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汾江河水整治後
❶ 汾江河的歷史上的「財富之河」
冬春季節,是汾江河的枯水期,河邊裸露著發黑的亂石,江面上雖然偶爾還有裝載著沙、煤的輪船過往,但景況已今非昔比,汾江河已不再是北、西江水道要沖,南北水上運輸的樞紐。但在歷史上,由於佛山居廣州上游,汾江河為北方水路至廣州必經之地,所以「四方商賈之至粵者,率以是為歸」,「川廣雲貴各省貨物,皆先到佛山,然後轉輸南北各省。」
因為這樣的優勢,明朝中葉之後,佛山成為南方商業和手工重鎮,明末,佛山與漢口、景德、朱仙並稱天下「四大名鎮」,清初,佛山達到一個鼎盛期,與京師、蘇州、漢口並稱天下「四聚」,城中形成「三圩六市九頭八尾十三沙二十八鋪」的商業中心。
史載,道光年間,佛山市場上的南北商品,僅種類數即達二百種以上,很多街巷都是以行業命名,有鑄犁街、布巷、花衫街、牛肉巷等等,各地商人也紛紛在佛山設立了山陝、江西、浙江、楚南、楚北、福建、潮梅、海南等多個會館。靠著汾江河,佛山成為當時中國南北貿易及商品集散的中心。
當時,佛山本地手工業也相當發達,冶鐵、紡織、制陶三大行業為支柱,其他大大小小行業則至少在一百個以上,汾江河同樣在其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以冶鐵業為例,近年來發現的現存的佛山明清時代鑄造的大鐵鍾,絕大多數分布於沿西江流域和廣西賀江流域兩岸的縣份,如羅定縣、封開縣、鬱南縣、廣西的蒼梧縣、賀縣、鍾山縣、富村縣等等,這充分表明,佛山本地手工產品的市場流通,同樣離不開汾江河這條「物流大動脈」。
康熙年間的《修靈應祠記》描述,當時汾江河「軻舶之停泊者鱗砌蟻附,中流行舟之道至不盈數武,橈楫交擊,爭騰沸喧,聲越四五里」,這條「物流大動脈」繁忙景象可見一斑。
❷ 汾江河的歷史
。
佛山明清時期為「四大名鎮」、「四大聚」之一,粵劇、武術等民間文化名揚中外,均與汾江河有關
初春,城北,汾江河波瀾不驚,靜靜地蜿蜒穿城而過。
對於這一條沉默的「母親河」,不同年齡的佛山人有著不同的評價。年輕一代往往只將其看作一條臭水溝,「老佛山」則清楚地記得,汾江河曾經是多麼的溫婉秀麗。
但即使是上了年紀的老佛山人,也往往沒有充分認識到,這條比有著900多年歷史的祖廟、500年窯火不斷的南風古灶還要古老得多的河流,給佛山人帶來的,並不僅僅只是清漾的河水。
實際上,即使是古老的祖廟與南風古灶,也無法像這條傷痕累累的河流一樣,在佛山歷史上作出那樣巨大的貢獻。
歷史上的「財富之河」
冬春季節,是汾江河的枯水期,河邊裸露著發黑的亂石,江面上雖然偶爾還有裝載著沙、煤的輪船過往,但景況已今非昔比,汾江河已不再是北、西江水道要沖,南北水上運輸的樞紐。
但在歷史上,由於佛山居廣州上游,汾江河為北方水路至廣州必經之地,所以「四方商賈之至粵者,率以是為歸」,「川廣雲貴各省貨物,皆先到佛山,然後轉輸南北各省。」
因為這樣的優勢,明朝中葉之後,佛山成為南方商業和手工重鎮,明末,佛山與漢口、景德、朱仙並稱天下「四大名鎮」,清初,佛山達到一個鼎盛期,與京師、蘇州、漢口並稱天下「四聚」,城中形成「三圩六市九頭八尾十三沙二十八鋪」的商業中心。
史載,道光年間,佛山市場上的南北商品,僅種類數即達二百種以上,很多街巷都是以行業命名,有鑄犁街、布巷、花衫街、牛肉巷等等,各地商人也紛紛在佛山設立了山陝、江西、浙江、楚南、楚北、福建、潮梅、海南等多個會館。靠著汾江河,佛山成為當時中國南北貿易及商品集散的中心。
當時,佛山本地手工業也相當發達,冶鐵、紡織、制陶三大行業為支柱,其他大大小小行業則至少在一百個以上,汾江河同樣在其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以冶鐵業為例,近年來發現的現存的佛山明清時代鑄造的大鐵鍾,絕大多數分布於沿西江流域和廣西賀江流域兩岸的縣份,如羅定縣、封開縣、鬱南縣、廣西的蒼梧縣、賀縣、鍾山縣、富村縣等等,這充分表明,佛山本地手工產品的市場流通,同樣離不開汾江河這條「物流大動脈」。
康熙年間的《修靈應祠記》描述,當時汾江河「軻舶之停泊者鱗砌蟻附,中流行舟之道至不盈數武,橈楫交擊,爭騰沸喧,聲越四五里」,這條「物流大動脈」繁忙景象可見一斑。
佛山的「文化之流」
隨著本地手工業、商業經濟的活躍,佛山的民間文化,在明清時期,也逐漸繁盛起來。佛山最具代表性的民間文化,一文一武,一為粵劇,一為武術,兩者的興盛同樣與汾江河有關。
粵劇老藝人陳非儂在《粵劇源流和歷史》中說:「粵劇萌芽和成長的地方是佛山,三百多年前,明朝萬曆年間,佛山已有本地班的組成,和由這些組織聯合組成的第一個粵劇伶人團體——瓊花會館。」
據專家考證,瓊花會館正位於汾江河一帶的大基尾河邊。這里也是上遊船隻進入佛山的必經之道,不到幾百米,就是當時佛山著名的商業區——汾水鋪。粵劇伶人當時被稱為「紅船子弟」,「終歲居舸中,以赴各鄉之招,不得休息」。
當時,佛山境內水道四通八達,坡山、三洲圩、河清、古勞、庄步、紫洞、大富、下窖、西南各處均有橫水渡,紅船子弟從汾江河出發,劃著戲船到各地演出。
雍正年間,北京名伶張五逃亡來粵,寄居在大基尾的一艘小船上,並以京戲昆授諸紅船子弟。張五不但文武兼資,演唱皆妙,又擅武技,宗少林派,日授弟子少林拳法,這被普遍看作是粵劇南派武術的起源。
咸豐年間,佛山爆發震驚中外的紅巾軍起義,其領導者為廣東天地會首領陳開和粵劇名伶李文茂,義軍中的主力,正是終日泛舟汾江河上的數千名身負武功的紅船子弟。
佛山習武之風雖然自明初開始已經較為盛行,但日後佛山不少武術名家,均與張五有一定的淵源。晚清時期,詠春拳王梁贊就是師從紅船子弟梁二娣學習南少林拳術。梁贊再傳弟子葉問,就是巨星李小龍的師傅。
母親河的偉大犧牲
清末民初以後,國內逐漸構建起日益完善的鐵路交通網路,內河運輸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益旁落。1903年,與西、北江航運連接的廣三鐵路開通,佛山火車站建立,汾江河的一個長達數百年的輝煌時代也逐漸走向終結。
從小在汾江河邊長大的李賢說,解放初期,雖然還經常有廣西雲南等地過來的船隻,取道汾江,前往廣州,逆流時,船夫還要下水沿岸拉纖。但當時佛山市民去廣州,一般都是選擇到火車站坐火車了。在他印象中,其後汾江河上雖然兩次重新開通過往廣州的客舟,但最終都因為客源不足而虧損停航。
如今,很多老佛山記憶中與汾江河有關的故事,大多是游泳、嬉戲、抓魚等等,但實際上,所有這些都已經不再是汾江河輝煌時代的映像了。
上世紀70年代末之後,一度停滯的市場經濟逐漸復甦,歷史上工商業發達的佛山一馬當先,走在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前列,大批工業企業趁勢興起。汾江河雖然已非交通要道,但其作為一般的原材料以及產品的運輸通道,還是十分便利,汾江河沿岸工業企業也越來越多。
此後,汾江河開始了一段長達30年之久的備受凌辱的歷史。「母親河」默默地忍受了源源不絕地注入它的體內的各種「毒水」,變黑、變臭。這也可以說是「母親河」的一次偉大而又無奈的犧牲。
如今,汾江河沿岸已不復往日的繁華,佛山的商業中心從這里轉移到了昇平路,又轉移到了祖廟路,新的商業中心又已經崛起,人們歡呼,佛山已經從汾江河時代逐步過渡到了東平河時代。
但這無法改變這樣一個事實:佛山的歷史、經濟、文化的「根」,在汾江河。
□新聞鏈接
汾江河邊的清代八景
佛山在明、清時期都曾經評選過八景,流傳得最為廣泛,且史書上有記載的,是清代的八景。分別為東林擁翠、慶真樓觀、塔坡牧唱、岡心煙市、南浦客舟、孤村鑄煉、村尾垂虹、汾江古渡。
其中,慶真樓觀、岡心煙市、南浦客舟、村尾垂虹、汾江古渡等一大半的景點,皆位於汾江河畔或其支流邊上。
【慶真樓觀】仍在祖廟內,保存完好,位於當時的汾江河支流洛水岸邊(現祖廟路)。現存的慶真樓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樓高二層,當時人們登樓倚欄遠眺,佛山鎮全貌,盡收眼底,被列入佛山古八景之一。
【岡心煙市】在三穴岡上,遺址在現福賢路尾紀綱街口。明代三穴崗腳在汾江河主流河邊,當時居仁里出口是上落埠頭之處,內地人和附近居民曾在崗上於五更前設夜市,擺賣日用品和糧食,由於火光沖天,遠近可見,人們稱之為岡心煙市。
【南浦客舟】在南浦鄉,大橋頭前,遺址在現嶺南大道一帶。當時這一帶為洛水(佛山涌),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可賽龍船,夏季,各界士女也會到此遊河避暑,文人墨客也雇畫舫在此論文作詩,當時舟船來往如過江之鯽,人們稱之為南浦客舟。現大部分河涌已被覆蓋,化為地下水道。
【村尾垂虹】在村尾南濟觀音廟前,當時洛水涌一直流到通濟橋附近,通濟橋的長大石拱橋,每逢太陽西斜,日光照著橋影於河中,如天垂長虹,彩色盪漾於水面,故名。橋的遺址現在普瀾公路口處,現已重建。
【汾江古渡】在現南堤永安路尾正埠碼頭地方。明清時代,中外客商到佛山采購貨物,多在此登岸(官吏也在此迎送)。日夜船渡此來彼往,乘客小艇,絡繹不絕,擠擁熱鬧,遂成一景。
汾江河沿岸歷史文化資源
汾江河水道沿線歷史悠久,名勝古跡和人文資源相當豐富,有歷史文化街區1處,文物古跡6處,歷史遺址6處,生態風貌村兩個。其中,歷史文化街區位於中山公園對岸沿線一帶,包括汾寧路、昇平路等;文物古跡有中山公園、中山橋、精神糧食社舊址、華英中學舊址、王借崗古火山遺址、羅村賽邊李公祠等等;歷史遺跡包括汾流古渡、正埠碼頭、粵劇表演場、昇平路長興街、桃李園、燕子灘堤岸等等,生態風貌村則有朗沙和疊北。
【進入論壇】【大 中 小】【發表評論】
隨時隨地暢享新聞資訊
訂制《佛山手機報》:移動用戶發簡訊A到1065857215
聯通用戶發簡訊A到1065587755
參與新聞報料拿取大獎
電話報料:83808380 在線發貼報料 進入論壇參與討論
相關新聞汾江河整治觀察 河水本聞不到臭味 2010-04-29 「綠色汾江」宣傳活動揭幕 2010-04-18 汾江河 母親河治理,我們齊監督 2010-04-14 [佛山] 訴說汾江情 汾江整治徵文大賽啟動 2010-04-11 小記者采訪汾江整治現場頻發問 2010-04-10 痛兮!汾江河從清變濁 2010-04-08 1984年航拍汾江河 2010-04-08 83歲的冼伯:年輕時特別喜歡在汾江河游泳 2010-04-08 查看所有評論 視覺焦點 查處賭博窩點 佛山5... 佛山警方掀打黑風暴 南海警方打掉一個制... 工人頭像「蓋」樓面 點擊排行1上海世博會開幕式今夜舉行 五大亮點 2[國內] 今年重點深化戶籍及收入分配等改革 3[國內] 國家賠償法修改 監所被虐受傷要賠 4[國內] 多地提高安保 北京學校配警用鋼叉 5[國內] 河南尉氏警方否認抓精神病抵殺人犯 6[國內] 廣西13例手足口病例死亡 防控漏洞多 7[國內] 農行105億元違規經營 部分流入股市 8[國內]《開心農場》非法 版署要求關閉 9[國內] 國家賠償法獲通過 明確「精神損害撫慰金」 10[國內] 廣東一鎮委書記連續工作五天五夜猝死 健康新聞陽痿老公背後的大秘密
省婦聯愛心行動,五一看病九折優惠
關於我們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私隱保護 | 廣告服務 | 廣告代理
粵ICP備09078501號 廣佛都市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❸ 汾江河水污染原因
以環境問題調查小組為例,該小組擬「東鄱鄉和張槎鄉水污染對汾江河水道污染」為題,展開調查活動。一開始他們的調查活動掌握到,汾江河道的水污染是由於各鄉村河涌周邊地段的小企業、小食店、居民生活用水沒有得到合理的治理而直接排放到河涌內,污染河涌水,繼而又污染到汾江水河,他們的結論是居民生活用水、小企業和小食店的水污染,是造成汾江河污染的原因。這一結論,雖然也可以從一個方面反映汾江河水道被污染的情況,但卻忽視了該地段中各紡織印染廠、各化工企業等污染大戶對汾江河水道的污染情況。針對這個問題,我對小組的同學再提出新的要求。要求他們盡可能地了解這些工廠企業的工業廢水廢料的處理情況。從而得到全面的汾江河水被污染的情況。東鄱的同學把調查對象集中在該地段的污染大戶南方印染廠上。張槎的同學把精力放在調查張槎上朗印染廠上。他們集思廣益,分工協作。同學們為了拿到企業廢水的具體數據,利用工廠里的親友熟人,得到第一手的資料;他們看到在布藝印染車間布藝印染過程中廢水的產生和排放。廢水五顏六色,整個車間漂浮著一股難聞的氣味。據工廠師傅介紹,在五顏六色的廢水中含有多種有機物質,主要以磷、鎂等到多種印染材料為主,這樣的工業廢水如果不經任何處理就直接排放到江河中,其有機的成份就會對河水造成嚴重的危害,有機物會使河水變質、魚蝦絕跡、生物滅絕,長期下去,水體就會變黑、變臭,成為一條涌動的死水。在調查報告中他們寫到:汾江河禪城區段沙口水閘附近,江水清漾,但沿著江水而下的時候,水質就逐漸變壞,特別是到佛山大橋馮了性葯廠附近,江水變得又黑又臭。在這一段河道中對汾江河污染的沿岸企業除了有3家煤場、4家煤渣廠、13家沙場外,還有較大型的企業張槎印染廠,佛山南方印染廠、鯨魚化工廠等十幾家企業。雖然環保部門通過多種途徑對它們實行監督,但仍不能杜絕某些企業偷排偷放工業廢水的現象。這些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被直接排入水涌,又流入汾江河中,它們才是造成汾江河水道嚴重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雖然在該地段已建成有東鄱污水處理廠,但由於該廠的污水處理能力只達到每日10噸,遠遠不能完全處理附近居民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未經處理的污水和廢水就是這樣源源不斷地直接排放到汾江河中,形成了今天的現狀。據東鄱污水處理廠的負責人介紹,東鄱污水處理廠的二期工程由於征地問題一直沒有解決,遲遲未能上馬,要提高污水處理能力仍需時日。污水處理廠的污水處理能力低,也是造成汾江河污染的原因之一。今年是佛山市政府對汾江水道「三年治理目標」的最後一年,要在年底實現「三年不黑不臭」的目標,任務非常的艱巨。可喜的是我們了解到包括南方印染廠和張槎上朗印染廠在內的大部分沿岸企業在年底前,要完成搬遷或關閉工作,煤廠、沙廠將被完全清理。東鄱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的進度也將要加快。只有這樣從源頭上去堵截治理污染,才是治理汾江河水道的治本之道。我們可以預見佛山汾江河水道的美好前景。
❹ 汾江河是什麼時候開始整治的求大神幫助
▲1995年,汾江河佛山大橋附近。被污染的汾江河水令人觸目驚心。(圖片由佛山市城建檔案館提供) 如果試圖用相片的形式來再現昔日汾江河的容貌,那麼老一輩佛山人肯定願意選擇一張頗具懷舊氣息的黑白照:盡管年代久遠、色彩單調,但河水絕對清澈。而在20年前、10年前,或者5年前,這張相片雖然換作彩照,但絕非艷麗動人,因為河水呈現出的是或黑或黃,或者別的什麼——被污染後的顏色。 佛山人驚訝於「母親河」在短短數年間由清到濁的轉變,繼而心痛、傷感甚至憤慨,各種滋味湧上心頭。面對記者,他們樂意反復回憶汾江河裡魚游淺底、兩岸飛花的美好景緻,同時也用最沉痛的語調「哀悼」著如今美景不再的汾江河。 「母親河污染,就算經濟再發達,再有錢,我們也愧對子孫後代!」站在汾江河邊,58歲的老人黃輝發激動地揮著手臂說。 上世紀50年代: 河水清澈可飲用 黃輝發是一名土生土長的老佛山人,退休前是市運輸公司的一名員工。1949年,他誕生於原佛山市大基尾的汾江河畔。「我從小喝著汾江河水長大。」他說,那時,還沒有自來水,沿岸的居民都靠河水洗衣做飯。在他的記憶里,每到傍晚炊煙裊裊時分,家庭婦女們就提著水桶、菜籃蹲在河邊,邊淘米洗菜,邊嘮叨家常。 「那時候,河水真是又清又甜。」黃輝發說,調皮的小孩子玩得累了,甚至直接將頭扎進河中,暢飲甘甜的河水,因此經常招來父母的責罵。 那時,河中的魚蝦成群結隊,「我們最愛玩的游戲就是在河邊釣魚釣蝦。」黃輝發說,挖幾條蚯蚓作餌,鉤在用鐵絲做的魚鉤上,用魚線系在竹竿的一頭,魚竿一揮,魚線甩出一條拋物線,應聲落入河中。釣上來的魚,可作出一頓豐盛的晚餐,「魚肉鮮美滑嫩。」 與此美景對應的是,當時,正處於解放初期百業待興之時,現代工業尚未出現。 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 沿岸開始出現工廠 從上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開始,汾江河沿岸開始有零星的企業出現。據老一輩佛山人回憶,1958年,佛山酒廠選址於文沙南五巷,背靠汾江河畔。其後幾年間,華僑造紙廠以及一家漂染廠也在汾江河邊建廠。 黃輝發的姐姐當時就在佛山酒廠工作,因此他對此印象非常深刻。他說,從60年代中期起,汾江河開始起了些許變化。「這幾家企業將廢水直接排放進河中,雖然排放量不是很大,但對河水已有影響。」據他說,下游的一些居民感覺水質有時已經沒有以前那麼甜美,為了安全考慮,黃輝發一家不再飲用汾江河水,轉而選擇了井水。 但對於其他一些市民來說,此時的汾江河仍然值得親近。日前,57歲的原市樂器廠的退休職工周兆鵬站在禪城區南堤路邊,汾江河對於他來說,擁有述不盡的美好回憶。 在他的記憶里,30多年前,此路段的汾江河的水面遠沒有現在這么寬闊,「起碼要窄10米以上吧,」他說,岸邊是低矮的民房和商鋪,他就住在附近,在河邊長大。 每年夏天的傍晚,愛好運動的周兆鵬與朋友去中山公園附近的球場(現市體校內)踢完足球後,騎著自行車來到河邊,縱身躍入河中,用清冽的河水沖洗一身的汗水和疲勞。 中山橋甚至成了一些市民「炫耀」勇氣的地方。「站在橋上,『撲通』往下跳,水花濺起幾尺高。」周兆鵬笑呵呵地說。 當年,汾江河還是一條繁忙的航道。「中山橋附近就有一個碼頭,佛山許多手工業產品就從這里運往外地。」周兆鵬說,每天,往來的船隻川流不息,成為佛山與外界聯系的一條樞紐。 文革期間,周兆鵬的弟弟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和100多名青年一起,在這個碼頭登上了前往番禺的渡輪。此刻,在周兆鵬的記憶里,汾江河又抹上了一層載不動的離別之情。望著漸行漸遠的輪船,他的父母都哭了。 上世紀80年代初: 河水水質首次變壞 春江水暖鴨先知。上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春風吹拂全國大地,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東省率先揮動起經濟改革的大旗,佛山自然也不例外。汾江河兩岸的工廠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涌現,作為一個傳統製造業的城市,這些企業多為漂染、皮革、造紙、電鍍、陶瓷等「污染大戶」,排污口紛紛設置在汾江河沿岸。 由於企業主環保意識淡薄,這些企業產生的廢水大多未經處理,如條條烏龍般直接排放到了汾江河中,汾江河開始發生令人心痛的「病變」。 禪城鯉魚沙的村民王初才的家就面對著汾江河,河水從村莊里潺潺而過。每天早晨起床後,當他打開家門,清晨的微風拂過河面,帶來絲絲清新的氣息,但從1980年之後,這種感覺漸漸消逝。 「1980年起,河水慢慢變黑變臭了。」 王初才說,河裡的魚蝦也開始絕跡。 罪魁禍首自然是那些未經處理直接排放的污水。王初才家附近就有幾家工廠,每天他都看見,直徑幾十厘米的排污口對著汾江河,源源不斷地排放出或黑或紅的廢水。 汾江河的污染引起了當時佛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據市汾江辦有關人士介紹,為緩解汾江河的污染,市政府投資260萬元興建沙口引水工程,興建了沙口水閘,疏浚河道。1983年4月沙口引水閘建成,該工程被佛山市列為1982年十大新聞之一。自此,汾江河水質開始好轉,魚蝦又回到江中。 上世紀80年代中期~90年代: 河水水質繼續惡化 但是,好景不長。「1985年之後,水污染開始『反彈』。」王初才說。1989年,市政府成立汾江河綜合治理小組,撥款1500萬元開始綜合整治。 汾江河最深重的「苦難史」從90年代開始。此時,我市經濟開始迅速發展,汾江河沿岸的污染企業越建越多,同時,沿岸的人口也急劇增長。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和生活廢水肆無忌憚地排進汾江河。 某造紙廠的退休職工全叔告訴記者,當年,該造紙廠每天向汾江河排放的污水竟達6000噸之多!據當時媒體報道,汾江COD(化學需氧量)的環境容量平均每日為6.9噸,但實際排入汾江的COD總量約為21噸,超過其環境容量的兩倍。 由於就住在河邊,王初才一家深受其苦。就算是氣候炎熱的大夏天,他也不敢開門開窗。「氣味實在是太難聞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王初才仍心有餘悸。他說,黝黑的河水彷彿稠得流不動,氣味刺鼻,魚蝦徹底絕跡。「大家根本不敢靠近它,路過的時候都紛紛掩著鼻子,要不然就要被熏倒!」 「河裡的蚊蟲都要比別的地方的更『毒』。」村民鄧先民說,「咬一口腫好大一個包,又癢又痛!」 而由於無法忍受河水難聞的氣味和惡劣的環境,原來住在汾江河畔的黃輝發一家乾脆搬離了大基尾,在普君西路購置了一套新房。而對於那些條件不夠好的村民來說,他們只得在惡劣的環境里繼續忍受。 2001年至今: 汾江水質逐漸好轉 汾江河水質的再度惡化,引起了廣大市民的不滿,市委市政府對此亦高度重視。2001年5月,市環保局制定了《佛山水道2001—2006年綜合整治實施計劃》並報市政府批准實施。《計劃》提出的目標是用5年時間,使佛山水道實現「河水清、交通暢、無洪澇、兩岸美」。該計劃預算總投資達47.6億元。 2004年6月召開的佛山水道綜合整治現場會對工作任務進行了分解,確定了佛山水道「截污、治污、搬污、釋污、清污」的整治思路。 經過幾年的綜合整治,汾江河如今已大有改觀,黑臭現象基本已經消除,而兩岸的景觀也越來越美。2月17日,禪城區河濱路,十幾張牌桌沿著汾江河畔一字排開,每天都有幾十名老人在此悠閑地喝茶、打麻將,這在幾年前幾乎是不可想像的。 「那時候,這河水多臭多臟啊!躲都躲不及呢!」正在觀看朋友打牌的王伯說,「現在好多了,起碼不臭了嘛!」 據市汾江辦有關人士介紹,下一步佛山水道整治的預期目標將是,主要水質指標常年達到Ⅴ類水標准,徹底消除水質黑臭現象,生態逐步得到恢復,水生生物逐漸呈現多樣化。 而廣大市民對這條河的企盼則更顯急迫。「希望魚游淺底、碧波盪漾的美景早日回到我們身邊。」王伯說 http://www.citygf.com/hdzt/1290/08/201004/t20100408_273317.html
❺ 佛山汾江河以前是什麼樣的
以前比較干凈,有人游泳釣魚。基本上水都是很清的,比喻為佛山的母親河。
現在變得很臟,基本上見不到有人在上面游泳,水裡也沒什麼魚。
不過佛山正在整治,希望以後會好點吧。
❻ 佛山汾江河
河水變黑的原因
生活污水與—部分工業廢水排入水體,其中的有機污染物,如內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容肪、氨基酸等形式存在的天然有機物質及某些其它可生物降解人工合成的有機物質等進入水體後,使水體中的物質組成發生了變化,破壞了原有的物質平衡狀態。在有氧即溶解氧水平較高的情況下,排入水體的有機污染物質,通過物理、化學、物理化學與生物化學反應,而被分離與分解,使水體基本或完全恢復到原來的平衡狀態。這稱之為水的自我凈化能力。如果排入到水體中的有機污染物質含量較高,大量
❼ 以保護環境為主題的汾江河作文
一、治理概況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未期,汾江河首次出現了比較嚴重的污染,佛山市委市政府決定成立治理汾江河領導小組,制定出「動員各方,綜合治理,分期實施,減少污染」的方針,並決定採取「興建水閘,疏浚河道,沿江重點污染源治理及河邊增設自來水供應點給水上居民」等措施,從此揭開了整治汾江河污染的序幕。1982年4月26日,新落成的沙口引水閘,引入東平河水,對汾江進行稀釋沖污,有效地改善了水環境的質量。加上疏浚河道,清除沉積的淤泥,使水流順暢,以此同時,對廢水排放量大污染嚴重的企業制定廢水處理方案,限期治理。通過這些措施,汾江水漸漸地變清了,1983年,汾江河重新出現了魚蝦,一些離開汾江的漁民又回來捕魚。然而,「好水」不長。隨著經濟的發展 ,人口的增加,污染物排放總量不斷增加,而水閘引入的清水量遠遠趕不上污染物的增長,特別是枯季所引清水,杯水車薪。從1980年到1988年,市區工農業總產值翻了兩番,日用水量從1700多萬噸增加到7900多萬噸,其中工業用水佔70%。但工業污水處理率不到10%,生活污水基本沒處理,直接排入汾江河。汾江又開始發黑發臭,漁民不得不再次傷心地離開。1987年,省市人大代表再次提出整治汾江河的方案,並撥款1500萬元,提出用3年的時間將汾江水質改善到地面水環境質量三級標准,再次拉開了汾江整治的序幕。該次整治,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由污染企業籌集資金,建污水處理工程,在21個重點整改項目中,投資4100多萬元,建成19污染處理設施,每天污水處理能力新增4萬噸。在重點整改的同時,共用258天時間,疏浚了近10公里長的河道,清挖淤泥7.52萬立方米,增加汾江的水流量。1992年汾江河水中的溶解氧由1989年的每升2.72毫克上長到4.13毫克,全河段綜合污染指數由0.64下降到0.53,降幅達18.2%。1993年省人大代表來佛山視察時,給予高度評價。經過第二期的整治,汾江水環境有所改善。但九十年代以來,佛山經濟迅速發展,企業規模和數量迅速壯大,城市人口劇增,汾江河的納污量大大增加。魚蝦絕跡,河水再次發黑發臭,徹底整治汾江的呼聲越來越高。1995年,市政府為此成立了汾江綜合整治委員會,並首次制定頒發了《汾江河管理辦法》,掀起了第三次大規模的整治行動。該次整治,提出了「截污工程—將直排入汾江的工業、生活污廢水全部截住,引入污水處理廠,經處理達標後再排放。自96年至2000年底的5年時間里,佛山市共投入4.3億元,南海市共投入6.1億元,整治汾江,並成立水上清潔隊,建成日污水處理能力達10萬噸的凈水廠,日處理糞便600噸的糞便處理廠,對沿江所有企業實行排污許可證制度,等等一系列措施。但從我分中心多次監測的主要指標來看,氨氮19.9mg/L,超地表水SL63-94三級水標准18.9倍,高錳酸鹽指數22.5mg/L,超地面水Ⅲ類水2.8倍,水質超Ⅴ類水,溶解氧為0,由此可以看出,汾江水質不盡人意。汾江河,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還是污染。這場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持久戰,到二十一世紀尚無結束之意。治理為何如此艱辛,如此反復,甚至有惡性循環的趨勢,每治理一次,又增加一次污染。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歷史的因素,客觀和主觀的因素並存。二、歷史原因汾江河沿岸,人口聚居的密度大,上沙和文沙、是漁民生活和水產品交易集散地,而中山橋、人了橋附近,則是船運碼頭和貨運碼頭所在地,火車,汽車站設在傍邊。紡織印染和陶瓷企業,是佛山的傳統工業項目,自明未清初,已成為佛山工業主柱,但他們卻是用水大戶,污染大戶。三、客觀原因改革開放後,經濟發展迅速,人口成倍增長,汾江沿岸的企業中,紡織印染,製革、鋁型材、造紙、食品陶瓷等嚴重污染類企業所佔比例較大。在新興的鋁型材工業中,曾留傳:全國鋁材在廣東,廣東鋁材在南海的說法。可想而知,南漲的鋁型材規模和數量之大。二十年來,佛山由不足20萬人口,猛增至近50萬人口,且基本上是外來人,並相當部分在沿江兩岸的企業生產和生活,客觀地造成了汾江河的污染。另外,縱觀現階段佛山、南海的企業,均處在擴規模,拼產量的擴產時期,科技含量低。這種現象在資本主義高速發展的階段也曾出現。也許,這是社會發展,工業成熟的某一特定階段。四、主觀原因決策層沒有從污染的嚴重性,污染的危害性去考慮,欠缺前瞻性,重蹈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所走的彎路,先污染,後治理。為追求產值的最大化,偏面強調經濟指標的百分率,對污染大戶下不了決心,對產業結構沒有及時調整,對產品的升級換代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盲目擴充原有的行業。管理者存在監督不力,管理不到位的現象,管理手段落後,管理方式單一;企業則認為排污費已繳交或罰款,超標排污就理所當然。群眾的意識薄弱,錯誤地認為,治理是政府的行為,沒有自覺地充當母親河的保護者,反而自覺不自覺地成為造污者,近期,水上清潔隊每天在河上打撈15噸多的水上垃圾即可證明。五、污染根治以上的情況,證明汾江河的治理,決非一朝一夕的事,水環境保護更是淡何容易。要使汾江河達到「河水清,交通暢,無洪澇,兩岸美」的要求,佛山市政府痛下決心,用六年時間花40億,這痛下決心,40億,多麼深刻的教訓,多麼沉重的代價啊?從治理到治理,忽視了從根本上整治,忽視了水環境保護,即使新一輪的治理,實施七大工程,從總體上講,依然是過去那種治標不治本的未端治理。例如鋪設截污管道,擴建污水處理廠,引水沖污等,都欠缺從根源上去整治的措施。一方面擴大生產,加大污染,另一方面,再擴建污水處理廠,如此這般,污水處理量始終跟不上污染量的增長。據不完全統計,年排入汾江的污水量從80年代初的1900萬噸,到1999年排入汾江的污水量增加到15122.4萬噸,污水總量上升了近8倍,而建成的污水處理廠的年污水處理能力為4680萬噸,相差甚大,由此形成惡性循環。治理汾江河,是汾江河水環境保護的內涵之一。要徹底治理汾江河,則要與汾江河的水環境保護相結合,要走出為治理而治理的怪圈,走出單純治理的死胡同。使經濟建設,人口增長,治理等與水環境保護同步,協調發展。由汾江河的治理到汾江河的水環境保護,是一次飛躍,是一次質的轉變。這樣,才能使汾江,佛山乃至珠江三角洲的水更清,天更藍,樹更綠。希望萬人暢游汾江的情景再次出現。開展汾江河的水環境保護,這一項系統工程,除了有徹實可行的措施治理外,更應從源頭上著手,調整市區特別是沿江的產業結構和工業布局,對污染整治無望的企業,隱痛割愛,實行關停並轉,引進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污染少產業,結合佛山的實際,從客觀上定好位,作好規劃,從微觀上提高管理水平,加強監督,加大執法力度等等。目前,受機構及體制等因素的影響,多次的汾江河治理基本上由環保局監督和實施,出現了運動員和裁判員合一的不正常現象,造成治理不到位,監督不到底,效果不理想,因此要充分發揮政府各職能部門的作用,按省政府三定方案,水行政主管部門有權利,有義務對流入汾江河的排污口進行監測,核實排污量,確定汾江河的納污量,從發展的角度提出治理和保護的措施。水環境分中心要徹底履行好水資源管理專業隊伍的職責,當好保護水資源的哨兵,要主動出擊,主動服務,主動介入。使環保部門從各污染源著手控制,水行政主管部門從入河排污口的未端控制,互相制約,互相監督,使治理逐步走向水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
ε(T—T)3 !求採納!
❽ 汾江河的簡介
在佛山,汾江河過去是佛山的交通樞紐,她緩緩從佛山當時的中心地帶穿過,她也自然成了佛山人心中的母親河。夏天孩子們在河中消曙唏戲,岸上是車水馬龍商賈雲集,傳奇古鎮演義的是佛山版的「清明上河圖」。
改革開放給佛山帶來了經濟騰飛,同時使人們淡薄了對母親河的保護,讓她成為了一個沒有生命的臭水河,流淌的是「漿油」一般的黑水。
現在河裡散發的臭味沒有了,再看看河水,也與從前大不一樣了。現在怎麼變成了淡黃色?有點象農村泥塘里的水了。佛山市政府大力整治汾江河,要將沿河兩岸的一些污染源遷走,如:煤場、工廠,以及使用重油發電的電廠,在兩岸建造居住小區,並修建可以健身、娛樂的河岸公園、步行街,用隔音板將周邊鐵路封閉起來等措施。
現在的河水離清澈見底還有很大距離,但畢竟政府己重視起來,真抓實乾的務實態度己有了成效。
干凈優美的汾江河不久將成為現實,那時,可以漫步河邊,欣賞河岸美景,享受靜靜流淌的河水演奏的小夜曲。河水穿過一座座橋洞,撫摸著大地胸懷。
佛山明清時期為「四大名鎮」、「四大聚」之一,粵劇、武術等民間文化名揚中外,均與汾江河有關
初春,城北,汾江河波瀾不驚,靜靜地蜿蜒穿城而過。
對於這一條沉默的「母親河」,不同年齡的佛山人有著不同的評價。年輕一代往往只將其看作一條臭水溝,「老佛山」則清楚地記得,汾江河曾經是多麼的溫婉秀麗。
但即使是上了年紀的老佛山人,也往往沒有充分認識到,這條比有著900多年歷史的祖廟、500年窯火不斷的南風古灶還要古老得多的河流,給佛山人帶來的,並不僅僅只是清漾的河水。
實際上,即使是古老的祖廟與南風古灶,也無法像這條傷痕累累的河流一樣,在佛山歷史上作出那樣巨大的貢獻。
歷史上的「財富之河」
冬春季節,是汾江河的枯水期,河邊裸露著發黑的亂石,江面上雖然偶爾還有裝載著沙、煤的輪船過往,但景況已今非昔比,汾江河已不再是北、西江水道要沖,南北水上運輸的樞紐。
但在歷史上,由於佛山居廣州上游,汾江河為北方水路至廣州必經之地,所以「四方商賈之至粵者,率以是為歸」,「川廣雲貴各省貨物,皆先到佛山,然後轉輸南北各省。」
因為這樣的優勢,明朝中葉之後,佛山成為南方商業和手工重鎮,明末,佛山與漢口、景德、朱仙並稱天下「四大名鎮」,清初,佛山達到一個鼎盛期,與京師、蘇州、漢口並稱天下「四聚」,城中形成「三圩六市九頭八尾十三沙二十八鋪」的商業中心。
史載,道光年間,佛山市場上的南北商品,僅種類數即達二百種以上,很多街巷都是以行業命名,有鑄犁街、布巷、花衫街、牛肉巷等等,各地商人也紛紛在佛山設立了山陝、江西、浙江、楚南、楚北、福建、潮梅、海南等多個會館。靠著汾江河,佛山成為當時中國南北貿易及商品集散的中心。
當時,佛山本地手工業也相當發達,冶鐵、紡織、制陶三大行業為支柱,其他大大小小行業則至少在一百個以上,汾江河同樣在其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以冶鐵業為例,近年來發現的現存的佛山明清時代鑄造的大鐵鍾,絕大多數分布於沿西江流域和廣西賀江流域兩岸的縣份,如羅定縣、封開縣、鬱南縣、廣西的蒼梧縣、賀縣、鍾山縣、富村縣等等,這充分表明,佛山本地手工產品的市場流通,同樣離不開汾江河這條「物流大動脈」。
康熙年間的《修靈應祠記》描述,當時汾江河「軻舶之停泊者鱗砌蟻附,中流行舟之道至不盈數武,橈楫交擊,爭騰沸喧,聲越四五里」,這條「物流大動脈」繁忙景象可見一斑。
佛山的「文化之流」
隨著本地手工業、商業經濟的活躍,佛山的民間文化,在明清時期,也逐漸繁盛起來。佛山最具代表性的民間文化,一文一武,一為粵劇,一為武術,兩者的興盛同樣與汾江河有關。
粵劇老藝人陳非儂在《粵劇源流和歷史》中說:「粵劇萌芽和成長的地方是佛山,三百多年前,明朝萬曆年間,佛山已有本地班的組成,和由這些組織聯合組成的第一個粵劇伶人團體——瓊花會館。」
據專家考證,瓊花會館正位於汾江河一帶的大基尾河邊。這里也是上遊船隻進入佛山的必經之道,不到幾百米,就是當時佛山著名的商業區——汾水鋪。粵劇伶人當時被稱為「紅船子弟」,「終歲居舸中,以赴各鄉之招,不得休息」。
當時,佛山境內水道四通八達,坡山、三洲圩、河清、古勞、庄步、紫洞、大富、下窖、西南各處均有橫水渡,紅船子弟從汾江河出發,劃著戲船到各地演出。
雍正年間,北京名伶張五逃亡來粵,寄居在大基尾的一艘小船上,並以京戲昆授諸紅船子弟。張五不但文武兼資,演唱皆妙,又擅武技,宗少林派,日授弟子少林拳法,這被普遍看作是粵劇南派武術的起源。
咸豐年間,佛山爆發震驚中外的紅巾軍起義,其領導者為廣東天地會首領陳開和粵劇名伶李文茂,義軍中的主力,正是終日泛舟汾江河上的數千名身負武功的紅船子弟。
佛山習武之風雖然自明初開始已經較為盛行,但日後佛山不少武術名家,均與張五有一定的淵源。晚清時期,詠春拳王梁贊就是師從紅船子弟梁二娣學習南少林拳術。梁贊再傳弟子葉問,就是巨星李小龍的師傅。
母親河的偉大犧牲
清末民初以後,國內逐漸構建起日益完善的鐵路交通網路,內河運輸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益旁落。1903年,與西、北江航運連接的廣三鐵路開通,佛山火車站建立,汾江河的一個長達數百年的輝煌時代也逐漸走向終結。
從小在汾江河邊長大的李賢說,解放初期,雖然還經常有廣西雲南等地過來的船隻,取道汾江,前往廣州,逆流時,船夫還要下水沿岸拉纖。但當時佛山市民去廣州,一般都是選擇到火車站坐火車了。在他印象中,其後汾江河上雖然兩次重新開通過往廣州的客舟,但最終都因為客源不足而虧損停航。
如今,很多老佛山記憶中與汾江河有關的故事,大多是游泳、嬉戲、抓魚等等,但實際上,所有這些都已經不再是汾江河輝煌時代的映像了。
上世紀70年代末之後,一度停滯的市場經濟逐漸復甦,歷史上工商業發達的佛山一馬當先,走在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前列,大批工業企業趁勢興起。汾江河雖然已非交通要道,但其作為一般的原材料以及產品的運輸通道,還是十分便利,汾江河沿岸工業企業也越來越多。
此後,汾江河開始了一段長達30年之久的備受凌辱的歷史。「母親河」默默地忍受了源源不絕地注入它的體內的各種「毒水」,變黑、變臭。這也可以說是「母親河」的一次偉大而又無奈的犧牲。
如今,汾江河沿岸已不復往日的繁華,佛山的商業中心從這里轉移到了昇平路,又轉移到了祖廟路,新的商業中心又已經崛起,人們歡呼,佛山已經從汾江河時代逐步過渡到了東平河時代。
但這無法改變這樣一個事實:佛山的歷史、經濟、文化的「根」,在汾江河。
□新聞鏈接
汾江河邊的清代八景
佛山在明、清時期都曾經評選過八景,流傳得最為廣泛,且史書上有記載的,是清代的八景。分別為東林擁翠、慶真樓觀、塔坡牧唱、岡心煙市、南浦客舟、孤村鑄煉、村尾垂虹、汾江古渡。
其中,慶真樓觀、岡心煙市、南浦客舟、村尾垂虹、汾江古渡等一大半的景點,皆位於汾江河畔或其支流邊上。
【慶真樓觀】仍在祖廟內,保存完好,位於當時的汾江河支流洛水岸邊(現祖廟路)。現存的慶真樓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樓高二層,當時人們登樓倚欄遠眺,佛山鎮全貌,盡收眼底,被列入佛山古八景之一。
【岡心煙市】在三穴岡上,遺址在現福賢路尾紀綱街口。明代三穴崗腳在汾江河主流河邊,當時居仁里出口是上落埠頭之處,內地人和附近居民曾在崗上於五更前設夜市,擺賣日用品和糧食,由於火光沖天,遠近可見,人們稱之為岡心煙市。
【南浦客舟】在南浦鄉,大橋頭前,遺址在現嶺南大道一帶。當時這一帶為洛水(佛山涌),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可賽龍船,夏季,各界士女也會到此遊河避暑,文人墨客也雇畫舫在此論文作詩,當時舟船來往如過江之鯽,人們稱之為南浦客舟。現大部分河涌已被覆蓋,化為地下水道。
【村尾垂虹】在村尾南濟觀音廟前,當時洛水涌一直流到通濟橋附近,通濟橋的長大石拱橋,每逢太陽西斜,日光照著橋影於河中,如天垂長虹,彩色盪漾於水面,故名。橋的遺址現在普瀾公路口處,現已重建。
【汾江古渡】在現南堤永安路尾正埠碼頭地方。明清時代,中外客商到佛山采購貨物,多在此登岸(官吏也在此迎送)。日夜船渡此來彼往,乘客小艇,絡繹不絕,擠擁熱鬧,遂成一景。
汾江河沿岸歷史文化資源
汾江河水道沿線歷史悠久,名勝古跡和人文資源相當豐富,有歷史文化街區1處,文物古跡6處,歷史遺址6處,生態風貌村兩個。其中,歷史文化街區位於中山公園對岸沿線一帶,包括汾寧路、昇平路等;文物古跡有中山公園、中山橋、精神糧食社舊址、華英中學舊址、王借崗古火山遺址、羅村賽邊李公祠等等;歷史遺跡包括汾流古渡、正埠碼頭、粵劇表演場、昇平路長興街、桃李園、燕子灘堤岸等等,生態風貌村則有朗沙和疊北。
【進入論壇】【大 中 小】【發表評論】
隨時隨地暢享新聞資訊
訂制《佛山手機報》:移動用戶發簡訊A到1065857215
聯通用戶發簡訊A到1065587755
參與新聞報料拿取大獎
電話報料:83808380 在線發貼報料 進入論壇參與討論
相關新聞汾江河整治觀察 河水本聞不到臭味 2010-04-29 「綠色汾江」宣傳活動揭幕 2010-04-18 汾江河 母親河治理,我們齊監督 2010-04-14 [佛山] 訴說汾江情 汾江整治徵文大賽啟動 2010-04-11 小記者采訪汾江整治現場頻發問 2010-04-10 痛兮!汾江河從清變濁 2010-04-08 1984年航拍汾江河 2010-04-08 83歲的冼伯:年輕時特別喜歡在汾江河游泳 2010-04-08 查看所有評論 視覺焦點 查處賭博窩點 佛山5... 佛山警方掀打黑風暴 南海警方打掉一個制... 工人頭像「蓋」樓面 點擊排行1上海世博會開幕式今夜舉行 五大亮點 2[國內] 今年重點深化戶籍及收入分配等改革 3[國內] 國家賠償法修改 監所被虐受傷要賠 4[國內] 多地提高安保 北京學校配警用鋼叉 5[國內] 河南尉氏警方否認抓精神病抵殺人犯 6[國內] 廣西13例手足口病例死亡 防控漏洞多 7[國內] 農行105億元違規經營 部分流入股市 8[國內]《開心農場》非法 版署要求關閉 9[國內] 國家賠償法獲通過 明確「精神損害撫慰金」 10[國內] 廣東一鎮委書記連續工作五天五夜猝死 健康新聞陽痿老公背後的大秘密
省婦聯愛心行動,五一看病九折優惠
關於我們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私隱保護 | 廣告服務 | 廣告代理
粵ICP備09078501號 廣佛都市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回答者: 125.45.35.* 2010-5-2 16:02
初春,城北,汾江河波瀾不驚,靜靜地蜿蜒穿城而過。
對於這一條沉默的「母親河」,不同年齡的佛山人有著不同的評價。年輕一代往往只將其看作一條臭水溝,「老佛山」則清楚地記得,汾江河曾經是多麼的溫婉秀麗。
但即使是上了年紀的老佛山人,也往往沒有充分認識到,這條比有著900多年歷史的祖廟、500年窯火不斷的南風古灶還要古老得多的河流,給佛山人帶來的,並不僅僅只是清漾的河水。
實際上,即使是古老的祖廟與南風古灶,也無法像這條傷痕累累的河流一樣,在佛山歷史上作出那樣巨大的貢獻。
歷史上的「財富之河」
冬春季節,是汾江河的枯水期,河邊裸露著發黑的亂石,江面上雖然偶爾還有裝載著沙、煤的輪船過往,但景況已今非昔比,汾江河已不再是北、西江水道要沖,南北水上運輸的樞紐。
但在歷史上,由於佛山居廣州上游,汾江河為北方水路至廣州必經之地,所以「四方商賈之至粵者,率以是為歸」,「川廣雲貴各省貨物,皆先到佛山,然後轉輸南北各省。」
因為這樣的優勢,明朝中葉之後,佛山成為南方商業和手工重鎮,明末,佛山與漢口、景德、朱仙並稱天下「四大名鎮」,清初,佛山達到一個鼎盛期,與京師、蘇州、漢口並稱天下「四聚」,城中形成「三圩六市九頭八尾十三沙二十八鋪」的商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