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治理人
『壹』 西藏人是怎麼死的是怎麼處理的
詳細說下吧,以等級高低來定
第一,塔葬:通常為大德高僧才有資格,目前(版就個人了解)只有班禪和權達賴的靈塔存世。其中有肉身塔葬和骨灰塔葬;
第二,火葬:也為高僧享受,據說凡是修行得道之人火化後會有舍利子存世;
第三,天葬:即大多數普通人享受的葬禮,即將人體肢解,由靈魂使者禿鷲將其食用,從而將人的靈魂帶上天,其優點是不污染環境還低碳,也應了人赤裸裸來,赤裸裸去;水葬,在水域附近也有選擇水葬的。
其他:土葬,即埋入土中,就個人了解,歷史上除了藏王享受,近現代大多用於傳染病及等級低下人享受(僅個人知識,也許有出入)
希望對你有幫助。
『貳』 清朝對西藏的管轄
1、1701年拉藏汗繼承汗位(清朝康熙皇帝冊封為翊法恭順汗),與桑結嘉措的矛盾日益尖銳。1705年桑結嘉措買通汗府內侍,向拉藏汗飲食中下毒,被拉藏汗發覺,雙方爆發了戰爭,第巴戰敗,1706年6月28日桑結嘉措被處死。
事發後,拉藏汗向康熙帝報告桑結嘉措「謀反」事件,並奏稱六世達賴倉央嘉措不守清規(情歌詩人),是假達賴,請予「廢立」。康熙帝准奏,將倉央嘉措解送北京予以廢黜。1707年拉藏汗和他確立的第巴隆素,決定選定阿旺伊西嘉措為六世達賴,迎到布達拉宮坐床,後來得到康熙的冊封。
2、1720年清朝派軍「驅準保藏」,北路以青海為主力,南路是四川和雲南。撫遠大將軍即愛新覺羅·胤禵,康熙帝的第十四子,是皇子代父皇親征的大帥。
在北路,護送新達賴喇嘛入藏坐床。南路軍的統帥是定西將軍噶爾弼,前鋒、副將是岳鍾琪,他是富有謀略的重要物。兩路夾擊打敗了入侵西藏的准噶爾軍。清兵留兵四千駐拉薩,後減為一千。
3、雍正初年留駐西藏的副都統鄂齊 ,1726年向雍正皇帝奏稱:「臣至西藏,審視情形。首領辦事之人互相不睦,每每見於辭色。
4、1728年五噶倫內訌平息後,僧格、馬喇成為正式的駐藏大臣(清世宗以新的敕諭正式宣布的),是為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之始(此前1724年設西寧辦事大臣),雍正皇帝要求其「與達賴喇嘛、康濟鼐、阿爾布巴等和衷辦事」——是參與西藏日常管理了(辦理西藏事務)。
(2)西藏治理人擴展閱讀:
管理西藏官員——駐藏大臣
駐藏大臣區別於以往的留守,是兩個特徵:一個是參與西藏日常管理(辦理西藏事務),二個是因此成為定製,日常管理需要定製化。
因此,駐藏大臣特指中國清代中央政府定製式派駐西藏地方的、參與西藏日常管理的駐扎大臣,由非定製式留守西藏大臣演變而來的,康熙皇帝後期留守西藏的撫遠大將軍延信及後來的副都統鄂齊等,都是留守大臣,屬於廣義的駐藏大臣,但駐藏大臣這個概念在歷史上特指定製式派駐。
『叄』 西藏人是什麼樣的
雖然在很多人眼裡西藏是一個神秘的民族,但是藏族人和漢族沒有多大的差別。藏版族的皮膚要黑一點,兩頰權比較紅,一般叫高原紅,這是因為太陽直射的厲害,紫外線比較強,頭發可能天生帶點卷,但是我最喜歡他們的眼睛,平時打交道,可以發現他們的眼睛帶點羞澀,又帶點好奇,大大的,很好看。一般的少數民族都比較善歌舞,他們也不例外,尤其喜歡跳鍋庄舞。很多人圍著篝火翩翩起舞,很是有感覺。他們喜歡吃糌粑,喝奶茶。信奉佛教。
『肆』 為什麼西藏人都看上去臟兮兮的
我男朋友到了西藏。反正是被他們欺負唄,我就覺得挺那個啥的,還不能說,要不然就是破壞名族團結
『伍』 中國古代歷史上,各個朝代對西藏的管理是神馬
1、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密版切了唐蕃經濟權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
2、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國號為元,烏思藏(今西藏中部、西部及其迤西地區)、朵甘等地成為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國的一部分,西藏地方從此正式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
3、公元1368年,明朝取代元朝,採用收繳元朝舊敕舊印,換發明朝新敕新印的形式和平過渡,繼承了對西藏地方的國家主權。
4、公元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進而統一中國。清朝循歷史定例在西藏行使主權,只要前朝所封官員進送舊朝印信,即改授新朝印信,其原有地位不變。1652年,藏傳佛教格魯派五世達賴喇嘛應召到北京覲見清世祖順治皇帝,次年受到清朝正式冊封;後來,五世班禪又受到康熙皇帝的冊封。
(5)西藏治理人擴展閱讀:
管理制度
清朝對西藏的施政管理,在總結元明兩朝治藏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和形勢變化作了重大而全面的調整,例如:設置駐藏大臣總攬全藏;調整西藏地方的政教管理體制;賜封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名號,並確定了金瓶掣簽制度。
『陸』 明朝管理西藏
明朝雖未駐軍,但照樣治理西藏事務。
找轉世靈童,就是永樂朝開始的,派人入藏找轉世靈童,西藏布達拉宮還保明朝派人入藏尋轉世靈童,朱元璋到明武宗之前十年,對西藏絕對有真正管理權,共有140年左右對西藏的有效管理,嘉靖年間才不再設烏斯藏,也不留烏斯藏法王、官員、蕃僧,反而驅逐,找轉世靈童,就是永樂朝開始的,派人入藏找轉世靈童,西藏布達拉宮還保明朝派人入藏尋轉世靈童圖。
在藏區的歸降後,明太祖要求藏民輸馬作賦、承擔徭役,或蒸造烏茶、輸納租米,強調「民之有庸,土之有賦,必不可少」。
《智者喜宴》里說大寶法王勸導朱棣放棄派兵入藏解決薩伽大殿的爭奪問題.(最後也解決了)。
公元1414年,永樂皇帝修通了一條從雅安到西藏的驛路。那個時候,征蒙古,下西洋,都花了很多錢,財政非常緊張。而且這條路要穿過崇山峻嶺,那個時候又沒有機械設備,全靠人力,工期浩大,而且短期內也看不到收益,所以大臣們都表示反對,怒斥這是一種敗家子的行為,但是朱棣鐵了心要修通這條路,嚴辦了一些反對的大臣,統一了思想(威逼利誘)以後,明王朝開始修這條路,歷經千難萬險後,這條路終於修通了。這條路從四川雅安直通藏區,大大加強了西藏地區與中央政府的聯系。有了基礎設施建設的物質條件後,西贊和內地的經3濟聯系也不斷加深,很多商隊利用這條通路進行茶葉和絲綢貿易,後來明朝滅亡,但是這條路依舊是中原向西藏施加影響力的紐帶。隨著這種影響的加深,設想一下如果朱棣沒有頂住壓力修這條路,後來的清王朝會修這樣的路么,如果不修,那麼就不會有中原王朝對西藏進軍,有實力統治,那隨著英國等西方勢力的到來,西藏最終會怎麼樣,就不好說了。
《明史》:永樂五年,明成祖開始大規模恢復驛站,他直接給闡化王下詔:「諭帕木竹巴灌頂國師闡化王同護教王、贊善王、必力工瓦國師、川卜千戶所,必里、朵甘、隴三衛、川藏等簇,復置驛站,以通西域之使。」
同時,成祖還命「都指揮司劉昭、何銘等往西番、朵甘、烏思藏等處設立站赤,撫安軍民」。「令所轄地方騷站有未復舊者,悉如舊設置,以通使命.」——《明實錄》。
經過前後七年的努力,漢藏金橋再次暢通。《明史》載:「自是道路畢通,使臣往還數萬里,無虞寇盜矣。」
劉昭,永樂五年(1407)以都指揮同知出使朵甘、烏思藏,建驛站。升都指揮使,鎮河州。宣德二年(1427)副陳懷討平松潘寇亂。累進都督同知。鎮西寧二十年,為番漢所畏服。
每有使臣往來,帕竹還有義務提供保護和承擔費用。這點在明朝太監侯顯出使烏斯藏時,最為明顯「給道里費,且遣人防護」。——《明實錄·宣宗實錄》。
《明實錄·孝宗實錄》記載了這么一件事,「其時王卒,其子(即阿吉旺秋第悉)請襲,命番僧二人為正副使往封。此至,新王亦死,其子阿往扎失扎巴堅參請封。二人不得已授之,遂具謝恩儀物,並獻其父所領勘合印章為左驗,至四川,守臣勤其擅封,逮治論斬,減死戍邊,副使以下悉有。」
這段記載的意思是,老闡化王死了,其子請求繼承王號,但路途遙遠等到明使帶著敕書趕到西藏時,新王也死了。
這下作為明使的蕃僧犯難了,敕書上寫的可是過世人名字。但他可能是為了省事兒,便將這份不對應的敕書給了繼任闡化王。
這事兒讓四川官員知道後,馬上就彈劾了蕃僧,繩捆索綁押送入京,判了斬立決。後來,孝宗考慮到「番人不足深治」,免其死罪,發配陝西平涼衛充軍。
這件事情可以清楚的看出,明朝對帕木竹巴番權的重視,否則大可不必如此上綱上線,嚴肅處理。
明朝前中期,明朝絕對有烏斯藏的管理權,到了嘉靖年間,驅逐番王、番僧,對烏斯藏放棄,到了萬厲年間,烏斯藏再次表示附歸,得到張居正認可,但已經沒有嘉靖之前對烏斯藏的實力管理。
朱元璋3年到朱厚照之前10年,對西藏絕對有真正管理權,共有140年左右對西藏的管理,正德十年,派劉允使烏斯藏。
劉允一路糜費,聲勢浩大,經臨清、長江三峽至成都,又率兵千人,當時噶瑪巴第八世彌覺多傑駐錫之地理塘進發,邀請彌覺多傑隨之進京。但是,彌覺多傑自衛藏楚布寺趕到康區自有目的:一是實現前輩多次受麗木土司邀請而未成行的夙願;二是為勸說木土司皈依佛法,停止對藏某區的用兵。因而以活佛年幼,尚未出痘為由而婉言回絕。迎請不成,劉允盛恕之下決心以武力劫持進京,不料事情敗泄,木土司一萬余兵趁夜襲擊劉允,護送彌覺多傑秘密去了麗江。這標志著明朝開始逐漸喪失烏斯藏的管理權。
嘉靖年間才不再設烏斯藏,不再留烏斯藏官員、法王、番僧,反而驅逐。
明朝嘉靖之前的中央政府,經常派出進藏人員。這些政府官員、宦官、內地僧人、駐京藏僧、藏區首領或宣布詔諭、或延請宗教領袖、或平定動亂、或設置驛站。這些從實際出發的治藏方略能充分反映出當時中央王朝的主權意識。各派各治各地,不得越界,誰越界,就派人入藏處罰,有矛盾,中央隨時派人入藏處理。明朝真正失去西藏時間,是在嘉靖年間,嘉靖皇帝驅逐京師番僧、法王、放棄烏斯藏,不再封烏思藏都指揮使,之前明朝對烏斯藏是劃分自治各管各的,不得越界搞事,否則朝廷派人入藏處罰。
對番僧政治策略,日本學者乙坂智子還提到「由於朝廷內有這些藏族僧人的存在,皇帝便可以向他的官僚體制炫耀他在政治上的優勢」。嘉靖之前京師,都是留下烏斯藏法王、番僧在京,以中央官員巡藏,明朝把漢族犯人、政治犯遷至藏區,即青海、甘肅、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這一政策非常正確,為當地日後穩定立了有力基礎。
明朝把漢族犯人、政治犯遷至藏區,即青海、甘肅、四川西部、雲南西北,到了清朝,這些地方,已經很好控制,之前,清海沒道教的,有了這群漢人,道教也有了,終明一終,以政治犯、犯人遷至戍守,還是一人犯法全家罰遷,都是遷至海南、東北、藏區等少數民族區域,明朝以犯人遷安入少數民族區域,對藏策略,第一,是藏區可以不駐軍,但必須遷徙政治犯、犯人,這一政策非常正確。 第二,在京師留駐法王、番師、番僧等人。第三,經常派人入藏巡視(可是在嘉靖年間放棄烏斯藏了),以上策略,清康熙時的都照著做,准葛爾侵藏,只是給了清康熙駐軍機會而已。
而永樂一朝的合璧文獻中最令人嘆為觀止的則數永樂四年(1406)五世噶瑪巴活佛稽留南京時期,明成祖命人根據其為皇帝已故雙親舉行的祈福活動而繪制的《薦福圖》。該圖以後收藏於西藏楚布寺,其總長度超過44米,高逾半米,共由二十二幅連續性彩繪圖畫構成,皆用漢、藏、波斯、蒙古、回鶻五種語言文字記錄相關內容,盡收圖文並茂之效。
『柒』 如何和西藏人相處
真誠和平等。
還有就是不要以一種城市人的眼光看問題。比如給小孩糖、本子這類貌似很友善的事情,其實看著像施捨的事情。
你的問題比較復雜,我先回答這么多,有需要可以追問我。
『捌』 中國的蒙古,西藏,新疆等地還在惡化荒漠沙漠化嗎還是有所好轉能否實現治理,讓沙漠消失然後人口遷
西藏地區的沙漠化形勢在好轉,內蒙古和新疆地區的沙漠化整體上在惡化,但局部地區在好轉,內蒙古毛烏素沙地的治理成功就是局部地區好轉的典型例子。治理內蒙古和新疆的沙漠化關鍵是缺水,中國南水北調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治理西北地區的沙漠化。還有蒙古的沙漠化發展很快,因為內蒙古和蒙古地理相連,這個對於內蒙古治沙影響很大,也加劇了內蒙古治沙難度。至於移民,就不要想了,古代西北地區沙漠並不多,現在生態惡化沙漠增多就是幾千年來人類活動破壞的結果,新疆地區局勢的不穩則是明朝戰略錯誤的結果,解決這些問題關鍵不在移民(新疆地區古代有很多中原移民,後來都被伊斯蘭化了,責任就在明朝時對新疆的放任不管態度)而是要從發展經濟,文化教育,生態治理等方面入手。
『玖』 西藏人死後,屍體如何處理
西藏人死後的處理方式大致可分為六種傳統喪葬形式,具體如下:
1、塔葬:塔葬是所有喪葬形式中級別最高的一種,多在大活佛中進行。方法是將屍體用鹽水、藏紅花及其它特殊葯物抹擦處理,進行整容修飾後放在靈塔之內;也有些火化後,把骨灰存入靈塔。
2、火葬:拉薩地區只有高僧大德才能舉行這種葬儀,是一種高尚的葬禮。有的高僧在火化後,骨灰製成「擦擦」(小泥佛)供在宗教場所,或者帶到高山之巔隨風揚撒,或者撒進江河讓其隨波浪流向遠方。
3、天葬:天葬是現在西藏地區最普遍的葬法,將屍體運送到特定的天葬場,由天葬師進行解剖、支解,然後喂鷲鷹,意為把最後的遺體也獻給鷹。
4、水葬:主要流行在水深流急的雅魯藏布江沿岸和藏南深谷區。水葬時,將屍體背到河邊,節節肢解,投進急流;也有的地方圖省事,直接用白布裹屍,整個拋入江中。
5、土葬:土葬是西藏最早盛行的一種喪葬方式,現在的喜馬拉雅山以東以及墨脫、察隅等地依然保存土葬的習俗。
6、樹葬:主要針對年紀不滿8周歲的孩童,青藏高原東南部林區會將夭折孩童的屍體置於竹簍或木箱中,掛在特定的區域內的樹杈上的喪葬方式。
(9)西藏治理人擴展閱讀
2005年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布了關於《天葬管理暫行規定》的通知,這是我國政府自1985年以來第三次專門發布關於保護西藏天葬台的公告和通知,這為天葬這種藏民族擁有上千年歷史的喪葬習俗給予了充分的尊重和保護。
「第四條 天葬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禁止從事下列活動:
對天葬活動現場進行圍觀、拍照、攝影、錄像;
通過報紙、雜志、圖書、廣播、影視、網路等媒體刊登、播放、刻錄、轉載渲染天葬活動有關的文字、圖片、報道等;
將天葬台作為旅遊景點組織中外遊客游覽參觀。
第十條 違反本規定,造成嚴重後果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公安部門依法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