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農村環境治理污染的論文

農村環境治理污染的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1-09 19:28:06

⑴ 關於農村水污染論文

一、水污染防治存在主要問題

水污染存在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問題主要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經濟快速發展使水污染防治壓力增加,我們國家近些年經濟增長保持在9%,經濟總量的擴大,經濟增長很快,水污染量也增加,我們在環境保護方面這些年來得到很高的關注,加大了投入,但是投入的增長和我們經濟發展的增長不成正比的,盡管做很大努力,做了很大投入,但是最後水污染增長的趨勢並沒有完全得到控制,這樣對水污染的壓力也不斷增加。第二,由於管理體制和技術因素的制約,對水環境執法力度不足,現在有一些企業並部分做到達標排放,這裡面主要一方面由於管理體制存在的原因,多頭的管理,通過這幾年改革,政府體制改革在不斷解決這些問題,但是這些問題還是沒有得到完全解決,體制改革大家知道是要循序漸進的過程,這方面影響的有技術方面的因素,同時也相對設施不配套等因素,導致了執法力度不足,有相對部分企業沒有達到完全環保要求,得到有效的治理達標排放。第三,這些年經濟發展過快,在基礎建設材料包括能源的需求不斷增加,所以在能源這方面開發加大特別在水利電力方面現在開發力度也比較大,為了滿足能源的需求,加大能源的開發,尤其水利的開發,導致過多的開發對大江大河造成生態破壞。第四,運行機制市場機制發揮作用不充分,特別是在公共環境保護方面,沒有發揮市場機製作用,要進行水務市場的改革,要以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對污水和垃圾處理這個市場要實施產業化,雖然取得了較大發展,但是整體上看還沒有起到主導作用,這是發展的一個總趨勢。免費論文網: http://www.xoock.com/

二、水污染治理的目標

根據我們國家環境保護的需求和我們經濟發展的水平,確定水污染防治的總體目標。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到2010年重點地區的環境質量要改善,污染排放要得到有效控制,這一方面是投入,一方面是管制,重點行業污染排放強度要明顯下降,城市集中飲用水的水源,農村飲用水的水質,和地表水質和近還水質有所好轉,地方水超采及污染趨勢減緩。本國家水資源開發量大,對水資源要求很高,確實對水資源帶來很大壓力。具體目標是,到2010年我們國家113個環境保護的重點城市,污水處理要不低於70%,到2010年十一五期間要增加到70%以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60%,所有設市城市的污水處理也要60%的目標。第三我們重點防治的領域,城市水污染防治重點行業化工、輕工,造紙等等,其次是飲用水水源,國家正在組織對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狀況的調查,通過調查提出引用水源地的保護和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措施,第二方面三河三湖,這是國家重點的水源,還有松花江,三峽水庫,黃河小浪底以及上游,以及南水北調水源以及沿線,還有渤海重點海域和河口,要加強對海洋污染的治理力度。

三、有關水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措施

為了加強對水污染的治理,需要強化以下措施。一是落實水環境質量公告制度,環境質量每年做一次環境質量報告書,要向社會通報水環境質量,水源地,地表水水質狀況,一方面保障公眾對水環境的知情權,自覺接受到公眾的監督。二是推進水污染治理市場化,以前水污染防治特別是城市生活污水處理注重社會資本進入市場,主要把它單純作為一項公益性事業對待,政府作為壟斷性的管理市場,從籌劃,從投資建設到運行管理完全都是政府的管制和操作,排斥了社會多元化的投資渠道進入這個領域,這是發展的趨勢。三是排污許可和總量控制制度,排污許可這個制度現在正在實行當中,在「十一五」期間這樣的制度還有排放的量要有許可,總量在排污許可下得到規定,一個區域環境的量確定排放的總量,從總量控制和企業的排污許可這方面對企業的環境行為進行制約。四是環評制度和三同時制度,環境項目評價法,三同時制度。環評制度增加兩個方面,一個是區域籌劃環評,不能只是對企業建設項目,對項目本身進行環評,要擴大到對區域,根據區域的總量,對生態環境的容量,對籌劃是不是合理來進行環評,同時要開展戰略性的政策環評,遵照國家出台的環境政策進行評價。五是省界河流水質考核制度,要落實責任,要對每個省的水質進行考核,水交到下游省,水是什麼狀況,要按照輸出水質對進行考核,超過標准就是造成污染,對下游造成危害,就要進行賠付,要追究造成污染的企業和單位的責任,從而加強各級政府各個行政區域政府對水污染防治的責任。六是目標責任制,要建立一個綠色GDP的政績考核制度,單純用GDP考核領導幹部的政績,容易單純追求經濟效果而忽視了環境,綠色GDP這區域的發展對環境造成的損害要打入到GDP裡面,要扣除這部分才是真正的GDP,通過綠色GDP的考核體制建立,來保證水污染防治保護的責任。七是循環經濟措施,要在全國建立循環經濟體制,建立一個節約性的和諧社會。八是建立生態補償制度,要通過試點,探索這方面的經驗,我們國家地域遼闊,東西部的發展差距大,西部地區發展比較落後,但是它生態比較好,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比較快,帶來的環境問題也比較大,而東部地區需要的能源和水源,都主要來自於西部地區,如果西部地區要保護的話,必然對經濟發展做出犧牲,限制了它的發展,東部地區對西部地區應相對進行生態補償,這樣才能達到東西部共同發展的目標,實現平衡發展。九是建立區域性的機構,對區域性的環境管理要建立污染受害者法律的援助機制,過去對環境造成損害要落實賠償制度,完善經濟方面的賠償制度和法律法規。當一個企業和一個單位的行為,對他人或公眾造成健康的損害和經濟損害時候,要進行經濟的賠償,只有這樣才能加強和提高單位對環境保護方面的意識。

⑵ 有關農村面源污染的論文

「萬物土中生,食以土為本」, 土壤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資源,是農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據統計,2000年世界糧食總產量約為22億噸,其中我國糧食產量約5億噸。這些糧食均是在全球17億公頃(我國占 1.2億公頃)耕種土壤上生產的。正是因為這些土壤能提供作物生長的養分和水分,也就是具有土壤「肥力」,才能使糧食獲得穩定的產量,才能維系人類的生存和繁衍。然而,事物總有兩面性,一方面,土壤中如果沒有充分的養分和水分,沒有「肥力」,就不可能使作物正常生長,更談不上獲得穩定的產量,而另一方面,土壤中的養分元素含量,對作物生長講,經常是供需不平衡的,必須注意調節,特別是人們有意無意地向土壤中加入了不利於作物生長的各種「有害」元素,使土壤及水體發生污染,就會導致農產品品質惡化,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土壤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繫到人類生存質量的好壞。

當前我國農產品質量與安全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引發農產品質量不良的因素,包括自然與人為兩個方面,其中生態環境,即水、土、氣、生等方面的污染,是導致農產品品質不良的重要根源。以往人們關注的是「藍天、碧水」,認為只要天藍,水碧,就能保證農業環境及其產品質量安全。豈不知,除了「藍天、碧水」外,更重要的是保證土壤質量的安全,只有保證了「凈土」、才能保證「潔食」,才能保證人類生命的健康與安全,最終才能保障整個社會的穩定與發展。相反,如果沒有「凈土」,土壤中的有害氣體將影響大氣,土壤中的有毒物質也會影響到水體,致使天不再藍,水不再碧,即使天藍、水碧,也會有毒害物質飄在空中,溶在水中,或進入土中。因此,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而言,「凈土、潔食」比「藍天、碧水」更加重要,都是同等重要的戰略性安全問題。

土壤污染是農產品不安全的源頭

不潔凈的土壤是指遭受不良物質污染的土壤。土壤污染包括重金屬污染、農葯和持久性有機化合物污染、化肥施用污染等多方面。

隨著人口增加及經濟發展,我國面臨的土壤環境安全問題越加突出。據統計,我國重金屬污染的土壤面積達2000萬公頃,占總耕地面積的1/6。因工業「三廢」污染的農田近700萬公頃,使糧食每年減產100億公斤。其中,在一些污灌區土壤鎘的污染超標面積,近20年來增加了14.6%,在東南地區,汞、砷、銅、鋅等元素的超標面積占污染總面積的45.5%。有資料報道,華南地區有的城市有50%的農地遭受鎘、砷、汞等有毒重金屬和石油類的污染。長江三角洲地區有的城市有萬畝連片農田受鎘、鉛、砷、銅、鋅等多種重金屬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喪失生產力,也曾發生千畝稻田受銅污染及水稻中毒事件,一些主要蔬菜基地土壤鎘污染普遍,其中有的市郊大型設施蔬菜園藝場中,土壤中鋅含量高達517毫克/千克,超標5倍之多。

其次,我國農葯總施用量達131.2萬噸(成葯),平均每畝施用931.3克,比發達國家高出一倍。特別是隨著種植結構的改制,蔬菜和瓜果的播種面積大幅度增長,這些作物的農葯用量可超過100公斤/公頃,甚至高達219公斤/公頃,較糧食作物高出1~2倍。農葯施用後在土壤中的殘留量為50%~60%,已經長期停用的六六六、滴滴涕目前在土壤中的可檢出率仍然很高。據調查,一些名特優農副產品中,有機磷檢出率100%,六六六檢出率95%,超標2.4%。另在全國16個省的檢查結果,蔬菜、水果中農葯總檢出率為20%~60%,總超標率為20%~45%;因蔬菜、水果農葯殘留引起人畜中毒死亡事件時有發生。據不完全統計,華南地區的中心城市自1997年至2001年共發生因蔬菜農葯殘留引發的食物中毒事件28起,中毒415人,個別地市高毒、高殘留農葯每年造成急性中毒5~7宗,受害人數約300人。類似的急性中毒事故在長江三角洲地區也有發生。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沿海大部分地區的大田耕地土壤中持久性毒害物質大量積累,2000年太湖流域農田土壤中,15種多氯聯苯同系物檢出率為100%,六六六、滴滴涕超標率為28%和24%。令人不安的是,許多低濃度有毒污染物的影響是慢性的和長期的,可能長達數十年乃至數代人。

第三,過量施用化肥也會造成土壤污染。90年代,全世界氮肥使用量為8000萬噸氮,其中我國用量達1726噸氮,佔世界用量的21.6%。我國耕地平均施用化肥氮量為224.8公斤/公頃,其中有17個省的平均施用量超過了國際公認的上限225公斤/公頃,有4個省達到了400公斤/公頃。據31個省、市、自治區的調查,目前在農業結構改制後的蔬菜、瓜果地里,單季作物化肥(摺合純養分)用量通常可達569~2000公斤/公頃以上,如一些蔬果種植大縣的化肥平均用量已達1146公斤/公頃;滇池區蔬菜花卉基地,一季作物氮磷肥用量(純養分)達687公斤/公頃,最高可達3300公斤/公頃;其化肥用量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90公斤/公頃),較之世界用化肥首戶的荷蘭還高出一倍多;每年農田使用化肥氮進入環境的氮素達1000萬噸左右,有些地區飲用水及農產品中,硝態氮和亞硝態氮的含量均明顯超標。2000年下半年,華南地區有的城市監測到菜地土壤硝酸鹽含量超標率為33.1%;據中國農科院對某地32種主要蔬菜調查,蔬菜硝酸鹽含量比80年代初增加了1~4倍,其中有17種蔬菜硝酸鹽含量超過歐盟提出的最低量標准;2001年長江三角洲的個別省份農產品出口由於監測不合格而損失數億美元。

綜上所述,近年來我國的土壤污染正在向不同尺度的區域性發展,並對各種農產品品質產生嚴重影響。特別是我國東南沿海經濟快速發展地區,土壤及環境污染問題嚴重。主要表現為:1.持久性微量毒害污染物已成為新的、長期潛在的區域性土、水環境污染問題;2.大氣中有害氣體細粒子和痕量毒害污染物構成了土壤與大氣的復合污染,城市光化學煙霧頻繁並加重;3.農田與菜地土壤受農葯/重金屬等污染突出,硝酸鹽積累顯著,已嚴重影響農產品安全質量及其市場競爭力;4.珠江三角洲和太湖流域土壤和沉積物中有機氯農葯殘留普遍,已發現一些多環芳烴和多氯聯苯等有害污染物的潛在高風險區。

造成如此嚴重的污染,除了自然原因外,人為活動是產生土壤與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近20年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農業集約化的快速發展,人們對農業資源高強度的開發利用,使大量未經處理的固體廢棄物向農田轉移,過量的化肥與農葯大量在土壤與水體中殘留,造成我國大面積農田土壤環境發生顯性或潛性污染,成為影響我國農業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嚴重問題。

應當指出,由於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潛伏性和長期性,其嚴重後果僅能通過食物給動物和人類健康造成危害,因而不易被人們察覺。因此,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土壤質量,控制與修復土壤污染,才能實現農業安全,保證人畜健康。

值得商榷的幾種認識

針對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社會上有各種提法。如

⑶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形勢與政策論文2000字

善農村人,.居環境

⑷ 城市和農村環境的相互影響800字作文

城市的資訊流動十分快速,一切奇聞軼事一手在握;城市的生活步調十分倉促,一切輕松悠閑皆要放下。矗立於街上的高聳大廈,不禁令人懷疑這到底是多少工人的血汗?一階一階是前人的努力,一層一層使我們能前瞻更遠的未來。從上俯瞰,人們成可愛玲瓏的小偶;房厝則是童年的回憶─積木。街上林立的市坊,讓生活更方便;及時的訊息,提升人民的認知。如果能居住在這里不是很好嗎?但我並不這么認為……。

走入了鄉村的美好,徐徐吹來的微風,吐露著朴實的芳香。百花爭妍,綠草相襯,甚至讓我想偷偷擷取這片美麗。清新的芬多精悄悄竄入身體,猶如重生一般,心靈的浮躁、煩惱都拋至九霄雲外。走進古早的柑仔店,就像坐上小叮當的時光機,時光倒退至那彌漫人情味的時代,即使我沒經歷過,這樣的感覺卻身歷其境。老婦的熱情問候,讓我心中有股暖流通過。到了晚上更是讓我驚嘆,沒有了光害、噪音。星星的數量數都數不清,卻又觸手可及,即便在這種環境下數星星,也沒有人會嘲笑我的愚笨。因為大自然的美景就是會讓人愛不釋手!

猶記得,前幾年前往基隆一個小漁村,我的刻板印象就是許多的港埠。直到我遇見了它─忘憂谷,才讓我認識真正鄉村美景!背山面海的忘憂谷,走在裡面,可以看到山又可以看到海的雙重享受,既特別又興奮。海的壯麗威嚴使我震懾;山的安靜神秘使我沉靜;村民的熱情朴實讓我輕松。看著腳邊小花,感覺自己巨大無比,望著波濤洶涌的海浪,卻又感覺自己如此渺小,這種感覺或許旁人無法想像,但當下我覺得真是微妙!而我的心情也因此沉澱下來,「忘憂」一詞實至名歸。

或許鄉村的生活品質不是頂好,但再多的富貴、錢財、方便都無法換取這一點點小幸福,像:如詩如畫的美景、熱情純朴的鄉民、輕松悠閑的生活……等。是多麼令人渴望的!現在許多人都棲身於城市叢林,既繁忙又庸碌,何不在鄉村中,尋求小小的幸福呢?

⑸ 要一篇描寫農村環境變好的文章

農村小康環保有了行動計劃 四年後讓農村環境初步變好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7日05:47 都市快報

據新華社國家環保總局26日發布《國家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提出我國將在2010年初步解決並改善農村環境問題。

《行動計劃》說,我國將在2010年初步解決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農村地區工業企業污染防治取得階段性成效,農村飲用水環境得到改善,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得到基本控制,新增一批有機食品生產基地,生態示範創建活動全面展開,農村環境監管能力得

到加強,公眾環保意識進一步提高,農村環境得到初步改善。

《行動計劃》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有效控制農村地區環境污染的趨勢,基本解決農村「臟、亂、差」問題,農村生活與生產環境得到切實改善,為建設「清潔水源、清潔家園、清潔田園」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環境安全保障。

目前3億農民飲用不合格的水

《行動計劃》指出,我國將優先在飲用水源水質污染較重、對當地群眾身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的農村地區及水污染治理重點流域建設示範工程。

據統計,全國有3億多農民飲用不合格的水,農村飲用水符合飲水衛生條件的僅為66%。

國家環保總局有關負責人同日表示,我國將在2010年完成600處農村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示範工程建設,強化農村飲用水源地環境污染防治。

《行動計劃》還提到,農村地區應採取分散或相對集中、生物或土地等多種處理方式,因地制宜開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結合農村沼氣建設與改水、改廁、改廚、改圈,逐步提高生活污水處理率。到2010年,我國將完成1萬個行政村污水處理設施示範建設。

在1萬個行政村建垃圾站

《行動計劃》提出,在實施「行動計劃」的農村地區,生活垃圾要實現定點存放、統一收集、定時清理、集中處置,提倡資源化利用或納入鎮級以上處置系統集中處理。

國家環保總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到2010年,我國將在1萬個行政村建設垃圾收集——轉運設施,200個衛生/無害化填埋場。

據國家環保總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國還將在2010年建設500個工業企業污染治理示範工程;建設500個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示範工程;建設10處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示範工程等,改善農村環境問題。

⑹ 調查本居住地的環境問題從現狀,危害,對策等角度寫一篇小論文

通過對家鄉環境情況的調查,了解家鄉環境中存在的問題,認識到環境污染的嚴重性,加強我們的環保意識 。同時希望通過我的調查和宣傳,提高家鄉農民的環保意識,改善農村環境的現狀,把農村建設成子孫後代嚮往的美麗樂園。我居住在農村,大大小小的池塘、小溪隨處可見。可是近幾年,池塘的水由清澈變為渾濁泛黃,泛黑的池水長滿水草,隨處漂著骯臟的雜物,小時侯還能光著腳丫捉小魚的小溪,而今不僅不見魚的蹤影,還泛著農葯的惡臭。環境問題現在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一大熱點,然而在尚未有工業侵入的農村地區,環境的惡化竟也這般明顯,從小在農村長大的我,雖然目睹了這種變化,卻也從未進行過思考,而農民的環境觀念更是值得人們去重視。所以,我決定利用放暑假的機會對我村的環境情況進行調查。調查結果: 一、家鄉環境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生活垃圾因為基礎設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露天堆放,造成嚴重的「臟亂差」現象,使農村周圍的環境質量嚴重惡化。並且這些垃圾中有那些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廢舊電池之類的有害物質。一節小小的廢電池可使1平方米的土地長久板結,肥效大減。 2、大量的生活污水和鄉鎮工業廢水排入自然水域,從而造成大面積的水域受到污染。生活污水主要來自農家使用的農葯和化肥,農葯、化肥、工業廢水中含有大量有害的化學物質,因此,使大量水域造成嚴重的化學性污染。 3、近幾年在農村興起的畜禽養殖業,由於沒有足夠的地方消納畜禽糞便,養殖地點又離人的住所近或者乾脆處於同一個院子中,到處臭氣熏天,蚊蠅亂飛。同時也給地表水帶來有機污染和富營養化污染以及大氣的惡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糞便中所含病原體也對人群健康造成了極大威脅。 4、由於污水灌溉、堆置固體廢棄物、承受了大量工業污染的轉移,農村土壤的重金屬污染已經延伸到了食品污染。 二、造成環境問題的原因。 1、由於農民思想意識落後,大部分都沒有環保意識,對環境污染的危害性認識不足,他們不知道一旦環境遭到破壞,是幾十年甚至幾百年都恢復不起來的。 2、農民是被忽視了的環保群體,各種環保宣傳在農村幾乎是一片空白。這也許是人們的眼睛都專注在工業污染和城市污染上了,對於人口相對比較稀疏,面積比較大的農村來講還沒有引起重視。然而誰會知道每天隨意丟的一個塑料袋,每次無意的扔一個農葯瓶,日積月累,也可以使天堂變成地獄呢? 3、從調查結果看,更讓人擔心的是,有環保意識的人與擁有環保知識的人由於產生從眾心理,別人怎樣自己就怎樣,所以同樣沒有任何的行動。比如知道塑料袋危害的能50%,但每個人卻仍然亂丟,如何讓每個人自覺保護環境,值得每一個環保人思索。 三、綠色建議 根據我的調查,我覺得只有加強環保在農村的宣傳力度,採取有效的解決方案,才能有效的抑制農村環境繼續惡化這一隱患!而要防患於未然,科學地處理各種環境問題又是當前擺在所有人面前的嶄新的課題。同時我會給有關部門提出綠色建議:合理規劃村民居住地,健全民民居管理機制,強化農民的環保意識,開展「讓農村變得更衛生」活動,改善我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人類健康水平,創造出更為美好的環境!

⑺ 在生活中如何保護環境的相關論文

生活中的環境問題
日常生活中有許多與環境有關的事情,讓我們從環境保護者和關注環境問題的角度去考量,可以發現:我們社會的環境意識的確需要進一步提高。舉幾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看起來的小事實際上聯系著全球的環境問題。
1亮化城市和能源
亮化城市是許多城市的進步目標之一,也是官員政績之一。然而城市亮化需要消耗能源,「過度亮化」需要消耗額外能源,這是應當考慮的。我居住的城市在長江邊上,夜晚,城市的主幹道上路邊幾乎任何位置都可以看書看報,交叉路口至少四對特大號燈,幾乎可以用「亮如白晝」來形容,加上各種建築景觀燈,廣告射燈,綠化帶中的特製綠色燈,如此為城市增色不少。但據計算,每盞路燈僅每年花費的電費一項,遠超過一個下崗工人打工一年的收入,有人形象得說「每根電線桿下站著一個下崗工人」。環境保護並不反對城市亮化,「過度亮化」會引出一系列問題。在煤電緊張的時候據說見到長江上的運輸煤的船隻,首先要留下然後談價格,可見能源的緊張程度。高等學校教室燈火「與日同輝」的場景也隨處可見。當鋪張成為時尚,節約成為人們不屑一顧的行為時,一切浪費包括能源的浪費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環境問題。
2門窗大開吹空調
在寒冷季節室內沒有取暖設備,或炎熱而漫長的夏日裡,高樓之間回盪著山洪爆發般空調的聲浪。假如沒有空調沒有電,沒有廉價方便的新的取暖或製冷技術的廣泛應用,我們如何度過這樣的日子?國家有關部門提倡夏天空調不能開太低,冬天不能開太高。這是節約能源的手段之一。我們周圍經常見到開著窗戶吹空調的辦公室,這樣我們需要多少電能才能溫暖或涼爽我們的小空間?多消耗的電能有多少大氣溫室氣體排放?難道我們需要規定不可以大開門窗吹空調嗎?
3一次性和「不兼容」
一次性產品的使用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一次性的塑料袋到處需要:飯碗、飯盒、筷子、水杯、圓珠筆、鞋套、手套、帽子、桌布、雨衣、幾乎所有商品的包裝袋等等,真是不可勝數。一次性產品的使用無形中產生了很多垃圾,浪費了大量資源。比如一次性圓珠筆,筆芯和筆桿存在「兼容」的問題(以前不存在這個問題),單買筆芯不是隨便可以裝到任意筆桿里去的。有時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光買筆芯和連筆桿一套的價格幾乎沒有差別,而原來的筆桿又沒有專門的筆芯零售,因此大把大把的廢圓珠筆不知如何處置。一個小學生一學年大約需要40多根這樣的圓珠筆,而一個初中生需要100多根,一個高中生需要的數量多於初中生。用傳統的統計方法,全國僅中小學生僅廢圓珠筆一項浪費大量資源。一次性筷子消耗木材,砍伐森林資源,造成水土流失和沙塵暴,已經被廣泛宣傳。買菜自帶布袋和籃子,拒絕用塑料袋,也曾經有宣傳報道。一次性產品開發和使用,對於我們這樣的資源貧乏、人口眾多的國家實在是一個誤區。
4洗汽車用自來水
汽車成為時尚,「買車了嗎?」代替「吃過飯了嗎?」的問候語,汽車成為日用品,洗汽車自然成為日常事務。洗汽車的水哪裡來?自來水是也。我國缺水人人皆知,南方水鄉缺水是缺干凈的水,很多水溝都是排放出來的污水;北方雨水少,本來缺水,地下水成為開發對象,水成為緊缺的資源,而「水是生命之源」,不可一日無水。汽車需要清洗,如人需要洗臉一樣,以飲用水洗車是需要盡快解決的大問題。澳大利亞近期遭遇百年不遇、甚至千年不遇的乾旱,多條河流乾涸,政府嚴禁用水管向草坪灑水,不準拉水管洗車,隔日供水,並設立舉報熱線,鼓勵市民舉報浪費水資源者。澳大利亞第一大州昆士蘭州成為第一個把循環水作為飲用水的州,昆士蘭州總理彼得·貝蒂說,如果乾旱持續下去,澳大利亞所有居民都將被迫飲用凈化污水。「你要麼喝水,要麼就得死,我們沒有選擇。這是黃金液體,這是關乎生死的問題」(引自:揚子晚報2007-1-30)。
列舉上述四者只是講國人的環境意識在某些方面還存在問題,用時尚的語句叫「細節成就未來」,日常小事其實並非微端末節,從哪裡做起才能解決問題?其實相比之下並不是重要,重要的是首先要正視問題的存在——提高國人環境意識。
保護措施
人類對環境的保護歸根結底是基於保護地球上日益枯竭的資源,保護人類生存發展的最起碼條件——保護水資源首當其沖。下面筆者就現代生產和生活中如何保護水資源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首先,要樹立惜水意識,開展水資源警示教育。長期以來,大多數人們普遍認為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聚寶盆」,使用中揮霍浪費,不知道自覺珍[被屏蔽廣告]惜。其實,地球上水資源並不是用之不盡的,尤其是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並不豐富,地區分布也不均勻,而且年內變化莫測,年際差別很大,再加上污染嚴重,造成水資源更加緊缺的狀況,黃河水多處多次斷流就是生動體現。國家啟動「引黃工程」、「南水北調」等水資源利用課題,目的是解決部分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但更應引起我們深思:黃河水枯竭時到哪裡「引黃」?南方水污染了如何「北調」?所以說,人們一定要建立起水資源危機意識,把節約水資源作為我們自覺的行為准則,採取多種形式進行水資源警示教育。

其次,必須合理開發水資源,避免水資源破壞。水資源的開發包括地表水資源開發和地下水資源開發。水資源屬於國家所用,因此,生產和生活用水的開發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的有關規定,作到全面規劃,統籌兼顧。在開采地下水的時候,由於各含水層的水質差異較大,應當分層開采;對已受污染的潛水和承壓水不得混合開采;對揭露和穿透水層的勘探工程,必須按照有關規定嚴格做好分層止水和封孔工作,有效防止水資源污染,保證水體自身持續發展。

現代水利工程,如防洪、發電、航運、灌溉、養殖供水等在發揮一種或多種經濟效益的同時,對工程所在地、上下游、河口乃至整個流域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都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也可能造成一定范圍內水資源破壞,因此,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對水利工程進行環境評價。我國要求在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即進行環境評價,大型工程和一般中型工程要編寫環境影響報告,對環境影響較小的中型工程和小型工程要編寫環境影響評價表。另外,一些采礦行業對水資源的破壞不容忽視,如煤炭開采中每采一噸煤要排漏0.88立方米水,按我省年採煤3億噸計算,每年僅因採煤損失地下水資源高達2.5億立方米,並對地下水體地質構造造成極大的破壞。又如,無限度的亂砍亂伐,造成植被嚴重破壞,對水土保濕及水資源的地表埋藏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第三,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減少水資源浪費。有效節水的關鍵在於利用「中水」,實現水資源重復利用。如果中水利用能在全社會范圍內通行,不僅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又能令社會形成一種珍惜水資源的良好風氣。目前,許多大中型企業已經開發利用中水,如霍州煤電集團各個礦井都利用中水返回井下灑水和地面沖廁,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另外,利用經濟杠桿調節水資源的有效利用。由於水管理不到位,很多地方有長流水現象發生,而有些地方會「捧碗祈天」,因此,必須安裝有效的水計量裝置,執行多用水多計費的原則,達到節約用水的目的。城市用水定額管理是國際上通行的辦法,它是在科學核定用水量的前提下,堅持分類對待的原則,市民生活用水、工商企業用水、機關事業團體用水實行不同的水價,定額內平價,超額部分適當加價,以培養公民節約用水的習慣。

在節約用水資源的同時應避免無效浪費。北方的冬季,水管很容易凍裂,造成嚴重的漏水,應特別注意預防和檢查;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為了緩解水資源緊張的情況,除了大力抓好節約和保護水資源工作外,跨流域調水已經成為我國北方城市的必然選擇,跨流域調水必然帶來水資源供需關系的變化,所以水權交易必在實行;由於我國一直實行「福利水」制度,水沒有被當作一種經濟商品對待,所以,在水資源的配製上,市場機制通常被管制方法所替代,當前應當轉變觀念,認識到水資源的自然屬性和商品屬性,遵循自然規律和價值規律,確實把水作為一種商品,合理應用市場機制配置水資源,減少資源浪費。

第四、進行水資源污染防治,實現水資源綜合利用。水體污染包括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兩部分,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工業廢水、工業垃圾、工業廢氣、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都能通過不同滲透方式造成水資源的污染,長期以來,由於工業生產污水直接外排而引起的環境事件屢見不鮮,它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極壞影響,因此,應當對生產、生活污水進行有效防治。在城市可採取集中污水處理的途徑;工業企業必須執行環保「三同時 」制度;生產污水據其性質不同採用相應的污水處理措施。總之,我們必須堅決執行水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制度,必須堅持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嚴格執行環保一票否決制度,促進企業污水治理工作開展,最終實現水資源綜合利用。

水是地球生物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水資源是維系地球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因此,保護水資源是人類最偉大、最神聖的天職。
法之一:探尋新的水源
一個大部分被水覆蓋的星球面臨著水資源危機,這似乎是一種自相矛盾的說法。然而在地球上,這的確是事實。地球上97%的水是海水,既不能飲用解渴也不能灌溉農田。中東、加勒比海和地中海地區一些缺少淡水的國家常用海水淡化的辦法(即從鹹海水中提取可以飲用的淡水)來解決缺水問題。隨著海水淡化費用的降低及淡水需求量的攀升,溫帶地區的國家也越來越多地把目光轉向大海。
大型海水淡化設備出現在世界上淡水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美國。作為旨在減少從枯竭的地下蓄水層抽水計劃的一部分,佛羅里達州的水利官員計劃建立一個日生產2500萬加侖淡化水的工廠,依靠海水淡化來補充這個地區未來的淡水需求。休斯頓市也在尋求從墨西哥灣提取淡化水,以防將來淡水匱乏。
很多世紀以來,人們就曾採用蒸發等技術從海洋中提取淡水。人們將鹹海水加熱以促進蒸發,再收取和蒸鎦蒸發後形成的水。海水蒸發後遺留下鹽和其他雜質。這一工藝並不復雜,只是需要大量的熱能,成本高昂,除少數像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富裕的國家,其他國家都難以承受。為降低成本,現代海水淡化廠都在蒸發過程中回收熱能。
一種叫作薄膜海水淡化的技術具有降低成本的潛能,可能會擴大海水淡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目前淡化水只佔從自然中汲取淡水量的0.2%。薄膜海水淡化靠反向滲透作用:在此過程中,一層半滲透性薄膜被置於一定量的鹹水和淡水之間;鹹水在施加的高壓作用使水分子(而不是鹽和其他雜質)滲透到純水的一面。就實質而言,這一方法是把淡水從鹹水中"擠"出來。
在過去的幾年中,大多數有關海水淡化的研究都集中在反向滲透方面,因為反向滲透淡化廠佔用空間小並且節約能源。
盡管反向滲透水淡化廠可以節約能源,但最初使用的薄膜是由聚醯胺纖維或醋酸纖維素薄片製成的。它們不耐用,經常不到3年就報廢了。這些材料極易遭受未處理水中所含污染物的腐蝕,特別是氯,它會使薄膜變硬;還有一些微生物,會堵塞薄膜。另一個問題是,過濾沉積物和細菌的預處理機制必須極端嚴格。目前的新一代超薄合成膜是由聚醯胺膜製成的,盡管仍會遭受污染物的腐蝕,但這種新薄膜更結實,過濾效果更好,可以使用10年之久。
技術改進固然重要,但這還不足以在全世界范圍內推動海水淡化。未來10年內,無論能否繼續實現技術改進,隨著城市和其它消費者認識的深入,海水淡化都極有可能持續健康地增長。
現在,最樂觀的估計是世界上約1%的飲用水不得由12500個海水淡化廠提供。毫無疑問,這只是個開端。不久,你杯中的水就可能源自大海。 方法之二:海上淡水輸送
陸地上,管道可以低成本遠距離運輸淡水。要是在海洋上也能這樣做就好了。一種可以在海上運水的辦法是,使用拖船拖運密封的塑料或纖維水袋。
從1997年開始,英國的淡水貿易和運輸有限公司就使用巨型聚氨酯袋從希臘大陸向附近的旅遊島嶼運水,以滿足旅遊旺季遊客對淡水的需求。總部設在挪威奧斯陸的淡水供應公司也使用纖維袋子從土耳其向塞普勒斯北部運水。
Aquarius公司已生產出8個790噸重和2個2200噸重的大袋子,後者每個可裝50萬加侖水,另外還生產了比現在使用的袋子大10倍的樣品袋。Nordic公司也於去年開始生產容量為800萬加侖的大袋子。
水袋比水箱價格低廉,但還存在一些技術問題,特別是生產如此巨大並能抵禦海上航行碰撞的袋子很困難。向希臘的島嶼和寒浦路斯運送淡水只需拖運水袋不到60英里,但迄今已發生好幾起水袋在運輸途中破裂的事故。
另一家水袋製造商是美國加州的Spragg公司,它用加一種思路來解決水袋體積過大和海上拖運中的問題。該公司獲得了一種拉鎖的專利,鎖齒超過1英寸,能將水袋像有棚拖車那樣連接起來。這家公司已演示過這一技術,只是還未實現商業化。
迄今,這種方法只在向極度缺水、需求穩定並肯出高價的沿海地區運送淡水時使用過。對那些別無選擇的地區來說,水袋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解決方法。

1、節約資源 減少污染
(1)節水為榮,隨時關上水龍頭,防止滴漏。
(2)慎用清潔劑,盡量用肥皂,減少洗滌劑中的化學物質對水的污染。
2、綠色消費 環保選擇
(1)用無鉛汽油、無鎘鉛電池、無磷洗滌劑,減少水與空氣的污染。
(2)購買低砩家用製冷器具、無砩發用摩絲,減少對臭氧層的污染。
3、重復使用 多次利用
盡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多使用耐用品。如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和餐盒,減少白色污染;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自備購物口袋或提籃。
4、分類回收 循環再用
不亂丟棄廢電池、廢塑料等垃圾、廢物;將垃圾分類投放,變廢為寶,使資源循環再生,造福人類。
5、保護自然 萬物共存
不獵殺、使用珍稀動物和受保護的動物,關愛與保護野生動植物;植樹造林,愛護我們身邊的每一寸綠地、每一株花草、每一片樹木。
3. 節約用紙紙漿需求量的猛增是木材消費增長的原因之一。全國年造紙消耗木材1000
萬立方米,進口木漿130萬 噸,進口紙張的大量消費不僅造成森林毀壞,而且因生產紙漿排放污水江河湖泊受到嚴重污染(造紙行業所造成的污染占整個水域的30%以上。),用過一面的紙可以翻過來做草稿紙、便條紙,或自製成筆記本使用;過期的掛歷可以包書皮。

4. 廢物利用,如:糖紙可折成燈飾或門簾,舊衣服可做成拖把等等。支持和參與廢紙、
廢玻璃、廢塑料和廢金屬的回收利用。

5. 減少生活垃圾,自覺將垃圾分類。

6. 少用化學制劑,購買使用無磷、生物可降解的洗滌用品;

7. 盡量不使用個人轎車。為減少空氣污染,節約能源盡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自行車或
步行;使用無鉛汽油,購買小排氣量的轎車。

⑻ 關於環保的論文

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
□卓吉華
重慶農村環境問題同全國一樣令人堪憂,傳統
粗放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新農村建設的
最大約束。特別是農葯、化肥、農膜的不合理使
用,禽獸和水產養殖污染,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
水以及鄉鎮企業污染,不僅直接威脅著人們的生存
環境和身體健康,而且制約了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
展。所有這些問題,都務必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和
解決。
一、重慶農村生態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畜禽和水產養殖污染較為嚴重。據調查,
全市畜禽養殖規模換算成生豬當量約3570萬頭,其
中,豬年出欄近2000萬頭,家禽年出欄2.38億只。
年產畜禽糞尿總量近7500萬噸,進入水體的COD
(化學需氧量)、NH3~N(氨氮)和TP(總磷)分別為
22.4萬噸、2.48萬噸和1.35萬噸,其中畜禽糞尿產
生的COD(化學需氧量)污染負荷與全市工業和生
活廢水的COD(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相當。2005年
長江、嘉陵江和烏江所有34個監測項目中,只有糞
大腸菌群、石油類和總磷3項超標,其中糞大腸菌
群超標率為90.9%,石油類和總磷僅在個別斷面出
現超標。目前,畜禽養殖污染在梁灘河、花溪河等
已大大超過流域內城鎮生活廢水的污染負荷,成為
這些流域水質惡化的主要原因。肥水網箱、網攔養
魚造成水質下降,並在局部地區超過水環境容量,
導致水庫富營養化問題日趨嚴重,成為農村環境質
量下降的又一重要影響因素。
(二)農葯、化肥污染比較突出。大量農葯、
化肥不合理施用,作物秸稈、畜禽糞便、廢舊農膜
等農業廢物污染,造成農村農業面源污染加重。
2004年全市化肥施用量63.3萬噸,化肥的增加率遠
高於糧食的增產率;農葯施用量2837噸(其中殺蟲
類和殺菌劑佔94.2%),農用薄膜使用量2.53萬噸。
其中,氮肥施用量為220公斤/公頃,高於全國平均
水平,每年約2700噸廢舊農膜殘留於耕地中。此
外,土壤受重金屬污染的影響范圍也已由過去的城
郊區域擴展到農村地區。
(三)農村飲用水安全保障程度低。全市農村
飲用水安全人口1082.11萬人,僅占農村飲水總人
口的44.65%。水質超標和水質污染導致飲水不安
全人口高達599.11萬人、337萬人,其中32.08萬人
飲用高氟水,27.1萬人飲用苦鹹水,飲用鐵錳及硬
度超標人口168.39萬人,飲用硫酸鹽超標人口32.12
萬人。水源保證率不達標人口220,63萬人,用水
量不達標人口249.83萬人,用水方便程度低人口
271.63萬人,無供水設施人口806.56萬人。飲用水
不安全,使群眾身體健康受到嚴重威脅,甲型肝炎
發病率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一些村成為肝病、結
石、皮膚病的高發地區。
(四)農村環境衛生差,垃圾、生活污水污染
突出。居住環境沒有實行人畜分離,沒有統一的垃
圾堆放點和處理場所,也沒有得到有效處理。垃
圾、污水處理設施跟不上農村居民的集聚發展,環
保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管理落後於經濟和城鎮化發
展。現有小城鎮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項目單位投資
和運行費用高,無法維持正常運行,特別是三峽庫
區區縣多為國家級貧困縣,建設污水處理廠,「建
不起、更用不起」的矛盾十分突出。
(五)鄉鎮企業環境污染較為普遍。鄉鎮企業
集中程度低,技術落後,大多數缺乏環保處理設
施,規模效益差,給農村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污
染。根據對三峽庫區和渝西地區18個小城鎮調查,
其企業類型主要是煤礦、水泥、機磚、鑄造、皮
革、農副產品加工等資源利用型,環境污染和生態
破壞十分嚴重。
(六)生態系統功能衰退,水土流失嚴重。森
林資源總量不足,資源分布不均,林種和林齡結構
不合理,退耕還林政策中經濟林比例較低,林地生
態系統脆弱,穩定性差。全市水土流失面積3.56萬
平方公里,占幅員面積43.3%,年土壤侵蝕總量為
1.34億噸,進入江河的泥沙總量達1.0億噸。水土流
失加速了土地退化和「石漠化」。僅渝東南地區石
漠化面積3125平方公里,占渝東南地區幅員面積的
8.02%,加重了旱災的發生率。
(七)生物多樣性受到較大威脅。農村人口增
加,人地矛盾突出,加大了對資源的掠奪和環境的破
壞;使用農葯以及大量污染物排放,不少物種的棲息
地發生劇烈改變,使生態脆弱區域的物種受到威脅,
不少資源逐漸處於瀕危狀態甚至消失絕跡。而環境
的改變,又為外來入侵種的生存和擴展提供了空間。
(八)礦產資源開發、交通工程建設加劇農村
生態破壞。一方面,地表失穩、地表水資源失衡、
水質污染,水土流失與泥石流,以及土地資源的理
化結構和生產力造成的嚴重破壞等。另一方面,公
路建設環保措施不到位,造成局部區域植被破壞、
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
二、重慶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是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由於基礎條件差,
基礎設施落後,產業發展水平低,粗放型經濟發展
模式加大了農村環境壓力;全市農業人口多,人均
收入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
的48%,自我發展能力弱;全市平均墾殖率31%,
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3.9%的一倍多,不利的自然環
境條件加大了重慶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難度。
二是農村環境保護缺乏充足資金投入和政策支
持。長期以來,農村環境保護社會整體投入不足,
大多數鄉鎮沒有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生活污
水直接排入河溝,生活垃圾直接露天堆放,特別是
面源污染、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缺乏投資渠道,政策
上缺乏激勵機制和優惠政策。加上農村環境保護是
公益性強、回報率低的領域,對社會資金缺乏吸引
力,而庫區多為國家級貧困縣,無力投入大量資金
用於農村環境保護設施建設。
三是農村環境保護和治理難度大。農村環境問
題種類繁多、產生量大、分布面廣,治理困難。農
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總體上處於空白,許多農村地
區成為污染治理的盲區和死角。如養殖污染、面源
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立法處於空白,現行法律法
規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給農村環境問題的解
決造成了一定的困難。現有的管理體制很難對農村
環境實施有效管理,絕大多數鄉鎮沒有環保管理機
構和隊伍。
四是對農村環境問題重視和社會關注度不夠。
由於沒有適當的法律、相應政策和機制幫助農民減
輕農村環境污染,現有環保法律、法規、政策、制
度很難延伸到農村、農業和農村居民。農業產業發
展只注重數量的擴張,不考慮環境容量,忽視產業
結構不合理以及過量增長也必然帶來環境問題。加
上農村環保宣傳教育不夠,廣大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群眾的環保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都不強,
對污染的防範能力明顯較弱。
三、對策與建議
重慶農村環境問題,已經嚴重威脅到廣大農民
群眾的身體健康,制約了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也對庫區水環境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如果這些問題
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必將影響到庫區移民的穩定和
三峽工程的安全運行,影響新農村建設和在西部地
區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目標。
(一)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和培訓。開
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村環境保護宣傳教育。要重
點加強對各級領導幹部的農村生態安全和環保教
育,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各級社會發展規劃及
年度計劃,牢固樹立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農
村生產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就是發展農村生產力
的思想。要把環境與健康意識緊密聯系在一起,幫
助農村居民了解農村環境存在的問題、發展趨勢及
其危害,喚起全社會的生態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
識,增強全民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加強城鄉發展統籌,加大對三峽庫區產
業發展指導。幫助破解環境與發展的矛盾,以環境
保護優化經濟發展,在加快庫區經濟社會發展、解
決庫區產業空虛化的同時,積極引導庫區農民發展
生態經濟,切實保障庫區水環境安全。鼓勵庫區發
展傳統中草葯材、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項目,幫助
發展庫區環湖自行車賽、登山等一批體育與休閑產
業,推動庫區發展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工業
項目。調整現有產業發展政策,如退耕還林中適當
增加經濟林比例。
(三)加大對農村環境保護投入,建立農村環
保新機制。國家已實施的農村畜禽養殖污染治理、
農村沼氣建設、小城鎮生活污染治理設施等項目為
重慶農村環境污染治理起到了示範和推動作用。建
議進一步加大項目和資金投入力度,加快「農村小
康環保行動計劃」實施,重點開展一批農村環保工
程建設,搞好農村人畜飲水工程,保護飲用水源,
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要按照城市反哺農村思
路,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的農村環保投入機制、引
導機制,吸引社會資金投向環境保護。建議將三峽
庫區列為全國面源污染防治試點地區,以及國家
「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實施的重點地區,重點
解決三峽庫區農村面源和畜禽養殖污染以及小城鎮
生活污染問題。
(四)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監管能力,建立健全
農村環境管理體系。構建農村生態環境監測和安全
預警系統,建立和完善生態監測網路,加強對土
壤、水環境、農產品安全等監控,開展減輕面源污
染的科學研究和完善有關技術支撐。整合部門資
源,建立由環保、農業、林業、水利、國土、建
設、市政、衛生等部門分工合作的協調機制。基於
重慶在三峽庫區水環境保護中的戰略地位和庫區農
村環保基礎條件較差實際情況,建議加強庫區農村
環保能力建設,健全農村環境管理體系。
(五)加強對小城鎮生活污染治理的全面指導。
小城鎮生活污染整治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
重要內容,也是保護三峽庫區水環境的必然要求。
建議根據小城鎮污染的實際情況,全面加強對農村
環保政策和技術上的指導,研究污染防治對策;並
盡快制定出台小城鎮生活污染治理的標准,推薦一
批符合小城鎮實際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技
術,確保小城鎮生活污染治理項目的實施是:建得
起、運行費用低、便於管理、處理效果好的先進而
又實用環境保護工程。
(六)加快農村環保法規和政策建設,建立長
江流域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制定畜禽和水產養殖污
染控制,面源污染防治,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的標
准和管理規章,加快推進《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條
例》的立法進程。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制定
新的環保政策與相關要求,包括制定有機肥生產、
使用,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等方面的激勵政策。鑒
於三峽庫區對於三峽工程的長期安全運行、長江中
下游防洪與生態安全、南北水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具
有特殊重要的戰略意義,而且面臨移民安置和維護
社會穩定的巨大壓力和困難,建議國家按照「誰利
用誰補償、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建立長江流域生
態環境補償機制,設立長江流域生態環境補償基金。

⑼ 關於環境與生活的論文材料

論新農村建設中的環境保護
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發展農村的重要戰略,也是破解三農問題的重要措施。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生態環境建設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內容,當下農村地區的環境由於諸種因素而不斷的惡化,如果沒有良好的環境,經濟再發達也不能稱其為新農村。所以,農村環境問題必須引起社會的關注並亟待加以解決。關鍵詞:新農村建設;環境;現狀;對策

中央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發展農村的重要戰略,也是破解三農問題的重要措施。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其中「村容整潔」的要求,最主要的是為農村地區提供更好的生產、生活、生態條件。
近幾年來,隨著一系列有利農村發展政策的實施,特別是推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來,農村經濟有了較快發展,農民收入有了明顯提高,農民居住條件也得到不斷改善。但是,由於各方面的原因致使我國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尤為突出,制約了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農民收入的穩步增加、農村生態環境的妥善保護,因此,治理農村污染對於加快農村經濟建設的步伐,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鑒於此,我們必須從戰略的高度認識和加強對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的防治,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

一、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現狀

農村環境是指以農村居民為中心的鄉村區范圍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和。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鎮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大,農村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農村的生態環境破壞日趨嚴重,農村的環境形勢十分嚴峻,農村環境的破壞和污染不僅嚴重影響農村居民的生活和身體健康,而且直接制約農村工業農業生產的發展後勁,最終將影響整個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的良性運行。當前突出的農村環境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化學品造成的污染
化學品污染主要是指由化肥、農葯、農用薄膜等對水體、土壤和產品造成的污染。相關研究表明,近20年來,我國化肥的畝使用量已經超過世界平均畝使用量的一倍多。目前,我國農業每年的化肥使用量已經超過4 000萬噸,而利用率卻只有30%~40%。農葯的年使用量達120萬噸以上,其中10%~20%附在植物體上,其餘都散落在土壤和水中。另據國家發改委的數據,目前我國平均每公頃農田施用化肥量已達360多公斤,分別是德國、美國的1.6倍和3.3倍,其中氮肥的利用率為25%~30%、磷肥利用率為10%~20%,比發達國家低20—30個百分點;平均每畝農田使用農葯量為150克左右,是歐盟國家的3倍,但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僅相當於歐盟國家的一半。農葯化肥和地膜的使用量有逐年大幅提高的趨勢。農用化學品的大量使用、施肥結構不合理和施葯不當,化肥和農葯的利用效率低、流失率高,不僅嚴重污染土壤,通過農田徑流加重了水體的有機污染和富營養化,而且還通過受污染農產品的銷售直接威脅到了消費者的身體健康。
(二)工業養殖業造成的污染
原來我們只是關注鄉鎮企業對農村環境造成的污染,但現在看來很多地方污染型企業有向農村地區轉移的趨勢,把污染嚴重的企業直接搬出城區建到農村,這是不容忽視的。據統計,目前工業「三廢」污染農田已達0.1億公頃,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約有15%的農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近幾年的調查顯示,我國因固體廢物堆存而被佔用和毀損的農田面積已達13.3萬公頃以上,533.3萬公頃以上的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氣污染,全國利用污水灌溉的面積已佔全國總灌溉面積的7.3%,比20世紀80年代增加了1.6倍。由於環境污染,導致每年糧食減產100億公斤以上,直接損失達125億元。在鄉鎮企業中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過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如此污染可想一些農村地區的污染狀況了。
養殖業造成的嚴重污染,據農業部的數據,我國農村僅豬、牛、雞三類畜禽糞便的年排放量就達30億噸左右,有30%直接排入了地表水體的污染。據調查,養殖一頭牛產生並排放的污水超過22個人生活產生的污水,養殖一隻豬產生的污水相當於7個人生活產生的污水。還有養殖獺兔、狐等對當地的空氣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三)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
生活污染也不可小視,因為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和管理的缺失,致使無害化處理率低,生活垃圾一般都直接排入周邊環境。生活垃圾由可被降解的有機物質和大量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廢舊電池和玻璃瓶等,成分復雜,可利用率低。而大部分農村地區污染治理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致使環境污染加劇。還有由於農村城鎮規模的擴大,城鎮居民生活垃圾大量產生,受城鎮垃圾處理能力有限的影響,這些未經任何處理的廢棄物越來越多的被堆放到城鎮周邊的農村原野,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包括大量的建築垃圾和生活垃圾,十分令人擔憂。
(四)非環保的開發造成的污染
一些農村地區大量開礦、挖河取沙、毀墾殖、圍湖造田、毀林造成了對生態系統功能造成嚴重破壞。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追利益,以犧牲農村地價,對本地區的礦產開采,使得大量土地退化、水土地質量下降,每年流失的地表土超過50億噸。這不僅使得農地大量養份流失,同時,流失的地表土進入江河湖泊,造成嚴重的淤塞,也導致蓄洪能力的下降,從而導致自然災害越來越頻繁的發生;一些牧過度放縱,使得草原劇減,出現嚴重的沙進人退的局面,甘肅民勤和內蒙古的一些地區就是最好的例證。

二、對新農村建設環境保護的對策和建議

農村環境保護是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環境的保護和建設,不僅關繫到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實現,而且也關繫到國家和社會的繁榮與穩定,一旦農民賴以生存的環境受到污染,農村經濟發展就會受到嚴重製約。因此,實現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必須做到農村經濟建設、生態建設同步規劃、同步發展,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為達到這一目的,應採取必要的措施保護農村生態環境。

⑽ 農村環境污染的現狀及對策論文可以從哪幾方面入手

河流污染,氣體污染,生活垃圾處理。資源循環利用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