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通貨緊縮的政策措施
① 面對通貨緊縮我們應採取哪些措施進行治理
通貨緊縮——治理
(一)寬松的貨幣政策
採用寬松的貨幣政策,可以增加流通專中的貨幣量,從屬而刺激總需求。
(二)寬松的財政政策
擴大財政支出,可以直接增加總需求,還可以通過投資的「乘數效應」帶動私人投資的增加。
(三)結構性調整
對由於某些行業的產品或某個層次的商品生產絕對過剩引發的通貨緊縮,一般採用結構性調整的手段,即減少過剩部門或行業的產量,鼓勵新興部門或行業發展。
(四)改變預期
政府通過各種宣傳手段,增加公眾對未來經濟發展趨勢的信心。
(五)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適當改善國民收入的分配格局,提高中下層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以增加消費需求。
② 解決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舉措
治理通貨膨脹的主要對策
通貨膨脹對經濟發展有諸多不利影響,對社內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有破容壞性作用,因此,一旦發生了通貨膨脹,必須下決心及時治理。這種治理應該是多方面綜合進行的。
1)控制貨幣供應量。
2)調節和控制社會總需求。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給,調整經濟結構。治理通貨膨脹必須從兩個方面同時人手:一方面控制總需求;另一方面增加總供給。二者不可偏廢。若一味控制總需求而不著力於增加總供給,將影響經濟增長,只能在低水平上實現均衡,最終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貨膨脹的代價而前功盡棄。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時,還必須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給。一般來說,增加有效供給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減少消耗,提高經濟效益,提高投人產出的比例,同時,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支持短缺商品的生產。
4)醫治通貨膨脹的其他政策。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給、調整結構之外,還有一些諸如限價、減稅、指數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貨膨脹的政策。
治理通貨緊縮
1、擴大有效需求。
2、調整和改善供給結構。
3、調整宏觀經濟政策。
此外收入政策也可在通緊縮時發揮一定作用,但需要掌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
③ 如何正確治理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會使宏觀經濟萎縮不前,失業率居高不下,國家財政收入增幅放緩,企業回不漲工資答或沒有了獎金,甚至大量企業倒閉。
治理通貨緊縮,一般有如下措施:
1、降低銀行存款准備金比例(每降低0.5個百分點,能釋放5約000億人民幣的流通量)
2、降低存貸款利率。
3、增加貨幣發行量與供應量
4、政府鼓勵投資,增加政府采購量。
5、增加國債和地方債券的發行量
6、調整(減稅)稅收政策
7、調整財政政策(增加預算赤字)
8、減少發行央行票據和定向票據
多管齊下,治理通縮,對於中國這樣大的經濟總量的國家,並非難事。
④ 治理通貨膨脹的政策,治理通貨緊縮的政策
治理通貨膨脹:銀行緊縮銀根,貨幣方面主要包括提高准備金率,提高貼現率專,公開市場業務,在屬市場上賣出債券。 財政方面減少政府購買,增加稅收。總之就是一句話,在市場上把貨幣收回到銀行體系當中。
治理通貨緊縮:放鬆銀根。採取的措施和治理通貨膨脹相反就好了。要把貨幣灑向市場。
⑤ 如何治理通貨緊縮
適度的通貨緊縮有利於經濟的增長。
理由:①通貨緊縮將促使長期利率下降,有利於企業投資改善設備,提高生產率。
②在適度通貨緊縮狀態下,經濟擴張的時間可以延長而不會威脅經濟的穩定。
③如果通貨緊縮是與技術進步、效益提高相聯系的,則物價水平的下降與經濟增長是可以相互促進的。
(二)通貨緊縮的財富收入再分配效益
1、實物資產的持有者受損,現金資產將升值。
2、固定利率的債權者獲利,而債務人受損。
3、通貨緊縮使企業利潤減少,一部分財富向居民轉移;通貨緊縮使企業負債的實際利率上升,收入進一步向個人轉移。
4、政府財富向公眾轉移
四、通貨緊縮的治理
(一)寬松的貨幣政策
採用寬松的貨幣政策,可以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從而刺激總需求。
(二)寬松的財政政策
擴大財政支出,可以直接增加總需求,還可以通過投資的「乘數效應」帶動私人投資的增加。
(三)結構性調整
對由於某些行業的產品或某個層次的商品生產絕對過剩引發的通貨緊縮,一般採用結構性調整的手段,即減少過剩部門或行業的產量,鼓勵新興部門或行業發展。
(四)改變預期
政府通過各種宣傳手段,增加公眾對未來經濟發展趨勢的信心。
(五)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適當改善國民收入的分配格局,提高中下層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以增加消費需求。
⑥ 通貨膨脹的解決措施
1、通貨膨脹時應控制需求。
通貨膨脹的一個基本原因在於總需求超過了總供給。因此,治理通貨膨脹首先是控制需求,實行緊縮型政策。緊縮型政策是當前各國對付通貨膨脹的傳統手段,是迄今為止運用得最廣、最為有效的政策措施。其主要內容包括緊縮型財政政策、緊縮型貨幣政策、緊縮型收入政策等。
2、通貨緊縮的應對措施:
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是要在加大支出力度的基礎上,優化財政收支結構,既要刺激消費和投資需求,又要增加有效供給。
加大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機制
要想盡快走出通貨緊縮的困境,必須加大改革力度,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積極推進國有企業的轉制工作,甩掉國有企業的沉重包袱。
(6)治理通貨緊縮的政策措施擴展閱讀
通貨膨脹的原因:需求拉動
即由於經濟運行中總需求過度增加,超過了既定價格水平下商品和勞務等方面的供給而引發通貨膨脹。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是指總需求過度增長所引起的通貨膨脹,即"太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貨物"。
通貨緊縮的原因:緊縮性的貨幣財政政策
如果一國採取緊縮性的貨幣財政政策,降低貨幣供應量,削減公共開支,減少轉移支付,就會使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出現失衡,出現「過多的商品追求過少的貨幣」,從而引起政策緊縮性的通貨緊縮。
⑦ 通貨緊縮時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
.把治理通貨緊縮作為當前財政政策的首要任務。通貨緊縮的日益加重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的正常發展,當前應當把治理通貨緊縮作為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提出相應的政策。去年下半年開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同時貨幣政策在實際上也已由適度從緊轉變為適度放鬆,但由於沒有明確提出以防治通貨緊縮作為當前財政貨幣政策的主要任務,未能有效地改變投資行為和消費行為的預期。這是積極財政政策效果不明顯的原因之一。現在應是進一步加大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力度,如較大程度地提高居民特別是貧困層的收入水平和收入預期,增發國債,適度擴大財政赤字的規模等,以改變公眾的「通貨緊縮」預期,有利於形成對明後兩年經濟發展和物價水平的合理預期,提升民間投資和居民消費的信心與人氣。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本質上是一種相機抉擇的短期政策,一種特定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不可能長期發揮作用。自1993年下半年來,適度從緊的財政貨幣政策之所以延續了五六年的時間,是因為1993年後我國通貨膨脹勢頭過猛,難以在短時間內治理。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今後不應把長期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看作是一勞永逸的,應根據變化了的經濟形勢適宜調整其政策取向。從當前的情況看,我們應把治理通貨緊縮作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首要任務,以達到明顯改變社會預期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使財政貨幣政策成為一種靈活的調控政策。
2.積極的財政政策要與適度放鬆的貨幣政策相配合,兩者缺一不可。積極的財政政策對於刺激總需求,促進經濟復甦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也是當前走出通貨緊縮困境最主要的政策手段。但是,從我國目前的情況看,似乎僅靠財政政策還難以達到擴大內需的目標。現實的中國經濟是,社會總需求嚴重不足並且存在著相當大的通貨緊縮缺口,經濟走向低谷。在這種情況下,「雙松」的財政貨幣政策搭配是正確的選擇。因為,實行以刺激總需求為宗旨的寬松式財政政策時,無論是增加消費還是擴大投資,最終都要表現為增加的貨幣購買力上。如果此時沒有採取相應的擴張性貨幣政策,社會上的貨幣供應量保持不變或減少,那麼,擴張性的政策導致的購買力的增加就不能實現,從而不能達到刺激總需求的目的。例如,去年財政政策通過增加基礎設施投資而擴大內需,主要是靠增發國債而實現的,而國債規模是受各種條件約束的,不可能無限擴大,僅依賴現有的可借債規模,似乎難以達到拉動內需目的。所以,在財政向商業銀行增發1000億元國債的同時,商業銀行還增加了1000億元的配套資金,集中用於基礎設施建設。這種以定向長期國債為工具,以基礎行業、基礎設施為切入點的財政貨幣政策「雙松」搭配,是中國90年代以來未曾有過的嘗試,取得了積極的效果。可以說,這是我國使用財政貨幣政策「雙松」搭配的成功範例。而且,在當前買方市場和通貨緊縮事實上已經形成的現實條件下,適度的貨幣擴張是不會導致通貨膨脹的反彈的。相反,它將有助於我們走出通貨緊縮的「困境」,為啟動經濟提供有力的支持。
3.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大投資需求,促進經濟景氣復甦。在當前出口需求、國內消費需求短期內難有較大幅度增長的制約下,啟動投資需求,選擇好投資增長點,通過政府投資帶動企業投資,推動經濟的穩定增長,擺脫通貨緊縮的困擾是極為重要的選擇。為此,重點要解決好兩個問題:(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政府擴大投資需求的著力點。在當前,加大國家財政資金對電信、鐵路、公路、市政建設、環境保護和水利設施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在較長時期內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總體上還相當落後,而基礎設施本身多數屬於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大多屬於上游產業,既能夠吸納大量的勞動力就業,又可以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且一般不會造成重復建設,所以對經濟特別是投資的帶動作用十分明顯,是當前拉動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著力點。(2)充分發揮財政經濟杠桿在啟動企業投資中的作用。從投資主體上講,投資包括兩大部分,即政府投資和民間投資。我國現在最欠缺的並不是資金來源而是民間投資意願。因此,擴大國內需求,對投資需求而言,除了增加政府投資之外,政府還應著力創造和保持良好的投資環境,改變企業家對未來的預期,增加企業的投資信心,提高企業的投資意願,要做到這一點,財政除了繼續實行一些減費和費稅並軌措施之外,還要採取適當降低部分周期較長、回報率較低的基礎設施項目的資本金比例,擴大財政貼息,動員民間資本按國家產業政策的方向進行投資,較大幅度增加對中小企業的貸款規模等有力措施。
4.實施強力的財稅政策,擺脫消費低迷,刺激經濟增長。自1997年以來,我國物價持續走低,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消費需求持續低迷增長。如果佔GDP將近60%的最終消費的增長不能回升到正常的水平,就難以實現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因此,應運用積極的財稅政策適度地刺激消費,促進消費需求回升,拉動經濟增長,走出通貨緊縮的困境。消費是收入(包括即期收入和預期收入)的函數,因此,增加居民收入並形成穩定的預期是啟動消費市場、拉動消費需求的關鍵之舉。就財稅政策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加大收入分配政策改革的力度,增強全社會的消費能力。收入分配政策直接制約消費者的能力和選擇,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收入分配政策的調整和改革要解決好兩個問題:一是加強個人所得稅的徵收和對貧困階層的救助上。這樣可以降低收入分配的兩極化的發展,達到降低富人的收入以降低他們的儲蓄傾向,同時提高窮人的收入,使他們能獲得最低消費需求,總體上提高消費傾向;二是實行穩健的收入增長政策。在收入增長政策中,關鍵是通過逐步放鬆對勞動力市場的管制,促進勞動力流動,實現人力資本化。只有人力資本化,預期穩定,消費者才能理性地按「生命周期」來配置其收入,從而使消費——收入分割穩定化,有效地抵禦「消費緊縮」或邊際消費傾向下降;同時,政府還應通過對糧食等農副產品的保護價格收購,鼓勵鄉鎮企業發展和小城鎮建設等手段,切實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增加其消費需求。
5.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降低「預防性儲蓄傾向」,增加居民即期消費。進入90年代以來,特別是1992年以後,我國的改革戰略從補貼和福利轉向市場,這直接觸及了影響消費者行為的制度因素,如公費醫療、義務教育、全面就業、退休福利和養老保險等都面臨著市場化的選擇,醫療、教育、就業、退休制度都在不斷地給人們風險信息,社會福利制度解體和社會保障制度不確定既強化居民對收入的低預期,又直接要求規避風險內生化,人們必須調整收支結構及收入在消費與儲蓄上的比例,跨時的消費——儲蓄最優均衡必須被納入消費者的決策中,消費者將會變得謹慎起來,可能推遲消費而增加儲蓄。可見,社會保障問題解決得好壞將直接影響對於未來支出的預期,影響到居民的消費趨向。因此,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是提高居民邊際消費傾向,實現消費需求穩定增長的關鍵。當前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重點不應是考慮大幅度提高居民的支付比例問題,而應該重點考慮是否能夠從國有企業的戰略改組過程中,劃出一塊國有資產、出售部分上市國有企業國有股份或開征專項稅收,籌集資金注入社會保障的可能性問題,把它作為對老職工長期勞動積累的補償,其中的一部分可以專門用於下崗職工的安置和再就業培訓。
⑧ 為了刺激需求,治理通貨緊縮,政府應採取哪些宏觀政策
一、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政府可以從兩方面實施積極的擴張性的財政政策:
1、減稅。內
2、增加財政容支出。
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擴張性貨幣政策的基本內容是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具體政策手段包括:
1、通過公開市場購買政府債券,吐出貨幣,從而增加經濟體系中的貨幣存量。
2、降低央行對金融機構的再貼現率或再貸款利率,降低金融機構的成本,影響市場利率。
3、降低商業銀行的法定準備率,擴大貨幣擴張乘數,從而擴大社會信貸總規模。
三、國債政策。
⑨ 通貨緊縮的治理辦法
由於通貨緊縮形成的原因比較復雜,並非由單一的某個方面的原因引起,而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混合性通貨緊縮,因此治理的難度甚至比通貨膨脹還要大,必須根據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進行認真研究,才能找到有針對性的治理措施。下面以我國存在的通貨緊縮為例,提出治理通貨緊縮的一般措施,包括兩個方面:
(一)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要治理通貨緊縮,必須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增加政府公共支出,調整政府收支結構。對具有極大增長潛力的高新技術產業,實行稅收優惠,盡可能地減少對企業的虧損補貼以及各種形式的價格補貼,利用財政貼息的方式啟動民間投資,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引導其資金投向社會急需發展的基礎設施領域,在繼續增加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以及退休人員工資的基礎上,更要把增加農民和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當作一件大事來抓。總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是要在加大支出力度的基礎上,優化財政收支結構,既要刺激消費和投資需求,又要增加有效供給。
通貨緊縮既然是一種貨幣現象,那麼治理通貨緊縮,也就必須採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給,以滿足社會對貨幣的需求。增加貨幣供給的方式不外乎從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兩個方面著手。作為中央銀行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貨幣政策工具,影響和引導商業銀行及社會公眾的預期和行為。在通貨緊縮時期,一般要降低中央銀行的再貼現率和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從社會主體手中買進政府債券,同時採用一切可能的方法,鼓勵商業銀行擴張信用,從而增加貨幣供給。具體操作要根據造成貨幣供給不足的原因,靈活掌握。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運用,是治理通貨緊縮和通貨膨脹的主要政策措施,但由於貨幣政策具有滯後性的特點,而且在通貨緊縮時期,利率彈性較小,因此財政政策的效果一般比貨幣政策更直接有效。
(二)加大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機制
市場經濟是在全社會范圍內由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市場經濟不是萬能的,但實踐證明它是最優的,政府對「市場缺陷」的矯正,必須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受到約束,否則,對經濟的破壞作用是巨大的。反思我國通貨緊縮局面的形成,無不跟政府主導型發展戰略有關,像國有企業大量虧損,失業現象嚴重,重復建設造成經濟結構的扭曲,短缺與無效供給的並存以及政府部門的腐敗,效率低下等都與政府對市場的不信任,對市場的過度干預緊密相連。因此,要想盡快走出通貨緊縮的困境,必須加大改革力度,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積極推進國有企業的轉制工作,甩掉國有企業的沉重包袱,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使其真正發揮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作用,完善市場經濟所需要的科技、教育、住房、衛生、醫療、社會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