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會標
Ⅰ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存在的問題包括有哪些
根據本講,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存在的問題包括有哪些?選ABCDE
Ⅱ 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帶來哪些發展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在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通化市堅持「以人為本、城鄉一體、生態優先、因地制宜」原則,大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的生態環境,構建具有關東特色的美麗鄉村建設格局。去年,投入新農村建設和環境整治資金超過100億元,建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928處,改造農村和國有林區、墾區危房近6萬戶,所有行政村達到「四清、四改、兩化」標准,農民居住條件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今年,為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該市多措並舉,重點實施農村環境清潔、基礎設施建設、人畜分離、垃圾污水處理、公共服務配套和生態環境改善「六大工程」,繼續推進10個魅力鄉村、30個環城度假村建設,改造農村危舊房5000戶,並通過兩年時間建設,把列入省級試點的31個人居環境改善村建成具有通化特色的新農村樣板村,完成115個省級示範村各項建設,整體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 提升人居環境,改善居住條件。去年,通化市實施新農村建設項目2142項,264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順利完成。今年,該市實施新農村建設項目2150項,繼續開展「百村示範、全面提升」和「清潔文明提升」工程,爭取115個示範村全部達到省級驗收標准。制定了《通化市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施方案》,以「八清四修一禁止」為目標,以清理越冬垃圾、治理生活污水為重點,以整治「三線一環」為主線,整體改善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組織各縣(市、區)機關黨員幹部下基層、中小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積極配合清潔工作。目前,已投入資金1534萬元,出動車輛32610台次,人員93546人次,清理垃圾堆10805立方米、糞堆3002立方米、柴草垛1141處、路障395個,完成任務量的40%。 建設基礎設施,提高生活水平。近年來,通化市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大力實施,農村電網結構和供電能力大幅提升,特別是邊遠地區的供電能力和供電質量,全市農村用電量呈現出良好的增長勢頭。今年,為加快農村電網基礎設施建設,對超負荷的變壓器進行更換和增容,進一步提高了農村電網供電可靠率、綜合電壓合格率,為農民創業增添了強勁動力。另一方面,全市計劃投資7.3億元,實施重點水利工程項目73項。新修建江河堤防60.7公里,除險加固小型病險水庫31座,建設灌區配套及節水改造工程7處,並建設備用水源,抓好桃源水庫擴容改建工作;緊抓水土流失治理試點工程,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和侵蝕溝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623公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06處,解決4.3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 保護生態環境,堅持和諧共生。今年,通化市規劃、設計、實施通梅高速公路兩側生態建設工程,打造干線公路生態景觀帶。繼續實施第二個十年綠美規劃,全市造林綠化10萬畝,建設森林小鎮6個,標准化綠化村屯48個。積極推進林地清收工作,還林20.4萬畝。加強節能降耗、減排治污和大氣污染的綜合治理。開工垃圾焚燒發電工程,籌建餐廚垃圾處理廠。實施115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範項目,重點對農村垃圾和污水進行無害處理,力爭創建省級生態村30個。
Ⅲ 改善人居環境的作文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村人居環境逐步得到改善。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國農村人居環境總體水平仍然較低,在居住條件、公共設施和環境衛生等方面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為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經國務院同意,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學習領會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各項決策部署,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以保障農民基本生活條件為底線,以村莊環境整治為重點,以建設宜居村莊為導向,從實際出發,循序漸進,通過長期艱苦努力,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二)基本原則。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按照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總體要求,根據各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科學確定不同地區的具體目標、重點、方法和標准。充分發揮地方自主性和創造性,防止生搬硬套和「一刀切」。
——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按照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階段性規律,立足現有條件和財力可能,區分輕重緩急,優先安排保障農民基本生活條件的項目,有序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治理,防止大拆大建。
——城鄉統籌、突出特色。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城鄉互補,協調發展。慎砍樹、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保護鄉情美景,弘揚傳統文化,突出農村特色和田園風貌。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尊重農民意願,方便生產生活,與促進農民創業就業和增收相結合,不搞形象工程。廣泛動員農民參與項目組織實施,保障農民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防止政府大包大攬,不得強制或變相攤派,增加農民負擔。
(三)目標任務。到2020年,全國農村居民住房、飲水和出行等基本生活條件明顯改善,人居環境基本實現干凈、整潔、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麗宜居村莊。
二、規劃先行,分類指導農村人居環境治理
(一)加快編制村莊規劃。編制和完善縣域村鎮體系規劃,根據鎮、村人口變化等情況,科學論證,明確重點鎮和一般鎮、中心村和一般村的布局;合理確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項目與建設標准,明確不同區位、不同類型村莊人居環境改善的重點和時序。依據縣域村鎮體系規劃,加快編制建設活動較多以及需要加強保護村莊的規劃。
(二)提高村莊規劃可實施性。村莊規劃要符合農村實際,滿足農民需求,體現鄉村特色。規劃編制要深入實地調查,堅持問題導向,保障農民參與,並做好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規劃的銜接,防止強行拆並村莊。規劃內容要明確公共項目的實施方案,提出加強村民建房質量和風貌管控的要求;充分結合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合理區分生產生活區域,統籌安排生產性基礎設施。規劃成果要通俗易懂,主要項目要達到可實施的深度,相關要求可納入村規民約。
Ⅳ 關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調查報告問題的提出該怎麼寫30字
關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調查報告問題的提出該怎麼寫
問題的提出——利用暑假的時間在家鄉進行調研,目的在於喚醒村民們的環保意識,提醒政府等相關部門增強對農村地區環境的重視程度,積極制定相關政策,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投資,大力推動新農村建設,深入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關注民生
建議意見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有機統一體。應以搞好農村垃圾處理和清潔衛生為突破口和切入點,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改善村容村貌、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目的,加快推進新農村清潔工程,提高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和諧美好家園。對生活垃圾的處理,改善村容村貌狀況方面主要有一下幾點建議:
要廣泛宣傳,提高思想認識。群眾是農村垃圾等環境污染的製造者,也是受害者,更是環境治理的受益者。他們對環境衛生的認識程度,直接關繫到我們的工作成效。因此,要加強對農村垃圾處理問題等農村環境情況的宣傳教育,利用農村人口學校及廣播、宣傳欄等開展多種形式的宣教活動,不斷提高廣大群眾的環保意識。
建立完善環保制度,實行責任制,對村民門前實行三包、村幹部分片包干制度,由村委會定期組織檢查評比,好的表揚獎勵,對違反環保規定有損村容村貌的行為,要進行批評教育,並限期糾正和改進。
要建立垃圾收集、清運、處理制度。要建立垃圾收集、清運、處理制度,要盡快形成「戶集、村收、鄉運和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和以縣為主、鄉村為輔的污水處理機制。建立完善的垃圾收運絡體系,按照「村收集、鄉鎮運輸和處理」的要求,在各村設立垃圾箱及垃圾收集點(中轉站),配備清潔工,各鄉鎮建設垃圾焚燒爐或垃圾填埋場,負責收集垃圾到焚燒爐進行無害化處理或填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