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文化治理哲學

文化治理哲學

發布時間: 2021-01-12 17:24:08

① 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

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辯證思維與邏輯思維上:學者們常常用辯證思維來描述東方人,尤其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用邏輯思維或者分析思維來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歐美人的思維方式。在他們看來,中國人的辯證思維包含著三個原理:變化論、矛盾論及中和論。變化論認為世界永遠處於變化之中,沒有永恆的對與錯;矛盾論則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由對立面構成的矛盾統一體,沒有矛盾就沒有事物本身;中和論則體現在中庸之道上,認為任何事物都存在著適度的合理性。對中國人來說,「中庸之道」經過數千年的歷史積淀,甚至內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徵。

與中國人的辯證思維不同,西方人的思維是一種邏輯思維。這種思維強調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認為事物的本質不會發生變化,一個事物永遠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個命題不可能同時對或錯;排中性強調一個事物要麼對,要麼錯,無中間性。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也叫分析思維,他們在考慮問題的時候不像中國人那樣追求折衷與和諧,而是喜歡從一個整體中把事物分離出來,對事物的本質特性進行邏輯分析。

正是因為思維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況下,東方人和西方人在對人的行為歸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國人強調個人的作用,而中國人強調環境和他人的作用。比如心理學家彭凱平等人研究了美國人和中國人對兩起謀殺事件的歸因,就發現中國人傾向於把事件歸於周圍的環境,而美國人則認為是兇手本人的特徵造成的結果。

可喜的是,我們在這方面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上述關於東西方思維差異的分析。通過對五百多名中國人思維方式評定結果的因素分析,發現他們的思維方式可以從五個維度來衡量:①變化性:世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沒有靜止不動的東西;②矛盾性:世界並不是精確和清晰的,而是充滿著矛盾的統一體;③折衷性:中國人喜歡中庸之道,不喜歡做極端的事情;5聯系性: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沒有任何事物可以脫離其他事物而獨立存在;⑤和諧性:客觀事物只有與其它事物放在一起的時候才有意義。至於西方人思維方式的維度,我們和國外的合作者正在進行探索性的研究,不過有許多實證研究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出西方人的思維特徵符合上述的分析。

東西方思維方式差異的原因

東西方人在思維方式上存在的差異,其根源是什麼呢?在這里我們可以借鑒美國著名文化心理學家尼斯比特的觀點。他認為,東西方文化的發展有著各自的軌跡: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臘的傳統之上,在思維方式上以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和分析思維為特徵;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則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響的東方傳統之上,在思維方式上以辯證和整體思維為主要特徵。尼斯比特從古希臘和古代中國入手,系統地闡述了東西方思維的產生淵源和特性。

首先,從社會背景上講,古希臘社會強調個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種以個人主義為主的社會;而古代中國社會卻強調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是一種以集體主義為主要特徵的社會。這種不同的強調重點決定了相應的哲學信念,並導致對科學和哲學問題的不同回答。這些問題包括:連續與非連續性;場與客體;關系和相似性到分類與規則;辯證與邏輯等。

其次,從社會認知系統上講,東西方不同的哲學和認識論在社會歷史背景中建構了不同的心理學理論。中國人生活中復雜的社會關系使得他們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來關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國人的自我結構是依賴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會關系比較簡單,所以他們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體和自身的目標之上。在這個社會認知系統中,社會組織對認知過程有著直接的影響,辯證和邏輯思維就是這種認知過程的特性。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特性一直保持下來,對生活在現在的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中國人的認知以情境為中心,西方人則以個人為中心;中國人以被動的態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動的態度征服世界。

最後,從生態背景上講,中國文化基於農業社會,這種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等級社會,強調等級與和諧;而希臘文明則不完全依賴於農業,由於生態環境的原因,他們對狩獵和捕魚的依賴較大,這些產業對個人特徵的要求更高,所以與這種生態環境相適應,西方人的思維取向是個人式的,與中國人人際式的取向不同。這兩種思維系統的維持和社會實踐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因而二者是一種互相促進的關系:思維系統引領社會實踐,同時社會實踐也強化著思維系統。這一觀點在尼斯比特的「思維地緣學」中得到了更進一步的體現,尼斯比特認為人類的認知並不是處處相同的,亞洲人的思維特性和西方人的思維特性截然不同。

尼斯比特的「思維地緣學」為我們認識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提供了一個選擇,但是這種理解只是一種對東西方思維方式的研究可以使我們從更深層次理解兩種文化對人的影響。從理論上講,思維方式研究可以回答一些我們以前難以回答的問題。英國科學史學家約瑟夫·尼德漢姆就注意到,中國人在很久以前就認識到「場」、「遠程作用力」等概念,他們對此的認識要比西方人早1500年。但為什麼現代電磁學和量子力學卻由後者提出?心理學家把這種難以解釋的現象叫做「尼德漢姆難題」。很顯然,如果考慮到東西方人的思維特性,這種矛盾並不難理解:西方人強調個體性的作用,在處理客體時,他們會把一個客體從它所處的背景中分離出來,而忽略它所處的環境的作用。現代電磁學和量子力學的建立都需要對作用力的分解。西方人善於分解和分析,所以他們做到了這一點。

尼斯比特關於東西方思維差異的理論也為文化多元性的理論提供了支持。任何一種文化都來自於某種傳統,文化可以互相影響,但一種文化永遠不可能代替另一種文化。時代在進步,文化也在發展。文化心理學研究的目的不僅在於從對比中認識我們自身文化的優點與缺點,同時也應該為繼承和創造良好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服務。相信隨著心理學和其它諸多學科對中國文化的進一步關注,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必將為世界文明做出更大的貢獻。

從實踐上講,研究思維方式對東西文化的交流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由於思維方式的差異,中國人和西方人在看待同樣問題的時候存在著很多的不同。因此如何做到求同存異,對雙方的有效溝通都顯得極為重要。只有認識到這種思維差異,並且以此去指導行為,才能夠使雙方的交往更有效。我們相信,隨著心理學對思維方式問題的進一步研究,人們對文化影響機制問題的認識也必將越來越深入。

② 中國管理哲學的哲學思想

北京大學人本管理中心研究員、管理專家閻雨先生又將的西方管理體系與中國國學相結合,以C理論為母體,結合多年案例研究和管理實踐,成功研究出中國管理哲學的導入和應用體系——C模式。這使得中國管理哲學不再是理論的說教,而成為理論與實踐並重的應用性學科,其價值對於中國管理學而言同樣具有開辟鴻蒙的時代意義。
閻雨先生從管理結構、根本動因
金融危機以及以往的經濟問題,印證了西方管理理論的失敗,其應用危機表現形式是:(1)臃腫化危機。(2)機械化危機。(3)文化更新危機。(4)治理老化危機。(5)功利化危機。
北京大學人本管理中心閻雨先生認為,現代管理理論存在結構性的問題。
第一, 價值觀的偏差。價值取捨的偏差,只看重顯性的價值,忽視了隱形的價值!
第二, 建立在人性假設上的基礎偏差。不管是X人的假設,還是Y人的假設,直到後來發展的XY雙因素理論。從利益的角度分析人性,而不是從人性分析人性,是人的工具化。 現代管理中缺失「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惡知善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一觀點。
第三, 終極目標的偏差。西方管理思想的理論基點主要表現為:主客二分,還原論,靜態分析,孤立實證。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軌跡,閻雨認為西方管理理論應用危機的根本動因在於經濟模式的改變。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宣告西方管理理論的終結。知識經濟出現——一個創意形式一個商業模式。傳統的生產資料、要素價值被顛覆。以前那種單一線程的管理模式已經疲於應對,管理在改良中,提出了組織變革、扁平化等類似的嘗試。事實證明,與工業文明相匹配的西方管理的制度已經不適合知識經濟的模式,表現是經濟危機。
閻雨認為中國未來管理須立足傳統文化
回顧現代管理的發展軌跡可以發現,以科學管理為核心的古典管理理論由於缺乏人文精神而受到指責,同樣現代管理理論的理性主義和普遍主義受到後現代主義的批判和解構。而後現代主義管理理論並沒有拋棄古典理論和現代理論,仍然繼承了其中的理內核,因此可以說他們是一脈相承的,它們都有共同的邏輯起點——功能主義。
成中英先生、閻雨先生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推斷,為了適應知識經濟的發展,唯有管理知識的知識——哲學。西方管理危機頻現,備受詬病,中國未來的管理絕不能重蹈覆轍,而路徑選擇就是立足中國傳統文化,激活中國管理代碼,讓中國文化中的哲學思辨發揮其應有價值。

閻雨先生成功提煉出中國管理思想精髓
任何理論體系都不是空中樓閣,其的發展絕不是一蹴而就,中國管理哲學亦是如此。成中英教授通過半生研究,形成了中國管理哲學的理論基礎——C理論。
閻雨先生更進一步,依託對C理論的理解和對傳統文化的把握,成功的提煉了傳統文化的精髓,並與C理論相融合。
閻雨先生認為,中國有著成功的傳統管理的範式——是文化管理,比如:
1. 范蠡經商。
(1)「旱則資舟,水則資車」。(2)「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3)「無息幣」(4)「務完物」。 (5)范蠡經商理財致富十二戒: 勿鄙陋,勿虛華,勿優柔,勿強辨,勿懶惰,勿固執;勿輕出,勿貪賒,勿爭趣,勿薄育,勿昧時,勿痴賃。
2. 子貢商道。
「七十子之徒,賜最為饒益;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家累千金。」並最終做到了「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夫使孔子名布揚天下於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
「德潤身,富潤屋,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正是子貢的寫照。
3. 胡雪岩為商之術。
「為政要看《曾國藩》,經商要看《胡雪岩》」道盡中國近代管理精髓,而胡雪岩成功的根本就在於「信、義、勇、勢、人」五個字。
4. 山西票號。
一百多年以前,中國最富有的省份就是山西,晉商以「誠信天下」讓這里成為全國的金融貿易中心。
這些成功的管理範式里隱含著管理哲學的深邃,比如《易經》管理隱含八要素:知、行、體、用、主、客、內、外,整合起來便是一套知行合一,體月不二,主客兼容,內外協調的管理模式。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提煉、融合這些傳統管理精髓,才能為探索出中國具有管理實踐價值的模式和思想。
閻雨先生創C模式
中國管理哲學理論C理論與中國傳統管理範式文化管理的結合,從全新的角度解讀了中國傳統管理,使得這一歷經千年的東方智慧重新煥發生機,這就是C模式。它從理論的高度將中國傳統管理的要素予以系統化,建立了嚴謹的理論體系;同時將理論在實踐中驗證,指導實踐,實現管理效能的飛升。
C模式突破了中國管理中國管理理論
閻雨先生認為,中國傳統管理長期以來被人所忽視的原因就是不能被接觸者所掌握,也就是量化與實用問題。中國傳統文化更多的是先驗主義的哲學思辨,更多的靠個人領悟與感知。通過文化管理與C理論的融合,C模式有效的克服了西方管理工具化的弊病,將管理工具回歸其工具本位。即用C模式下的傳統文化元素對管理工具進行再造,運用文化管理指導、統帥管理工具,解決了中國傳統文化量化與實用問題,讓中國文化管理的觸及戰略、運營、治理多個方面,體現了管理最高境界——管理哲學的現實功用:解密企業基因密碼;指導企業組織變革;更新管理秩序。
這些正是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管理學界、企業界的困惑與需求。中國管理哲學C模式全方位覆蓋管理應用領域,將推動知識經濟下管理學的嬗變。
C模式是C理論的繼承與發展
C模式能夠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管理需求,常用常新,就在於C理論體系管理哲學的生生不息。C模式是C理論的繼承與發展。
1. C理論循環大系統。將管理要素和環節圓融無礙的結合起來,真正實現了局部與整體的統一,推動扁平化等現代管理訴求的實現,杜絕了管理模塊僵化等問題。任何管理模式都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老化陳舊,C模式同樣存在上述問題,為此C模式成功將C理論的易經五段辯證法引入到管理模式更新,形成自我革命、自行推陳出新的管理體系。
2. 變易、不易和簡易。依託三個權變方略,從宏觀和微觀上實現了戰略戰術的更新。
3. 三個重要原理
A、乾坤原理:自強--奉獻的原理。實施這一原理,必然使企業充滿活力,並具有崇高品格。
B、否泰原理:溝通--融合的原理。實施這一原理,才能使企業上下一致,形成強大的合力。
C、損益原理:利益驅動原理。實施這一原理,就會使職工群眾的向心力大大增加,自覺地信服領導,為實現企業的目標而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C模式正是基於C理論的理論基礎,整合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和西方有益的管理思想與工具,真正實現了管理哲學的實踐應用。
隨著知識經濟到來,中國管理學的創建提上日程。依託中國傳統管理哲學精髓,導入西方管理的理性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完善,中國管理學體系中國管理學體系的形成指日可待。中國管理哲學C模式正是中國管理學的奠基之一,立足知識經濟
與東方文化,放眼世界管理發展趨勢,必將完成管理科學中國化,實現中國管理世界化的升華。

③ 目前正在撰寫企業的企業文化,被經營哲學、管理哲學、人本哲學難住了,各位給總結一下吧。謝啦!

企業文化其實就是根據老闆思維的定位進行粉飾,以增加凝聚力的一種內不花錢的向心力。如果你容制定的企業文化不切合公司實際,一點用處都沒有。例如:老闆認為員工都是在賺他的錢,你制定個企業文化叫「以人為本」,你想員工會信服嗎?

④ 中國傳統管理哲學觀點

中國管理哲學定義
所謂中國管理哲學,是以中國傳統智慧與西方科學精神的融會貫通為目的,以「中國管理科學化,管理科學中國化」為宗旨,以集科學、文化、藝術三位一體為特徵,用中國傳統管理範式「文化管理」來統帥西方管理制度和工具,所形成的行之有效、生生不息的管理哲學。
中國管理哲學沿革
中國管理哲學最初由成中英先生提出,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諸子百家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中國管理哲學――C理論,奠定了中國管理學的基礎。北京大學人本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管理專家閻雨先生在C理論的基礎上,將中國傳統管理文化精髓和西方管理工具相融合,使得C理論得以與實踐相接軌,進而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論體系,這就是中國管理哲學。
中國管理哲學的創新之處
北京大學人本管理中心研究員、管理專家閻雨先生又將的西方管理體系與中國國學相結合,以C理論為母體,結合多年案例研究和管理實踐,成功研究出中國管理哲學的導入和應用體系――C模式。這使得中國管理哲學不再是理論的說教,而成為理論與實踐並重的應用性學科,其價值對於中國管理學而言同樣具有開辟鴻蒙的時代意義。
一、 閻雨先生從管理結構、根本動因,認識到西方管理的必行將枯木。
金融危機以及以往的經濟問題,印證了西方管理理論的失敗,其應用危機表現形式是:(1)臃腫化危機。(2)機械化危機。(3)文化更新危機。(4)治理老化危機。(5)功利化危機。
北京大學人本管理中心閻雨先生認為,現代管理理論存在結構性的問題。
第一, 價值觀的偏差。價值取捨的偏差,只看重顯性的價值,忽視了隱形的價值!
第二, 建立在人性假設上的基礎偏差。不管是X人的假設,還是Y人的假設,直到後來發展的XY雙因素理論。從利益的角度分析人性,而不是從人性分析人性,是人的工具化。 現代管理中缺失「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惡知善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一觀點。
第三, 終極目標的偏差。西方管理思想的理論基點主要表現為:主客二分,還原論,靜態分析,孤立實證。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軌跡,閻雨認為西方管理理論應用危機的根本動因在於經濟模式的改變。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宣告西方管理理論的終結。知識經濟出現――一個創意形式一個商業模式。傳統的生產資料、要素價值被顛覆。以前那種單一線程的管理模式已經疲於應對,管理在改良中,提出了組織變革、扁平化等類似的嘗試。事實證明,與工業文明相匹配的西方管理的制度已經不適合知識經濟的模式,表現是經濟危機。
二、 閻雨先生認為中國未來的管理必須立足中國傳統文化,激活中國管理代碼。
回顧現代管理的發展軌跡可以發現,以科學管理為核心的古典管理理論由於缺乏人文精神而受到指責,同樣現代管理理論的理性主義和普遍主義受到後現代主義的批判和解構。而後現代主義管理理論並沒有拋棄古典理論和現代理論,仍然繼承了其中的理內核,因此可以說他們是一脈相承的,它們都有共同的邏輯起點――功能主義。
成中英先生、閻雨先生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推斷,為了適應知識經濟的發展,唯有管理知識的知識――哲學。西方管理危機頻現,備受詬病,中國未來的管理絕不能重蹈覆轍,而路徑選擇就是立足中國傳統文化,激活中國管理代碼,讓中國文化中的哲學思辨發揮其應有價值。
三、 閻雨先生成功提煉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管理思想精髓, 並將其融入到成中英教授開創的中國管理哲學體系――C理論。
任何理論體系都不是空中樓閣,其的發展絕不是一蹴而就,中國管理哲學亦是如此。成中英教授通過半生研究,形成了中國管理哲學的理論基礎――C理論。
閻雨先生更進一步,依託對C理論的理解和對傳統文化的把握,成功的提煉了傳統文化的精髓,並與C理論相融合。
閻雨先生認為,中國有著成功的傳統管理的範式――是文化管理,比如:
1. 范蠡經商。
(1)「旱則資舟,水則資車」。(2)「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3)「無息幣」(4)「務完物」。 (5)范蠡經商理財致富十二戒: 勿鄙陋,勿虛華,勿優柔,勿強辨,勿懶惰,勿固執;勿輕出,勿貪賒,勿爭趣,勿薄育,勿昧時,勿痴賃。
2. 子貢商道。
「七十子之徒,賜最為饒益;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家累千金。」並最終做到了「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夫使孔子名布揚天下於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
「德潤身,富潤屋,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正是子貢的寫照。
3. 胡雪岩為商之術。
「為政要看《曾國藩》,經商要看《胡雪岩》」道盡中國近代管理精髓,而胡雪岩成功的根本就在於「信、義、勇、勢、人」五個字。
4. 山西票號。
一百多年以前,中國最富有的省份就是山西,晉商以「誠信天下」讓這里成為全國的金融貿易中心。
這些成功的管理範式里隱含著管理哲學的深邃,比如《易經》管理隱含八要素:知、行、體、用、主、客、內、外,整合起來便是一套知行合一,體月不二,主客兼容,內外協調的管理模式。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提煉、融合這些傳統管理精髓,才能為探索出中國具有管理實踐價值的模式和思想。
四、 閻雨先生藉助西方管理工具將其C理論進行量化,提煉出可廣泛應用的管理模式,使C理論成為管理哲學走向哲學實踐並重的----C模式。
中國管理哲學理論C理論與中國傳統管理範式文化管理的結合,從全新的角度解讀了中國傳統管理,使得這一歷經千年的東方智慧重新煥發生機,這就是C模式。它從理論的高度將中國傳統管理的要素予以系統化,建立了嚴謹的理論體系;同時將理論在實踐中驗證,指導實踐,實現管理效能的飛升。
五、C模式突破了中國管理中國管理理論缺乏應用模式的瓶頸,解決了中國傳統文化量化與實用問題。
閻雨先生認為,中國傳統管理長期以來被人所忽視的原因就是不能被接觸者所掌握,也就是量化與實用問題。中國傳統文化更多的是先驗主義的哲學思辨,更多的靠個人領悟與感知。通過文化管理與C理論的融合,C模式有效的克服了西方管理工具化的弊病,將管理工具回歸其工具本位。即用C模式下的傳統文化元素對管理工具進行再造,運用文化管理指導、統帥管理工具,解決了中國傳統文化量化與實用問題,讓中國文化管理的觸及戰略、運營、治理多個方面,體現了管理最高境界――管理哲學的現實功用:解密企業基因密碼;指導企業組織變革;更新管理秩序。
這些正是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管理學界、企業界的困惑與需求。中國管理哲學C模式全方位覆蓋管理應用領域,將推動知識經濟下管理學的嬗變。
六、C模式是C理論的繼承與發展,是成中英先生管理哲學的實踐應用。
C模式能夠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管理需求,常用常新,就在於C理論體系管理哲學的生生不息。C模式是C理論的繼承與發展。
1. C理論循環大系統。將管理要素和環節圓融無礙的結合起來,真正實現了局部與整體的統一,推動扁平化等現代管理訴求的實現,杜絕了管理模塊僵化等問題。任何管理模式都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老化陳舊,C模式同樣存在上述問題,為此C模式成功將C理論的易經五段辯證法引入到管理模式更新,形成自我革命、自行推陳出新的管理體系。
2. 變易、不易和簡易。依託三個權變方略,從宏觀和微觀上實現了戰略戰術的更新。
3. 三個重要原理
A、乾坤原理:"自強--奉獻"的原理。實施這一原理,必然使企業充滿活力,並具有崇高品格。
B、否泰原理:"溝通--融合"的原理。實施這一原理,才能使企業上下一致,形成強大的合力。
C、損益原理:利益驅動原理。實施這一原理,就會使職工群眾的向心力大大增加,自覺地信服領導,為實現企業的目標而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C模式正是基於C理論的理論基礎,整合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和西方有益的管理思想與工具,真正實現了管理哲學的實踐應用。
隨著知識經濟到來,中國管理學的創建提上日程。依託中國傳統管理哲學精髓,導入西方管理的理性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完善,中國管理學體系中國管理學體系的形成指日可待。中國管理哲學C模式正是中國管理學的奠基之一,立足知識經濟

⑤ 談談我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哲學依據

繁榮發抄展哲學社會科學。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大力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使之更好發揮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的重要功能。要鞏固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堅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並重,傳統學科和新興學科、交叉學科並重,結合我國實際和時代特點,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堅持以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加強對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研究,加快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轉化,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發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示範引導作用,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重點扶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研究項目,著力推出代表國家水準、具有世界影響、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的優秀成果。整合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力量,建設一批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一批具有專業優勢的思想庫,加強哲學社會科學信息化建設。

⑥ 哲學(管理哲學)專業是什麼

把哲學原理運用到管理實踐中 課程設置

專業基礎課系列:
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安啟念)
2. 管理哲學專題研究(彭新武)
3. 中國哲學專題研究(羅安憲)
4. 西方哲學問題研究(張志偉)
5. 科學思想與科學方法(王鴻生)
6. 管理哲學專業英語(劉敬魯)

專業必修課系列:
1. 中國管理哲學(葛榮晉)
2. 西方管理哲學(劉敬魯)
3. 東方管理哲學專題(李萍)
4. 中國管理哲學原著選讀(彭新武)
5. 西方管理哲學原著選讀(劉敬魯)
6. 領導哲學(萬俊人,等)
7. 管理倫理學(李萍)
8. 人力資源管理(郭海龍)
9. 組織文化研究(徐尚昆)
10. 現代管理思維與方法(徐尚昆)

專業選修課系列:
1. 縱橫捭闔:《鬼穀子》與《戰國策》中的謀略與論辯(彭新武)
2. 知人善任的藝術:從《人物誌》到《冰鑒》(彭新武)
3. 佛學智慧與心靈管理(溫金玉)
4. 晉商研究(晁連生)
5. 徽商研究(楊曉民)
6. 海外華商的創業之路(馬國柱)
7. 松下幸之助的經營哲學(胡大平)
8. 德魯克的管理哲學研究(裴廣一)

當代管理前沿系列:
1. 社會變革問題研究(安啟念)
2. 復雜性、不確定性與管理(姜璐)
3. 企業戰略轉型與系統變革(彭劍鋒)
4. 「後危機時代」的挑戰與機遇(張興勝)
5. 中國民生問題的「前世今生」(周孝正)
6. 「中國式管理」批判(張羿)
7. 企業國際化經營與跨文化管理(唐偉)
8. 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李安)

就業方向一:咨詢/顧問
就業方向二:行政/後勤
就業方向三:學術/科研
就業方向四:編輯/文案/作家

一般是哲學學士學位,好像不是管理學的。

⑦ 柏拉圖為什麼要哲學王治理國家

柏拉圖(Plato,Πλατών,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為希臘三賢。他創造或發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圖思想、柏拉圖主義、柏拉圖式愛情等。柏拉圖的主要作品為對話錄,其中絕大部分都有蘇格拉底出場。但學術界普遍認為,其中的蘇格拉底形象並不完全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蘇格拉底。

柏拉圖的宇宙觀基本上是一種數學的宇宙觀。他設想宇宙開頭有兩種直角三角形,一種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種是等邊三角形的一半。從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產生出四種正多面體,這就組成四種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體,氣微粒是正八面體,水微粒是正二十面體,土微粒是立方體。第五種正多面體是由正五邊形形成的十二面體,這是組成天上物質的第五種元素,叫做以太。整個宇宙是一個圓球,因為圓球是對稱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點都是一樣。宇宙也是活的,運動的,有一個靈魂充溢全部空間。宇宙的運動是一種環行運動,因為圓周運動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腳來推動。四大元素中每一種元素在宇宙內的數量是這樣的:火對氣的比例等於氣對水的比例和水對土的比例。萬物都可以用一個數目來定名,這個數目就是表現它們所含元素的比例。

⑧ 什麼是管理哲學

管理是美國人整理出來的,美國曾經是管理的最大輸出國。然而,日本在管理上卻比美國還成功,為什麼?因為日本人除了管理科學以外,還十分重視經營理念。

一、什麼是管理哲學

中國人認為管理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做人就是如何搞好人際關系,做事就是如何提高工作績效。搞好人際關系,提高工作績效就是管理。

只會做人,不會做事,是一團和氣,是和稀泥,管理上等於零。

相反,只會做事,不會做人,常常得罪人,他的管理也等於零。

因此,要先會做人,然後會做事,這就是管理。

然而,管理哲學,就是反省自己的管理經驗。

二、各國的管理有何不同?

全世界對器物的看法,都是一致的,它是什麼就是什麼,沒有爭議。

上升到制度的層面,彼此的看法就不一樣了,制度一訂下來,就會有人贊成,有人反對。

上升到哲學文化的層面(即思想層面),那就更是見仁見智,爭論不休了。

因此,觀念會影響人們的行為。

三 、美國人主張多數超越少數

美國人解決總是的規則是:少數服從多數和。美國人常採用舉手錶決的方法,美國人稱之為用拳頭代替打破人頭。今天多數人贊成這條法,這條法就成立;明天多數人不贊成這條法了,這條法就被廢除,換成另一條法。

美國的管理是劃龍舟式的管理,劃手背向前方,一定要步調一致,聽從指揮、放棄個人的念頭,嚴格遵守少數人服從多數人的信條。凡是缺乏效力,跟不上多數的人人就要被淘汰。

但是,論道理,有時多數人的看法不一定對,少數人的看法也不一定不對。近代西方人漸漸發覺:有時也不能完全服從多數,主張要尊重少數。

四、日本人倡導多功能數協調數

一千多年來,日本人被訓練得能夠全員一致,採取同樣的行動,所以沒有必要獨裁者強有力的發號施令。

日本的管理採取抬神轎式的管理。抬神轎時沒有人指揮,抬轎的人有高有矮,有人用力,有人不用力,有人搖搖晃晃,增加了阻力。但是被抬的神並不發號施令。然而搖晃的結果,則是每個神轎都平安到達目的地。

日本人譙:不能有秘密。秘密就是罪惡。日本人心裡有話就講出來,而且對自己的同胞很親切,並樂於幫忙,不喜歡以多數來壓倒少數,使少數人受到傷害。

事實上,日本人警惕性很高,他很不願意讓自己變成少數。他會服從前輩的指示,照著大家的做法去做,如果有爭執,只要提出一個全體目標,就很容易協調,所以雖然平日有派系,一旦對外或遇到重大事件,便會很快取得一致的行動。

五、中國人數少未必服從多數

《易經》在陰卦也有陽卦,但是陽卦多陰,陰卦多陽。陽卦多陰,因為陽雖然是少數,卻是主要動力,所以叫陽卦,陰雖是多數,但陰不是主要動力,所以不能叫陰卦。可見中國人並沒有少數服從多數的觀念。

中國人認為賢大於多數。因為有一個賢人就行了,一百個不賢的人有什麼用?

中國的管理,即不是劃龍舟式,也不是抬神轎式,標准答案是很難說。意思就是不固定。該劃龍舟時就整齊劃一;該抬轎子時就要像抬轎的樣子,根據不同情況,該採取什麼方法,就採取什麼方法。

中國人在非投票不可時,最好採用不記名投票這樣比較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

六、西方人的合理主義

全世界的人都在追求合理,管理也一定要合理化。然而西方人的合理,日本人的合理,中國人的合理是不一樣的,不應混為一談。

西方人的合理主義,是以一個原則來說明全世界的一切一切,如西方人信奉神教,即上帝總管。上帝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由上帝來主宰世界。西方人認為有一條原則可以說明全世界,因此他們常常說:什麼導向、什麼導向。

七、日本人的合理主義.日本人喜歡從許許多多的個別存在出發,去發現共同的原理.他們就找出了大和魂,找出了武士道精神.日本人不要求有一個統一全世界的原理,但是他們卻相信有一個統一日本的天皇.日本雖然民主,但是還維持著一個天皇.在管理方面,日本人很重視前輩的經驗,在前輩的指引下,少數必定跟著多數走.

八、中國人的合理主義.中國人從很多的原則中卻把握一個變動的原則.原則有許多許多,而且可剛可柔,可上可下,可陰可陽,但要把握一個原則,這就是變動性原則.全世界的一切一切都在變動之中,中國人最懂得變動的道理.變動不大,就是說,連神的職位都可能輪調.因此就有了心物合一,知行合一,陰陽互變.管理必須要有制度,但招待起來要有彈性,中國人對此是非常執著的.中國人說一切都在變動,此時上結用哪種方法好就採取哪種方法.多數不一定對,但也有對的時候;少數不一定錯,但也有錯的時候.所以,我們用多數人去感應少數人,化阻力為動力,彼此,彼此,將心比心,這對中國最有效.

九、我們也無法做到每一次都真正協力.曾子說: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朋友是五倫之一,人與人相交,朋友占最大的比數.特別是現代社會,家人的助力越來越薄弱,朋友的比重越來越大.對同事,我們很會計較,對朋友則剛好相反,此所謂朋友無議論,買賣要算分.公司如果能夠宣導:做同事是短暫的,做朋友才是永久的,那麼大家就會真正協力,否則,實在是很困難.同事,有升有遷,會有變動.而大家做朋友,而不是做同事,大家做事就能相互配合,處的就比較愉快,並且長久.
合理不合理,不能以多數決斷,也不是多數一講,少數人馬上就響應.中國人要看是誰來講.如果你平常就善於助人,那麼大家就比較容易響應你;如果你平常苛刻大家,那麼你講的就不會被大家響應.因此,有一條原理--對待原則--這個原理真正是孔子的思想--你對我好,我沒有理由不對你好;你對我不好的時候,我憑什麼對你好?
如果多數人能夠照顧少數,彼此就很好商量.如果多數欺凌少數,那麼反抗的力量就會很大.一切要重視事前的疏導.
互動就是感應,事情就好辦;有感無應,事情就難辦.公誼私交都重要,先透過私人交情,有時就更具效力.

十、中、美、日管理哲學的主要差異
1、美國人--個人主義:美國人在200年前,地大人少,很少有鄰居,彼此無人能幫忙,理想的方法就是自我保護,這是因為生態環境不得不如此.所以,美國人崇尚個人主義.
2、日本人--集體主義:日本地方小、有台風,有地震,又有火山,彼此靠得很緊,因此日本崇尚的是集體主義.這也是生態環境所致.
3、中國人--交互主義:即有個人主義,但不完全;又有集體主義,即彼此彼此,也就是交互主義.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