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礦整治
㈠ 青海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恢復治理
李小林1吳國祿1馬建青2趙吉梅1童金慶1
(1青海省環境地質勘查局,西寧,810007;2江西九江工程地質勘察院,九江,332000)
摘要本文在闡述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及生態重建概念及產生條件的基礎上,認為開展青海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恢復治理迫在眉捷,並依青海省砂金礦區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經驗,指出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步驟是:修復河道、復坑平整、引水淤灌、回填表土、播撒種子、封育圍欄。
關鍵詞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
1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概念
礦山地質環境是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引發的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礦山周邊一定范圍內的地質環境。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是指礦業生產活動中,為保護礦山環境和防治礦產資源開發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諸如土壤侵蝕、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地面開裂、沉降、塌陷、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和廢渣、廢氣、廢水排放對水體、土壤、空氣的污染及野生動植物和自然地質地貌景觀的破壞,危及公民生命財產安全等災害所採取的恢復治理工作。礦產資源與礦山地質環境是在地球形成及人類工程活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客觀存在的綜合體,利用礦產資源,就必須掌握資源形成演化規律,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就必須了解環境演化的自然規律,而這些規律都與地質作用相關。因此,掌握這些規律,首先要掌握地質作用的規律,這就離不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在調查中,又必須確立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並密切關注人類生存與礦產資源開發中的各種問題,做到服務於社會經濟發展。在調查的基礎上探索礦山環境變化因素,正確預報礦山環境質量及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的發生、發展,從而尋求改善環境、治理環境、恢復資源功能的方式方法。
2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引發生態重建的產生因素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增長,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資源的利用與需求急劇增長,尤其是礦產資源的需求尤為顯著。這就勢必加大了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以獲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這種推動作用既給社會經濟及人類文明歷史進程注入了動力,同時又對全球環境產生了重大影響,使人們不得不發出「救救地球,救救人類」的呼聲。眾所周知,礦產資源是地質歷史時期地質作用的產物,是深藏於地下,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可避免地要佔用和破壞大量的土地,並由此造成原有土地或草場等原有地質環境的嚴重破壞並引發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例如,原有河道及沉積物結構特徵改變,平原變成高低不平的尾礦堆或塌陷坑,肥沃的農田或草地變沼澤,粉塵飛揚,廢水、廢氣滲溢,礦區地下水位下降,含水層枯竭,水體消失,井、泉乾涸,山體滑坡,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加劇,水土涵養能力急劇降低等。這些環境地質問題主要起因於礦區人為生態環境的破壞,主要表現在礦山開發與生產過程中對地表土壤、地形及植被的破壞以及礦區及其鄰近一定范圍內的生物生存條件的破壞,並減少生物種群量,降低生存環境質量。縱觀我省礦區生態環境的破壞因素中,草場的破壞是最直觀,也是大量的。據資料,我省各類礦山企業585家,開采業工業總產值35.99億元,礦產資源開發已成為促進青海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份,但由於採金修路和礦產資源開發等活動,已造成三江源區土地沙化面積6000km2,次生裸地面積2500km2,每年仍以132km2的速度遞增,從而嚴重地破壞了三江源區草原生態系統,造成土地資源的嚴重損失,加劇了人地矛盾。此外,礦區產生的大量廢氣、廢水、廢棄渣,嚴重污染了礦區的空氣和水系,致使礦區大氣和水中的有害物質及懸浮物超標,嚴重影響了礦區職工和附近民眾的身體健康和礦區動植物的正常生長。因此,為了既能有效地利用與開發礦產資源,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又能保護礦區生態環境,滿足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就成為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作最重要的任務。
3生態重建對礦山環境地質調查的需求
礦區生態環境破壞中,最直接、最明顯的破壞是土地生態系統,所以,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就成為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作最重要的目標。因此,土地復墾及生態重建是緊緊圍繞破壞或退化的土地這一獨特的對象,其核心問題是破壞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態系統的恢復。要完成這一核心問題,勢必涉及破壞或退化土地資源本身的研究,即通過調查,分析研究因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引起土地破壞或退化的原因、形式、影響因素、破壞或退化機理、破壞程度以及對破壞或退化土地種類,破壞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態系統恢復的可行性,優化復墾方法及恢復和提高復墾土地生產能力技術可能性,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三統一。這就向人類社會提出了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價需求。通過開展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調查,摸清礦山基本現狀及其開發利用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查明已存在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並初步分析預測其潛在危害,為合理開發礦產資源、保護礦山地質環境、礦山環境整治及生態重建,實施礦山地質環境監督管理提供基礎資料和依據。
4青海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現狀及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目標
4.1礦山資源儲備現狀及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青海省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復雜多樣,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系資源型大省。據資料,現已發現各類礦產125種,產地2630餘處,其中探明儲量的105種,編入《青海省礦產資源儲量表》的有89種,產地589處。已開采利用的礦種46種,礦區149個,礦山企業585家。礦產資源保有儲量潛在價值17.25萬億元,佔全國13.6%。在已探明的礦產保有儲量中有54種居全國前十位,其中居前三位的23種。此外,石油資源含油麵積147km2,儲量超過2億t,天然氣地質儲量近30億m3。鐵路運營總里程1100km。公路有國道5條,省道23條,數萬余公里,形成以西寧市為中心,輻射全省的公路運輸網。礦產資源的儲備帶來了我省上世紀80年代以來礦產資源開發熱潮,砂礦開采、鉛鋅開采、鹽礦資源開采、煤碳、石油開采熱潮一浪高過一浪,為我省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機,目前我省礦產資源開采工業總產值達35.99億元。然而,由於青海省屬欠發達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落後,自我投資能力差,發展後勁不足,加之勞動者素質相對偏低,造成礦業開發方面存在較大的問題。
(1)資源開發規模水平低:絕大多數礦山企業規模小,大多數生產能力僅幾千噸,未形成規模化經營;
(2)浪費嚴重:開採回收率普遍較低,如有色金屬綜合回收率不及50%;
(3)技術水平低:礦產資源中共伴生有益元素多,而生產加工設備技術含量低,導致礦產資源利用程度不高;
(4)地質環境惡化: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不合理的開采和「三廢」排放,加劇了環境惡化,引發多種地質災害,如地表水污染、礦山選冶過程中大量粉塵導致空氣污染,亂采濫挖砂金,造成草場退化,生態環境惡化。
上述問題反映了青海省省礦產資源開發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會導致礦山環境地質問題與日俱增,礦山環境形成日趨嚴峻。因此,進行礦山環境地質條件,制訂科學可行的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措施,對礦山環境進行恢復治理已成為當務之急。
4.2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現狀及問題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青海省地礦系統主要從事區域地質調查及固體礦產調查工作,直至上世紀70年代中期才開始進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及環境地質工作。其工作內容主要涉及1∶20萬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工作,普查面積約37萬km2,占青海國土面積的53%,其餘部份精度僅為1∶100萬。1∶50萬精度工程地質評價面積近30萬km2,占省國土面積的40%強。大、中比例尺的環境工程地質、環境地質、供水水文地質勘查工作僅集中在青東地區,近年做過的生態環境地質、水文生態環境地質僅在黃河源區及柴達木盆地北緣帶進行,面積僅為省國土面積的15%左右,可以說絕大多數地區仍為環境地質工作空白區。但青海省特有的高原隆升與新構造運動機制以及特殊的地理環境、冰川退縮與水環境變化、湖泊、沼澤、濕地萎縮、荒漠化等生態環境敏感因子變化歷史與現狀均缺乏實際調查資料。而且,在西部大開發的熱潮中,為促保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仍在繼續加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力度。這種無限制的對礦產資源進行開發,將加重青海省生態環境災難。而且由於青海省位於我國大江大河源頭獨特的地理位置,其後果將不可避免地延伸到江河中下游我國經濟發達、人口密集的中心地區。因此,為推動青海省礦山環境地質科技水平,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加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及青海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重建工作,進行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工作勢在必行。
4.3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目標
礦山地質環境調查最終目標就是為合理開發礦產資源、保護礦山地質環境,為礦山環境整治、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工作提供基礎數據資料。其意義是有利於盡快了解和掌握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便於決策部門盡快制定解決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對策,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有效的管理,遏制礦山地質環境不斷惡化的趨勢,為國土資源部門進行國土整治、恢復和治理遭到破壞的礦山環境提供基礎資料,有利於引導礦業開發與礦山環境保護相互協調發展,使青海省的礦業開發走向良性發展的軌道,促進青海省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可見,青海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目標就是對災難性礦區進行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工作,使礦區地質環境生態退化得以遏制,生態功能得到恢復,從而消除因礦業開采引發環境工程地質問題的潛在危害。
5青海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實施過程及經驗
5.1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由來
青海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及恢復治理工作起步較晚,在國土資源部「爭取2004年完成全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及財政部、國土資源部關於印發《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使用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精神,青海省於2003年12月底在青海省國土資源廳地環處領導下組織有關專家僅對果洛州班瑪縣多卡吉卡砂金礦區及玉樹州稱多縣扎朵金礦區進行了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可行性調研,並由青海省環境地質勘查局編寫兩礦區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在中央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的支持下,青海省獲取中央財政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及價款支出補助費600.00萬元,開創了青海省礦山環境治理示範工程的先河。
5.2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實施方案及技術方法
項目實施目的:通過對20世紀80年代末期群眾性開采砂金礦過采區修復河道,覆坑平整,引水淤灌,回填復土、播種草籽、圍欄封育、驗收交付使用等土地復墾生態重建工作,恢復草地植被,遏制江河源區礦區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進程,改善當地牧民的生存條件和礦區生態環境,起到促進民族團結和當地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示範作用。
項目實施總體目標:通過礦區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的實施,恢復示範區草場生態環境,使草場植被蓋度達到50%以上,礦區河道基本恢復原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有效地推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消除因礦區開采引發環境地質問題的潛在危害,實現礦山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生態安全效益三統一,推動青海省礦山地質環境生態重建工作的順利進行。
項目實施方案及技術方法:依上述兩砂金礦區地質環境問題及現狀特徵,兩礦區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步驟如下:
(1)修復河道:整修河道時,新建河道走向、寬度、深度等盡量按原河床進行整修,其橫斷面、縱坡等應與原河床大致相同。對原地貌改變較大的過采區無法確認原河床時,應根據河性及演變規律與造床作用特點,因勢利導,使新河道更趨合理。
(2)復坑平整:用推土機、裝載機等大型機械設備將過采區進行回填、整平尾礦砂,整平剝離砂礫石。回填整平必須平順,以利上層腐植土的覆蓋和種草。
(3)引水淤灌:尾礦砂堆推平後先引水淤灌,以便於形成新的地下逕流和尾礦砂的自重壓實,保持復土後的土壤濕度,並在砂土表層形成一層淤土。
(4)回填表土:上述工作結束後即可進行覆蓋表土,選擇富含有機質的砂粘土進行土層回覆工作,土層厚不得小於20cm。
(5)播撒種子:選擇適宜高寒氣候環境條件生長的長穗披鹼草種籽進行消毒侵種後播撒,並進行淺耕操作,確保土層與種籽緊密接觸。種子量5~7kg/畝。
(6)圍欄封育:用圍欄將示範區圍封養護。
(7)組織驗收:交付牧民使用,依設計要求進行上述工作達到礦區生態恢復重建工作要求後進行,周期一般3年。
6結語
從上世紀80年代「發展是硬道理」到今天的「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道出了青海省乃至整個世界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歷程,也標志著我黨在領導和駕馭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日趨成熟。礦產資源為國家所有,環境屬於全人類共有,為了保障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保障環境不被破壞的前提下,進行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這就是實行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生態重建的戰略目標。因此,可以說加強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是遵循科學發展觀的基礎性、公益性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作。
㈡ 青海省礦產資源開發整合效果
青海是一個資源型省份,礦產資源勘探開發一直是重頭戲。目前,全省四大支柱產業中,三大產業 (石油天然氣、鹽湖化工、有色金屬冶煉)以礦產資源開發為基礎。全省各類礦山企業達839家,其中大型礦山31家。年產值超過千萬元的企業29家,超億元的礦山企業10家。礦業增加值已佔全省 GDP的1/4,礦業產值佔全省工業總產值一半以上。但是,青海省長期以來依託資源,形成了高資源、高消耗的工業化發展模式。礦產資源開發大部分是初級產品,精深加工不足,產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企業經濟效益相對較差。因此,近年來,在國土資源部領導下,青海省以煤炭、鹽湖等優勢資源為重點,下大氣力開展資源整合,切實治理 「小、散、亂」現象,有效地促進資源規模化、集約化、規范化開發,提高礦產資源利用水平,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為今後保持良好的資源開發環境,更好地為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資源服務和保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青海省礦產資源整合工作起步較早,國發 [2005]28號文件下發前,就曾以鹽湖和煤炭資源為重點,開展礦區整合並取得顯著成效。1999年,針對察爾汗鹽湖鐵路以東礦區隨意修建鹽田、土法上馬鉀肥生產裝置、亂采濫挖較為普遍等情況,青海省制定了 「四統一」(統一供礦、統一排鹵、統一供水、統一供電)方案,在充分兼顧已有合法開采企業權益的基礎上,通過資產重組將礦區企業組建為一個開發主體,合並原有13個采礦權,向整合後組建的企業頒發了1個采礦許可證。2002年,青海省又將馬海鹽湖礦區11家鉀肥生產企業合並為一家集團公司,統一辦理了1個采礦權,使湖區鉀肥年生產能力達到25萬噸,成為繼察爾汗鹽湖之外又一重要鉀肥生產基地。
2003年,青海省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對熱水煤礦和默勒煤礦區實施整合重組,關閉了熱水煤礦多個小規模采礦井,由省投資公司整合組建了煤電聯營的統一開發企業,建成2個規模礦井。同時,在默勒煤礦區徹底清除了73家各類小煤窯,由西部礦業公司牽頭整合組建成集煤、電、鋁生產經營為一體的資源綜合開發企業,將該礦區整合成一個采礦主體,形成2個規模礦井。2005年7月,省政府制定了木里煤田規模化、集約化開采和統一開發、統一發展煤焦化產業的目標,對多家分散開採的企業進行整合。
2006年,青海省結合實際,制定了 《青海省礦產資源整合總體方案》,對全省煤炭、鹽湖、有色金屬、建材等15個礦種、近20個礦區開展大規模資源整合。2007年年底,魚卡煤礦通過整合由2個投資主體開發;甘肅、青海邊界地區的三岔煤礦區通過清理整頓,取締了40多個非法採煤點,礦區整合為3個礦業權,實現了同一主體整體開發的目標。木里煤田整合工作已接近尾聲,煤炭上下游產業鏈條已經形成。原8家企業已整合為3家,整合後的煤炭企業年生產規模均在90萬噸以上,並形成了煤炭上下游一體化產業鏈條,其中西鋼集團煤—焦—鐵—鋼—軋一體化產業配套年產70萬噸焦化項目和慶華礦冶煤化公司年產200萬噸煤焦化綜合產業園區已建成投產,中奧能源公司一期年產130萬噸焦化園區已啟動建設。察爾汗鹽湖鐵路以東緊密型企業的組建工作進展較快,按照省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領導小組專題會議要求,提交了緊密型企業組建方案。
通過整頓和整合,青海省重點礦區的開發局面有所改變,礦山布局逐步趨向合理,資源向優勢企業集聚,資源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礦山安全生產狀況明顯好轉,礦山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
㈢ 青海有那些礦產
1,有色金屬:鐵、錳、鉻以外的所有金屬的統稱,是機械製造業內、建築業、電子工業容、航空航天、核能利用等領域不可缺少的結構材料和功能材料。青海境內祁連成礦帶,柴達木盆地北緣成礦帶盛產。
2,石棉:天然的纖維狀的硅酸鹽類礦物質的總稱,主要用於機械傳動、制動,其中較為重要的是汽車、化工、電器設備、建築業等製造部門。青海境內主要生產礦帶是祁連成礦帶。
3,煤炭:固體可燃性礦物,構成煤炭有機質的元素主要有碳、氫、氧、氮和硫等。青海境內主要生產礦帶是柴達木盆地北緣成礦帶。
4,貴金屬:主要指金、銀和鉑族金屬,多數具有很好的化學穩定性和延展性。在電子、宇航、原子能、電工材料、儀器儀表、感光材料等領域都有廣泛的用途。青海境內主要生產礦帶是東昆侖成礦帶,柴達木盆地北緣成礦帶。
5,石油:粘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青海境內主要生產礦帶是柴達木盆地。
㈣ 請問,現在青海省天峻縣木里鎮的煤礦是否整改了,可以重新開采了嗎是否是青海遠橋煤業有限公司中標
現在國家對這個煤礦整改很重視的呀,好像還不可以開采吧,所以你要耐心等待了呀,至於這個公司有沒有中標的話,會有公示結果出來的。
㈤ 青海省金湘礦業完強金礦開工嗎
只能說有這個可能性了,至於這個青海的金鄉礦業,開工的話估計還在整頓之中吧,因為現在國家對這個煤礦礦業之類的大力整頓。
㈥ 央視記者探訪青海非法采礦涉事企業,為何兩次遭拒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以下是我的個人觀點:
1、從調查的視頻上來看,上午記者去興青集團天峻能源有限公司的辦公區域,向該辦公後勤主任詢問關於礦的采礦權,但該主任表示不清楚,後又詢問清楚采礦權的人,對方回答說下午礦長回來,他清楚。下午記者再次前去詢問,但是礦長沒有出現,該後勤主任也沒有提供礦長的聯系方式。種種的行為都表示,該礦廠內部有原因。
我認為他們可以光明正大的拒絕記者的采訪,而且每次在領導和執法人員來礦區前,該公司都能得到消息,種種跡象表明背後肯定涉及到權錢交易,利益輸送,官商勾結等問題,我們應該持續關注這場正義之戰。希望能早點得到捷報。
㈦ 青海的煤礦主要在哪裡
比較大型的
青海省礦業股份有限公司
ad: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
博海煤炭
ad:西寧市-城東區
上海版中輝投資有限公司權
ad:西寧市
青海鴻福礦業有限公司
青海鑫寶源礦業有限責任公司
青海聖雄礦業有限公司
海西州大頭羊煤礦
ad: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