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入地整改方案
Ⅰ 因為三線整改後電話信號就不好了怎麼辦
三線整改的要求是: 一、通信機房的整體改造標准 1、對機房平面布局要進行整體規劃,各種設備應按功能和規劃分區集中排列。格局實際情況,盡可能採用多層走線架方式,尾纖用槽道方式敷設。 2、機房設備、機櫃要有統一明顯的標識牌,標簽應位置一致、整齊、字跡清晰、端正、均勻、名稱統一、含義簡明。 3、通信設備排列整齊,垂直度誤差不超過機架高度的0.1%。 4、每一條設備的地線必須根據設備要求使用合適的導線與接地銅線直接相連,不得以機架、走線架等設施代替接地連線。設備間嚴禁進行底線串聯連接。 5、機房接地引入線線徑應大於16mm2(當機房市電引入線相線截面積大於35mm2時,機房接地引入線線徑應大於市電引入線相線截面積的一半),布放時盡可能短,少彎折曲。 6、凡引入交流電供電設備,其機殼必須作保護接地。 7、凡交流配電設備的機架應接地,設備應有相應的分級防雷及浪涌吸收裝置。交流配電屏的中性線應與機架絕緣。 8、機架與部件接地底線要牢靠。 9、電源專用走線架一般採用寬度不小於300mm走線架;尾纖採用槽道方式敷設,槽道寬度一般採用100mm—200mm;信號專用走線架採用不小於400mm—600mm的走線架。走線架的具體寬度根據機房種類選擇。單層走線架最好選用600mm寬走線架。 10、上層電源走線架與下層信號線走線架採用交錯式懸掛方式,以避 免電源線下線時與下層的信號線形成垂直交叉。 11、水平走線架應與列架保持平行或垂直相交,水平度每米偏差不超過5mm。 12、走線架吊掛的安裝應符合三線整改設計要求,吊掛安裝要牢固、整齊、無歪斜現象。走線架吊掛安裝間距原則上應為1.5-1.8米,施工時應避開消控煙感、煙管,樓層間弱點管及監控管線。吊掛在安裝時應盡可能的安裝在房樑上。 13、電纜走線架穿過樓板或牆洞時,應加裝子口保護。電纜放綁完畢後,應有蓋板封住洞口子口,蓋板應採用阻燃材料,漆色應與地板或牆壁顏色一致。 14、沿牆安裝單邊或雙邊電纜走線架時,在牆上埋設的支持物應牢固可靠,沿水平方向的間隔距離均勻。安裝後的走線架應整齊一致,不得出現起伏不平或歪斜現象。 二、電纜豎井、孔洞封堵標准 15、通信機房內電纜豎井、電纜孔洞用防火阻燃材料封堵,封堵的厚度應不低於樓板、牆壁的厚度,托板採用防火板。 16、通信機房內的交流電源線和其他線路分豎井、孔洞敷設;確實不能分開的電源線和信號線靠孔洞兩側敷設,距離不得少於20cm,間隔部分用防火材料封嚴。 17、機房內的空調、上下水等孔洞要封嚴封實。 18、通信機房有預防老鼠等小動物進入機房的措施。 三、電源線布放標准 19、交流電源線、直流電源線必須採用上走線方式,且與信號線分開敷設,電源線一般走最上層電源專用走線架。考慮到部分接入機房的特殊情況,分多層、單層兩種情況: 19.1 採用雙層或多層線架時,線架的長、寬及架間隔距離與線纜的多少相適應,並留有擴容空間。交、直流電源線、信號線分上下層敷設,交、直流電源線分別布放在上層走線架兩側,且布放捆紮整齊,有線纜走向標示。 19.2 採用單層線架時,直流電源線、信號線在同一線架內分兩側敷設,間距不少於5公分,交流電源線採用牆壁敷設的方法,沒牆壁走時,電源線假裝PVC槽道。 20、機房內的電源線使用銅線,線徑與設備的用電量要匹配,並有足夠的富餘量。布放的每根電纜必須是整條線料,不得使用斷芯或中間接頭的線纜。 21、對於交、直流電源線在同一層走線架上的情況,要採用「O」型布線方式避免線纜交叉。對設備列數較多的機房採用「S」型布線方式避免線纜的交叉。 22、走線架敷設的電纜應順直排列,轉彎應均勻圓滑,彎弧起點以外應保持平直。外徑不大於12mm的各種電纜作彎曲率半徑不得小於60mm,外徑大於12mm的各種電纜作彎曲率半徑不得小於其外徑的10倍。 23、走線架上敷設電纜必須綁扎,綁扎後的電纜應互相緊密靠攏,外觀平直整齊,線扣間距均勻,松緊適度。
Ⅱ 跪求!哪個有給力的 專項安全施工方案(全套的!包含各方面的,比如路基,路面,橋涵,模板,用電等等),感謝!
要這么多 你自己去建築類的網站上找啊大哥,一般這東西在 建築類的網站上都有的,像 魯文建築服務網 裡面就有很多各種專項 安全的施工方案
Ⅲ 蘇州(吳中)太湖旅遊風景區的發展規劃
蘇州(吳中)太湖旅遊景區將聯合穹窿山、東山、旺山等景區,捆綁創建國家5A級景區,景區總面積21.5平方公里。吳中區召開蘇州(吳中)太湖旅遊景區創建國家5A級景區動員大會,正式啟動此項創建工作。據悉,集聚全區現有的旅遊品牌資源,吳中區計劃投入約15億元進行全區環太湖旅遊資源的整合,力爭把蘇州(吳中)太湖旅遊景區打造成國內著名、國際知名的濱湖休閑度假旅遊名區。
吳中區擁有五分之三的太湖水域,有著讓人「眼紅」的休閑旅遊資源:蘇州最高的山,最老的村落;文物、古鎮、古村、古建築總數,均名列江蘇省縣(區)級單位第一;還有太湖72島中的52島……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把「心情」交給太湖山水來「打理」。 2010年,吳中區共接待遊客150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50億元,環太湖正散發出越來越濃的休閑味道。
吳中區確定以穹窿山、東山、旺山等景區,組成蘇州(吳中)太湖旅遊景區捆綁創建,景區總面積21.5平方公里,涵蓋了吳中環太湖旅遊的最核心區域和最精華資源。為此,吳中區專門制定了《蘇州太湖旅遊度假區創建國家5A級景區提升方案》,根據方案,吳中區將成立蘇州太湖旅遊發展集團公司,實施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管理、統一促銷、統一保護,推進景區企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致力於形成一個旅遊服務設施完善、旅遊景觀豐富多彩、旅遊交通快捷便利、旅遊產品豐富飽滿、旅遊管理體系健全、旅遊品牌深入人心、旅遊經濟快速發展、聞名全國乃至世界的大型5A級旅遊景區。
對照國家5A級景區創建的三大評定標准——《服務質量與環境質量評分細則》、《景觀質量評分細則》、《遊客意見評分細則》,吳中區將對景區遊客服務中心網路、旅遊交通體系、旅遊管理體系、旅遊綜合品質等進行全面整改提升。建設和完善三級遊客服務中心網路,通過一級遊客服務中心和西山景區、光福景區、東山景區、穹窿山景區、旺山景區二級遊客服務中心的建設,及各分景點三級遊客服務中心的提升改造,將區內遊客服務中心網路建設成為水陸並用、多級服務的景區服務網路,實現信息聯網、宣傳聯動、服務聯通的旅遊服務體系。並計劃實行三級票務制度,聯票通過實行優惠政策,吸引更多遊客來本區旅遊。交通方面,將通過連接周邊機場及旅遊集散中心、無縫對接周邊高架橋及地鐵線,以及開辟水上交通路線、增設旅遊專線車、水陸兩棲巴士等方式完善交通網路體系。在各二級景區設集團公司分部,對規劃區內所有景區、景點進行統一管理。記者獲悉,根據計劃,創建工作力爭於2013年6月前完成。
成立太湖旅遊發展集團
蘇州(吳中)太湖旅遊景區范圍內涉及多個行政區域和國資、集體、宗教、個人等多方資產主體,為最大限度整合資源、理順機制,吳中區組建蘇州太湖旅遊集團公司,實施對景區的統一管理、統一經營等。
改造線路102公里
根據創建要求,創建區內建築物要全面進行風貌整治,對部分與景區風格不協調的建築進行拆除。根據前期調查排摸,需要改造線路總長為102公里,其中重點路段44公里,改造項目主要包括道路綠化提升和護坡改造、三線入地、建築外立面「穿衣戴帽」等,特別要加大對景區景點周邊建築物或建築立面的整修和改建,確保與景區風格相協調,烘托景區環境特色。
標准體系建設
完善提升遊客服務中心網路、碼頭、停車場、公廁、垃圾桶、標識標牌、監控系統、旅遊車船等功能項目。對照標准要求,吳中區還將新建一級遊客中心1座和二級遊客中心2座,新建停車場、碼頭等,同時增設旅遊巴士、區間車輛和一批遊船、電瓶車、自行車等。特別是充分利用太湖水系優勢,將遊客服務中心網路建成水陸並用、功能完善、特色鮮明的服務平台。
重點項目日程表
度假區:加強與國內旅遊「航母」華僑城的對接合作,加快推進華僑城旅遊綜合體項目的開發建設,確保年底開工。
西山景區:抓好觀音園、西山遊客中心等項目建設,做出特色。
光福景區:加快推進中國工藝文化城項目二期工程和香雪海景區改造提升工程,力爭早日竣工,全面提升景區整體形象。
東山景區:加快推進東山遊客服務中心的建設力度。
穹窿山景區:重點抓好孫武文化園等項目建設,弘揚孫子兵法文化品牌,形成國際影響力。
旺山景區:加快推進景區第五期改造工程進度,抓好牡丹園、耕島自駕游基地等項目建設 。
Ⅳ 做土地測繪方面的工作計劃
二、下半年工作計劃
下半年我局將緊緊圍繞市、區重點工程建設,以房地局年度四項重點工作為重心,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今年我局各項工作任務的順利完成。
1、積極配合,推進市區重點工程建設
完成中環線南段、越江隧道等重大工程征地費包干協議及有關手續;
積極做好「一站三線兩路一帶」、「一地兩管」中用地管理工作,重點做好中環線相關項目用地手續;
做好重大工程的拆遷許可證審批,完善拆遷補償安置方案審核;
加大區配套安置用房建設管理力度,重點做好「新造屋」等地塊配套商品房建設的相關工作,確保年內竣工項目2個,總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
2、扎實推進,確保局四項重點工作順利完成
舊小區平改坡綜合改造工作。下半年加大對平改坡綜合改造實施的監督管理,加快工程進度,年底前確保全年50萬平方米改造任務全面完成,做好2006年改造計劃上報和前期准備工作。
房屋拆遷工作。配合重大工程建設,完成中環線拆遷收尾和南站房屋拆遷工作,積極穩妥推進,做好20戶以內在拆基地收尾工作,確保土地儲備、土地招投標工作進度。進一步加強房屋拆遷管理,繼續推行「十項內容」公示制度,逐步建立今年新開拆遷基地檔案和績效評估機制,加大拆遷人員培訓力度,同時配合區有關部門做好拆遷公司的歸並整合,切實做好拆遷信訪及矛盾化解工作,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物業管理工作。繼續加強物業行風建設,成立我局行風推進小組,積極組織落實整改,開展新建和售後商品房「雙十佳優秀小區經理」評選工作和「文明單位、文明窗口」創建活動,樹立和宣傳優秀典型,促進我區物業行風再上新台階;繼續推進物業管理市場化,舉辦「2005上海物業服務展示會」;完成維修資金歷史遺留問題清理,加強對22個尚未完成資金上線業委會的協調與指導;完善房屋應急搶險體系和房屋應急搶險網路,做好防汛防颱;加強業委會運作指導,抓好業主大會、業委會的組建工作,按期指導業委會的換屆;加大對新發生的違法搭建的查處力度。
風貌保護工作。完成25.5萬平方米風貌建築綜合整修工作;開展優秀歷史建築普查,建立完整的建築、人文檔案;配合做好建業里項目招投標的前期准備工作,完成居民搬遷的收尾及相關審批手續,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3、加強管理,提高住宅建設和配套水平
全年住宅建設計劃新開工面積100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積85萬平方米,公建面積15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23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積105萬平方米,公建面積18萬平方米。
全年完成住宅全裝修面積50萬平方米;完成創建「四高」優秀小區6個,「四新」成果集成小區3個;建設住宅生態小區2個,創建1個,爭取培育1個;做好第四屆優秀住宅評選工作。
下半年住宅配套道路計劃新開工2條,力爭3條,竣工4條。繼續做好百花街中學建設的前期准備工作,爭取年內開工。
加強住宅建設質量管理,深化新建住宅創「無滲漏」工作。組織召開我區建築節能推進會,按照相關文件精神,積極推進建築節能工作的開展。
4、落實調控,促進區域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
繼續貫徹落實房地產調控政策,優化土地供應結構,落實「兩個1000萬」地塊的出讓工作。同時按照年度土地利用計劃有序推出公開出讓地塊。
加強土地市場監管,積極採取措施,在房地產交易法規的框架內,對屬於土地儲備范圍的存量房地產轉讓行為進行嚴格控制,努力為土地儲備工作創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開展地籍管理規范化建設,進一步梳理全區土地資源。
加強房地產開發企業資質管理、房地產經紀企業備案管理、房地產經紀人執業信息卡管理,完善管理信息系統和誠信管理系統建設。加大市場監管力度,繼續開展執法檢查和「放心售樓」活動,規范交易行為。加強房地產信息工作,加強對市場的跟蹤研究,及時准確客觀反映房地產市場發展動態。
強化居住房屋租賃市場管理,推進居住房屋租賃登記備案工作,探索房屋租賃市場管理機制,促進租賃市場的規范有序發展。
5、創新機制,探索舊區改造新途徑
完善工作機制,探索和諧社區建設新途徑,加強管理,確保全年房屋綜合整修面積53萬平方米和舊小區平改坡綜合改造面積50萬平方米計劃的全面完成。
加強舊住房綜合改造調研,進一步梳理摸清現狀,分析實施改造的重點、難點,起草我區舊住房綜合改造實施意見,建立我區舊住房綜合改造工作機制。
加大舊住房綜合改造推進力度,爭取下半年日暉二村試點項目開工。並確定2006年舊住房綜合改造計劃,為改造項目的具體實施做好前期准備工作。
6、結合重點,加強內部管理和課題研究
加大內部管理力度,完善制度建設,進一步推進舊小區平改坡綜合改造、房屋綜合整修、土地招投標工作的績效評估;組織做好政風建設檢查工作,積極落實整改;加大培訓力度,創建學習型組織。結合「滿意在徐匯」活動,推進「文明窗口」建設。
深化ISO9001質量體系建設,強化政府服務功能和程序管理,提高服務質量,確保我局各項工作任務的順利完成。
加強法制工作,深入推進流程再造,進一步規范行政行為,推進依法行政。
進一步充實、整理歷史資料和房屋照片,完成《梧桐樹後的老房子(續)》(初稿)的編寫工作。
完成《商務樓建設與運營政府管理模式的研究》課題,形成我區商務樓建設與運營導則。結合歷史風貌保護,開展《房地產基金與歷史建築保護模式》,為我區歷史風貌保護提供新的思路。
完善GIS系統建設,加強系統信息的採集、錄入和檢查工作管理,確保數據的有效性,進一步促進GIS系統在局各項業務中的應用。
繼續做好處理落政代為經租房產租賃矛盾「二方一點」試點和地籍管理規范化建設達標工作。
編制完成2006年預算,強化預算管理。
對新修改的《上海市檔案條例》組織全面學習,建立健全檔案交接、查詢等程序,做好全局各個部門檔案歸檔工作,研究、探索依法進行電子文件歸檔的嘗試,拓展檔案利用的多方渠道
Ⅳ 市政工程三線入地是指哪三線
市政工程三線入地的三線是指供電、通信、有線電視等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