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國家最理想的模式
① 國家治理的方式有哪些內容
1、引領國家治理方向,需要科學的政治理論。黨要團結帶領人民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迫切需要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武裝。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堅持不懈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機關、進企業、進校園、進農村、進社區,使之成為人民群眾的行動指南,引導廣大人民群眾聽黨話、跟黨走,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厚植國家治理優勢,需要堅強的政治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也是實現有效國家治理的根本保證。新中國成立70多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推進各項事業、開展各項工作,成功應對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克服無數艱難險阻,創造出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
3、凝聚國家治理力量,需要正確的政治路線。黨的政治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越是面臨嚴峻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越是處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越要全面貫徹執行黨的政治路線。
制定執行國家治理現代化大政方針、部署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重大戰略、研究確定國家治理現代化工作措施,都必須服從服務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確保凝聚全黨全國人民智慧和力量,深入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1)治理國家最理想的模式擴展閱讀:
人民擁護是國家治理的雄厚根基。站穩人民立場,務必緊扣民心這個最大的政治,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事情抓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人民群眾成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最大受益者。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務必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確保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務、社會事務,讓人民群眾成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最廣參與者。
接受人民監督,務必把人民群眾滿意作為衡量國家治理成效的根本標准,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讓人民群眾成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最終評判者。
② 歷史朝代治理國家模式
夏、商:不可考
周:分封制(也可稱封建制)
秦:郡縣制
漢:郡縣封版國雙軌制
魏晉南北朝:士權族與皇族共制
隋唐:三省六部
宋:強干弱枝,文官治國
明:廢丞相,按察使,布政使、都指揮使分立
清:前貴族民主、中專制集權、後仿西方改革
民:五權分立,三民主義
本朝:人 民 民 主 專 政
③ 老子為什麼認為無為而治是治理國家最好的方式
老子認為應該用這種無為而治的辦法來治理國家。他認為理想的統治者治理國家內,是讓人民去過自容由自在的生活,不要去干涉他們。用無所作為聽其自然發展的辦法,來達到治理好國家的目的。
在老子看來,虛無的東西才是最有用的東西。道本身就是空虛而不見的東西。
老子反對用刑、禮、智這些東西來治理國家。他反對重稅,反對強大的兵力,反對工商業,反對知識和文化。認為這些都是違反了無為而治的原則。
老子告誡統治者,如果違反了無為而治的原則,就會引起人民的變亂,以至無法維持自己的統治。
④ 推進國家治理體制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解決好什麼模式選擇問題
必須解決好制度模式選擇問題。
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完整涵義,一是完版善和發展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二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兩句話組成了一個嚴密整體,全面准確地回答了中國特色制度模式選擇問題。前一句話,規定了根本方向;後一句話,規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的鮮明指向。
⑤ 最理想的管理模式是什麼
轉載以下資料供參考
管理模式是在管理人性假設的基礎上設計出的一整套具體的管理理念、管理內容、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論體系並將其反復運用於企業,使企業在運行過程中自覺;加以遵守的管理規則。
好的管理模式的重要標志是其對環境的適應性。未來的企業管理的目標模式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為基礎,適當地吸收和利用其他幾種管理模式的某些有用的因素。為什麼這樣講呢牽因為制度化管理比較「殘酷」,適當地引進一點親情關系、友情關系、溫情關系確實有好處。甚至有時也可以適當地對管理中的矛盾及利益關系做一點隨機性的處理,「淡化」一下規則,因為制度化太呆板了。
五種企業管理模式
1.親情化管理模式 這種管理模式利用家族血緣關系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即內聚功能,也就是試圖通過家族血緣關系的內聚功能來實現對企業的管理。從歷史上看,雖然一個企業在其創業的時期,這種親情化的企業管理模式確實起到過良好的作用。但是,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尤其是當企業發展成為大企業以後,這種親情化的企業管理模式就很快會出現問題。因為這種管理模式中所使用的家族血緣關系中的內聚性功能,會由其內聚性功能而轉化成為內耗功能,因而這種管理模式也就應該被其他的管理模式所替代了。我國親情化的企業管理模式在企業創業時期對企業的正面影響幾乎是99%,但是當企業躍過創業期以後,它對企業的負面作用也幾乎是99%。這種管理模式的存在只是因為我們國家的信用體制及法律體制還非常不完善,使得人們不敢把自己的資產交給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人使用,因而不得不採取這種親情化管理模式。 2.友情化管理模式 這種管理模式也是在企業初創階段有積極意義。在錢少的時候,也就是在哥們兒為朋友可以而且也願意兩肋插刀的時候,這種模式是很有內聚力量的。但是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尤其是企業利潤增長到一定程度之後,哥們兒的友情就淡化了,因而企業如果不隨著發展而盡快調整這種管理模式,那麼就必然會導致企業很快衰落甚至破產。我國有一個民營企業叫「萬通」,一開始就是五個情投意合的人創辦的一個友情化企業,當時大家都可以卧薪嘗膽,創業者之間完全可以不計較金錢。但是,當萬通拿到第一筆大的利潤的時候,五個人就開始有所摩擦。當時萬通的比較大的股東叫馮侖,他還想繼續堅持這種管理模式而使企業發展,他組織企業的創辦者讀《水滸》,讓大家記取散夥與分裂的教訓,但結果最後沒有解決問題,只好幾個人解散了這個企業,放棄了這種友情化管理模式。後來萬通由於創業者各自另起爐灶而孵化了好幾個企業。 3.溫情化管理模式 這種管理模式強調管理應該是更多地調動人性的內在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使企業很快地發展。在企業中強調人情味的一面是對的,但是不能把強調人情味作為企業管理制度的最主要原則。人情味原則與企業管理原則是不同范疇的原則,因此,過度強調人情味,不僅不利於企業發展,而且企業最後往往都會失控,甚至還會破產。有人老是喜歡在企業管理中講什麼溫情和講什麼良心,認為一個人作為企業管理者如果為被管理者想得很周到,那麼被管理者就必然會有很好的回報,即努力工作,這樣企業就會更好地發展。可見,溫情化管理模式實際上是想用情義中的良心原則來處理企業中的管理關系。在經濟利益關系中,所謂的良心是很難談得清楚的。良心用經濟學的理論來講,實際上就是一種倫理化的並以人情味為形式的經濟利益的規范化回報方式。因此,如果籠統地講什麼良心,講什麼人性,不觸及利益關系,不談利益的互利,實際上是很難讓被管理者好好乾的,最終企業都是搞不好的。管理並不只是講溫情,而首先是利益關系的界定。有些人天生就是溫情式的,對利益關系的界定往往是心慈手軟,然而在企業管理中利益關系的界定是「冷酷無情」的,對利益關系的界定,到一定時候「手不辣」、「心不狠」是不行的。只有那種在各種利益關系面前「毫不手軟」的人,尤其對利益關系的界定能「拉下臉」的人,才能成為職業經理人。例如,如果有人下崗的時候哭哭啼啼,一個人作為管理者心軟了,無原則地可憐下崗者而讓他上崗了,那這個人就完全有可能成不了職業經理人。
4.隨機化管理模式 在現實中具體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民營企業中的獨裁式管理。之所以把獨裁式管理作為一種隨機化管理,就是因為有些民營企業的創業者很獨裁。他說了算,他隨時可以任意改變任何規章制度,他的話就是原則和規則,因而這種管理屬於隨機性的管理。另外一種形式,就是發生在國有企業中的行政干預,即政府機構可以任意干預一個國有企業的經營活動,最後導致企業的管理非常的隨意化。可見,這種管理模式要麼是表現為民營企業中的獨裁管理,要麼是表現為國有企業體制中政府對企業的過度性行政干預。現在好多民營企業的垮台,就是因為這種隨機化管理模式的推行而造成的必然結果。因為創業者的話說錯了,別人也無法發言矯正,甚至創業者的決策做錯了,別人也無法更改,最後只能是企業完蛋。 5.制度化管理模式 所謂制度化管理模式,就是指按照一定的已經確定的規則來推動企業管理。當然,這種規則必須是大家所認可的帶有契約性的規則,同時這種規則也是責權利對稱的。因此,未來的企業管理的目標模式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為基礎,適當地吸收和利用其他幾種管理模式的某些有用的因素。為什麼這樣講呢牽因為制度化管理比較「殘酷」,適當地引進一點親情關系、友情關系、溫情關系確實有好處。甚至有時也可以適當地對管理中的矛盾及利益關系做一點隨機性的處理,「淡化」一下規則,因為制度化太呆板了。如果不適當地「軟化」一下也不好辦,終究被管理的主要對象還是人,而人不是一般的物品,人是有各種各樣的思維的,是具有能動性的,所以完全講制度化管理也不行。適當地吸收一點其他管理模式的那些優點,綜合成一種帶有混合性的企業管理模式。這樣做可能會更好一點。這恐怕是中國這十幾年來在企業管理模式的選擇方面,大家所得出的共識性的結論。
⑥ 治理國家最有效的,最靠得住的方法是
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
⑦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什麼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
依法治抄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確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並不排斥政治領導、組織保障、方針政策指導、發動依靠群眾、思想政治教育等,而是強調在諸種方略共治的國家治理體系中,依法治國是基本的、表現為國家意志和制度化安排的主要治國方略;把法治確立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並不排斥道德、紀律、行政手段、經濟手段、鄉規民約等方式方法的作用,而是強調應把法治與德治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結合起來,綜合運用法律、道德、經濟、行政、紀律、規約等規范手段,形成由多種方式方法共同構成的綜合治理體系,其中法治是基本的、主要的治國方式。在現代國家治理中,法治不是萬能的,依法治國不能包打天下,但沒有法治和依法治國是萬萬不能的。我們既要防止法治萬能主義,也要警惕法治虛無主義。
⑧ 中國國家治理模式是什麼
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
⑨ 人類社會治理國家的模式包括哪些方面
中國抄治理國家模式:
周:襲分封制(也可稱封建制)
秦:郡縣制
漢:郡縣封國雙軌制
魏晉南北朝:士族與皇族共制
隋唐:三省六部
宋:強干弱枝,文官治國
明:廢丞相,按察使,布政使、都指揮使分立
清:前貴族民主、中專制集權、後仿西方改革
民:五權分立,三民主義
本朝:人 民 民 主 專 政
⑩ 老子認為,最理想的治國方法就是什麼
實際上兩千多年的中國統治者在思想上統治老百姓走的是兩條線;一條線是孔子的集體統治術,是叫別人那樣做的,是明的,被史學家稱為明線或『明流』,第二條線才是他們集體內部走的也是他們單個的,人人的走的路線這叫暗線或『暗流』。為什麼沒有在【拔開封建社會慢長的迷霧】提到此人和它的道家思想,是因為它(道家思想)不是統治階級的專利,『雖然老子本意也是給統治階級開的葯方,但這個葯方以遠遠超出了它的試用范圍(統治人民)』,它(道家思想)的那些「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反者道之動」「挫銳」、「解紛」,「歸根曰靜」等思想也是天下所有人都可以用的,只不過它(道家思想)更是那些統治者的內用方術。
先看看老子教統治者如何集體統治人民的它的招術是什麼;老子認為,最理想的治國方法就是『無為』,他說;『為無為,則無不治』「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意思是,統治者『無為』,國家就可治理好,人民自然歸順;統治者喜好安靜,人民自然會端正;統治者不滋擾生事,人民自然富足;統治者不窮奢極欲,人民自然會淳樸。統治者應該「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他認為,「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人民之所以難以統治,就是因為統治者喜歡『有為』,「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大國就象烹小魚一樣,不要過多攪動,魚才能烹得好;同樣治理國家,不要擾民,國家才能治理好。「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政治寬宏,人民就純厚。政治嚴苛,人民就畏首畏足。他說「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還說「智慧出,有大偽」 揭露「人之道」是「損不足以俸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等等,他為統治階級提供的一整套統治方術,實質上還是愚民政策,所有這些並非不要統治,別以為他真的要恢復到人人平等的原始社會;他的真實用意是看到對人民只實行高壓政策是行不通的,所以一方面妄圖使社會倒退,毀棄物質文明,「常使民無知無欲」,這樣人民就不起來造反。另一方面統治者的權勢也不要過分暴露,所以宣揚「柔弱」、「退守」,提倡「謙下」、「不爭」,做到「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才可以成為「社稷主」、「天下王」。他主張復古;「鄰國相望,雞犬之聲新聞,使民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是他的理想社會,他的這些理想社會,歷代統治階級都作不到,也不想那樣做因為統治者們個個都無法控制自己的貪欲,所以他的這個理想社會最終化為泡影。
為什麼統治階級他們個體又視老子之道如法寶呢?因為老子之道是講;『動,變,轉,』一切事物包括人『動,變,轉』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對上級、對平級、對下級、對老百姓均用這一『道』思想進行分析、揣摩,判斷,其實說白了這『道』思想才是他們個人求官,坐官,陞官,定位,穩位,奪位的法寶。
老子講;大小、高下、前後、生死、難易、進退、古今、始終、正反、長短、智愚、巧拙、美惡、正奇、善妖、強弱、剛柔、興廢、勝敗、有無、厲害、陰陽、華實、曲全、貴賤、榮辱、吉凶、禍福等等,都是『動-變-轉』的運動。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生,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就是說;當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這就知道了丑;當天下人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這就知道了惡,所以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音與聲、前與後,都是相互對立,又相互衣存的,這是永恆的道理。
它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就是說,委屈反能保全,彎曲反能變直,低窪反能充盈;敝舊反能變新,少取反能收獲,多智反而迷惑。「反者道之動」。」「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物狀則老「。」「兵強則滅,木強則折」。「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從這些可以看出任何事物無不向自己的反面轉化,所以它強調「忍者道之用」認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剛」,因為處於柔弱的地位,就預示著必然轉化為剛強。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因此可見,老子所說小與大、難與易、弱與強、柔與剛之間都是『動-變-轉』的辯證發展,事物總是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向其相反的方面轉化。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就是說』『人』與萬物草木初生雖然柔弱,但生機勃勃,活力充盈,可是一旦狀大或堅強了,便會逐漸走向衰老和死亡。以上均可看出萬事萬物包括人,它們的內在規律就是『動、變、轉』。
總之一句話老子的中心思想就是「無為」他說;學道應天天進益,行道應天天減損,減損又減損,一直到無為,無為才能有為,這一切(『無為』)表面是靜(凈),自己先靜(凈)『其實假靜(凈)』要別人看了是靜(凈),別人也才會靜(凈),自己暗中『動』(『無為』是麻痹對手以達自己『有為』之目的,)這就是老子的核心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