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毛治理
㈠ 我家茶樹上長滿了像白毛一樣的東西是什麼病
那些白色的毛不是發抄霉,是 非常有營養的茶毫哦。 茶毫是茶葉嫩芽背面生長的一層細絨毛,乾燥後呈白色。富含氨基酸,是茶湯鮮味的來源。茶葉保存時間過長,絨毛散失,營養下降。西湖龍井干茶表面隱現茶毫,茶葉裡面夾雜著一些如棉絮狀的「小白球」,這都是龍井正常表象。其主要原因如下: 1、芽葉鮮嫩:西湖龍井采自清明穀雨時候,茶芽十分嬌嫩,表面絨毛豐富。 2、工藝特殊:為了造就西湖龍井扁平光滑的挺秀外形,其加工工藝中有「抓、壓、磨」的特殊手法。由此而來,干茶表面的部分絨毛就被磨成「小球」夾雜在茶葉里了。
㈡ 手工皂茶樹那個可以去毛囊嗎
親愛的,這個是不能的。
手工皂茶樹具有殺菌消炎,收斂毛孔的功效,專適用於油性及粉刺皮膚屬。
茶樹精油的抗菌消炎作用,能快速滲透毛囊進行調理,不能去除。
在真皮乳頭層里,毛根被內、外毛鞘包圍,外毛鞘又被結締組織細胞包圍,形成口袋狀,稱毛囊。一般來說,人不能生長出新毛囊,毛囊是令毛發生長的皮膚細胞。所有的毛囊與人一起出生,並伴隨人的一生,毛囊死亡後是不能再生的。
㈢ 請問茶樹精油能把臉上的毛孔,和臉上汗毛去掉嗎
不能的,他不具有脫毛作用。對於毛孔,如果你是長痘出油什麼的,他通過對痘的調理,會對縮毛孔有幫助,但是不至於去掉。
㈣ 茶樹怎樣防備病蟲害是什麼
常見的茶樹病蟲害防治技術 富陽市茶樹病蟲害以蟲害居多,如食葉類害蟲(茶毛蟲、茶尺蠖、茶麗紋象甲等)、吸汁性害蟲(假眼小綠葉蟬、茶橙癭蟎等);病害發生相對較少,較常見的以茶炭疽病為主。春茶後,隨著氣溫的升高,各種病蟲害也漸入相應的高峰期而為害茶樹。為避免茶農盲目用葯、減少茶園噴葯次數,生產中應積極採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策略,在了解病蟲生活習性規律的基礎上,採取多種行之有效的措施進行防治,從而達到經濟、無公害化的病蟲害防治效果。現將常見的幾種病蟲害習性規律及綜合防治措施介紹如下,供廣大茶農參考。 一、害蟲類 1、茶毛蟲又稱毒毛蟲。一年發生代,以卵塊越冬,翌年月中旬越冬卵開始孵化,各代幼蟲發生期分別為月中旬-月中旬、月下旬-月下旬。幼蟲齡前群集,成蟲有趨光性。低齡幼蟲多棲息在茶樹中下部成葉背面,取食下表皮及葉肉,齡後食成孔洞或缺刻,齡後進入暴食期,嚴重發生時也可使成片茶園光禿。我市在1年曾大發生,今年是茶毛蟲多發年。 其防治措施:①秋冬季清園,摘除卵塊;②點燈誘蛾,減少產卵量;③應用茶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人工釋放赤眼蜂;④化學防治在百叢卵塊個以上時進行,掌握在齡幼蟲期前,以側位低容量噴灑為佳。葯劑可選用0%敵敵畏畝用0-100毫升或.%天王星畝用1-毫升,也可採取敵敵畏毒砂(土)的方法,即每畝用0%敵敵畏100-10毫升,加干濕適宜的砂(土)10公斤拌勻,覆蓋塑料膜悶10-1分鍾後,均勻撒在茶地上,防效能優於噴霧。 、茶尺蠖又稱拱拱蟲。其生活習性為一年發生-代,以蛹在茶樹根際土壤中越冬,次年月下旬至月上旬開始羽化。幼蟲發生為害期分別為月下旬-月中旬、月下旬-月下旬、月下旬-月下旬、月中旬-月中旬、月中旬-月下旬、月下旬-10月中旬。它以幼蟲殘食茶樹葉片,低齡幼蟲為害後形成枯斑或缺刻,齡後殘食全葉,大發生時可使成片茶園光禿。 其防治措施:①保護天敵; ②清園滅蛹、培土殺蛹;③ 化學防治在畝幼蟲量超過00頭時進行,掌握在齡前,以低容量蓬面噴掃為宜。葯劑可選用.%敵殺死畝用0-毫升或.%天王星畝用0毫升。 、茶麗紋象甲 又稱花雞娘。一年發生1代,以幼蟲在茶園土壤中越冬,翌年月下旬開始化蛹,月中旬前後成蟲開始出土,月底-月上旬為出土盛期,主要為害夏茶。成蟲活動能力強,爬行迅速,具假死性,主要咬食葉片成缺刻。該蟲曾在我市大面積發生,近幾年有所減少。 其防治措施:①茶園伏耕(-月份)及秋末耕翻;②利用成蟲假死性進行人工捕殺;③化學防治在畝蟲量達10000頭時進行,防治適期一般在月底-月上旬,即出土盛末期,以低容量噴霧為佳。可選用.%天王星畝用0毫升或%巴丹畝用0-0克(生產出口茶的茶園建議不用該葯)。 、假眼小綠葉蟬又稱葉跳蟲。一年發生-11代,以成蟲在茶叢中越冬,開春後當日平均氣溫達10度以上時,越冬成蟲開始產卵繁殖。一般有兩個蟲口高峰,第一蟲口高峰自月下旬-月上、中旬,以月份蟲量最多,主要為害夏茶。第二個蟲口高峰自月中旬-11月上旬,以-10月蟲量多,主要為害秋茶。它以針狀口器刺入茶樹嫩梢及葉脈,吸取汁液,造成芽葉失水萎縮,枯焦,嚴重影響茶葉產量和品質。該蟲是我市近幾年的主要害蟲。 其防治措施:①及時分批採摘;②保護天敵;③化學防治掌握在峰前,百葉蟲量超過頭且田間若蟲占總蟲量0%以上時為適期。以低容量蓬面噴掃為佳。葯劑可選用10%吡蟲啉畝用1-0克或%賽丹畝用0-0毫升。 、茶橙癭蟎 又稱茶刺葉癭蟎。該蟲蟲態混雜、世代重疊,一年可發生10多代。各蟲態均可在成、老葉越冬,其卵散產於嫩葉背面,尤以側脈凹陷處居多。它吸取茶樹汁液,使受害芽葉失去光澤,葉脈發紅,葉片向上卷萎縮,嚴重時造成芽葉乾枯,葉背並有褐色銹斑,影響茶葉產量和質量。以月中旬-月下旬及月中旬-月下旬為害較重。 其防治措施:①及時分批採摘;②秋末結合清園用0.波美度石硫合劑封園;③化學防治在每葉蟲口數達0頭左右時進行全面噴葯,葉片正反面均須噴濕。茶樹生長季節可選用%克蟎特100-000倍液或天王星畝用0毫升。克蟎特對茶樹嫩芽葉易產生葯害,使用時應特別注意稀釋濃度,以大容量噴霧為宜。 二、病害類 我市茶園中病害發生較少,以茶炭疽病為主。該病害在我市的龍井號品種發生較多,主要為害成葉和老葉。病斑多自葉緣或葉尖,開始成水漬狀暗綠色,圓形,後漸擴大,成不規則形,並漸呈紅褐色,後期變灰白色,病健分界明顯。病斑上生有許多細小、黑色突起粒點,無輪紋。其發病通常在多雨年份,在一年中以霉雨和秋雨期間發生較多。同時,偏施氮肥的茶園中也易發生。 防治措施:①加強茶園管理,做好積水茶園的開溝排水;②秋冬季清除園間枯枝落葉,以減少第二年病菌數量;③增施磷鉀肥,增強茶樹抗病力;④葯劑防治可選用0%甲基托布津1000-100倍液或多菌靈1000倍液等進行噴施;每年11月-1月用0.-0.波美度的石硫合劑封園。
㈤ 茶樹常見病蟲害如何防治
常見的茶樹病蟲害防治技術
富陽市茶樹病蟲害以蟲害居多,如食葉類害蟲(茶毛蟲、茶尺蠖、茶麗紋象甲等)、吸汁性害蟲(假眼小綠葉蟬、茶橙癭蟎等);病害發生相對較少,較常見的以茶炭疽病為主。春茶後,隨著氣溫的升高,各種病蟲害也漸入相應的高峰期而為害茶樹。為避免茶農盲目用葯、減少茶園噴葯次數,生產中應積極採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策略,在了解病蟲生活習性規律的基礎上,採取多種行之有效的措施進行防治,從而達到經濟、無公害化的病蟲害防治效果。現將常見的幾種病蟲害習性規律及綜合防治措施介紹如下,供廣大茶農參考。
一、害蟲類
1、茶毛蟲 又稱毒毛蟲。一年發生2代,以卵塊越冬,翌年4月中旬越冬卵開始孵化,各代幼蟲發生期分別為4月中旬-6月中旬、7月下旬-9月下旬。幼蟲3齡前群集,成蟲有趨光性。低齡幼蟲多棲息在茶樹中下部成葉背面,取食下表皮及葉肉,2齡後食成孔洞或缺刻,4齡後進入暴食期,嚴重發生時也可使成片茶園光禿。我市在1999年曾大發生,今年是茶毛蟲多發年。
其防治措施:①秋冬季清園,摘除卵塊;②點燈誘蛾,減少產卵量;③應用茶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人工釋放赤眼蜂;④化學防治在百叢卵塊5個以上時進行,掌握在3齡幼蟲期前,以側位低容量噴灑為佳。葯劑可選用80%敵敵畏畝用80-100毫升或2.5%天王星畝用15-25毫升,也可採取敵敵畏毒砂(土)的方法,即每畝用80%敵敵畏100-150毫升,加干濕適宜的砂(土)10公斤拌勻,覆蓋塑料膜悶10-15分鍾後,均勻撒在茶地上,防效能優於噴霧。
2、茶尺蠖 又稱拱拱蟲。其生活習性為一年發生5-6代,以蛹在茶樹根際土壤中越冬,次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開始羽化。幼蟲發生為害期分別為4月下旬-5月中旬、5月下旬-6月下旬、6月下旬-7月下旬、7月中旬-8月中旬、8月中旬-9月下旬、9月下旬-10月中旬。它以幼蟲殘食茶樹葉片,低齡幼蟲為害後形成枯斑或缺刻,3齡後殘食全葉,大發生時可使成片茶園光禿。
其防治措施:①保護天敵; ②清園滅蛹、培土殺蛹;③ 化學防治在畝幼蟲量超過4500頭時進行,掌握在3齡前,以低容量蓬面噴掃為宜。葯劑可選用2.5%敵殺死畝用20-25毫升或2.5%天王星畝用20毫升。
3、茶麗紋象甲 又稱花雞娘。一年發生1代,以幼蟲在茶園土壤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開始化蛹,5月中旬前後成蟲開始出土,5月底-6月上旬為出土盛期,主要為害夏茶。成蟲活動能力強,爬行迅速,具假死性,主要咬食葉片成缺刻。該蟲曾在我市大面積發生,近幾年有所減少。
其防治措施:①茶園伏耕(7-8月份)及秋末耕翻;②利用成蟲假死性進行人工捕殺;③化學防治在畝蟲量達10000頭時進行,防治適期一般在5月底-6月上旬,即出土盛末期,以低容量噴霧為佳。可選用2.5%天王星畝用60毫升或98%巴丹畝用50-60克(生產出口茶的茶園建議不用該葯)。
4、假眼小綠葉蟬 又稱葉跳蟲。一年發生9-11代,以成蟲在茶叢中越冬,開春後當日平均氣溫達10度以上時,越冬成蟲開始產卵繁殖。一般有兩個蟲口高峰,第一蟲口高峰自5月下旬-7月上、中旬,以6月份蟲量最多,主要為害夏茶。第二個蟲口高峰自8月中旬-11月上旬,以9-10月蟲量多,主要為害秋茶。它以針狀口器刺入茶樹嫩梢及葉脈,吸取汁液,造成芽葉失水萎縮,枯焦,嚴重影響茶葉產量和品質。該蟲是我市近幾年的主要害蟲。
其防治措施:①及時分批採摘;②保護天敵;③化學防治掌握在峰前,百葉蟲量超過8頭且田間若蟲占總蟲量80%以上時為適期。以低容量蓬面噴掃為佳。葯劑可選用10%吡蟲啉畝用15-20克或35%賽丹畝用50-60毫升。
5、茶橙癭蟎 又稱茶刺葉癭蟎。該蟲蟲態混雜、世代重疊,一年可發生10多代。各蟲態均可在成、老葉越冬,其卵散產於嫩葉背面,尤以側脈凹陷處居多。它吸取茶樹汁液,使受害芽葉失去光澤,葉脈發紅,葉片向上卷萎縮,嚴重時造成芽葉乾枯,葉背並有褐色銹斑,影響茶葉產量和質量。以5月中旬-6月下旬及7月中旬-8月下旬為害較重。
其防治措施:①及時分批採摘;②秋末結合清園用0.5波美度石硫合劑封園;③化學防治在每葉蟲口數達20頭左右時進行全面噴葯,葉片正反面均須噴濕。茶樹生長季節可選用73%克蟎特1500-2000倍液或天王星畝用20毫升。克蟎特對茶樹嫩芽葉易產生葯害,使用時應特別注意稀釋濃度,以大容量噴霧為宜。
二、病害類
我市茶園中病害發生較少,以茶炭疽病為主。該病害在我市的龍井43號品種發生較多,主要為害成葉和老葉。病斑多自葉緣或葉尖,開始成水漬狀暗綠色,圓形,後漸擴大,成不規則形,並漸呈紅褐色,後期變灰白色,病健分界明顯。病斑上生有許多細小、黑色突起粒點,無輪紋。其發病通常在多雨年份,在一年中以霉雨和秋雨期間發生較多。同時,偏施氮肥的茶園中也易發生。
防治措施:①加強茶園管理,做好積水茶園的開溝排水;②秋冬季清除園間枯枝落葉,以減少第二年病菌數量;③增施磷鉀肥,增強茶樹抗病力;④葯劑防治可選用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或多菌靈1000倍液等進行噴施;每年11月-12月用0.3-0.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封園。
㈥ 龍井茶的毛絮是否要去除
龍井茶並沒有毛絮的,碧螺春才有毛絮。從以下龍井的品質特點便可證實,龍井從特級內到四級都沒有毛容絮。 春茶中的特級西湖龍井、浙江龍井外形扁平光滑,苗鋒尖削,芽長於葉,色澤嫩綠,體表無茸毛;湯色嫩綠(黃)明亮;清香或嫩栗香,但有部分茶帶高火香;滋味清爽或濃醇;葉底嫩綠,尚完整。其餘各級龍井茶隨著級別的下降,外形色澤由嫩綠→青綠→墨綠,茶身由小到大,茶條由光滑至粗糙;香味由嫩爽轉向濃粗,四級茶開始有粗味;葉底由嫩芽轉向對夾葉,色澤由嫩黃→青綠→黃褐。
㈦ 茶樹病蟲害防治
病蟲防治
茶樹病蟲害無公害防治,要根據病蟲害與茶樹、耕作制度、有益生物及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因地制宜地採取以農業防治為主,結合進行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的策略,將病蟲害控制在允許范圍內。
農業防治農業防治重點是控制病蟲基數,創造不利於病蟲發生的環境條件。
1.合理密植。一般採用單行條植法,行距1.5米,叢距0.33米,每叢3株,每畝栽苗4000株。根系帶土移栽,適當深埋,以埋沒根頸為度,舒展根系,適當壓緊,使植株生長健壯,發育良好,抗病蟲能力相應提高。
2.加強管理。一是平衡施肥,按產定量。施足基肥,以有機肥為主,少施化肥,盡量控制氮肥施用量。二是適時修剪和清園。每年都要適時修剪,剪去病蟲枝葉,清除枯死病枝;輕修剪深度為3~10厘米,中剪枝為現有樹高的一半,深修剪離地面20~30厘米,台刈為離地面5~10厘米。將病蟲枝深埋或火燒處理,以減少輪斑病、茶枯病的越冬菌源,減少茶蚜、茶毛蟲、茶黑毒蛾的越冬蟲卵塊和茶小卷葉蛾、蚧類的殘留基數。三是中耕培土。這項措施不僅能改善土壤墒情,有利於茶樹根系生長,而且能破壞病蟲越冬場所,殺滅土壤中茶尺蠖等的越冬幼蟲,深埋枯枝落葉,減少病原基數。四是及時分批留葉採摘。這樣可以除去新枝上茶小卷葉蛾、小綠葉蟬等害蟲的低齡幼若蟲和卵塊,減輕茶枯病危害。五是誘殺害蟲。對一些有趨性的害蟲,用燈光、毒餌、色板誘殺。此法大面積應用效果更明顯。
A.生物防治這是一項對人畜安全、對茶葉和環境無污染且能降低成本的重要防治措施。
1.加強對寄生性和捕食性昆蟲的保護。在茶園周圍保留一定數量的植被,重視生物棲息地的保護,保護好赤眼蜂、茶園蜘蛛、紅點唇瓢蟲等害蟲天敵。
2.利用昆蟲激素等生物代謝產物治蟲。例如,對茶小卷葉蛾發生危害的茶園,可連片採用性引誘劑誘殺成蟲。生產實踐中還可利用有益生物的代謝產物來防治病蟲害。
B.化學防治嚴格按防治指標用葯,不能見蟲見病就急於用葯。對蟲口密度、病情指數超過防治指標的茶園,如茶跗線蟎被害芽佔5%或蟎卵芽佔20%,茶毛蟲每畝7000~9000頭,茶小綠葉蟬百葉蟲量10~15頭時,根據國家無公害茶的生產標准,安全合理使用葯劑防治。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葯,如甲胺磷、甲基對硫磷,氰戊菊酯、三氯殺蟎醇等。用葯時,應選准農葯品種,注意使用方法、濃度及安全間隔期。如用Bt制劑300~500倍液防治茶毛蟲、茶尺蠖、茶黑毒蛾和茶小卷葉蛾,安全間隔期3~5天;用0.2%苦參鹼水劑1000~1500倍液,防治茶毛蟲、茶黑毒蛾、茶小卷葉蛾,安全間隔期5天;辛硫磷安全間隔期10天。注意輪換用葯,每種農葯在採茶期只能用1次。這樣既可以防止病蟲產生抗葯性,又可以減少殘留。
㈧ 為什麼茶葉上那麼多毛毛
其實這些茸毛都是來源於茶樹嫩梢的上面,也可稱之為茶毫。嫩梢茸毛不僅是茶樹品種特性的表現,而且對茶葉的外形起了重要作用,同時能增進茶湯品質,提高茶葉的經濟價值。茸毛多的芽葉,是幼嫩和優質的標志;成茶毫的多少及隱顯亦是評定茶葉品質優劣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茶樹茸毛一直都受到茶葉生產者與消費者們的普遍重視。
補充:
1.茶葉茸毛的形態特徵
葉片背面的茸毛是茶樹品種的特徵,嫩梢茸毛的長度、密度、粗度、色澤、分布特徵依品種而不同。茸毛主要著生幼嫩芽葉的下表皮,內含有豐富的化學成分。茸毛基部有分泌芳香物質的腺細胞,能分泌芳香物質,因此幼嫩芽葉茸毛多,制出來的茶葉多具毫香。
茸毛以芽最密,並隨著幼葉成熟而自行脫落,同一品種的葉背上茸毛長度依葉序而異,不同嫩葉的茸毛密度以第 1 葉>第 2 葉>第 3 葉,且差異極顯著。
茶樹茸毛不僅分布於新梢頂部幼嫩的芽葉上,同時也普遍分布於成葉葉背與幼枝、花芽、花蕾等器官的許多部位。隨著新梢的繼續伸長與嫩葉等各部組織表面的不斷擴展,嫩葉背、嫩莖、花芽等部位的茸毛密度亦隨之逐漸稀疏。
春季氣溫回升,葉芽萌動,茸毛逐漸生長,至芽體膨大時,茸毛已長到一定的長度,這時葉片尚未開展,茸毛密度大。因此,很多名優茶採摘時以茶芽、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為主,並在製作過程中有提毫工序,以充分發揮茶毫的特性。
2. 茶葉茸毛與干茶外形
茸毛對很多名茶的外形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工夫紅茶、烘青、白茶以及許多名茶,都要求顯毫。如高級祁紅、滇紅以金毫顯露;黃山毛峰、洞庭碧螺春、信陽毛尖等以白毫顯露;君山銀針、蒙頂黃芽、霍山黃芽等以黃金毫顯露;自毫銀針、白牡丹等以銀毫顯露而著稱。台灣名茶凍頂烏龍,高級者則多毫。福建烏龍茶一般不露毫,但用毛蟹品種製成的烏龍茶也顯毫,品質亦佳。
干茶毫的顏色與制茶過程中內含物的變化有很大的關系。綠茶中的茶多酚絕大部分未被氧化,未氧化的茶多酚是無色的,因此幼嫩芽葉上的茸毛顏色通常為白色,如碧螺春等名茶就是如此。而紅茶就不同,茶多酚大部分已經被氧化成黃紅色的茶黃素和茶紅素,因此幼嫩芽葉製成的紅茶,芽葉上的茸毛呈金黃色,如高級祁門紅茶等就富有金黃毫。
3.茶葉茸毛與茶葉風味品質
茶葉茸毛富含茶多酚、 氨基酸、 咖啡鹼等品質成分, 對干茶風味品質的形成有重要影響。福建農林大學的老師們曾將白毫銀針的茶身和茸毛通過篩孔分離,分別測定茸毛和茶身的生化特性。
茶葉茸毛中茶多酚、咖啡鹼、水浸出物等成分均極顯著低於茶身中的含量,而氨基酸含量顯著高於茶身中的含量,茶樹嫩梢的茸毛具有高氨基酸含量和低酚氨比特性, 對茶葉風味品質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茸毛密度、長度與綠茶諸品質因子得分均呈正相關,茸毛與綠茶外形的關系最密切。綠茶製作過程中,鮮葉經殺青、揉捻,部份茸毛脫落,沾附於茶葉表面。成茶沖泡後,茶毫溶於茶湯中,因茸毛內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及其它有效成分,從而增進了茶湯香氣和滋味。高檔名優茶( 如碧螺春、君山銀針等) 的茶湯滋味醇厚,香氣清高,除茶鮮葉細嫩,內含物豐富外,茸毛多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茸毛密度、長度與紅茶諸品質因子呈正相關,茸毛與紅茶香氣和滋味的關系密切。在紅茶製造過程中,鮮葉經萎凋、揉捻、細胞破碎,茸毛內多酚類物質在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氧化成茶黃素、茶紅素,從而使白色茸毛變成「金黃毫」,這是優質紅茶的重要特徵之一。茶湯沖泡後,茶毫吸水膨脹,其有效成分溶解於茶湯中,提高了紅茶品質。
芽葉茸毛多,對大多數茶類說是一個優質性狀。幼嫩芽葉茸毛多,制出來的茶葉多具毫香,毫多的干茶鮮爽度也會高一些。但是茶葉上茸毛的多少並不是判定茶葉質地好壞的唯一標准。茶葉的品質是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不單單是要看茶葉的茸毛、茶葉的嫩度。茶毫多或者顯毫是某些干茶茶品的特點之一,我們可以去欣賞它,但也無需過分追求。
㈨ 牛耳茶樹毛孔超凈化系列效果好不好
。別擔心,做好相應保養對策,即使是橘子妹、痘花妹一族,也能邁向美人之路。
向粗毛孔說Bye-Bye!
過多的油脂、粉刺囤積,是造成粗毛孔的最大主因!經常擠壓、清除粉刺,長期下來,卻可能讓毛孔璧肌膚受傷害,越來越鬆弛。保持皮膚潔凈、避免毛孔堆積油脂、污垢的同時,搭配塗抹緊致毛孔的保養品,有絕對加分效果。
1.每日做好卸妝、清潔工作:殘余彩妝品、污垢會藏身毛孔中,幫助粉刺形成。<<<
2.定期去角質:每個禮拜至少幫肌膚來次大掃除,使用去角質產品,尤其T字延伸到鼻翼兩頰肌膚,可稍做按摩加強,避免污垢、粉刺深層堆積
3.使用緊致毛孔產品:針對已形成粗大毛孔做修護改善,像是使用倩碧毛孔緊致修護露,添加去角質獨家科技,保持毛孔暢通,不會有堵塞困擾產生。神奇的光線折射科技,讓毛孔看來立即隱形。因為年齡增長、毛孔鬆弛粗大的肌膚也很適用,用大豆蛋白萃取,激發膠原蛋白新生,松垮無力的毛孔重新束緊起來
4.局部控油:T字毛孔總看來最粗大,原因就出在出油量比一般多,即使以彩妝遮掩,也一下子掉光光。以倩碧毛孔緊致T字控油膠局部塗抹,無油脂凝膠質地,幫肌膚穿上薄霧般的輕柔隱形衣,持續8小時收斂控油
5.敷保濕面膜:充足的水分補給,能讓皮膚增加彈性,正常代謝出毛孔內的老廢角質、油脂臟污
6防曬必做:紫外線是破壞肌膚原有緊致、加速老化的幫凶,毛孔越曬越松垮
㈩ 油茶茶樹在種植期間如何防治葉片黑斑脫落現象
油茶茶樹在種植過程中葉片出現黑斑現象,是因為發生了病害。
油茶主要病害
1、油茶軟腐病在我國各油茶產區都有發生,是油茶的主要病害之一。
症狀特點:油茶軟腐病主要危害油茶葉、芽和果實。病害多從葉尖或葉緣開始,也可在葉片任何部位發生。病斑初呈半圓形或圓形,水漬狀,在陰雨潮濕時,迅速擴展為黃色或黃褐色不規則的大斑。病斑邊緣不明顯,葉肉腐爛,僅剩表皮,2-3天內病葉即可脫落。後期病斑上散生土黃色粒狀物,在放大鏡下呈白色鈕扣狀,是此病的明顯特徵。有時染病葉片也能懸掛在樹梢上越冬。芽或嫩葉感病後,即可枯黃腐爛而死。果實發病後造成大量裂果和落果。乾旱高溫時,病斑開裂,裂口不齊,有縱裂、橫裂或縱橫開裂,後脫落。果實自發病到脫落,約經2-4周,一般自7月份開始落果,直至採收時仍有脫落。
防治方法:密度過大的油茶林要及時整枝修剪或疏伐,使林內通風透光良好。冬季清除病葉、病果,消滅越冬病原。苗圃地要選擇排水良好的地方,並加強管理。發病時噴灑1:1:120波爾多液,或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加水600-800倍液,或100-300倍多菌靈。
2、油茶藻斑病主要發生在長江以南,是油茶上普遍發生的一種葉部病害,在濕度大、通風透光不良的油茶林中,危害比較嚴重,影響油茶的生長。
症狀特點:油茶藻斑病發生在油茶的老葉上,葉的正反面均可發生病斑,但以葉反面為多。病斑初期是葉上產生淡黃色斑點,其上有針頭大小的圓點,有的連成片,發展成點狀或十字形,病斑灰綠色,稍有突起,然後逐漸向四周擴展。病斑中期變為青褐色,明顯隆起,光照下觀察呈黃綠色,中間有褐色小點,病斑直徑0.5-22毫米不等,其上有不規則,不明顯的放射狀分枝。病斑後期為暗褐色,邊緣色淺,近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表面光滑且隆起,從中央放射出分枝,並有氈狀物,上面有纖維狀的細紋和茸毛。
影響發病的因素:四月開始危害,到五、六月份在高溫高濕的有利條件下,營養體生長發育迅速,先後產生孢子囊梗、孢子囊和游動孢子,通過風雨進行傳播。濕熱的氣候適宜病菌的孢子形成和傳播,特別是六月份屬傳播侵染的盛期。油茶密集、通風透光不良,空氣濕熱有利於發病。管理不善,樹勢衰弱,促使病害發展蔓延。
防治方法:對地下水位高的油茶園要開溝排水,並加強茶園清理,促使通風透光;多施磷鉀肥,可以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對發病嚴重的茶園,可以在4-6月或采果季節結束後,噴殺菌劑進行防治,還可使用抗病能力強的采法特水溶肥,出於藻類對銅素非常敏感,故可用1%波爾多液噴霧防治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