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全球治理論述

全球治理論述

發布時間: 2021-01-06 20:30:03

㈠ 學習"全球治理與中國方案"心得體會,闡述當今的全球治理秩序發生怎樣

1、以學為先來 :學習是第一中源心任務;學習是正事,理應先於娛樂。
2、隨處學習 :每天晨練或者上學路上記憶詞語;在盥洗池貼詞彙表;每天刷牙時熟記一個生詞;無論怎樣各具特色,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保證學習時間,堅持不懈。
3、講究條理 :條理清楚整潔的學習環境很重要,把常用的與學習有關的東西都放在伸手可及的位置,重要的學慣用品和資料用一個紙箱或抽屜裝好,避免用時東翻西找。
4、學會閱讀: 學會快速閱讀,提高單位閱讀量,學會讀一本書的目錄、圖解和插圖,為提前了解本書內容,獲取更有效的信息;當積極的讀者--不斷的提問,直到弄懂字里行間的全部信息為止。
5、合理安排 :講究高效率,別人8小時完成的作業你最好用6小時;再晚也要完成當天作業。

㈡ 全球治理失敗的教訓,能使世界挺過「過渡時期」的嚴冬嗎

全球治理失敗的教訓,能使世界挺過「過渡時期」的嚴冬嗎?|社會科學報

不少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近年來興起了一輪逆全球化思潮,國際「黑天鵝」事件層出不窮,「不確定性」開始成為世界一大主題詞。德國知名社會學家、馬克斯·普朗克社會研究所名譽所長沃爾夫岡·施特雷克(Wolfgang Streeck)於《新左翼評論》雜志2017年3/4月號刊文指出,當下處於一個現代資本主義新自由時代舊秩序正在瓦解、新秩序尚未誕生的不確定時期。諸如唐納德·特朗普和特雷莎·梅等新保護主義者所採取的各項政策不可能恢復國家經濟,無法挽救資本主義危機。左翼若想發揮作用,就必須汲取全球治理失敗的教訓,從而使全球挺過「過渡時期」的嚴冬。
過渡時期
原文:《挺過全球「過渡時期」的嚴冬》
曉舟 編譯
「過渡時期」充斥不可預測性
特朗普擊敗希拉里、英國脫歐以及奧朗德和倫齊的失敗等事件全都發生在2016年,它們標志著被新自由主義所改造的資本主義國家體系危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我已經提議採用安東尼奧·葛蘭西的「過渡時期」(interregnum)這一詞彙來描述這個新階段,意指一個舊秩序正在瓦解但新秩序尚未誕生且無法確定將會持續多久的時期。在2016年,因遭到民粹主義的攻擊而被摧毀的這種舊秩序是全球資本主義國家體系。為了不跟全球資本擴張失去聯系,該體系中的各國政府已經壓制了各自的國家民主制度,通過憑空想像出一種未來全球民主制度的方式,拖延擱置在各個資本主義市場推行民主和平等的干預措施的各種要求。如同人們對於一個過渡時期的預期一樣,尚待建立的新秩序將會怎樣並不確定。按照葛蘭西的說法,在新秩序形成之前,我們不得不接受「各種各樣病態的症狀將出現」的看法。

在葛蘭西意識中的過渡時期是一個極為不安全的時期,各種習慣了的因果鏈不再有效,而且各種意想不到的、危險和怪誕的異常事件隨時都可能發生。各種令人驚訝的事件鏈已取代了各種可預測的結構。新的不可預測性出現的原因之一是在發生了民粹主義革命之後,新自由資本主義各個政治階級被迫更加仔細地傾聽本國民眾的意見。各種國家民主制度現在重新成為明確表達不滿的渠道,此前,由於資本主義政治階級轉而支持推動全球化的各個機構,它們已經被冷落了幾十年。現在,面對著國際市場壓力,有計劃地拆除各種國家防衛線的時代已成為過去。特朗普的勝利意味著英國在歐盟模式上將不太可能舉行第二次公投。一個新構建的選民群體將不會再承認各種假定的經濟必需品,它也將不會默認邊界管制在技術上是不可能的這種說法。各個政黨將不得不重新弄明白響應性意味著什麼,否則,它們將不得不讓位於其他政黨。
經濟金融化難以管控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所發表的有關「一個國家」(One Nation)這種值得注意的言論顯示,「過渡時期」這一情況未躲過政治階級里至少一部分人的注意力,而投票贊成英國脫歐這一事實則提醒英國政界人士,他們的首要責任是服務於各自的選民。特雷莎·梅在2016年11月向英國工業聯合會發表演講,從人民希望建立一個更強大、更公平的國家這一角度來解釋全民公投的結果。特雷莎·梅的新保護主義計劃給社會民主黨左翼提出了尷尬的問題。如果特朗普設法兌現他所作出的各種產業和財政政策的承諾,那麼他也可能變成左翼的一個問題。
誠然,哪怕一項由特朗普和特雷莎·梅所設想的後全球主義者的、新保護主義的政策,也將無法完全保證穩定的經濟增長、更多和更好的高質量就業、公私債務的去杠桿化,或者對美元和歐元的信任。

目前,這場資本主義金融化危機無論在一國還是全球范圍內都難以管控。資本主義岌岌可危,命懸一線,只能倚重於一項「非常規」的貨幣政策。該項政策試圖通過各種負利率政策和冒險增加貨幣供應的方式來創造經濟增長。由於民眾反對他們自身生活方式的「全球化」,各種被「專家們」視為是對這種增長不可或缺的新自由主義結構改革,在其實際上也許能起作用的國家裡業已受挫。與此同時,因為工會組織和一些國家已失去了各自的權力,或者將權力拱手讓給了全球性市場,經濟不平等日益加劇。不管是藉助於民粹主義還是藉助於技術手段,具有經濟再分配能力的各種國家機構的徹底破壞,以及因此出現的將貨幣和中央銀行政策作為最後手段的經濟政策已使得資本主義變得難以管控。
就文化符號來看,各種國內沖突也是可預見的。
增加民粹主義者對土著居民的理解需要貶低移民嗎?左翼能夠成功地向那些近期剛從冷漠中醒悟過來的人致以一種可信的文化敬意嗎?彼此惡言相向已司空見慣,更不用說任何和解可能疏遠左翼在國際化新中產階級里已經資產階級化了的支持者這個事實了。而且,倘若遇到經濟挫折,那麼特朗普、特雷莎·梅和其他人可能被誘惑而通過對種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發起或多或少微妙運動的方式來轉移批評,其後果將是體面者及不體面者的各種叛亂。
避免再次犧牲「小人物」利益
在這個剛剛出現的由各種功能失調的機構和混亂的因果鏈組成的過渡時期,當各種「民粹主義者」侵襲國家機器時,他們將會成為不確定性的一個額外來源。
這個過渡時期的開端看起來猶如一個波拿巴時刻:一切都是有可能的,但沒有什麼會有結果,尤其各種預期的結果,因為在這場新自由主義革命里,社會已經重新回到了「一袋馬鈴薯」(出自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對19世紀中期法國小農本質的論述。法國的農民們「好像一袋馬鈴薯是由袋中的一個個馬鈴薯所集成的那樣」——譯注)這種情形。這些新的保護主義者雖然無法終結資本主義危機,但是他們將會使政治重新發揮作用,而且提醒後者要想到已成為全球化輸家的社會底層人口。

左翼也不知道當下難以管控的資本主義如何能夠過渡到一個秩序井然的、不那麼瀕危和不那麼危險的未來。但是,如果它希望在這方面再一次發揮作用,那麼它就必須汲取「全球治理」失敗和假冒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的各種教訓。這些教訓包括:在這個自封的「知識社會」里各種被遺棄者絕對不要聽從命運乃至聽從右翼的擺布;從長遠來看,哪怕採用新自由主義的強制手段,也不能推行以「小人物」利益作為代價的世界主義;民族國家只能對本國公民開放,而不是將他們拒之門外。將這一教訓應用於歐洲,那就意味著任何希望大大增加歐洲一體化程度的人將只會遭遇到沖突,而且歐洲一體化程度最終將不增反減。
如同過去一樣,新自由主義時代領導人的這種國際化同一主義(The cosmopolitan identitarianism)部分源於左翼普遍主義,通過與民眾的互動喚起了一種民族同一主義(national identitarianism),同時來自於上層的反民族再教育進一步在下層促成了一種反精英民族主義。任何把一個社會置於經濟或者道德壓力之下、以致使社會處於將解散邊緣的人都會招致該社會中傳統主義者的抵抗。今天的局面是因為那些認為自身被暴露於國際市場各種不確定性中(雖然有人曾承諾控制這些不確定性但從未兌現)的人更願意珍惜現有利益,而不是一味奢求無法得到的東西:盡管它也許是不完美的,但是他們將會選擇國家民主制度這個現實,而不會選擇一個民主的全球社會的幻想。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564期第7版,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㈢ 全球化帶來了那些全球問題並論述全球問題產生的根源及全球問題的總特徵

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在社會發展中具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如果站在人類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的角度,以提高生產力的標准來衡量,經濟全球化確實具有突出的作用:它增加了整個世界的產出,提高了規模經濟效益,帶動了更大的經濟增長;

它引起了生產與消費活動從結構到地點的變化;它全面地刺激各種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從而推動了新產品的生產和消費。作為文明的全球性的過程,全球化促進了全球范圍中的實踐主體、社會要素等各個方面相互協調和整合,促進了人類文明的交融和發展。

但同時它的負作用也十分嚴重:它使資本剝削關系進一步泛化,加劇了財富分配上的不平等,加大了貧國與富國差距;在世界范圍內形成和發展了新的壟斷;西方的價值觀、文化觀、人權觀乃至政法治度被強行推銷;促使了「技術統治論」、「後殖民主義」、「後帝國主義」的形成。

從政治上看,以資本主義文明為主導的文明「用公開的、無恥的、直接的、露骨的剝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著的剝削。」從經濟上看,在全球化的形勢下,不同國家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擴大。

「生活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的人民中也許有多達85%的人,其生活水準明顯不會高於500年到1000年前的世界勞動人口。人們確實可以說,他們之中的許多人,甚至大多數人的物質生活惡化了。」從社會生活上看,以資本主義為主導的全球化對世界生產了負面影響。

資本主義在全球范圍內正越來越實現組織化。要有效抵抗資本主義,首先必須在地方破壞它順利運轉(積累私人利潤),並找到途徑將這種破壞推廣到全球。在當前的世界格局的情況下,以資本主義為主導的全球化所帶來的文明畸形的發展。

環境問題、資源枯竭等生態問題,跨國犯罪、移民難民等社會問題,跨國組織製造的恐怖、犯罪等問題,都日益成為困繞人類發展的「全球性」重大問題,也是推進文明發展應該予以努力避免的。

(3)全球治理論述擴展閱讀:

目前的全球化浪潮是由在國內和國際上開放經濟的政策推動的。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特別是在過去二十年中,許多政府採用了自由市場經濟體制,大大提高了自身的生產潛力,為國際貿易和投資創造了無數新的機會。

各國政府還通過談判大幅度減少商業壁壘,並建立了促進商品,服務和投資貿易的國際協議。利用國外市場的新機遇,企業建立了外國工廠,並與外國合作夥伴建立了生產和營銷安排。因此,全球化的一個明顯特徵是,技術是全球化的另一個主要推動力。

㈣ 論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內涵 和實踐路徑。

人類生存共同體,對於所有生存在其中的人類個體及其不斷維持生存的各種生存活動與努力,始終都會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不斷持續、普遍、深遠的產生、形成著多方面、多層次、多環節的各種影響與作用。基於此,只能相互依存的持續生活在人類生存共同體之中的一切人類,在必須同樣不斷面對、應對、承受各種變動、變化不息的生存便利與艱難險阻的全部現實生活之中,基於人類共有的生存目的、生命本質、生存本能、生存需要、生存意願、生存方式、生存利益、生存機遇、生存條件、生存基礎、生存困擾、生存艱難、生存風險、生存競爭、生存認知、生存判斷、生存取捨、生存成效、生存前景、生存的可能性與可持續性;以及為一切人類同樣都必須依循、尊從、順應、適應的自然規律、自然法則,自然就會無可選擇、不離不棄的只得同甘共苦、患難與共、安危與共、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共同擁有榮則俱榮、損則俱損、興則俱興、毀則俱毀的同一生存命運。為此,人類生存共同體,自然就由之不依人類意志為轉移的,同時成為了人類必須賴以維持生存的命運共同體,並同步的相應具備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所擁有的一切成分、要素、結構、特徵、品質、效用與形態。
五大發展理念引領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是我國為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激活發展動力而制定的重大發展方略,雖然是針對中國現階段發展狀況提出,但與世界面臨的各種問題的應對理念高度契合,對於中國參與全球治理亦提供了指導思想和價值意義。
第一,創新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第一動力。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必將引發理論、制度、文化、技術等各領域創新,也將是一場終結西方「元敘事」,建立「中國話語權」的變革。通過打破西方價值體系壟斷,使不同的制度、文化、文明互鑒共存,推進全球秩序和國際規則的創新發展。
第二,協調就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實現辯證發展、系統發展、整體發展。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又是第二大經濟體,既與新興市場國家有著相似的改善民生的訴求,又面臨與發達國家相似的轉型升級的困境。由此,中國在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中,既要堅持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整體利益,努力提升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治理結構中的發言權和話語權,又要積極尋找共性話題,增進與發達國家的協調溝通。
第三,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建設生態文明關乎人類未來,國際社會應該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各國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才能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在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價值理念、制度體制等方面堅持綠色發展,需要中國和世界休戚與共,攜手前行,共迎挑戰。
第四,開放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應然選擇。只有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才能實現經濟全球化再平衡和世界共同繁榮發展,最終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為此,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開放發展」的理念,指出「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
第五,共享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靈魂。堅持共享發展,就是著力增進世界福祉,增強人民獲得感,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展示出中國「兼善天下」的世界觀和促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勇氣和決心。

㈤ 簡述治理理論的基本涵義和主要內容

作為英語國家的日常用語,治理(governance)概念源自古典拉丁文或古希臘語「引領導航」(steering)一詞,原意是控制、引導和操縱,指的是在特定范圍內行使權威。它隱含著一個政治進程,即在眾多不同利益共同發揮作用的領域建立一致或取得認同,以便實施某項計劃[2] 。
隨著全球對公共治理的關注變得更為廣泛和日益重要,對於這一概念的界定出現了多種說法,直到現在治理仍是一個相對模糊和復雜的概念。「治理」被定義為多種,如「在管理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權力的行使方式」,如「確定如何行使權力,如何給予公民話語權,以及如何在公共利益上作出決策的慣例、制度和程序「,這些定義有助於我們更加明確治理這一概念的內涵。然而,鑒於關系概念的性質,「治理」永遠不可能被定義成一個具有普遍有效性的通用方式。
在治理的各種定義中,全球治理委員會的表述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權威性。該委員會於1995年對治理作出如下界定:治理是或公或私的個人和機構經營管理相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並且採取聯合行動的持續的過程。它包括有權迫使人們服從的正式機構和規章制度,以及種種非正式安排。而凡此種種均由人民和機構或者同意、或者認為符合他們的利益而授予其權力[3] 。

㈥ 3、 簡述全球公共政策實踐中政策作用范圍的趨勢。 4、 簡述政府途徑在解決社會問題當中的優勢與劣勢。

3、 簡述全球公共政策實踐中政策作用范圍的趨勢。答:全球層次上的公共政策實踐早已超越了公共政策的傳統分析範式。而全球公共政策實踐中政策作用范圍的趨勢是指如何在實踐中突破?全球層次上的公共政策實踐早已超越了公共政策的傳統分析範式。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進程要比全球公共政策學科發展的進程快得多。無論是學者,還是實踐者都已認識到,國際和區域政策過程中已經產生了某種新的權威,特別是機構(包括民族國家機構和國際機構)與市場、第三部門之間的互動和夥伴關系。由於實踐的需要,很多理論性的分析框架應勢而出。其中,最為成熟的是全球治理或無政府的管理,經過近20年,這一理論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另一個分析框架是世界銀行提出來的「全球公私夥伴關系」或「全球項目」。但是,這兩個分析框架以國家退出或國家削弱為前提,因而其現實可能性極小。此外,研究歐盟的學者提出了「跨國憲政」,這個概念富有實踐內涵,但是尚未被上升到全球的層面。隨著政策實踐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使用「全球公共政策」這一概念(賴尼克,1998;迪肯,2007)。相對而言,在全球公共政策的分析框架下,國家並不一定要退出或者被削弱,只是需要重構。國家需要隨著全球化的動態過程進行重構,並在全球公共領域繼續作為一個重要的或核心的行為者。但是,全球公共政策仍然沒有比較明確的定義,更沒有建立起相應的分析框架。
4、 簡述政府途徑在解決社會問題當中的優勢與劣勢。答:優勢:盡快建立起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切實保障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權利,維護社會穩定,保證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劣勢:政府不能包辦社會具體事務,而應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積極性,由社會組織去管理社會的微觀事務。同時,有必要形成社會對政府權力的有效制約機制,以防止政府權力的濫用。

㈦ 簡述中國特色的全球治理觀念

中國發展強勁,國家利益和對外經濟貿易拓展到全球,全球性的大國,自然要參與全球性的治理,治理是緊跟國家利益的方向走的,利益拓展到哪裡,就要參與治理到哪裡,何況現在是經濟全球一體化的時代,為維護國家利益,也需要這樣做。

㈧ 毛概2018版課後思考題:如何理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科學內涵

1、政來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協商源,建軍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

2、 安全上,要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統籌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

3、經濟上,要同舟共濟,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4、文化上,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

5、生態上,要堅持環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8)全球治理論述擴展閱讀

新治理機制發揮作用:

深刻理解人類命運共同思想的重要內涵,並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指導合作行動,將逐步深化世界各國的共識並將進一步促進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贏的新治理機制發揮作用。

同時,也將進一步保障世界各國共享合作治理利益,有效推動我國同世界各國共同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最終促進全球合作治理模式和全球合作治理文明的形成。

㈨ 簡述單邊主義對全球治理的危害

一、單邊主義
是指舉足輕重的特定大國,不考慮大多數國家和民眾的願望,單獨或帶頭退出或挑戰已制訂或商議好了的維護國際性、地區性、集體性和平、發展、進步的規則和制度,並對全局或局部的和平、發展、進步有破壞性的影響和後果的行為與傾向。
單邊主義與多邊雙邊主義都是國際關系中用來定義外交政策行為模式的專有名詞。
二、廣義的說,單邊主義是用來定義外交政策行為模式的專有名詞。
單邊主義是指國際社會中實力地位較強的某一個國家,為了落實外交政策而忽視多數人民意願,違反國際社會潮流,不顧他國利益,拒絕採取協商途徑,憑借自己的力量我行我素的行為。
三、美國單邊主義
美國單邊主義就是從美國的實力地位與國家利益出發來決定美國的政策走向,而不是通過同國際社會保持密切的合作來實現美國的利益。具體來說,美國要根據自己的利益和判斷,而不是根據國際社會的需求和意見來做有關全人類利益與安全的政策決定。在國際社會中我行我素,不理會其他國家的合理利益考慮及國際輿論的批評與譴責。
其行為特點
單邊主義是美國保守主義舉行的一種對外政策,當前人們使用 「單邊主義」這個詞是特指美國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超級大國在國際關系中所表現的一種行為方式。它在處理國際事務中:僅僅是從自己的判斷和自身國家利益出發,從來都不同其他國家進行磋商,這是美國追求世界霸權的一種表現。
事實上,單邊主義往往被當作負面標簽,以達到醜化該國政治形象的目的。

㈩ 論述:面對當前的全球化背景,發展中國家應該如何謀求發展

1、「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

為改革全球治理指明了方向,提出從世界歷史發內展自身發展兩容個維度來看待金磚機制,希望以「金磚+」等創新機制加強和拓展金磚合作,為完善全球治理做出新的貢獻。

2、可持續發展

對一些新興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刺激經濟增長、應對氣候變化和確保未來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在扶持推廣綠色技術、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方面,這些國家已經起跑。

(10)全球治理論述擴展閱讀:

全球化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客觀趨勢,然而它又是不平衡的。盡管帶來機遇,但發展中國家首先要面對的是嚴峻的挑戰。

發展中國家只有深刻分析研究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並採取行之有效的對策,盡量減少全球化的負面影響,才可以利用全球化的機遇發展自我,提高本國的競爭力與綜合國力。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