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污染重要性
地球是我們全人類的,如果我們繼續破壞環境,浪費資源,在幾十年內地球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那時,地球將不再適合人類居住。
② 如何有效治理大氣污染的環保重要性
一、採取各種措施,減少污染物的產生
(1)全面規劃,綜合防治
(2)改善能源結構,開發新型能源
(3)植樹造林,綠化環境
二、綜合整治
綜合整治主要是根據城市的大氣質量情況和未來大氣質量的發展進行規劃治理。這類整治要求考慮到城市的一些能源結構、交通狀況等因素,並根據當地狀況採取最合適的治理措施,也就是說,在治理大氣污染的時候,一定全局考慮,並且做到因地制宜。
③ 治理環境的意義是什麼
治理環境是好,但不能一刀切
④ 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性
水污染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重要制約因素之一,已經引起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十五」期間,國家和地方在政策、法規、工程、科技和教育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對遏制水環境惡化的趨勢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水污染控制技術與治理工程」的實施也有利地提升了我國水污染控制與治理的綜合科技支撐能力,但水污染控制與治理將是一項長期、復雜和艱巨的系統工程,水污染控制與治理的重大關鍵技術遠未得到解決,水污染治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薄弱,設備產品製造水平偏低、質量有待全面提高,對水污染控制與治理規劃制訂、工程項目實施和運行監管的技術支撐仍然明顯不足,水污染日益嚴重的發展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
造成我國水體環境嚴重污染且難以短期解決的原因是多方面和高度復雜的,涉及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產業結構不合理、管理體制不完善、決策與運行管理不當、監管與績效管理不到位、關鍵技術與成套設備缺乏自主發展等方面。要解決現有的水污染問題,在各級政府和企業不斷加大水污染控制與治理基本建設投入的同時,必須依靠科技的支撐,建立科學的工作平台,提升自身的能力,通過重大科技攻關與科技創新,一方面攻克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中的一些重點和難點問題,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適合國內實際需求的關鍵技術突破和成套技術方案,另一方面將國家在前幾個五年計劃期間研究和開發的成熟技術進行集成應用,探尋配套技術經濟政策、技術標准、績效平台和運行監管等方面的創新發展,並與水污染問題突出、亟待解決的區域治理工程規劃相結合,進行系統技術集成和應用,建立城市水環境質量綜合改善、飲用水安全保障、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污泥處理處置等方面的系列示範工程和區域性綜合示範。
因此,實施本重大專項,通過關鍵技術研究開發、系統集成和應用示範,將比較全面的解決我國水污染控制與治理的重大技術瓶頸問題,健全水污染控制的支撐體系,提升政府部門的行政能力,建立水污染控制與治理技術及設備產品體系,帶動水污染控制與治理行業的技術升級和產業發展,為國家和地方水污染控制與治理規劃和重大工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科學示範,對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⑤ 環境保護的意義有那些
1、環境保護能夠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深入認識污染和破壞環境的根源及危害,有計劃地保護環境,預防環境質量惡化,控制環境污染,促進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提高人類生活質量,保護人類健康,造福子孫後代。
2、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環境是關繫到人類生存、社會發展的根本性問題。
3、提升環保的政策力度,從而更好地採取治理和應對突發環境事故,是當前急不可待的任務。
4、能夠借鑒國際最佳實踐和企業成功經驗,從而進一步推動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發展國民經濟建設時要把保護環境放在首要位置。
5、提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環保意識和能力。
(5)治理污染重要性擴展閱讀:
環境保護通過採取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科學技術等多方面的措施,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不受污染和破壞。
還要依據人類的意願,保護和改善環境,使它更好地適合於人類勞動和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消除那些破壞環境並危及人類生活和生存的不利因素。
環境保護所要解決的問題大致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保護和改善環境質量,保護人類身心的健康,防止機體在環境的影響下變異和退化。
⑥ 強力推進治理環境污染的現實意義
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前提。環境為我們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必需的資源和條件。內隨著社會經濟容的發展,環境問題已經作為一個不可迴避的重要問題提上了各國政府的議事日程。保護環境,減輕環境污染,遏制生態惡化趨勢,成為政府社會管理的重要任務。對於我們國家,保護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解決全國突出的環境問題,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政府面臨的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
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像抓經濟發展、抓安全生產一樣抓環境保護工作,從嚴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全面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堅決不要污染的 GDP。
⑦ 源頭治理污染的重要性
源頭污染治理主要是指在污染物進入自然環境之前進行的控制,其重要主要是因為進入自然環境之後就非常難以收集處理,有些只能靠自然環境的自身凈化能力來處理,在自然環境已經破壞的地區是很難實現的。
⑧ 簡述保護環境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前提。環境為我們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必需的資源和條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已經作為一個不可迴避的重要問題提上了各國政府的議事日程。保護環境,減輕環境污染,遏制生態惡化趨勢,成為政府社會管理的重要任務。對於我們國家,保護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解決全國突出的環境問題,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政府面臨的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
一、我國現階段環境保護政策的政策背景
環境問題不是一個單一的社會問題,它是與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緊密相關的。環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類社會發展尤其是那種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的必然產物。西方國家已經進入了工業化社會,他們已在償還工業化起步階段以來對環境欠下的債務。我國正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在經歷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過渡。我們決不能走西方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而應該提前把環境保護放到一個重要的位置。這既是歷史的教訓,也是我們面臨的必然選擇,在環境危機日益深化的情況下一種被動選擇。因為環境問題已成為危害人們健康,制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1、環境污染問題嚴重
污染問題是人類社會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它也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必然產物。雖然經過多年的治理,我國環境污染加劇的趨勢基本得到控制,但是,環境污染問題依然相當嚴重。據統計,2004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2254.9萬噸,比2000年增長了15%。在全國七大水系中,根據413個水質監測斷面記錄,只有41.6%的斷面滿足國家地表水三類標准,比2000年下降16.1%,長江、珠江的水質較好,海河、黃河、淮河、遼河、松花江的水質較差,各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04年城市空氣質量41.4%達到二級標准,比2000年的63.5%下降22.1%,*酸雨污染問題嚴重。城市雜訊擾民較為普遍,7.3%的城市處於嚴重或中度污染水平。重大污染事故時有發生,我國進入了一個環境污染事故的高發期。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成為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障礙因素。
2、生態惡化趨勢加劇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產和生活中與之發生聯系的自然因素的總和,人類的活動必然對這些因素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目前,我國生態環境破壞的范圍在擴大,程度在加劇,危害在加重。土地退化嚴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67萬平方公里,約占國土面積的38%,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積1萬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積已達262萬平方公里,並且每年還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全國森林面積1749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18.21%,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積列世界第134位,占國土面積32.19%的西北五省(自治區)森林覆蓋率僅為5.86%,亂砍濫伐現象仍屢禁不止。草地退化、沙化和鹼化的面積達1.35億公頃,約占草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並且每年還在以200萬公頃的速度增加。水生態系統失衡,2004年,全國有79個城市缺水,有2340萬人口,1300萬頭大牲畜發生臨時性飲水困難。*生物多樣性銳減,野生動植物豐富區面積不斷減少,亂捕濫獵和亂挖濫采現象屢禁不止。生態環境惡化,嚴重影響和我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國家生態環境安全。
3、入世給我國環境保護帶了新挑戰
我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即通常所謂的入世。入世後,我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還要履行相應的義務。發達國家會要求我們執行與之同樣的高環境標准。[1]因此,WTO的一些綠色條款,有可能對我國商品出口造成影響,限制了國內那些不符合環境標准商品的出口貿易。這就要求國內企業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加大環境保護方面的投入,建立環境管理體系,持續改善環境行為,以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但是,高環境標准又會導致產品成本增加,降低產品競爭力,阻礙其產品順利進入國際市場。因此,如何協調高質量環境保護標准與產品成本之間的關系,成為入世後我國環境保護政策面臨的新挑戰。
4、落實科學發展觀重要舉措
二、我國當前環境保護政策的主要內容與分析
建國後相當一個時期里,我們沒有意識到環境問題的重要性,但是環境問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忽視環境保護,人類社會必將為自身的發展而付出代價。隨著環境問題的凸現,國務院於1973年成立了環保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在全國開始「三廢」治理和環保教育,這是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始。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環境保護政策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它具體包括三大政策八項制度,[2]即「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誰污染,誰治理」,「強化環境管理」這三項政策和「環境影響評價」,「三同時」,「排污收費」,「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申請登記與許可證」,「限期治理」,「集中控制」等八項制度。
1、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政策
環境保護政策是把環境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圍,通過各種方式達到有效率的污染水平。[3]因此,預先採取措施,避免或者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最有效率的辦法。中國環境保護的主要目標就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防止環境污染的產生和蔓延。其主要措施是:把環境保護納入國家和地方的中長期及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對開發建設項目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
2、誰污染,誰治理政策
從環境經濟學的角度看,環境是一種稀缺性資源,又是一種共有資源,為了避免「共有地悲劇」,必須由環境破壞者承擔治理成本。這也是國際上通用的污染者付費原則的體現,即由污染者承擔其污染的責任和費用。其主要措施有:對超過排放標准向大氣、水體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業單位徵收超標排污費,專門用於防治污染;對嚴重污染的企事業單位實行限期治理;結合企業技術改造防治工業污染。
3、強化環境管理政策
由於交易成本的存在,外部性無法通過私人市場進行協調而得以解決。[4]解決外部性問題需要依靠政府的作用。污染是一種典型的外部行為,因此,政府必須介入環境保護中來,擔當管制者和監督者的角色,與企業一起進行環境治理。強化環境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強化政府和企業的環境治理責任,控制和減少因管理不善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破壞。其主要措施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環境保護法規與標准體系,建立健全各級政府的環境保護機構及國家和地方監測網路;實行地方各級政府環境目標責任制;對重要城市實行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
三、政策科學視角下的 我國環境保護政策分析
我國的環境保護政策不是一項具體的政策,而是形成的一個完善的政策體系。下面筆者將從政策科學的角度對現階段我國環境保護政策做出具體分析。
1、在政策目標取向上,重視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政策目標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結果或完成的任務。政策的目標取向決定了在制定政策方案過程中的價值抉擇。環境保護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個具體要求,也是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我國的環境保護政策不僅考慮環境保護目標的需要,同時也注重環境對經濟系統可能造成的負擔。一般來說,我國環境政策的總體戰略是「環境與經濟協調型」的,而不是「環境優先型」的。這一特徵與我國環境政策的政策背景相一致,我國正處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人們生活水平不高的國情下,追求「環境優先」的政策取向是不現實的。
2、在政策主體上,政府是政策的制定主體和執行主體。政策主體是指那些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的個人或組織。由於各國的社會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狀況、文化傳統等方面的不同,各國的政策制定主體也有所差異。我國在以政府為本位的現實狀況下,政府是社會公共事務的治理主體。我國政府擔當著環境治理的重任,一些社會團體和企業雖然也參與環境保護事業,但由於環境保護政策已把權力基本上都授予政府,他們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缺乏多元參與的治理體系,是我國環境保護政策執行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因為政府理性是有限的,政府在制定和執行環境保護政策方面都有局限性,會面臨決策失誤和執行不力的困境。正是這些局限性為社會團體和個人參與環境保護事業提供了空間。
3、在政策作用點上,注重同時從根源上預防和從後果上治理。我國「防治結合,預防為主」的政策表明環境保護政策既要處理已經出現的後果,更要採取措施預防新的環境問題。預防新的污染源出現,可以把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控制在最低限度。而對環境污染的治理則是一種補救式措施。所以,在具體的環境保護工作中要堅持把預防與治理二者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環境保護政策的作用,追求理想的政策效果。
4、在政策的實施機制上,管制性手段和誘導性手段相結合。管制性手段是政府直接利用政策干預環境保護,而誘導性手段是政府藉助市場機制誘使企業因符合自身利益而保護環境。目前,管制性手段仍在我國佔主導地位,價格、稅收等一些起到誘導性作用的經濟手段使用得較少。而管制性手段因政府部門和官員的自利行為會呈現「軟化」現象,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所以,從長遠來看,運用經濟手段推進污染治理市場化進程是一種必然趨勢。
四、我國環境保護政策實施中的問題與政策建議
我國的各項環境保護政策在實際工作中得以落實,取得了巨大成績。目前,我國環境污染已基本得到控制,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也得到一定遏制。這與各項政策的作用是分不開的,這些政策成為國家環境保護部門進行監督管理的有效工具。以2004年為例,據國家環保總局統計,全年共實施環境行政處罰案件數80079件,確定交納排污費單位73.3萬個,共徵收排污費94.2億元,當年辦理環境設立項目323264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執行率99.3%,「三同時」制度實際執行項目78907個,合格項目76038個,執行合格率95.7%,當年完成限期治理項目數22649項,關停並轉企業13338個。*進入2005年以來,又先後有圓明園湖底防滲工程、河南冶金研究所焦作東方金鋁公司電解鋁技術改造項目等一批項目因不符合環境影響評價法被叫停,並責令限期整改。近期,因松花江污染事故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引咎辭職,掀起了新的「環保風暴」。
由上可以看出,我國的環境保護政策的執行力度是較大的。其中,這與黨和政府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以及社會各界環保意識的提高密切相關。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現行政策在執行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如何認識這些問題,並對政策做出相應調整,是環境保護政策作用得以發揮的關鍵。
首先,有些政策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已經不能解決現實問題。任何公共政策都是在一定社會環境中生成和發生作用的。如果政策的環境變化,政策也要隨之改變。我國正在經歷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而這個轉變就是我國公共政策的客觀政策環境,所有的公共政策都要與這一轉變相適應,環境保護也是如此。我國從開始實行環境保護以來,制定了大量相關的法律和法規,它們為我國的環境保護提供了客觀法理依據,在我國的環境保護事業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基本建立,社會經濟的運行方式發生了很大轉變,原有的環境保護政策已經不能適應環境保護工作的需要。如「三同時」制度原本是從源頭上解決污染問題的重要措施。但這些管制性措施帶有明顯的計劃經濟色彩,隨著企業經營機制的轉變,硬的預算約束機制使企業投資於治理污染設施缺乏利益上的激勵,加上政府企業信息不對稱的影響,企業會採取機會主義行為,著眼於短期效益最大化,而盡可能減少環境方面的投資,從而使「三同時」制度逐步失去應有的效力。
其次,有些政策未能充分體現價值規律的要求,在執行過程中偏離了原有的目的。如排污收費標准應根據污染物的治理費用和社會損失費用確定,至少不能低於污染治理成本。但目前的排污收費標准偏低,僅為治理設施運轉成本的50%左右,某些項目甚至不到污染治理成本的10%,致使許多企業寧願交納排污費而不願進行治理。
最後,政府在環境保護中的角色定位不合理,弱化了其他治理主體的責任。在我國目前的環境保護工作中,政府仍承擔著主要治理者的角色。據統計,70%以上的環境保護投資是政府或公共投入,而一些西方市場經濟國家近60%的污染物消減和控制投資是由私人部門直接支付的。單一的投資主體造成我國環境治理經費嚴重不足,環境保護政策資源不足,影響了環境保護政策的落實。
可持續發展戰略」已為國際社會廣泛接受、認同。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於1987年發表的《我們共同的未來》中對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從社會觀角度,可持續發展主張公平分配,包括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資源的公平分配,當代人和後代人資源的公平分配;從經濟觀角度,可持續發展主張在保護地球上自然系統的基礎上經濟持續增長;從自然觀角度,可持續發展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可持續發展主要包括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是相互影響的綜合體。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是對傳統發展模式的挑戰,它謀求建立新的發展模式和消費模式,這意味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進程要從現在運行的傳統模式轉變到一個新的模式,它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業,並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
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徹底擺脫貧窮、人口、資源和環境困難的唯一選擇。在1992年世界環發大會以後,國務院組織編制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 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提出了人口、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相互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對策和行動方案,並已經開始了具體的行動,這表現出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決心。
⑨ 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有什麼重要意義
1、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
藍天白雲是廣大人民群眾對生態文明最質朴的理解。天空沒有藍天白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生態文明的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就無從談起。必須通過大氣污染綜合治理這個突破口,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2、是解決民生環境問題的必然要求。
不損害群眾健康的、優美宜居的環境質量是各級政府必須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基本服務。扎實推進大氣污染綜合防治,大幅減少重污染天氣,逐步改善空氣質量,讓人們看到希望,才能取信於民。
3、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有力抓手。
我國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轉變,這是造成大氣污染嚴重的根本原因。深化大氣污染防治,是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內在要求,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重要舉措。
4、《大氣十條》是樹立負責任國家形象的有效途徑。
深化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可以協同控制和減少多污染物的排放量,更好地彰顯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也有利於我國在處理國際事務中占據主動。
(9)治理污染重要性擴展閱讀
大氣污染防治措施
1、嚴控渣土車撒漏揚塵
為了進一步加強渣土車的管理力度,下一步交管部門將加強運前審批管理,組織運輸源頭屬地支隊對參與運輸的車輛、駕駛人進行運前檢查,杜絕帶病車上路。同時,圍繞施工項目周邊道路及渣土運輸較為集中的道路、時段,每周開展一次區域性集中治理行動,對存在渣土撒漏、違規運輸等行為的,詳細記錄,製作筆錄,形成台賬。
2、嚴控機動車尾氣排放
辦理各類車務手續時,進一步強化車輛查驗環節,嚴格比對車輛環保標准信息,對不符合環保標準的車輛,一律不予辦理注冊、轉入業務;配合環保部門開展老舊機動車淘汰相關工作;對無定期排放檢驗合格的機動車,一律不予核發安全技術檢驗合格標識。
3、嚴格落實重污染車輛限行措施
繼續實施外環線(含)以內區域道路禁止未加裝顆粒物捕集器DPF裝置的國Ⅲ中型重型柴油貨車通行、禁止中型重型載貨汽車(持有通行證的車輛除外)通行,以及禁止高排放(原國Ⅰ、國Ⅱ標准)輕型汽油車工作日通行等限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