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治理荊州
㈠ 陸遜用了什麼計策讓關羽輕易的就失去了荊州
陸遜給關羽寫了一來封信,看得源關羽眉飛色舞,果然對東吳放鬆了戒備,還中了陸遜的圈套,關羽卻還沾沾自喜,實際上,陸遜這封信達到兩個目的,第一個讓關羽放鬆對東吳的警惕,第二個讓關羽加派兵馬防禦曹魏,這樣一來,孫權就可以偷襲荊州,劇情也是這樣發展的。當時孫權派兵悄悄西上,以陸遜和呂蒙為先鋒,很快攻佔了公安和南郡,沿途郡縣紛紛投降,陸遜前後幾戰斬殺俘虜,招降數萬人,成功奪得荊州。關羽也在這一次偷襲途中身亡。
㈡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在保衛荊州時因大意而被陸遜水淹七軍,以致敗走麥城、
不對。
水淹七軍的是關羽,被淹的是於禁。
敗走麥城的原因不是因為水淹七軍。而是因為大意被呂蒙(字子明)白衣渡江,襲了荊州後方。
㈢ 關羽收到陸遜的信,信中說了些什麼導致關羽調重兵離開荊州
關羽大意失荊州,可以說是有多方面原因,其中陸遜在其中扮演著一個不可忽略的角色,因為在關羽調離重兵離開荊州之前,他收到了陸遜的一封信。
據資料考證,陸遜在這封信上說如果你去攻打曹仁所在的樊城,我們東吳這邊會按兵不動,甚至還會去幫你來一個里應外合,一起去攻打曹魏,畢竟我們之前在赤壁之戰有一起抗爭曹操的經歷,曹魏是我們共同的敵人。
導致自己在前方戰事不利的情況下也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去,更沒有什麼援軍能夠支援他,結果只能敗走麥城,以至於兵力耗光以後被恨透他的呂蒙所殺,也間接的導致了後來劉備夷陵之戰的失敗。
㈣ 從荊州到夷陵,陸遜為何能連挫劉備
從關羽大意失荊州,到劉備的夷陵之戰,兄弟二人在面對陸遜時竟接連慘敗。荊州為何會土崩瓦解,劉備又如何在夷陵全軍覆沒?
一、地理決定丟公安必失江陵
常說的「關羽大意失荊州」,其實只是失掉南郡和公安。在這之後,荊州的其他州郡為什麼會被呂蒙、陸遜一一搶去?
從地理的角度看,能很好地理解其他郡縣為什麼都保不住。
荊州軍事重鎮在江陵,而治處在公安,兩個位置夾著長江互相支援。得到這兩處地方,就如同把荊南割據了。而一旦被攻破其一,荊州就會徹底瓦解。
比如江陵之戰時,諸葛瑾守公安,朱然守江陵。曹真、夏侯尚等強攻江陵不下,又被諸葛瑾、潘璋牽制威脅,曾差點大敗。再後來晉軍伐吳,公安的孫歆主動出擊,被敵人跟著進城導致公安淪陷,害得江陵的伍延也不得不投降。
大意失荊州,主要是指關羽對江陵和公安布防過於疏忽。一打起來,孫吳的水軍由洞庭湖走沅江能攻取武陵,走湘江能攻取零陵,這兩郡自然沒辦法可守。
長江再往上的重要據點是宜都和夷陵,兩處地方也是夾著長江,劉備就是在此處被陸遜、孫桓阻擋,死活進不了荊州。這兩地也是呂蒙、陸遜攻打荊州時最主要的交戰地點。
按記載,陸遜率李異、謝旌等領兵三千水陸並進而上,謝旌率陸軍截斷險要之處,陸遜大破蜀將詹晏、陳鳳。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諸城長吏及蠻夷君長皆降於遜。
拿下這些地方,東吳就控制了長江沿岸,關羽的北軍和荊南守軍全都孤軍作戰,蜀中就算及時派出援軍也會被陸遜阻擋在三峽口一帶,荊州軍也根本逃不回蜀中。
二、潘?F等高級官員帶頭降吳
公安、江陵被破及關羽樊城失利,其他各郡縣卻望風而降,是為什麼?這里要解釋荊州的行政體系。
把荊州比作益州的話,當時公安相當於益州的成都,是省會城市,荊州主要官員都在公安,下面的郡縣要受公安所支配。
這相當於關羽如果是荊州的皇帝,潘?F大約相當於三公地位,糜芳、傅士仁則是荊州的大將軍、衛將軍。
昔年的零陵太守郝普在當時不知道擔任著什麼職位,但毋庸置疑他再度向吳軍投降,並官至廷尉。廖化、潘?F、劉璋等都向吳軍投降,後來廖化趁機回了蜀中。
孫權為了拉攏潘?F,與其建立聯姻關系。那麼潘?F下面的官員就沒有什麼不服的了。況且荊州高級官員的家屬大多就在江陵和公安,地方官也得為親人想想。
樊胄和習珍等先是投降了吳軍,等待安撫過後,密謀聯合武陵蠻夷,在七個縣同時舉兵,被已投降的潘?F領兵五千討平。朱然的兒子施績就是在此時初露鋒芒。
零陵方面肯定是不戰而降了。孫權對南方的控制力大於劉備,而呂蒙恰恰最擅長拉攏人心。步騭的部隊老早進入交趾,建安二十四年士燮正式向孫權派遣人質,以吳軍威懾力當然是不戰而屈兵了。
湘江由洞庭直通零陵治府,孫吳的水軍要控制荊南太過簡單。所以樊胄和習珍大約是在武陵山區舉兵,壓著夷陵地界,好接近入蜀的道路。
有一點不太明確的是,陸遜傳記載【又攻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大破之。】——房陵就是新城,南鄉郡在今武當山一帶,南鄉縣在漢中,陸遜無論破哪個南鄉都太遠了。上庸、新城一帶應是由孟達配合魏軍拿下了。
鄧輔、郭睦比較可能的是隨關羽北伐時所任命,並不在本郡。陸遜鎖死了歸蜀的道路,故而鄧輔、郭睦是撤退時被陸遜所破。
像這種整個大州的侵略戰斗是奪取統治權,控制了中央高級官員,地方官員就無以為據。單純的攻城略地,是最下乘的打法。
三、夷陵之戰,陸地連營致慘敗
為給關羽報仇,解失荊州之恨,221年七月,劉備親率大軍伐吳。
吳班、馮習、張南為先鋒,先於秭歸破了吳將李異、劉阿。陸遜將部隊退至?亭地區,借著長江的地勢列陣,又正好離江陵不遠。
於是劉備令黃權在江北駐扎,以防備魏軍來襲。遣馬良進入武陵,誘降五溪蠻。孫桓把守著江南岸的夷道,被劉備全部兵力猛攻。
久攻不下,劉備令吳班於陸遜營前平地列陣,自領八千精兵於山中埋伏。吳班兵在陣前對陸遜百般辱罵,陸遜不為所動堅守不出,也不向孫桓派援兵。
此時劉備總兵力約七八萬,陸遜總兵力僅有五萬。兩軍一直交戰不決,這樣僵持的局面從222年正月到六月,天氣日益炎熱。
耐不住酷暑,劉備將沿江駐守的水軍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立在山林中,依傍溪澗連營駐扎。這直接導致水路大開,兵力分散。
陸遜見機,向孫權請命反擊。孫權派諸葛瑾、駱統、周胤水軍出發增援。陸遜以朱然為先鋒,突破劉備連營繞到後方,對蜀軍進行夾擊。
與此同時,徐盛、潘璋等進攻劉備前部進行縱火,潘璋斬蜀軍都督馮習。這時步鷺由武陵郡內出兵,切斷馬良、五溪蠻與蜀軍的通道,又派一部斬斷了黃權與劉備本部的連接。
這一戰,劉備八萬蜀軍幾乎全軍覆沒。除廖化、吳班、陳式,蜀軍非死即降,屍骸塞江而下。劉備突圍後,驛人燒毀鎧甲斷後。
結合孫權加派的援軍,這時吳軍總兵力達八九萬。戰後,吳軍將蜀軍舟船、器械等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大獲全勝。
*發現中國正在推出「三國地圖」系列文章,敬請持續關注。
*本文經蘇沉船授權整理,配圖在發現中國(ageeye.cn)繪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去公號「長水河山」,看其他精彩知識地圖。
㈤ 一 孫權讓陸遜領荊州牧的同時封了陸遜什麼將軍並且賜予什麼侯爵
樓上說的對《陸遜傳》:權大笑稱善,加拜遜輔國將軍,領荊州牧,即改封江陵侯(原為婁候)。
㈥ 石之臣奪荊州敗蜀漢,最後為啥被孫權逼死
三國時期東吳四大英將之一的陸遜,在幫助東吳奪取荊州,夷陵敗蜀漢大軍,北退曹魏等一系列重要的軍事行動中屢獲戰功,先後出任大都督、丞相,更甚至被孫權封為上大將軍、輔佐太子,可以說陸遜是東吳歷史上地位最高的重臣,接連掌握過國家最高的軍權和政權,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不過他的結局也是意料之中的,那就是被孫權逼死。
這一點孫權是知道的,所以在自己的晚年,眼看著陸遜這一江東世族的代表,尤其陸遜還是江東四大士族之一的代表,這無異會引起孫權的戒心,加之陸遜年輕,孫權不會給自己的子孫留下這么一個威脅皇權的人物存在,為了吳國的基業,孫權開始對陸遜痛下殺手,首先重用提拔流亡北士的官員,以此來抗衡江東士族的影響力,繼流放陸遜外甥顧譚、顧承、姚信,誅親近陸遜的吾粲,更「累遣中使責讓遜」,使遜「憤恚致卒」。逼死了陸遜。與此同時,孫權也假借懲處黨爭之機,流放了諸多江東士族官員,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維穩,這和朱元璋對功臣大肆屠戮上一樣的,只不過孫權的做法更加溫和些。
陸遜死後,東吳就再無可與其匹敵的人才,東吳也失去了和曹魏一爭高下的基礎,靜靜的等待著滅亡鍾聲的來臨!
㈦ 呂蒙智取荊州原文
下面的文章均是文言文正文 第七十五回 關雲長刮骨療毒 呂子明白衣渡江 ,前面一半講的是關羽水淹七軍,殺於禁,斬龐德,然後講曹操想要遷都,之後就是下面的文章了。
卻說孫權接得曹操書信,覽畢,欣然應允,即修書發付使者先回,乃聚文武商議。張昭曰:「近聞雲長擒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操欲遷都以避其鋒。今樊城危急,遣使求救,事定之後,恐有反覆。」權未及發言,忽報呂蒙乘小舟自陸口來,有事面稟。權召入問之,蒙曰:「今雲長提兵圍樊城,可乘其遠出,襲取荊州。」權曰:「孤欲北取徐州,如何?」蒙曰:「今操遠在河北,未暇東顧,徐州守兵無多,往自可克;然其地勢利於陸戰,不利水戰,縱然得之,亦難保守。不如先取荊州,全據長江,別作良圖。」權曰:「孤本欲取荊州,前言特以試卿耳。卿可速為孤圖之。孤當隨後便起兵也。」
呂蒙辭了孫權,回至陸口,早有哨馬報說:「沿江上下,或二十里,或三十里,高阜處各有烽火台。」又聞荊州軍馬整肅,預有準備,蒙大驚曰:「若如此,急難圖也。我一時在吳侯面前勸取荊州,今卻如何處置?」尋思無計,乃託病不出,使人回報孫權。權聞呂蒙患病,心甚怏怏。陸遜進言曰:「呂子明之病,乃詐耳,非真病也。」權曰:「伯言既知其詐,可往視之。」陸遜領命,星夜至陸口寨中,來見呂蒙,果然面無病色。遜曰:「某奉吳侯命,敬探子明貴恙。」蒙曰:「賤軀偶病,何勞探問。」遜曰:「吳侯以重任付公,公不乘時而動,空懷郁結,何也?」蒙目視陸遜,良久不語。遜又曰:「愚有小方,能治將軍之疾,未審可用否?」蒙乃屏退左右而問曰:「伯言良方,乞早賜教。」遜笑曰:「子明之疾,不過因荊州兵馬整肅,沿江有烽火台之備耳。予有一計,令沿江守吏,不能舉火;荊州之兵,束手歸降,可乎?」蒙驚謝曰:「伯言之語,如見我肺腑。願聞良策。」陸遜曰:「雲長倚恃英雄,自料無敵,所慮者惟將軍耳。將軍乘此機會,託疾辭職,以陸口之任讓之他人,使他人卑辭贊美關公,以驕其心,彼必盡撤荊州之兵,以向樊城。若荊州無備,用一旅之師,別出奇計以襲之,則荊州在掌握之中矣。」蒙大喜曰:「真良策也!」
由是呂蒙託病不起,上書辭職。陸遜回見孫權,具言前計。孫權乃召呂蒙還建業養病。蒙至,入見權,權問曰:「陸口之任,昔周公謹薦魯子敬以自代,後子敬又薦卿自代,今卿亦須薦一才望兼隆者,代卿為妙。」蒙曰:「若用望重之人,雲長必然提備。陸遜意思深長,而未有遠名,非雲長所忌;若即用以代臣之任,必有所濟。」權大喜,即日拜陸遜為偏將軍、右都督,代蒙守陸口。遜謝曰:「某年幼無學,恐不堪重任。」權曰:「子明保卿,必不差錯。卿毋得推辭。」遜乃拜受印綬,連夜往陸口;交割馬步水三軍已畢,即修書一封,具名馬、異錦、酒禮等物,遣使齎赴樊城見關公。
時公正將息箭瘡,按兵不動。忽報:「江東陸口守將呂蒙病危,孫權取回調理,近拜陸遜為將,代呂蒙守陸口。今遜差人齎書具禮,特來拜見。」關公召入,指來使而言曰:「仲謀見識短淺,用此孺子為將!」來使伏地告曰:「陸將軍呈書備禮:一來與君侯作賀,二來求兩家和好。幸乞笑留。」公拆書視之,書詞極其卑謹。關公覽畢,仰面大笑,令左右收了禮物,發付使者回去。使者回見陸遜曰:「關公欣喜,無復有憂江東之意。」
遜大喜,密遣人探得關公果然撤荊州大半兵赴樊城聽調,只待箭瘡痊可,便欲進兵。遜察知備細,即差人星夜報知孫權,孫權召呂蒙商議曰:「今雲長果撤荊州之兵,攻取樊城,便可設計襲取荊州。卿與吾弟孫皎同引大軍前去,何如?」孫皎字叔明,乃孫權叔父孫靜之次子也。蒙曰:「主公若以蒙可用則獨用蒙;若以叔明可用則獨用叔明。豈不聞昔日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事雖決於瑜,然普自以舊臣而居瑜下,頗不相睦;後因見瑜之才,方始敬服?今蒙之才不及瑜,而叔明之親勝於普,恐未必能相濟也。」
權大悟,遂拜呂蒙為大都督,總制江東諸路軍馬;令孫皎在後接應糧草。蒙拜謝,點兵三萬,快船八十餘只,選會水者扮作商人,皆穿白衣,在船上搖櫓,卻將精兵伏於【舟冓】【舟鹿】船中。次調韓當、蔣欽、朱然、潘璋、周泰、徐盛、丁奉等七員大將,相繼而進。其餘皆隨吳侯為合後救應。一面遣使致書曹操,令進兵以襲雲長之後;一面先傳報陸遜,然後發白衣人,駕快船往潯陽江去。晝夜趲行,直抵北岸。江邊烽火台上守台軍盤問時,吳人答曰:「我等皆是客商,因江中阻風,到此一避。」隨將財物送與守台軍士。軍士信之,遂任其停泊江邊。約至二更,【舟冓】【舟鹿】中精兵齊出,將烽火台上官軍縛倒,暗號一聲,八十餘船精兵俱起,將緊要去處墩台之軍,盡行捉入船中,不曾走了一個。於是長驅大進,徑取荊州,無人知覺。將至荊州,呂蒙將沿江墩台所獲官軍,用好言撫慰,各各重賞,令賺開城門,縱火為號。眾軍領命,呂蒙便教前導。比及半夜,到城下叫門。門吏認得是荊州之兵,開了城門。眾軍一聲喊起,就城門里放起號火。吳兵齊入,襲了荊州。呂蒙便傳令軍中:「如有妄殺一人,妄取民間一物者,定按軍法。」原任官吏,並依舊職。將關公家屬另養別宅,不許閑人攪擾。一面遣人申報孫權。
一日大雨,蒙上馬引數騎點看四門。忽見一人取民間箸笠以蓋鎧甲,蒙喝左右執下問之,乃蒙之鄉人也。蒙曰:「汝雖系我同鄉,但吾號令已出,汝故犯之,當按軍法。」其人泣告曰:「其恐雨濕官鎧,故取遮蓋,非為私用。乞將軍念同鄉之情!」蒙曰:「吾固知汝為覆官鎧,然終是不應取民間之物。」叱左右推下斬之。梟首傳示畢,然後收其屍首,泣而葬之。自是三軍震肅。不一日,孫權領眾至。呂蒙出郭迎接入衙。權慰勞畢,仍命潘浚為治中,掌荊州事;監內放出於禁,遣歸曹操;安民賞軍,設宴慶賀。權謂呂蒙曰:「今荊州已得,但公安傅士仁、南郡糜芳,此二處如何收復?」言未畢,忽一人出曰:「不須張弓只箭,某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公安傅士仁來降,可乎?」眾視之,乃虞翻也。權曰:「仲翔有何良策,可使傅士仁歸降?」翻曰:「某自幼與士仁交厚;今若以利害說之,彼必歸矣。」權大喜,遂令虞翻領五百軍,徑奔公安來。
卻說傅士仁聽知荊州有失,急令閉城堅守。虞翻至,見城門緊閉,遂寫書拴於箭上,射入城中。軍士拾得,獻與傅士仁。士仁拆書視之,乃招降之意。覽畢,想起「關公去日恨吾之意,不如早降。」即令大開城門,請虞翻入城。二人禮畢,各訴舊情。翻說吳侯寬洪大度,禮賢下土;士仁大喜,即同虞翻齎印綬來荊州投降。孫權大悅,仍令去守公安。呂蒙密謂權曰:「今雲長未獲,留士仁於公安,久必有變;不若使往南郡招糜芳歸降。」權乃召傅士仁謂曰:「糜芳與卿交厚,卿可招來歸降,孤自當有重賞。」傅士仁慨然領諾,遂引十餘騎,徑投南郡招安糜芳。正是:今日公安無守志,從前王甫是良言。未知此去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㈧ 關羽為什麼大意失荊州,是不是真中了呂蒙和陸遜的計
關羽失荊州
公元218年10月,南陽百姓因不堪剝削暴動,宛守將侯音乘機叛亂,致函關羽求助;關羽反映遲鈍,侯音為曹仁所擒殺。219年7月,關羽受劉備取漢中勝利鼓舞,北上取襄樊;曹操以於禁為將,督7軍救曹仁,同時命徐晃率軍進駐宛城。8月,山洪爆發,淹於禁等7軍,關羽乘機攻擊,龐德不降被殺,於禁投降;曹仁沉白馬堅守樊城。關羽以偏將攻襄陽,自己親自攻打樊城,並於樊城北布下陣地,以防北方曹軍援兵;同時派人向附近郡縣策反,荊州刺吏胡修、南鄉太守傅方投降,許昌以南部分官吏也暗中策應關羽;陸渾人孫狼聚眾暴動,響應關羽,鄴城魏諷乘機企圖發動政變;即所謂「威鎮華夏」。曹操聽取司馬懿、蔣濟等人意見,與孫權結盟,同時命徐晃率軍救曹仁,並命名將張遼火速援曹仁。孫權故意派陸遜代呂蒙,關羽大意,遂抽走荊州部分守軍;閏十月,孫權令呂蒙為大督,率軍襲取江陵,孫皎後繼,另派右護軍蔣欽督水軍進入沔水(漢水),防關羽順流而下。呂蒙至尋陽(今湖北黃梅西南),將戰艦偽裝成商船,兵士扮為商人,晝夜兼程。至公安,迫蜀守將傅士仁歸降,繼用傅士仁勸降了江陵守將糜芳,並厚待關羽將士眷屬,釋放關羽俘獲的魏軍將士,撫慰百姓。同時,令陸遜進至夷陵(今宜昌境),西防劉備。徐晃到前線後,與曹仁取得聯系,曹仁軍士氣大增;為離間孫劉,從中漁利,乃令部將將孫權來信射入關羽營中,關羽見後,猶豫不決,軍心動遙徐晃乘機大舉進攻關羽據點,大破關羽,並乘機打通樊城路線。是時,洪水退,曹仁引軍配合徐晃攻擊關羽,文聘從水路短關羽糧道,關羽節節敗退。關羽知荊州已失,急忙退軍,士兵得知家屬獲厚遇,士氣劇降;後關羽敗亡麥城。
㈨ 陸遜呂蒙奪荊州是否在大局上不利於東吳
當然不利於東吳啦。
當時魏、蜀、吳三分天下,魏國實力最強而蜀、吳較弱回。吳蜀要想生存必須答聯盟共同對付強大的魏國,此謂聯弱擊強是正確的生存策略。
公元219年,吳國為了奪取小利(奪荊州)而聯合魏國破壞孫劉聯盟,後來這一舉措雖然成功,但是在全局上失策,使魏國坐山觀虎鬥,從中取利,確實影響吳國的全局利益。貪小失大,不利於東吳
㈩ 陸遜取荊州對不對我覺得是對的,為什麼有人認為不對
呂蒙白衣渡江取荊州,只不過是陸遜幫他出的計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