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環境鄉村環境治理的建設
A. 農業農村部要求如何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
2018年7月9日,農業農村部發出《關於學習推廣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經驗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有關單位認真組織好浙江經驗的學習推廣工作,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打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第一仗。
通知還對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督導調研進行了部署,要求各省、區、市建立台賬制度,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年度計劃納入黨委政府目標責任考核范圍,明確時間、落實責任、層層推進。農業農村部及有關部門將擇期組織聯合工作組開展督導調研。
B. 如何改善人居環境,推進新農村建設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繁榮農村,必須堅持不懈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強化規劃引回領作用,加快答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水平,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改善農民居住條件,搞好農村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推進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繼續支持農村環境集中連片整治,加快推進農村河塘綜合整治,開展農村垃圾專項整治,加大農村污水處理和改廁力度,加快改善村莊衛生狀況。
意見強調,加強農村周邊工業「三廢」排放和城市生活垃圾堆放監管治理。完善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機制,擴大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機制試點范圍,重點支持村內公益事業建設與管護。完善傳統村落名錄和開展傳統民居調查,落實傳統村落和民居保護規劃。鼓勵各地從實際出發開展美麗鄉村創建示範。有序推進村莊整治,切實防止違背農民意願大規模撤並村莊、大拆大建。
C. 為什麼農村的人居環境建設很重要
全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會議強調,各地要高度重視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切實加強領導,科學規劃,精心組織,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筆者對此進行了思考,認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須堅持以下原則:
一是以人為本原則。人居環境科學是一門以人類聚居為研究對象,著重探討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建設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原則。人居環境建設的根本目的在於滿足人的需要,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要滿足後人生存發展的需要。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過程中,要以人為主體,充分發揮農村自然生態系統優勢,構建良好的生態循環體系,重現村莊的田園風光和山水美景,進而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
二是因地制宜原則。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差異明顯,農村條件千差萬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要積極探索符合當地實際的模式,不能搞一刀切。各地應因地制宜,分步指導,逐步實施。要從不同村莊的區位特點、經濟狀況和群眾需求出發,花小錢、辦大事、辦實事,力求特色。
三是城鄉統籌原則。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過程中,要跳出就農村論農村的誤區,把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與推進城市化有機結合起來。要統籌城鄉規劃和建設,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完善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建設機制。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社會經濟的制度環境和法制環境,實施財政反哺的經濟政策,科學制定統籌城鄉發展的規劃,合理布局、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實現城鄉協調發展。
四是政府引導、農民自願原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靠一家一戶解決不了,靠一村一鄉的力量也不夠,必須由各級地方政府牽頭,各部門廣泛參與,統籌規劃,整體行動。各級地方政府作為農村環境建設的領導者,既要切實承擔起規劃制定、政策扶持、宣傳發動和思想引導的職責,又要防止大包大攬、強制推行。在農村人居環境建設中,要充分突出農民主體地位。無論是村莊規劃編制還是建設方案的選擇,都要充分聽取農民意見,尊重農民意願,強化農民參與,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五是系統性原則。農村人居環境是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區位空間等要素的綜合體現,是一個復雜的多層次、多要素的復合系統。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要兼顧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自然資源等多方面,不僅要考慮短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且要顧全大局,充分考慮長遠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盡可能覆蓋人居環境建設的每個方面,爭取實現自然、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促進農村社會不斷進步與發展。
六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原則。人居環境強調把人類聚居作為一個整體,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全面、系統、綜合地加以研究,從而更好地建設符合人類理想的聚居環境。發展農村文化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內容。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應突出鄉村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既要與周圍的自然山水環境有機融合,保護好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又要注重延續地域原有的建築文化特色及鄉村故有的空間格局、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動。
D. 如何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的治理
據報道,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已作出部署: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整合各種資源,強化各種舉措,穩步有序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突出問題治理。
今後一方面要發揮好村級組織作用,支持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垃圾收集轉運等服務,另一方面要調動好農民的積極性,鼓勵農民投工投勞,開展房前屋後和村莊公共空間環境整治,逐步建立農村人居環境改善長效機制。
文章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