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治理經營

治理經營

發布時間: 2021-01-05 23:53:27

『壹』 根據不同的意思用經組詞 1經典( )2經營;治理( )

1、經典

組詞:經文、經籍、經書、經卷

(1)經文 [ jīng wén ]

1)經書或宗教典籍的正文。

2)經文是科舉考試所用文體之一。以經書中文句為題,應試者作文闡明其中義理。始於宋熙寧初。《宋史·選舉志一》:「罷詩賦、帖經、墨義,士各占治《易》、《詩》、《書》、《周禮》、《禮記》一經,兼《論語》、《孟子》。」

(2)經籍 [ jīng jí ]

1)經書。

2)泛指圖書(多指古代的)。

(3)經書 [ jīng shū ]

1)指《易經》、《書經》、《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論語》、《孝經》等儒家經傳,是研究我國古代歷史和儒家學術思想的重要資料。

2)指儒經,即儒家經典著作。如《易經》、《書經》、《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論語》、《孝經》等儒家經傳,是研究我國古代歷史和儒家學術思想的重要資料。

3)指佛經。如《佛說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說八吉祥神咒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等。

(4)經卷 [ jīng juàn ]

1)指宗教經典。



『貳』 如何開展佔道經營的整治

一是轉變思路抓整治。
一方面通過媒體市民參與執法、公眾治理監督執法、職能部門聯動執法解決執法難的問題;另一方面採用市場協調安排安置、建立疏導攤點群、引入「門前三包」制度、建立自治管理聯盟,著力改善和提高城市長效管理水平。
二是疏堵結合抓整治。
堅持疏堵結合和教育處罰相結合的原則,以科學發展為引領、營造氛圍為重點、親民愛民為核心,分門別類設身處地妥善安置。
三是部門聯動抓整治。
對屢教不改、不服從管理,長期打游擊的攤販開展專項整治,堅決出手打擊現行。

『叄』 如何防範企業經營風險

一、明確受託責任、完善公司治理,從公司組織結構上控制企業經營風險
公司治理實質的涵義就是基於一種受託責任的法律合同關系,並以此來規范各利益相關者的權利和義務,並讓他們充分發揮各自的功能。基於受託責任下的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即公司股東會、公司董事會、公司經理層以及對受託責任履行行為實施監督的公司監事會的權利和責任的法律確認和有效執行。有效的公司治理是防範企業經營風險,增加公司價值的組織保障。
由於在公司治理上存在嚴重缺陷,才導致公司在財務上造假行為成為可能,公司倒閉的根源在於公司治理。美國的公司治理科學性被世界上許多國家所推崇,也是我國主要借鑒的。在美國公司治理中董事會設置最典型的特點是獨立董事制度,擔任大公司獨立董事的很多都是知名學者、教授,獨立董事在公司董事會人員中站多數,他們的作用主要是站在公正的立場,代表中小股東利益。但據調查,安然、世通公司的獨立董事是公司的獨立董事沒有在公司董事會中發揮應該起到的作用,導致公司治理失敗,內部控制制度沒有很好執行,造成公司經營風險。
我國在借鑒美國公司治理的獨立董事制度同時,也借鑒了德國公司治理的監事會制度。監事會在德國的公司治理中發揮著很關鍵的作用,但在我國,公司的監事會卻沒有真正發揮作用。
因此,控制企業經營風險,不但要有完整的公司治理架構,更主要的是要有基於受託責任下的公司治理各責任主體的法律責任的有效履行。

二、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
所謂內部控制,是為實現經營效率和效果,財務報告的可信性及相關法律的遵循等組織目標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其實施者為公司董事會、經理層和其他員工。內控制度是企業為有效實現其目標而設計的內部制度安排,它是為整個企業而設計的系統,企業不應該有任何人能脫離該系統的控制而自由運作。
現在人們越來越發現,公司的風險來自於內控制度的缺失或形同虛設。公司內部控制制度的根本就是授權和監督。公司所有人的許可權都是在這個組織中被授予的,並要得到有效監督。

企業風險是指某一對企業目標的實現可能造成負面影響的事項發生的可能性,企業在制定和實現自己目標的過程中,會碰到各種各樣的風險,所以需要進行風險管理。企業風險管理就是通過分析公司的內外風險,制定系統的管理策略來處理這些風險,從而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實現企業的目標。風險管理的基本程序是風險識別、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企業風險管理框架要素包括:內部環境、目標制定、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控制活動、信息和溝通、監控。

『肆』 使經營者與所有者利益保持相對一致的治理給措施有哪些

其實經營者和所有者之間的矛盾協調就牽扯到兩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問題。
所有者給予經營者較高薪水。
給予經營者適當的公司股份。
對經營者的適當監督協管

『伍』 如何有效控制企業經營風險

摘要:面對國家整體經濟下行壓力,以及煤炭市場持續低靡的形勢,眾多涉煤企業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面臨嚴重的發展瓶頸以及資金周轉困難局面,如何渡過難關,如何在日常管理中實施超前防範是管理者亟待思考的問題。本文對企業經營過程中存在的風險進行分析,並針對風險提出提高防範風險與管理風險的具體策略和措施,希望能夠為企業控制風險提供一些粗淺的建議。
關鍵詞:經營 風險 防範
一、企業在經營過程當中面臨的風險
(一)大型項目投資方面的風險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周邊環境的變化,無視回報一味的投入、擴張將可能成為企業發展的絆腳石。近年來,公司對王峰礦井、對桑樹坪供水工程、對礦區基礎設施等大型項目進行投入和改造,已消耗企業大部分收益和資金,未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也許是可觀的,但在當前嚴峻的經濟形勢下,公司首要考慮的應該是做強,其次才是做大。大型項目的投入,存在周期長、投資大、風險大的特徵,如果投資不力,將會產生巨大經濟損失。
(二)成本控制方面的風險
成本是企業產品定價的依據,也是企業資源消耗的載體,成本管控的好壞,直接影響企業的經營效益。從公司內部控制與多年工作經驗來看,企業生產成本中存在的主要風險有:生產過剩風險;定額或預算不科學、

『陸』 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有什麼區別

區別在於:定義不同、進行模式不同、原則不同。

1、定義不同:公司治理居於企業所有權層次,研究如何授權給職業經理人並針對職業經理人履行職務行為行使監管職能的科學;企業管理為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動的總稱。

2、進行模式不同:公司治理全體股東認同一個價值趨向,以現金或其他出資方式為衡量股份權益形成契約而成立有限公司,企業的安全性和成長性均取決於該公司內設機構積極的履行職能;企業管理盡可能利用企業的人力、物力、財力、信息等資源,實現多、快、好、省的目標,取得最大的投入產出效率。

3、原則不同:公司治理的原則包含著要素:誠實、信任、正直、開放、表現導向、責任感及可靠性、互相尊重及對組織有承諾;公司管理為搭起戰略和執行之間的橋梁:以超強的執行力保證戰略目標得以快速實現。

『柒』 如何實現以深化改革為動力,努力提升經營治理管控能力

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基本遵循。從「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加凸顯改革的市場導向,更加突出市場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我們要遵循市場決定資源配置這一規律,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這個核心問題,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全面深化改革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順應了全國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要努力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克服各種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把「蛋糕」不斷做大,又把「蛋糕」公平分好,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證,切實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全面深化改革關鍵在黨。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直接關乎改革成敗。要切實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

『捌』 什麼是經營

經既是名詞,也是動詞。做名詞,表示經線,喻指不變的東西;做動詞,版經就是織,最原始的意權義就是表示通過「經」的「靜」與「緯」的「動」,實現「織」的「成」;其含義逐步演化為——治理。在「經營」中,「經」表示行為,表示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治理」行為。
營,既表示一種過程,也表示一種狀態。通過不斷「圍繞而居」的發展過程。在「經營」中,「營」表示結果,表示發展的結果。
經營的實質就是通過一系列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治理」行為,達到發展和安定的結果。如經營企業,經營事業,經營婚姻等等。

通常對經營和管理可以這樣理解,企業運營都會包括經營和管理這兩個主要環節,經營是指企業進行市場活動的行為,而管理是指企業理順工作流程、發現問題的行為。
經營是對外的,追求從企業外部獲取資源和建立影響;管理是對內的,強調對內部資源的整合和建立秩序。經營追求的是效益,要資源,要賺錢;管理追求的是效率,要節流,要控製成本。經營是擴張性的,要積極進取,抓住機會,膽子要大;管理是收斂性的,要謹慎穩妥,要評估和控制風險。

『玖』 為什麼在國家的治理和邊疆經營上,華夏文化是主導

建立於儒家「夷夏之辨」理論之上的這種「華夏本位」意識作為一種文化理念,對華夏文化體系中心地位的確立,對於華夏文化的不斷壯大乃至最終形成統一的中華文化,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因為,華夏族的文化和歷史傳統以及精神生活均遠遠高於邊疆各族,在各種文化中具有居高臨下的地位,其價值觀念更是評判世間萬事萬物的唯一標准。文化學家維斯特·馬克據此認為,漢族是最典型的文化民族,並指出:「在古老文化民族中,我們可以碰到類似的感情和觀念。中國人一出生便被灌輸一種觀念,說他們比一切民族都優秀。在中國人的著作中,無論是古代的還是近代的,『外國人』一詞都與『蠻夷』之詞絞在一起,意即無知、粗野、頑固不化的異邦,並且得依中國而活」。馮友蘭先生也指出,在古代中國人眼中,天下「有三種生靈:華夏,夷狄、禽獸。華夏當然最開化,其次是夷狄,禽獸則完全未開化」。在這里,民族之別被界定為「文野之別」、文化之別、「人禽」之別。所以,面對邊疆與內地存在文化反差的現實,歷史上的思想家、政治家們盡管有的主張懷柔羈縻,有的主張隔絕聯系,有的主張「多事四夷」武力征伐,強行漢化,但他們的出發點卻是一致的,即都認為華夏文化優於「四夷」邊疆的文化,都盛贊中原文化禮義而貶抑游牧陋俗,都將二者界定為主次等級關系。一句話,二者不可相提並論,只有華夏文化是衡量天下所有一切的絕對價值標准。

『拾』 「治理」與「管理」的區別和聯系是什麼

一、公司治理與管理的區別

1、兩者的目的不同:

公司治理的基本目的是要實現責權的合理安排與制衡,公司管理的目標是實現企業經營的目標,即企業財富的最大化。從終極目的來看這兩者是一致的,公司治理基本目的的實現,最終也是為企業實現其經營目標而服務的。

從而達到利益相關者利益的滿足。很顯然,一種公司治理模式的確立或形成,就是為公司管理創造了一個適宜的環境,並最終完成對財富的創造,並使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達到最大化。

2、兩者的主體與客體不同:

公司治理的主體是利益相關者,主要指股東、債權人、政府、職工、社區等,他們由於投入了專項資產,因而都要參加公司治理,以維護各方的利益。公司管理的主體是經營者,主要是指經理和員工,他們為應對供應、生產、銷售等基本生產經營問題而進行日常決策。

比較而言公司治理主體更多元化些。公司治理的的客體一般包括兩個層次,股東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對董事會的治理,另外一層的治理是指董事會對經理層的治理。公司管理的客體包括供應、生產、營銷、人事等的管理。

3、環境的影響程度不同:

從法律的約束力來看,公司治理不僅要遵從《公司法》、《證券法》等較高層次的法律規范,而且還要遵守政府或相關自律組織提出的治理指引,如我國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則》等。因此規范的程度較高,約束力較強。

公司管理在遵守基本的法律法規外,如何管理一般認為是企業自己的事情,因而體現較大的自由度和靈活性。另外,從政府的作用來看,公司治理中政府通過積極的干預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因為政府也是現代意義上的治理主體之一,當然這里政府在公司中的作用與計劃經濟時代的政企不分不能相提並論。

4、資本結構反映出的信息不同:

從公司治理的角度來說,反映的是債權人權益和股東權益,從而反映的是這兩者的不同地位和權利的問題。而資本結構相對於公司管理就是反映了企業的財務狀況即資產的提供與組成。

5、實施的基礎不同:

公司治理通過市場機制以及內外部的顯性、隱性契約來實現的,而公司管理主要是通過行政權威的關系來實現。

6、穩定性不同:

一般公司治理結構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會保持相對的穩定性,這是保證公司健康穩步發展的需要,而公司管理往往會隨著市場的不斷變化調整相應的管理方法與決策,尤其是對於公司具體的作業管理層次。

二、公司治理與管理的聯系

企業制度構架層次的公司治理與以經營決策為中心的公司管理是構成現代企業整體運作的不可割裂的兩個組成部分,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促進企業作為社會經濟利益主體目標的實現。

1、兩者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

雖然從基本目標上來說,兩者的目標不盡相同,但歸結到底都是要實現企業的最終目標,及企業價值最大化,從而實現利益相關者利益的滿足。

2、從廣義的角度來說,公司管理是公司治理的一種延伸。

3、兩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雖然公司治理規范了公司的基本運行的制度構架並建立了相應的運行機制,但這只是給企業的具體運作提供了一個舞台,如何在這個舞台台上唱戲、唱好戲那是公司管理的問題。當然要唱更大的戲、更特殊的戲就必須對舞台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公司治理也有適應特定公司的管理環境的問題。

三、治理和管理的定義

治理:

1、治理(Governance)一詞在政治學領域,通常指國家治理,即政府如何運用治權來管理國家和人民。

2、是以維持政治秩序為目標,以公共事務為對象的綜合性的政治行動。(這時譯為Administer)

管理: 

1、管理是一種以績效、責任為基礎的專業職能。這是彼得·德魯克教授提出的觀點。

2、管理就是決策。這是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持·西蒙提出的。

3、管理就是根據一個系統所固有的客觀規律,施加影響於這個系統,從而使這個系統呈現一種新狀態的過程。

4、管理是社會組織中,為了實現預期的目標,以人為中心進行的協調活動。兩詞可以採用的英文譯本有:administer、administrate、manage、run、supervise、rule,依據具體情況選定,英文的含義區分請查閱相關辭典。

治理有四大特徵:

1、治理不是一套規則條例,也不是一種活動,而是一個過程。

2、治理的建立不以支配為基礎,而以調和為基礎。

3、治理同時涉及公、私部門。

4、治理並不意味著一種正式制度,而確實有賴於持續的相互作用。

管理是人類各種組織活動中最普通和最重要的一種活動。近百年來,人們把研究管理活動所形成的管理基本原理和方法,統稱為管理學。

作為一種知識體系,管理學是管理思想、管理原理、管理技能和方法的綜合。隨著管理實踐的發展,管理學不斷充實其內容,成為指導人們開展各種管理活動,有效達到管理目的的指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管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治理理論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