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整治三害

整治三害

發布時間: 2021-01-08 17:55:59

㈠ 焦裕祿是怎樣治理蘭考三害的

治沙——

沙區沒有林,有地不養人,這是基本情況;有林就有糧,沒林餓斷腸,這是重要性;以林促農,以農養林,農林相依,密切配合,這是方針。造林防沙,百年大計,育草封沙,當年見效,翻淤壓沙,立竿見影,三管齊下,效果良好,這是方法。

治水——

蘭考地形復雜,坡窪相連,河系絮亂,這是客觀情況;一排為主,排、灌、滯、澇、台改兼施,這是方針;舍少救多,舍壞救好,充分協商,互為有利,上下游兼顧,不使水害搬家,這是政策;夏秋兩季觀察,冬春乾燥治理,再觀察再治理,觀察治理相結合,這是方法。

治鹼——

分清輕重,區別對待,這是方針;翻淤壓鹼,開溝淋鹼,打埂躲鹼,太田試種,引進耐鹼作物,這是方法。

㈡ 焦裕祿的主要事跡

1962年冬,焦裕祿來到蘭考,蘭考遭遇嚴重的災荒,全縣的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史的最低水平。在除「三害」的斗爭中,為了取得經驗,焦裕祿同志親自率領幹部、群眾進行了小面積翻淤壓沙、翻淤壓鹼、封閉沙丘試驗。然後以點帶面,全面鋪開,總結出了整治三害的具體策略,探索出了大規模栽種泡桐的辦法。

焦裕祿帶領群眾為了防風固沙栽種的泡桐樹,已培植成了河南的一個特色產業,截至2014年,蘭考泡桐產業年產值已達60多億元,全縣泡桐從業人員達6萬多人。

焦裕祿始終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他長期有病,家裡人口又多,生活比較困難,可是他堅決拒絕給他救濟。他說:「蘭考,是個重災縣,人民的生產、生活都很困難,我們應該首先想到他們。要把這些錢用到改變蘭考面貌的偉大事業上去,用到改善蘭考人民的生活上去」。

焦裕祿的辦公桌、文件櫃都是原蘭封縣委初建時買的,有不少地方破損。當時有人勸焦裕祿同志換個新的,他沒有採納這個建議,而且修了修,照樣使用。他用過的一條被子上有42個補丁,褥子上有36個補丁,同志們勸他換床新的。

他說:「我的被子破了,是需更換新的,但應該看到,災區的群眾比我更需要。其實,我這就很好,比我要飯時披著麻包片,住在房檐底下避雪強多啦,焦裕祿的衣、帽、鞋、襪都是拆洗很多次,補了又補,縫了又縫的,雖然破舊得很厲害,但是焦裕祿同志總是捨不得換。他的愛人徐俊雅同志最後生氣了,不給他補,他就自己動手補。

(2)整治三害擴展閱讀:

焦裕祿的生平:

1922年8月16日,焦裕祿出生於山東省博山縣崮山鄉北崮山村 的一個貧苦家庭,7歲上學, 學習刻苦認真,考試成績總在前幾名。

1932年,家鄉遭遇災荒,家境十分貧困,11歲的焦裕祿被迫退學,他除了在家種地外,農閑時做點小生意維持生活,主要是賣菜賣油,在古山橋賣鍋餅,跟隨窮鄉親推著獨輪小車,運煤賣煤,還到煤窯做工。

1939年,其父在抗日戰爭中被日軍逼死,焦裕祿本人也被虜去遼寧撫順做苦工。

1941年,焦裕祿設法逃出,流落至江蘇宿遷。

1943年,他逃荒到宿遷縣城東15里雙茶棚村,給地主胡泰榮家當了兩年僱工,住在地主一頭是豬窩、一頭是牛草的小棚里。

㈢ 結合焦裕祿治理三害的事跡,談談什麼是焦裕祿精神

裕祿(1922.8.16 - 1964.5.14),山東淄博博山縣北崮村人,革命烈士,幹部楷模。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被調到河南省蘭考縣擔任縣委書記。時值該縣遭受嚴重的內澇、風沙、鹽鹼三害,他堅持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的領導工作方法,同全縣幹部和群眾一起,與深重的自然災害進行頑強斗爭,努力改變蘭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舊忍著劇痛,堅持工作,被譽為「黨的好乾部」、「人民的好公僕」。

繼續學習焦裕祿精神,要體現在勤政為民中。要對著焦裕祿精神,「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自覺對作風之弊、行為之垢進行大排查、大檢修、大掃除,始終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弘揚要堅持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察實情、出實招,千方百計解決好群眾的困難。要像焦裕祿那樣,竭誠奉獻,勤政廉政,鞠躬盡瘁,不辱使命。
繼續學習焦裕祿精神,要體現在艱苦奮斗中。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現在和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發展無止境,不斷向著更高目標邁進,需要艱苦奮斗的作風,即使到了宏偉目標實現的那一天,艱苦奮斗的作風也不能丟。黨員幹部要補足理想信念的「鈣」,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緊迫感,永葆自強不息、奮發圖強的精神狀態。
繼續學習焦裕祿精神,要體現在深化改革中。目前,帶有全局性的、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方方面面的問題很多,改革面臨復雜局面、處於關鍵時期。「四風」如鹽鹼,民生問題如內澇,既得利益集團如沙丘。要充分利用條件、創造條件,根治「四風」之鹽鹼,排除民怨之旱澇、鏟除既得利益之沙丘,科學求真、蹄疾步穩地全面深化改革。黨員幹部要做「馬前卒」,在改革發展中干出新的業績。弘揚兩袖清風一心為民的黨風正氣。
評論 | 0 0
自薦為優質答案

㈣ 焦裕祿是怎樣治理蘭考三害

治沙——

沙區沒有林,有地不養人,這是基本情況;有林就有糧,沒林餓斷腸,這是重要性;以林促農,以農養林,農林相依,密切配合,這是方針。造林防沙,百年大計,育草封沙,當年見效,翻淤壓沙,立竿見影,三管齊下,效果良好,這是方法。

治水——

蘭考地形復雜,坡窪相連,河系絮亂,這是客觀情況;一排為主,排、灌、滯、澇、台改兼施,這是方針;舍少救多,舍壞救好,充分協商,互為有利,上下游兼顧,不使水害搬家,這是政策;夏秋兩季觀察,冬春乾燥治理,再觀察再治理,觀察治理相結合,這是方法。

治鹼——

分清輕重,區別對待,這是方針;翻淤壓鹼,開溝淋鹼,打埂躲鹼,太田試種,引進耐鹼作物,這是方法。

焦裕祿(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山東淄博博山縣北崮山村人,原蘭考縣委書記,幹部楷模,中國共產黨革命烈士。在蘭考擔任縣委書記時所表現出來的「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精神,被後人稱之為「焦裕祿精神」。

1922年8月16日,焦裕祿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1946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0年,被任命為尉氏縣大營區委副書記兼區長,1954年8月相繼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大連起重機廠機械加工車間進修,1962年被調到河南省蘭考縣擔任縣委書記,1964年因肝癌病逝於鄭州,終年42歲。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的評選活動中,焦裕祿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㈤ 能幫忙找一個現代知邊界守規矩得故事嗎

1962年冬,焦裕祿來到蘭考,蘭考遭遇嚴重的災荒,全縣的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史的最低水平。在除「三害」的斗爭中,為了取得經驗,焦裕祿同志親自率領幹部、群眾進行了小面積翻淤壓沙、翻淤壓鹼、封閉沙丘試驗。然後以點帶面,全面鋪開,總結出了整治三害的具體策略,探索出了大規模栽種泡桐的辦法。

整治三害

通過一年的艱苦奮戰,蘭考的除「三害」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總結除

焦裕祿在田間勞動

著齊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勢。他所開創的水利工程,經後來引黃淤灌,最終讓二十多萬畝鹽鹼地變為良田。[8]

在農民的草庵、牛棚,焦裕祿總結出治理風沙的辦法:「貼膏葯」、「扎針」。

所謂「貼膏葯」,就是把淤泥翻上來壓住沙丘。焦裕祿看到農民這種做法效果很好,就在全縣推廣。[8]

所謂「扎針」,就是大規模栽種泡桐。焦裕祿了解到,蘭考有「三寶」:泡桐、花生和大棗。他對泡桐特別重視,這種樹能在沙窩生長,長得又快,五六年就能長成大樹,即能擋風又能壓沙。並且泡桐年年生根發新苗,可以陸續移栽,不用多投資。成林之後,旱天能散發水分,澇天又能吸收水分,可以林糧間作,以林保糧。[8]

焦裕祿針對種樹被毀壞,不好管理,老百姓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制度:確定林權,訂立護林公約,設立獎罰制度,定期檢查,各公社、各大隊設護林主任、護林員。並大建育苗場。焦裕祿描述希望,提振士氣,凝聚人心,全蘭考總動員,人人種樹,泡桐遂蔚然成林。[8]

㈥ 蘭考縣治理三害綜從了什麼原則

蘭考縣治理三中海的原則就是不拋棄不放棄。

㈦ 焦裕祿生前所治理的三害是哪三害

「三害」(風沙、鹽鹼、內澇)

㈧ 55年前,河南這位縣委書記猝然離世後,為何百姓都阻止他下葬

這位縣委書記就是焦裕祿,當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或許大家都非常熟悉,畢竟他的所作所為影響著無數的中華兒女,而在祖國建設的過程中,他也成為了許多人的榜樣。

焦裕祿出生於1922年,由於他的家庭條件不是很好。因此,在來到學校之後,他也是非常刻苦的,在當時的班級中,焦裕祿的成績也總能拿到前幾名。但是,隨著1932年災荒的爆發,焦裕祿的家庭也無力負擔他上學的費用了,就這樣,十一歲的他被迫退學,從此開始承擔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

㈨ 歷史人物中為治理蘭州的「三害」而獻出寶貴的生命的是誰

是周處啊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