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空洞治理
1. 人類有哪些破壞大自然的行為
1、工業廢氣排放污染大氣環境,導致酸雨和溫室效應。
2、伐木、破壞植被,破壞生物棲息環境,不利於溫室氣體的吸收。
3、任意捕殺野生動物,破壞生物多樣性。
4、城市的光污染,破壞生物生態環境,如候鳥迷失方向。
5、化肥農葯的使用,污染土地資源和水資源。
6、能源開采方式不當,破壞地標植被,污染周邊環境。
7、過度捕撈魚類,向海洋排放廢棄物,破壞海洋生態環境。
2. 大氣污染防治措施有哪些
一,減少污染氣體的排放,如工廠上脫硫工藝,減少粉塵排放等等;
二,採取集中供熱等措施,節約能源的同時,減少污染物的排放;
三,多植樹造林,改善下墊面,減少風吹塵;
四,鼓勵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減少能源浪費的同時減少溫室氣體等的排放;
五,區域協同控制,大氣污染不是一個城市的問題,在特定的天氣條件下污染物會輸送到其周邊。
等等。
(2)臭氧空洞治理擴展閱讀:
通常所說的大氣污染源是指由人類活動向大氣輸送污染物的發生源。大氣的人為污染源可以概括為以下四方面:
1 燃料燃燒:燃料(煤、石油、天然氣等)的燃燒過程是向大氣輸送污染物的重要發生源。煤炭的主要成分是碳,並含氫、氧、氮、硫及金屬化合物。燃料燃燒時除產生大量煙塵外,在燃燒過程中還會形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機化合物及煙塵等物質。
2 工業生產過程的排放:如石化企業排放硫化氫、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色金屬冶煉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含重金屬元素的煙塵;磷肥廠排放的氟化物等。其污染物組成與工業企業性質密切相關。
3 交通運輸過程的排放:汽車、船舶、飛機等排放的尾氣是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內燃機燃燒排放的廢氣中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含氧有機化合物、硫氧化物和鉛的化合物等物質。
4 農業活動排放:田間施用農葯時,一部分農葯會以粉塵等顆粒物形式逸散到大氣中,殘留在作物體上或粘附在作物表面的仍可揮發到大氣中。進入大氣的農葯可以被懸浮的顆粒物吸收,並隨氣流向各地輸送,造成大氣農葯污染。此外還有秸稈焚燒等。
3. 分析一下環保問題和治理措施 溫室效應 臭氧層空洞 酸雨
溫室效應
又稱「花房效應」,是大氣保溫效應的俗稱。由於人類生產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大氣能使太陽短波輻射到達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長波熱輻射線卻被大氣吸收,這樣就使地表與低層大氣溫度增高,因其作用類似於栽培農作物的溫室,故名溫室效應。
它會帶來以下列幾種嚴重惡果:
1) 地球上的病蟲害增加;
2) 海平面上升;
3) 氣候反常,海洋風暴增多;
4) 土地乾旱,沙漠化面積增大。
對策:
一、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倘若此案能夠實現,對於2050年為止的地球溫暖化,根據估計可以發揮3%左右的抑制效果。
二、保護森林,倘若各國認真推動節制砍伐與森林再生計劃,到了2050年,可能會使整個生物圈每年吸收相當於0.7gt.碳量的二氧化碳。具結果得以降低7%左右的溫室效應。
三、汽車使用燃料狀況的改善,由於此項努力所導致的化石燃料消費削減,估計到了2050年,可使溫室效應降低5%左右。
四、改善其他各種場合的能源使用效率,對於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餘地,這對2050年為止的地球溫暖化,預計可以達到8%左右的抑制效果。
五、對石化燃料的生產與消費,依比例課稅
六、鼓勵使用天然瓦斯作為當前的主要能源
七、汽機車的排氣限制
九、開發替代能源
臭氧層空洞
許多科學家認為,是使用氟利昂作製冷劑及在其他方面使用的結果。氟利昂由碳、氯、氟組成,其中的氯離子釋放出來進入大氣後,能反復破壞臭氧分子,自己仍保持原狀,因此盡管其量甚微,也能使臭氧分子減少到形成「空洞」。我國科學家新近提出,僅僅是氟利昂的作用還不夠,太陽風射來的粒子流在地磁場的作用下向地磁兩極集中,並破壞了那裡的臭氧分子,這才是主要原因。(楊學祥,1999)而無論如何,人為地將氯離子送進大氣,終是一種有害行為。
對策:
加強生產中對氟利昂的回收及利用,堵截氟利昂排放到大氣的途徑,推動氟利昂替代物質和技術的開發和使用。
酸雨
被大氣中存在的酸性氣體污染,pH值小於5.65的雨叫酸雨。
危害:硫和氮是營養元素。弱酸性降水可溶解地面中礦物質,供植物吸收。如酸度過高,pH值降到5.6以下時,就會產生嚴重危害。它可以直接使大片森林死亡,農作物枯萎;也會抑制土壤中有機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與土壤離子結合的鈣、鎂、鉀等營養元素,使土壤貧瘠化;還可使湖泊、河流酸化,並溶解土壤和水體底泥中的重金屬進入水中,毒害魚類;加速建築物和文物古跡的腐蝕和風化過程;可能危及人體健康。
對策:
1、原煤脫硫技術,可以除去燃煤中大約40%一60%的無機硫。
2、優先使用低硫燃料,如含硫較低的低硫煤和天然氣等。
3、改進燃煤技術,減少燃煤過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4、對煤燃燒後形成的煙氣在排放到大氣中之前進行煙氣脫硫。
5.開發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核能,可燃冰等。
4. 南極地區上空出現臭氧空洞,對全球氣候有哪些影響有什麼治理的好辦法
http://ke..com/view/24089.htm
5. 下列有關環境問題與其對應的治理措施不相符的是()A.溫室效應:使用清潔能源B.臭氧層空洞:減少汽
A、使用清潔能源抄,減少化石燃料,少釋放出二氧化碳氣體,可以治理溫室效應.故A正確;
B、導致臭氧空洞主要是氟利昂,與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無關,故B錯誤;
C、減少含硫煤的燃燒,二氧化硫氣體減少,能預防酸雨,故C正確;
D、植樹造林可使水土得到保持、能防風固沙防止沙塵暴,故D正確;
故選B.
6. 關於保護環境的資料
關於保護環境的資料:
中國國的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污染物排放量還相當大,遠遠高於環境的自凈力;工業污染治理任務仍相當繁重,有些經過治理的地方又出現反復,城鎮生活污染比重明顯增加。
保護環境我們可以:
1、生活垃圾分類。許多國家都在倡導並施行生活垃圾分類,這樣可以回收一些可重復利用的廢品,而不可回收的就進行相應的處理,這樣可以減少污染。
2、節約用電。電器不用時,除了關閉電源外,一定要記得拔下插頭,因為即使電源關閉,其實還是會有電耗產生。
3、拒絕一次性用品。買菜的時候提個菜籃子或購物車,不要那些藍色、綠色的塑料袋,這些都是極難降解的。
(6)臭氧空洞治理擴展閱讀:
保護環境是人類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並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
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做好綜合的治理,以創造出適合於人類生活、工作的環境,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讓人們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概念。
保護有特殊價值的自然環境,包括對珍稀物種及其生活環境、特殊的自然發展史遺跡、地質現象、地貌景觀等提供有效的保護。
7. 面對白色污染你有什麼建議想一想寫一寫
1、從自己做起,不用或盡量不用塑料袋;
2、告訴身邊的熟人或認識的人,盡量少用塑料袋;
3、准備帆布袋或購物袋,來重復利用,並能影響更多的熟人,給他們袋子來一起做的更好;
4、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自帶筷子和勺子,並用手絹來減少紙的浪費;
5、強制回收利用,清潔的廢舊塑料包裝物可以重復使用,或重新用於造粒,煉油,制漆,作建築材料等。
8. 誰有保護環境的資料和破壞環境的資料還有保護環境的倡議書啊!!!!!
全世界每年生產的有害物質高達3.3億噸,這些有害物質含有重金屬、有機化內合物等物質容,它們污染了空氣、水域、土壤和地下水。
全球每年排放到空氣中的鉛為200萬噸,砷78000噸,汞11000噸,鎘5500噸,超過自然背景值20——300倍。
全世界每年傾倒大海的船舶廢物640萬噸,從船上扔進大海的塑料集裝箱500萬只,漁民每年傾倒進海洋的塑料包裝材料22000噸。此外,每年從陸上和海上作業中排入大海的石油在200萬至2000萬噸之間,其中油船漏油40萬噸。
南極臭氧空洞正以每年一個美國陸地面積的速度增大。
12%的哺乳動物和11%的鳥類瀕臨滅絕,每24小時有150到200種生物物種從地球消失。
地球上原有2/3的陸地約76億公頃的面積均為森林所覆蓋,而到本世紀80年代所有不足28億公頃。目前,全世界的森林正以每年1800萬公頃的速度從地球上消失。
怪不得中國地質學會公布的一份材料中稱地球是「不幸的地球」。人類已經到了對自己的行為必須加以重新認識的時候了,保護地球,別無選擇。
9. 怎麼評價一個地區的環境,以什麼指標來評價,如廢水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綠化面積等等
當前各國來沒有統一的方法。現狀自環境質量評價,一般採用綜合指數法,即計算環境質量值(或環境質量指數)。先是選定環境質量指標和評價標准,再是計算各個分指標的環境質量值,最後計算綜合環境質量值。這種方法具有綜合、簡單和實用的特點。計算的通式為:計算通式
式中P為環境要素中n種污染物的綜合環境質量值;Ki為i污染物的權系數;Ci為i污染物的實測濃度;Si為i污染物的評價標准;E為全環境質量值;Qj為j環境要素的環境質量權系計算通式
數;Pj為j環境要素的綜合環境質量值。評價標准一般採取國家規定的各種污染物排放標准或容許濃度;污染物權系數根據環境化學理論,通過模擬試驗求得;環境要素權系數由要素(介質)與人體攝入量之間的密切程度確定。環境質量值越大,環境質量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