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參與社會治理
所謂公共安全,是指社會和公民個人從事和進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學習、娛樂和交往所需要的穩定的外部環境和秩序。所謂公共安全管理,則是指國家行政機關為了維護社會的公共安全各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以及社會各項活動的正常進行而做出的各種行政活動的總和。
公共安全包含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公共衛生安全,公眾出行規律安全、避難者行為安全,人員疏散的場地安全、建築安全、城市生命線安全,惡意和非惡意的人身安全和人員疏散等。
公共安全包括: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
B. 結合實際,談談作為一個公民如何參與地方治理
公民是指復具有一個國家的國籍制,根據該國的法律規范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自然人。從其產生來看,公民作為一個法律概念,是和民主政治緊密相連的。公民的法律屬性是指公民作為一個法律概念,以一個國家的成員的身份,參與社會活動、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應由國家法律加以規定。
作為社會公民中的一員你就有依法享有的公民的權利去參與地方的治理,提出自己的符合法律、社會發展規律和當地實際的合理建議,只要你擁有這份熱情你就有參與地方治理的權利,我們國家是一個民主法制的社會主義國家, 民主集中制地方政府最典型的是中國地方政府形式。社會建設的全面、協調發展,需要廣大公民以合理的途徑充分地有序地參與。通過公民參與社會治理,可以減少社會治理成本,提高社會治理效率,從而推進我國社會治理體制的創新和社會建設的發展。社會建設需要憲法為公民參與社會管理提供有效的保障。
C. 公民如何積極參與構建社會治理格局
①公民要堅持權利與義務統一的原則,遵循法律、規則和程序,有序參與社會治理。
②要堅持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結合的原則,自覺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
③通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專家咨詢制度、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等方式參與民主決策,為社會治理出謀劃策。
④積極參與民主管理,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提高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的主動性。
⑤對政府社會治理工作進行監督,推動政府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形成社會治理的合力。
D. 中國地方政府體制的特點是什麼2.影響政治參與的因素有那些3.公民在社會治理中的功能
1 民主集中制地方政府最典型的是中國地方政府形式。其特點是:中國地方政專府是中央屬人民政府的下級執行機關,下級政府是上級政府的執行機關;各級地方政府由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是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執行機關;各省、直轄市有一定的自主權,自治區有自治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有高度自治權;各級地方政府必須接受上級和同級中國共產黨委員會的領導,執行黨委的決定和制定的政策。
2 影響政治參與的因素主要是以下一些: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參與機制、政治文化、宗教信仰
3 社會建設的全面、協調發展,需要廣大公民以合理的途徑充分地有序地參與。通過公民參與社會治理,可以減少社會治理成本,提高社會治理效率,從而推進我國社會治理體制的創新和社會建設的發展。社會建設需要憲法為公民參與社會管理提供有效的保障。
E. 說明公民應怎樣積極參與「社會治理」.
①公民應依法行使政治權利和自由,自覺履行政治性義務,維護國家、集體利益。 ②堅持中國共 產黨的領導,依法參與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做「社會治理」的主體。 ③不斷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增強公民意識和法制觀念,提高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每點2分,共6分。考生如從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給分
F. 如何培育公民的參與社會治理意識
1.現在中國逐漸步入依法治國進程,國民的素質也在進一步提高了。公民參與社會治理,回就需要多通過媒答體、政府政策、網路等各種渠道來了解當前的時政,進而才能夠提出合理的建議。
2.其次,社會治理也需要政府和國家的作為。針對社會管理與管理中面臨的新情況和新特點以及出現的種種不適應問題,政府管理必須創新思維,找準定位。在思想觀念上,應努力實現從重經濟建設、輕社會
管理向更加重視社會管理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轉變;在管理模式上,應努力實現從政府包攬所有社會事務、實施強制單向管理向政府主導與多元參與並重轉變。政府依法履行好自己的職責,集中精力把該管的
事情管好,把不該由政府管理的事情交給社會、交給市場,實現社會公共管理的社區化、社會化。要教育廣大幹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牢固的群眾觀,讓人們群眾切
實感受到權益有保障、心情更舒暢,自覺接受管理、主動配合管理、積極參與管理,從而形成社會管理政府主導、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3.國家、政府、媒體、集體、公民個人幾大元素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集中渠道相互溝通,才能夠構建穩定的社會格局。
G. 如何發揮公眾在社會治理中的參與作用
始終堅持基層黨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的領導核心地位和作用。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社會經濟成分、社會生活方式、社會組織形式,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以及利益訴求的多樣化,給基層治理帶來了許多新問題、新挑戰。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正確處理基層黨組織和新的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群眾自治組織之間的關系,在群眾的組織形式由過去的「單位人」為主變為現在的「社會人」為主的條件下,發揮好黨組織的作用。我國社會治理的新格局新體制是:黨委領導、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這五個方面,缺一不可。一方面,要高度重視和積極穩妥地推進新的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和群眾自治組織的建設,鼓勵它們發揮好在社會自我調節、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的特殊優勢。另一方面,要始終堅持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領導核心地位,發揮好黨組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切實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一貫追求。對黨的基層組織來說,最好的載體和抓手就是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把工作重心轉移到服務上來,實現民心在基層聚集、資源在基層整合、問題在基層解決、服務在基層拓展。要不斷擴大基層黨組織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構建城鄉統籌的基層黨建新格局,做到哪裡有群眾,哪裡就有黨的組織、就有黨員的作用,就有黨組織的服務。要進一步明確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和服務要求。農村黨組織要圍繞推動科學發展、帶領農民致富、密切聯系群眾、維護農村穩定搞好服務;國有黨組織要圍繞生產經營和職工隊伍建設搞好服務;街道、社區黨組織要圍繞建設文明和諧社區搞好服務;機關黨組織要圍繞服務中心、建設隊伍搞好服務;高校黨組織要圍繞立德樹人、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搞好服務;事業單位黨組織要圍繞深化分類改革、促進事業發展搞好服務;非公有制黨組織要圍繞促進生產經營、維護各方合法權益搞好服務;各種社會組織中的黨組織要圍繞凝聚群眾、激發活力、促進發展搞好服務。要從執政黨的基層黨組織的角度來認識和把握基層黨組織的服務。我們黨是政治組織,應當履行政治組織的職能,發揮政治引領作用。要把黨組織的政治作用與服務作用統一起來。既要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又要教育引導群眾,用黨的理論武裝群眾,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群眾,不斷提高群眾的思想覺悟,帶領群眾前進。要創新服務載體,提升服務質量。通過考核評價,促使基層黨組織更好地服務發展、服務民生、服務群眾、服務黨員。
H. 完善什麼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制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
內容出處: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水平,就要求我們必須轉變政府包辦所有社會事務的傳統社會治理方式,要將社會治理從單一主體轉向黨和政府、社會組織、公民個體多方參與的共治形態,凡是社會能辦好的,都應交給社會承擔。比如城市綠化、社區服務、居家養老等領域,都可吸納社會組織、市場組織和個人參與。
(8)公民參與社會治理擴展閱讀
現代社會治理體系由組織體系、制度體系、運行體系、評價體系和保障體系構成。其中,組織體系是主體,制度體系是依據,運行體系是路徑,評價體系是標准,保障體系是支撐。它們既相對獨立,又互為一體,從而架構起治理社會的互為前提、互相制約與互相推動的社會網路,
系統工程:
首先,社會治理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治理如果存在短板,勢必嚴重影響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備性、規范性和有效性。
其次,社會治理體系內部是一個相對獨立和完整系統,必須科學設計,既不能簡單拼湊,也不能抱殘守缺。
第三,社會治理體系與其他治理體系存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關系,必須瞻前顧後,相互配套。
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在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中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 。
I. 如何有效引導社會公眾參與社會治理
要國家帶頭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