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工作
⑴ 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
"雙重預防機制"解決方案
建立企業動態風險分級管控機制
通過識別生產經營活動中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運用定性或定量的統計分析方法確定其風險嚴重程度,確定風險控制的優先順序和風險控制措施。
建立企業動態隱患排查治理機制
排查治理生產經營單位違反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規章、標准、規程和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的規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存在可能導致事故發生的物的危險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管理上的缺陷,並實現隱患排查、記錄、監控、治理、銷賬、報告的閉環管理。
「雙重預防機制」與「安全生產標准化」 的關系
※ 雙重預防機制是創建安全生產標准化體系的核心部分,是安全生產標准化的具體方法,是驗證安全工作的一個最有效的抓手,是安全管理的核心,強化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與安全生產標准化並不沖突和矛盾。
※ 開展安全生產標准化工作必須扎實做好雙重預防體系工作,兩者互為結合,缺一不可。
※ 企業應將安全生產標准化創建工作與安全風險辨識、評估、管控,以及隱患排查治理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在安全生產標准化體系的創建、運行過程中深度開展安全風險辨識、評估、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
"雙重預防機制」 建設挑戰
認識誤區
忽視雙機制與其他體系的聯動性,認為雙機制是「另搞一套」,單純為了建設而另起爐灶,與已建立的職業健康管理體系、安全生產標准化體系脫節,導致實際運行困難。
不落地
領導越來越重視安全,但有大多數時候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基層員工以消極的態度對待各種檢查。雙機制變成了一個為迎接檢查而建設的面子工程,沒有在企業得到動態有效運行。
認不清、想不到
雙機制的建設「形式大於內容」,在運行雙機制時將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兩者分離,未銜接關聯。認為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可有可無,重點工作放到了隱患排查上,但隱患治理的狀況混亂。
員工參與不足
將風險辨識評估任務直接分配到某個或幾個部門,由部門的幾名員工各自辨識本部門存在的風險,然後將風險辨識結果進行簡單匯總形成安全風險辨識評估報告,未體現全員參與,未做到全覆蓋。
直線責任和屬地管理未落實
風險在現場,重心在基層,但風險分級管控標准不清楚,責任人未分級逐層傳遞,基層員工安全意識和素質很難有效提升, 安全管理的壓力很難有效傳遞到執行層包括中層和基層管理層。
實時動態監控缺乏
缺乏信息化系統的有力支撐,導致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形成了「信息孤島和流程脫節」,在雙體系的建設過程中,對安全管理大數據的運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對這些資料數據進行挖掘運用,使大多數的企業在雙機制建設時顯得捉襟見肘。
"雙重預防機制」 方案
簡述賽為「雙重預防機制」解決方案,是根據《國務院安委會關於實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構建雙重預防機制的意見》等政策要求,結合國際先進的安全管理理論方法和企業安全管理的水平,藉助互聯網、移動通信、物聯網、雲服務和大數據等技術,研發形成雙重預防機制信息化系統,以系統化的安全咨詢方案為基礎,針對企業安全風險特點,與生產運營對接,動態管控安全風險和隱患排查治理,精準解決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制度落地、安全生產風險實時監控和科學化決策等難題,有效推進事故預防工作信息化、數字化、動態化,實現企業安全管理的革命性突破。
方案構成
系統管理
業務數據初始化
業務流程設置
業務許可權分組
激勵機制
全員參與雙機制建設
主動掌握風險辨識方法
主動學習風險管控標准
積極參與隱患排查治理
積分考核執行效果
管控執行
管控標准APP推送
全員隱患排查上報
隱患自動閉環跟進
風險管控實時預警
風險管理
系統的風險辨識和評估、科學的風險
分級,制定切實有效的風險管控標准
、形成完整的風險資料庫。
隱患管理
跟蹤隱患的整改落實和關閉,實現隱患全過程管理
◆ 隱患排查◆ 隱患上報
◆ 隱患登記◆ 整改措施制定
◆..........
風險地圖
風險分級四色分布
運行數據自動統計
管控結果動態展現
安全隱患實時提醒
方案亮點
痕跡化
雙機制運行原始記錄自動存儲,痕跡記錄可隨時追溯查詢,員工一崗雙責、盡職減責、失職追責有據可依。
標准化
業務流程標准化,通過系統對雙機制的標准化運行提供支撐,通過系統可以開展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專業性的風險辨識和隱患排查活動。
動態化
實時採集數據並收集問題,管理層隨時掌握現場情況。
智能化
根據隱患排查治理數據,自動生成各項數據統計報表(檢查率、符合率、整改率、事故率等),根據內置演算法,實時顯示動態風險地圖,實現風險預警。
專業性
各項檢查有來源、有依據;同時通過App將專家的大腦與眼睛帶到現場。
成長性
實現安全知識、技能和經驗的積累與沉澱,形成企業雙機制建設專業資料庫。
兼容性
每一模塊既能獨立運行和單獨使用,又能多模塊無縫集成,還可以快速實現與企業現有IT系統、政府信息化系統的集成。
易用性
利用移動APP檢查作業,業務流轉簡單方便,易於操作 系統操作可快速上手,熟練掌握。
⑵ 如何做好安全隱患的檢查與整改工作
一、如何做好安全檢查與整改:
1、檢查要有目的性,要求和計劃要明確;要經常檢查,抓落實、促整改;不走過場,不搞形式。
2、在日常工作中認真執行巡迴檢查制度,堅持做好巡檢工作;重視交接班的檢查,認真對待隱患問題的交接。
3、管理人員要強化對員工檢查與整改的監督、考核職能,嚴格要求,合理獎懲,積極整改。
4、做到「四個及時」:及時查找發現安全隱患,及時進行匯報協調,及時組織整改解決,及時做好記錄台賬。
5、定期組織檢查和不定期的抽查相結合,如查崗或結合活動、工作需求隨時安排檢查。每月至少一次綜合全面的檢查。按要求做好專項檢查如消防設施、機具設備、車間用電、防火、防汛等專項檢查,專項檢查還包括對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的檢查,如每天一次的對重大危險源的檢查。
6、必須落實安全隱患整改責任制,落實責任和期限。不檢查就不知道隱患在哪兒,也談不上整改,而光檢查不整改,等於沒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一般安全隱患要立即整改,對不能處理的隱患實施跟蹤監督,實施臨時應急措施,掛牌限期整改。
7、安全要你管我管大家管,要調動全員參與安全檢查與整改的意識和責任,每一個人都要盡職盡責,才能防微杜漸。
二、檢查與整改注意的原則:堅持早發現、早匯報、早整改的原則。
安全檢查要堅持領導與群眾相結合、綜合檢查與專業檢查相結合、檢查與整改相結合的原則,並做到經常化、制度化、規范化的原則。
對檢查出的隱患,要進行原因分析,及時實施整改解決措施。對事故隱患,按照隱患整改「四定」原則落實(定措施、定負責人、定期限、定資金來源)。
對檢查中發現的一般安全隱患要立即整改,對不能處理的隱患實施跟蹤監督實施臨時應急措施,掛牌限期整改。對不具備整改條件的隱患,要採取一定的應急防範措施,或臨時解決措施,按要求限期整改或停車停產整改,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徹底整改掉,確保安全生產。對危險性及危害性較大的隱患必須立即整改落實。
檢查和整改是互動互補的關系,在檢查中發現問題加以整改,在整改中繼續排查隱患,不斷優化和完善,最終達到安全生產的目的。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安全檢查與整改,認真做好安全檢查與整改。
(2)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工作擴展閱讀:
安全隱患是在日常的生產過程或社會活動中,由於人的因素,物的變化以及環境的影響等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缺陷、故障、苗頭、隱患等不安全因素。
事故隱患分為一般事故隱患和重大事故隱患。
一般事故隱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難度較小,發現後能夠立即整改排除的隱患。重大事故隱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難度較大,應當全部或者局部停產停業,並經過一定時間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隱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響致使生產經營單位自身難以排除的隱患。
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傷,或者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特別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傷(包括急性工業中毒,下同),或者1億元以上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重大事故隱患與重大危險源的概念與構成要素。事故隱患與危險源不是等同的概念,事故隱患是指作業場所、設備及設施的不安全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管理上的缺陷。
它實質是有危險的、不安全的、有缺陷的「狀態」,這種狀態可在人或物上表現出來,如人走路不穩、路面太滑都是導致摔倒致傷的隱患;也可表現在管理的程序、內容或方式上,如檢查不到位、制度的不健全、人員培訓不到位等。
重大危險源,是指長期地或者臨時地生產、搬運、使用或者儲存危險物品,且危險物品的數量等於或者超過臨界量的單元(包括場所和設施)。 分生產型和儲存類型。
⑶ 隱患治理措施包括哪五個方面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重點行業和領域危險品生產危險品調查和管理專項行動的通知》隱患治理措施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落實隱患排查治理責任。
二是落實隱患排查治理措施。
三是落實隱患排查治理資金。
四是落實隱患排查治理時限。
五是落實隱患排查治理預案。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安全生產隱患調查管理專項行動,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統一領導,安全監督,監督等有關部門密切配合。有必要根據地區,行業和實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明確界定分工,明確責任,落實。
要認真落實政府行政主管責任制和企業法定代表制。各地區應採取措施,制定本通知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的指導意見和區域安排,並落實到各生產經營單位和重點行業的其他有關單位,不得走死路。
(二)突出重點,強化督導。調查和管理隱患的特別行動應突出重點行業和高風險行業等領域的重點企業。各級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安全監察部門要加強監督,檢查和指導。
要認真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政策,加大安全投入,加快安全技術改造,淘汰落後產能,提高企業安全生產管理水平,增強事故預防能力。
(三)廣泛發動,群防群治。要充分依靠和動員廣大員工參與隱患的調查和管理。各類生產經營單位必須緊緊依靠技術管理人員和崗位員工,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知情權,參與和監督安全生產,全面組織員工,認真查找各種隱患,積極參與隱患管理。
(四)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各地區應以此隱患調查和管理專項行動為契機,推動重大危險源監督管理工作和事故危害調查工作的深入開展,不僅要有效消除重大威脅的隱患。要安全生產,還要落實根本原因。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安全生產的長效機制。
(五)廣泛宣傳,輿論監督。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各種媒體,宣傳這一隱患的調查和管理專項行動,加強對輿論的監督和群眾的監督,揭露經過調查和管理的單位。
(3)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工作擴展閱讀:
隱患排查的工作目標
通過開展隱患排查治理專項行動,進一步落實企業的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和地方人民政府的安全監管主體責任,全面排查治理事故隱患和薄弱環節;
認真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建立重大危險源監控機制和重大隱患排查治理機制及分級管理制度,有效防範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發生,促進全國安全生產狀況進一步穩定好轉。
隱患排查的對象和范圍
本次隱患排查治理專項行動的對象和范圍為高危行業等重點行業和領域的各類生產經營單位,主要包括:煤礦、金屬非金屬礦山、石油、化工、煙花爆竹、冶金、有色、建築施工、民爆器材、電力等工礦企業;
道路交通、水運、鐵路、民航等交通運輸企業;漁業、農機、水利等單位;人員密集場所;以及其他行業和領域近年來發生重特大事故的單位。同時,通過對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進一步檢查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安全監管責任落實情況和打擊非法建設、生產和經營的情況。
⑷ 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包括哪些內容
育肥牛場安全生產的內容包括:牛的運輸、飼養人員、飼料加工、防電、防火、防盜、防毒、防竊等。
1.架子牛運輸安全
架子牛運輸安全主要是確保人畜安全。①行車安全,不開斗氣車、不開英雄車、不開有毛病的車、不違章行車;②禮讓行車,不佔道,不搶道,多避讓;③彎路彎道減速慢行,直道中速行駛(時速50~60千米);④司機在行車中,注意力高度集中,不疲勞駕駛,遵守行車紀律;⑤行車安全教育要經常性,堅決杜絕酒後開車;⑥遇冰雪路行車時車輪上必須設置防滑鏈條。
2.育肥牛飼養安全
育肥牛飼養的安全工作主要是飼養人員的安全,飼養員進圍欄打掃衛生時要防範牛頂人、踢人,尤其是野性較大的牛。
3.飼料加工安全
①青貯飼料收割台前的安全,嚴禁割台前站人。②粗飼料加工粉碎時飼料入口處的安全,戴安全帽、穿戴工作服,嚴禁戴手套操作,嚴禁留長發,嚴禁用手推粗飼料進入粉碎機。③精飼料加工粉碎時飼料入口處的安全,戴安全帽、穿戴工作服,嚴禁戴手套操作,嚴禁留長發。④在電工指導下使用電機、機械。⑤粉碎飼料時戴防塵口罩。
4.防火安全
①育肥牛場的防火工作應常年抓,在冬季特別要注意粗飼料的防火;②設防火標識,劃定防火區;③防火區內嚴禁吸煙;④冬季取暖時既要防火,更要防煤氣中毒;⑤經常檢查消防用水的設備完好性。
5.用電安全
①電工憑證上崗,嚴禁無證操作;②制訂用電操作規程;③有電擊危險點設防電擊標識;④經常檢查線路、閘盒,確保電路正常運行。
6.防盜防竊
①經常進行防盜防竊思想教育;②完善防盜防竊管理制度;③嚴格執行貨物出入管理制度;④實行夜間巡邏制度。
⑸ 什麼是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兩個體系建設
安全風險分級管控體系是隱患排查治理體系的「基礎」。根據安全風險分級管控體系的要求,企業組織實施風險點識別、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典型措施制定和風險分級,確定風險點、危險源為隱患排查的對象,即「排查點」。
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體系作為安全系統管理的兩個核心環節,在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安全生產標准化建設中均有明確要求,並作為其基礎關鍵環節存在。其核心理念也是運用PDCA模式與過程方法,系統的進行風險點識別、風險評估與管控措施的確定,並對各個過程制定規則、原則,進行過程式控制制並做到持續改進。
(5)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工作擴展閱讀:
安全風險分級管控是指按照風險不同級別、所需管控資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復雜及難易程度等因素而確定不同管控層級的風險管控方式。風險分級管控的基本原則是:風險越大,管控級別越高;上級負責管控的風險,下級必須負責管控,並逐級落實具體措施。
藍色風險:可包括5級風險和4級風險。
5級風險:稍有危險,需要注意或可忽略的、可接受的。對於該級別的風險,員工應引起注意;公司的基層工段、班組負責控制管理,可根據是否在生產場所或實際需要來確定是否制定控制措施及保存記錄。
4級風險:輕度危險,可以接受或可容許的。對於該級別的風險,公司的車間、科室應引起關注並負責控制管理,所屬工段、班組具體落實;不需要另外的控制措施,應考慮投資效果更佳的解決方案或不增加額外成本的改進措施,需要監視來確保控制措施得以維持現狀,保留記錄。
黃色風險:3級風險,中度(顯著)危險,需要控制整改。對於該級別的風險,公司、部室(車間上級單位)應引起關注並負責控制管理,所屬車間、科室具體落實;應制定管理制度、規定進行控制,努力降低風險,應仔細測定並限定預防成本,在規定期限內實施降低風險措施。在嚴重傷害後果相關的場合,必須進一步進行評價,確定傷害的可能性和是否需要改進的控制措施。
橙色風險:2級風險,高度危險,重大風險,必須制定措施進行控制管理。對於該級別及以上的風險,公司應重點控制管理,由安全主管部門和各職能部門根據職責分工具體落實。當風險涉及正在進行中的工作時,應採取應急措施,並根據需求為降低風險制定目標、指標、管理方案或配給資源、限期治理,直至風險降低後才能開始工作。
紅色風險:1級風險,不可容許的,巨大風險,極其危險,必須立即整改,不能繼續作業。對於該級別風險,只有當風險已降低時,才能開始或繼續工作。如果無限的資源投入也不能降低風險,就必須禁止工作,立即採取隱患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