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的綜合治理
A. 流域綜合治理的措施有哪些
措施:
(1)從防洪入手,綜合開發利用水資源
(2)電力先行,發展高耗能工業
(3)利用土地資源,因地制宜,全面發展農林牧漁業
(4)提高環境質量、促進旅遊發展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B. 河流的治理措施:
1、灘地的保留和利用
灘地是山溪性河道的特有產物。一般河道灘地較開闊,洪水期水流漫灘,利於行洪滯洪,應保留其功能,並充分開發利用。流經城區的河道,在維持灘地行洪功能的同時,利用灘地設置綠化地、公園、交通輔道和運動場所,開發其休閑、親水功能,成為市民娛樂、健身、遊玩的好地方。
整治中,順應河勢,因河制宜,保留河灘和彎道,恢復河道的天然形態,減少河床的坡降,降低洪水位,減少洪峰壓力,同時可降低防洪堤的高度。另外,彎曲的水流更有利於生物多樣性,為各種牛物創造了適宜的生存環境。
2、採用生物固堤,減少堤防硬化
對於鄉村田間河道,除個別沖刷嚴重河岸需築堤護坡外,應盡量維持原有的自然面貌,保持天然狀態下的岸灘、江心洲、岸線等自然形態,維持河道兩岸的行洪灘地,保留原有的濕地生態環境,減少由於工程對自然面貌和生態環境的破壞。
在堤防建設中,可採用大塊鵝卵石堆砌、干砌塊石等護岸方式,使河岸趨於自然形態。個別受沖河岸堤防內側可採用種植水杉等根系為直根的樹種或草坪護坡等植物護堤措施。
3、生物群落多樣性恢復
恢復生物群落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其對象包括水生生物和陸生生物的恢復。按照河流生態系統整體恢復的理念確定生物群落恢復任務,難點在於如何選擇指示物種。具有操作性的方法是把重點恢復瀕危、珍稀和特有生物物種以及保護和恢復重要生物資源。此外,還應加強土著物種的保護,防止生物入侵。
4、河流污染治理
截污分流。截污是治理城市河流污染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原理是通過建設雨、污水管網,將原本直接排入城市河流的污水收集至城市污水處理廠或者人工濕地,經處理達標後再排放,從而削減了排入河流的污染物總量。截污分流法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城市河流水污染的問題,但實施難度較大,涉及到水利、市政、道路等多個部門,因此一般需要通過行政手段輔助。
(2)河流的綜合治理擴展閱讀:
河道治理的重要性:
為充分發揮水利工程設施在國民經濟持續發展中的基礎作用,減少洪災損失,促進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保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的實現,對農村河道進行整治已勢在必行。
通過河道整治使其城鎮、基礎設施等防洪標准有較大提高,區域內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防洪安全保障問題得到初步解決,為新農村建設、群眾安居樂業、社會繁榮穩定提供良好的基礎,促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共建人水和諧的社會環境。
為了實現江我國水系規劃總體目標,保障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盡快確定河網水系整治及防洪排澇規劃,全面提升片區河網水系面貌及防洪排澇能力,創建現代化的水利設施和管理體制,從而為加快推進我國的水系建設提供有力保障,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
C. 河道綜合治理中都存在哪些問題
首先是各自為政的意思,其次就是利益糾結在你後面。
D. 河流的綜合治理的有關作業
什麼?講清楚一點
E. 河流綜合治理一般原則和措施是什麼
⑴規劃原則
以防洪、排澇為主,兼顧城市景觀、休閑娛樂等多種功能的原則,將洪水河治理成花園式風景觀賞河道;
堅持高起點、高標准原則,創造高質量的城市河道濱水景觀及優美的人際交往空間,營造「水清、岸綠、景美、游暢」的境界;
堅持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則,改善生態環境,爭取「生態、經濟、人文、社會效應」的協調統一。
⑵治理標准
根據《防洪標准》(GB50201-94),洪水河防洪標准按五十年一遇標准設防,行洪流量為779m3/s;遠期可通過百年一遇洪水。
⑶治理的總目標
結合安陽城市歷史及洪水河自然環境,在滿足城市防洪、排澇基礎上,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環境優美的城市水系公共空間,讓自然舒展的河流遊走於高樓大廈之間,珠玉般的湖泊構築出都市的詩情畫意,清潔的水質、優美的周邊環境讓市民得到生活的享受和自然的賜予,以提高城市品位,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促進安陽經濟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努力將安陽市建設成為「人水和諧」環境優美的豫北區域性中心城市。
4.3綜合治理規劃
4.3.1防洪排澇工程規劃
洪水河幹流從安陽縣馬投澗鄉郭家村至高庄鄉汪流也入羑河,全長32 km,其中黃張村以上長約10km,實際上是一條山洪排水溝,溝壑交錯,蜿蜒曲折,經復核其現狀已滿足排泄要求,不需治理。
本次規劃擬從黃庄村渡槽(0+000)至汪流屯入羑河口(21+700)長21.7km,其中市區段長12.3km(自宗村西至經珠高速公路)。
市區段以滿足50年一遇,可過百年一遇防洪標准治理;其餘河段以二十年一遇洪水流量控制挖河槽,保持原河道中心線,對洪水河進行相應的規劃建設與治理。
F. 河道綜合治理工程有哪些
1. 山溪性河道治理
(1)灘地的保留和利用
灘地是山溪性河道的特有產物。一般河道灘地較開闊,洪水期水流漫灘,利於行洪滯洪,應保留其功能,並充分開發利用。流經城區的河道,在維持灘地行洪功能的同時,利用灘地設置綠化地、公園、交通輔道和運動場所,開發其休閑、親水功能,成為市民娛樂、健身、遊玩的好地方。整治中,順應河勢,因河制宜,保留河灘和彎道,恢復河道的天然形態,減少河床的坡降,降低洪水位,減少洪峰壓力,同時可降低防洪堤的高度。另外,彎曲的水流更有利於生物多樣性,為各種牛物創造了適宜的生存環境。
(2)復式[1] 斷面的設計
山溪性河道一般河灘開闊,河道斷面設計可採用復式斷面形式。枯水期流量小,水流歸槽主河道;洪水期流量大,允許洪水漫灘,過水斷面大,洪水位低,一般不需修建高大的防洪堤。枯水期根據河灘的寬度和地形、地勢,結合當地實際充分開發河灘的功能:如灘地較寬闊,一般可開發高爾夫球場、足球場等大型或綜合運動場;河灘相對較窄的可修建小型野外活動場所、河濱公園或輔助道路等。河灘的合理開發利用,既能充分發揮河灘的功能,又不因圍灘而抬高洪水位,加重兩岸的防洪壓力。[2]
(3)防沖不防淹的矮胖型堤壩設計
山溪性河流具有河床坡降陡、洪水暴漲暴落的特點,高水位歷時短,流量集中,流速大,對沿河堤壩、農田沖刷嚴重:通過規劃,採用防沖不防淹的矮胖堤型設[2] 計,保護區下游堤段開口.還河流以空間,給洪水以出路,允許低頻率洪水漫壩過水,確保堤壩沖而不垮,農田沖而不毀。以防洪為主要功能的農村河道,堤防基礎沖刷嚴重,可採用松木樁基礎,投資省、整體性好、抗沖能力強,以提高堤防的整體性和穩定性。
(4)採用生物固堤,減少堤防硬化
對於鄉村田間河道,除個別沖刷嚴重河岸需築堤護坡外,應盡量維持原有的自然面貌,保持天然狀態下的岸灘、江心洲、岸線等自然形態,維持河道兩岸的行洪灘地,保留原有的濕地生態環境,減少由於工程對自然面貌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在堤防建設中,可採用大塊鵝卵石堆砌、干砌塊石等護岸方式,使河岸趨於自然形態。個別受沖河岸堤防內側可採用種植水杉等根系為直根的樹種或草坪護坡等植物護堤措施。
G. 黃河的綜合治理措施有哪些
對黃河綜合治理方略的思考
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流經乾旱、半乾旱地區,為西北、華北地區提供了寶貴的水資源,是北方地區重要的生命之源.黃河流域侵蝕嚴重,河床不穩定,水體污染嚴重,生態環境脆弱.黃河水利委員會提出了「維護黃河健康生命」的口號,將黃河的治理轉向多目標治理.筆者根據國內外河流治理的經驗教訓,對黃河的綜合治理提出以下幾個觀點.
一、控制溝道下切是控制侵蝕的根本
黃河流經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黃土高原地區,過去每年約有16億噸泥沙進入下游,約有4億噸泥沙沉積在河床上,對黃河下游兩岸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我們通常把由坡面徑流集中沖蝕土壤和母岩並切入地面形成較大溝壑的侵蝕形態稱為溝道侵蝕.溝道下切是細溝侵蝕和坡面侵蝕的誘因.溝道下切造成岸坡和支溝坡度變陡、細溝侵蝕和坡面侵蝕加劇,因此控制溝道下切是控制侵蝕的根本.侵蝕導致土壤中的營養元素流失,使土地變得貧瘠.同時,進入黃河的泥沙攜帶的營養物質使得河湖水質富營養化.
控制侵蝕的根本是控制溝道下切和溝頭上溯,可以通過水利工程和生物工程進行聯合控制.水利工程主要指建設淤地壩群,攔截黃河上游侵蝕產生的泥沙,使其淤積在溝道內,抬升溝道河床,降低坡度,從而達到穩定溝道的目的.近年來,黃土高原地區的淤地壩建設在攔沙和控制溝道侵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生物工程是指在溝道內或溝道兩側的坡面上種植能夠有效控制侵蝕的植被,以保護河道和邊坡,防止沖刷和侵蝕.研究表明,坡面植被覆蓋率恢復到70%就可以使溝道侵蝕產沙減少75%以上.生物工程式控制制侵蝕的關鍵在於選擇適當的物種.若物種選擇得當,不僅可以控制侵蝕,還能增加生物多樣性.
1986年,錢正英通過調查研究提出了以開發沙棘資源為加速黃土高原治理突破口的科學建議,使沙棘灌木在黃土高原大面積種植.沙棘又名醋柳、酸刺、黑刺,系胡頹子科,是一種具有良好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的植物,適應性強,根系發達,有極強的萌生能力,可以通過無性系生長實施種群擴散,並依靠生理整合和覓養行為提高基株適宜度和分株存活概率.沙棘根系具有較高的固氮能力,對增加土壤有機質及氮的含量、改善土壤結構、提高林地生產力等都具有重要意義.研究發現,種植沙棘可以有效攔沙蓄水,促進當地其他物種的生長,提高生物多樣性,具有良好的生態效應.
二、增阻降速是穩定河勢的重要措施
穩定的河勢對河流健康至關重要,而降低流速是穩定河勢的重要措施.降低流速主要取決於河床的阻力結構.彎曲的河道、河道內的大卵石以及灘地上的植被等都是河床阻力結構的一部分.這些阻力結構能夠降低水流流速、防止河道沖刷和穩定河勢.目前,一些河流治理工程破壞了河床的阻力結構,引起了很多問題.從河流綜合管理的角度來看,河道裁彎取直、灘地清障減糙以及渠化工程等都是不利於河流健康的.當然,降低流速會導致泥沙落淤,所以增阻減速宜從上而下進行.從河流整體看,增阻降速從根本上減小了泥沙侵蝕和運動的動力,河床演變速率減小,河勢逐漸穩定.
彎曲是河流的本性,將蜿蜒的河流改成順直違背了河流的本性.裁彎取直集中了水流能量,引起河道沖刷和河岸侵蝕,導致河道不穩,並破壞了水生棲息地,影響了水生物的生存.灘地植被可以降低洪水流速,延長洪水推進時間.許多學者研究了灘地植被影響河流水力特徵和地貌特徵的機理.灘地植被可以通過增加阻力和降低近岸流速來保持河道地形的穩定,並通過其根系增加河岸穩定,加速灘地和岸邊淤積.河道渠化工程對河流地貌和生態都會產生不利影響,用混凝土硬化河道和河岸改變了河流原來的屬性.光滑河岸相對於自然河岸糙率要小很多,導致近岸流速提高,威脅河岸和大堤安全.人們已經認識到光滑河岸不利於防洪安全,一些地方為控制近岸流速,將大石塊鑲嵌在光滑護岸上以增加河岸糙率.
降低流速不僅有利於穩定河勢,對河流生態也十分有利.通過對河流生物群落的研究發現,河流中水流流速小於2米每秒時,最利於水生物的生存.大多數水生動植物都生活在低流速的水域中.適合度指數SI為棲息地的物理化學條件對生物生存和繁殖的適宜程度.SI=1和SI=0分別代表最好與最差的生存條件.通過對36種魚類的研究表明,對於成魚,約55%的魚類在靜水中最適宜生存,97%的魚類在流速大於3米每秒的水中最不適宜生存.多數魚類產卵需要較高的流速,幼魚需要較低的流速.但是當流速大於3米每秒時,無論是成魚還是幼魚,所有魚類的適合度指數降到零,而產卵孵化和魚苗的適合度指數則降到1以下.
三、建設通河湖泊濕地是改善黃河生態的鏈條
河流是生命的載體,為各種水生生命提供棲息地.當前黃河處於嚴重污染的狀態,60%以上的黃河水不能飲用,黃河的生態也受到嚴重破壞.再加上黃河的河床底質都是細沙,黃河中水生物種和生物量都遠比長江少得多.筆者曾帶領研究小組到黃河下游以及黃河三角洲進行實地生態考察,在黃河河床和河灘濕地中採集底棲動物樣品,通過分析發現,只有極少底棲動物在河道里生存,而濕地生存的物種較多.
通河湖泊濕地對河流生態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河流系統中,通河湖泊與河流干、支流構成一個完整的河湖復合生態系統.河道與通河湖泊作為不同類型的生態單元,發揮各自的生態功能.研究發現,許多魚類在河裡產卵,在湖裡長大.通河湖泊的河湖關系形式有利於底棲無脊椎動物以及魚類的生存與發展.河道的流水環境具有較高的溶解氧,但營養物質和餌料生物貧乏;通河湖泊則具有較高的初級生產力,支撐著水體食物網的各個環節.反過來,湖泊生態也依賴河流.因此,保持河湖的連通對於生態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表明,隔離的湖泊生物多樣性降低.以長江為例,近50年來,長江許多通江湖泊逐漸變小變隔離.隔離的湖泊中底棲動物由46種減少到30種,魚類由80種減少到50種.生態管理的一個原則是維持較高的河湖連通度.在黃河建設通河湖泊可以顯著改善生態,例如小北幹流、河南段的二級懸河的河灘、東平湖和北展、南展滯洪區等都可以建設通河生態湖泊.
改善生態的另一個舉措就是增加水面面積.增加水面面積可以為水生物提供更多的棲息地.從這方面來看,建設水庫和大壩是對生態有利的.雖然水庫和大壩建設造成了棲息地的隔離,對一些洄遊魚類造成威脅,但增加棲息地促進了生態的改善.
水生植被在河流生態系統中起著重要作用.水生植被可以為底棲動物和魚類提供餌料和休憩、產卵的場所,並且能夠吸收河流中的有機物質,達到凈化河流的目的.北京郊區的拒馬河是一條水生植被發育很好的河流,沿岸居民利用河水作為生活用水,排回河道的水體都是攜帶大量有機物質的生活污水,這些有機物質不斷地被河道中的植被吸收,經過一段距離的凈化後,河水又變得十分清澈.在黃河的治理中,可以在有條件的河段培育水生植被,起到凈化水質的目的.
在通河濕地和湖泊中引入合適的水生植物如沉水植物(如苔草、黑藻和眼子菜)、挺水植物(如水燭和蘆葦)、浮水植物(如蓮、芡和浮萍)等,以構建黃河生命必需的底棲動物群落,創建並維持黃河完整的水生生態系統.水體生態修復應當考慮整個生物鏈的修復.如當水體沉水植被修復後,還應同時考慮沉水植被的維護者和垃圾清理工,即水生昆蟲、螺類和貝類等,繼而放養魚蝦等.
四、控制點源污染是解決污染問題的重點
近年來,黃河缺水嚴重、污染加劇.據2001年監測統計資料顯示,黃河中下游水體中磷的超標率達90%以上,氨氮超標率在50%以上.目前黃河的污染既有點源污染,又有面源污染.但是,點源污染可以通過污水處理達標排放來控制,而面源污染卻收集難、處理難.面源污染主要是營養物質,可以被水生動植物吸收或降解;而點源污染包含許多有毒物質,往往殺死一些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甚至植被,大大降低河流的凈化能力.許多實例說明,工業污水排放殺死較高級的生物後,一些細菌和藻類才能夠大量繁殖,造成河水發臭.因此,控制點源污染是改善黃河水質的重點.已有研究表明,如果點源污染得到全面控制,河流、湖泊、水庫等地表水水質就可以得到顯著改善.
H. 地理問題中的對河流的綜合治理。
中下游:退耕還林,植樹造林、種草,防治水土流失;修建水庫防洪蓄水;中下游:退耕還湖、還濕,提高蓄洪能力;加固河堤;裁彎取直,疏通河道,開挖新的河道,提高排洪能力。
I. 河流的綜合治理
以三峽為例
1、長江三峽和長江三峽地區:
長江三峽:長江幹流自重慶奉節白帝城回至湖北宜昌南津關之間200千米答左右的河段.自西向東依次為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長江三峽地區:從宜昌到重慶的三峽淹沒區及周圍地區,包括20多個縣(市、區).實際就是三峽庫區.
2、長江三峽工程的意義和作用:
⑴防洪:長江流域水旱災害頻繁,尤以中下游洪水災害最為嚴重(首要目標)
⑵發電: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規模最大的水電站
社會經濟效益:主要供應華中、華東地區,少量供應重慶和川東.對緩解華中、華東、重慶地區的能源供應緊張狀況,減輕煤炭供應和運輸的壓力有重要意義.
環境效益:以水電代替火電,大幅度減少廢氣、廢水、和廢渣的排放
⑶航運:從根本上改善川江航運條件,對宜昌以下航道也有改善作用.
⑷養殖、灌溉、旅遊等
J. 河道綜合治理總結
到下面看看,或許有你想要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