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講治理
㈠ 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子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誰有全文,必定懸賞。
本篇引語】
本篇共計2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本篇中,孔子的幾位弟子向他問怎樣才是仁。這幾段,是研究者們經常引用的。孔子還談到怎樣算是君子等問題。
【原文】
12•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1)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2)。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3)。」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4)斯語矣。」
【注釋】
(1)克己復禮:克己,剋制自己。復禮,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於禮的要求。
(2)歸仁:歸,歸順。仁,即仁道。
(3)目:具體的條目。目和綱相對。
(4)事:從事,照著去做。
【譯文】
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孔子說:「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評析】
「克己復禮為仁」,這是孔子關於什麼是仁的主要解釋。在這里,孔子以禮來規定仁,依禮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禮以仁為基礎,以仁來維護。仁是內在的,禮是外在的,二者緊密結合。這里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克己,二是復禮。克己復禮就是通過人們的道德修養自覺地遵守禮的規定。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內容,貫穿於《論語》一書的始終。
【原文】
11•2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2)。」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3)斯語矣。」
【注釋】
(1)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這句話是說,出門辦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貴賓和進行大祭時那樣恭敬嚴肅。
(2)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邦,諸侯統治的國家。家,卿大夫統治的封地。
(3)事:從事,照著去做。
【譯文】
仲弓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出門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使喚百姓如同去進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認真嚴肅。)自己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做到在諸侯的朝廷上沒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沒人怨恨(自己)。」仲弓說:「我雖然笨,也要照您的話去做。」
【評析】
這里是孔子對他的學生仲弓論說「仁」的一段話。他談到了「仁」的兩個內容。一是要他的學生事君使民都要嚴肅認真,二是要寬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只有做到了這兩點,就向仁德邁進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成為後世遵奉的信條。
【原文】
12•3 司馬牛(1)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2)。」曰:「其言也訒,斯(3)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注釋】
(1)司馬牛:姓司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學生。
(2)訒:音rèn,話難說出口。這里引申為說話謹慎。
(3)斯:就。
【譯文】
司馬牛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仁人說話是慎重的。」司馬牛說:「說話慎重,這就叫做仁了嗎?」孔子說:「做起來很困難,說起來能不慎重嗎?」
【評析】
「其言也訒」是孔子對於那些希望成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仁者」,其言行必須慎重,行動必須認真,一言一行都符合周禮。所以,這里的「訒」是為「仁」服務的,為了「仁」,就必須「訒」。這種思想與本篇第1章中所說:「克己復禮為仁」基本上是一貫的。
【原文】
12•4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譯文】
司馬牛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孔子說:「自己問心無愧,那還有什麼憂愁和恐懼呢?」
【評析】
據說司馬牛是宋國大夫桓魋的弟弟。桓魋在宋國「犯上作亂」,遭到宋國當權者的打擊,全家被迫出逃。司馬牛逃到魯國,拜孔子為師,並聲稱桓魋不是他的哥哥。所以這一章里,孔子回答司馬牛問怎樣做才是君子的問題,這是有針對性的,即不憂不懼、問心無愧。
【原文】
12•5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譯文】
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只要對待所做的事情嚴肅認真,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合乎於禮的規定,那麼,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沒有兄弟呢?」
【評析】
如上章所說,司馬牛宣布他不承認桓魋是他的哥哥,這與儒家一貫倡導的「悌」的觀念是相違背的。但由於他的哥哥「犯上作亂」,因而孔子沒有責備他,反而勸他不要憂愁,不要恐懼,只要內心無愧就是做到了「仁」。這一章,子夏同樣勸慰司馬牛,說只要自己的言行符合於「禮」,那就會贏得天下人的稱贊,就不必發愁自己沒有兄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原文】
12•6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1),膚受之愬(2),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3)也已矣。」
【注釋】
(1)浸潤之譖,譖,音zèn,讒言。這是說像水那樣一點一滴地滲進來的讒言,不易覺察。
(2)膚受之愬:愬,音sù,誣告。這是說像皮膚感覺到疼痛那樣的誣告,即直接的誹謗。
(3)遠:明之至,明智的最高境界。
【譯文】
子張問怎樣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說:「像水潤物那樣暗中挑撥的壞話,像切膚之痛那樣直接的誹謗,在你那裡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撥的壞話和直接的誹謗,在你那裡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遠見的了。」
【原文】
12•7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譯文】
子貢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老百姓信任統治者。」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麼在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那麼這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對統治者不信任,那麼國家就不能存在了。」
【評析】
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貢問政中所連續提出的三個問題。孔子認為,治理一個國家,應當具備三個起碼條件:食、兵、信。但這三者當中,信是最重要的。這體現了儒學的人學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對統治者不信任,那這樣的國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原文】
12•8 棘子成(1)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2)。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3)猶犬羊之鞟。」
【注釋】
(1)棘子成:衛國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稱為夫子,所以子貢這樣稱呼他。
(2)駟不及舌:指話一說出口,就收不回來了。駟,拉一輛車的四匹馬。
(3)鞟:音kuò,去掉毛的皮,即革。
【譯文】
棘子成說:「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質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儀式干什麼呢?」子貢說:「真遺憾,夫子您這樣談論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本質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質,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樣。」
【評析】
這里是講表裡一致的問題。棘子成認為作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質就可以了,不須外表的文采。但子貢反對這種說法。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質應當有適當的表現形式,否則,本質再好,也無法顯現出來。
【原文】
12•9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1)?」曰:「二(2),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注釋】
(1)盍徹乎:盍,何不。徹,西周奴隸主國家的一種田稅制度。舊注曰:「什一而稅謂之徹。」
(2)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稅。
【譯文】
魯哀公問有若說:「遭了飢荒,國家用度困難,怎麼辦?」有若回答說:「為什麼不實行徹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稅呢?」哀公說:現在抽十分之二,我還不夠,怎麼能實行徹法呢?」有若說:「如果百姓的用度夠,您怎麼會不夠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夠,您怎麼又會夠呢?」
【評析】
這一章反映了儒家學派的經濟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魯國所征的田稅是十分之二的稅率,即使如此,國家的財政仍然是十分緊張的。這里,有若的觀點是,削減田稅的稅率,改行「徹稅」即什一稅率,使百姓減輕經濟負擔。只要百姓富足了,國家就不可能貧窮。反之,如果對百姓徵收過甚,這種短期行為必將使民不聊生,國家經濟也就隨之衰退了。這種以「富民」為核心的經濟思想有其值得借鑒的價值。
【原文】
12•10 子張問崇德(1)辨惑(2)。子曰:「主忠信,徙義(3),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4)」
【注釋】
(1)崇德:提高道德修養的水平。
(2)惑:迷惑,不分是非。
(3)徙義:徙,遷移。向義靠擾。
(4)誠不以富,亦祗以異:這是《經•小雅•我行其野》篇的最後兩句。此詩表現了一個被遺棄的女子對其丈夫喜新厭舊的憤怒情緒。孔子在這里引此句,令人費解。
【譯文】
子張問怎樣提高道德修養水平和辨別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說:「以忠信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於義,這就是提高道德修養水平了。愛一個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厭惡起來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這就是迷惑。(正如《詩》所說的:)『即使不是嫌貧愛富,也是喜新厭舊。』」
【評析】
本章里,孔子談的主要是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他希望人們按照「忠信」、「仁義」的原則去辦事,否則,感情用事,就會陷於迷惑之中。
【原文】
12•11 齊景公(1)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注釋】
(1)齊景公:名杵臼,音chǔ jiù,齊國國君,公元前547年 ̄公元前490年在位。
【譯文】
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說:「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齊景公說:「講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糧食,我能吃得上嗎?」
【評析】
春秋時期的社會變動,使當時的等級名分受到破壞,弒君父之事屢有發生,孔子認為這是國家動亂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訴齊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復這樣的等級秩序,國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原文】
12•12 子曰:「片言(1)可以折獄(2)者,其由也與(3)?」子路無宿諾(4)。
【注釋】
(1)片言:訴訟雙方中一方的言辭,即片面之辭,古時也叫「單辭」。
(2)折獄:獄,案件。即斷案。
(3)其由也與:大概只有仲由吧。
(4)宿諾:宿,久。拖了很久而沒有兌現的諾言。
【譯文】
孔子說:「只聽了單方面的供詞就可以判決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說話沒有不算數的時候。
【評析】
仲由可以以「片言」而「折獄」,這是為什麼?歷來有這樣幾種解釋。一說子路明決,憑單方面的陳述就可以作出判斷;二說子路為人忠信,人們都十分信服他,所以有了糾紛都在他面前不講假話,所以憑一面之辭就可以明辨是非;三說子路忠信,他所說的話決無虛假,所以只聽其中一面之辭,就可以斷定案件。但無論哪種解釋,都可以證明子路在刑獄方面是卓有才乾的。
【原文】
12•13 子曰:「聽訟(1),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2)乎!」
【注釋】
(1)聽訟:訟,音sòng,訴訟。審理訴訟案件。
(2)使無訟:使人們之間沒有訴訟案件之事。
【譯文】
孔子說:「審理訴訟案件,我同別人也是一樣的。重要的是必須使訴訟的案件根本不發生!」
【原文】
12•14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譯文】
子張問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說:「居於官位不懈怠,執行君令要忠實。」
【評析】
以上兩章都是談的如何從政為官的問題。他借回答問題,指出各級統治者身居官位,就要勤政愛民,以仁德的規定要求自己,以禮的原則治理國家和百姓,通過教化的方式消除民間的訴訟糾紛,執行君主之令要切實努力,這樣才能做一個好官。
【原文】
12•15 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1)
【注釋】
(1)本章重出,見《雍也》篇第27章。
【原文】
12•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評析】
這一章所講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貫穿了儒家一貫的思想主張,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精神。
【原文】
12•17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帶頭走正路,那麼還有誰敢不走正道呢?」
【評析】
無論為人還是為官,首在一個「正」字。孔子政治思想中,對為官者要求十分嚴格,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職的人能夠正己,那麼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會歸於正道。
【原文】
12•18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譯文】
季康子擔憂盜竊,問孔子怎麼辦。孔子回答說:「假如你自己不貪圖財利,即使獎勵偷竊,也沒有人偷盜。」
【評析】
這一章同樣是孔子談論為官從政之道。他仍然闡釋的是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他希望當政者以自己的德行感染百姓,這就表明了他主張政治道德 化的傾向。具體到治理社會問題時也是如此。他沒有讓季康子用嚴刑峻法去制裁盜竊犯罪,而是主張用德治去教化百姓,以使人免於犯罪。
【原文】
12•19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1),以就有道(2),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3),必偃(4)。」
【注釋】
(1)無道:指無道的人。
(2)有道:指有道的人。
(3)草上之風:指風加之於草。
(4)偃:仆,倒。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說:「如果殺掉無道的人來成全有道的人,怎麼樣?」孔子說:「您治理政事,哪裡用得著殺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會跟著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風,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著倒。」
【評析】
孔子反對殺人,主張「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會犯上作亂。這里講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為。那些暴虐的統治者濫行無道,必然會引起百姓的反對。
【原文】
12•20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1)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2),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3)。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注釋】
(1)達:通達,顯達。
(2)聞:有名望。
(3)下人:下,動詞。對人謙恭有禮。
【譯文】
子張問:「士怎樣才可以叫做通達?」孔子說:「你說的通達是什麼意思?」子張答道:「在國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聲。」孔子說:「這只是虛假的名聲,不是通達。所謂達,那是要品質正直,遵從禮義,善於揣摩別人的話語,對察別人的臉色,經常想著謙恭待人。這樣的人,就可以在國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達。至於有虛假名聲的人,只是外表上裝出的仁的樣子,而行動上卻正是違背了仁,自己還以仁人自居不慚愧。但他無論在國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會有名聲。」
【評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一對相互對立的名詞,即「聞」與「達」。「聞」是虛假的名聲,並不是顯達;而「達」則要求士大夫必須從內心深處具備仁、義、禮的德性,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而不僅是追求虛名。這里同樣講的是名實相符,表裡如一的問題。
【原文】
12•21 樊遲從游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1)、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2),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3),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注釋】
(1)修慝:慝,音tè,邪惡的念頭。修,改正。這里是指改正邪惡的念頭。
(2)先事後得:先致力於事,把利祿放在後面。
(3)忿:忿怒,氣憤。
【譯文】
樊遲陪著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說:「請問怎樣提高品德修養?怎樣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樣辨別迷惑?」孔子說:「問得好!先努力致力於事,然後才有所收獲,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嗎?檢討自己的邪念了嗎?由於一時的氣憤,就忘記了自身的安危,以至於牽連自己的親人,這不就是迷惑嗎?」
【評析】
這一章里孔子仍談個人的修養問題。他認為,要提高道德修養水平,首先在於踏踏實實地做事,不要過多地考慮物質利益;然後嚴格要求自己,不要過多地去指責別人;還要注意克服感情沖動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為代價,這就可以辨別迷惑。這樣,人就可以提高道德水平,改正邪念,辨別迷惑了。
【原文】
12•22 攀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1),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2)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3),不仁者遠(4)矣。湯(5)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6),不仁者遠矣。」
【注釋】
(1)舉直錯諸枉:錯,同「措」,放置。諸,這是「之於」二字的合音。枉,不正直,邪惡。意為選拔直者,罷黜枉者。
(2)鄉:音xiàng,同「向」,過去。
(3)皋陶:gāoyáo,傳說中舜時掌握刑法的大臣。
(4)遠:動詞,遠離,遠去。
(5)湯:商朝的第一個君主,名履。
(6)伊尹:湯的宰相,曾輔助湯滅夏興商。
【譯文】
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樊遲問什麼是智,孔子說:「了解人。」樊遲還不明白。孔子說:「選拔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這樣就能使邪者歸正。」樊遲退出來,見到子夏說:「剛才我見到老師,問他什麼是智,他說『選拔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這樣就能使邪者歸正。這是什麼意思?」子夏說:「這話說得多麼深刻呀!舜有天下,在眾人中逃選人才,把皋陶選拔出來,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湯有了天下,在眾人中挑選人才,把伊尹選拔出來,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
【評析】
本章談了兩個問題,一是仁,二是智。關於仁,孔子對樊遲的解釋似乎與別處不同,說是「愛人」,實際上孔子在各處對仁的解釋都有內在的聯系。他所說的愛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義精神,把仁作為他全部學說的對象和中心。正如著名學者張豈之先生所說,儒學即仁學,仁是人的發現。關於智,孔子認為是要了解人,選拔賢才,罷黜邪才。但在歷史上,許多賢能之才不但沒有被選拔反而受到壓抑,而一些奸佞之人卻平步青雲,這說明真正做到智並不容易。
【原文】
12•23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也。」
【譯文】
子貢問怎樣對待朋友。孔子說:「忠誠地勸告他,恰當地引導他,如果不聽也就罷了,不要自取其辱。」
【評析】
在人倫關系中,「朋友」一倫是最松馳的一種。朋友之間講求一個「信」字,這是維系雙方關系的紐帶。但對待朋友的錯誤,要坦誠布公地勸導他,推心置腹地講明利害關系,但他堅持不聽,也就作罷。如果別人不聽,你一再勸告,就會自取其辱。這是交友的一個基本准則。所以清末志士譚嗣同就認為朋友一倫最值得稱贊,他甚至主張用朋友一倫改造其他四倫。其實,孔子這里所 講的,是對別人作為主體的一種承認和尊重。
【原文】
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譯文】
曾子說:「君子以文章學問來結交朋友,依靠朋友幫助自己培養仁德。」
【評析】
曾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張以文章學問作為結交朋友的手段,以互相幫助培養仁德作為結交朋友的目的。這是君子之所為。以上這兩章談的都是交友的問題,事實上在五倫當中,儒家對於朋友這一倫還是比較重視的。
㈡ 孔子「正名」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孔子認為治理國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麼
「正名」就包含兩方面的意思:
其一是正名分,即糾正當時社會政治倫理生活中名分等級混亂的現象,明貴賤,別善惡,治綱紀.例如,魯國大夫孟孫、季孫和叔孫三家在祭祀時使用《雍》就反映了名分等級的混亂.《雍》本是天子祭祀祖先完畢後撤席時所唱的詩篇,但三家身為大夫竟尊卑部分,違背周禮的規定,故孔子質問:這如何能用在三家的廟堂之上呢?(《八佾》)
其二指正名實,即針對具體器物在名實關繫上的混亂,要求別同異,辨真偽,明是非.如觚本是古時盛酒的禮器,上圓下方,腹部與足部亦作四條稜角.孔子其時,這種酒器的名雖未變,但其形已變.有見於名實不相符合,「觚」之名無法把不具備上述特徵的酒器排除在其外延之外,他感嘆道:「觚不觚,觚哉!觚哉!」(《雍也》)按孔子之見,無論是正名分還是正名實,正名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君子於其言,無所苟」(《子路》),措辭說話要意義明確,不可隨便馬虎.
自己說很難說清楚,你耐心看看上面的註解吧,說的蠻好的,
理由
名不正,名與事實不相符,則言語錯誤,不能順理成章.言不順,則辦事不能成功.辦普通事猶不成功,何況推行禮樂教化之事.治國必須以禮樂來教化.普通事辦不成,一切雜亂無章,則禮樂更不能興起.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即是刑罰用之不當.刑罰不中,則人民感覺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這就天下大亂了.
所以,君子用一個名詞,必使恰如事實,能以順理的說得出來.能順理的說得出來,必能行得通.君子說話不能隨便.
㈢ 孔子認為治理一個國家要做的哪幾個方面呢你是否認同他的看法
孔子認為治理一個國家要具備的條件有:足兵、足糧、民信之矣。版糧食充足,人民的生活才權有保證,即使荒年歉收,或者水旱天災,糧食儲備充足,人民不會挨餓,社會不會動亂。所謂「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認同孔子的看法。
(3)孔子講治理擴展閱讀
子貢曾向孔子請教治國之策。孔子說:只要有足夠的糧食,足夠的軍備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
子貢問: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
子貢又問:如果迫不得已還要去掉一項,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反正自古以來人早晚要死,但民不信任你,什麼都談不上了。
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狀態,孔子思考之後的觀點認為,要治理好國家,應該實行德治,而德的表現就是禮樂制度。禮樂制度在周朝時已經很完善了,目前要做的就是「復禮」。
孔子終其一生,都在為恢復先朝的禮樂制度而奮斗,但在當時禮崩樂壞的局面下,禮賴以存在的價值基礎已經衰敗,首先需要解決的是重新確立禮的深層基礎的問題。
㈣ 一位學生去問孔子,怎樣才能治理好一個國家
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回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答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對於「信」,有人解釋為「信任」,百姓信任政府,國家才是好的國家;有人解釋為「信用、信念」,一個國家的老百姓都沒有信念,都不講信用,這個國家就治理不好.對此正確的認識是
A.人們對同一事物的認識都是不同的
B.人們的立場不同,對同一事物的認識就不同
C.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D.人們的知識構成不同,人們對同一事物的認識會不同
㈤ 孔子治理魯國的故事
公元前501年,五十一歲的孔子當了魯國的中都宰。孔子做 了一年,很有成績。被提升為管理建設工程的司空;不久,轉而為司 寇,管司法工作。這樣,孔子參與政治的抱負終於實現了。 孔子五十六歲那年,又由大司寇,代理相國職務。他參與國政僅 僅三個月,魯國的風俗就大大變了樣。 孔子的成就使齊景公感到害怕,他特地挑了八十個美貌的女 子,讓她們穿上華麗的衣服,教她們學會舞蹈,加上一百二十匹駿 馬。一起送給貪圖享樂的魯定公,以腐蝕他的意志;這一計果然奏 效,魯定公沉湎於歌舞淫樂之中,不再過問政事了。
孔子的學生子路見到這種情況,便對孔子說。 「老師,我們可以離開這里了吧!」 孔子回答說: 「魯國現在就要在郊外祭祀,如果能按照禮法把典禮後的烤肉 分給大夫們.那我還可以留下不走。」 結果,魯定公違背常禮,沒有把烤肉分給大夫們。於是,孔子離 開魯國,來到了衛國。衛靈公問孔子,他在魯國得到的俸祿是多少。 孔子回答說是俸米六萬斗。於是,衛靈公也給他這個數的俸米。 跟隨孔子的學生們見有了安身之處,都很高興。子路尤其高興, 問孔子道: 「衛國的君主等待你去治理國政,你首先幹些什麼?」 孔子略為思索了一下,說:「我以為首先要糾正名分。」 子路不客氣他說: 「老師未免太迂腐了,這有什麼糾正的必要呢?」 孔子反駁說:「您真粗暴!君子對他所不知道的只有疑在心中。
名分不正,道理也就講不通;道理不通,事情也就辦不成;事情辦不 成,國家的禮樂教化也就興辦不起來;禮樂教化興辦不起來,刑罰就 不會得當;刑罰不得當,老百姓就會不知如何是好,連手腳都不曉得 往何處擺了。所以君子用的名分,一定要有道理可以說得出來,講出 來的道理也一定要行得通。」 不久,有人向衛靈公說了孔子不少壞話,衛靈公就派人監視孔 子的出入。孔子怕繼續留在這里出事,在衛國只居住了十個月,就離開了。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 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 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 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 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 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 來,子羽游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 都傳誦他的名字。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 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 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㈥ 孔子認為治理國家最關鍵的一條是什麼
孔子認為治理國家最關鍵的一條是治民。治民,漢語詞語,指治理人民。專治民:治理人民。屬治理百姓。治民,是中國古代太守(郡守)的主要職責之一。
孔子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6)孔子講治理擴展閱讀:
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㈦ 關於孔子的名言(治理國家的)3句
不患寡而患不均 孔子
含義:不必擔心土地少、人民少,而應該擔心治理政策方面的不公平。
運用: 用在衡量社會利益的分配上是否公平民主、公正合理。
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孔子
含義: 推薦人才不能因為某人口頭上講得好就提拔重用他,也不可因為這人有不足的地方就不採納他正確的意見,而是要全面評估一個人的才幹、品格等各個方面。
運用: 用於說明選拔人才時的正確方法。
民無信不立 孔子
含義:百姓對統治者不信任,這樣的國家是不能存在下去的
運用: 用在誠信觀方面
㈧ 孔子認為治理國家的關鍵是什麼
正名是孔子最重要的政治主張。
正名的目的在於維系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使人們有一定的規范遵循,而不致生活在一種不可預期的狀態之中。
簡言之,就是強調一種秩序,要依照倫理綱常來行事
㈨ 孔子如何論證自己提出的治理國家的觀點
政治思想其核心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孔子全身畫像\x0d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x0d經濟思想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孔子所謂"義",是一種社會道德規范,"利"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謀求.在"義"、"利"兩者的關繫上,孔子把"義"擺在首要地位.他說:"見利思義".①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的面前,首先應該考慮怎樣符合"義".他認為"義然後取",即只有符合"義",然後才能獲取.孔子甚至在《論語·子罕》中主張"罕言利",即要少說"利",但並非不要"利".《左傳·成公二年》記載,干不符合道義的事而獲得富貴,就如同浮雲一樣,②不屑於用不義的手段取得富貴.孔子還認為,對待"義"與"利"的態度,可以區別"君子"與"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義"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養的"小人",則只知道"利"而不知道"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有人認為孔子既然重"義",則勢必輕視體力勞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論語》中記載他對想學農的弟子樊遲十分不滿,罵他是"小人".這是因為孔子認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擔的是更大的責任.他要讓他的學生成為價值的承擔者而不是一個農民.由於孔子保守的政治態度,因此對待經濟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實行"初稅畝",從法律上承認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時代的重大經濟改革;但是據《左傳》說,孔子修《春秋》時記載"初稅畝",目的是批評其"非禮也".而民眾不富足,國君沒有富足的.在《論語·堯曰》中還記載,孔子主張"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對民眾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張賦稅要輕一些,徭役的攤派不要耽誤農時.《論語·述而》記載,孔子還對當時的為政者進行說教,要求為政者不要過於奢侈,要注意節儉.他說:"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同時,還主張"節用而愛人".這裡麵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運用於經濟領域.\x0d教育思想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把「學而優」作為入仕的必備條件,如果不學習或學習而不優,則沒有入仕的資格.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近.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任」.其中「禮」為道德規范,「仁」為最高道德准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x0d美學思想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一,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孔子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並且孔子認為,一個完人,應該在詩、禮、樂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學思想對後世的文藝理論影響巨大.
㈩ 孔子認為治理國家必須注意的三個重點是什麼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這里有問號)」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這里有問號)」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顏淵》第七章)(子貢問政。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就得到民信了。」子貢說:「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這三項中要先去哪一項?(這里有問號)」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說:「迫不得已,在這二者中再去掉一項,去掉哪一項?(這里有問號)」孔子說:「去掉糧食。沒有糧食不過是死,自古以來人都免不了死亡,失去民心,國家不能存在。」)糧食、軍備、民信這三者都是非常重要的,孔子指出這是治理國家必須注意的三個重點。民信,即人民的信任和擁護,也就是民心。
糧食充足,人民的生活才有保證,即使荒年歉收,或者水旱天災,糧食儲備充足,人民不會挨餓,社會不會動亂。所謂「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一個政府,要把發展農業生產增加糧食產量作為行政工作的重點,同時,必須建立國家糧庫,增加糧食儲備,在災荒歉收年景保證民食。孔子提的「足食」,指增加糧食生產和儲備,不是年年把幾百億噸糧食去造酒。吃光了,喝光了,遇到天災怎麼辦?(這里有問號)「足兵」即充實軍備,加強國防。從西周到春秋,中國版圖的四周還有一些游牧民族,如當時所稱的戎、狄、夷、蠻等,在內地也還雜處一些異族部落。他們經常入境侵略或在內地騷擾。西周亡國,就是因為犬戎族入侵佔領西部,逼得周王室遷都洛陽,從此周王室一蹶不振。為了抵禦侵略,保衛領土、主權和人民,不能不擴充軍備建設強大的國防力量。
一個政府應該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擁護。從執政者到政府每一個工作人員,都是由人民供養的,吃的是人民交的公糧,一切用度是人民納的稅。用現代話說,政府靠的是稅收,人民是納稅人。增加糧食生產和儲備,要老百姓生產勞動和交納稅賦;加強軍備,老百姓既要納稅,又要當兵。沒有人民的信任和擁護,政府的一切政令、措施行不通,如果發展到積極對抗,老百姓造反,政府垮台,國家滅亡。
隋王朝有洛口倉,唐王朝有瓊林庫,裡面糧米堆積如山,金銀財寶滿庫,戰將如林,鐵騎如雲,然而卻不免國破家亡,有糧食不能吃,財寶歸別人所有,因為人心一失,一切全完。「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是從無數歷史經驗中總結出來的顛撲不破的真理。
糧食、軍備、民信三者都重要。子貢問:如果不得已,要去掉一個重點,先去哪個?(這里有問號)孔子說:去掉軍備。這里說的「不得已」,指非常時期,實在這三者不能兼顧時,不能同時作為重點。孔子說的「去兵」,是先不當重點來抓,暫緩擴充軍備的意思。這一點,我覺得很重要,軍備建設必須適合國家財力,擴充軍備與發展國民經濟按合理的比例統籌安排。蘇聯解體的原因之一,是它的國民經濟讓軍備競賽拖住,解決不好民生問題,一些經濟和政治措施失掉民心。有鋼鐵,有核武器,有宇宙飛船,其軍備不謂不強,當時號稱超級大國的世界上第一個蘇維埃聯盟終於還是解體了。
子貢又問:如果不得已,還要再去一個,去哪一個?(這里有問號)孔子回答說「去食」。去食,當然不是大家都不吃飯,而是迫不得已時可以暫時犧牲農業生產,減少糧食儲備。為了長遠的利益,不能不作暫時的犧牲,只要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擁護,萬眾一心,就可以渡過難關,糧食會再生產,重新儲備,但若亡了國,那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民心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