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范仲淹治理水

范仲淹治理水

發布時間: 2021-01-05 10:55:58

A. 如何看待范仲淹以水沃面的行為

范仲淹兩歲時失去父親,家裡生活貧困沒有依靠。他從小就有遠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版國家大事作為權自己應盡的責任。他發奮讀書,有時晚上感到昏沉疲倦,就用涼水洗臉。有時連飯也吃不上,就喝粥讀書。做官後,常常情緒激動地談論天下大事,不顧自身的安危。

以至於讒言而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僅僅夠用罷了。他曾經自己吟誦說:「大丈夫應當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都享受樂之後才享樂」。

B. 范仲淹治浙原文及其翻譯

皇佑二年,吳中大飢,殍殣枕路,是時範文正領浙西,發粟及募民存餉,為術甚備,吳人喜競渡,好為佛事。希文乃縱民競渡,太守日出宴於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遊。又召諸佛寺主首,諭之曰:「飢歳工價至賤,可以大興土木之役。」於是諸寺工作鼎興。又新敖倉吏舍,日役千夫。監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遊不節,及公私興造,傷耗民力,文正乃自條敘所以宴遊及興造,皆欲以發有餘之財,以惠貧者。貿易飲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於公私者,日無慮數萬人。荒政之施,莫此為大。是歳,兩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歳飢發司農之粟,募民興利,近歳遂著為令。既已恤飢,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澤也。

譯文:

宋朝皇佑二年,吳州一帶鬧大飢荒,當時范仲淹(字希文,卒謚文正)治理浙西,下令散發米糧賑災。並鼓勵百姓儲備糧食,救荒的措施非常完備。
吳州民俗喜好賽舟,並且篤信佛教。范仲淹於是鼓勵百姓舉行劃船比賽,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飲。從春至夏,當地的百姓幾乎天天都扶老攜幼在湖邊爭看賽船。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住持,對他們說:「飢歲荒年工錢最是低廉,正是寺院大興土木的大好時機。」於是各寺廟住持無不招募工人大肆興建。范仲淹又召募工人興建官家谷倉及吏卒官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達一千人。
監察的官員,認為范仲淹不體恤荒年財政困難,竟鼓勵百姓劃船競賽,寺院大興土木,既勞民又傷財,所以上奏彈劾范仲淹。范仲淹上奏說:「臣所以鼓勵百姓宴遊湖上,寺院、官府大興土木,其用意正是借有餘錢可花的百姓,嘉惠貧苦無依的窮民,使得靠出賣勞力生活的百姓,能依賴官府與民間所提供的工作機會生活,不致背井離鄉,餓死荒野。」
這年全國的大飢荒,只有杭州一帶的百姓沒有受到嚴重的災害。

C. 有哪些著名的治水傳說

常璩《華陽國志》記述,李冰是繼司馬錯、張若之後的第三任蜀郡守。當時蜀地大局已定,所以興修水利、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便成了李冰要做的頭等大事。李冰在蜀任職長達十餘年,是一位「能知天文地理」的奇才,涉及經濟建設諸如水利、交通、鹽業等許多領域都有非凡的建樹,特別是水利建設更是功績卓著。

李冰在蜀進行的水利建設是多方面的,據常璩《華陽國志》 和其他史料所記,大致有:創建都江堰,疏通成都二江,開鑿羊摩江與石犀溪,疏通洛水,開通笮道文井江,鑿平南安溷崖、僰道崖灘,平掉雷垣險灘、鹽溉險灘等。李冰不僅治理了水患,更著眼於綜合利用,使水利工程兼顧到防洪、灌溉、運輸等多方面的功能和效益,既受益於當世,更造福於子孫後代。

在李冰進行的眾多水利建設中,最偉大的創舉便是他領導修建的都江堰了。常璩說「冰乃壅江作堋」,指的就是此事。《水經注·江水》說「江水又歷都安縣(灌縣)……李冰作大堰於此,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謂之湔堋……俗謂之都安大堰,亦曰湔堰」。到宋以後,才稱為都江堰。這一世界上歷史最長的無壩引水工程,主要由寶瓶口、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三大主體工程組成。寶瓶口早在鱉靈治水時已有雛形,經過李冰進一步開鑿而更為合理。岷江水由寶瓶口進入內江後,便順應地勢形成扇形自流灌溉系統,而當進水量飽和後,無論岷江發生多大的洪水,寶瓶口都拒之口外概不容納,使成都平原從此不再遭受水災。這是多麼神奇的天然佳構!正如常璩所說:「於是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傳說李冰治水過程中,曾與江神進行了大無畏的搏鬥。《華陽國志》卷三就記載了這一傳說:「冰鑿崖時,水神怒,冰乃操刀入水中與神斗,迄今蒙福。」《水經注》卷三三引《風俗通》對此也作了精彩的記述,說李冰豪氣沖天,刺殺江神為民除害,「蜀人慕其氣決,凡壯健者,因名冰兒也」。後來的《太平廣記》卷二九一引《成都記》也記述了這一傳說。唐代蜀地發生特大洪水,李冰又再次化為神龍,與江神斗於灌口。五代時期杜光庭《錄異記》、北宋張唐英《蜀檮杌》、黃休復《茅亭客話》等也都記述了李冰顯靈再斗江神的故事。這些傳說無疑神化了李冰的人格,也由此可見在當時蜀人的心目中,李冰因全心全意為民造福而被描繪成了一位非凡的英雄。

我們用穿越時空的眼光來看,水利不僅是造福歷史的工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個時代的寫照。李冰創建的都江堰,是一項天人合一的科學的綜合水利工程,它順應了自然規律並將人的聰明才智發揮到了極致,可謂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千古絕唱。都江堰作為古蜀水利的一大驕傲,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不朽的作用,澆灌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天府之國。元代著名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與清朝見多識廣的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都曾對之發出過由衷的贊嘆。

D. 中國歷史上治理洪水的人物有哪些(除了大禹)

范仲淹治理洪水的故事:相傳,范仲淹初到泰州的西溪上任之際,有人曾勸他不要在這個小地方做稅官,范公不以為然,笑而答道:
誰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
參知兩丞相,曾向此間來。
西溪景區內現有海春軒塔、鳳凰泉、度假村及北宋丞相范仲庵的讀書堂。《天仙配》中董永的家鄉傳說也在這里,現仍保存著董永墓、董永祠、老槐樹、土地廟、辭郎河、送子頭等遺跡。

如今,作為東台地方文明的發祥地,西溪旅遊景區開發工程近期將全面啟動。

西溪旅遊區即將啟動的線路工程為「三區一園」,即「梨木街」仿古商業文化街頭遊憩區、「泰山寺」宗教文化旅遊區、「鹽文化」三賢祠旅遊區和「天上人間」主題公園。東台市將同時著力進行西溪人文資源的挖掘和保護,搜集整理歷史遺跡、傳說、詩詞、佛教、古物等,呈現西溪旅遊新景象。


東台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在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北宋晏殊、呂夷簡、范仲淹三宰相,曾在這里擔任過鹽官。

北宋時期,東台為泰州一屬地,鹽業生產已相當發達,年產居淮南之首,而當時的西溪則是東台的核心之地,海濱重鎮。開寶七年(974年)泰州在西溪設鹽倉監管東台境內(老政區)各鹽場。於是,晏殊於11世紀初首先與東台結緣。晏殊(991—1055年),字同叔,北宋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景德初年,他以「神童」的才名得到舉薦,並應召殿試,援筆立成,考中進士。任西溪鹽倉鹽官後,他在西溪建立晏溪書院,開創書院講習教育,慕名前來聽他講學者甚眾,為此他深得貧苦百姓,尤其是鹽民後生的崇敬。晏殊一生好賢,范仲淹、孔道輔、歐陽修等皆出其門下。宋仁宗時,他官至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宰相)。
晏殊在東台剛剛點燃教育星火,便因任滿而離去了。正當鄉民們深為晏殊的離任而惋惜時,另一位傑出的人物及時填補了鄉民們心靈的失落。這就是呂夷簡。呂夷簡(978—1043年),字坦夫,北宋壽州(今安徽壽縣)人,繼晏殊出任西溪鹽官。當時,西溪人酷愛種植天下名花牡丹,呂夷簡見此,也植牡丹一株,並護以朱欄,令人不忍攀折,每春花開數百朵,海濱稱為盛事。仁宗親政後,他連任同平章事十餘年,是北宋年間傑出的政治家。
後到西溪的是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吳縣(今蘇州)人。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監西溪鹽倉。後官至參加政事(宰相),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幼年貧寒生活中對民間疾苦的體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決定了他要為國家和百姓做一番事業。所以,三相中范仲淹在東台的建樹最著,與東台結緣也最深,率領民眾,修築了「華夏第一堤」──范公堤。

E. 古代歷史上,提到過哪幾次水制工程

大禹治水
孫叔敖主抄持興襲建了我國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婁灌區
西門豹主持修築引漳十二渠灌溉工程
李冰修築都江堰
秦始皇開鑿靈渠
王景治理黃河、汴河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
范仲淹修築捍海大堤——范公堤
郭守敬修築京杭大運河
潘季馴主持治理黃河、運河

F. 歷史上有哪些為治理洪水作出國貢獻的人


1.禹(約公元前21世紀),中國傳說中古代部落聯盟領袖,是中國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領袖人物。他改以前邊單純用堵的辦法為疏導的辦法,取得了成功。他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至今為人所傳頌。他的治水思想至今仍值得借鑒。

2. 孫叔敖(公元前770-前476年) 楚國期思(今河南淮濱期期思)人,當時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水利家。公元前605年,主持興建了我國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婁灌區。因該灌區的兩條引水河總長為100餘里,公元前598-前591領導修建了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以稱安豐塘,其周長 120許里,灌田萬頃,迄今2500多年一直發揮著灌溉效益。

3.西門豹 河北人,戰國時期魏國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水利家。魏文侯時曾任鄴令,主持修築引漳十二渠灌溉工程,在漳河上建無壩取水樞紐和12座低溢流堰,引出12條灌渠,既減少了河水泛濫之禍,又肥沃了土壤。引漳十二渠經人們的不斷整治,灌溉效益一直延續到唐代至德年間(756-758年),有1000多年。西門豹死後,鄴地百姓在他治水的地方興建了西門豹大夫廟,宋、明、清三朝還為他樹立了碑碣。直到現在,河北臨漳地區還有一條渠道叫西門子渠。

4.李冰,秦昭王滅周後(公元前256-前251),任蜀守,領導興修了一批水利工程,其中最主要的是都江堰工程。都江堰工程至今仍發揮著巨大的灌溉效益。為紀念李冰,早在唐代就興建了李冰祠。

5. 王景(約公元20-90年) 琅琊不其(今山東即墨縣西南)人,東漢水利家。自幼「廣窺眾書」,學識淵博,掌握多種技藝,尤其熱心於水利工程建設。永平十二年(69年)主持由幾十萬人參加的治理黃河、汴河。使桀驁不馴的黃河安流800年,後人對王景「河、汴分流」,固定了河道,給予很高的評價。歷史上對王景充滿了贊揚之詞:「王景治河,千載無患」。

6.范仲淹(989-1052),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出生在一個貧苦農家,兩歲喪父。他從小有志,發憤讀書。26歲中進士,開始做官。文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武官至樞密副使(宋朝軍事機關樞密院的副長官),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倡言。他在水利方面也作出了不朽業績。曾在江蘇東部海濱修築捍海大堤——范公堤,恩澤後代。在治理太湖時期,結合自已的治水實踐,提出了「浚河、修圩、置閘」三者並重的治水方針,較妥善地解決了蓄與泄、擋與排、水與田之間的矛盾,至今仍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7. 王安石(1021-1086) 江西撫州人,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和思想家。他所主持的變法,在歷史上有較大影響。變法期間,他制訂了發展農業的各種新法,其中《農田水利約束》是我國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農田水利法。《農田水利約束》的頒布和實施,大大調動了全國人民興修水利的積極性。形成了「四方爭言農田水利,古堰陂塘,悉務興復」的喜人景象。許多地方在新法的彭勵下,自動組織起來,大興農田水利,形成了一次水利建設高潮。

8.郭守敬(1231-1316) 河北邢台人,元代傑出的科學家,對天文、歷法、水利三方面貢獻很大。中統三年(1262年)提出修治燕京附近運道、開發邢台、磁州農田水利及豫北沁河、丹河水利等六項建議,這些建議得到元始祖忽必烈的稱贊,並被任命為「提舉諸路河渠」,受命負責河流與渠道的整修、管理事務。中統四年(1263年),郭守敬因興修水利有功,升任副河渠使。1264年在西夏地方行政長官張文謙的支持下,在寧夏等地修復、新建了數十條引黃灌溉渠道,並修建了許多水閘。至今仍在發揮作用的唐徠渠、漢延渠等十幾條渠道就是當時重修的。次年郭守敬升任都水少監,協助都水掌管全國的水利事務。回到大都後,郭守敬提出重開金口河,以引渾河(今永定河)之水入大都,興漕運與灌溉之利。至1266年,全面整修了金口河,使這條舊渠道起到了既能灌溉又能漕運的作用。至元八年(1271年)郭守敬升任都水監,掌管全國水利工作。元十二年(1275年)元朝庭開始修築京杭大運河,郭守敬奉命勘察了今山東西南的泗水、汶水、御河等主要河流,設計了京杭大運河山東段的河道線路,為運河全面溝通奠定了基礎。至元十三年任工部郎中,不久又調至太史局,負責制訂新歷法。至元十七年完成了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最精確的《授時歷》。郭守敬還研製成功了近二十種觀測天象儀器,組織實施了規模宏大的「四海測」計劃。提出了以海平面為地形測量的基點的科學理論及「海拔」的概念。元二十八年復任都水監,修復通惠河工程。至元三十一年任文館大學士知太史院事。郭守敬是與張衡、祖沖之等人齊名的我國古代八大科學家之一,是十三世紀末登上世界科學高峰的傑出人物。

9.潘季馴(1521-1595),烏程(今浙江湖州)人,明工治河專家。30歲中進士,嘉靖末至萬曆中,4次任總理河道大臣,主持治理黃河、運河等,在實踐上和理論上都有重要貢獻。提出著名的「束水攻沙」理論,對以後治河有很大影響。其代表作《河防一覽》,共14卷。

10. 李儀址(1882-1938),1909年畢業於京師大學堂,先後赴德國皇家工程大學和但澤工業大學學習土木工程和水利,1915年與張謇一道創辦了南京河海工程學校(現河海大學的前身),引進西水利技術。主持興建了陝西涇惠渠、渭惠渠等灌溉工程。曾任陝西省水利局局長、渭北水利工程總局總工程師范、擔任中國水利工程學會第一至第六任會長,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長兼總工程師,導淮委員總工程師、揚子江水利委員會顧問等,為我國近代治水的先驅。

G. 中國第一寒門貴子范仲淹,你了解多少呢

范仲淹是蘇州吳縣人,但是在他兩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他的母親與當時的女子不同,並沒有因為丈夫去世就因此一直守寡,而是選擇,范仲淹去了朱家之後也生活的十分艱難,但是他的母親也無能為力,於是把他護送到博山的荊山寺讀書學習,范仲淹在寺中每天只能喝點小米粥,這也就是後來我們聽說的“斷齏劃粥”。

先生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人民和國家,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表達了范仲淹遠大的政治抱負,和闊達的胸襟.一心為天下,千古流芳,一代名臣。

H. 范仲淹治理天下的故事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他生於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 989 年),卒於宋仁宗皇佑四年(公元 1052 年),終年六十四歲。仁宗時,他武官曾任樞密副使(大致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文官曾任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是一位出將入相,文武兼備的人才。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范仲淹雖是蘇州吳縣人,但他卻是出生在徐州。他的老家是蘇州。范仲淹兩歲的時候,他的父親病逝,幼小的范仲淹便隨其母親改嫁,來到了長山縣的朱氏家中,少年時期的范仲淹是在一種十分艱苦的境遇中度過的。 他在博山的荊山寺刻苦攻讀。
范仲淹在范泉邊勤奮學習。他的學習生活非常艱苦。范仲淹在追憶他的少年生活時這樣寫到: " 我過去和一姓劉的同學,在少年時代的學習生活都是極為艱苦的,每天煮兩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塊,早晚吃二塊。把蔬菜切碎,加半杯醋,少量鹽,燒熟當菜,就這樣的生活過了三年多 " 。雖然范公少年時代的生活非常艱苦,但他學習勤奮,胸有大志。曾有人在一座靈祠中聽到范仲淹的禱問: " 我將來能當宰相嗎? " 神說不能。又問: " 我不能當宰相,做個良醫如何? " 或當宰相,或當良醫,工作性質雖然不相同,但為民造福卻是相同的。范仲淹不做宰相就做良醫的思想,確實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思想的精華。 " 毅然出走 " 是說范仲淹在二十歲時得知自己的身世,毅然離家出走,到南部 " 應天府書院 " 讀書學習。當時他的母親哭著追出去很遠,他甚至都沒回頭看一眼心愛的母親。在南部應天府書院,他 " 晝夜苦學 " ,五年未嘗解衣就枕的舒適生活,寒冬臘月,讀書睏倦了,就用冷水洗臉,再繼續讀。日常生活也非常艱苦,經常吃不上飯,他就以喝粥充飢,一位南都官員的兒子和他是同學,非常同情他,便把他學習勤奮、生活艱苦的情況告訴了父親。父親便叫兒子把官府為自己准備的飯菜送一份給他,他婉言謝絕了,並說: " 我吃粥慣了,一吃好吃的,就要以吃粥為苦了 " 。就這樣他在南部應天府後院寒窗苦讀五年。
經過五年「人所不堪」「自刻益苦」的生活,大中祥府八年(公元 1015 年)范仲淹考中了進士,這年他二十六歲,做官後,他清正廉潔,辦事公正。
范仲淹考中進士做官後,一直在低職位上徘徊,沒有對國家重大問題的參決權,意志得不到發揮,才能得不到展示,於是他在乾興元年(公元 1022 年)也就是他三十四歲時,向當時的樞密副使張知白毛遂自薦,以圖大展宏圖,實現自己的強國、富民之夢。 " 鹽倉治水 " ,是說范仲淹受命到泰州西溪鹽倉帶領廣大災民治理海堤的情節。當時,泰州西溪一帶的海堤嚴重損壞,多年沒修,秋天大風暴雨,潮水湧入,原來的沃土漸漸變成了鹽鹼地,五穀不收,老百姓逃荒要飯,遠走他鄉的就有三千多戶,范仲淹見此慘狀,非常痛心,便建議修復海堤,為民解憂。此事得到了朝廷的恩准,於是他便帶領廣大災民開始了鹽倉治水工程,經過一番艱難困苦的治水大戰,全長一百五十多里的海堤修成了,逃亡的災民也陸續返回了家園,范公關心災民疾苦的這一舉動,深得廣大災民的好評。
范仲淹大膽直言,抨擊時弊,幾度遭貶。天聖五年(公元 1027 年),范仲淹升任秘閣校理,出於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曾幾次大膽直言批評章獻太後垂簾聽政帶來的弊端,因此而被貶為通判;章獻太後去世後,仲淹又被召入京,任左司諫,但不到一年,又因批評仁宗皇帝廢除皇後,被貶知睦州。景佑二年,又晉升為國子監,因批評宰相呂夷簡用人不當,再次被貶知饒州,可以說是「三出京城 」三起三落。
范仲淹以百姓疾苦為己任,帶領百姓在蘇州治理水患。范仲淹被貶到地方為官,仍以百姓的飢苦為己任,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百姓的事就是自己的事,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在蘇州為治理水患,他帶領百姓挖渠、築堤、引導太湖水入海,並治理了其他的江河、湖泊,消除了水患,受到了百姓的敬仰和愛戴。
康定元年(公元 1040 年),宋朝與西夏關系日趨緊張,因戰事需要,范仲淹被調任為陝西經略副使,協助軍事長官韓琦,負責北部地區的軍事防務,他親自到邊關延州視察,看到的是番不容樂觀的景象,他便向朝廷提出要求,將自己調往邊關延州,親臨戰場指揮作戰。朝廷批准了他的請求,到了延州之後,他首先抓了邊軍整訓,在精兵的同時,嚴整軍紀,並對邊關城塞進行了修復和重建,使邊關局勢有了很大改觀。
范仲淹對敵戰略的正確。為了堅守邊關,仲淹加緊安排修築城寨,慶歷二年(公元 1042 年)他親自指揮修建了馬鋪城,切斷了西夏與少數民族的往來,使西夏官兵處於孤主無援的地位,不敢輕舉妄動,由於仲淹守邊有功,朝廷又將他提升為觀察使,但仲淹為確保邊關萬無一失,他曾三次辭讓觀察使,受到了宋兵和邊關的尊敬和愛戴。
慶歷三年(公元 1043 年),這年范仲淹五十五歲,由於他在邊關抵禦外來侵略立下了汗馬之功,朝廷又將他提升為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這次的升遷,為范促淹實現自己青年時代改革朝政,富民強國的理想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這年九月,仁宗皇帝在天章閣召見了范仲淹,他提出了著名的《答手詔條陳十事》的改革方案。天章閣是真宗皇帝所建,屬於內禁重地,從來沒有在此召見過朝臣,此次召見范仲淹,足見仁宗皇帝對他的重視和對他寄予的後望。
范仲淹與改革家們大展宏圖,改革朝政。范仲淹在《答手詔條陳十事》中提出了十項改革內容,即:明黜陟;抑僥 幸 ;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這十件事抓住了北宋真宗和仁宗兩朝政治積弊的要害。 " 慶歷新政 " 方案於慶歷三年十月相繼頒布實施,首先改革的是官制,後全面展開。
轟轟烈烈的慶歷新政從慶歷三年十月至次年八月,不到一年的時間,由於 " 慶歷新政 " 觸動了保守派官僚的自身利益,加之慶歷新政准備不足,也帶來了某些副面影響,在奸臣和宦官的勾結下,很快就以失敗而告終,范仲淹因此而被罷免參知政事。
范仲淹被貶之後,先後又在邠州、鄧州、青州等地做過地方官。在這期間,他仍然為官清廉,盡職盡責,千古名篇 " 岳陽樓記 " 就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其中的精華之句: " 行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 至今仍廣泛傳頒,激勵後人。皇佑三年(公元 1051 年),這年先生已63歲,老病一身,他向朝廷請求,到潁州任職,藉以休養,朝廷批准了他的請求(因潁州歷來是北宋大臣退閑之地)。皇佑四年(公元 1052 年),仲淹帶病上路,但身體每況愈下,不得不中途在徐州診治,同年夏天,范老先生因病與世長辭,終年64歲。他64年前,在徐州出生,64年後又同一地方與世長辭,用自己坦盪的一生,將生命的起點和終點連在了一起,劃成了一個蘊含豐富的句號。
先生的一生治國有略,教子有方,他的兩個兒子先後都成了宋朝的宰相,繼續為實現他富民強國的遠大理想而努力奮斗。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