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治理蝗蟲
A. 中國古代多次發生蝗災,古人都有哪些治理蝗災的辦法呢
最近巴基斯坦因為兩件事情引起了國人的注意,第一件事情是因為此次對中國的大力援助,還有一件事情就是因為巴基斯坦陷入了嚴重的蝗災危機。
先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這次巴基斯坦發生的蝗災,這次蝗災最早出現於2019年的非洲,因為蝗蟲的繁殖速度非常快,經過幾個月的繁衍,它們種群的數量達到了數億只,所到之處所有的農作物都被一掃而空。
提到人工防治,不得不介紹一下唐朝的做法。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親身示範吃蝗蟲,並且號召全國的百姓捕捉蝗蟲食用,期望通過這種方式來減少危害。可是面對這么多的蝗蟲,肯定不會取得太大的成效,只是能夠增強人民抗擊蝗災的決心。
所以後來宰相姚崇發明了一種辦法,叫作籌火誘殺法。他利用蝗蟲趨光性的習性,在晚上的時候讓老百姓燃起篝火,然後把蝗蟲聚集起來,再用火燒死這些蝗蟲,然後把蝗蟲埋進提前挖好的坑,邊埋邊燒。這種方法雖然也不能根治蝗災,但是比起捕食它們,確實進步了一些。
到了宋朝,人們的認識更先進了一點,開始通過挖掘蟲卵的方式來根治蝗災。宋朝政府更是用獎勵的方式鼓勵人們挖掘蟲卵,人們先是找到蝗蟲經常產卵的地方,然後挖出它們的蟲卵並直接消滅。通過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防患於未然,也算是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生物防治此外,人們還找到了一種更加方便高效的方式,那就是通過保護蝗蟲的天敵來消滅蝗蟲。根據唐人的記載:「開元中,貝州蝗蟲食禾,有大白鳥數千,小白鳥數萬,盡食其蟲」。所以人們就保護這種鳥類,通過它們消滅蝗蟲。
到了清朝的時候,人們發現鴨子吃蝗蟲的速度很快,所以就把鴨子趕到地里去捕食蝗蟲。據記載:「蛹米能飛時,鴨能食之。如置鴨數百於田中,傾刻皆盡。」 這種生物防治的方式其實直到現代仍然還在使用,本世紀之初新疆曾爆發蝗災,就出動了數萬只的鴨子,組成浩浩盪盪的鴨子大軍,解決了這些蝗蟲。所以說這種辦法在落後的後代,還是相當實用的。
就這樣,通過不斷的摸索,我們的古人掌握了很多防治蝗蟲的方法。但是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卻不能根治蝗災。到了今天,雖然小規模的蝗災仍時有發生,但是在現代治理措施的防範之下,已經很難成大氣候了。
B. 怎麼治理蝗蟲
蝗蟲農業防治:(1)興修水利,做到旱澇無災。(2)做到大面積荒灘墾荒種植,改變蝗蟲的棲息環境,減少發生基地的面積。(3)植樹造林,改變蝗區小氣候,減少飛蝗產卵繁殖的適生場所。(4)提高耕作和栽培技術,達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變作物的布局,減少蝗害。
生物防治:(1)在蝗災區,使用高效低毒的農業和生物農葯,保護蝗區的捕食性天敵。也可在山坡放養雞、鴨、鵝等家禽防治。
(2)大面積施用微孢子蟲。
C. 中國蝗蟲治理責任單位是哪個
主管農業的,現在好象叫農業農村部。
D. 可以採取哪些措施防治蝗蟲
人工捕殺 栽培防治 生物防治
化學防治
E. 應該怎樣治理蝗蟲
多種措施防蝗治蝗,蝗災的再次發生,自然因素是主要的,但不可否認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為因素。李照會說,戰勝蝗災其實並不難,最現實的做法是,吸取過去在防蝗治蝗工作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蝗蟲必須在植被覆蓋率低於50%的土地上產卵,如果一個地方山清水秀,沒有裸露的土地,蝗蟲就無法繁衍。李照會說,現在有些地方領導的生態意識不強,有的單純認為治理污染才是保護環境,而對於改善蝗蟲適生區的植被、土壤和小氣候等工作,由於短期內看不到效益,並不重視。他建議,從長遠看,要有效防治蝗災,必須著眼於生態建設,要實行植物保護、生物保護、資源保護和環境保護四結合。特別是要確保生物的多樣性,保護好蝗蟲的天敵。據統計,我國目前有68種蝗蟲的天敵,包括鳥類、兩棲類、爬行類等,它們對控制蝗蟲的數量具有重要作用。
山東省有關部門曾在東營搞過培育蝗蟲天敵---中華雛蜂虻的實驗,取得了一定效果。新疆等地採取牧鴨、牧雞等方式消滅蝗蟲,效果也比較明顯。從短期看,葯劑防治還是最為主要的手段。因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有效控制,近幾年人們對蝗蟲防治越來越不重視,研究它的人越來越少。據了解,目前在全國范圍內有組織的治蝗葯劑系統研發活動已基本停頓,造成關鍵控制技術和特效葯劑匱乏。李照會曾參加過省里組織的治蝗葯劑的政府采購,在比較過程中,他發現除了有機磷類葯劑外,基本沒有什麼新型葯劑。倒是有一種國外廠家的產品,不但葯效好,而且污染小,但由於價錢太貴,最後中標的量很少。他說,研製治蝗葯劑並不應單純是農葯企業的市場行為,政府部門應加大在研發、引進方面的引導和投入,新農葯的開發任重而道遠。
F. 中國治理蝗蟲第一人叫什麼
中國歷史治蝗蟲第一人應該是唐代的姚崇!
G. 古代對蝗蟲的防治採取了哪些措施
漢隱帝乾祐年間,鑒於鵒鳥能吞食蝗蟲,曾敕令禁捕,以加強或創造有利於作物回生長發育、不利答於蟲害繁殖的環境條件。
古代用於防治害蟲的葯物種類范圍頗廣:植物性的有嘉草、莽草、牡蘜等;動物性的有蜃灰、蠶矢、魚腥水等;礦物性的有食鹽、硫黃、石灰、砒霜等。
施用方法也多種多樣,用餌誘方法除蟲的記載,包括混入種子收藏,拌同種子種植,浸水或煮汁灑噴,點燃熏煙,直接塞入或塗抹蟲蛀孔等。
此外,古代還有許多通過收獲物處理等方法以防蟲害,如漢代王充《論衡》提到麥種,必須烈日曬干然後收藏;《農政全書》提到棉子用臘月雪水浸可以防蛀;《豳風廣義》和《農圃便覽》等提到用沸水和雪水冷熱交替浸種可以防病防蟲等。
總之,我國古代人民對蝗害有一定的認識,歷代政府不僅在防治技術上採取了多種措施,說明已知根據害蟲的發生規律和生活習性進行防治,而且不斷總結經驗,逐步形成了治蝗的法規,如選擇抗蟲品種、精耕細作、清除雜草、輪種間作到葯物防除等。其中的很多經驗,至今仍有參考意義。
H. 4000億只蝗蟲「大軍」集結!要如何治理
生物平衡發展可以說才是我們如今最期待的,這樣我們的生物鏈才會保持一個穩定的模式,而最近幾天,不少的科學愛好者都看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蝗災」的問題,大家可能都沒有想到蝗蟲居然可能成為一個「全球性」災難,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已經向全球進行預警,希望我們全球都要注意肆虐的蝗災,因為它的蔓延速度非常快,已經是「跨海跨洲」了,從非洲,然後飛過紅海進入歐洲和亞洲,目前已經到達了巴基斯坦和印度,距離距中國可以說僅一步之遙,很近。
綜合這次的情況,非洲蝗蟲對我國的影響可能性極小,如今有過記錄的就只有雲南,也就只有這個省可能成為影響點,不過隨著我國生態環境的改變,這些區域受到的影響可能性也降低了,因為不適合蝗蟲的生存空間,那必然不會帶來影響,所以也不用過於擔心,如今只需要繼續觀察它的走向才對,如今印度,巴基斯坦也在不斷的提升防禦措施,還沒來估計都給控制住了,後期有發展趨勢我們再來看看。
I. 歷史上中國人是如何治理蝗災的
辦法1:人工撲打法
這是中國古代歷史最為悠的滅蝗方法。以《捕蝗要法》的記載,這種方法,主要是由鄉民們用竹竿撐起八尺長的白布,以順風的方向三面圍追,把蝗蟲驅趕到一處後,再集中力量撲打。屬於自春秋戰國年間起,農民們迎戰蝗災的「白刃戰」。
這種方法雖說耗費體力,卻工具簡單方法簡便,且適合大批鄉民集體作戰。因此兩千年來,在中國農村十分普及。
辦法2:壕塹掩埋法
人工撲打法雖說簡單,但畢竟人力體力消耗太大。於是到了漢朝年間,累壞了的國人們,也腦筋靈光一現:何必要和蝗蟲打白刃戰?給蝗蟲挖坑不就行了?於是「壕塹掩埋法」應運而生。
以東漢《論衡》等典籍介紹,這種方法,要先在蝗蟲要經過的地區,挖出大量深寬二尺的大坑,然後在蝗蟲到來後,以撲打等方法把蝗蟲引入坑裡,再集中力量進行填埋。這種辦法的「殲敵」效果極好,通常一埋一大片。操作難度卻也高:一旦土埋的太淺,蝗蟲也能鑽出來。
《晉書》里記載,河東地區當時發生蝗災,人們採用「壕塹掩埋法」埋殺蝗蟲,熟料埋進土裡的蝗蟲,轉眼就飛出來,反而把莊稼啃了個光。
於是,一種更狠的辦法,唐朝時就普及了:篝火誘殺法。
辦法3:篝火誘殺法
其實,火燒蝗蟲的願望,在春秋戰國年間,就是十分強烈。《詩經》里就有「秉被蟊賊,以付炎火」的吶喊。到了唐朝時,這種「火燒蝗蟲」的操作,也終於成熟起來。
以《捕蝗圖冊》和《治蝗全法》里記載,要想「火燒蝗蟲」,就要在天黑時點燃篝火,而且篝火之外,還要在蝗蟲密集的地區分路設燈,用密切配合的燈光,把大批蝗蟲吸引而來。然後被火燒到的蝗蟲,就會失去飛行能力。大批百姓趁機捕殺。還可以以將被殺的蝗蟲,在壕塹處集中掩埋。
唐朝開元年間,面對席捲中原的大蝗災,唐朝宰相姚崇果斷啟用「篝火滅殺法」,短時間里成功將大災撲滅!
而發展到農業科技更發達的宋代,大規模的滅蝗燒荒也被採用:將蝗蟲的滋生地一把火燒光,不但斷絕災難隱患,更可在燒荒處開荒種地,可謂一舉多得。
辦法4:據蟲除卵法
也同樣是在農業科技井噴的宋代,防災意識也深入人心:與其在大災時累死累活滅蝗,不如提前斬草除根。趁著冬天的機會,把蝗蟲的蟲卵滋生地端掉。因此,就有了「據蟲除卵法」。
以《宋史》的記載,宋代的農民們,就常在冬天尋找蝗蟲滋生地。《治蝗全法》也總結了宋代以來「據蟲除卵」的經驗:凡是蝗蟲蟲卵滋生的地方,地上都常有無數像蜂巢一樣的小孔,必須果斷挖土鏟除。明清年間,人們更開發出了原始「農葯」,比如「百步草濃汁」和「陳醋混合液」,專用滅殺蟲卵。
但這種找蟲卵的辦法,以北宋沈括等名臣的叫苦說,簡直就是累斷腿。有時累死累活刨蟲卵,第二年蝗災還是洶涌而來。到了明朝年間,人們更明白一個事實:種地其實比找蟲卵更能杜絕隱患——墾荒除蝗法。
嚴格說來,墾荒除蝗法其實起於元代,以《農書》記載,元朝的農民們,就常墾荒種植芋桑等作物,用以抵抗蝗災。發展到明朝時,更有了系統的操作:滋生蝗蟲的地方,都是「涸澤」地區,必須要將其改造成為農田,在墾殖的過程里,通過各種方式殺滅掉蟲卵,同時種植綠豆豌豆等蝗蟲不吃的植物,用於蝗災時的備荒口糧。
在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里,這種「墾荒除蝗法」不但有了完整記錄,更隨著《農政全書》的享譽世界,流傳於歐美各國。對西方近代的病蟲害防治研究,也提供了重要影響。
但話說回來,上面這幾個辦法,雖說各個靠譜,可在古代的科技條件下,這些辦法也只能做到緩解災情,把糧食損失降到最低點。一直到現代社會,世界各國運用各種現代科技手段,才能夠勉強控制蝗災。叫這個可怕災害,看似離現代生活比較遠。某些「吃貨拯救蝗災」的調侃,更可以說是對病蟲害災難的嚴重無知。
可是,就是在科技條件有限的古代,堅強的中國人,依然世代更新著治蝗滅蝗的經驗,勇敢面對著每一次災難。這樣的智慧與勇敢,恰是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J. 如何治理蝗災
1、環境保護
蝗災的發生,自然因素是主要的,但不可否認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為因素。蝗蟲必須在植被覆蓋率低於50%的土地上產卵,如果一個地方山清水秀,沒有裸露的土地,蝗蟲就無法繁衍。
現在有些地方的生態意識不強,有的單純認為治理污染才是保護環境,而對於改善蝗蟲適生區的植被、土壤和小氣候等工作,由於短期內看不到效益,並不重視。
2、葯劑防治
建議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對口農葯,如5%銳勁特懸浮劑,每畝用20—30毫升兌水50—60公斤噴施。
也可以在蝗蝻(蝗蟲若蟲)出土10日內,用敵百蟲粉撒於小竹、雜草上,或用敵敵畏煙劑熏殺。施葯後還要加強監測,在一周內迅速檢查防治效果,對漏治和防效差的地段及時補施葯一次。
還可使用誘殺法:將稻草切成四五寸長,放入用人尿50公斤,加入50%可濕性敵百蟲0.05-0.l公斤配製的葯液中,浸沒8小時,於晴天早晨分散堆放於蝗蟲多處。
目前,最有效的滅殺蝗蟲辦法是用飛機噴灑農葯,該法殺蟲率高、滅殺范圍廣,但成本高,而且以化學防治為主的防治方式只能應一時之需,不能保證長治久安。
3、天敵防治
從長遠看,要有效防治蝗災,必須著眼於生態建設,要實行植物保護、生物保護、資源保護和環境保護四結合。特別是要確保生物的多樣性,保護好蝗蟲的天敵。據統計,我國目前有68種蝗蟲的天敵,包括鳥類、兩棲類、爬行類等,它們對控制蝗蟲的數量具有重要作用。
(10)國內治理蝗蟲擴展閱讀:
災害物種:
蝗災的致災物種主要為蝗蟲。蝗蟲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蝗科,身體一般綠色或黃褐色,咀嚼式口器,後足大,適於跳躍,不完全變態。
其幼蟲稱為「蝻」,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為食,種類很多,世界上共約有1萬余種,在我國就有300餘種,如飛蝗、稻蝗、竹蝗、義大利蝗、蔗蝗、棉蝗等是農林業的主要害蟲。
蝗蟲在後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觸碰時,蝗蟲就會改變原來獨來獨往的習慣,變得喜歡群居。蝗蟲通常膽小、喜歡獨居,危害有限。但它們有時候會改變習性,喜歡群聚生活,最終大量聚集、集體遷飛,形成令人生畏的蝗災,對農業造成極大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