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閩江口航道整治

閩江口航道整治

發布時間: 2021-01-08 19:18:14

『壹』 馬尾區的行政區劃

民國期間
民國38年境內仍屬林森縣,馬江鎮、閩亭鎮、嘉登鄉(琅岐)均屬第三區。馬江鎮設10保、126甲;閩亭鎮設11保、174甲;嘉登鄉設12保、178甲。共計33保,478甲。 共和國成立後
1949年8月15~17日,馬江鎮、閩亭鎮、琅岐鄉相繼解放。是時,區公所址在閩安鎮,轄有馬江鎮、閩亭鎮、嘉登鄉,仍設33保。1949年12月,馬江鎮、閩亭鎮劃為閩侯縣第三區,閩琅鎮為第二區,設區公所,為縣派出機構。1950年,境內開始民主建政,廢除保甲制,建立鄉鎮政權。1950年4月22日,第二區劃設1鎮6個鄉,第三區劃設2鎮8鄉。
2013年馬尾區轄三鎮一街(馬尾鎮、亭江鎮、琅岐鎮,羅星街道),共62個村委會、13個社區(居委會),行政區域土地總面積276平方公理 。 馬尾位於東經119°37′,北緯25°29′,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閩江下游北岸,距閩江口17海里,是福建省的軍商要港,福州的水上門戶。
這一帶正是烏龍江、白龍江與琴江三江交匯的地方,三江自閩安鎮、長門流入東海。東南臨江與長樂市隔江相望,東北毗鄰連江縣琯頭鎮,西與晉安區鼓嶺鄉接壤,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區內地形總趨勢呈西北高(海拔標高500~800米),東南低(海拔標高1~10米)。海拔標高10米以上低山丘陵山地佔73.18%,海拔標高10米以下平原區佔16.82%。琅岐鎮則為中間高四周低,最高白雲山海拔標高275米,平原區海拔標高1.5~3.5米(海拔標高,高程均為黃海高程系)。
地質構造處在中國東南沿海華廈系第二復式隆起帶東緣福州盆地東側,屬江口溺谷海灣型游沙堆積,區內第四系厚度一般為30-40米,自山邊沿江增厚,基岩為變質火山岩和花崗岩。 民國36年(1947年),全境總人口61101人。其中,漢族61099人,占總人口99.99%,滿族、苗族各一人。1952年,全區總人口78563人,其中,漢族78548人,占總人口的99.98%,少數名族有滿族9人,苗族5人。
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區155862人,其中,漢族155543人,占人口總數的99.79%;13個少數民族總共318人,佔全區人口總數的0.20%;與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對比,除侗族、瑤族人口保持不變外,蒙族增加6人、回族增加51人、藏族增加2人、壯族增加13人、滿族增加14人、白族增加1人、土家族增加4人、畲族增加175人、布依族增加1人,與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苗族減少121人,黎族、高山族各減少1人。
漢代,馬尾境內已有民居。兩晉、南朝至唐,北方漢人紛紛南遷。明代倭寇之患,影響境內人口的增長。清代,閩安設左右兩個標營,官兵1500人,將弁兵員大都攜眷定居,逐漸成為當地住民。同治年間創辦船政,匠工達2600人,人口增加。清末境內(已含亭江、琅岐,下同)已建村莊62個。
民國時期,尤其在抗日戰爭期間,人口銳減。抗日戰爭勝利後,人口有所增加。民國34年(1945年)年底,人口57970人。民國38年3月,增加至60697人。
1950~1959年,出現第一次人口出生高峰期,年平均出生2290人,平均出生率為29.34%。1960~1961年,國民經濟暫時困難,出生人口從1959年的2209人,下降到1961年的1036人,同期出生率從26.33%下降到12.94%;而死亡率從1959年6.52%上升到1961年9.18%。1961年,人口自然增長率僅4.88%。1962~1973年,是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期,年平均出生達3268人,平均出生率33.18%,比第一次高峰期每年平均增加978人。1974~1986年,貫徹落實人口政策,控制人口增長,出生率迅速下降,年出生人數從1973年的3922人下降到1986年的2337人,同期出生率從34.46%下降到16.81%。1987~1994年,計劃生育成效明顯,出生率下降,從1987年的14.22%,下降到1994年的10.80%。但由於人口再生產的慣性作用,這一時期年平均出生2361人,仍比1986年增加24人,出生人數和出生率出現不協調的情況。1997年,馬尾區人口154956人,比1949年的60656人,增加94300人。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馬尾常住人口為231929人。
1997年,馬尾區人口154956人,比1949年的60656人,增加94300人。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馬尾區人口數為231929,所佔比重為3.26%。 (公路)
民國17年(1928年),福建省公路局開始籌建福(州)馬(尾)公路。民國19年,福州市段(南門至水部)路基及部分路面竣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20世紀50年代初,省公路工程處削低望樓山,填平君竹港西段,建成從中岐(馬尾舊鎮)直通羅星塔的公路。1973~1976年,全線改建為瀝青路面,路基寬7.5~9.0米。198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和福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將福州至馬尾公路改建成一級公路。104國道福州至馬尾段總長19.3公里,路基寬23米,橫斷面採取中間分隔,上下分行,主車道各寬7.5米,路面為碎石鋪底,瀝青混凝土鋪面,橋梁為鋼筋混凝土結構。1990年10月1日,全線正式通車。1995年5月,馬尾君竹至長安段公路按一、二級標准進行拓寬改建,鋪設水泥混凝土路面,寬24米,橫斷面採取中間分隔,上下分行,主車道寬8米。1997年建成通車。
(鐵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20世紀50年代中期,福(州)馬(尾)鐵路的路基工程動工修築。1959年已完成大部分,因受投資資金限制,無法鋪軌。1970年7月,福建省革命委員會決定重修福馬鐵路。9月動工,組織民工修築路基續建工程,橋涵、鋪軌工程由南昌鐵路局第一、二工程團鋪設;通信、信號工程由福州電務段負責,房建工程由福州建築段施工。1971年8月1日建成通車。該支線從福州東站接軌,終點是馬尾青洲。全長21.25公里,全線共有小橋15座,長277.8延米、涵洞38座。鐵路道口22個,其中有人看守的11個,無人看守的11個。 (航道)
馬尾港航道屬河海相通航道,自馬尾至福州萬壽橋為閩江內河航道,馬尾至閩江口入海處為通海航道。
從馬尾(羅星塔)至閩江口七星礁,全長50公里(包括川石島至外攔門沙15公里),航道狀況復雜。馬尾至川石島長35公里,兩岸多山丘石岩,河面寬窄相間。1988年1月,一期整治工程竣工後,基本能乘潮通行萬噸級海輪。1991年實施通海航道二期整治工程,1997年,乘潮可通航2萬噸級海輪。
(碼頭)
清代及其以前,馬尾地區沒有建設專門碼頭,海輪進港均停泊在羅星塔錨地(12個泊位),以小船盤駁。民國25年(1936年9月),在羅星塔下右傍岸興建石砌駁岸碼頭,設置兩道鐵引橋和兩艘浮船,可供4000噸級、吃水14尺(合4.66米)的海輪靠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馬尾地區碼頭設施仍處於落後狀態,1959年,羅星塔浮碼頭(民國25年建造)修復1座。至90年代已初具規模。

『貳』 閩江的水利概況

閩江流域(省境內)水能理論蘊藏量為631.69萬千瓦,佔全省理論蘊藏量的60.3%。理論蘊藏量在1萬千瓦以上的支流62條。裝機容量500千瓦以上可開發的水電站址566處,可能開發的裝機容量462.71萬千瓦,年發電量205.82億度,佔全省可開發資源的65.7%。已建成的古田溪梯級開發4個電站,總裝機容量25.9萬千瓦,沙溪口電站裝機容量30萬千瓦,華東最大的水口電站,總裝機容量140萬千瓦。
古田溪水電站,位於中國福建省,由古田、龍亭、高洋、寶湖等4座水電站梯級組成,其一、二級電站屬古田境內,三、四級電站在閩清縣境內。古田溪系閩江支流,全長90 km,流域面積1799 km²,河道天然落差約360 m。全梯級4座水電站共利用水頭316.2 m,為天然落差的87.8%。梯級裝機12台,原總裝機容量25.9萬千瓦。經對機組的增容改造,總裝機容量已達27.6萬千瓦,設計多年平均發電量7.41億千瓦時,在福建電網中擔負著調峰、調頻、調壓和事故備用任務,除發電外,還有造林、養殖和通航效益。古田溪水電廠素有「北有豐滿,南有古田」之稱的是新中國建設的第一座地下水力發電廠(但不是我國第一座地下水力發電廠,1939年-1945年建成於貴州省桐梓縣的天門河水力發電廠是我國第一座地下水力發電廠)。古田溪梯級水電站從1951年3月一級電站主體工程引水隧洞破土動工,到1973年12月最後一台機組並網發電,工程歷時22年。
沙溪口水電站,位於福建省南平市上游的西溪上(即沙溪與富屯溪匯合口處之下游約5.5km),距市區14km。該電站距福州市13.5km,距三明市95km。電站建成後供電福建省電網。壩址控制流域面積25562平方公里,占閩江流域總面積的42%。沙溪口水電站水庫呈「丫」型,當正常蓄水位88m時,水庫面積為17.5平方公里。電站以發電為主,兼有航運、過木效益。總裝機容量30萬kW,單機容量7.5萬kW。電站設300t級船閘,除通航外,兼作放竹木用,年運輸能力為329.1萬t。電站樞紐由攔河(閘)壩、河床式發電廠房、開關站和通航建築物等組成。溢流壩位於河床中間偏左岸,最大壩高40m,電站於1980年列入國家基建計劃,1983年3月正式籌建,於1987年12月第一台機組投產發電。
水口水電站,位於福建省閩清縣境內的閩江幹流上,上游距離南平市94km,下游距離閩清縣城14km,距福州市84km。電站建成後向華東電網和福建電網供電。水口水電站壩址控制流域面積52438平方公里,占閩江全流域面積的86%。水口水電站是一座以發電為主、兼有航運效益的工程。水庫正常蓄水位65m,汛期(4~7月)運行限制水位61m。本電站裝機容量140萬kW,保證出力26萬kW,多年平均發電量49.5億kW·h,是華東地區最大的水電站。其發電效益相當於一座100萬kW的火電廠和與之配套的年產原煤240萬t的大型煤礦。樞紐由大壩、廠房、過壩建築物和溢洪道組成。主要建築物按千年一遇洪水設計,萬年一遇洪水校核。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最大壩高100m,壩頂長783m。於1985年列入國家基本建設項目,開始進行施工前期准備工作。主體工程於1987年3月9日開工。
大目溪水電站,位於閩江下游支流大目溪的閩侯縣大湖鄉大坑村,距福州市區56公里,總裝機容量1.46萬千瓦。大目溪一級水電站,集雨面積132平方公里,年均流量4.98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3立方米/秒。壩址以下可利用的天然落差460米。1957年,福州市建設局和省工業廳電業處聯合進行勘測。1958年10月,省水利電力廳設計院負責設計。大目溪水力發電分二級開發,第一級大壩建於大湖鄉大坑村,為徑流開發引水式電站,設計安裝4台2160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年發電量2600萬千瓦時,設備利用2800小時,保證出力560千瓦。1959年,工程動工興建。大壩和廠房分別於1959年11月、8月建成。1969年9月安裝完工投入運行。二級水電站位於白沙鎮大目溪村,設計水頭220米;安裝4台3000千瓦機組。一、二級總裝機14640千瓦,實際投資1582萬元,平均每千瓦造價1080.6元。二級電站於1983年5月經過驗收,認為工程項目符合質量要求,同意移交生產。1985年全廠發電量達6525萬千瓦時,設備利用4454小時。至1990年底累計發電9億千瓦時。
玉山水電站,位於閩江建溪支流小橋溪的建甌縣玉山鄉下陽村,總裝機容量2.4萬千瓦,由建甌縣興建和管理。1965年,興建。主體工程有漿砌塊石攔河壩1座,壩高5.3米,頂長40米,引水渠道長6.53公里,壩址上游集雨面積188平方公里,為徑流開發的水電站。廠房建在小橋壩頭村上游1公里處,主廠房面積520平方米,安裝2台2160千瓦水輪發電機組。該電站由建甌縣自行組織施工,1969年12月建成發電。
安砂水電站(又名九龍湖),位於閩江支流九龍溪中游的永安市安砂鎮境內,距永安市45公里。1978年建成投產,裝機容量11.5萬千瓦,是福建電網的主力廠。1957年,上海勘測設計院對沙溪流域進行規劃,1960年提出開發九龍溪的規劃。水庫大壩1座、採用鋼筋混凝土寬縫重力壩,高92米,頂長168米,設4個溢流孔泄洪(施工中改為3孔),安裝鋼質弧形閘門,溢洪道按千年一遇設計最大泄洪量為6840立方米/秒。大壩基礎建2米厚的混凝土防滲牆,最大水平深度達50米。水庫集雨面積5184平方公里,總庫容6.4億立方米,調節庫容4.4億立方米,屬季調節水庫。
池潭水電站,位於福建省泰寧縣,是閩江支流金溪幹流的龍頭電站,也是開發金溪水能資源的第一期工程。工程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航運、養魚等綜合效益。電站裝機容量10萬千瓦,年發電量5億度。以一回220千伏和兩回110千伏電壓出線接入閩北電網。池潭工程由華東勘測設計院設計,福建省閩江水力發電工程局施工。工程於1976年5月進點籌建,1978年主體工程施工,1980年5月第一台機組發電。池潭水電站壩址地處峽谷,建築物有混凝土重力壩、壩後溢流式廠房、開關站及過木筏道等。壩頂全長253米,最大壩高78米。
蘆庵灘水電站,為池潭水電廠擴建工程,電站廠房位於泰寧縣池潭水庫大壩下游左岸約300m處,工程利用原有的池潭大壩擋水發電。水庫壩址以上流域面積4766 平方公里,原樞紐建築物主要包括混凝土寬縫重力壩、壩後溢流廠房、壩內輸水系統、泄水底及開關站等。大壩最大壩高78 m,水庫正常蓄水位275.0 m,調節庫容6.6億立方米。蘆庵灘水電站新建樞紐建築物主要包括輸水系統、地面廠房及升壓開關站等,引水系統由豎井式進水口、引水隧洞和壓力鋼管等組成,進水口位於壩上游約160 m左岸沖溝下游側,引水隧洞長507.41m。電站擴建裝機容量50MW,年發電量10871萬kW·h。

閩江下游修建江海堤防160多千米,保護耕地2.2萬公頃,人口105萬人。
閩江是福建省第一大江,流域面積佔全省面積的一半,閩江全流域內如遇3天平均降雨250~300毫米,下游就會發生大洪水。民國6年(1917年),曾有有識之士提出築堤浚河的設想,但未能實施。1951年,人民政府開始著手治理閩江下游水患,在閩江下游北港的幫洲、南港的南通興建丁壩和護岸工程;烏龍江的峽兜拓寬了行洪斷面。1952年7月21日,閩江下游發生大洪水。洪水過後,省委、省政府發出「關於搶救水災的緊急指示」,福州市首先響應,從9月1日起動工興建保護城區的北港北岸防洪堤、南台島的建新南北堤和蓋山防洪堤,僅用9個月的時間基本建成。閩侯縣荊溪、上街、南嶼、南通防洪堤亦相繼於1953~1954年建成。甘蔗和竹岐防洪堤在1956年4月建成。1965年,蓋山防洪堤進行改擴建,分成蓋山南、北堤。1969年,由於北港北岸防洪堤堤線外移,改為修建鰲峰洲至魁岐九孔水閘。同時南台島的城門南、北堤和北港北岸的魁岐防洪堤相繼建成。至1970年,福州閩江下游防洪堤工程體系基本完成,共建14條防洪堤,總長107.39公里,其中:土堤103.07公里,石(砼)堤4.32公里,水閘52座93孔,涵洞40座40孔,旱閘133座166孔。據1990年統計,防洪堤工程保護區內,有人口118.18萬人,耕地20.17萬畝,鄉以上工業企業10640個,工農業總產值為83.65億元,此外,還有倉庫、大專院校用房、鐵路、機場、黨政和部隊機關用房等。 閩江上游水力資源豐富,不少河段利於航行,尤其是下遊河段,航行之利冠於福建省諸河。閩江干支流通航里程1940千米,占干支流總長2600千米的74.6%。位於閩江河口段的馬尾港及新港區,可停泊萬噸輪船,是福建省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
閩江流域各河段是福建重要的交通運輸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閩江幹流可通20~30噸機船;沙溪枯水可全線通航3~5噸木帆船。1949年通航里程為1992公里,其中通輪里程437公里;1960年發展到2959公里,其中通輪里程687公里。鐵路、公路交通的發展,水利水電閘壩礙航,到1979年,通航里程下降至1946.7公里,其中通輪只645.8公里;1985年又回升至1977.7公里,其中通輪里程736.8公里。1950年,閩江流域水運量1500噸,周轉量29.57萬噸公里;1959年增至1015萬噸和38537萬噸公里,佔全省運輸總量26.1%和12.2%,以後又逐年減少。1985年,全流域水運量已達38100萬噸。
閩江幹流南平至古田水口段長87.5公里,航道枯水水深1.2~1.5米,寬度15~20米,可通航50~60噸級輪船,葫蘆山以下可晝夜通航。下游北港為閩江主航道,設置內河二等航標(南港灣邊至馬尾段亦同),常年可通航300噸級輪、駁船,台江至馬尾段可乘潮通航1000噸級沿海貨輪。南港淮安至灣邊段,設內河三等航標,只能季節通航。
支流沙溪通航里程,從寧化縣的禾口起至南平,全長324.4公里,1965年寧化縣境內的橫鎖以上修建了水利閘壩,使40公里河段不能通航,通航里程橫鎖至南平為276.2公里。
建溪主航道崇安至南平全長197.5公里,河床系岩石、卵石,水面平均比降0.85‰。其中崇安至建甌129.1公里,枯水航道水深0.3米,航道寬度5~6米,由於修建了多處水利閘壩,將河流斬成幾段,分段通航3.5噸木帆船(現基本上不通航)。建甌城關至南平68.4公里,航道水深0.6米。1985年以後,對該段航道進行分期整治,達到了全年通航20~30噸機動船,季節性通航50噸機動船的要求。
尤溪主流從大田城關至尤溪口160公里,航道寬度8米,通4~8噸木帆船;尤溪城關至尤溪口枯水深0.8米,通3~20噸木帆船和機動船。河段上建有坂面水輪泵壩和坪寨水電閘壩。坂面水輪泵壩建有排筏道勉強可通1~4噸木帆船。坪寨水電閘壩建有船閘,可通2艘150~100噸船隊,現通8噸木帆船。
古田溪建成古田、龍亭、高洋、寶湖四級水電站。1990年,庫區航道平湖至高頭嶺、沂洋至高頭嶺,通航里程38公里,航道枯水期水深2米,寬度15~20米,通航80噸船舶。
福州港,地處福建省海岸線的中點,閩江下游的河口段,北距沙埕港125海里,南距泉州港157海里、廈門港200海里。港域自閩江口向內陸逶迤。口外與白犬、馬祖島相對,口內有川石、粗蘆、琅岐三島為天然屏障。兩岸山巒夾峙,地勢險要,上可溯閩江溝通閩江水系,下可泛海至省內外各港和世界上許多港口,自古以來便是閩江流域貨物的集散地。是中國18個樞紐港之一。
南平港,地處南平市,位於閩江上游,西溪(沙溪和富屯溪匯合後至南平段)和建溪的匯合處,是閩北交通樞紐,鐵、公、水運輸中轉站,是閩西、北物資集散地和通向福州的門戶,也是福建省最大的河港。鷹廈鐵路通過境內,外福鐵路經過港區,公路至建陽119公里,至三明87公里,至福州253公里。
蒼霞港,是福州市區的內河港,位於閩江下游北港中部、解放大橋上游的左岸,是閩北地區物資經過閩江下運的終點,外地、沿海物資進福州再水運閩江上游的起點,是福建省主要的集散中轉港。上行171.3公里至南平,下行51.4公里至閩江口。
芝城港,地處建甌縣芝城鎮,位於閩江支流建溪上游,南浦溪和松溪的匯合口,是閩北物資轉運的主要港口之一,鄰省江西、浙江交界的部分地縣物資,也由此轉運福州出口。由於陸運發展,水運基本上只剩下建甌至南平至福州的單向出口。
閩江吞吐量在1萬噸(萬人次)以上的其他河港還有:武夷港、水北港、南雅港、西濱港、雍口港、梅仙港、沈城港、坂面港、高頭嶺港、塘前港、埔上港、雙溪港、池潭港、官江港、杉城港、風崗港、溪口港、安砂港、橫口港、龍津港、嵩口港、梅溪口港、小箬港、白沙港、灣口港、水口港、莪洋港、黃田港、下雙坑港、漳湖坂港、太平港、沅口港、尤溪口港、侯官港、洪山港、灣邊港、南通港;

『叄』 福州港的助航信息

進港航道從白犬列島正南5海里經該島西南航行至北緯26度06分22秒,東經119度52分視白雲山並標重疊時,轉真航向265.5度,駛至第3號燈浮標正橫約0.4海里,再轉真航向308度直度引航,檢疫錨地。北菱半島、馬祖列島與白犬列島之間和水道禁止通航。
港內航道自川石島引航、檢疫錨地至馬尾碼頭,航道中有6淺灘,萬噸級海輪,可乘潮進出港,3萬噸級海輪乘大潮進出港。
馬尾至台江鰲峰洲航道(即北港航道 )長16.4公里,江面較窄,乘潮可通航1500噸級以下海輪,500-1000噸級船舶可直接靠泊碼頭或錨地。
淮安至灣邊航道(即南港航道)為季節通航航道。 ①閩江口內港區:
閩江口內有羅星塔、營前、籌東、亭江、壺江五處錨地,供船舶引水、檢疫、待泊、裝卸使用,錨地底質均為沙質。目前主要使用亭江錨地。閩江口內港區規劃實施後,計劃新辟三處錨地:象嶼錨地位於閩安峽谷出口下游的象嶼附近,作為油輪和危險品專用錨地;長安錨地位於英沙下游主航道北側;琯頭錨地位於琯頭鎮南、主航道北側,以上三處錨地錨泊均採用雙浮筒形式。七星礁錨地位於閩江口外的七星礁附近,避風條件差,作為閩江口內港區的外海錨地,主要供來港大船候潮使用,規劃將錨地面積擴大到6平方公里,可錨泊1~2萬噸級船舶15艘。
②松下港區:
松下港區待泊、引水、檢疫錨地位於東洛島東南水域,面積為3平方公里,水深-12.8~-14.5米,可錨泊3萬噸級船舶6艘。防颱避風錨地建議在興化灣內。
③江陰港區:江陰港區引水、檢疫錨地以及備用錨地規劃在進港航道南北側水域,面積分別為4.3和3.3平方公里,水深在18米以上;待泊、避風錨地規劃在灣內牛嶼東南側,面積為5.9平方公里,水深-15~-23 米,共可錨泊5萬噸級船舶17艘。
④羅源灣港區:
羅源灣港區引水、待泊、檢疫錨地規劃在口門外北側水域,面積為5平方公里,水深在18米以上,可錨泊3萬噸級以上船舶 艘。船舶避風初步規劃在灣內崗嶼南、北水域。
《福州港總體規劃》修編福州寧德兩港規劃整合記者近日從市政府獲悉,根據省交通運輸廳確定的啟動福建三大港規劃的修編計劃安排,我市已啟動《福州港總體規劃》修編工作,計劃年底前完成初稿。
我市計劃通過總體規劃修編,將寧德港、平潭港區、羅源灣港區鑒江作業區規劃納入福州港總體規劃,並爭取將寧德港、平潭港區、鑒江作業區作為中國沿海主要港口——福州港的組成部分,盡快獲交通運輸部、省政府審批,實現福州寧德兩港規劃整合。
為加快平潭綜合實驗區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平潭2萬噸級客貨滾裝碼頭前期工作,我市還積極開展了《平潭滾裝碼頭專項規劃》《福州港平潭港區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現已完成並通過省交通運輸廳審查,上報省政府待批。《福州港羅源灣港區鑒江作業區總體規劃》報批工作正在加快,羅源灣港區遊艇規劃前期工作以及松下港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工作也已啟動。
與此同時,福州港口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也在進一步完善。目前,閩江口航道增深工程已通過省交通運輸廳組織的工程竣工總驗收,閩江南港航道整治工程預計本月25日完成疏浚施工並試通航,年底前完成整個項目交付驗收;福清灣深水航道工程預計年底完工;松下防波堤工程計劃於明年上半年完工並交付使用。

『肆』 閩侯名人

閩籍水利專家嚴愷昨逝世

據新華社消息 著名水利專家、中國科專學院院士、屬中國工程院院士、墨西哥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共黨員、河海大學名譽校長嚴愷昨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94歲。

嚴愷是福建閩侯人,水利和海岸工程專家。他從事水利事業近70年,為中國的水利教育和建設事業做出突出貢獻。嚴愷早年曾承擔並主持國家重點項目《天津新港回淤研究》,長期參加長江三峽工程的技術咨詢工作和論證工作,並致力於長江口航道整治以及珠江三角洲的整治研究,取得許多重大成果。80高齡後嚴愷仍堅持教學、科研工作,並於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年獲首屆中國工程科技獎,1997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2001年獲中國水利功勛獎。

『伍』 贛江可以與閩江可建運河相連嗎

已經開始建設了

【資料】
贛粵大運河:已納入國家規劃建設的贛粵運河,北連長江,南接珠水,穿越鄱陽湖、贛江幹流,越分水嶺至廣東珠江出海,全長1301公里,運河規劃為1000噸級標准航道,其中江西境內767公里,佔全長的59%,專家認為贛江中下游適宜採用航道整治提高等級,以期早日與珠水連接,組成贛粵水路運輸大動脈。是否修建贛粵運河,在江西引發了較大的爭議,民間反對修建的聲音頗多。

投資近億元的贛江部分航道整治工程正式開工。這是江西省水運史上規模最大的一項工程。三年後, 南昌至樟樹河段運力將由現在的100噸級提升到300噸級。贛江遠期運力將達到1000噸級,最終納入贛粵大運河。
贛江是長江水系中的第二大支流,它北連長江,南臨珠水,自古就是南北貨物內陸水 運的主要交通要道。1995年贛江被納入國家水運主通道,成為全國綜合運輸體系重要組成部分。但長期 以來,沙石、卵礫沉積嚴重製約了贛江的水運能力。每年枯水期,贛江南昌至樟樹段只能通航吃水1.5米 深的100噸級船隻。
此次整治的河段南起南昌外洲水文站,北至樟樹贛江鐵路橋,全長92公里 ,總投資9933萬元人民幣,工程計劃2003年竣工。
已納入國家規劃建設的贛粵運河,北連長江 ,南接珠水,穿越鄱陽湖、贛江幹流,越分水嶺至廣東珠江出海,全長1301公里,運河規劃為1000噸級 標准航道,其中江西境內767公里,佔全長的59%,專家認為贛江中下游適宜採用航道整治提高等級,以 期早日與珠水連接,組成贛粵水路運輸大動脈。
據有關人士介紹,贛江航道全線整治需資金幾 十億元,耗時十年以上。

請採納~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