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新疆河岸整治

新疆河岸整治

發布時間: 2021-01-07 13:10:55

A. 河流的治理方法,要具體的,不要粘帖復制!

不難看出,改造一條平原河流,應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在上游興建樞紐,以攔河壩為主要矛盾方面來控制河流,調節來水來沙量,從而改變河道的水流條件;二是改變河床的邊界條件,即依靠河床的岸邊工程或其他整治工程作為矛盾的主要方面,調整水流的流場,達到人們預期的目標。第一方面的內容,我們已在前文中作過討論,後一方面的內容就是要研究河道本身的整治工程問題,這是本文的主題。
對於平原河流而言,要控制其河勢變化,就必須實施河岸整治工程。對於已滿足防洪和對國民經濟各部門均較有利的河勢,常常採用護岸工程以保護並穩定該段河勢,對不利於防洪和國民經濟發展的河勢;就必須採取整治工程或工程河段來調整或改造河勢,使其向有利的方向發展。通過工程河段來調整和改造河勢,難度很大、要求很高,通過岸邊工程的實踐將把河道整治的技術水平推向更高的階段。
在河勢的調整和改造中必須研究河流內部力的結構。運動的河流在時空上總是伴隨著力的變化。水流作用於河床,河床對於水流的反作用,從宏觀上都是通過力的作用來體現的;例如水流對於河床底部的剪切作用力,水流對於河岸邊壁的作用力。對於河道平面形態的變化、河勢的調整改造而言,我們研究的主要是後一種力,即水流對河岸的作用力與河岸對水流的反作用力。
有關的研究表明,根據水的動量推導出水流對河岸的作用力,是隨流量的增加而增大,隨水流方向改變的增大而增大的。當然,這在宏觀上是一個合力,自然可以分解為對河岸的垂直方向和平行於河岸的兩個合力,也可以分解為水流作用於整個岸壁上每部分承受的力。因此,我們依靠岸邊的控導工程,改變水流的方向以調整河勢是有理論依據的。
更為重要的是,在河流辯證法和河流學研究方面,應該更進一步認識水流與河床這一矛盾統一體的深化與發展。水流創造河床,河床約束水流,其中水流居於矛盾的主要方面,這是一個總的概括。當你研究河床的形成與變化時,也有個現象和本質的關系;泥沙從上面來了,河床的演變現象就表現出來,即河床這一矛盾方面又深化河床的沖淤矛盾關系。水流呢?它的主要作用有多大,最大沖刷點在哪裡,這就引出了水流作用的分力與合力的問題,即水流本身還是一個矛盾統一體,即水流的分力與合力的矛盾關系。例如,河道水流不可能始終作直線運動,水流一定是彎曲的,必然具有內在力的關系。例如,我們有可能分析水流動力軸線上切線和法線方向的分力,在沿流程上相互轉化的規律,河道彎曲度大小即河岸的反作用對其合力和分力變化的影響。我們對力的相互作用剖析得越細致,認識得越深刻,就越是能夠利用這個矛盾,才能正確完成平原河流治河工程任務;並逐步把局部的經驗性認識推向新的理論認識的水平。
目前,河床對水流的反作用表現為影響和改變水流的流場以及引起次生流。在大江大河中,水流結構十分復雜,大尺度渦流研究更少,難以應用於河道整治工程的實踐中,鑒於流體力學中微觀結構的運動機理一時很難弄清,從宏觀上用力學理論來研究水流運動中的力學關系的途徑是可取的,以此來指導我們的河道整治工作也基本上是適用的。
由於水流與河床間的分力與合力問題在彎道中最為明顯,所以我們先從這里開始。為什麼水流是彎曲的?這是因為即使在平坦地區上流動的河流,其直線流動方向也是最不穩定的,因此它在實際中也就是最不可能存在的。我們可以設想一條河流,在大體上同樣的土壤上嚴格地依一條直線流動著,那麼可以證明這種流動不可能持續得長久。例如由於土壤構成上的差異,水流在某個地方稍有偏移,則這種偏移在以後就會逐步加大。這是因為在那個初始彎曲的地方,水流開始作曲線運動,這樣便出現了慣性離心力。在離心力的作用下,水流要壓向凹入的一岸,沖刷這里,這便使初始微凹部位的凹入程度加大,於是河流彎曲的曲率加大,慣性離心力也加大,其對凹岸的沖刷作用也隨之加強。也就是說,只要由於某個小擾動產生了一個初始的最小彎曲,它就會不停地增長;即初始擾動在力學正反饋機理的作用下被不斷地放大和成長,也即只有彎曲型流動才具有力學的穩定性。
彎道水流在重力和慣性離心力的作用下形成橫向水面坡度的同時(凹岸水面升高,凸岸水面降低),還將形成橫斷面上的環流運動。由慣性離心力和(重力)壓強差的合力分布可知,它的上部指向凹岸,而下部指向凸岸,構成旋轉力矩,使水流沿橫斷面產生旋轉運動,這就是橫向環流。彎道橫向環流相對於主流而言,又稱為副流。實際上,橫向環流與縱向主流相結合,使彎道水流呈螺旋狀水流向前流動。環流強度的大小,通常可由橫向流速與縱向流速之比的絕對值來衡量。橫向環流在彎頂附近充分發展後,將因向下游沿程曲率減小而衰減。另外,在河道水流中的實際環流並非總是在整個橫斷面上的一個單向環流(即表層水從凸岸到凹岸,底層水流則反之),有時會有一些次生環流伴隨著這個單向環流出現。在目力所及的范圍里,有時彎段不那麼明顯;當我們看不見環流、或環流不明顯時,彎段延伸的長度是可以看得到的,而這個長度是分力、合力長期發生作用的結果。
此外,單向環流還可轉化為兩個或多個大小不一的雙向環流。沿程各斷面的彎道環流應該是本斷面離心環流和上游斷面環流傳遞衰減後剩餘部份的綜合結果(慣性離心力的方向指向水流流速線的外法線方向)。
另一方面,河道水流中泥沙濃度沿垂線分布,上部濃度小,下部大;而水沙流速度分布則恰好相反。這樣在彎道環流的作用下,濃度小、流速大的表層水流連續地流向凹岸,而濃度較高、流速較小的底層水流則不斷流向凸岸並爬上邊灘,造成橫向輸沙不平衡。結果是:凹岸岸邊崩坍,坍落的泥沙則由底部橫向水流挾運到凸岸堆積,即凹岸受到水流侵蝕,在靠近凹岸的主流處形成深槽,侵蝕產生的泥沙經螺旋流的作用搬運到凸岸(有時是下一個河彎的凸岸),並發生沉積,因而使得凹岸不斷後退,凸岸不斷淤長。在一定條件,這使彎曲率不斷增大,直至發生彎道的自然裁彎現象。由於凹岸的頂沖點位於河彎頂點稍偏下處,故在凹岸後退的同時,還具有下移的趨勢,由此造成河道的蜿蜒蠕動。
在兩個河彎相交處的直段中,由於相反環流的干擾,導致泥沙的堆積而形成淺灘。深槽和相鄰淺灘之間的距離一般為直段河寬的5至7倍。曲流波長(又稱河彎跨度)為直段河寬的12倍,而曲率半徑為直段河寬的3倍。
環流是彎曲型河流中的一個顯著標志。在彎曲河流的彎道,環流結構較為簡單和明顯,多呈單向環流,這可由馬卡維也夫方程予以描述。在彎曲河流的過渡段,即較為順直的河段,環流結構常常比較復雜,也不那麼明顯,還可能出現多層多向的環流結構;這種現象也常常出現在山區河流的推移質型河流上。由於彎道水流存在顯著的螺旋流運動,使水流增強了紊動,有時還會發生水流與凸岸的分離,產生旋渦區,從而增大了水流的能量損失(明渠流大尺度紊動起源於粘滯附面層的擾動,其受到擾動後,誘導產生的波幅為有限值,它不隨時間加強也不減弱,即處於中性穩定狀態;這種中性穩定的粘滯附面層就是河流低頻紊動產生的根源)。
由上述的描述可見,在實際的河流中水流的結構非常復雜,其水流流態可以用流場加以描述。這個流場是由流速不同、流向不同的流力線組成。它在河道沿程中隨時都在變化,這是一個三維的流場。一種流體即使在一定粗細的管子里(可看為固定的岸床),當其流速達到一定大小時,總會有渦流發生。而在河道里,水流更是以渦流的方式前進的。例如測量河水流速的測速儀會出現脈動現象,特別是在靠近河底的地方,脈動現象表明水流經常改變方向,即產生渦流;河水不但沿著河道前進,同時還要從河岸流向中央。在河底附近形成的渦流會帶動輕沙,使河底出現沙波。在河道水流中,其水質點移動很不規則,呈彎彎曲曲的螺旋狀,並有斜向及豎向的運動,這就是紊流。流體的紊流在水流的侵蝕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因為細粒物質於流體中保持著懸浮狀態的搬運,就是靠紊流中向上的流動來支持顆粒的。如果不存在紊流,顆粒物質就只能貼著河底或僅能稍離河底,以滾動或拽拉方式移動。由於紊流的存在,在實際中,我們所看到的是某一深度上水質點的統計流速和統計流線。
河流或水系,經過上千萬年的活動以後,其形態發生了顯著改變,調整得適應於輸送水流與泥沙。河流縱斷面逐漸演變為向下游坡降遞減的平滑河道;這一過程稱作河流的均夷。這時,河流能夠搬運流域所供給的全部荷載物,但再也沒有能力迅速下切了,但均夷化的河道仍可側向切割河床(即河岸)。我們目前所看到的平原河流河段可被認為都是均夷化的河道;因此從岸邊工程的角度看問題,考慮二維流場便已大體夠用了(在某些需要一步刷深的河道,我們可用R和S的常數或反比關系來予以把握)。
對於平面二維流場中的諸流線,可以進一步抽象成若干主要的分力與合力,一般說來,這對於分析河岸或岸邊工程與水流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及促進發展,基本上能夠滿足要求。下面我們先從幾個具體的例子出發來闡明其意義和作用。
分力、合力在一般情況下不易看出。從表面上看來,河岸似乎是光滑的,實際上摩擦力使它的表面有無數個小豆豆,它們就像無數個小丁壩。假如你在河岸上做個小丁壩,水流馬上就把丁壩底下刷深了;因為就在這里形成個分力,或者原有的這個分力加大了。於是它就使另一個分力也必然要加大,即這里的分力越加大,就愈加影響到對面。當對面的力加大之後,就在丁壩這里形成一個合力,於是這里就刷深了。丁壩越大,產生的合力就越大,它的下腮就刷得越深。因為有了丁壩,水不能順暢地往下走,就匯合起來,水都涌到這里來,於是水面就鼓起來;丁壩越長,合力就越大,一直要長到丁壩這個方面的分力超過對岸的分力,最後它總是橫著過來,水流就轉到對岸去了。但在一般的平原河流里,你是做不到這一點的,例如在長江里,你不可能修一個像攔河壩那樣的丁壩。而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這里的水流就變成了緩流,這里就變成湖了。而如果丁壩足夠長,到最後它總是要超過對岸的分力,當它真正超過對岸的力,就能造成一個力量使彎段提前;因為這個丁壩太長了,水到這里上不來了,就使更多的水直接過來了。這就說明了一個一般規律:凹岸的長度有一定的要求,不可能太短了,只有當它長到一定程度時,才能使水轉到對岸去。否則,當它不夠長的時候,水還是要回到凹岸來。
由這個例子我們可以得到很多啟示:我們可以把弧型的河岸看成是由無數的平面連接而成,在每個平面上都要產生水流的作用力及對水流的反作用力,這個反作用力也和相鄰的另一股來水的分力合成為一個合力,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把一個河彎看成是由無數個小丁壩所組成的來加以研究;而所謂的主流線也可以看作是水流的兩個主要分力形成合力的表現形式。它不僅在水平方向表現為分力、合力之間的關系,在垂直方向上亦是如此。
另外,我們經常能看到各種形式的丁壩作用(包括自然的「丁壩」)。當丁壩把受其影響范圍內的水流動能匯集成一個很大的分力,在丁壩壩頭的下游與丁壩影響以外水流更大的分力匯合時,形成其下游的強烈沖刷,形成大的沖刷坑。例如,單一丁壩如處於頂沖段的前部時,不僅不能將水流挑向對岸,反而增大了丁壩下腮的沖刷力,形成深坑;如荊江河段的觀音磯,因為荊江數萬流量所形成的分力大於由丁壩挑流作用所形成的分力,迫使水流仍舊返回本彎道的凹岸。深坑就是由這兩個分力的集中沖刷點造成的。又如,當丁壩處於彎道尾端或順直河段時,河流主泓受該彎段連續挑流作用,實際上形成了一股接近優勢的分力,在這樣的河段上修建丁壩能夠增大這股水流對另一股水流的優勢,迫使主泓提前轉向對岸。如40年代楊家場粘土河岸及其丁壩,迫使長江主泓以急轉彎形式沖向對岸的沖和觀、祁家淵就是一個明顯的事例。這種將主泓提前轉向對岸的河道整治工程,如能接連運用,就可使某一彎段走向反面,由凹岸變成凸岸。再如,通過對一個河段的全線防護工程可使主流轉向。一個河段的連續守護工程相當於無數個看不見的小丁壩對水流的作用,由於其連續性使丁壩的分力具有累積作用逐步使主流轉向,這也是人工加強了對水流的反作用。這種方法也是有效的方法,遠比單一大丁壩有利,但只能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採用,因為代價太大。比如荊江郝穴河段,即從馬家寨到郝穴河段的全線防護工程,就是因為這一河段的堤腳臨近深泓,沒有足夠的寬大邊灘,而迫不得已採取全線防護辦法。一旦我們將其主泓南移至黃水套故道,那就用不著全線防護了。
從以上分析可見,由丁壩出發得出的分力、合力模型等效於彎道水流的純力學模型,而且它更具有直觀性和簡明性,便於指導河岸工程的設計和實施,也利於與水工模型相互印證和補充。下面我們將用這種分析方法對荊江兩個著名的危險河段的演變進行分析和探討。
上荊江河道整治的主要目標在於使其兩個危險河段變為安全河段。這兩個河段就是沙市河段和郝穴河段。歷史上,楊家場以上的公安河段曾在目前主泓的北邊,那時楊家場以下的黃水套曾經為大江主泓;後來隨著公安彎段向南移動;經過楊家場粘土咀控制,其挑流作用不斷增加,這就加大了其中的一個分力,致使楊家場以下長江主泓不斷向北擺動,黃水套進流條件逐漸惡化而成為支汊。即使如此,在1931年和1949年洪水時,還能分別通過10000個和5000個流量。歷史演變的過程表明,主流在上下游的擺動方向是以楊家場為共軛點的;即主流在公安段愈向南擺,經楊家場下游主流愈向北擺動,以致形成郝穴河彎荊江大堤堤外無灘或窄灘的全線險工段的嚴峻形勢,而黃水套這個曾經是主泓的汊道目前已被淤塞,僅在洪水時能過200-300個流量。
過去,由於沒有認識這種轉化規律,就眼睜睜地看著郝穴河彎由安全河段向著危險河段轉化。如果當初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將公安彎段的主泓河道從南向北移動 200-300米(即在該彎段凸岸開挖引河,加強凸岸水流分力),就可以採取較小工程,加大向黃水套進水這個分力,就可使黃水套逐年展寬加深,並使郝穴河彎逐漸淤死,黃水套故道重新恢復為主泓,可惜這一有利時機已經失去,現在必須做較大工程才可達到這一整治目標。
對於沙市河段而言,如果對其全線進行守護則工程量將非常巨大。但如在觀音磯頭向右開挖河道,則不論三八灘及上游如何變化,就可誘導主泓南移走三八灘南汊的新河道,相當於另一個黃水套,這樣右岸這個分力便大大加強,然後可在北汊採取促淤工程,促使觀音磯前淤出灘地,這樣的投資要小得多。由於有分力和合力的理論,現在可以不再做模型試驗了;可用工程本身做為1:1的模型,在一些小的地方,可在工程實施的過程中稍微調整一下。
水力學、河流學目前還都處於實驗科學階段,很多問題還不能用嚴謹的理論分析得到准確的結果,因此模型實驗對這兩門科學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河流學與水力學還有不同,任何一個需要整治的河流,都是自然界存在的實例,客觀上有一個1:1的原型供我們研究,這比任何人工模型都更准確、更全面地反映了河流的客觀現實。河流通過其自身發展的歷史,毫無保留地、全面地向我們展示出其運動的規律性。所以說研究河流的基本規律,主要依靠原型觀測和分析。模型試驗的主要目的,是驗證我們將已經認識了的客觀規律用於改造自然的效果。特別是在河流上興建了大型的建築物以後,改變現狀較大,有可能出現一些我們還沒有認識或認識不夠完善的問題,特別是工程實施後預測其發展後果,模型試驗可給我們以定性的啟示和粗略的定量概念。
現階段的水工和河工模型試驗與現代科學中的物理化學實驗是不同的,更確切地說我們應稱其為模型驗證。既然是驗證,那麼被驗證的應該是根據對原型的觀測和分析所得到的可以用來改造河流的規律;但如這些規律在天然河流中已被多次地驗證過,它就並不一定要再用模型來驗證。所以河流的規律主要靠研究河流而得到,整治的結果也往往在河流的歷史演變中(包括整個河流,不限於某一段)可以找到借鑒。這是河流自身提供的,也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這就是河流工程的一個顯著特點。沒有一個預先對河流規律的正確認識,盲目地相信和依靠模型試驗的結果來確定整治工程,所謂「河工模型試驗萬歲」的觀點,實踐一再證明往往是錯誤的。由此可見,在做岸邊工程調整河勢時,需要分力-合力的理論進行指導。

B. 生態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

一、生態地質環境特點

在對區內三大生態地質環境類型的遙感解譯和綜合分析後認為,本區生態地質環境類型具有以下4個特點。

1.淺層地下水的地域分配不均衡

據ETM7、ETM4、ETM3合成圖像對淺層地下水的解譯結果對比分析,區內淺層地下水包括的高含水率區、中等含水率區、低含水率區和多層結構含水區的地域分配很不均衡,分布面積相差很大。

高含水率區分布面積僅佔全區總面積的3.57%,基本上分布在勘查區北部阿克蘇河流域、南部和田河流域和西部喀什市—葉城縣—皮山縣的昆侖山北麓山前地帶,東南部且末縣附近只有少量分布,其他大面積區域沒有分布。中等含水率區和多層結構含水區佔全區總面積的49.22%,是區內主要的淺層地下水分布區,除東部的塔里木河下游地區和東南部的車爾臣河流域地區沒有分布以外,全區大部分區域均有分布。與中等含水率區和多層結構含水區的區域分布相反,低含水率區分布面積僅佔全區總面積的26.7%,基本上分布在東部和東南部地區,而西部和西南部地區則很少。

區內淺層地下水地域分配的不均衡性,反映了本區地下水資源中西部多東部少的狀況,從而為進一步尋找地下水,特別是可供飲用的地下淡水及微鹹水,提供了總體的找水方向。

造成這種地域分配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一是地下水補給條件的差異,中西部地區地表水系發育,阿克蘇河、台蘭河、渭干河、塔里木河、和田河等多條主幹河流流經區內,為地下水的補給提供了較為充足的轉化補給量。據孫曉明等的資料,平原區的地下水轉化補給量可占總補給量的75.27%。東部地區的主幹河流(如塔里木河下游)自1972年斷流,孔雀河大部分河段處於無水狀態,因此東部地區轉化補給水量遠不如中西部地區。二是人為的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由於人工綠洲的建設、工業用水等,人工渠系代替了部分自然水系,有的在源流又新修了水庫,源流和幹流的中、上游用水量增加,而下游水量減少,水資源的地域分配更加不平衡。

2.植物種類較少,但抗逆性強

以林地和草地佔主導的本區植物種類較少。林地主要有胡楊、灰楊、沙拐棗、白楊、柳樹、榆樹等。與較大面積紅柳混生的植物除索索、駱駝刺之外,其他種類也不多。草地中,蘆葦占草地總面積的80%以上,其他如芨芨草、甘草、麻黃草、胖姑娘等草本植物也不過5~6種。

雖然植物種類較少,但抵禦外界侵襲的能力卻較強。由於這些植物對乾旱氣候環境的長期適應,形成了具有抗旱、耐鹽和抗風沙的能力。如胡楊和紅柳均有發達的根系,而且還具有較高的耐鹽能力;紅柳的葉子含鹽量達400~500g/kg,胡楊樹葉含鹽量也在80~150g/kg之間;蘆葦、羅布麻、甘草等也有一定的耐鹽能力。此外,許多植物抗風沙能力也很強。胡楊的莖枝有韌性,根系發達,有較高的抗倒伏和抗剪切能力;紅柳被沙埋後,還可長出新枝。羅布麻、甘草的根系發達,莖有韌性,都有一定的抗風沙能力。

3.植被的覆蓋度低

在實地調查過程中,區內草地和林地的覆蓋度均較低,一般都小於20%。在紅柳灌叢生長較密集的地段,覆蓋度也小於50%。在山前傾斜平原區的戈壁礫質帶,紅柳灌叢的覆蓋度多小於5%。草地的覆蓋度高於林地,但大多也低於40%。只有在湖泊或沼澤地生長的蘆葦,長勢強勁,小部分地段覆蓋度大於50%。

勘查區中部的細土平原與塔里木河沖積平原區內,在大多數固定沙丘上植被覆蓋度小於20%,半固定沙丘植被覆蓋度小於15%,流動沙丘植被覆蓋度小於10%。

在把MSS7、MSS5、MSS4合成圖像與ETM7、ETM4、ETM3合成圖像進行解譯對比後發現,當區內植被的覆蓋度小於20%時,圖像上基本顯示不出植物的綠色色彩。當植物的覆蓋度達到20%~35%時,圖像上則能顯示出綠色色彩,但總體色彩較淺。當植被覆蓋度達到35%~50%時,圖像上圖斑色彩清晰,與非植被區的顏色差異明顯。

4.生態的穩定性差,平衡易遭破壞

利用ETM7、ETM4、ETM3和MSS7、MSS5、MSS4合成圖像對區內生態地質環境13種評價因子的解譯和實地調查結果充分表明,勘查區內總體生態地質環境脆弱,穩定性很差。主要表現為沙化土地和鹽漬化土地分布面積廣,沙化程度和鹽漬化程度較重,植被覆蓋度較低。

據樊自立等的資料,區內植物除沿塔里木河兩岸分布的喬、灌、草,博斯騰湖西南部生長的蘆葦和湖泊、水庫周邊的草本植物長勢較好外,其餘大部分地區分布稀疏,結構簡單,抗干擾能力弱,在人為活動的影響下極易遭受破壞,而且破壞後不易恢復。

二、生態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措施

生態地質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環境的優劣直接關繫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們的生活質量。在勘查區內切實採取有效措施保護和改善生態地質環境,已經是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保護和改善生態地質環境並不意味著原封不動地維護目前的自然生態,因為荒漠自然生態生產力水平很低,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人們只有依靠不斷地創造高產的人工生態系統來養活自己,經濟才能不斷發展,生活水平才能不斷提高。

在利用ETM7、ETM4、ETM3和MSS7、MSS5、MSS4合成圖像對區內淺層地下水、生態地質環境詳細解譯和對生態地質環境變化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以下保護和治理措施。

1.控制源流引水,使塔里木河等幹流水量不再減少

塔里木河、渭干河、孔雀河、葉爾羌河、和田河等多條幹流不產流,主要是依靠源流補給。近年來,源流引水增加,用於擴大灌溉面積,使幹流的來水量顯著減少。如果源流不控制引水,補給幹流的水量還會繼續減少,從而使塔里木河等規模較大的河流幹流區地下水位繼續下降,地下水資源更加不足,造成本來已經脆弱的生態環境再進一步惡化。要通過節水和開發地下水來滿足源流區用水,達到向幹流輸水的目標。以塔里木河的三源流區(阿克蘇河、葉爾羌河、和田河)為例,目前源流區的水資源利用主要是依靠引蓄地表水擴大灌溉面積,所以今後只有加強水利建設,大力開發利用地下水,實行渠、庫、井聯合灌溉,並採取綜合措施杜絕引洪淹灌或漫灌,發展節水灌溉,推廣滴灌或膜上灌,才能達到向塔里木河幹流輸水而使幹流水量不再減少的目的。

2.加強主幹河流上、中遊河段的工程整治,嚴格水資源管理

塔里木河、孔雀河、葉爾羌河、和田河等主幹河流的上、中遊河段,由於隨意打壩、堵水、扒口,亂引亂排,耗水量劇增,下游水量顯著減少,引發了下游地區生態地質環境的逐步惡化。葉爾羌河及和田河的下游分別有170km及200多千米穿行沙漠的河道,與塔里木河幹流類似,亦屬自然耗散性河道,起著向塔里木河幹流輸水的作用。目前,沙漠侵佔、河道萎縮、輸水不暢的現象,直接影響到向塔里木河幹流的供水。因此,加強主幹河流中、上遊河段的工程整治,嚴格水資源管理,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對主幹河流應採取必要的治理措施對河道進行整治。如修建堤坊,以減少兩岸過量的漫溢,在耗水過大的中遊河段尤為重要;修建護岸堤壩,疏通河道,增加輸水能力,減少水分的無效消耗;修建必要的控制性引水閘口等,以維護主幹河流水量穩定、河道暢通。

嚴格實行幹流、源流水資源一體化管理,完善現行的水資源管理體制,逐步減少以至杜絕人為堵壩、扒口造成漫流等無控制的引水現象。

3.維持合理的生態地下水位,保證一定數量的生態用水

勘查區無論是自然生態還是人工生態都依靠地表徑流轉化為地下徑流來維持,沒有地表徑流,就沒有地下水的來源,生態就難以維持。目前,對地表水包括地表徑流缺乏有力的管理和合理的規劃,工作措施不到位,到處掘口,隨意亂引亂排,自然漫流,大部分水量被蒸發、滲漏,造成了地表水的極大浪費,起不到改善生態的作用。要使有限的地表水水量在改善生態地質環境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把地表水轉化為地下水,儲存在土壤中供植物利用,就必須為植物的生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地下水位。

據宋郁東等的資料,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位對生態地質環境的影響有下述5種。

1)沼澤地生態水位:地下水水位埋深小於1m或有季節性地表積水。

2)鹽漬化土地的生態水位:地下水水位埋深1~2.5m,地下水通過毛管作用可達到地表,土壤上層濕度較大,植物生長良好。但地下水中的鹽分可向地表聚積,易使土壤發生鹽漬化,在一定程度上又會影響植物生長。

3)適宜的生態水位:地下水水位埋深在2~4.5m之間,毛管上升水流可達植物根系供利用,土壤水分基本可滿足喬、灌、草等各類植物需要,潛水的無效蒸發很小,幾乎全部被植物吸收利用。

4)可忍耐地下水位:地下水水位埋深在5~8m之間,潛水停止蒸發,上層乾燥,淺根系的草本植物無法利用地下水而衰敗或死亡,喬灌木由於根系較深,主根能向下延伸吸收地下水,還可忍耐土壤乾旱,但長勢不良,一些幼灌木枯萎或死亡。

5)沙漠化地下水位:地下水水位埋深大於8m,很難為植物利用,深根系植物吸收地下水也較困難,喬、灌木衰敗,有的乾枯死亡,地面從而失去保護,風蝕風積嚴重,出現荒涼的地貌景觀。

為了維持合理的地下水位,保證一定數量的生態用水,需要採取以下措施。

1)進一步完善排水系統,合理規劃並實施引水渠、灌溉渠和排鹼渠的渠系網路,降低地下水水位,使地下水水位維持在2m以下,以保證植物的良好生長。

2)加強大河主河道兩岸節水用水管理,杜絕盲目引水,造成水資源浪費,維持主河道兩岸一定范圍的適宜地下水水位。

3)在山前傾斜平原區和塔里木河沖積平原區,應利用喬灌木耐旱的特性,擴大種植面積,在雨季適時營造人工林,使廣大平原區的地下水水位維持在3~5m適宜的生態水位。

4)在地下水水位下降劇烈而生態退化嚴重、生態地質環境質量低劣的地區,應進行人工引水,增加地表水水量,使地下水能恢復到適宜的或可忍耐的水位。

4.穩定發展人工綠洲,制止盲目開荒

發展人工綠洲,一是擴大綠洲的面積,要積極穩妥地按規劃進行。要通過灌區改建、完善水利設施,進行渠道防滲,改進灌溉方式等挖掘現有水資源潛力,擴大灌溉面積。擴大綠洲面積主要是通過開墾撂荒地、棄耕地和灌區邊緣土地來實現。二是進一步改善現有綠洲的環境,重點是加大防風固沙和土壤改良的力度,把綠洲建成高產穩產的農、林、牧基地。同時,要堅決制止亂開荒。開墾土地,必須嚴格地按開發程序進行,根據不同的開發規模,報請相應主管部門審批,並由國土、水利、林業部門監督依法有序地進行。對較大面積的開發,必須以現有水利設施為依託,按規劃在灌區中進行,使灌區中的耕地連片,實行水資源的集約利用。

5.保護天然林地和草地,充分發揮其優化生態地質環境的作用

天然林地和草地在維護生態平衡、優化生態地質環境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保護地面、防止風蝕、抵禦風沙、穩定河岸、調節氣候等多種生態功能。例如,塔里木河沿岸的天然胡楊林是新疆三大林區之一,對於塔里木河沿岸的防風固沙、保護河岸、凈化空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通過建設防護林責任區,很好地保護所有林地。同時採用灌溉、伐樁、種子繁殖等方法促進更新。此外,還要大力發展人工胡楊林,在撂荒地上種植片林,沿公路干線和風沙前沿地帶栽植以胡楊林為主的基幹林。

草地主要用作放牧。由於產草量不高,草質不好,載畜量有限。為了維護放牧,要耗用大量水資源進行灌溉,經濟效益很低。應通過發展綠洲畜牧業,來減少天然草地的載畜量,使草地由放牧轉向以維護生態為主,發揮其保護地面、防止沙化、優化生態地質環境的作用。

6.改善和保護一定范圍的濕地

20世紀70年代以前,區內沿主幹河流兩側分布有很多濕地,現在幾乎消失殆盡。濕地雖蒸發滲漏損失水量較大,但對維護生物的多樣性和候鳥、野生動物的遷移棲息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濕地的銳減使水域濕地動物群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據宋郁東等的資料,一些魚類、鳥類已經消失,有的動物已經滅絕。到90年代,在塔里木河流域興建了部分平原水庫,形成了新的人工水域和濕地,為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場所。對這些人工水域和濕地連同棲息的鳥類,作為勘查區內一個重要的生態地質環境類型,必須要很好保護。通過建立野生動物、人工水域和沼澤濕地三位一體的自然生態保護區等方式,防止人為干擾破壞,以改善野生動物、魚類、水鳥等遷移棲息的生態環境。

C. 黑臭水體整治專項行動有什麼特點

相關負責人表示,一是形式督查和實質督查相結合。專項行動將重點關注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態修復等實質性措施的落實情況,結合群眾的感官體驗、水質監測數據、河面及河岸狀況等形式表現,綜合評判黑臭水體整治成效。

四是滾動管理,不獲全勝絕不收兵。專項行動結束後,凡是黑臭現象反彈、群眾有意見的,經核實重新列入黑臭水體清單,繼續督促整治,直至水體黑臭徹底解決,長治久清。來源:中國新聞網

D. 新疆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有哪些如何治理

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有7個

(1)土地沙漠化面積不斷擴大

全疆土地面積中有 79.59×104hm2 為荒漠化土地,佔全疆土地總面積的 47.7。是我國荒漠化面積最大、分布最廣、危害最嚴重的省區,也是世界嚴重荒漠化地區之一。乾旱少雨、沙漠、土漠、礫漠、鹽漠、石漠廣布,植被稀疏,無論在自然條件的影響下,還是在人為活動的干擾下,乾旱的土地都極易受到風力侵蝕和堆積,成為沙漠化最敏感地區。

(2)水土流失形勢總體在加劇

根據不久前完成的全國第二次水土流失遙感調查成果表明,新疆水土流失的總面積約為 103.6×1104hm2,佔新疆國土總面積的 62.4。其中,水蝕面積約為 11.5×104hm2,佔新疆國土總面積的 6.9,佔新疆水土流失總面積的 11.1;風蝕面積約為 92.1×104hm2,佔新疆國土總面積的 55.5,佔新疆水土流失總面積的 88.9。

(3)鹽漬化土壤分布廣,面積大

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使新疆鹽鹼土分布廣、面積大,不適當的農業措施等人為因素,往往會造成土壤的次生鹽漬化。新疆的耕地,其土壤鹽漬化問題是制約農業生產水平提高和人工綠洲健康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4)草地面積減少、超載和退化現象嚴重

新疆天然草地面積 5725.88×104hm2,佔全疆國土面積的 34.44,是自治區發展草地畜牧業的物質基礎,也是新疆生態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草地面積減少、超載和退化現象嚴重,已成為當前新疆最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之一。 與其相反,新疆的牲畜頭數卻在迅速增長。

(5)河道斷流,湖泊萎縮、乾涸,濕地減少

新疆境內有大小河流 570 條,除額爾齊斯河外均為內陸河。半個世紀以來,隨著人口增加和農業的發展,大量引水灌溉和攔截水源,使許多河流下游的水量減少或完全斷流。

(6)荒漠河岸林和灌木林面積減少,資源植物破壞嚴重

由於無節制的樵採、無計劃的開墾和不合理的水資源利用等原因,塔里木盆地邊緣的胡楊林面積迅速減少。

(7)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

多年來對甘草、麻黃、肉蓯蓉、貝母等葯用植物的大量採挖,不僅使資源儲量迅速減少,甚至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

治理辦法

近年來,新疆明確提出「環保優先、生態立區」的科學發展理念,堅持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發展「兩個可持續」總方針。對水源涵養區、飲用水保護區、沙化土地禁封區、風景名勝區、自然生態良好區等生態環境敏感區實行最嚴格的環保措施,禁止一切資源勘探和開發。

新疆在加強塔里木河幹流、哈密東天山等保護區建設和管理的同時,構築由阿爾泰山地森林、天山草原森林和帕米爾高原—昆侖山—阿爾金山荒漠草原三大生態屏障以及環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邊緣綠洲區組成的「三屏兩環」生態安全戰略格局。

新疆以水資源合理開發和配置為龍頭,加大生態環境修復與保護力度,加大重大生態保護工程建設力度,加大環保行政管理工作力度,促進綠洲生態系統和荒漠生態系統、高山生態系統的和諧共生,促進人與環境和諧相處,促進資源開發、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

E. 為打造撫河河岸風光帶,現有一段長為180米的河岸政治任務由A、B兩工程隊先後接力完成,A工程隊每天整治12

(1)甲同學:設A工程隊用的時間為x天,B工程隊用的時間為y天,由此列出的方程組為

F. 乾涸河道的治理開發

摘 要 塔里木河綜合整治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環境建設為主要治理目的。塔里木河幹流河道主要存在幹流河道水資源無效損耗,泥沙淤積及河勢擺動,下遊河道長期乾涸、生態惡化等問題,洪水漫溢、引水無度是河道上中游最重要的耗水因素,也是塔里木河綜合治理的關鍵;結合塔里木河幹流河道整治的主要目的和整治方案,幹流河道綜合整治的主要措施應是控制和封堵分水口、局部建設輸水堤防工程,前者可作為後者實施的基礎。根據實際情況,歸並、控制和封堵引水口;結合塔里木河幹流地形條件和過水能力,在沙雅二牧場以下河段,特別是沙雅二牧場至新其滿、烏斯滿至阿其克等重要河段進行堤防建設,局部河段進行必要的疏浚工程,是塔里木河治理的基本措施。

關鍵詞 塔里木河 綜合治理 必要性 對策

塔里木河流域在地域上包括塔里木盆地周邊向心聚流的九大水系和塔里木幹流、塔克拉瑪干沙漠及東部荒漠區。由於塔里木河水系在歷史上發生過重大演變,有些水系早已脫離或者無水注入塔里木河。目前,塔里木河只剩下上游的和田河、葉爾羌河和阿克蘇河,以及中游的開都~孔雀河等四條源流,與塔里木河幹流通稱「四源一干」。

塔里木河幹流位於盆地腹地,從肖夾克至台特馬湖全長1321km,屬平原型河流。由於塔里木河上、中、下游的地理環境不同,其河性和生態環境現狀有很大的差異。上遊河段(肖夾克~英巴扎)長495km,河道比較順直,河漫灘發育,河勢多變,汛期洪水漫溢;中遊河段(英巴扎~恰拉)長398km,河道彎曲,河勢相對穩定,泥沙淤積,洪水漫溢,無效耗水嚴重;下遊河段(恰拉~台特馬湖)長428km,河道比較穩定,但由於下遊河道長期乾涸,生態環境問題十分突出。

一、塔里木河幹流河道的主要問題

1.幹流河道水資源無效損耗

塔里木河幹流多年平均年徑流量沿程遞減,從阿拉爾站的45.82億m3依次遞減至新其滿、英巴扎、恰拉站的37.62億、28.76億和6.78億m3,水量損耗非常大。

洪水漫溢是水資源無效損耗的主要形式。洪水期7~9月份是水量損失最重要的時段,上、中遊河段7~9月份佔全年損失水量的74.50%,其中上游7~9月份損失百分數為65.88%,中游為81.14%。對1981~1995年來水和耗水分析表明,洪水漫溢、河道滲漏、引水等分別占耗水量的43.5%、25.5%和18.2%,表明洪水漫溢是河道水量損失的主要因素。

而不規整的地形加劇了洪水漫溢。據1991年和2000年河道斷面資料,可以估計出幹流河道的過流能力,進一步說明洪水漫溢是水量耗水的關鍵。

引水分流的粗放管理加重了水資源的浪費。目前,河道引水分流主要包括引水口和跑水口兩種形式,有計劃有目的的分水口稱為引水口,私扒亂引和水流沖決等形成的分水口稱為跑水口。由於塔里木河幹流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管理體制不夠健全,引水用水處於無控制狀態,上、中游私扒亂引現象十分普遍。新疆水文局和設計院近期實地調查發現,塔里木河幹流有大小分水口約308個,其中較大的分水口就有138個,這些分水口具有很大的過水能力,而且90%以上的分水口都處於無控制狀態,長期跑水。不僅浪費大量水資源,而且與洪水漫溢的共同影響下,會造成幹流兩岸,特別是中游地區土壤次生鹽漬化現象。

2.幹流河道的泥沙淤積及河勢擺動問題

塔里木河屬內陸河,來水泥沙一是隨洪水漫溢和跑水進入河道兩岸,二是淤積在河道內。泥沙淤積會造成河槽輸水輸沙能力的降低,反過來又加重河道淤積。比如,河道上游中、下河段和中游上、中河段,泥沙淤積較多,河道輸水輸沙能力降低,洪水漫灘的機會增加,無效耗水量增加,中游下段河道的阻水反過來會加重河道泥沙淤積。目前,由於河道淤積嚴重,中下遊河道過水能力已難以滿足河道下游的需水要求。

塔里木河上游上、中河段(阿拉爾~曲毛格金)屬游盪型和過渡型河段,河勢變化頻繁,擺動幅度較大,流路不穩定,取水工程常常會出現脫流現象,取水難度增大。上游下段和中下遊河段屬彎曲型河道(曲毛格金以下河段),河勢相對穩定,但岸邊泥沙屬沙壤土,易沖刷後退,造成河勢畸形發展,彎道頂點常常會出現上提下挫的現象,凹岸取水受到威脅,也有可能出現脫流問題。

3.下遊河道長期乾涸,生態環境惡化

上游來水量的減少及河道漫溢、引跑水量的增加,導致進入下游的水量大幅度減少。幹流地表徑流的減少,造成幹流區許多地區地下水位不斷下降。河道中游區的地下水位,20世紀90年代比六七十年代下降約0.5~1.5m,大量濕地消失。下游大西海子以下地區地下水位下降更為明顯,五六十年代英蘇至阿爾乾地下水埋深約為3~5m,1973年為6~7m,1989年為8.0~10.4m,1997年則為9.44~12.65m,近期該地區的地下水埋深都遠大於植被死亡地下水埋深5~6m,導致植被及胡楊林大量枯萎死亡,沙漠化快速發展。以阿爾干典型區為例,從1959年到1996年,阿爾乾地區沙漠化的總面積由1371.22km2增加到1494.29km2,極度沙漠化所佔比例由1959年的30.20%增至1996年的35.23%。塔里木河的尾閭湖泊台特馬湖近百年來湖面最大范圍約150km2,但湖泊乾涸以後沙漠化不斷發展加劇,至1997年,在羅布莊附近已形成高4~5m的半流動沙壠群,羅布莊橋面橋下積沙,沙丘包圍著橋體並掩埋了218國道,河道蹤跡盪然無存。因此,如此的生態環境的惡化不僅影響本地區經濟發展,而且使塔里木河下游綠色走廊作用和戰略地位受到嚴重的威脅。

二、河道整治的思路

為了改善幹流下游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增加向下游的輸水量是關鍵。結合塔里木河幹流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對上中游挖潛要水,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塔里木河幹流河道進行治理是必要的。

為了減少水量的無效浪費,改善土壤耕種條件,應封堵不必要的引水跑水口,進行引水控制,提高水資源利用的管理水平。

洪水期,塔里木河幹流水位高,兩岸地形不規整造成洪水大量漫溢,塔里木河幹流上、中遊河道洪水漫溢占總水量損失的43.5%,是河道整治的主要問題。為了減少洪水漫溢帶來的無效損耗,增加向下游輸水量,有必要在幹流兩岸地形較低的河段建設適當標準的堤防工程,阻止洪水無效漫溢。

改變目前河道淤積現狀的途徑主要是減少來沙量和增加河道輸沙能力,由於短期內大幅度減少來沙量是不現實的,河道減淤的主要途徑就是增加幹流河道,特別是中遊河段的輸沙能力。從幹流河道單寬輸沙率表達式可知,通過增加河道過流量Q和縮窄河道水面寬度B,可以提高河道輸沙能力。前者可以通過封堵跑水口、攔截漫溢洪水等來實現,即所謂堤防整治工程,後者可以通過調整堤防寬度來完成。

為了改善塔里木河上遊河道的河性,穩定塔里木河中下遊河勢和提高引水的效率,結合河道的具體特點,修建一定的控導工程是必要的。

綜上所述,塔里木河幹流上中遊河段缺乏整治工程,河道泥沙淤積嚴重,河勢多變,過流能力不足,大量洪水漫溢和嚴重的私扒亂引造成水資源的浪費和耗散,而且也引起了大面積的土地鹽鹼化。中上游的洪水漫溢和引水無度造成下遊河道斷流范圍和時間增加,地下水位降低,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大面積的植被、胡楊林枯萎死亡。因此,為了改善幹流河道現存的水資源無效損耗和管理粗放,河道淤積和河勢多變,以及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對幹流河道進行綜合治理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要社會經濟效益和戰略意義。塔里木河幹流綜合治理的任務是:通過塔里木河幹流河道綜合治理(比如輸水堤防工程、河道整治及疏浚、歸並修建引水閘等),變無序引水為計劃用水,提高河道輸水能力,一般年份防止洪水無序漫溢,減少水資源無效耗損,增加進入下遊河道的水量,合理配置水資源,為幹流中下游生態提供水資源保障。

三、塔里木河幹流河道的治理對策

1.塔里木河幹流治理對策

河道輸水整治的主要目標是保證每年進入下游的水量不少於3.5億m3。河道輸水整治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上中游的開源節流工程,二是輸水配套工程。

從開源節流方面而言,控制上中游引跑水和洪水漫溢水量是增加向下遊河道輸水的主要途徑。通過封堵私扒亂引跑水口及修建引水控制閘可以有效地控制幹流兩岸引水,減少無效損耗;在河道兩岸較低的河段修建輸水堤防將有效地控制洪水的漫溢,減少灘地洪水漫溢水量。因此,河道開源節流工程主要包括控制封堵分水口和輸水堤防整治。控制封堵分水口的對策主要是封堵跑水口,歸並現有引水口,修建引水閘;輸水堤防方案根據輸水標准,在部分河段上修建輸水堤防、布設引水控制閘及生態閘。顯然,前者實際上是後者必須實施的措施之一,兩項對策在塔里木河治理中即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同時採用。

無論是控制封堵分水口方案,還是輸水堤防整治方案,另一個關鍵問題是水流能否穩定地輸送到下游,即幹流河勢穩定性和中下游局部河段的輸水能力問題。首先,新其滿河段及其以上河道為游盪性和過渡性河道,河勢多變;而新其滿河段以下河道為彎曲性河道,其河岸易於沖刷,側向變幅較大;對於一些汊道河段,汊道河勢及分流比也不穩定,河勢及分流比的不穩定對河道輸水及引水問題都是不利的。因此,進行一些輸水配套控制工程(比如河道控制分水樞紐,整治控導工程等)是必要的。其次,烏斯滿河口以下河段的過流能力僅為30~200m3/s,有的斷面已經淤堵。比如在霍爾加以下斷面、渭干塔里木河和老塔里木河的一些斷面,其過流能力都比較小,難以滿足水量下泄的要求;下遊河道的過流能力更小,特別是庫爾干以下河道,由於長期處於斷流狀態,河道受到風沙沉積,過流能力很小,有的河道蹤跡盪然無存。因此,結合河道設計流量,對上述河道斷面進行疏浚和堤防整治,以提高中下遊河道的輸水能力,減緩中上游的漫溢程度。

2.塔里木河幹流河道整治對策的分析

(1)控制封堵分水口方案

控制封堵分水口主要是封堵中上游私扒亂引的跑水口,歸並和控制引水口。實施該方案後,可以增加進入下游的水量。該方案的主要優點:一是作為幹流河道綜合治理的前期工程,與堤防工程相比,封堵私扒亂引跑水口或控制引水可以節省堤防工程量,減少工程的投資;二是封堵私扒亂引跑水口和控制引水,可以初步解決幹流上中游引水無度的問題,減少洪水漫溢,增加下游的輸水量,緩解下游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三是控制封堵分水口方案的實施,洪水仍處於漫溢狀態,能較好的保護兩岸的天然生態環境。

控制封堵分水口方案的主要問題:一是控制封堵分水口方案仍沒有完全解決洪水漫溢而造成水資源無益耗損問題,沒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水資源;二是控制封堵分水口方案沒能解決河道上、中遊河勢多變、泥沙淤積等問題。

(2)輸水堤防工程整治方案

輸水堤防工程結合河勢變化的特點、地形條件等因素,在封堵私扒亂引跑水口和控制引水的基礎上,結合河道整治標准,對坑窪漫溢跑水或過流能力小的河段修築堤防,防止洪水漫溢,提高河道過流能力。

與控制封堵分水口方案相比,輸水堤防工程能更有效地控制洪水漫溢,更合理地利用水資源,對河勢穩定也是有利的,同時還能兼顧上述方案第二個優點。輸水堤防工程的主要缺點是工程量大,以及堤防工程佔地和施工對兩岸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或破壞。而且該方案仍有一些令人擔心的問題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比如堤防工程對塔里木河幹流河道沖淤及河性的影響,工程泥沙問題,以及上中游兩岸生態環境的保護問題。因此,從塔里木河的長期整治和整體規劃而言,塔里木河幹流輸水整治方案可以從兩個方面實施,首先封堵私扒亂引的跑水口和興建引水控制閘,使幹流引水無度狀態和部分洪水漫溢問題得到有效的控制,將上中游無效損耗水量輸送至下游;其次結合兩岸地形情況,對兩岸地形較低,特別是跑水嚴重的河段進行堤防整治,使一般洪水漫溢得到控制,充分利用水資源。

3.堤防整治與整治標准

沙雅二牧場以下河道,特別是沙雅二牧場至新其滿、烏斯滿至阿其克河口、下游一些河段的河槽深度相對較小,變化於0.5~3.0m,且局部河段兩岸地形低於河床,說明這些地方的引水口長期處於跑水狀態,相應的河道過流能力不能滿足輸水要求。對於這類河段,首先要封堵跑水口、修建引水閘、有計劃地進行引水控制;其次根據一定的洪水標准,建設堤防工程,防止洪水漫溢,提高過流能力,即局部堤防工程。另外,對一些阻水斷面進行必要的疏浚,以達到有利於輸水的目的。

在堤防整治過程中,是局部修建堤防,還是全線修建堤防是令人關注的焦點問題。堤防修建標准實際上和選用的洪水標准有直接的關系,當洪水標准較高時(比如20年一遇或50年一遇),對應的洪水流量較大,堤防修建的標准高,有可能上、中、下游全河段或大部分河道皆需要修建;當選用洪水標准較低時,堤防修建的標准較低,堤線短,不需要全線修建堤防;若堤防設計流量採用平灘流量時,兩岸不用修建堤防也能滿足要求,此時僅控制引水、封堵跑水口就可以滿足要求。由於塔里木河治理的特殊性,河道治理標准與其他河道有很大的差異。對塔里木河而言,生態環境是治理的主要問題,防洪則屬於次要問題。塔里木河兩岸生態需水特點是通過2~3年一次的漫溢洪水,來滿足兩岸生態用水要求。因此,塔里木河幹流河道治理和堤防工程設計的洪水標准不需過高,堤防洪水標准以滿足向下游的輸水量為准。

參考文獻:

1.宋郁東,樊自立,雷志棟,張發旺.中國塔里木河水資源與生態問題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9.

2.王延貴,胡春宏等.塔里木河幹流河道的河型及其成因.泥沙研究,2002.6.

作者單位: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泥沙研究所,胡春宏為所長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