝) 新增灌溉面積
(萬畝) 大橋水庫一期灌區 29.2 50.8 21.6 大橋水庫二期灌區 0 36.7 36.7 安寧河沿河灌區 35.7 43.3 7.6 打火溝引水工程灌區 7.6 24.7 17.1 力曲河引水工程灌區 1.2 7.9 6.7 米市水庫灌區 0 5 5 星秀坪水庫灌區 2.3 6.4 4.1 莫都、旦都、格撒引水工程灌區 0 2.1 2.1 蝦拉沱引水工程灌區 0 2.2 2.2 晃橋灌區 0.6 4.0 3.4 合計 76.6 183.1 106.5 按國務院批準的《南水北調西線引水規劃報告》,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從雅礱江調水量為56.5億m,其中從幹流熱巴水庫調水42.0億m,支流達曲阿安水庫調水7.0億m;泥曲仁達水庫調水7.5億m。各水源點調水量占其所在斷面年徑流量的比例均在70%左右,可能對其當地生態與生產造成較大的不利影響,應對調水規模進行進一步深入論證,並採取切實有效的補償措施。 雅礱江幹流沿河耕地和城鎮分布高程較高,基本無防洪任務。雅礱江流域面積約占金沙江的26%,是金沙江洪水主要來源之一,結合幹流梯級開發,修建具有攔洪作用的控制性水庫,承擔川江及中下游防洪是雅礱江的重要任務。雅礱江幹流擬定的23個梯級中,兩河口、錦屏一級、二灘3級調節庫容達145.55億m,具備興利結合防洪開發條件,經研究金沙江幹流梯級和雅礱江梯級防洪和興利蓄水關系,3梯級共設置防洪庫容40億m,其中兩河口設置20億m,錦屏一級設置11億m,二灘設置9億m。在長江中下游遭遇大洪水時,水庫由長江防總統一調度。
主要支流安寧河、鮮水河有防洪要求。安寧河的防洪可通過大橋水庫的調蓄,配合堤防、河道整治等措施,使西昌市防洪標准達到50年一遇,沿岸冕寧、德昌、米易等重要集鎮以及河谷大壩成片耕地防洪標准達到20年一遇。鮮水河的部分河段的防洪通過興建堤防和護岸工程予以解決。 雅礱江流域,尤其是幹流下游及支流安寧河沿岸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工業及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需要加強污水達標排放的監控與管理,在幹流及主要支流斷面應布置水質監控。經測算,雅礱江幹流COD限制排污總量為3146t/a,NH3-N限制排污總量為521 t/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